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5:46: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区活动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通过成立“少先队活动之家”,努力推进少先队的社区活动,充分利用暑假期间让他们融入社区大家庭中,体验其中的乐趣,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并结合“八荣八耻”做好假期的教育工作。
案例:一、“七一听党史”爱国讲座进社区。
活动时间:7月1日(周六)
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
活动目的:结合“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为了庆祝建党80周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聘请党员辅导员来到我们“红领巾”之家给队员们进行讲座。
活动过程:
1、党员老师进行爱国主义和党史讲座。
2、组织“红领巾小记者”采访有关情况。
3、设计开展体验活动。
二、 “劳动光荣”――我能行 活动时间:7月8日
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及新石社区
活动目的:结合各个年级认知、情感、行为、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的年龄化特点,制定活动,做到内容连贯性,操作可行性,实践社会性。增进队员们服务人民的意识。
活动过程:
1、五分钟劳动岗,保护身边环境;
2、服务社区,服务居民,培养劳动的习惯。
3、社会考察,社区特点自行发掘的,
三、维护环境,共建绿色家园。
活动时间:7月15日 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及新石社区
活动目的:将环保行动带入社区,用我们的小手拉大手,共同维护社区环境,培养环保意识和社区小主人意识。并将争章活动融入少先队社区工作中,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增进队员们的劳动意识。
活动过程:制定环保细则:
队名 行动任务 评价机制 “护绿”小队 维护花草、树木和绿地
护绿章 “环卫”小队 打扫环境卫生,维护小区环境
环卫章 “清除”小队 清除小广告、小标语和粘贴画
清除章 四、 “家队沟通”――进社区。 活动时间:7月22日
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
活动目的:现在的队员和家长每周沟通较少,通过建立社区家队沟通日,通过小手携大手,大手牵小手,共同开展家队结合的活动架起子女与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
nn40.com 活动过程:
1、母子交流、家家乐文化展示。
2、少先队知识家庭学习竞赛。
3、热点话题讨论,增进沟通。
五、寻访军人艰苦奋斗的足迹。
活动时间:8月1日 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
活动目的:结合八一建军,组织队员们追寻军人艰苦奋斗的足迹。从而培养和提高孩子们意识。
活动过程:
1、邀请我社区内的老军人讲讲当年的故事。
2、畅谈感受。
3、文艺演出献给军人爷爷。
六、法制讲座进社区,遵纪守法最光荣。
活动时间:8月8日 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
活动目的:使少先队员们在讲法、学法、宣传法、防止青少年犯法的体验教育中开展活动,增强了队员们的法律意识。
活动过程:
1、邀请我校的法制副校长――史永忠来到“红领巾”之家。
2、互问互答,解决有关问题。
3、分析案例,做到知法、守法。
七、诚信小队在行动。
活动时间:8月15日 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及新石社区。
活动目的:诚信,自古有之,中国民族文化之精华。从小培养孩子们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让诚信深深刻在脑海中,体现在言行举止之中,真正做到诚信待人,言行一致。
活动过程:
1、诚信故事大家讲。从古代到现代“诚信故事”听我说。
2、做一件诚信小事。
3、小小辩论赛“讲诚信吃不吃亏”。 八.爱心入社区,关爱你、我、他。
活动时间:8月22日 活动地点:社区活动室
活动目的:以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学会与他人交往,进一步开展爱心助他人的行动,让我们的爱心之花开遍社区。汇报暑假中的社区活动。
1、说说自己结实的好朋友(包括校外辅导员)。能够真心相处,处处为他人着想。
现今,空中广告由于其巨大的投入以及本身在营销传达效果方面的局限性,国内快速消费品企业在产品上市初期或在进一步拓展市场之期都会考虑将营销资源向地面倾斜,于是,经常发现在某个繁华场所内、社区、路边、广场上等拥有了让我们紧张的脚步稍作停留的理由。
笔者目前已经在快速消费品行业混了九年,从没有离开过营销,也不记得从哪一天起用上了“路演”这个词来思考让我遇见的每一场活动-------后来自己又受公司重托带了一帮人马亲手干了起来。在此,想与大家一起探讨我的一些心得。
路演作为一项户外活动,有三个关键点必须吃透:活动主题、活动构成、人气聚集。以什么样的主题来传播营销任务,是首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活动主题承载着非常重要的营销使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活动效果的方向及活动要传达的有效任务理想与否。因此,活动主题的创意过程事实上是对重要的营销元素进行最佳组合与提炼的过程。创意过程来源于对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1、产品差异化塑造。目前,有些公司尤其是国内一些传统的快速消费品公司的大部分营销人,在对线下的各类活动进行设计时往往考虑了太多的因素,想到了如何提升品牌影响力、如何定位消费者、如何确定目标市场、如何影响渠道商信心、如何产生燎原之势等等,事实上这是对路演活动总体设计产生严重策略误导的思考,笔者认为,单纯的路演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地面营销活动,使命应该是单纯的,传播应该是聚焦的,应该首先从产品方面开始思考,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考虑为哪一支产品做活动、这支产品的发展任务是什么、这支产品如何与竞品明显区分、这支产品与它的品牌是什么关系、这支产品的卖点是什么等,通过这种方式思考后,我们会确定主推产品并提炼出该产品的差异化卖点,很显然,产品的品牌特性也必然树立起来。
