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5:46: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调查情况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为了保证医疗安全,完善药品质量管理,我们对本院2009年6、7、8三个月的所有退药处方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医院退药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关制度的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现行退药管理流程
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6年制订的《医院退药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药剂科、医务科共同负责对各科室的退药进行管理。退药必须先由处方医生用红色笔填写退药处方,处方上除了注明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是否医保、住院号、疾病诊断、退药品种和数量,还要注明退药理由。退药处方经医生签字盖章后由所在科室主任签字确认后送药剂科,由临床药学专业人员对退药处方进行审核。对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造成的退药要求相关医务人员必须填写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对于医患沟通不利、无理由大处方、记账错误、患者出院或死亡等造成的退药进行登记调查,然后药品才能由药房验收签字,最后到医院财务处办理退款。
(2)调查本院2009年6、7、8三个月全部退药处方共计981张,通过医院病案管理系统调查同期各科室出院人数。将退药处方全部信息包括退药科室、处方医师,退药品种、规格、数量、金额,疾病诊断和退药理由等资料输入计算机用office 2003 Excel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1)退药科室:本次统计的退药处方共涉及28个临床科室,儿科的退药处方最多,占全部退药处方数的30%;肿瘤外科、脑外科、口腔科等几个科室的退药情况很少发生,总共占所有退药处方数的0.9%。各科室6、7、8月份的总出院人数、退药处方数、退药率(退药处方数/出院人数)、退药百分比(退药处方数/总退药处方数)详见表1。
(2)退药原因:退药原因包括自动出院退药、调整治疗方案、患者拒绝使用、患者死亡、药物不良反应、医生开错药、电脑故障等16种,以自动出院退药、调整治疗方案退药和患者拒绝使用等比较常见。各种原因退药处方百分比(每种退药原因例数/总退药处方数)详见表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自动出院、调整治疗方案和患者拒绝使用是最常见的退药原因,分别占退药总处方数的45%、20.2%和10.5%。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估计不足,造成患者疾病治愈后所开药品没用完;另一方面,随着医疗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 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加强,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医药学理论知识, 有些患者看到药品说明书上注明的不良反应或觉得医生开具的药品与自己的症状不符, 就拒绝使用;另外,一些老年患者或癌症患者因对治疗持悲观态度或者由于缺乏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拒绝进一步治疗而发生退药。某些患者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拒绝使用贵重药品及营养用药。因此,医师在开处方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用药史,在为患者诊治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药品适应症应用,依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方案,避免开具大处方,用药时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医嘱,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医生、护士应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特别是使用自费药、贵重药时,应主动介绍药品的作用特点、价格费用、不良反应等,征得患者对药物治疗方案的理解与配合,这样既可避免退药,也可降低医患纠纷的隐患[3]。医院应该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改善医药人员的服务态度。建立一个良好互信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来自患者自身的退药因素。
为了保证药品质量,我院严格执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制定的药品“三统一”(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政策。“三统一”使医院使用的药品质量得到根本的保障,而药房无法确保某些退回药品的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在本次调查中退药共涉及276种药品,共计1796次。其中发生退药最多的是维生素C注射液,占总退药次数的8.76%。维生素C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药物,退药次数与其用量呈正相关。但维生素C注射液性质不稳定,光线和温度对质量有显著影响,正确可靠的储存条件对于保证药品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加强该药退药环节的验收管理对于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尤显重要。
更昔洛韦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等也是发生退药比较多的药品,且主要发生在儿科。更昔洛韦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动物实验表明该药有潜在的致畸、致癌和生殖遗传毒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非常局限,儿童应特别谨慎用药。而文献[4,5]报道该药物用于超出说明书规定的各种小儿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同样,文献[6-8]报道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等药物在儿科临床超适应症用于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儿科疾病,这两种药物在临床也存在较多超说明书适应症使用的现象。对此,医院应当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强化医生用药的严谨性,通过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力求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药品超适应症使用管理的法规制度,加强有关药物超适应症应用的临床研究管理;学术期刊发表有关药物超说明书用法用量的临床研究报告应当提供资质和许可证明文件,确保公开发表的临床研究资料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可靠和合法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晓军.我院中心药房退药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法[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71.
