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综合与实践

小学综合与实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30 15:45: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综合与实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综合与实践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困境;解决策略

一、新时期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新特点

1.突出基础和能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上一般更加注重基础性,这一阶段教学主要有普及知识的作用,而不在于择优培养。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则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比如小组分组后探究的过程中的交际能力,在得出结论时的总结能力等等。

2.与实际相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一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必须贴近日常生活,将那些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数学探究问题转化成生活情景,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究数学知识,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

3.注意长久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兴趣以及能力,从而保持好的学习习惯。

二、实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遇到的困境

1.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需求大,而在教学时,课程比较紧,导致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不能完全让学生放开手脚和思绪去探究,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就不能全面得到发展。

2.新教材变化较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难度、结构和目标等方面也出现了变化,受小学生认知程度的限制,太难的任务学生不理解,也完不成,简单的又怕知识得不到锻炼。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面仍然依赖讲授法,单项的课堂模式枯燥低效,大部分教师不懂得针对学生心理对症下药,往往采取传统的请家长、罚抄写等手段进行教育,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恶化了师生关系。

4.学校的实践条件有限,教学理念拘束。另外,小学阶段正是处于童年的“尾巴”,学生往往玩心重,不爱学习,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情况。

三、提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探究的策略

目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依据小学年龄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身心特点,笔者谨提出以下几条解决策略。

1.课前准备做好预估进度和制订方案。预估教学进度能把握每节课的时间,必须充分预估每个实践活动的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如果内容过多,学生吸收不了,则会使学生学习任务加重、掌握知识不扎实;但如果内容过少,又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懈怠感,浪费课时。教师做好教学方案的选择,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同时,还需要谨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因人而异,分类教化,点燃其学习热情,使学生为了爱好、兴趣而教学。

2.改善教学方法,构建学习模式。现在小学生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见闻等也变得开阔。因此,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大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要侧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听众”的角色中跳出来,引导他们主动留心、思考身边的世界,掌握课堂的主动权,亲身感受课堂,甚至自己设计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自觉自愿地学习。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辅助教学。现在大部分小学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等现代科技设备,可以完全扭转教师“干讲”学生“干听”的不利局面。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侧重实用性和逻辑性,相比较传统,学生能力需要教师掌握现代科技,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做动画、播放视频、模拟场景,将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主动探究;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4.要以人为重,大兴多元评价机制。老师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错误等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宽容,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度就会增加,对课程会更有兴趣。这对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是一个挑战和提升。教师在课堂应真诚地对待学生,给予足够的宽容和鼓励,理解和尊重。引入评价机制,对于孩子们的“童言无忌”或者“异想天开”要尽量肯定,需要批评时注意措辞,消除师生隔阂,拉进师生距离。

总之,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和实践一直是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其表现出来的新特点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加强注意,把那些存在的问题克服,才能在曲折中探寻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和有效策略。教师只要坚定信念,吸取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就能使得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更加有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创新能力;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较为注重学科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很少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而这种教学极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较差,尽管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但这种优势也仅仅体现在应试上,严重缺乏创造力。且这种教育下学生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很容易伴随其度过小学甚至延伸至其更高的教育当中去。因此,作为学生初级的数学教育者应在实践方面有所注重,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奠定基础。

1.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概述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内容中提到其"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并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中,学生在手、口、脑等多感官的共同活动下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对数学问题进行理解、思考和解决。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开展方式

2.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在实践与综合内容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没有对实践教学本质有足够的理解与把握[1]。因而实现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前提就是要重新认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即对怎样活动、如何活动、在何处活动以及活动所应达到的目的要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在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活动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创设的数学活动过程必须具有创造性,数学活动中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并且要注意这种活动不能脱离主题,要让活动具有数学性。

2.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要逐步地将知识以过程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2]。通过实验、演示等教学手段对知识进行呈现,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例如,在对圆周长的公式进行讲解时,若仅给出圆周长的公式"圆周长=圆周率×直径",学生对其只会进行死记硬背,而根本没有理解,更无谈应用。因而教师可以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动态地加以演示,再对公式进行逐步地推导,这样学生对这一公式的印象会更加的深刻。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制作适当的教具,并引导学生在课上能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甚至受益终身,即"授之以渔"。

