时间:2023-07-02 09:21: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德育途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上述四个途径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并寻求优化的策略。
二、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教学途径不畅通,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
教学途径不畅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所谓“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内容陈旧僵化、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教学评价重知轻行。二是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认为那是德育课老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的事;有的教师则游离于教材之外生硬添加或简单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这些均导致教学途径发挥不了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实施丧失了主阵地。
2.活动途径走过场,形式大于内容
由于活动途径有着特殊的外显魅力,所以活动被很多学校、老师所青睐,但实践中许多活动途径只是走过场并未取得预期的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搞起计划来相当正规和庞大,似乎很受重视。诸如:搞多少次主题班会、主题队会,请名人做多少次报告,搞多少次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本身是好的,但若只追求形式和数量,就会使这些活动徒有虚表,而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中存在的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则不一定能解决。
3.班主任工作急功近利,智育重于德育
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外在歪曲的评价、物质的诱惑,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往往落在短期内能够抓出成效的智育上来,而不大钟情于吃力不讨好的德育。其实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并不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说极端点它都不是班主任的职责),而是班主任工作的副产品。“班主任的具体任务和职责很多,其中的一项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较为深层的有关思想认识领域的规范与引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是各科教师优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态度端正的必然结果,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根本追求,更不能成为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指标。
4.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分离,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有人曾形容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是强调奉献的教育,强调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家庭德育是实惠教育,强调自家的孩子在与外界交往时不吃亏;社会德育是利己教育,突出自我发展,有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痕迹。这些说法也许是不恰当的,但却也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尤其是在德育方面相互分离,各自为政,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共同地作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学校是高处不胜寒,孤掌难鸣;家庭钟情于孩子能否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将来出人头地;社会不太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不良影响,“社会教育对我们所说的,把父亲和师长所教育的思想全部推翻。”这种分散的、甚至有点相悖的德育影响阻碍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途径的策略
1.恢复教学途径的主渠道地位
(1)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同时改革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真正发挥德育课专门的教育、养成作用。第一,确保专门德育课的教学时间,不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二,及时更新并不断吸收新的德育素材,让学校德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现实。第三,改革德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其他各科的教学都在探索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而作为专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德育课本应该是这场变革的先导,更不能落伍了。小组讨论与合作、采访或追寻身边先进人物、参观、辩论、社会实践、主题演讲、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教学的策略。第四,打破以试卷、笔试、背诵有关道德条款等以考查德育知识为主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构建融面试、道德实践活动、义务劳动、爱心体验等为一体的,以考查知行统一为主的德育课教学评价体系。
(2)必须明确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门工作,也是学校全体员工的工作,只是科任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所施加德育影响的方式有别罢了。“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义务,德育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还活动以育人的本真面目
(1)开展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活动的育人目的,并依此来检验活动的成败。有的时候也可能需要活动来“做做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应该通过活动达到其他途径所不能达到的最佳德育效果。
(2)活动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活动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认真处理,所以对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事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谈举止等都要加以认真对待。正所谓成功的活动必须考虑到所有方面,但失败的活动只要有一个细节没有考虑到则足以导致。
(3)活动的数量、类型应因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而定,不是数量越多越好,不是活动越热闹越好。如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友爱之心来说,一个贫家子弟发奋成材的现身说法,可能比声势浩大的向灾区人民捐款要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3.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教育’最本源的意义就是‘引导’,教育者在本真的意义上就是一个‘引导者’。”必须明确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让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不能立竿见影的,需长期抓、抓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去,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踏实学习态度的形成。“野心人人各不相同,同一个事件或对象也不会满足两个人的野心;但人道人人相同,同一个对象触动所有人的这种激情。”班主任就是要不断激起学生这种充满人性的激情,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汉斌.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2).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德育概述
德育就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可以说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者是阶级的要求,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或是阶级要求的思想品德和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可以说这是一种道德内化的教育活动。