[2]倪军萍.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5):24.
[3]吴军,朱春梅,赵江林.更昔洛韦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导报,2008,27(7):818-819.
[4]刘军利.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小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5):1952-1953.
[5]张延义.复方丹参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7,06.
【关键词】 ICU医院感染;感染率;易感部位;感染控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ICU医院感染人群,资料来源于我院ICU住院病案资料信息。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入住ICU687例,医院感染73例次,ICU医院感染率10.6%。
1.2 方法 按照疾病,年龄,住院天数,感染危险因素,病原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医院感染。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与危重程度关系,危重评分采取APEEACHⅡ评分,见下表1
表1 医院感染与危重程度的关系
由表1可见,APEACH评分大于35分医院感染率最高 32 %,小于15分医院感染率最低 6 %。APEACHⅡ评分越高,感染率越高。APEACH评分与医院感染率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P
2.2 医院感染与住院天数的关系,见表2如下。
表2 医院感染与住院天数的关系
由表2所见:随着住院时间延长,医院感染呈逐渐上升趋势。住院7 d以下感染率5.6%,60 d以上医院感染率达100%。住院天数与医院感染率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P
2.3 医院感染与感染部位的关系见表3。
表3 医院感染与感染部位的关系
由表3所见:以下呼吸道最多占73%,这与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等损害呼吸道天然免疫屏障,使咽部细菌下移至肺部致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泌尿系感染,伤口感染,胸腔感染,血流感染。对机械通气尤其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严密监测,加强护理,规范操作,尽量缩短上机时间,避免VAP的发生。
2.4 医院感染与疾病的关系如表4。
表4 医院感染与疾病的关系
由表4见:ICU发生医院感染率高的原发病前三位,肺部疾病,脑病疾病伴昏迷,多发伤。
2.5 医院感染与临床病原学的关系如下表5
表5 医院感染与临床病原学的关系
由表5所见:检出病原菌主要为G-菌,占12%为多重耐药菌. 排名前五位主要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结论: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龙岩等[1]报道医院感染易感部位是呼吸道占40.56%,而本次报道下呼吸道感染高达73%,于呼吸机使用率高相关,也与痰标本送检率高相关。器械使用率以尿道插管,气管切开,气管内插管居多,肺炎感染发病率最高[2]。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易患人群以肺部疾病,脑部疾病伴昏迷,多发伤居多,医院感染率与住院天数,危重程度呈正相关。针对高危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管理措施,加强护理规范,注意无菌操作,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参 考 文 献
切实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全县粮食产销存情况调研报告
(20__年3月20日)
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粮食安全,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自去年以来,受国际粮价持续攀升影响,全县原粮和成品粮市场购销价格同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玉米市场购销价格和面粉、大米市场供应价格持续攀升。针对这些市场动态变化,为了全面真实掌握我县粮食产销存情况,去年12月下旬至今年2月初,我局组织全体职工深入全县6乡镇16个社749户,对农户和20__年的粮食生产、销售及储存等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抽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调查村社主要农作物产、销、存情况
(一)主要社农作物产销存情况
,16个村社农作物播种面积6642.1亩(含复种小杂粮),户均8.87亩,人均1.97亩;粮油总产量1223.2吨,户均1633公斤,人均362公斤;粮油商品销售量272.9吨,户均364公斤;粮油储存量873.3吨,户均1166公斤,人均258公斤。其中:
①小麦播种3953.6亩,户均5.28亩,人均1.17亩;总产量752540公斤,亩产190公斤,户均1005公斤,人均223公斤;商品销售量97180公斤,户均130公斤;储存量724280公斤,户均967公斤,人均214公斤。