2、产品的市场基础与发展。任何一支产品都有其固有的产品寿命周期,如果我们在设计线下活动尤其是大型推介活动时,不了解所主推产品处在其寿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那么所设计的任何活动都将变成对营销资源的浪费,甚至是起到市场负面效应。笔者曾参与策划过一家国内知名保建品(天然VE)在北京的全面推广,这支产品在该公司属于重点发展的长线产品,投入较大,不断地做出过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同类产品搭赠、终端赠送小礼品、发展系统终端、下社区等,总体收效甚微,长期处在销售低迷的状态,如何进行推广一直困扰着所有的人,笔者分析主要原因是在设计各类推广活动时没有考虑这支产品的市场基础与发展阶段,错误地用成熟产品的思路设计各类活动。
经过大量调查与分析得出:
天然VE面临的主要问题:
1、合成VE产品品类市场成熟,但天然VE产品初步切入
2、消费者对天然VE功能的认知率较低------购买理由不充足
3、天然维E在各终端发展势头来源于已使用过的消费者的“口碑”型消费,“寻找购买”现象初具雏形-----全面铺市任务的确定
经过以上分析确定以下推广策略:
天然VE以情感诉求为主与目标消费者产生感情共鸣。分成两步同时走的方式进行推广:在终端店重点提升产品知名度,生动化终端视觉效果,避开同类搭赠,设计天然VE产品手册,现场派发,增加老顾客忠诚度。在户外展开社区攻势,直面目标消费者,目标以拉动“时尚消费”的达成为主要任务,以“美丽健康”为产品理性支持点进行活动策划,全面拉动潜在消费者。
在确定以上推广策略后,设计出了一系列执行性地面活动方案,渗透了两个户外活动点:高校与社区,半年后市场逐步改观。
3、市场关注点------大型事件的借用。无论什么样的路演活动,都要巧妙地进行借势,才能充分利用社会的关注点扩大活动的影响。《孙子兵法》: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一个大型的户外推广活动同样是这样,我们需要通过借势,尽可能地扩大活动效果,当然,借势需要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必须非常清楚在预计活动的执行时期前后,什么样的社会事件最吸引人,然后还要想法设法找到产品与此事件的关联点---------只要有心,总会找到。2006年6月份,世界杯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事件,几乎所有的快速消费品企业都做足了充分准备,欲分一杯羹。笔者所服务的企业是一家国内大型的啤酒企业,在北京市场所主打的产品 “AA”,定位在中低端市场,在与世界杯没有任何合作关系的情况下有效地利用了这一资源。各类地面活动全部向世界杯靠拢,首先找到了世界杯与公司品牌主张的有效关联点“激情”,接下来充分利用企业的品牌优势与第三方合作举办了主题为“AA激情酒吧嘉年华”为期一个月的大型户外互动活动,与此同时,笔者所负责的地面部队,将主题迅速调整为“把酒、观球论英雄”,有效嫁接线下广告资源,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内将世界杯的激情与公司的产品文化渗透到了京成的30家以上的大型社区,产生了扩散性的营销效果。
主题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活动整体的成功与否。以上所述是对各类路演主题进行创意的三个关键分析点,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思考,找到最佳切入点。当路演的主题设计完成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当然是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内容是支持活动主题以及演绎产品文化的重要承载环节。在户外活动的主体内容进行设计时,首先要本着实现“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身体体验、思考体验、社会关系体验”五个方面来让消费者从活动中与产品价值产生共鸣。
在此,笔者仍以目前所服务的啤酒企业,在2005年进行社区活动时的实例进行说明:
感官体验----麦香四溢
社区活动中通过堆头陈列、海报、吊旗、易拉宝、宣传单页、堆头展示、免费赠饮等环节使消费者五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受到刺激,使其体验「美的满足感 Beauty、「兴奋的感觉 Excitement
AA独有的浓浓的麦芽香味道------嗅觉的刺激
社区活动中的产品整齐的陈列、POP、太阳伞等------视觉的刺激
免费品尝冰镇的AA-----味觉的刺激
活动现场表演人员的热唱音乐----听觉得刺激
……
活动中的一切因素都为了一个目的:让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到AA独特的品牌主张“好啤酒有麦香”。
情感体验----淳朴的欢乐
人类本来就有逃避不好的心情,喜欢追求快乐愉快心情的本能,在社区中进行推广,主力成员大部分是儿童与中老年人。孩子是最快乐的,孩子的快乐可以让大人快乐。小孩无疑最能够打动人,而且小孩牵动着每个亲人(即在场的照顾小孩的中年人),所以在活动设计了儿童非常喜欢的游戏,邀请在场的小朋友上台参加,活动游戏内容非常简单:每组小朋友在一口气的情况下喊出‘好啤酒有麦香’最多的就为胜利冠军得到奖品,游戏简单无难度,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参与,而且在小朋友比赛的时候,父母们往往都在下面紧张得加油,在主持人的渲染下,父母们加油的掌声一次高过一次,同时个别小朋友童声喘气或者喊错的情况都会引得下面一片笑声……整个游戏环节将AA那种亲和力与消费者内心产生共鸣,给每一个社区活动中人带来淳朴的欢乐。
思考体验----麦香,新鲜的
这种体验是引起思考,刺激创造力、想象力及知性上的好奇心的体验,但思考的内容,如果与品牌没有任何关联的话,就无法创造出丰富的品牌体验。
AA进入北京社区,很多人都会产生疑问,因为AA在北京老百姓心中普遍认为属于非京籍产品,原产地离北京那么远,这酒是哪里产的?当我们的销售人员告诉他们AA是如何通过严格的要求在北京某家大型啤酒厂生产出来时,带有疑问的居民脑海中便产生一个意识: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喝到高品质的新鲜AA啤酒!
