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医学科研课题

生物医学科研课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30 15:45: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医学科研课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医学科研课题

篇(1)

本刊讯(通讯员 何 雷)5月14日,由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牵头获得的国家973计划“活细胞的THz波无标记检测技术基础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作为国家重大基础科研课题,项目共获国家科研基金2000万元,这也是西南医院牵头进行的第四项973科研课题。

检验医学领域迎来革命性创新机遇

很多患者觉得身体不舒服,前往医院就诊,要准确找到病因可能需要做很多检查,如X光、CT、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放射检查,B超、彩超等超声检查,还有抽血化验、病理学活检等等。或许,在将来的一天,我们只需要用一种检查就能快速准确地给出结论。

据介绍,基础科学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使现在的疾病诊断越来越迅速准确,诊断成本越来越低廉。尽管如此,目前患者要确诊大部分疾病仍然需要通过医学检查才能确诊,并有较长的等待结果时间。为了准确查出各类常见、不常见、甚至罕见疾病,西南医院仅检验科就有1000多个检验项目。

“放射科、检验科、超声科、病理科・・・・・・这么多的检测手段、检验人员、设备试剂,都是对患者有用且必须的,但是很多科学家都有一个科幻的想法,我们能不能让检验更简单更一站式?”西南医院检验科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府伟灵形象地比喻,如果说一站式检验是科幻电影,现在检验医学科学家做的事情,就是为这个科幻情节找理论依据和前提条件,先要有想法,未来才会有实现的可能。

本次973太赫兹技术研究项目,就是期望通过物理学、医学等各学科顶尖科学家的共同攻关,让科学家在生物医学微观和宏观领域最终解释各种生命现象,为疾病的诊断、治疗、评估、监测和预警及后续药物设计、研发、生产和评价带来革命性改变。

太赫兹波技术在医学上应用广泛

“相较于现有医学成像技术,太赫兹波光谱成像技术具有更独特、更适用的物理特征。”府伟灵说,由于太赫兹波具有反应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指纹特性,并且光子能量低,远远小于X射线能量,不会对生物大分子、生物细胞和组织产生有害电离,特别适合于对生物组织进行活体检查。

医院检验科教授黄庆介绍,与现有X光、核磁共振等检测手段相比,太赫兹波的最大特点是能将检测细致到细胞级别。

“如果把X光等检测方法和太赫兹比作不同型号的相机,那么太赫兹就具有像素更高、快门速度更快的优势。”黄庆说,像素更高是由于太赫兹的频率很高,所以其空间分辨率也很高。又由于它发出脉冲的时间很短(皮秒量级),所以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就相当于快门速度。

另外,太赫兹与X光等现有检测方式相比,辐射剂量几乎为零,对人体伤害非常小。

据介绍,太赫兹波是频率在0.1~10THz的电磁波,处于宏观电子学向微观光子学过渡的波段。国际上,太赫兹生物医学研究随着欧盟2000年设立的国际联合项目“THz-Bridge”正式启动。美国政府将太赫兹技术评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日本将其列为“国家支柱十大重点战略目标”之首,并将生物医学应用列为主要方向之一,欧洲也连续10年将生物医学应用作为首要研究方向。

太赫兹-检测医学(THz-LabMed)是当前受到极大重视,涉及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物理学、光学、计算机学、信息和材料等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前沿学科,是以生物医学实验诊断应用为目的,采用太赫兹(THz)波技术无标记、无损检测生物大分子、生物细胞和组织医学和物理交叉的新学科。基于THz波技术的THz-LabMed是我国与全球同步开展的THz-BioMed研究领域,可以从新的视角为检验医学提供分子、细胞和组织侦检的革命性科学手段,形成检验医学优势新学科和产业基础。

以乳腺癌和神经胶质瘤为初期研究对象

府伟灵表示,目前规划的初步研究中,期望能够获得以乳腺癌和神经胶质瘤的太赫兹波谱规律,建成模式数据库,让太赫兹活细胞检测技术走向临床。

篇(2)