②玉米播种1186亩,户均1.58亩,人均0.35亩;总产量382215公斤,亩产322公斤,户均510公斤,人均113公斤;商品量159430公斤,户均213公斤;储存量128830公斤,户均172公斤,人均38公斤。
③糜谷、荞麦、黄豆等小杂粮复种492.1亩,总产量33351公斤,亩产68公斤,户均45公斤,人均10公斤;商品销售量9930公斤,户均13公斤;储存量4490公斤,户均6公斤,人均1.3公斤。
④油料播种925.7亩,户均1.24亩,人均0.27亩;总产量55536.5公斤,亩产60公斤,户均产74公斤,人均产16.4公斤;商品销售量6315公斤,户均8.4公斤;储存量15730公斤,户均21公斤,人均4.7公斤。
(二)20__年预计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20__年,16个社农作物播种面积6373亩,较上年减少269.1亩,下降了4.1%,户均8.5亩,人均1.88亩;预计粮油总产量1421.3吨,较上年增产198.1吨,增长16.2%,户均产粮1897公斤,人均产粮420公斤;预计粮油总储存量725吨,户均968公斤,人均215公斤,分别比上年降低148.3吨、198公斤和43公斤,下降了17%、16.9%和16.7%。
二、当前影响全县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
从全县涉及抽样调查的16个社粮食产销存情况和20__年粮食预计产销存情况分析,全县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呈现出持续下降的势头,粮油商品化程度不断减弱,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不高。国家免征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部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由于实行普惠制,“撒胡椒面”,在加大生产投入、提高粮食产量、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不够明显,同时,还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的诸多因素。一是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去年小麦每亩直接成本280.00元左右(主要含:种子、化肥成本,耕、播、收机械费),以亩产240公斤,每公斤2.10元计算,亩产值为504.00元,每亩毛利224.00元,计入每亩的粮食直补、良种、农资等补贴收入24元左右,共计248.00元,如果把种植一亩小麦从耕地深翻、下种、除草、施肥到最后的收割凉晒按8个人工和每个工费30.00元计算,人工费240.00元,种田亩均纯收益不足10元,仅不足当前一个农民工1天务工收入的五分之一。纯种粮经济效益盈亏倒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二是种粮受自然天气影响较大。近年,自然气候变化无常,我县常常春季缺雨,影响农作物长势;秋季涝雨,影响大秋及复种秋粮收获,造成部分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加之,我县粮食生产主要以山塬区为主,农田基本水利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很难与自然条件抗衡,不能“旱涝保收”。三是粮食涨价农民得惠甚微。每次粮食涨价,都会伴随化肥、农药、农机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常常被抵消,农民得不到真正的实惠,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四是种粮劳力素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当前,依靠土地产出的经济收入已难以保障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支出,种粮不如外出务工,导致大量青壮劳动力外流,把粮油耕种留给了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老人”农业和“妇女”农业现象严重,这些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把种粮当作“副业”,导致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整体粮食生产。
(二)粮食储存量严重不足,农村储粮技术落后。在粮食全面市场化后,随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改制,掌握在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手中的存粮大幅度减少,商品周转库存比重急剧下降,一旦市场出现波动,现有的库存将难以为继。这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县农户储粮规模较以前大大降低,整体情况是,存粮相对较多的农户已非常稀少,山塬区农户储存略有结余,川区农户储粮严重不足,有些农户已无存粮。由于农户储粮观念和储粮技术落后,防范措施少,鼠、雀、虫、霉害多,农户的产后及储粮损失率在8%-10%之间,大大降低了粮食储存品质,也在储存环节形成了较大浪费。
(三)粮油商品化程度不高,难以引导粮食生产和适应粮食大流通的需要。由于缺乏粮油市场经营人才和有效的营销组织,粮油市场化运作层次低,只是简单的以收定卖,没有形成强大的营销网络,缺乏规模化、集约化营销策略,难以引导农户粮食生产,使粮油商品化程度减弱,无法适应现代粮食物流需要。尽管目前全县已发展形成了23户粮油经营户,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保障市场供应、解决部分农民卖粮难等作用,但这些粮油经营户大部分规模不大,库房较小,库存粮少,甚至是即收即卖,不留库存,而且有利则进,无利则退,无法分担区域粮食安全的压力。
