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环保治理技术

环保治理技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30 15:45: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保治理技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环保治理技术

篇(1)

关键词:石油化工业;环保现状;治理技术

近年来,城市雾霾现象逐渐严重,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受到影响。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油化工行业的环保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

1国内石油化工行业对环境的污染

现阶段,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排放的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物等等,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石油在开采、炼制阶段会排放出有机物和无机盐的废水组合,该废水中含有盐、油、氨等能够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组成成分。废水组成成分不仅复杂,排放量也不可小觑,因此处理显得很困难。不仅对资源利用没有什么益处,对环境保护也一样,而且还会对水体质量造成影响。国内石油化工业的装置都比较复杂,治理设施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生产加工这个过程,随着燃料的燃烧会排放由原料与工艺集中生成的有害气体、粉尘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气体,特别是酸性气体最为严重。石油化工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许多以污泥、白土渣与盐泥等为主的固体废物。正式因为这些废水、废气与固体废物排放量大,处理起来很棘手,也就导致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这是我国现阶段石油化工行业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2现阶段石油化工行业环保面临的压力

2.1天然气开采

国内陆上的老油田基本上已经步入开发中后期,含水率的上升造成采出水量提高。而且由于受到地层条件的限制,使得污水回注量受到影响,外排增多。低产、稠油、低渗、高硫天然气产出比例加大。三次采油规模逐渐拓展宽,SAGD之类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开采之中。“地上为地下服务”的勘探开发思维对这方面的影响逐渐加深,进一步加强对环境敏感区的地下水与生态保护问题的重视程度,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也被提上议程。其中化石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二氧化碳,特别是黏稠热采燃煤锅炉更为严重。

2.2炼油化工

现阶段,国内炼油化工整体上呈现出高酸、高质、高硫的发展势头。为了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燃料结构中已经开始出现用石油、煤替代油与气的局面,以此提升高硫石油焦洁净化利用问题的解决效率。现在,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

2.3石油管道运输

当前国内油气资源同消费市场分布严重不均,这样不良的现状使得管道运输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也就造成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物产量进一步增高。又因其处理难度系数较大,给达标排放、温室气体控制、生态系统稳定的维护等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3治理方式

3.1对污染采取的治理方式

针对石油化工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比如说,石油化工企业就可以通过在企业内部宣扬环保观念,使企业从上到下都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然后建立起无害型的生产工艺,加强对水的重复利用次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排污系统,做到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其次还可以通过对局部进行预处理,以此提高有用物质的回收。此外,就末端的废水,需要加强集中处理力度,以此才能使废水排放量达标。针对废气,石油化工企业可以选择借助克劳斯反应机理把含有硫气体、硫污水气体的酸性气体之中的硫转化成硫磺。而对于固体废物的处理,石油化工企业可以选择用硫酸把碱渣酸化、对环烷酸与粗粉等进行相应的回收处理。需要注意的是,该过程中酸化条件一定要控制好,不然会造成环烷酸等物质难以析出,或严重腐蚀石油管道设备。

3.2环保技术

3.2.1采用全加氢环保型工艺

可以引入世界上先进的工艺集中回收处理装置,以此控制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碳的排放。然后再通过环保型全加氢总工艺流程,大幅度降低硫化物的排放。选择用天然气之类的清洁燃料,通过循环过滤回收系统,使废气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3.2.2超滤与反渗透双膜技术

石油化工企业可以将超滤与反渗透双膜技术引入到炼油厂污水回用系统中。超滤装置可以有效去除其中的悬浮固体、胶体与细菌。在进行超滤之前,可以选择用爆气生物滤池与MMF法进行预处理,这样有保护UF与RO系统的效果。与此同时,在进行超滤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用生物活性碳与活性炭过滤器,以此清除有机物。

4结语

针对国内石油化工行业环保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必须加大整治与管理力度。在石油化工行业大力推广多种环保技术,宣扬环保重要性,督促各大企业环保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宇.石油行业的环保现状[J].环境教育,2009,02:75-77.

[2]杨文良,毛育华,孙建伟.我国化工行业环保现状与发展战略[J].化工技术经济,2001,01:23-28+32.