2.3实践活动主题内容的选择

顺利进行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是非常必要的[3]。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授课教师应选择学生生活中、身边的、熟悉的事物作为主题内容。这样活动才更科学,并具有思考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学生学习测量后,可以对教室的面积进行测量;学习人民币的换算后,可以进行购物模拟活动;学习长度换算后,可以设计旅游路线,进行行程估算等。在这种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应用数学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4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而增进学生对概念理论等的理解。例如在行程问题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两名同学相对而行,遇到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他们的行进轨迹,解释何为相遇。之后,再继续前行,两位同学到达先前对方所在位置后,停止。教师解释何为相背而行、何为终点。这样,教师还可以再换两个学生对追及问题进行表演。学生在参与中理解了行程问题的相关概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5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调查

数学调查时学生经教师指导,在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对一类实际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并在调查的过程中收集、分析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决策。例如,北京3名六年级小学生对学校多媒体教室的柜式空调进行了观察,发现这种空调一天的泠凝水约有2大桶。于是他们又展开多层次的调查,经测量,一台家用空调4小时冷凝水滴出量约为1.6升。若按照全市有空调的家庭100万个,且每天工作4小时进行计算,则泠凝水的滴出量约为1600吨;若一年使用100天,则全市空调泠凝水的滴出量达到了16万吨。这些水够1000个三口之家使用一年!这也仅仅是家庭空调泠凝水的滴出量。若加上机关、宾馆、商场等,空调冷凝水的滴出量则要更加的庞大。为了进一步地探索,学生们利用收集来的冷凝水与自来水分别浇花,经5天对照后,植物生长没有明显区别。询问市环保局后,得知冷凝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不能直接饮用,但可以浇花、养鱼。经过这样的数学调查后,学生们呼吁设法将空调冷凝水进行收集并加以利用。并同时希望能够早日研制出冷凝水回收式空调,进而节约水资源。

2.6游戏中寓意数学问题

这一教学活动是将数学知识寓意于游戏之中,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达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时对数学的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理解。这样一种教学方式,较为符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在游戏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而教师在运用数学游戏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的是游戏要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同时还要注意,活动要蕴含数学原理及方法,否则,将会浪费学生的时间,使数学游戏失去意义。数学游戏的方式有拼图、猜谜、数学接力赛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动手能力得到提升,智力潜能也得到了开发。

3.结束语

实施小学数学实验与综合应用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并且能促进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进行解决。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其创新精神。在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学生的数学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意义也得到了加强,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奠定了积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

篇(3)

一、“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这部分内容重视不够,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实效性不大。主要表现在:选材内容不符合本地实际,学生操作、理解有困难;无相应的配套教学用具及资源;教学时间安排上一课时完不成指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内容的本质:综合性与操作性,缺乏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评价;有的学校干脆不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或者是室外活动根本就不进行,整体现状令人担忧。

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它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转变教育观念,可以说对师生双方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实施,提高教学实效性。

1.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和教学研究,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

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不要因为这一内容不考试,就不引起重视,要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重视实践操作,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就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研读教参教材,弄懂综合与实践这一内容的编排意图,把握其本质。但是仅靠教师自身的努力还是不够的,各级教研部门及学校要开展相关的专题教学研究,组织相关培训,组织赛课及其他形式的观摩交流活动,建立相关专题研究的资源库,借助网络平台,让所有数学教师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教材,在选取综合与实践的素材时,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人,有的素材适合城市学生实践操作,有的则适合农村,有的又都觉得不是很适合,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解决:(1)要求教师在认真研读教参的基础上灵活处理,可以大胆对教材进行改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可以自行设计和选取适合本地学生实际的教学素材,认真组织并加以实施;(3)教材编写者、教研部门可以考虑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素材,设置一些不同的题材供城市和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4)各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

3.教学中把握本质,有效实施

“综合与实践”其本质是重在实践与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内容以及知识应用的综合性,它不是单一的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2)教学中选好问题,做好活动的规范设计,注意活动的操作性,注重细节,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可以相机点拨加以引导,活动过程中进行正确评价,因此,绝不能将这一内容上成“看图说话”。

(3)活动过程要明确体现探究性,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要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包括思维的经验以及操作的经验,让学生逐步形成技能,师生共同进行活动的反思与评价。

(5)实际教学中,操作探究活动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部分内容在教学参考书规定的一课时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教师尽可能灵活处理,有的内容可以提前准备,有的内容可以在后面再思考、补充再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结合,拓宽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平台,不要认为一堂综合与实践课就必须在四十分钟之内完成。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确定起跑线”,一课时时间就很难完成,课堂上需要先出示运动场及跑道情景图,提出问题并思考: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各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远呢?然后将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合作探究,实地细致地观察、测量直道、每条跑道半圆的直径以及道宽各是多少米,最后还要再次回到教室,小组合作画图分析数据,列表计算,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实际运用,让学生感受圆的知识的实际价值等,这个活动过程是最重要的,让学生自己积累了活动经验,这就是需要的结果,并不是一定要在一堂课内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篇(4)