(四)粮食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由于土地的分块承包,多年来形成分户分散耕作种植的现状,日益呈现出弊端,粮食种植各自为政,难以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的新格局,不利于集中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规模,导致粮食的产业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应对当前粮食安全形势的建议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粮食生产的机制体制。粮食是事关经济社会稳定的战略性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新的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变以地定补为以种定补,实行多种多补、多奖,少种少补,并对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作出积极贡献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粮大户给予特别奖励,引导粮食生产进入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良性发展轨道,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粮食生产的浓厚氛围。二是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从全县耕地分散种植等实际情况出发,鼓励手中耕地有限、家中劳力有限的农户将耕地整合流转,通过外出务工、返聘打工等其他形式开拓增收途径,切实增加收入;鼓励有头脑、懂经营、会管理、实力雄厚的致富带头人和种粮能手集中流转其他农户手中多余的耕地,整合耕地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种植,规模经营,集约发展,促进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粮食种植大户和现代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实现粮食生产的总量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三是严格落实基本粮田保护制度。合理把握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尺度,配套调整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导向,宜粮则粮,宜果则果,确保全县用于粮食种植的耕地面积不突破一定的底线,确保粮食生产在全县粮食安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切实加大粮食储备力度,提高粮食安全程度。一是加大县级粮食储备规模,做到“储粮于库”。充分认识地方储备粮在稳定市场供给、解决公共突发事件中的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的标准,扎扎实实地做好全县储备粮建设工作,强化仓储管理,做到数量真实、质量完好,确保政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关键时期能够调得出、用得上、起作用。二是大力开展农户科学储粮工作,做到“储粮于农”。作为行业主管的粮食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深入开展农户科学储粮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储粮技术,增强科学储粮、节粮、惜粮的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适时举办农村储粮技术培训,改变农民传统储粮观念,深入农户家中积极开展科学储粮技术指导,鼓励农民采用新式储粮法,引导农户多储粮、储好粮。县级财政设立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基金,对储粮农户进行储粮设施补助,并对多储粮、储好粮的农户开展储粮补贴,进一步调动农户科学储粮的积极性。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区近两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是广大农机手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融合机械资源,发挥农机整体优势,提高农机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几年来,通过政策扶持,科学引导,***区现已成立注册了2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已初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为更好地发展壮大我区的农机合作组织,提高全区农机化综合水平,区农机局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对辖区的20家农机合作社进行了专题调研,针对目前农机合作社的现状、成功经验、做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农机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和特点