【关键词】医学重点学科建设 医院图书馆 信息服务 关系

为了适应新医改带来的严峻形势,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卫生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综合性医院必须展现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作是医院发展和壮大的核心工作,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措施。而且,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的信息中心,保障和支持着医院重点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因此,医院图书馆应创新服务理念,构建重点学科文献馆藏资源体系,深化服务模式,促进医院及学科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医院发展中重点学科建设所起的作用

现阶段,诸多医院都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都确立了“科技兴院”的战略方针。实施重点学科建设战略,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全面带动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有利于医院集中人财物等各种力量突出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势必将成为医院科学研究得中心和人才培养摇篮。通过发挥其显著示范和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医院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增强医院总体实力。

二、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与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关系

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是提高医疗质量、科研水平乃至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它贯穿于医院的整个发展和建设过程。加强学科建设,增强专业优势,才能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的医疗市场赢得一席之地。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的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支撑能力,以服务重点学科建设为目标,提供各种必需的服务,传播最新学科前沿动态,掌握学科最新的发展方向。强化科研服务意识,支持学科内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医院的持续协调发展。反过来,重点学科建设能丰富医院图书馆馆藏资源,从而推动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三、建立满足重点学科发展需要的馆藏体系

(一)做好调研,结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规划。在了解、掌握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方面做好文献采集工作,确保预见性和前瞻性。同时,图书馆应根据各学科发展需要,主动征求相关学科学科带头人、主任、专家等专业人员的建议,充实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三种信息资源,并合理局,形成特色的馆藏体系。

(二)增强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提高馆藏水平。医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高水平人员和先进仪器设备,也需要全面支撑学科建设的文献资源系统。重点学科亟需跟踪国内外最新发展前沿和动向,而图书馆高水平的馆藏资源覆盖面宽、动态性强的特点可以满足其发展。这就要求图书馆找准服务方向,瞄准最新前沿,有重点有计划的加强对馆藏资源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确保其馆藏水平。

(三)构建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的特色馆藏。要突出医院重点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以现有馆藏资源为基础,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逐步增加文献数量,迅速补充一些学科建设中急需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源。优化馆藏布局,增加电子文献收藏的比例,逐步完善馆藏体系建设,满足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我院图书馆先后试用了万方医学数据库、CHKD 中文期刊数据库、迈特思创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超星医学知识库等多家数据库,为重点学科科研人员提供了各种全方位服务,为重点学科科研工作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深化满足重点学科建设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一)加强科研课题的动态管理,参与科研课题的全程服务。图书馆为学科建设提供特色服务,一方面,主动加强调研,了解学科内科研人员所承担的各类科研课题,为其提供检索查新、课题实施、结题鉴定、最新信息报道等相关服务。另一方面,图书馆可从重点学科中选一个或一批重大项目,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重点加以关注和追踪,随时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同时充分收集与科研课题相关的各类文献信息,并及时传送给项目负责人,确保科研课题的质量和研究进度。

(二)整合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建立资源查询的导航系统。根据各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创新性建设资源查询的智能导航系统,增强文献资源的利用率。纸质资源方面,可将文献信息资源分门别类地进行筛选、分类、并整理成册、以便查找,并结合信息发展注意随时更新。网络资源可开发有效的搜索引擎系统,提供文献检索服务,定期检索最新有关重点学科建设的文献,及时提供各类反馈信息。

(三)完善图书馆馆员培训制度,创新服务模式。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有效的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各类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通过与学科带头人及项目负责人加强联络,取得科研人员信任,及时进行相关文献跟踪服务,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临床科研人员使用数据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数据库和文献利用的效率和能力,促进医院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申红菊.学科馆员在综合性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3).

[2]何茵.医院图书馆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的思考与实践[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3).

[3]苏晓英,王盛,王洁利,刘志红.医院图书馆管理与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1).