篇(2)

作为大型企业集团,首钢的发展始终得到国家、北京市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1995年以来,针对过去存在的片面追求产量、环保欠账等问题,首钢决定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从地处首都的实际出发,明确了“质量、品种、效益、环境”的企业发展方针,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

首钢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把环境治理工作与抓质量、品种工作摆在同等地位对待,严格控制钢铁生产规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关于环保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对工业污染源的不断治理和强化环保管理,首钢厂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从1995年到2004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78.41%,烟尘排放量下降了86.49%,粉尘排放量下降了74.45%。首钢由北京市监控的29个重点单位、区县控制的24个非重点单位,于2000年5月全面实现达标排放,提前完成了国务院提出的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要求。

解决方案:

1、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加大治理力度

首钢的环保投入从1995年到2004年累计达到19.21亿元,完成环境治理项目342项。在治理过程中,积极引进先进治理污染技术,提高除尘系统捕集率,解决冶金企业普遍存在的无组织排放问题。同时对各尘源点风量重新进行平衡,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无组织烟粉尘污染源基本得到了全面治理。

2、淘汰落后设备,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

从1995年到2004年,首钢结合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先后停止了特钢公司炼钢、铁合金厂、冷轧带钢厂、初轧厂、一炼钢厂的生产,实施了轧辊厂、钢丝厂的环保搬迁,还淘汰了5吨电炉和热轧薄板轧机、焦化洗煤工艺、燃煤蒸汽机车等落后设备,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3、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实现达标排放

在工业废水治理上,首钢按照末端治理与源头控制相结合、点源治理与区域治理相结合、达标治理与回收再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炼铁、炼钢、轧钢等生产工艺配备了完善的废水治理和回用设施,厂区外排水中主要污染物全部达标,外排水量逐年大幅度降低。2000年首钢投资8600多万元,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对工业污水处理合格后回用,日处理水量最大可达l0.8万立方米,每年可利用处理后的回水2453万立方米。2004年与1995年相比,吨钢水耗从10.52立方米降到5.38立方米;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从95.4%提高到96.5%;新水补充量2004年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39.2%。

4、采用清洁生产新工艺,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

首钢在大力开展环境治理的同时,在技术创新、工艺优化、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资源和能源利用等方面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实践。如从技术创新角度,开发“清洁生产”新技术,研究开发处于国际前沿的、以资源和能源最佳化及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熔融还原炼铁技术;从工艺优化角度,采用国际先进的白灰套筒窑清洁生产技术,替代传统能耗高、污染大的白灰竖窑;从产品设计角度,开发“清洁钢”新产品,如HRB500钢筋产品、超细晶钢筋产品、含锡易切削结构钢产品的开发研制;从原料采购角度,实施“精品原料”工程,选用含硫率小于0.05%国内外优质精矿粉作为原料;从资源、能源再利用角度,建成国内外第一台220吨全烧高炉煤气高温高压电站锅炉、焦炉干法熄焦、高炉煤气压差发电等一批高水平的“回收、循环、再利用”设施。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工程,既从源头控制污染,又实现了资源、能源再利用的目的。

5、加强绿化美化工作,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

2004年与1995年相比,首钢厂区绿化面积从125万平方米扩大到156.1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从30%提高到37.45%。首钢连续23年蝉联“首都花园式企业”称号。此外,首钢还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1995年以来在门头沟南宫园植树24万株,投资4067万元美化北京长安街西端,建成1.4万平方米大型喷泉广场。销纳处理北京市报废机动车,仅1999年以来就处理了5464辆汽车,为消除城市污染做出了贡献。

6、加强环保管理,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环保任务

首钢坚持生产与环保同步发展,在技术改造中环保设施与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在日常管理中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一样运行、一样维护、一样检修、一样管理”。实行环境质量领导责任制,总公司与各厂矿领导签订责任状,将限期治理项目、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指标纳入企业评优标准,作为考核企业和主要领导业绩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并建立环保激励机制。加强环保机构和环保专职队伍建设,建立总公司、生产厂矿、车间、班组四级环保监察、管理网络,实行严格管理,保证各单位环保任务的落实。

成效:

篇(3)

“很多技术都是‘拿来技术’,环保公司把别人的设备拿来改装一下,然后就用于治理,效果大打折扣。”广州紫科生物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科环保)副总经理汤兴明介绍说,光催化技术目前的运用相当成熟,但是要达到效果,却需要科学的设计和对症下药,基于这样的理念,该公司研发出“基于光催化氧化的工业排放VOCs集成净化技术”。