1、基本情况
现全区成立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20家,共有社员225人,组织内机手210人,机具总数533台(套),资产总额1690万元。合作社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在全区及跨地区开展机械化作业服务。目前我区合作社跨区作业项目已经涉及到小麦、玉米收获、春秋季的耕种收播、农田水利建设及植树造林、挖掘树坑等多项内容,作业区域从河南沿途一直到济宁、菏泽、平度、荣成等地,时间从原先只有 “三夏”、“三秋”两季延伸至全年。通过近几年的不断积累,我区的农机合作组织跨区作业已打响了***品牌,不少地区已经和我区的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及机手达成了定期跨区作业的长期协议。
2、经营特点
合作社实行四个统一,一个独立模式,四个统一是:统一调度机械有序作业,统一签订作业协议,统一作业价格,统一结算农机作业收入,一个独立是单机收入成本费用独立核算。
四个统一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发挥规模优势,单机核算有利于调动驾驶员个人的积极性,增加机手收入。
3、效益情况
20家农机合作社2010年作业面积32.9万亩,服务总收入720万元,服务农户12067户。三夏三秋农机作业是合作社取得收入的主项,通过调查了解,仅三夏三秋期间每名作业机手平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规模较大的仇星合作社人均收入已达5万元 以上,最高可达8.2万元,最少2.6万元,其他剩余时间,社员可自行安排,进行其他方面的运营。如果合作社有了其他经营项目,可随时进行调度,个人经济收入比较客观。
二、农机合作社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的作用
据统计,***区两季现有粮食种植面积40余万亩,现在我区的三夏三秋农机作业60%以上的作业量,由这20家农机合作社来承担,其他部分由个体机手和外联机手来完成,合作社的成功运作已成为我区三夏三秋农机作业的主力军。
一是合作社的成功运作,将我区1万余人三夏三秋大忙季节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而且还大大降低费用,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是合作社是实施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主体,我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全部由这些农机合作社来承担,在全区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多数合作社组织规模较小,服务领域仅限于农机作业,服务范围小,市场小,机械的利用率较低,阻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在管理方面还不够规范,各项制度建设与执行方面存在欠缺。
三是极个别机手业务知识不够全面,操作技能不够熟练,有时为了赶进度,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以致于在个别环节出现作业质量问题。
四是多数合作社库房分散于各个社员家中。
四、建议
一是要强化对合作社规范化管理,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省办下发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具体要求,强化管理和服务指导,促使合作社尽快规范起来。
二是要引导合作社开拓视野,走出去,与外区县机手搞好横向联系,进一步整合资源,根据各地作业时间差,组织好跨区作业,增加机手收入。
三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仅在购机补贴、还田、深耕作业方面经予扶持,在合作社用地方面也要给予倾斜,如三夏三秋农机用油、信贷等,以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是合作社要加强与乡镇、村两级组织沟通联系,基层服组织要在合作社与农民中间起好桥梁纽带作用,这样既方便机手也方便农民,特别是在三夏三秋期间,做好这一点尤为重要,同时,相关部门要积极协助合作社逐步解决库房建设用地问题。
五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引导更多的农机手,加入到合作社这个队伍中来,以增强合作社的整体实力,定期组织合作社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及时为合作社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等服务。
六是强化对合作社农机手培训工作,要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农机手操作技能、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实现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收集北京市劳模体检者3 408例。其中男2 689名,女719名;年龄30~65岁。
1.2 方 法
1.2.1 观察指标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乙肝表面抗原、尿常规、腹部B超、身高、体重及血压(Bp)的测量。
1.2.2 诊断标准