篇(3)

在信息高科技的时代,衡量医学图书馆的质量不再是馆藏图书、刊物数量和规模的大小,而是图书馆的能量和服务质量。既是满足于临床医疗、医学科研、新技术的引进开发而对相关知识和应用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医学模式的转变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成为生物-环境-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图书馆也不再是书刊资料、文献的贮藏和借阅,而是应用网络信息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学技术人员提供与其专业及极为密切解决他们急于需要的文献、为新技术的引进科研、课题确立,论文撰写等提供相关信息。故现代的医学图书馆面临着严重地挑战,成为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先进技术引进等有关资料查阅提供的核心。要求医学图书馆应具备。

1 业务精良的专业队伍

一个好的合格的图书馆,首先具备的是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具有开拓能力创新精神、业务精良、甘心奉献爱岗敬业、为他人做嫁衣的复合型馆员队伍。这就要求馆员应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是搞好为医疗、科研、教学、医院发展、业务创新提供业务技术服务的前提,馆员不再是书刊资料的采购、保管者,也不再是任何人员都可能胜任的岗位。应造就一支具有创造思维,开拓进取精神、精通资料情报知识、有一定外语水平、具备医学知识、掌握信息电子技术,并能进行信息决策及反应能力、情报调研能力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专门人才。主管领导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官员技术培养和新官员的引进,像对待临床医技人员一样是医院发展不可缺的一个部门。总认为图书馆岗位是任何人都可胜任的领导决不是有发展眼光的领导。把图书情报这个阵地等同于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一样纳入整体发展管理之下。医院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决离不开图书资料、网络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 官员应不断深入临床与医疗技术人员交朋友

一位合格的爱岗敬业的馆员不断地深入临床与医务工作者交朋友,时刻了解医疗发展水平重点科室、重点专业、医疗骨干学科带头人以及医院决策者等他们对专业资料的需求、提供主动服务。为此就应该充分利用本馆所藏各类医学文献资料并通过网络系统掌握国内外急需要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获得最新医学知识和诊疗技术。根据本原特征及临床科室专业不同、各级医务人员水平分专业分门类进行有关资料的分类并加工,以解决他们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使他们少走弯路多出成果。这就要求医学图书馆不但有足够的馆藏、并有专业特征。医学模式地转变各学科交叉渗透和相互依存、就要求医学图书馆不但有专业特色的医学文献、检索工具、同时兼顾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订阅。做到馆藏资料是立体交叉多维装态。馆员的主要任务是摘录、编译、分类、汇总各种专业有关医学新信息、新文献。科研的新进展,分门别类地送到各专业医疗人员及不同专业学科带头人手中。

3 参与医学科研发挥主力军作用

馆员参与医学课题的科研工作是当代医学图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医疗任务重时间紧。尤其医疗骨干和科学带头人除临床医疗外,还负担科研和教学任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及时全面地提供有关文献跟踪服务,专题信息相结合的参与型服务。直接参与课题研究调动馆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研究人员共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一个新课题的立项需参考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确定其研究价值,应用前景、他人是否已有研究结果如何,有什么难题都是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提供有关信息。馆员参与科研不但减轻临床工作者的负担也大大缩短搜集文献的时间,围绕科研课题内容全方位地跟踪相关文献。医疗科研与馆员均得到业务水平的提高及成果的获得,真正做到双赢。

4 为患者服务改善医患关系同样是医学图书馆的一项业务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变革,也促使医学图书馆的功能走向多样化和综合化。由一味追求为临床医疗、科研、教学服务而兼顾为患者服务。精湛的医疗服务、疾病的救治必须有患者积极配合。帮着患者治疗疾病、康复体制除医务人员辛苦劳勤外,图书馆提供对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科普阅物是不可缺少的。“阅读疗法”国内外已有悠久的历史。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文献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引导患者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教育、从而达到自我调节。患者通过阅读有关文献可提高法制观念和服务理念。医疗纠纷往往因患者及家属缺乏医疗知识只顾自己的感情发泄而忽视现有法律和疾病的发展规律而造成。提高患者法律意识、维持患者合法权利积极配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保障。各个医院这方面仍然做的较差,可以说还是个空白。医学图书馆为临床医疗、科研、教学服务形式是多样的真正做到也是不易之事。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校企医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01-03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工程应用型专业,医院是该专业的服务对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该专业服务医学诊断的途径。作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必然需要依托与企业、医院之间的紧密合作。当然高校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也是责任方、组织方。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的组织执行与监督以及学生质量的评价与监控等方面都应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场,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讨论[1-7],本文主要分析与讨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内涵中所赋予责任的企业与医院在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一、企业和医院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参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导向。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工作[8,9]。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只有得到企业或医院的认同与参与,才能确保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围绕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目标进行[10]。通过企业与医院的信息反馈,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依据与导向,避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专业岗位要求等现象。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多学科高度交叉、高度融合的学科专业,其在各个学校的办学方向不尽相同,所牵涉到的企业也不一样,因此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中要紧紧围绕其办学方向,选择好合作办学的企业和医院。