社会关系体验----浓浓麦香,浓浓人情味
AA进入社区作活动得到了各个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并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一部分来进行宣传,号召小区居民团结亲情互助,借助AA社区活动舞台,展示社区文化,邀请有才艺的社区居民、腰鼓队等进行表演,将社区中人与人的关系融入在活动中,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邻里之情,从而使AA社区活动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活动,而是联系社区居民之间感情的机会。
在以上思考的前提下2005公司在北京的社区活动取得了巨大成效。
以上分析可以使我们顺利完成路演活动的“主题”与“内容构成”两个重要控制点的策略思考,在此,笔者要校正一个绝大多数初入营销职业的人士甚至是一部分职业经理人都容易失误或“不重视”的思考意识,那就是活动的“人气聚集设计”,通常会认为,只要活动内容本身设计新颖合理,就一定会出彩,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在三年前有一个同行业的朋友在向本人咨询一项大型活动时,就涉及到这一点,但由于朋友所在的公司高层当时过于重视活动内容本身,同时,时间要求过于紧张的原因,急于求成,人气聚集设计少有人过多思考。投巨资在北京最繁华的商圈-------王府井大街悄无生息的如期举办了一场大规模的推介活动,但事后与朋友喝茶闲聊中得知,活动当天效果并不理想,最大的不足是当天人气很差,好多活动环节难以实现,参与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参与,当天公司救急,临时从市内各类超市,抽调了很多名公司长促人员到现场进行讲解,但木已成舟。
“活动的人气聚集设计”作为活动设计的一项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成败,不但不能省略,更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去精心设计,当然,活动的人气聚集设计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付之于系统的思考方能得到数倍的效果。笔者在此对“活动人气聚集设计”行成以下思考层级:
1、前期宣传
策略思考:
前期宣传造势,在每一场大型活动的执行前期首先要设法使品牌影响及产品信息在目标消费群中更广泛渗透;活动内容宣传到位;活动地点宣传到位;活动时间宣传到位。活动活动过后设法切入一个消费理由,使活动效果尽可能地在1-2个月内产生影响。
媒介选择:
任何一项型户外活动如果没有能力全面铺开或没能力照顾所有目标消费者,线上广告要慎用。应充分发挥企业销售网络优势或地面各类宣传资源,力求使有限的投入产生定点的聚焦效应,比如可以采取人员宣传、海报张帖宣传、活动信息在预活动点夹报宣传等,相结合进行低成本宣传。
宣传时间:在宣传时间的把握上也非常重要,因为户外活动突况较多,时常会被迫停止或延期等,笔者所设计使用的“5-3-1”原则对于大中型活动非常有效。即在活动执行的前五天在预活动点较大范围内进行概念宣传主要是突击渗透产品特点和产品文化, 在活动的前3天主要是在预活动点进行活动信息宣传,活动前一天,主要是对活动时间及地点进行详细宣传。以上原则不但可以起到较系统的宣传告知作用,同时,安排在活动的前一天宣传具体活动时间及地点,可以非常有效地避免活动临时调整或取消导致的被动。
2、活动当天锁定目标消费进行走动宣传
活动当天是活动进行的最为关键的一天,除了必要的现场宣传外,还要充分调动现场促销人员,一方面进行现场计解,另一方面要安排人员携带必要的宣传工具到活动点的周边,此时,必须保证有效宣传,必须锁定目标消费群进行“活动指引性的宣传”。
3、其它,针对特定的产品户外活动,各类纸媒、电视、电台、户外等媒介资源也可以慎重的使用,这时,必须则重于活动本身的出发点以及由头进行,最佳的使用是在巡回类型的活动进行中或单一的活动结束后进行必要的软性炒作,这样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是XX街社区的专职社工XX,首先在此感谢这一年来各位居民朋友对我工作的支持,感谢领导对我的关怀和信任,感谢各位同事给予我帮助,特别感谢社工路上,一路陪伴我成长的社区志愿者和广大的社区居民,在此,请接受我最真挚的感谢。
一、岗位工作基本情况
老旧楼栋、拆迁面积大、流动人口多,这是下半城社区的共同特点。社工的服务是以需求为导向,与辖区其他社区比较,我们的组员招募显得更加困难一些,这成为社工开展小组和社区活动的一大瓶颈,社工开展服务4年来,根据我社区的情况,重点服务老年和青少年人群。今年我继续参加了XX区社区社会工作助理督导培养对象培训班以及XX区社区社会工作骨干人培训,培训的目的是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让我们能更好的为大家服务,社区创新治理的今天,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只有充分发挥好居民自我参与社区建设的能动性,社区这个大家庭才会越来越美好,做为社区的专职社工,我们也希望真正做到“社工让社区更美好”。
二、具体履职情况
现在,我就2018年全年社工工作开展情况做一个简单汇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各位居民代表批评指正。
2018年整体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青少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全年完成了10个个案、6场社区活动、6个小组活动、建档100人、询访218人次……保质保量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与去年一样,社区的品牌项目“健康365”。社区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资源,那就是滨江公园,立足于辖区实际情况,探索性的开展了以提升辖区居民健康意识为主题的“健康365”系列活动。青少年人群主要围绕安全、环保开展活动。志愿者能力提升将作为社工接下来开展的重点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在专业活动方面,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提高,实践能力远远不足。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强专业学习,参加上级组织的专业培训活动,更多地咨询督导和其他同工的意见,听取工作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争取做出更好地的工作成效。
(二)、活动组织的创新性不够。在开展的社区,小组活动中,思路不够开阔,融入的创新元素不多。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来争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借鉴别人的好的活动创意,结合服务对象的需求,设计出更好的社区活动和小组活动。
(三)、对服务对象的细化不够,没有挖掘出居民的深层次需求,用已有的工作经验去开展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服务,发现了自己身上更多的不足,如何提供更精准化的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我们需要更加努力的挖掘自身的潜能。
四、下一步努力方向等内容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一、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就业岗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社区工作站的社区事务员和社会组织的社会工作者等一线岗位,即社区工作站的党群服务专干、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专干、综合治理服务专干、城市管理与爱国卫生服务专干、劳动保障服务专干、社会救助服务专干、住房保障服务专干、社会事务服务专干、公共事业服务(经济服务)专干等岗位以及社会组织的社会工作者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必备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社会工作方法、社区工作事务流程及方法等理论专门知识,具备政策执行和社区事务受理能力;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开展不同人群和不同领域的服务能力;社区活动和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的能力,具有爱心助人、助人自助等专业品质的高素质高等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门人才。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1.社区常规事务受理。包括管理和服务基层党员,做好育龄群众的分类管理及辖区内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社区环境整治,协助做好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审核工作;负责辖区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家庭医疗救助、精神病人救助、临时应急救助工作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等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党建、计生、综治、社会救助等事务内容及受理流程,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爱岗敬业、为民服务的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民政工作、社会救助、农村社区管理等。