脂肪肝的诊断以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肝病学组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为依据[1]。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判定按照《中国成年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标准:BMI 18.5~23.9kg/m2为体重正常,24.0~27.9kg/m2为超重,≥28kg/m2为肥胖。
1.2.3 生活调查问卷
该问卷包括参检者工作时间及强度、饮食喜好、每周在外就餐次数、每周有氧运动时间、饮酒情况等。对所有劳模进行生活问卷调查。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脂肪肝检出率比较
表1显示,劳模的脂肪肝检出率为57.83%;各年龄段及整体男性劳模脂肪肝检出率高于女性劳模,46岁以上劳模脂肪肝检出率高于30~45岁劳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相关疾病检出率的比较
表2显示,脂肪肝组超重/肥胖、高血压、高TG、高TC、高LDL-C的检出率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生活习惯对脂肪肝检出率的影响
不良生活习惯中活动过少(包括长时间伏案工作,以车代步,缺少有氧体育运动)人群脂肪肝检出率为79.85%;生活不规律、过度劳累人群脂肪肝检出率为80.20%;经常在外就餐、高脂饮食、慢 性 饮 酒 人 群 脂 肪 肝 检 出 率 分 别 为68.20%,75.98%,52.32%。
3 讨 论
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西方化、健康教育相对滞后等原因,导致人群脂肪肝患病率不断升高[4]。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病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我国对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均是针对特殊人群,由于调查对象的职业、年龄、性别以及地区的不同,脂肪肝的患病率差异很大[5-6],本组资料显 示北京市劳模的 检 出 率 为57.83%,明显高于文献报道中其他一般社会群体的患病率[7],这可能与劳模人群工作压力大、生活饮食极不规律、外出就餐次数较多有关。
本研究显示,脂肪肝的检出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与相关文献报导一致。这可能与男性生活压力大,饮食摄入脂肪过多、饮酒及体力活动较少有关[7]。
在交调数据应用广泛性方面国外技术要全面、先进得多,通过交调所得的交通数据和信息可在公路工程建设、公路经济运行分析、公路养护管理等方面进行广泛应用。如德国、美国、日本等欧美国家都把交通量统计数据与公众出行、环保监测等方面结合起来。而国内的交调数据由于信息、数据渠道单一等原因仅在公路行业内部使用。近年来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国内开始着手研究如何从现有的数据资源中提取或分析出满足各类用户需求的信息作为研究的重点。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启动了国家干线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采集与服务系统试点工程,推进重要公路通道及区域路网的智能化交调数据采集与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了部级和七个试点省市(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公路交调数据中心。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多个省市已初步实现国省干线公路全自动化调查,为全国公路交调站点大规模建设、省级数据中心搭建、信息采集与服务积累了宝贵经验。
2浙江省公路交通量调查现状
2003年以来,浙江省公路行业主管部门安装的自动化观测设备,可以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计数、分车型、自动上报数据等功能。到2015年为止,浙江公路主管部门每年固定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自动化设备的购置。根据2014年浙江省公路交通情况调查资料汇编的数据显示,浙江省国省干线公路上共设有观测站349个,其中国道观测里程3281.15公里,观测里程覆盖率为75.87%,省道观测里程5313.303公里,观测里程覆盖率为84.08%,已初步形成了浙江省干线公路交通量调查站点布局,基本实现了国省道干线公路全自动化调查的目标。随着交通量自动化观测设备的不断投入建设,浙江省公路主管部门建立了浙江省交调数据中心,运用多个公路交通量调查系统平台进行交通量调查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同时,浙江省公路主管部门还自行研发了《浙江省交通情况调查数据中心平台》、《浙江省干线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采集与服务系统》等交通量调查数据信息化平台。这些平台的实施与部规划院研发的《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管理系统》起着互为补充的作用,旨在建设交通量调查数据接收平台、交通量调查数据基础数据库、交通量调查数据处理系统、路网状况分析和预测系统、信息平台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化平台。
3浙江省交通量调查数据处理分析
3.1交调设备位置设置分析