量身打造设备,发挥真正效果

“光催化技术的原理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紫科环保工程部经理高俊杰介绍说,紫科的这套VOCs集成净化技术,废气先经过预处理,然后经过催化反应,最终排出。这其中的核心技术就是光催化反应,即通过紫外线照射催化剂产生超氧化离子,有机废气与这些离子发生化学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每年我们都参加各种环保展,很多人一看,都觉得这技术很简单,然后回去就开始模仿自己做。”汤兴明说,紫科环保在光催化技术的研究上已经有十几年的经验,在行业内也属于先行先试,其产品因此成为许多企业模仿的样板,然而要达到同样的效果并不容易。

“因为我们每台设备都是量身定做,是根据污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高俊杰提到,每接受一个业务,首先都要对客户的排污情况进行调查,“VOCs成分有哪些?风量多大?废气温度是多少?这些问题都要一一了解清楚。”

在摸清排污状况后,紫科环保就会有针对性地设计治理设备。“这是我们的预处理层,后面是催化反应层。”在一台正在组装的设备面前,汤兴明指着其中一个个像窗户一样的铁框告诉记者,这些铁框里面装上过滤网,对废气中的粉尘或者油气等进行过滤,“预处理可以提升后续的处理效果,而许多企业往往都缺乏这一环节。”粉尘太大会影响设备的寿命与处理的效果,温度过高也会让处理效果大打折扣,所以预处理对于后续的处理十分重要。

经过预处理的废气进入催化反应环节,“这是整套设备的核心。”汤兴明说,在这个环节中,紫科环保自己设计改良的复合光催化泡沫金属镍网负载着一定量的纳米级二氧化钛,这种材料可以极大提升光催化的效果,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这些材料会产生极具氧化还原能力的氢氧自由基,与有机废气中的污染分子进行充分结合,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反应时间不够,反应空间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最终的处理效果。”高俊杰解释说,很多光催化设备之所以治理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设备,而且很多企业的催化剂都是在市场上买回来就直接用,有没有有效成分都难说。

成本优势凸显,运用成果明显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环保技术与装备产学研基地、广东工业大学环保技术与装备产学研基地、广东工业大学光催化技术集成与装备研发实验室……在紫科环保的展厅里,各种牌匾及专利书摆满了柜子。

“要想把企业做大,要把技术做精,关键要有核心技术。”汤兴明表示,企业必须注重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这也使得紫科环保的“光催化技术”具有低成本、高效能的优势。“而且我们把除臭的技术也运用到设备当中,有效解决了臭气扰民问题,这也是这套设备的一个卖点。”在进风口处,记者看到一根布满圆孔的气管,里面会放上脱臭膜片,通过负压作用这些孔会喷出除臭气体,与废气中的臭气分子进行结合,从而解决臭气问题。

在成本上,以一套每小时处理两万风量的不锈钢设备来说,购买设备加上安装的费用是20多万元,以此类推,二十万风量的设备大约是200万元左右,相比催化燃烧等动辄几百万的投资来说,确实具有比较大的优势。“运行费就是电费。”汤兴明介绍,两万风量的设备大概安装20根紫外线灯,每根功率为120瓦,一小时就是2400瓦,就是几块钱的电费,“催化剂五年才更换一次,损耗比较小。”

据汤兴明介绍,目前紫科环保的这套VOCs集成净化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医药、化工、橡胶轮胎等诸多涉VOCs行业的废气处理,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业务遍布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众多省份。

市场潜力巨大,政策加大扶持

根据中国环境规划院研究结果,我国每年VOCs排放量约在3100万吨。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VOCs的监测及治理市场规模预计将在千亿级别,远超传统大气污染物治理市场。同时,VOCs排放涉及行业众多,仅重点排放行业就有50个左右,未来随着排放标准的提高以及监管行业的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容可能性极大。

虽然在政策支撑下,VOCs治理市场已启动,但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VOCs治理市场的发展。好的环保企业虽然有了较为成熟的治理技术,但是通常一次性投入较大,加上后期需要一定的运营费用,这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排污企业的经济负担,在目前VOCs治理项目基本全部靠企业自己投入,严重限制了其减排的积极性。并且,在全国统一的行业排放标准、排污收费标准没有出台之前,区域性的减排要求也会降低生产企业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企业更加没有动力上环保设备。

篇(4)

关键词:环保投资;投资规模;融资渠道;效益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1-0043-07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1.10