企业与医院参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形式多样。首先成立由高校、企业与医院相关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作用与职能是确定以企业和医院相关岗位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知识为依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高校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向,医院的现实需求,为及时修正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供有力的依据。

2.参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活动,为专业教学提供支持。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工科专业,与企业生产实际、医学诊断与治疗技术发展相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和医院可以更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得课程和教材内容与发展前沿同步更新。用企业经验和医院需求支持专业课程的充实与改革,培养学生先进的专业思维和创新意识。

与企业医院共建课程是校企、校医在教学上合作的形式之一。高校可以聘请企业、医院的技术专家到校为本科生开设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生产实际,与医学问题直接发生联系。特别是对于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可以与企业或医院共建课程。另外,邀请相关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来讲学,为本科生讲授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资讯,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

3.提供生物医学工程实习场所,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供条件。工程实践能力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实习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必经之路[11-13]。实习场所的选择、实习时间与形式上的保障、实习内容的组织都会影响实习的效果,也会影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然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除了选择生产企业去实习外,还应到医院的相关科室实习。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安排两次实习。一是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安排一个专业认识实习。在这次实习中,既到生产企业参观产品生产线,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等,也到医院相关的科室了解医生对工程上的需求,参观医院里的设备,了解其原理、应用对象等。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在接下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服务对象,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二是在毕业之前安排生产实习。这次实习可以由学生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自由选择到生产企业去实习还是到医院去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工程实践能力。

4.参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帮助。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专业教学计划与活动的执行者,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到本科教学质量的优劣[14-16]。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师,其教学能力所涉及的面很宽泛,要求也更高。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虽然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扎实,但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较弱,项目经验缺乏导致其教学能力的不足。企业和医院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向高校提供兼职教师,专业工程实践相关的课程可以与企业或医院共建,聘请相关校外专家担任课程的任课老师,作为高校专业教师队伍的有效补充。二是通过科研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师提供工程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在工程实践方面的教学能力。

5.提供资金与设备支持,增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企业相较高校,资金比较宽裕,拥有专业领域设备的生产线与研发环境。医院拥有充足的医学临床检查设备,这些设备一般都比较贵,如磁共振成像、CT成像等,高校一般都没有如此雄厚的资金来购买这些设备。而这些企业和医院所拥有的这些设备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中非常重要。企业和医院能够支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对于切实提高学生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有些企业为了提高知名度、回报社会等,常常通过捐助基金、设立奖学金等形式对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给予资金支持。

二、充分发挥高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医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拥有大量的科研能力很强的师资队伍,具备承担国家、自治区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在专业理论、科学试验和工程实践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力量,也是责任方。因此,高校应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活动初步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活动和科协等来提升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优势是直接面向生产,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着大量工程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工程实践场所和技术指导等条件。企业可以通过指导实习、毕业论文、讲学以及参与制定培养方案等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中。

医院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服务对象,其优势是掌握大量的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医学问题,并拥有大量的医学设备和经验非常丰富的医生,可以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问题来源和实践对象。可以通过提供认识实习的场地、到高校讲学、指导毕业设计等形式融合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三、充分考虑高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医院的文化差异和价值取向,构建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高校与企业、医院之间的利益并不完全相同,为了找到校企医合作的利益共同点,三方应该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在校企医具有共同一致的合作理念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宗旨的前提下,共同对合作项目进行系统管理,在思路上要站得高、看得远,从学校和企业、医院发展的共同愿望出发,将各方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升到战略的层面上沟通并统筹;在具体合作项目的操作上则要重心低,在具体的作业层面直接接触和开展工作,学校与企业、医院直接融合;在融合中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合作机制;建立全方位的校企医合作体系,实现校企医各方的资源共享与整合。