小学语文就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受到当前一些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的影响,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这些误区提出相应的、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德育工作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语文作为德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然而在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德育的渗透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随着当前经济水平的提高,高考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关注考大学和就业问题,虽然小学与高考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人们对于智育水平的重视程度已经缩短了高考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距离,甚至从小学阶段就建立起了考大学的学习压力。所以各小学仍然是把智育水平的高低作为学校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衡量标准,人们仍然十分重视升学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迫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理念,人们早已把德育这一主要成分抛之脑后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储备,古诗词、课文的背诵和掌握程度,忽视了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缺乏实践性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往往采取的方式只是停留在理论的灌输上,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接受性。目前,很多小学语文重视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关注的只是看学生是否遵守行为规范,没有从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上出发,甚至于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之后,不去关注学生是否已经内化了这些东西,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进行背诵和默写一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观点和知识,完成了作业即可。
(三)过分夸大语文课程的德育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与忽视语文德育渗透的极端,就是夸大小学语文的德育地位,甚至把语文课当成了德育课。在新教材的改革下,语文课本人文化越来越明显,这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过多的对教材中的背景素材进行拓展,不断追求学生在思想上不断的改进,过度地扩散一些时政知识,把语文教学课堂当成了思想品德课堂,忽略了语文教学应该进行的基本任务。
三、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和实践途径
(一)从实际学习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识字,掌握基础的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在低年级阶段对于小学生的汉语拼音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通过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一些直观的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内容,例如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或是能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礼貌用语等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能够热爱学习、开心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课内课外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德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还需要进行多渠道的渗透,不仅体现于课内,还应该结合课外生活,把语文阅读和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不断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进而使德育渗透其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素质。
(三)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的,充分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同样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小学高年级,在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章中内容题材的作用,如许多课本中体现出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和英雄事迹,这样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让学生感受故事中英雄任务的光辉事迹并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自主阅读的有意义的文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带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不仅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从文章中感受真、善、美,从阅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把德育渗透到了语文教学中。
四、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场所和基地,必须充分发挥好语文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以及掌握好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潜移默化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有效途径
小学德育本身肩负着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德育认识和能力水平的可靠保障,身心健康也是德育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德育工作任重道远,要让德育更加具有时效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吸收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和实践新的方法。
一、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教育的职责就是把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进行结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把这些内容渗透到实际教学中。一般来讲,老师是小学生眼中的偶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这就提醒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不断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并努力提高自身实际的师德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孩子眼中的美好形象和实际仿效的榜样。
作为一名优秀的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爱护之心、怜悯之心以及同情之心。如果学生出现失意的情况,教师要倾听他们的诉说;当学生处在无助时,教师能向他们伸出热情的双手;当学生无望时,教师能用最亲切、最感人的话语去及时地安慰和温暖他们。只有教师给学生传递温暖,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才能不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才愿意和教师进行真实的沟通和交流,也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实现良好的效果。
二、构建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规律,并做好因势利导,促其自我认识以及自主管理。在建设学生文化中把握三点:一是充分尊重、发展和展示学生的个性品质;二是凸现主体精神;三是面向全体学生展开。德育是一项社会化的教育工程,需要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合作。教师需要根据班级状况,明确文化特色,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特色,每个班级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自身年龄以及性别结构和其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不同特点,确立班级文化的特色。而且,还要开展多种活动。渗透班级文化特有理念,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方式来实现。通过班级成员有意识以及有组织的活动,就能凸显特定的文化价值和意蕴,这样有利于班级成员在思想认识及行为规范和情感价值方面,形成逐渐趋同,从而构建稳定和主流的班级文化。
三、更新德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德育工作者还应更新德育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更新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把封闭式德育工作变为开放式德育工作。在思想上把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摆正,切实摆正德育的首要地位,不但使学生成才,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成人。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小学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滞后、渠道单一、目标大而空、主体失落等。我们需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工作方法和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德辉.文化引领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2(10).
