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数学教与学

小学数学教与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30 15:46: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数学教与学

篇(1)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学生学会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能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究知识,敢于竞争,敢于质疑问难,从而成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强调指出:要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 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增近彼此的感情,我在班内设立了“知心信箱”。在信箱中我们互相问候、互诉心事。信箱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使我成为了学生的朋友。有一位学生在信中这样写道:“老师,我非常喜欢你,只要是你上课,我就非常爱听。”

2、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关于学习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课堂上我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

二、 培养学生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作为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巧设问题,促进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教师与学生展开比赛,在教师快速说出计算结果时,学生产生了急于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 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解放学生的双手,加强直观操作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具体材料,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类三角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使三角形转化为已学图形,推导出其计算公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经验,这时不断剪、拼、折的探索和教师的点拨启发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用“倍拼法”,有的用“剪拼法”,有的用“折拼法”。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做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并用学具装一装沙子之类的东西,还可以利用墙角实际体会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常用体积单位的大小……这样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自己动手操作,不但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 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主持人”(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记录员”(记下学习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等,然后促进合作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互相竞争”的学习氛围。

3、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生活是孩子文化的重要源泉,要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所以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身边找例子。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并观察概括它们的特点,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4、 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放的作业内容,既与教材相联系,又与学生生活相合,还“接轨”了社会活动,学生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篇(2)

一、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因为学生不做,我们既看不出他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理解、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学生也才能体验到自己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要把至少2/3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索、发现。如,我在教《认识人民币》一课时,课前布置让学生每人准备了钱袋,钱袋中有元币(5元、2元、1元),角币(5角、2角、1角)和分币(5分、2分、1分)。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进行人民币兑换活动,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其学会了知识,培养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每个同学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学生在有效情境中学习数学

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习者的知识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安排五个活动:

活动一:把手里的人民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一分?

活动二:人民币的认识。

活动三: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1)创设购物的情境,问:一个信封1角钱、用1元钱,你们可以买几个呢?先猜测后验证。

(2)小组讨论后汇报。在活动中明确1元=10角。

问:我小时买1个冰糕要5分钱,但是我要买2个,该付多少钱呢?猜测后验证。

(3)小组讨论后付钱。在活动中明确1角=10分。(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通过购物这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在购物过程中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人民币及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数学教学变成数学活动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合理用钱的意识。

活动四:模拟兑换人民币购物,体会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活动五:用1元钱买东西,可以怎样付钱?体会付钱的多样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实物、拿钱兑换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兴趣,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去。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多样化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们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设法革除传统课堂的弊端,运用多种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把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素材,采用多种呈现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能在这些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教学中,采用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知识

《课标》明确提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通过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反思与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如,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在教学中我根据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

篇(3)

一、设计内容――有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会成为学生主动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素材。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把内容呈现出来。例如在计算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出示题目,要求学生算出结果,这样的做法可能会使一些学生心不在焉,或有学生对题目不理解又没有表达的机会,人云亦云,这将打击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看到表面,以点带面就容易产生学生都学会了的错觉。如果教师创设一个比赛情境,让学生一起动笔在纸上计算一下,并统一停笔。老师再与学生进行相互评讲,就可以使学生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教师马上要进行评讲和核对,学生就没有偷懒的机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统一停笔,没有了涂改、修正的机会,可以明显呈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不理解;同桌之间相互检查可以进一步验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真实度。此外,互相批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

二、独立思考――有心

在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在提出问题或出示思考题后立即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或同桌交流,气氛显得异常热烈。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便举手欲答,而其他学生则还未来得及深思,脑中就灌满了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再遇难题时,他们便会附和他人的答案。只听别人分析、讲解,养成惰性,以致失去学习的信心。

其实,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在教学中,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积极地参与到问题解决、思维策略的优化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大脑中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考、解题策略和问题结果(不管正确与否)。然后,教师再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就不会出现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或面面相觑,或低头不语,各想各的,根本没有交流的话题和争执的火花出现的局面。

三、适时提问――有神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可忽视的一环。例如在新知识导入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借助揭题来引导学生提问,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揭题后设问:“关于圆柱的认识,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经过发散性思考后,会提出如下问题:“圆柱有什么特征?”“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柱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这样借助揭题让学生提问,不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萧伯纳的话对我们在教学中适时引导提问、促进课堂交流,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很大的启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提问,关注学生的课堂交流,让学生真正去倾听、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长此以往,学生便能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训练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盲从、独立质疑的探索精神。

四、补充作业――有度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之后的“你知道吗”,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题结束后都有一块这样的内容。这些材料有介绍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有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有数学史话,或专门介绍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发展过程;有跨学科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

因此,可抓住这块内容进一步研究。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同时,此类知识往往是数学家经过长时间研究后得到的辛苦成果,蕴含了人类的千年智慧,体现了数学家们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和数学的文化价值,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达到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渗透、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设计此类作业时,教师应事先进行查找,对知识有全面正确的了解,使自己的专业功底广博深厚,并留心发现学生在查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任务提供保障。

五、阅读数学――有声

篇(4)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一)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三)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四、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邵光华,刘明海. 数学语言及其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5(02)

[2]沈亚军.谈差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J]. 数学教育学报. 1999(04)

篇(5)