2.社区各项工作相关政策宣传教育与执行。包括宣传教育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规章,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劳动保障方面的接待、政策咨询,宣传贯彻关于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社会救助工作制度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各项工作及服务人群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宣传教育与执行能力及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法律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为社会管理概论、社会政策与法规等。
3.社区常见公文写作。包括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规章制度,介绍信、证明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写作规范和要求,具备文字写作能力和耐心细致的职业素养。对应的课程包括社区公文写作、申论、档案管理实务。
4.社区关系沟通与协调。包括协调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工作,发挥计划生育协会、计划生育议事委员会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全面化解民事矛盾,组织协调街道、社区、城管执法大队、城市协管员、驻辖区单位等各条线做好城市管理整治及执法工作;负责社区内物业服务公司的管理衔接,加强社区与物业公司、业委会的联系,积极受理、协调处理有关物业纠纷,指导业委会成立和改选工作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互动、社会角色、人际沟通等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矛盾调解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大局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普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区管理沟通、物业管理实务等。
5.社区个人、家庭的个案辅导及管理。包括针对社区老年人及家庭开展长者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维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针对儿童青少年及家庭开展困难家庭帮扶、家庭暴力、家庭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针对社区内的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职业技能训练服务;针对外来人员提供情绪心理辅导、矛盾调解服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方法技巧,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个案辅导、资源链接的能力以及爱心助人、助人自助的职业素养。对应的专业课程有个案工作、老年健康照护、现代家政、自闭症的康复与治疗等。
6.社区特定人群的小组工作。包括针对社区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文体康乐、社会支援服务;针对少年儿童及其家庭开展430学校、兴趣小组、专题培训、拓展活动、健康娱乐、能力提升、亲子活动、儿童教育培训服务;针对社区内的残疾人提供康娱与社交、社区共融服务;针对外来人员提供文体服务、关怀支持服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特定人群特点及小组工作流程及方法,具备小组招募、计划、实施与评估的能力以及协作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小组工作、成长小组、矫正社会工作等。
7.社区活动和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估。包括社区公益活动、娱乐活动、民俗活动、科普活动、专题活动、观念活动等和社区针对特定人群服务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估工作。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工作行政、社区活动和社区服务项目的类型及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估方法等知识,具备组织策划能力、资源整合与拓展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对应的课程有社区工作、社区活动策划、社区服务、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等。
8.社区问题与需求的调研。包括掌握分析社区的社会治安和安全形势,降低刑事案件发案率;组织开展治安巡逻,及时收集、汇总有关综治工作数据,做好资料的整理、归档及保管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状况、本人就业条件和就业愿望等情况进行核实;定期对申请社会救助的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及时掌握其家庭动态信息;及时掌握辖区各楼宇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变动情况,使每项工作有原始记载,资料齐全。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问题分析及社会调查程序与方法,具备发现问题及开展调研的能力以及热心为民服务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方法、当代社会问题等。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设计
1.根据课程性质分类,构建模块式的课程结构。课程模块具体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基础课应适当综合化,按照培养“职业人”和专业价值观来设计,包括社会管理概论、成长小组、普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概论等课程。专业核心课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按照岗位需求和运用性来设计,包括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民政工作、社会调查方法、社会政策与法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区公文写作、社区服务、社区活动策划等。此外,专业拓展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所以专业拓展课包括当代社会问题、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申论、手语、人力资源管理、自闭症的康复与治疗等课程。
2.根据社区工作任务,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工作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安排在每个工作任务之中。在具体的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定位要准确,要以社区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设计课程,实现个人成长和岗位需求的双重目标。二是工作任务的解构需要在了解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解构工作步骤,明确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及步骤的理论知识、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由此来确定具体的理论章节和实践项目。三是课程内容的重构需要打破原有的课程的知识体系,从社区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依据每一个任务的具体步骤组建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四是课程实践任务要符合课程要求,严把实践环节确保课程实践的效果。