如图1所示,建立以科学研究为纽带、以人才输出为手段的高校、企业、医院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生的工程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三项职能之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手段。因此,在高校与相关企业和医院之间建立良好的科学研究合作关系,符合三者的价值取向。高校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能力,以与企业、医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同时,对于企业和医院来说,提升竞争力或服务水平关键在于人才,高校与企业、医院联合起来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企业、医疗可以优先选择这些人才。同时,因为人才对相关企业或医院在就业之前就有一定的了解,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可以用得上,相比其他人来说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他们更愿意选择合作企业或医院,企业和医院也愿意接受。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已经成功建立了高校、企业与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合作的长效机制。6年来的实践表明,我校充分调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医院参与到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这既得到了毕业生的欢迎,也受到企业和医院的青睐。我们将继续推进三者紧密合作,旨在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培养切实可用的高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司清海,董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J].实用医药杂志,2014,(12):1151-1152.

[2]叶福丽,史贵连.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5,(02):100-102.

[3]刘锐岗,杨滨,付峰,等.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03):145-147.

[4]陈洪波.依托校企医合作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6-8.

[5]王伟,段磊,朱松盛,等.深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培养“医用导向型”生物医学工程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38-141.

[6]陈洪波,罗梅兰,陈真诚.“卓越计划”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6):88-90.

[7]郭圣文,吴效明.理工类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30(2):4084-4088.

[8]周凌波,王芮.从《华盛顿协议》谈工程教育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4):6-14.

[9]叶丹,罗静,侯长林.利用区域资源推进专业建设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30-31.

[10]王能河,但汉久.国家级生物医学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56-59.

[11]艾宁,阮慧敏,刘会君,等.创新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150-153.

[12]孙爱晶,范九伦,赵小强.卓越背景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6):79-81.

[13]常云龙,李荣德,袁晓光,等.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104.

[14]张龙飞,张西广.高校专业老师教学能力结构及IK能力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2,(2):88-90.

[15]张西广,王佩雪.高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之EP能力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2,(16):89-91.

[16]孙羡,于君.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要素驱动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研究――基于学生视角的实证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3):90-93.

Mechanism and Practice of Enterprises and Hospitals Integration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CHEN Hong-bo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

篇(5)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的概念是新的,但其理念、内容并不是新的。我国汉代的名医华佗早在两千年前就从植物麻黄中提炼出麻沸散并用于临床治疗中。青霉素的发现、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及胃病防治等都是经典的转化医学范例,其共同特点是他们的科研成果造福了广大的临床患者。由此,这些研究人员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诺贝尔奖的青睐者。可以看出,转化医学倡导以病患中心的理念,从临床工作中去发现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提出问题,然后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和分析问题;随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造福患者[1]。如今,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临床需求与产业化及开发应用技术的脱节已成为阻碍生物医学发展的壁垒,人们意识到必须要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以产学研一体的模式推进临床研究及时向产业转化,服务于病人。为此,转化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医学理念被重新提出。目前多数学者都支持转化医学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双向互补的,不断螺旋上升的,永无止境的研究过程,一方面把实验室研究获得的成果,迅速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另一方面把临床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又及时反馈到实验室,通过两方面双方的沟通和协作,不断地完善、推进或开展新的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诊断、治疗和预防水平。这个双向互补的过程涵盖了与医疗研究和临床实践相关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中继点和加油站,环环相扣的每个环节都不可少,最终的目的是高效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2]该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二是就来自临床医生的观点和假设,设计基础研究实验并加以检测和验证[3]。