交通量观测站位置的设置往往影响着交调数据的质量。现有交通量调查设备在位置设置上往往更倾向于交通量比较大的路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量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次,部分交通量调查站点的设置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往往由地区交调工作负责人主观意见决定。交调工作负责人员往往会考虑靠近站房、便于管理的位置来设置站点,从而忽略了交通量调查的实质意义,造成许多交调站点采购和设置的浪费。同时,固定式交通量调查设备往往受电路、网络、建设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种类的交通量调查设备需要架设龙门架、立杆等昂贵的辅助设备,公路管理部门考虑到财政经费有限、费用过高等因素,通常会选择现成的辅助设备来布设交通量调查设备,使设备设置的位置与原先设想的布设位置造成偏差,影响交通量调查数据的科学性。最后,交通量调查资金匮乏、交通量调查人员责任心不强、人员流动较大等问题都会影响交通量调查的问题。因此,需要对交通量调查站点设置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合适、科学的站点设置方案。
3.2交调数据采集方式分析
浙江省交通量调查目前主要采用是线圈、激光、微波三种交通量调查设备,并在部分设备上加装视频监控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但是这几种设备都有其局限性:如线圈式设备安装、维护比较复杂,且地感线圈受地面温度等客观条件影响较大;激光式设备对激光角度设置、参数设置要求比较高,需要反复调教;微波式设备对部分车型分辨率不高,不能达到交通运输部要求的一类设备分车型标准。同时针对浙江省复杂的道路状况复杂,行车过程变道情况多,设备维护和调教及时程度不够,高速公路施工难、不同厂家设备参数有差异等多种问题,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对数据采集环节提出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
3.3交调数据处理过程传输完整性分析
由于电路断电、网络中断、人工错误操作、交通量调查设备故障等原因,所传输的交调数据会存在缺失现象,对数据处理带来很大的误差,影响统计数据的精度。因此如何保证数据完整性以及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用科学的方法补足缺失数据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根据浙江省交调数据中心对数据的长期检测和研究,交调设备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采集数据的,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多种客观问题使采集到的数据无法按照制定的时间间隔上传,造成多个时段内数据缺失的现象。这种数据缺失现象理论上可以通过数据补发等措施弥补,但无法完全避免。所以在具体的数据传输中,除了采用一定方式补发或找回数据,还需要对无法上传的数据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补足。在数据补发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数据补发功能并非适用于所有设备供应商的交通量调查设备,不同设备厂家在数据补发机制研究水平上参差不齐,且《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管理系统》的数据接收程序也存在部分数据无法接收的现象。因此,急需对数据补发机制进行剖析和研究,对数据补发机制的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在数据补足方面,目前的数据模型需要基于已上传的数据进行换算,从而对缺失数据进行补足,但对于一个时段内缺失过多数据包时是无法进行数据补足的。这种补足机制在正确性、持续性、偶然性方面都有明显的问题,故需对数据补足机制做出详细的研究。
3.4交调数据传输准确性分析
当交通量调查设备或传输线路出现故障时,如线圈式设备线圈破损、设备参数标定错误、激光式设备角度偏差等问题都会造成交调数据的错误,从而不能反映真实的交通状况。因此目前采用一定时期交通量数据同比、环比的方式进行数据错误判断。目前浙江省交通量调查中会以半个月为一周期,对全省交通量调查设备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出该周期的日均交通量数据CTV(N)。运用该周期的数据进行同比和环比,若同比数据大于或小于30%,环比大于或小于20%,则设定该周期数据异常,需要工作人员对该周期数据进行说明。若该周期的日均交通量数据满足以下算法中的一条,即为数据异常:其中CTV为该周期日均交通量;(N)我周期序号;(N-1)为上一周期序号,即同比序号;(N-2)为上两期周期序号,即环比序号。运用该组数学模型得到异常数据后仍需与具体交调站点所在区域的负责人员进行确认,若异常数据情况属于真实交通量的反映,如节假日、道路维修等问题造成交通量变化,则需要交调工作人员对异常原因进行说明,这种运作模式需要交调工作人员具有比较高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而如何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或剔除,使其符合真实的交通量水平的方法尚未有实质性的研究和应用。
3.5交调数据应用科学性分析