环保投资是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有意识的掌控其规模、扩大其来源、完善其结构、提高其效益使之达到最优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欧洲的环境保护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本文以欧盟为样本空间,选取了作为老牌发达国家的瑞典和近年来从发展中国家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匈牙利两国的环保投资与中国的环保投资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明确各国的优势,并作为源于实践的理论依据,提供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凸出各自的劣势与差距,以帮助各国的环保投资得到快速改革,尽快达到最优水平。

一、有关环保投资的理论概述

(一)环保投资的定义和内容

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环保投资定义可以归纳成两类:一类是“费用说”,持这一观点的通常是较早进行环境治理的发达国家,他们把环保投资解释为环境保护费用,即社会为维护一定的环境质量付出的控制污染和改善环境的总费用;一类是“投资说”以我国学者张绅民为代表,借鉴经济学“投资”的概念,认为环保投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积累基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支付的,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联的经济活动,以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投资[1]。

各国的环保投资包含的内容不尽一致,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特点。美国环保投资包括预防费用、损害费用(用于受污染后的赔偿)、治理费用和管理费用;在日本环保投资包括工厂治理污染投资以及很大一部分公用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德国不仅包括污染处理设施投资,还包括处理设施的运转费用;在瑞典除企业治理投资外,还包括环境保护事业、污水处理厂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风景区建设的投资;在我国环保投资主要包括环保产业投资、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环保机构自身运作费用,新建项目和老企业的污染治理费用。各国环保投资的相同之处是都包括污染防治和一部分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但不包括植树造林、兴修水利、防治灾害、水土保持等恢复生态和改善生态的投资[2]。

(二)环保投资的构成

衡量环保投资的范围、力度及效果一般从投资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方向、投资效益四个方面考察,这四个方面构成了环保投资的主要内容。一是环保投资规模。它反映了环保投资对社会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环保投资不足,将不足以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环保投资过多又会挤占社会其他投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分析寻找一个适合各国国情的环保投资规模。二是环保投资的资金来源。它是指环保投资的融资渠道,包括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对环境保护进行的投资,它体现了各类投资主体在环境保护中所发挥的职能和承担的责任。三是环保投资的使用方向。它是各类环保支出占总环保投资的比重,它直接反映了环保支出的结构是否合理。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同阶段环保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环保投资的资金投向应跟随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而不断调整。四是环保投资的使用效益。它是环保投资所取得的效果的最终体现,是对环保投资的定性分析。

(三)有关环保投资的指标

要正确反映环境保护的投资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方向和投资效益,需要运用各类指标来具体分析。本文采取了以下指标来分别衡量。

环保投资规模有绝对与相对之分。通常采用以下指标来衡量其规模:一是环保投资,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安排的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绝对量;二是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是对环保投资规模进行动态分析、纵横向比较的重要指标;三是环保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它是衡量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指标;四是环保投资弹性,指环保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反映环保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敏感程度。

本文按照不同的投资主体对环保投资的资金来源进行分类,并选取其分类指标进行探讨:一是企业自筹资金占环保投资的比重,它反映企业在治理与保护环境问题时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二是政府补助资金占环保投资的比重,它体现了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职能;三是其他资金占环保投资的比重,包括家庭和个人的投资、国际援助等。

本文以环保投资的用途为基础对环保投资的使用方向进行分类探讨,鉴于国际上对于环保投资使用方向的统计口径不一致,本文拟用工业污染治理资金作为环保投资的替代变量进行研究:一是用于治理废水的资金;二是用于治理废气的资金;三是用于治理固体废物的资金;四是用于治理噪声的资金;五是其他资金。

由于环保投资效益的多样性,本文通过以下两方面为代表比较分析各国的环保投资效益:一是废水处理投资情况。治理工业“三废”一直是环保投资的重点,而且各国的环保投资也都包含治理工业三废。本文选取废水处理投资增长率以及废水处理量增长率为指标来比较分析中国与匈牙利的环保投资效益。二是主要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二、中国与瑞典的环保投资规模比较

通过分析比较表1的各项数据可看出,中国与瑞典的投资规模无论是从各自历年的发展趋势,还是从当期各个指标所反映出的两国状况都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本文中各项投资额均以当年汇率的平均价折算成人民币。