2.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下科研模式的转变

转化医学从实践个体研究到系统化、综合各个学科研究的医学发展模式,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挑战,也为医学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转化医学的中心目标之一,通俗的说就是要大幅度促进和推动从实验台到病床(From the bench to the bedside)的研究模式。然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它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这就意味着首先要有一个囊括多个基础学科及临床医生的研究团队,他们之间需要彼此紧密协作,才可能实现转化医学的主要目标。具体而言,传统医学研究模式向转化医学研究模式转变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各自为营或有限合作到团队科学。转化研究强调,要实现科研成果迅速地成为临床可应用的技术、产品或方法,就必须主动从研究的最初阶段开始,让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在一个平台上开展团队工作,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走开放联合之路,拓展交叉合作领域和国际合作的渠道。二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转化医学的医学研究模式倡导以患者为中心,构建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之间的双向通道,有利于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最终使患者受益。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以系统生物学的思路,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即从临床问题出发,将相关的生物学和多学科手段集中在一起,有计划、由点到面的破解难题,加快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相互转化,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形式,推进临床应用新技术的发展。三是从医生、科学家独立个体到医生科学家。传统上,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人员是通过迥异的训练方式培养而成的,二者之间很少交集。或许在很多时候,个别医师由于个人兴趣再接受专门训练而成为具备一定基础研究能力的研究者,然而就一个临床机构的主要人员而言,还是以单纯的临床医师为主。然而,成规模的转化研究,其核心是一批具备临床医疗资格的科学家,他们通晓各自学科的临床实践技能,因而可敏锐的发现问题之所在;同时,他们也完全掌握相关基础研究的手段和语言。因此,这些医生科学家成为纯粹的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之间的桥梁,可以将临床问题顺畅地转化成为基础科学问题,并同样流畅的将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转化为临床技术[4]。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视转化医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转化医学的实现,不是以牺牲基础医学研究为代价,而是要求科研工作者更应该在基础研究的方向选择和深入程度上深思熟虑、仔细斟酌。

3.科研模式转变对科研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有句话是:“科研工作三分研究,七分管理”。足见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对推动科研建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转化医学模式为科研管理提供了一体性的、系统化的解决思路。转化医学提示:必须打破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然后是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研究和管理模式,坚持医学科研活动的衔接和延续性,建立新的科研管理模式。第一,转变观念。作为执行科研管理的主体――科研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正确引导和宣传,切实做到从管理者到科技人员都要以患者为中心,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造福病患为检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形成医学研究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再从实验室推广到临床验证的良性双向转化。第二,人才培养。转化医学需要在所有参与研究人员当中,有一些专业的、具有国际视野并精通国际领域问题的“领航者”,负责指导整个研发过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改革,有一整套完善的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看,储备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熟悉转化程序的规范性、通晓转化医学研究的规则章程的转化医学研究人才,使转化医学可持续稳步发展。第三,做好桥梁。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责无旁贷应是医院转化研究的组织者和推动者,科研管理人员不仅应该从管理的层面去指导临床科研人员进行临床医学科学研究,还应该通过提供多种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促进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之间沟通与交流,着实做好转化医学的桥梁。[5]第四,加强成果转化。在选择了正确的基础研究方向并得到有价值的科研结果,并对临床需要有了深切了解和把握之后,下一步便是把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即B2B的转化。此时,科研管理工作者需要为之提供指导性的思路、决策和办法。

4.医院科研管理的对策

转化医学对医学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探讨转化医学的科研管理,推动我国转化医学发展,医院科研管理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4.1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者作为医院科研管理活动的实践者、服务者和信息反馈者,其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医院科研管理水平。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归根结底要有一支懂科研、善管理、能指导科研的管理队伍。一要制定好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通过在岗学习、短期脱产培训、继续学习深造,开展管理类课题研究,以此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二要让管理者深入到基层单位中,了解各个岗位科研管理流程,了解各个科室的研究进展和方向,以便提高服务水平和协作水平;三要增强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信息网络即时地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科研课题招标信息等科研动态,即时提供给科研人员,起到事半功倍的服务效果。