3.凸显实践教学,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价值教育为核心,服务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感性认识与环境熏陶相结合,价值内化和实务训练相结合,以社会服务推动教学,服务与学习相互促进,逐步建立“义工服务―寒暑假实习―阶段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递进式的实践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注重由一般服务逐渐发展到专业服务,由引导参与逐渐内化为自身意识,继而转变为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陈增荣,王星飞.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探微[J].职教论坛,2008,(10).
[关键词]社区;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6-0195-03
随着当前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度、文化背景的外籍人士来中国投资经商、工程建设、技术服务以及文化交流等,中国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已经突出表现在日益发展的社区国际化,外籍人员融入城市社区已经成为现代社区和社会和谐建设的一个新命题。要做好外籍人员融入社区的基础性工作,创新传统管理模式,把社区国际化建设这篇文章做深做透做出特色,就有必要对影响外籍文化人员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加以实证研究与探索。
社区归属感的研究出现于1887年滕尼斯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早期关于社区归属感的研究多与社区心理研究融为一体,并逐步发展到以社会结构为单位的研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个人为单位”测量社区感的方法开辟了研究社区感的新领域和新视角。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区归属感的研究触及到了社区情感领域。影响居民社区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卡萨达(Kasarda)、贾诺威茨(Janowitz)、格尔森(Gerson)、斯廷纳(Stinner)、卢恩(Loon)和高迪(Goudy)等人的研究理论,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在社区内的居住时间、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社区的参与程度、社区生活的满意度等与居民的社区感之间都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学者丘海雄(1989)、林瑞钦、刘邦富等(2000)、单菁菁(2006)、武雪婷、陈传锋等(2009)等都对社区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专门研究,归纳起来认为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原因有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社区的认同程度、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在社区内的居住年限以及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等。
上述研究都是以国内居民为对象构建起来的,这些研究理论是否也适用于境外人员?作为驻义乌阿拉伯商人的社区归属感是否有其自身的特点?影响他们的社区归属感又有哪些因素?笔者综合各位学者的研究,大胆假设当前国际化社区存在社区归属感问题,假定驻义乌阿拉伯商人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为社会经济地位、在社区的居住年限、在社区的社会关系、对社区的信任依恋感、在社区的活动参与程度以及对社区的生活满意度,并拟以义乌市江东街道的“联合国社区”阿拉伯居民为被试人员,探索阿拉伯商人社区归属感的结构并研究其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一是可以为社区国际化建设中多元文化意识的内在要求索寻新的思路,二是可以从政府构建和谐社区的角度探讨新的执政理念。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法,笔者在义乌江东街道的几个社区――五爱小区、鸡鸣山社区等地对驻义乌的阿拉伯商人进行了实地的社区归属感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71.4%。
1.2 研究工具
研究使用自编“社区归属感问卷调查”,共53个问题。问卷第一部分是个人情况的调查,包括一些基本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与社区归属感有关的影响因素。问卷第二部分是社区归属感量表,量表项目来源于林瑞钦、刘邦富等(1993)编制的社区意识量表,删除语义理解可能有困难的项目并适当增加一些条目,最终确定33个描述项目。问卷第三部分是社区生活满意情况调查,采用Diener等1985年编订的生活满意度量表测量,量表包括14个项目,从环境、卫生、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等方面进行调查。
1.3 资料收集
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采取当场讲解、填答,当场回收的方式收集资料,调查中运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使用语言为英语。
从被访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月收入等各项指标调查结果来看基本符合本次调查所需数据,这次调查的样本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代表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社会经济地位对社区归属感影响甚小
社会经济地位包括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情况。有研究指出,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给居民提供了不同的社会机会和社会关系,而社会机会和社会关系的不同将影响到人们的社区归属感。根据表1可知:78%调查对象的职业为符合调研目的的驻义乌阿拉伯商人,他们的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20%,中学(中专)占38%,大学(大专)占42%,硕士及以上无;工资水平低于1000美元的有14%,1001~1500美元的有22%,1501~2000美元的有36%,2001~2500美元的有12%,2501~3000美元的有10%,3000美元以上的有6%,比例分布较为均匀。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与其社区归属感的相关性研究显示,不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的社区归属感就弱或者强,收入水平高的社区归属感就强或者弱的现象,社会经济地位与社区归属感相关程度低。
2.2 在社区的居住年限与社区归属感成正相关
调查显示,被试者中有20%是刚搬来的,58%是居住了1~3年的,12%是居住了3~5年的,只有5%是居住了6年及以上的。表面看来也并不符合居住年限与社区归属感呈正相关的关系,但在问及对居住在社区的感受及“如果不得已要搬离这个社区,你是否会感觉遗憾”时,38%的居民选择会相当遗憾,而其中居住年限6年及以上的居民占此数据的90%以上。因此也可以推断居住时间越长,归属感越强,因而说在社区的居住年限与社区归属感成正相关。
2.3 在社区的社会关系不影响社区归属感