由于交调设备上传的数据为5分钟一个的原始数据包,所以需要针对公路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把经过预处理的数据从数据库中提取并加工为可以直接应用的信息。根据不同交通量指标的含义及换算关系,将交通量指标数据模型化,以满通管理部门、行业管理以及公众出行的需求。目前,交通量调查的各类分析报表往往仅限于年(月、周、小时)平均日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断面交通量、路线交通量等交通数据方面的分析,没有对公众出行、应急指挥等方面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更未将交调数据与其他行业进行关联和分析。
4结论
关键词:埋伏牙;发病率;患病情况;调查分析
对埋伏牙患病的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对我院正畸科收治的患者展开埋伏牙患病情况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宿迁地区在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患者,随机抽取其中的228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1]。患者中包括有男698例,女1590例,年龄9~45岁,平均(21.5±12.2)岁。本组受试者均接受了临床检查、CT检查。病例纳入标准:患者均处在恒牙正常萌出的年龄范围内,临床检查并未发现牙齿萌出。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抽取宿迁地区在2010年1月~2015年12月间在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患者228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埋伏于发病情况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埋伏牙发病率、埋伏牙发病部位等。
1.2.2调查方法 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并对患者实施临床检查、常规X线平片检查,部分患者增加牙片、上颌前部片、螺旋CT或者是锥形束CT检查,确诊埋伏牙。对患者年龄、性别、发病率、发病部位等进行统计分析。
1.3数据处理 在数据处理工作中,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患者年龄等计量资料经(x±s)形式表示,统计分析中,计量资料对比接受t检查,计数资料对比接受?字2检验,P
2结果
2.1埋伏牙发病情况 本组受试者共确诊埋伏牙123例,发病率为8.22%。统计发现,本组受试者中,男性患者检出埋伏牙43例,发病率为9.41%,女性患者检出埋伏牙80例,发病率为7.69%。显然男性患者埋伏牙发病率高于女性(P
2.2埋伏牙数目统计 经统计发现,123例159颗埋伏牙患者,检出1颗埋伏牙者94例(76.42%),2颗者24例(19.51%),3颗3例(2.44%),4颗者2例(1.63%)。显然检出1颗埋伏牙患者所占比例最高(P
2.3埋伏牙发生部位统计 123例159颗埋伏牙发病部位分别为:上颌埋伏牙140颗,下颌埋伏牙19颗,显然上颌埋伏牙高于下颌埋伏牙所占比例(P
3讨论
埋伏牙为一种比较常见的错合畸形,会对患者口腔正常功能的发挥、美观等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会造成牙弓完整性的破坏、邻牙牙根吸收、咬合关系紊乱等等[2]。调查结果显示[3-4],牙弓中任何牙位均会发生埋伏,种族、人种、调查对象的差异,造成目前埋伏牙患病情况统计结果也不尽相同。
国外曾有文献报道[5-6],埋伏牙的患病率在5.6%~18.8%之间。本次研究中,通过对2288例正畸患者展开调查发现,埋伏牙的发病率8.22%,此次调查均剔除了埋伏牙多生。本次研究中,通过调查还发现,埋伏牙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埋伏牙患者年龄分布情况为:9~12岁者51例,13~18岁者44例,19~45岁者28例。显然9~12岁者所占比例最高。123例159颗埋伏牙患者,检出1颗埋伏牙者94例(76.42%),2颗者24例(19.51%),3颗3例(2.44%),4颗者2例(1.63%)。显然检出1颗埋伏牙患者所占比例最高。123例159颗埋伏牙发病部位分别为:上颌埋伏牙140颗,下颌埋伏牙19颗,显然上颌埋伏牙高于下颌埋伏牙所占比例。上颌埋伏牙中,尖牙90颗,中切牙40颗,侧切牙10颗。显然在上颌埋伏牙中,尖牙所占比例最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埋伏牙发病多为上颌,其中上颌尖牙发病率最高;埋伏牙发病以单发为主[7]。由此证实,在正畸科门诊患者中,埋伏牙的发病率较高,临床医师应对埋伏牙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陈扬熙.口腔正畸学--基础、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80-583.
[2]邓晓丽,冯雪,李少妮,等.正畸患者埋伏牙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07):1312-1314.
[3]张彦喜,高黎,Banchiamlak.水平投照角度不同的2张牙片在上颌前部埋伏牙定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7-8.
[4]O强,方政,苏蕾,等.64层螺旋CT对颌骨埋伏牙定位的应用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0,28(06):615-618.
[5]腾英,夏广明,藩惠仪.螺旋CT辅助下埋伏牙的诊断和治疗设计[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1,27(07):40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