4.2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活动是遵循科研规律与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积极组织与国内外兄弟单位与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基础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提供宽松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互通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情况,以便更加系统、更加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科研工作,在沟通中产生思想火花,达成共识,以期促成成果转化。建立便捷的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标准化样本库,构建现代化科研管理信息平台,该平台的运行能够更加高效的促进资源的共享、支撑创新发展,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可以随时调取符合科研设计需要的疾病标本,随即用最新的科技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使临床资源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基础研究。此外,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数据库的建立与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

4.3认真抓好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在转化医学研究中人才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竞争靠科研、水平靠人才、人才靠培养、管理出成果的观念,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为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条件保障。选派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生、优秀的基础科研人员去国外深造,带着问题去学习,将医院的科研与国际接轨,推动本单位转化医学科研水平的发展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同时也鼓励年轻有作为的学科带头人承担科研管理工作,使他们科研与管理工作两头肩,使其熟悉科研管理工作流程,更加有效的进行科研管理工作,促使医院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得到充实和提高。

4.4建立适应转化医学发展的一整套管理规范

医学转化过程是由一系列连续的活动构成的,包括从最初的概念诞生到最后的临床试验并最终成为商业化的药物或医疗技术等整套流程。这么多的过程需要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技术。每个领域都有不同挑战,因此,科研管理应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完善管理制度,鼓励科技创新为转化提供保障。医院应完善和修改管理制度,加强对课题申报、研究制度、中期检查制度、奖励激励制度等方面的管理,制定出详细周密、完备系统、合理有效的制度及奖惩方案,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另外,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审定与协调,提高科研质量,为转化提供平台;医院在过程管理上确保人员、项目、经费、条件四落实,确保课题研究质量,采取有效的监督和跟进并及时调整,杜绝了经费浪费、科研造假等现象。最后,关注成果申报,强调转化产出。

4.5在大型科研型医院和医学高校基础上,建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23-02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针对生物学问题,发展各种算法及软件,对迅速增长的浩如烟海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加工等,目的在于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及分析,逐步认识生命的起源、进化、遗传和发育的本质,破译隐藏在DNA序列中的遗传语言,揭示生物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为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合理和最有效的方法或途径[1]。作为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信息学已成为介于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前沿的重要学科。实验室的每一项技术,从简单的克隆、PCR到基因数据分析都需要在计算机上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因此,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技术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生物信息学课程,我校也于2007年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开设了此门课程。该课程不仅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学习难度大,理论课内容相对枯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知识的有力手段,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开设专业的特殊性,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一直比较薄弱。本文对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结合《基因工程原理》课程以及自己的科研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教学方法上的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教学学时偏少

生物技术专业五年制生物信息学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24学时。生物信息学课程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在线程序或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来分析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有效解决学生实验学时不足,实际操作时间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的问题。

(二)与其他课程联系较少

生物信息学课程开设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进程的第6学期,此时学生已具备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基因工程原理等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但是,在生物信息学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内容,如查阅的文献、分析的目的则由授课教师自行指定,忽略了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课的知识。

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一)增加实验课教学学时

从2012年起,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由五年制调整为四年制,同时在修订教学进程的时候将学时调整为理论36学时,实验36学时,理论课结束后即为该内容的实践部分,以此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时间。

(二)将基因工程原理实验课程与生物信息学实践相联系

在基因工程原理的实验中,我们把家蝇防御素基因作为目的基因,主要设计的实验内容包括:(1)目的基因的获得:利用PCR技术扩增已经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的家蝇防御素基因;(2)pSK质粒载体的小量制备;(3)目的基因与载体的酶切;(4)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5)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6)重组质粒的转化;(7)重组子的蓝白斑筛选;(8)菌落PCR鉴定重组子[2]。

在学生对基因工程实验内容熟悉的基础上,我们在生物信息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问题:家蝇防御素基因现有的研究现状是怎样的?PCR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引物该如何设计?获得阳性重组子后我们如何判断获得的插入序列就是目的基因呢?