在社区社会关系的调查中,18%的调查对象与家人居住在一起,有1~2个家人的占83.3%,3~4个家人的占11.1%,5~6个家人的占5.6%,77.8%的人与家人每天都有交往,22.2%的人一周交往几次;62%的阿拉伯商人与朋友住在同一个社区,社区内有1~2个好友的占64.5%,3~4个的占22.6%,5~6个的占6.4%,6个及以上的占6.5%,61.3%的人与朋友每天都有交往,32.2%的人一周交往几次,6.5%的人一个月交往几次;72%的居民有同事在自己社区,社区里有1~2个同事的占36.1%,3~4个的占33.3%,5~6个的占25%,6个及以上的占5.6%,38.9%的人与同事每天都有交往,58.3%的人一周交往一次,2.8%的人一个月交往一次;36%的人与邻居有交往,64%的没有,交往频率一天几次的占11.1%,一周几次的占11.1%,一个月几次的占72.2%,一年几次的占5.6%;44%的人与社区组织有交往,56%则没有,交往频率一天几次的占9.1%,一个月几次的占50%,一年几次的占40.9%。他们的社会关系、社会人脉鱼龙混杂,根据对他们的访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他们是有选择性的,商务往来得比较多,在社区内的社会人脉对他们影响不大。
2.4 对当地社区政府的信任及依赖度普遍较低
为检测阿拉伯居民对居住社区的信任与依赖度,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你首先想到找谁帮忙:
1.朋友 2.家人 3.同事 4.邻居 5.亲戚6.同学 7.老乡 8.政府和居委会 9.行业协会、社团和其他中介组织 10.其他
②生活中你主要从以下哪些人中获得鼓励、支持和帮助(可多选):
1.朋友 2.家人 3.同事 4.邻居 5.亲戚6.同学 7.老乡 8.政府和居委会 9.行业协会、社团和其他中介组织 10.其他
③就整个社区来说,你觉得邻里关系:
1.十分融洽 2.比较融洽 3.一般 4.较冷淡 5.十分冷淡
④你对社区内人群的信任程度:
1.很高 2.较高 3.一般 4.较低 5.很低
问题①:70%的人选择1,28%的人选择2,10%的人选择3,14%的人选择4,10%的人选择5,4%的人选择6,8%的人选择7,6%的人选择8,48%的人选择9,2%的人选择10。
问题②:70%的人选择1,28%的人选择2,6%的人选择3,10%的人选择5,6%的人选择6,4%的人选择7,2%的人选择8,6%的人选择9。
问题③:42%的人选择1,26%的人选择2,24%的人选择3,8%的人选择4。
问题④:3%的人选择1,10%的人选择2,42%的人选择3,14%的人选择4,4%的人选择5。
由此可见,家人、朋友对于身处异乡的阿拉伯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不属于我们的研究范畴。从他们对问题①、②作出的选择来看,邻居、居委会、行业协会等都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问题③折射出这些阿拉伯商人对于社区的邻里环境是非常满意的,他们喜欢和谐的氛围。而且在当面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幸福感溢于言表,但是他们普遍反映一个问题,就是有沟通障碍;问题④让笔者大吃一惊,为什么他们对于社区的信任度是何其低呢?笔者看到他们在勾选选项3的时候有提出疑问,大多数人都是笑而搪塞,有几个的回答较为官方:“我觉得人与人是合作的关系,有纸质合同的时候最可信。”也许这就是阿拉伯商人们世代经商固有的思维定式。
2.5 内心渴望社区活动多样但实际参与程度低
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中46%的人很少参加社区活动,而半数的人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很少参加或者从未参加过的原因,82%的人选择了没时间,8%的人对组织者的能力不满意,30%的人认为这种活动没有意义。不管参加不参加活动,64%的阿拉伯人表示非常乐意为活动出谋划策,高达70%的人内心是非常乐意去参与社区活动的,而且居民的社区志愿活动参与积极性很高。在回答“如果社区需要你在空闲时间提供公益(无偿)劳务,你是否愿意”时,高达78%的阿拉伯商人表示愿意,只有22%的表示不愿意。
其中高达30%的人认为活动没有意义,这就说明社区在举行社区活动时缺乏精心策划,不能吸引部分阿拉伯商人参与。但实际上他们内心里是非常愿意参加活动,多一些了解融入社区的途径的。有一位在义乌国贸大厦开公司的阿拉伯老板告诉笔者:“我在义乌5年了,我非常喜欢我的社区,但是他们开展活动很少,就算有,也没有新意,我希望它们能够更有趣,我将会非常乐意参加。”
2.6 对社区的依恋与认同度较高
为了测量阿拉伯商人对社区的认同度,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专家学者的研究,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你是否对你目前居住的社区感到自豪:
1.非常自豪 2.比较自豪 3.不确定 4.不太自豪 5.很不自豪
②你是否认同你所居住的社区是一个生活的好地方:
1.非常认同 2.比较认同 3.不确定 4.不大认同 5.很不认同
③你是否同意“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1.同意 2.比较同意 3.一般 4.不太同意 5.不同意
④你是否对社区的事情感兴趣:
1.很感兴趣 2.有些兴趣 3.无所谓 4.不太感兴趣 5.毫无兴趣
⑤你是否愿意长期住在本地:
1.很愿意 2.比较愿意 3.无所谓 4.不太愿意 5.不愿意
⑥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你不得不从这个社区搬走,离开时你有怎样的感受:
1.非常遗憾 2.有些遗憾 3.无所谓 4.比较高兴 5.非常高兴
问题①、③、④反映的是居民的群体认同感,问题②、⑤、⑥反映的是居民的地域认同感。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阿拉伯商人对社区仍怀有感情。如果我们将这种感情按正向态度分为肯定、比较肯定、一般、不太肯定和否定5个等级,其结果如图2所示:
2.7 对社区的生活持比较满意的态度
生活满意度量表测量中各个项目的被选项目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说不清楚、不大满意、很不满意五个等级。从调查中笔者发现,阿拉伯商人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社区环境卫生、治安、居住条件、交通、日常购物的便利程度都是非常满意的,而且每一项的百分比都达到了50%以上;对水电气供应、邮电通讯的便利性、家政服务、职业咨询服务、教育设施、社区总体情况是比较满意,每一项的百分比趋于22%~46%;但尤其要指出的是医疗健康服务和文化娱乐活动,他们都不大满意。医疗和健康服务,30%的人选择不满意,5%的人选择很不满意;文化娱乐活动,38%的人选择不满意,14%的人选择很不满意。
3 结 论
综上调查结果,即使是社会地位不高,工资水平一般,在社区的活动参与不多,居住时间不长,驻义乌的阿拉伯商人社区归属感仍然非常强,他们对自己的社区感到骄傲和自豪,关心自己居住的社区,愿意长久定居。可见,社会经济地位、社区居住时间、社区活动参与程度并不是影响阿拉伯商人社区归属感的决定性因素。
笔者认为,驻义乌阿拉伯商人的社区归属感占有很大一部分“既来之,则安之”的这种情感,他们在商业上的触觉更为灵敏,而未用心去体会社区这个概念,孤独的他们大多没有收获过社会的温暖。从调研他们在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的结果中也可以看到,超过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不会去跟邻居和社区人员组织交流,有的话也是一个月才交往几次,而且大多只是在官方问题上,比如签证、申请办理暂住等。根据访谈中他们的口头抱怨,处理签证、护照等问题都是非常棘手的。从生活满意度量表测量结果来看,他们对于社区医疗、健康服务和文化娱乐活动不太满意。
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区建设具有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意义。浙江义乌城市的“联合国社区”是众多国际化城市社区的一个缩影,亦有各自的独特之处。这就需要我们的社区基层管理组织和政府去寻找多元文化的契合点,从建设多元文化网络、加强活动创新意识、改善社会保障措施等方面去积极探索积累,逐步构建具有地方与国际特色相结合的和谐社区、和谐城市。
参考文献:
[1]丘海雄.社区归属感――香港与广州的个案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1989(2):59.
[2]单菁菁.从社区归属感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6):125-131.
[3]武雪婷,陈传锋,等.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区感结构探索及其中介作用检验[J].心理研究,2009,2(5):44-48.
[4]Kasarda,John and Janowitz,Morris. Community Attachment in Mass Society[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4(39):328-329.
[5]Stinner,William F.,and Loon,Mollie Van. Community Size,Individual Social Position,and Community Attachment[J]. Rural Sociology,1990(55):494-521.
[6]Goudy,Willis J. Community Attachment in a Rural Region[J]. Rural Sociology,1990(55):178-198.