“综合与实践”的综合性特点

综合性体现为三个领域的综合 对比新旧课标,从原来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变为“综合与实践”,即将“综合”提前。由此,标准对小学阶段这一领域的教材做了全面分析,侧重理解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例如:五年级《粉刷围墙》这一课的教材,从“面积的计算、常见量的使用及统计表中信息的获取”这一实践活动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进行了综合运用,将其他三个领域的知识综合运用于一次实践活动中。

综合性体现为“四基”的综合 数学教学回归教育原点就是落实“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例如: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用2个表示不同的数,再用3个表示不同的数,用4个、5个……分别表示不同的数,直到最后不用摆,直接说出用9个表示不同的数。学生们在摆和想的实践过程中,既巩固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又建立了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落实了知识的技能,积累了活动经验,获得了有序思考的方法。

综合性体现在“课程”的综合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不仅综合了数学学科其他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四基”的综合运用于实践,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多学科课程的综合性。例如:三年级《设计校园》一课,距离学生正式学习比例尺知识还很遥远,所以学生就需要用到美术学科的知识进行设计。“综合与实践”课程打破了原有的学科本位思想,建立了新的教学观、知识观,具有明显的课程综合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与实践”的实践性特点

多种感官的协调 “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制订是体验和积累。学生在体验与积累时,借助的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而首先就是学生多种感官积极的、充分的、自主的参与实践活动。例如:二年级上册的《看一看、摆一摆》,学生在用小棒摆图形的过程中,用眼观察角的变化,动手摆、操作、测量、画图,动脑思考,用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多种感知途径获得学习体验。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体验,也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积累,更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实践。

实践方法和步骤的明确 组织学生活动容易造成失控低效的局面。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实践的方法和步骤尤为重要。简单地说,实践分四个步骤进行:一看、二想、三做、四思。例如:在教学《制作年历》这一活动课时,就要^察生活中的年历是什么样的;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思考、研究“制作年历”的步骤;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年历;通过小组互评进行教学反思,促使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杜威说:“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通过教学中明确步骤的实施,学生在“经验唤醒――合作思考――实践操作――反思提升”的实践过程体验和发展。

小组合作方式的与众不同 常规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而在实践领域,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更为特殊、复杂。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笔者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粉刷围墙的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小组人员的分工。在分工实施的过程中,调查外墙涂料的组员遇到了现实问题,如何根据涂料的规格、价钱、耐用期等选择既经济又实用的涂料呢?对此,我们开展了第二次小组合作研究。在这个领域的教学中,笔者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关注度要更高,跟踪指导更及时,遇到问题随时进行合作学习,切实提高在“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综合与实践”的问题性特点

教学的组织环节中,以“问题”贯穿始终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最大特点。“综合与实践”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小学阶段24节综合实践课,蕴含了24个活动主题。我们对这24个问题的呈现方式进行了研究比较,发现问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主题式,如摆一摆、拼一拼,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数学规律;二是情境式,如小小商店,主要是在商店中体会购物的方法,从而感受元、角、分的换算;三是游戏,如一年级在数学游戏中运用1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组成等知识。

“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体,以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能为目标的学习活动。它既注重综合,也注重实践。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学会“数学地思考”,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条理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概括化,而这便促进了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实践智慧的生成。

篇(5)

语文综合实践逐渐被重视,但也存在缺乏指导,忽略教学过程,缺乏学生体验的问题。教学在教学中应加强指导。严谨有序,注重活动过程,脚踏实地;注重学生体验,让学生自主充分实践学习,以达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体验

语文综合性学习打破了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我们欣喜地发现:综合性学习被重视起来了,活动形式也增多了,实践内容也丰富了……但欣喜之余,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如学习过程 “走过场”,活动形式过于“花哨”而没有实效,综合意识不强等等。

问题一:蜻蜓点水――缺乏教师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实践非常重要。但是自主实践是否就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了呢?当然不是。在综合性学习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很多老师的指导并不到位。有些老师课前给学生分好小组,学生的活动过程却不去参与过问,最后也只是“例行公事”检查一下结果,结果这种活动就变成了少数学生的展示会。

反思:也许有些老师认为这样就是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给学生一个发挥创造潜能的空间了,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由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强调的自主性也就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的。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有些老师认识有误,他们认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和“装饰”,可有可无,于是就在教学中缺乏计划性、实效性;二是因为有些老师行动有误,他们有时将综合性学习上成阅读课,有时又只是作为“观众”,让学生“尽情表演”却不作指导。