一、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数学文本

阅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数学学习和其他学科一样也离不开阅读。而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本身具有可读性和示范作用,在新课程下,倡导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阅读教材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并养成在阅读过程中思考的习惯。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尊重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让学生发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充分利用媒体信息,搭建信息化的有效平台,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组织练习,正确看待“熟能生巧”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但一定要精心设计、组织练习,因为在数学学习中,大多技能是较为复杂的心智技能,单纯的重复劳动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生巧”不成,反而“生笨”“生厌”。此类现象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表现尤其明显。

篇(6)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育方法;合作模式

在新的课标的指导下,教育模式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不再是过去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学与思不结合的局面。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寻找教学的突破口与提升效果成为众多教师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教育模式,在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下,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逻辑要缜密,要具有高度思考的能力。因为数学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在新的课标下,要求学生与教师相辅相成,共同树立学好数学的目标,教师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有效的、合理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热爱数学的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一、合理有效的数学教育模式

1.挖掘学生的知识含量,“旧瓶装新酒”

在新的课标要求中,提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与用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做到学有所用,并从所学到的知识中理解与领悟数学的本质。教师在授课时,要用好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弄清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储备量,旧与新相结合,在温故之中掌握新知。

2.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视思维逻辑能力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让学生学与思相结合,鼓励学生多思考,学会有规律、有技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解时要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主动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坐等答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索研究之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找到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轻松学习。

3.把握教学的重点内容,教与学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题材、教学重点内容,结合实际,联系生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的范围宽广性。在教育的题材之中,教师要根据每一阶段不同的教育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在学习之中学会自立。教师要使教与学相结合,注意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反应,制订出不同的学习方法。

4.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授课之中,要了解清楚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知识的素养。数学知识的素养,不只是学生能够掌握多少知识,能够处理多少疑难问题,而是在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否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自己的能力处理问题,体现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因为学生的素养不同,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给予不同的解决措施。

5.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着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新的课标指导之下,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同学之间共同探讨的能力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样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多与学生互动,遇到数学问题,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要引导、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发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根据教学任务,确立教学目标

1.理解数学教学的宗旨

数学的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问题解决能力那么简单。数学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提升思维能力,提高遇到问题自主解决的技巧与能力。要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之用之,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知识内容,树立不同的目标。从实际出发,依据数学的宗旨进行有目的地教育。

2.树立好教学的目标

数学学习的目标,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努力的动力与方向。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思考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感受和对数学教学的不同看法。学生对数学学习目标的理解不同,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教学模式就不同,进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水平。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学目标,在教与学相结合的同时,又不偏离教学目标。

3.依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引导式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自主探索与研究的能力决定着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否真正学好。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多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实践过程中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操作,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学生的掌握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学生主动探索与研究问题,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出发点,因此,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主动探索问题的根源之所在,并主动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自己所探究出来的成效,树立了自信心的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创新意识。学生在自身的探索之中仍然无法前进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流,团结起来,共同探索,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也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是学生发展极为迅猛的时期。小学的数学学习因此也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教师在教育数学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教育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学会教与学相结合,以学生为重心,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不同的数学知识素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教师与学生相互帮助,教师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提升,学生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进步,相辅相成,共同提升数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李艳.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报,2009(5).

[2]白建辉.小学数学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2007(7).

[3]张娜.谈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革新,2009(7).

[4]谭艳兰.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6).

[5]詹茂庆.小学数学教学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7).

篇(7)

1.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数学教学要注重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数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结合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2)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和才能。因1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训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要使学生在探求新知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路、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①阅读学习的方法,②尝试学习的方法,③操作学习的方2法,④数学思考的方法。

3.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即变单一知识考试为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的全面考查;变单一的笔试考查形式为多种考查形式(笔试、口试、面试、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查;变用分数排名次的相对评价为教学目标达成的水平评价。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更重视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1.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1)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略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应该说,在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不是他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起点。

(2)新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等等,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3)当前的教育对象,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娇生惯养,唯我独尊,自私、脆弱,依赖性大,怕困难,怕艰苦,其心理素质发展难以适应新世纪的竞争需要。

(4)从21世纪人才群体的需要来看,一个社会既需要具有不同素质的人员,按一定比例构成,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共同的内在素质。因此,在我们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真正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学生心理发展的两个侧面小学生正处于生理上发育、心理上发展阶段,是培育和提高素质的最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①认识的发展。也有些心理学家称为智能的发展。

②意向的发展。也称为个性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

3几个问题的共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应达成以下共识:

其一,要承认儿童具有巨大的智能发展潜在力。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脑细胞有100~150亿个,一般的人只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这种发展的潜在力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教育恰当,引导得法,他们智力能量会到惊人的程度。

其二,要承认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往往反映在他们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等心理特点上。①性格的差异表现在对学习、对集体的态度和活动中意志。②兴趣的差异表现在学习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③能力的差异可分为一般认识能力的差异和特殊才能的差异两个方面。

其三,要培育学生认识与意向的发展。应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以往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学生认识的发展较而对于意向的发展则较弱。从当前教与学的状况看,意向的发展着重培育学生:

(1)参与学习的意识,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探讨活动。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难的勇气。

(3)较强的意志和毅力。

其四,要把握好教学的“度”。在数学教学研究中,常常提到“坡度”、“密度”、“深度”等,对此,也应有我们的共识。

三、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六项改进

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因此要探究数学课堂教学的“六项改进”:

其一,加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功能。

其二,加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探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