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
教学目标:
1、协助学生认识社区环境、社区设施。
2、让学生在社区生活交流中,发现、体味社区人员提供的服务,从而激发其热爱社区、尊敬社区工作人员的情感。
3、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为人们提供方便的服务活动。
教材分析:
本课呈现的是典型的社区妓拟稿,旨在协助学生指认社区警务室、超市、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医务室、社区服务中心和早教中心等设施,并引导其寻找、发现社区其他的设施。
通过对设施的寻找,加之自己的社区生活体验,学生能较容易地发现社区为人们提供的服务。让学生观察课文画面战士的社区生活细节,观察反思自己的双休日生活,让其体悟社区工作人员的辛劳,进而激发其对社区的热爱与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尊敬。“童心岛”就是让学生以自由诗的形式抒发这样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自己所住的社区只有初步了解,大致能够说出社区的名称等,对于超市等经常用到的生活设施较为熟悉,对警务室、医务室等较少用到的设施不熟悉。
教学设计:
一、 认识社区。
1、 课件出示学生在社区活动的照片,看图说话。
2、 说说你居住的社区的名称,找找班里哪些小朋友互相之间是邻居。
3、 观察课本上各种社区设施的图片,并说说这些设施的作用是什么。
4、 除了这些设施以外,你居住的社区还有哪些设施。
5、 用数码相机拍下学校附近的社区设施图片,请小朋友当当工作人员给其他学生做介绍。
我们的社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态度和情感:培养愿意参加社区活动的情感,热爱社区、尊敬社区工作人员。
2、行为和习惯:能爱护社区的设施,激发学生对社区的热爱。
3、过程和方法:通过社区生活交流,发现,体味社区人员提供的服务。
4、知识和技能:认识社区环境、社区设施。
活动准备:1、发调查表
2、在大人的带领下参观社区,认识社区的一些设施。
教学过程:
一、 认识自己的社区。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中,社区是我们共同的家。你知道你居住的社区叫什么名字吗?(学生虽然生活在社区中,但有些可能不知道社区名称,教师可事先通过学生的家庭住址进行了解。根据我们班学生的住址,我知道他们的社区有柳营社区,长庆社区、黄马社区、青春坊社区、吴牙社区等。)
1、 我们居住的社区有很多公共设施,他们的作用可大啦。谁能来介绍一下?(请学生来展示课前的调查,可以是自己画的,也可以是拍的照片。)
调查表:
这是社区的----------------,我知道它的作用是------------------------------。
通过学生的展示,大家认识了社区的设施,了解了他们的作用,教师也可通过课件适当补充学生说得不全的地方。如社区的居委会办公室、社区党建活动室、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室、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室、社区警务室,计生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宣传栏等等。
2、请社区阿姨来讲解他们的作用。特别讲解社区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室,这应该是离学生生活最近的地方。什么时候可以进去,有哪些适合学生的活动等等。(这时也可以建议老师带着学生跟着社区的阿姨到社区文化活动室参观。)
二、体验社区的服务
社区完善的设施,让我们的生活感到非常方便和舒适,那你知道社区里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吗?引导学生去发现社区的保安、车棚的管理人员、社区的清洁工、为民服务点的阿姨,商店的大妈、修车的叔叔,正是因为他们的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1、 向社区的服务员表达谢意:方式自选(小诗、说一句感谢的话、送一张感谢卡等)
2、学生准备,交流。
三、课后实践:在家长的陪同下或以小队活动的方式,参与社区的一项活动并记录在“社区服务卡上”。
( )社区体验卡
日期 姓名
所体验的角色
自己的表现
社区人员的评价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社区资源;教师角色;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1/02-0062-04
社区不仅是指儿童就读学校和家庭所在的地区,还指对儿童学习和发展有影响作用的邻近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社区教育,我国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区教育的法规政策,推动了幼儿园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的进程。在幼儿园教育与社区生活逐步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教师在运用社区资源的过程中,扮演了哪些角色?怎样才能更好地扮演这些角色?研究者在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相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以期为推动教师从幼儿园型教师发展为社区型教师、建立幼儿园与社区的和谐关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一、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价值的认识者
社区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全面而又深刻地加以认识。《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密切同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应与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加强与社区合作,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是幼儿园教师的应尽职责。
深刻认识社区教育资源的价值,是提高幼儿园办学质量的需要。幼儿园和社区的关系已成为衡量幼儿园办园水平高低的一条重要标准。全教协会在《早期教育机构标准》中指出,优质早期教育机构必须符合10条标准,其中第8条标准就是与社区的关系。我国许多省(区、市)在评定幼儿园等级时,也把与社区的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例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标准(修订稿)》中指出,示范性幼儿园必须达到22条标准,其中涉及社区的有2条。可以说,社区对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社区的支持是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的重要条件。深刻认识社区教育资源的价值,也是促进幼儿园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如果只依靠幼儿园,教育资源比较单一、有限。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能弥补幼儿园资源的不足,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深刻认识社区教育资源的价值,也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幼儿的成长受到来自幼儿园、社区和家庭的影响。幼儿园要与社区、家庭互相协作,以提高教育的一致性,促进幼儿更好成长。
要深入认识社区教育资源的价值,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1)深刻理解社区教育资源的优越性。与幼儿园教育资源相比,社区教育资源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可以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和探索体验。例如,在开展“车轮”主题教育活动时,教师如果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把儿童带到园外马路边上,让儿童去看一看马路上来往穿梭的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则能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车轮的形状、尺寸、材质、用途和功能等。(2)全面了解社区教育资源的独特性。不同的社区资源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逛社区中的超市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分类技能,提高儿童的数学能力;去社区中的图书馆有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增强儿童的阅读能力。等等。
二、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类别的发现者
自从民政部《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日益改善,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日趋丰富,种类越来越多。比如,社区供儿童课外活动的设施和场所迅速增加,向儿童免费开放的公益活动场所也逐渐增多,社区服务儿童和教育儿童的功能日益增强。例如,大多数幼儿园附近都有超市、医院、车站、餐馆、书店、公园、银行、服装店等场所。教师要成为社区教育资源类别的发现者,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和发现社区里的各类教育资源,为整合社区资源开展相关活动创造条件。
要成为社区教育资源类别的发现者,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1)耳听八方。教师可通过按时收听当地广播、与家长交谈等方式,及时了解社区的最新信息,比如近期是哪个街道由谁在举办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等。(2)眼观六路。教师可通过每天阅读当地报纸、收看当地电视新闻、上社区网站浏览等方式,迅速了解社区发生的事情,比如附近哪所小学将要招收一年级新生,招生条件有哪些等。(3)始于足下。教师可走出园门,实地考察,以全面了解社区的活动安排,比如什么时候将在社区相关场所为儿童举办什么活动等。(4)整理分类。教师要把通过上述途径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加以整理、归纳,以全面把握社区的相关教育资源,为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作好充分准备。
三、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设计者
为了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加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促进幼儿园的教学改革,教师应立足社区,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中的各种资源,据此制订教育计划和设计活动方案。