矫正策略:活动指导――严谨有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就是一个调控员,在学生实践活动中起协调作用。

如在人教版五上《用字调查报告》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谈话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调动起来后,教师要把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指导各小组制订计划,然后分组围绕“用字调查”这个专题分组展开实地调查活动,让学生合作交流,为每个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等各个小组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有了不少的发现和收获时,就是指导各小组分享劳动成果的时候,教师又要组织学生有序地交流汇报。每小组可以推荐1人,代表小组发言,该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学生在团结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在争论中彼此启发,在汇报中倾听,在倾听中补充,充分展示了调查过程中得到的收获。

问题二:华而不实――忽略活动过程

一些课堂实践与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堂成了“秀场”,为了“作秀”――公开课,才去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效果如浮云一般费时耗力,让学生疲于奔命,却收效甚微。教师只是为了“作秀”而忙碌着,他的设想里需要什么就让学生去收集什么;对于学生要在课堂上汇报的资料,要经过一再地修改与完善;对将要在课堂上“展示”的学生也是指定的,还要经过再三“排练”;甚至有些质疑、回答都要进行反复地训练,直至公开课上从开始到结束,能够一气呵成。

反思:试想这种过分重视探究的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行为是真正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吗?这实在值得我们去思考。综合实践活动就应该要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而非探究的结果。教师要注重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注重的是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注重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是否获得了体验和个性的发展?

矫正策略:活动过程――脚踏实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要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做到有把感受,有所发现,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步一个脚印。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安排了《遨游汉字王国》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翻开这一组,我们会发现它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截然不同,也与近几十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面貌迥然而异。这是小学课本里第一次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活动中,教师不是采用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讲、听、读、练的方式,而是通过猜字谜,搜集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文字材料(如歇后语、诗词、对联),调查街头错别字,举办书法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提升对祖国文字的感情。这种活动是寓教于乐的,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活动中老师要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不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答案;在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亲历和体验,而不是只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解。

问题三:浮光掠影――缺乏学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倡学生人人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学识、胆识。但是,从一些教学实践来看,有些老师并不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致使许多学生在缺少老师的督促下,常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或者干脆省掉准备、探究的阶段。

反思: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一定要“动”起来,这个“动”既有“思维”上的也要有“行为”上的。有些老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中,并没有让学生从根本意义上动起来,上述事例就是个典型,教师敷衍,学生则是走马观花。如果说学生都是“千里马”的话,我们就是“伯乐”,那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就是学生无边无际的草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方向,在适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法,让他们纵马驰骋而不误入“泥沼”。这样,学生在“策马奔腾”的过程中收获的,将往往会比我们给予的更多。

矫正策略:学生体验――自主充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通过实践。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自主体验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思考研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在六年级《轻叩诗歌的大门》(第六单元)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安排了“走近顾城”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作为老师在活动中要找准位置,转换角色,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子课题,如去研究顾城的生平、研究顾城的图片、研究顾城的作品、研究他人对顾城的评价……学生根据研究的内容自由组成小组,自主确立搜集方法,自主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自主选择展示方法。

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主体性 生活化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33-02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适应能力。适当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得学生的知识更为丰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应当引起教师以及家长的关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性策略

(一)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的关键,只有学生自愿的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将学习作为生活中的另一种"娱乐"项目,把知识深深的印在脑海当中。

(二)实行小组合作教学方式

在一个班级当中,要做到尽可能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反映出自身的思想与动态,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最佳的方式使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与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第四单元"我和小伙伴"的时候,就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所要掌握的知识。这一章主要是让学生领略到友情的意义,使学生能够珍惜身边的伙伴与友情。那么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小组共同合作完成一项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意义与朋友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化策略

(一)开阔学生的眼界,对生活有更多的了解

教学过程应当贴近于生活,使得学生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领悟生活,并且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侧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贴近生活的学习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不仅可以学习到教材上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对课外的知识的理解也会有所提升。

(二)进行户外教学的方式

要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实际生活中的世界,就应当让学生亲身领略校园外面的世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户外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领悟能力与适应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我爱家乡山和水"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几处风景如画的地域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在带学生参观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和学生讲述天气的各种变化,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家乡的美丽风景。通过参观学习,学生在热爱大自然的同时也会加深对家乡的热爱。这达成了课程教育标准,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加强学生的自然适应能力。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趣味性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导师,有兴趣作为指引,能够使得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才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达成课程教育目标。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掌握。

(二)通过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活跃课堂氛围是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学生都是喜欢做游戏的,所以教师可以围绕学习主题为学生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智力的开发。例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道具,在上面标注好价格,在交给学生一些道具金钱,让学生运用手中的金钱买标注好价格的道具,以金钱花销的合理性作为评判游戏输赢的标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结语: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并且提高其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今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开设现状的分析与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2).