一、红旗班队评比,变“外压”为“内化”
德育重在“教养”,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次教育就可以奏效的。叶圣陶说:“改掉学生身上的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因此,量化管理就要充分利用“外压”,使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最终变“外压”为“内化”,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从《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地处比较偏远的山区农村小学,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蓝天下我们一起长大”绿色文明主题活动评比,每周都有轮值教师和学生对全校的班级纪律、班级卫生、文明礼仪等方面进行检查评比。对纪律卫生,文明礼仪做的不够好的班级和学生个人,给予扣分处理,对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给予加分奖励,并对红旗班队给予不同层次的物质和荣誉奖励,每周一次,在大会上公布。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德育养成,时间久了,从不懂事的小学生都发展成了讲文明礼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格的小学生了,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养成了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1. 爱国主义教育。
(1)学校德育处认真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爱党精神。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直接关系到今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如今,小学生正处在学文化、长身体、立志向的关键时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要努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开展好“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我校利用早自习和午休一定的时间,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
2. 安全法制教育。小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3. 环保教育。提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素质,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比如,我们让学生自编以“保护环境”为主体的手抄报。学生可以自己从身边或网络搜集并整理一些人类保护环境、破坏环境的做法、故事等,可以自己创作抨击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展望环境治理光明前景的文章、漫画等。学生在搜集资料、写文画图的过程中,心灵会受到震撼。另外,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河水的现状进行调查,鼓励学生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对河水进行分解、过滤、净化等,发动学生开展保护身边水源的活动。
4. 文明礼貌教育。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培养幼儿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幼儿习得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也是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3岁定80的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孩提时代开始培养。因为儿童期正处在个性及品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人格形成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对幼儿实施文明礼貌教育是发展幼儿社会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深远。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一项活动,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和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工作中自己时刻注重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那么我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开展德育工作的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贯彻和落实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力的一种宣传工具,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根据教材的特点,深入挖掘属于语文文字内联系中的德育因素,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中进行德育渗透。如教学小学语文六年上册《詹天佑》一文,学习重点段时,根据训练重点,让学生读出“勘测线路”一段,并找出当时描写环境的句子,“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抓住他经常勉励工作人员的话,理解“精密”。詹天佑是怎样“亲自”做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因为这是中国人修的一条铁路,为了给中国人争气,回击外国人的讥笑,为了增强中国工程师修好这条铁路的信心,所以詹天佑要战胜一切困难勘测好线路,这就使学生体会出詹天佑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使学生接受好好学习,长大去建设祖国的这种爱国主义教育。
二、通过班队会渗透德育
班队会的目标是对培养对象的总体要求,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教育对象的培养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现在的孩子们的好吃,不爱劳动的不良现象。召开《说说我们的父母一天的辛苦》主题班会,让学生说说父母每天都要为我们做哪些事?有的同学说,是我还没有起床,爸爸就出去给别人家打草帘子去了,晚上回来很晚,有时候还要上夜班,爸爸很辛苦,有的同学说,妈妈每天早晨很早就给我做饭,还给我装饭盒,有时早晨还很黑,妈妈怕我害怕,还要送我一段,同学把父母一天所做的事都说了出来,我及时引导,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同学们说他们是为了我们一家能生活好,还有的同学说:爸爸,妈妈这样做是为了关心我们。这时我说: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的家,一天忙碌着他们把好吃的先给我们吃,好穿的先给我们穿,那么我们每天都做些做什么呢?拿着父母用汗水换来的钱,任意挥霍,还觉得很理所应当,不觉得惭愧吗?这时同学们不做声了,我接着说“我们应该怎样做才不辜负父母的一片心,这时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举手。有的说“我要改掉爱吃零食的不好习惯,积攒零用钱,有的同学说从今天起我要好好做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这次班会显得生动,有力,对孩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增加了教育的实际效果,使学生受到了教育。
三、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校外活动是指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这两种形式生动活泼,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制订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明辨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纪律性与责任感等良好品德。
四、运用名人故事进行教育
每天利用两节课前两三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讲演名人故事,这项活动是“七个一”活动的落实,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德育因素的渗透。因为在这些故事中既有名人勤奋读书的事例,又有他们关心它人的故事,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前辈创业的艰难,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激发学生以革命为榜样,树立起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和教育。
五、通过校园文化进行德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01-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掘,良好品德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实践活动、审美教育、现身说教等形式,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整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深入学生的心田。
一、通过培养审美观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客观的看待自己的身份,完全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融入可亲可爱的孩子中去。教师教学行为是一种引导行为,想方设法融于学生的各种活动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爱创、乐创,充分展现学生的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们结合现实生活,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给予点拨暗示,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而且相处的时间较多。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引导指正。如:培养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使用礼貌用语,文明待人语言行为习惯;养成刻苦认真、交流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会判断是非对错、辨别真假美丑良好的道德习惯等等。总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选准渗透点,研究渗透术,增强渗透效果,以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的目的,从而达到德育渗透,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通过优化育人环境进行德育渗透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着黑”、“蓬生中麻,不扶而直”,这些故事都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校园环境的作用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是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反映,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良好的校园环境会使人的精神愉快,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即人为地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品学兼优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学校应注意育人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与教育。由于学校环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可控性和导向性,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团结、和谐、融洽、民主、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客观、理解、抑恶果扬善的集休舆论环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与小学生共建校园文化,重视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形成和发展。
三、通过教材处理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要善于处理课文,充分发挥课文的示例作用。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想意义,引导学生读透教材,并从中受到教育。如在《过零丁洋》中学习闻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满江红》中学习岳飞“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大无畏精神,……因此,在教学始终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以育人为重,修身为本,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教育理念。小学生思想单纯,缺少社会阅历,要注重他们开拓意识、自立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教师要通过课堂内外知识的整合,用典型而富有深刻意义的事例,教会学生通过自我修身、以事明理、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的提高。
四、通过语文课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内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教师要学生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通过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