在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时,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1)合作性。教师在制订教育计划和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注意调动家长和社区相关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献计献策。(2)全面性。教师在制订教育计划时,既要重视发挥常规课程的功能,也要注意彰显非常规的隐性课程的作用,使儿童在密切接触社区生活的同时,能受到社区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3)系统性。教师要深入思考教育计划,不论是在拟订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时,还是在拟订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时,都要把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考虑其中。(4)趣味性。教师所设计的活动,不仅要有教育意义,还要使儿童感兴趣,能激发儿童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邀请者
笔者在美国考察时发现:幼儿园天天都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幼儿园天天有家长志愿者在幼儿园协助工作;幼儿园每学期会安排1天时间向社区开放,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参观、做志愿者。这些做法有利于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挥自身的聪明才干,配合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
教师要做好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邀请者,需注意以下几点:(1)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参观。教师要布置好班级环境,热情欢迎家长和社区居民来参观访问,定期向他们开放班级的各项活动,以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萌发要参与其中的愿望。(2)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来参与。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家长、社区志愿者、商业伙伴、地方艺术家和当地居民的职业特征、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热心向他们介绍幼儿园所需的各种服务,鼓励他们投入到幼儿园教育中来,与儿童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3)指导社会各界人士来奉
献。教师要广泛邀请家长和其他社区居民来做志愿者,向他们讲解班级的常规和作息制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向他们传授成为儿童良师益友的“锦囊妙计”,指导他们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不同的方式贡献力量。
五、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的行动者
笔者调查发现,许多幼儿园虽然拥有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但是却未真正利用好这些资源。事实上,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现在欢迎幼儿园师生前往开展活动的社区机构和场馆越来越多,比如,科技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常常实行儿童团体优惠票价政策,鼓励幼儿园教师带领儿童前来参观。所以,教师要行动起来,切实提高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想办法。(1)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笔者在英国、美国等国家考察时发现,教师在组织儿童外出活动前,都会把相关事项告诉家长,要求家长签名同意,也鼓励有意愿的家长参与进来。这样既保障了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又提高了外出活动的安全系数和质量。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学习。(2)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应根据幼儿园所在社区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社区的利用率,为幼儿的体验性、探索性学习创造条件。例如,社区中的文化场所主要有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组织儿童参观游览。比如,教师可带大班儿童到图书馆去参观学习,以激发其阅读兴趣;可带中班儿童到博物馆去探索体验,以培养其科学精神和探索能力,等等。
六、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展示的参与者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教师应“宣传幼儿教育的知识,支持社区开展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呼吁教师“为家长提供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这些政策不但明确了幼儿园教师在家园、社区共育中的责任,也为其如何开展家园、社区共育指明了方向。(1)向社区居民传递科学育儿理念。幼儿园教师是受过专业培训的,有着较为丰富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仅可以为社区居民和广大家长举办儿童家庭教育系列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而且可以为家长解答育儿困惑,以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还可以向家长介绍亲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2)鼓励儿童参加有益活动。随着社区建设的日趋完善,社区会越来越频繁地开展各类活动,教师可组织或鼓励家长带领儿童去参加这些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比如,在社区举办庆祝“敬老节”活动时,教师可组织或鼓励家长带领儿童到敬老院或社区老年人活动室去参加相关活动,如给老年人送长寿糕,给老年人表演节目等。(3)指导家长参加亲子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家庭与社区互动中的桥梁作用,把对儿童的教育与为儿童及其家庭服务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如果儿童比较胆小,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带领儿童去参加社区周末举办的“全家献爱心”的拍卖、捐赠之类活动,以鼓励儿童在公众面前大胆表现,如说出自己带来了什么玩具,想拍卖什么样的价钱,把拍卖所得投入捐款箱等。
七、教师是社区教育资源效能的评价者
社区的教育资源多种多样。教师对社区教育资源作出正确评价,是其合理利用该资源的前提,也有利于幼儿园与社区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反映了幼儿园及其教师的专业水平。美国《早期教育机构标准》指出,“优质幼儿园应能和社区建立关系,并能运用社区资源去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能与社区的各种机构建立并维持互惠的关系,以实现在课程、健康、衔接、融合和多样性等方面的目标:能帮助家庭获取所需要的资源,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和学习”。《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标准(修订稿)》指出,幼儿园的“办园成效”之一体现在“社区、家庭及同行对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办学水平较为认可,在本市或本地区产生良好的社会声誉。社会、家长、教工及同行对幼儿园的办园质量满意率高”。
要正确评价社区教育资源的效能,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1)评价主体间的协作性。毫无疑问,教师应该是社区教育资源效能的主要评价者,但是,社区教育活动涉及儿童、家长和其他社区居民,因此,在评价社区教育资源效能时,儿童、家长等也有话语权,也是评价主体。理想的评价模式是,以教师自评为主,以其他人的参与评价为辅,强调评价主体间的协作。(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在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效能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估幼儿园使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情况,还要评估幼儿园为社区服务的情况,以做到评价全面、客观、公正。(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在评价社区教育资源效能时,应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评价客体的多元性。教师不仅要评价社区教育资源对儿童、家长、社区所产生的良好影响,而且要评价社区教育资源对自己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比如,教师要关注儿童喜欢哪些社区活动,这些社区活动是否开阔了儿童的眼界,丰富了儿童的经验,提高了儿童的动手能力;教师要注意家长参加社区活动的热度、广度、频度和深度。看家长是否通过参与社区活动而提高了教养孩子的能力;教师要了解社区中有哪些场馆已经向儿童免费开放了,社区中有哪些人士已经参与到教育中来了,其参与的水平如何;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全面了解了社区的教育资源,是否充分利用了社区的教育资源,是否得到了社区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帮助,等等。
参考文献:
[1]EPSTEIN J L.School,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Your handbook for action[M],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2002:15
[2]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9
[3]GESTWICKI C,Home,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A guide to working with parents(M],Albany,NY:Delmar Publishers Inc,199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