(一)中国与瑞典环保投资的绝对规模比较

环境保护投资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环保投资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按当年价格计算,2003―2008年中国环保投资绝对量稳步提升。由2003年的1627.3亿元上升至2007年的3387.6亿元,增长了2.08倍。其中2007年增长较快,其绝对量增长819.8亿元。2007年较2006年增长了1.31倍,这种趋势的变化与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有很大关系。2003―2007年瑞典的环保投资在基本维持不变的总体趋势上,有小幅度的提升,从2003年的104.8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122.9亿元,增长了17.2%。与瑞典相比,中国的环保投资增长上相当快的,但由于中国环保事业起步较晚,环保历史欠账较多,环保投资总额与粗放型经济增长带来的治污需求相比仍显不足。而瑞典一方面环保事业起步较早,经历四五十年的发展已进入了稳定阶段,前期的环保投资也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传统环境污染问题大部分得到了解决;另一方面瑞典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污染性较小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尽管它的环保投资绝对量基本维持不变,但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瑞典依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瑞典素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著称,64%以上的国土覆盖着森林。同时瑞典又是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拥有一大批如爱立信、丽都、沃尔沃等享誉世界的跨国公司。瑞典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典范。

(二)中国与瑞典环保投资的相对规模比较

反映中国与瑞典两国环保投资相对规模的指标主要有以下3个。

1.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

表1数据表示,中国与瑞典的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均比较稳定,不同之处是中国在稳定中略有上升,从2003年的1.2%上升至2007年的1.36%;瑞典在稳定中略有下降,从2003年的0.4%下降至2007年的0.35%。从同期指标来看,中国的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均远远高于瑞典,并始终维持在3倍以上。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和企业对环境问题重视度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观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从侧面反映了瑞典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的成功有它的独特和先进之处,这主要是依靠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

瑞典环境法典的第二章阐述了瑞典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举证原则、信息采集原则、预防原则、适用最佳技术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选择适当地点原则、资源管理原则、生态循环原则、产品替代原则、合理原则、停止原则等[3]。而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仅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相比较,瑞典环境法典对环境保护基本原则的制定更细致更具体。

2.环保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它是衡量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指标。表1数据显示,2003―2007年我国环保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5%~3%之间,有小幅下降,但未出现大的波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某方面代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环保投资所占比例相对稳定是指我国环保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同步增长,表明我国的环保投资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保事业也在快速发展。因此虽然经济发展很快,却未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可见我国的环保投资的逐渐增加还是起到了很大的减少和控制污染的作用。瑞典环保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重从起点上高于我国,2003年为4.66%,但经历了连续5年的下降后,与我国所占比重大致相当。从瑞典的环保投资绝对量基本稳定可推知,其环保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重的下降是由于瑞典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上升造成的,这说明瑞典经济在快速的发展。

3.环保投资弹性

环保投资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环保投资对经济增长敏感,否则为不敏感。2003―2007年5年间,我国大多数年份环保投资的弹性系数是大于1的,这说明我国实现了“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4]。对比我国的环保投资弹性,瑞典的该组数据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趋势。2004年和2006年瑞典的环保投资弹性均为负值,这主要是由于这两年随着瑞典GDP的增加,环保投资反而出现小额减少造成的,这更加体现了瑞典的环境保护不仅仅依靠环保投资,更多的是依靠完善健全的法律系统。根据瑞典官方介绍,50―60年代瑞典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从60年代起瑞典政府开始有计划的制定各种环保法律和政策,环保纳入法律轨道。各种各样涉及环保的法规有100多个,其中基本环境保护法有14个。近年来,瑞典又在西方国家中较早的制定了保护环境的经济办法,即对环境排放实行征税和收费的办法,如二氧化碳税、硫税、磷费和氧化氮费等,以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并刺激环保产业和技术的发展。经过实践证明,这种征收环境税和收费的办法对改善环境、促进环保产业和技术的发展确实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我国与瑞典两国2003―2007年5年间的数据显示出各自的环保投资规模是比较合理的,基本上没有出现剧烈的不合理的波动,但两国因为经济发展和环保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环保投资规模各有特点。相比之下,我国现阶段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更多,这主要是出于我国经济与环境的现状考虑而安排的,一旦环保投资下降,环境的破坏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与匈牙利环保投资资金来源比较