针对这样的疑问,我们结合基因工程实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1)PUBMED获取文献信息:由学生通过PUBMED查找近五年发表的有关家蝇防御素基因研究的文献;(2)核酸序列分析:以家蝇防御素基因为对象,分核酸序列的检索、搜索开放阅读框(ORF)、限制性酶切分析、引物设计、载体序列识别、核酸序列的比对、分子质量/碱基组成/碱基分布分析和序列转换共8大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和学生实践操作;(3)蛋白质序列分析:同样以家蝇防御素蛋白为对象,分蛋白质序列检索、蛋白质序列比对、蛋白质基本性质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等电点、亲疏水性分析、跨膜区分析、信号肽分析)、蛋白质功能预测、蛋白质结构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共5大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三)以科研促进生物信息学的教学改革

笔者所在课程组主要集中于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涉及了功能基因的获取、生物信息学分析、功能验证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学会运用生物信息学所学知识实际解决科研问题。学生可自行完成从文献的查阅、目的序列的获取(由公共数据库获得或实验室测序获得)、基因序列的分析、理论推导氨基酸序列基本性质的分析及结构和功能的预测、系统发育分析,如有可能,学生可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基因、蛋白进行课程设计研究,实践结束后学生将结果以论文形式提交给教师。

三、教学探索的成效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在该门课程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中,立足于生物医学视角的实践教学,以与医学相关的基因、蛋白质等数据作为研究的主体,结合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生物信息学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结合生物信息学研究前沿和自主科研课题成果,形成科研教学相融合的实践性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教学与科研形成相辅相成的互助关系,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明显充实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在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已有学生参与到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中,利用所学的生物信息学知识,通过指定题目或自主选题,顺利完成毕业实习并发表了科研论文《印鼠客蚤线粒体COⅡ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3]、《美洲大蠊i型溶菌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预测》[4]、《致倦库蚊防御素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5]、《德国小蠊致敏原Blag 2的Glu 233突变的分子对接研究》[6]、《伏马菌素B1特异单链抗体的同源建模及分子对接模拟研究》[7]等,证明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郭丽,赵杨,柏建岭,等.医学院校生物统计学专业生物信息学教学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5):457-460.

[2]张洁,王S,刘红美.结合科研改进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42):70-71.

[3]王S,张迎春,张春林,等.印鼠客蚤线粒体COⅡ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J].贵州科学,2012,30(5):35-39.

[4]王S,龙高群,张春林,等.美洲大蠊i型溶菌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预测[J].动物医学进展,2012,33(9):21-27.

[5]王S,王吉平,张春林,等.致倦库蚊防御素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J].动物医学进展,2012,33(11):45-50.

篇(7)

不断优化科研管理体系一是转变管理理念。在科研管理中,要树立为科技一线服务、主动服务、贴近服务的思想,切实为临床一线做好服务与保障,积极统筹协调。二是转变管理方式。转变重立项轻过程、重投入轻产出、重成果轻转化的片面管理模式,将管理重心转向全过程监控,以产出率衡量效益率,以转化率衡量贡献率。三是强化信息管理。完善和加强图书资源、远程信息资源等建设,强化信息跟踪手段,为科技创新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信息服务。医院充分发挥科委会、专家委员会等组织的咨询、协调职能,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跃升。

以科技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夯实人才建设根基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转变选人用人机制,打破按资排辈,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制度,为人才的脱颖而出畅通渠道。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优势,与所在军区6个单位10个专业学科建立起博士后联合培养点,形成“立足总院、辐射全区”的人才培养平台。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发挥职称晋升的调节、激励作用,把考核重点放在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上。按照“注重德才兼备、注重工作实绩、注重群众公认”的“三注重”原则,采取个人述职、民主测评、理论考试、现场答辩等方法,从“德、能、勤、绩”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借助多种途径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重点,采取分层次、多渠道的培养方式,大力打造人才方阵。成立专门的人才培养基金,通过名师带徒、结对帮带、高级研修、国外深造等举措,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大科技骨干队伍培养力度,选派学历层次高、发展潜力大的科技人员外出进修培训,培养学科中坚力量;通过承担科研课题、执行重大任务,培养年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