篇(7)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分层设计;具体实施

一、什么是“分层设计”

所谓分层设计,是指学校根据学生年级、年龄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立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轴,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实施不同的课程评价,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梯度开展。

二、分层设计的必要性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统一的教材,各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往往以主题活动为纲进行编写,并成为全校通用的教材,这样的主题活动,很少考虑到学生年龄、年级的特点,没有设定不同的目标体系。这样,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增高,各种能力却没有得到梯级增长。比如:我校以前开展一个精品课题――《走近清明文化》,每到清明节,各年级各班都会开展这个活动。几年后,有个高年级学生在汇报表上戏谑道:“清明的哀思远不及我第三次面对这个活动课题的悲哀,年年有今朝,次次无变化……重复练习何时休!”又如《城市美容师(创卫活动)》《安全伴我行(安全日)》等一些昔日高品质活动方案,都因为课程管理没有立体的分层构架,而在一次次简单重复后,失去了原有光彩。

只有在新课改理念下实行分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激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超前发展。

三、分层设计的具体举措

1.课程目标构建:分层设计三维目标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标志。”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目标既是主题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主题教学的灵魂,支配着主题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主题教与学的方向。下面是我校去年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构建:

活动主题轴:

低年级:探究生活,保护环境;中年级: 走进社区,体验生活;高年级:探究热点,关注社会。

总体目标:

(1)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3)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4)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5)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总目标,再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年级的分目标。比如:同样是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技能,低年级能力目标是“了解问题来源,观察发现问题”;中年级对应项为“运用数据,简要表述调查的内容和调查结果”;高年级则变成了“根据调查计划,开展调查,统计调查数据,得出调查结果”。从“简要了解,观察发现”到“学会调查,简要表达”,再到“自主计划,综合运用”,后者总是以前者为基础,逐层深入,一个阶段一个要求。也就是说,如果中年级与高年级同时开展“校园生物大调查”活动,但两者的目标要求却完全不同,教师要从总目标、分目标出发,引导孩子们去确定适合的研究内容。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教师要有较强的目标意识并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管理,使学生成果显著,这样才是高效的教学。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层目标设计就为班级分层教学铺平了道路。

2.课程内容构建:分层设计活动主题轴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主题轴。低年级为“探究生活,保护环境”;中年级为“走进社区,体验生活”;高年级为“探究热点,关注社会”。

正是由于主题轴的整体规划,给班级活动带来了很多改变。比如,同样是庆祝六一儿童节的综合实践活动,前几年往往是通过“查资料,了解六一的来历”“小制作,互赠礼物”“排节目,师生共庆”等大同小异的活动来进行,学生早已失去新鲜感。而今年却有了明显的变化,二年级学生设计的主题变成了“废物利用――创意风铃表心意”;四年级的主题是“六一快乐与你分享――关爱留守儿童”;六年级的活动则是“我的节日我做主――我来设计有意义的儿童节”。大家不难看出,从低年级的低碳手工制作到中年级的社会实践,再到高年级的项目设计,活动要求越来越高,目标达成难度逐渐加大。接下来,我们以中年级042班为例,看看该班一个学期开展的四次综合实践主题活动:3月,《春天,让美驻我心》;4月,《我用我心来创森》; 5月,《六一快乐与你分享――关爱留守儿童》;6月,《帮帮残疾人――我的爱心存单》。四个主题全部包含主题轴“走进社会,体验生活”的内容,从走入社会,到接触各类人群,到初步形成服务意识,达成目标,四个活动之间相互独立,层层深入又相互补充。

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我们认为:强化年级分层设计理念能避免低水平重复,提高课程管理的效率。

3.课程评价构建:分层设计课堂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我们更加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练习和保底不封顶原则,即最终必须保证全体学生达到总目标与分段目标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促使潜能生向中等生靠拢,中等生向优生看齐,激励优生发挥组织指挥作用。那么,我们可能会对优生“严”一些,拓宽其活动内容,提高其评价标准;对潜能生宽容一些,给以特别的帮助,给他们以更多的时间与“露一手”的机会,激励与保持他们的兴趣和信心。而这正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本质特征的具体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