环保投资的资金来源按照投资主体不同可分为三类:企业自筹、政府补助和其他资金。环保投资最初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这给国家财政造成了非常大的负担,而且单靠财政拨款很难解决环境保护所需的大额资金。由于环境污染问题的负外部性以及环保投资的正外部性,单一的依靠政府拨款还会造成地方和企业逃避防治污染的责任,通过对投资主体的划分很好的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和“谁收益谁付费”的原则。

(一)从纵向来看

2003―2007年5年间,我国和匈牙利企业自筹资金所占比重都呈现递增趋势。我国从2003年的64%上升至2007年的85.8%,匈牙利则从2003年的39.26%增加至54.2%,这说明“污染者负担”原则是环境保护问题中的基本原则。在环境事权的分配上,企业应承担投资经营风险(包括环境污染的风险)按照“污染者负担”的原则直接削减产生的污染或补偿有关环境损失[5]。

2003―2007年两国政府补助资金所占比例都有所下降,中国从2003年的18.75%下降至13.61%,匈牙利从2003年的17%下降至13.71,但下降幅度均不大。这说明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方针政策未出现实质性的转变,其细微的下降说明了公共支出的结构微调,使其投向更加适合经济发展的方向。

5年间,我国其他资金来源比例急剧下降,究其原因是企业自筹资金比重的急剧上升,污染者承担了大部分责任,因此其他部门承担的责任会相应减小。匈牙利在该项指标上下降幅度不大,说明其环保投资资金来源渠道未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二)从横向来看

1.企业自筹

表2的数据显示,2003―2008年企业自筹资金在环保投资中所占比重最高,是环保投资的最主要资金来源,我国占到60%以上,2007年更达到了85.8%。企业成为了最大的环保投资主体,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命令控制”型直接管制手段的施行。尽管“命令控制”手段在许多情况下都能达到目的,但其实施、强制执行的成本费用很高。在很大程度上企业还处于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地位,反映在环保投资上就是企业向政府“等、靠、要”治污资金,在环保设施特别是环境公用设施的运行管理上难以划清责任,不能形成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6]。企业作为环保投资的重要投资主体应当化被动为主动。同时,5年间我国的企业自筹比例均高于匈牙利,且差额很大,都在20%以上,这虽然与“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相符合,但我国企业正处于成长期,过大的资金压力有可能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比较而言,匈牙利在该指标上更为合理。

2.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资金在三大投资主体所占比重最小,究其原因是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职能的转变,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不是主要体现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直接投资,而是动员社会资金治理环境的能力以及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规划、管理、监督能力。在政府补助上,两国差异不大,上下浮动范围为1%~4%,这说明两国政府对待环境保护态度是统一的。

3.其他资金

在匈牙利其他资金来源主要由家庭部门承担,我国则主要是利用外资,家庭和个人承担的很少,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环境问题进一步发展为全球性的问题,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用于环境保护的贷款和赠款的增加。5年间匈牙利其他资金所占比例均远高于中国,其原因是匈牙利环保投资的融资渠道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除了企业自筹和政府补助外,匈牙利还采取了环境基金和环境保险等方式来筹集资金。

通过对比图1和图2可看出,匈牙利环保投资资金来源结构比较合理,同年相比基本上有企业、政府和其他投资主体三分天下,中国的环保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国基本上是企业自筹独当一面,这反映了中国环保投资来源渠道狭窄,融资方式简单等问题,社会、民间等方面的资本参与中国环保投资十分有限。现有的环保投融资方式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环保资金的缺口大,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找不到投资方向。相关部门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改善这种不合理的结构。

四、中国与匈牙利环保投资使用方向比较

按照目前我国环保投资统计的口径,环保投资使用方向主要包括建设项目“三同时”、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三方面。“三同时”是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鉴于国际上对于环保投资使用方向统计口径不一致以及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是各国环保投资都包含的内容,本文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资金投向来具体比较分析我国与匈牙利环保投资的使用方向情况。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主要用于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以及其他的治理。而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统称为“三废”。“三废”一直是工业污染治理的重点对象。在既定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水平下,应合理安排结构,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一)从纵向来看

表3的数据表明,我国用于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投资都在逐年增加,分别从2003年的87.4亿元、92.1亿元、16.2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194.6亿元、265.7亿元和19.7亿元。匈牙利情况则不同,用于治理废水、废气的投资逐年减少,分别由2003年的26.6亿元、14.7亿元减少至2008年的16.1亿元、8.4亿元,用于治理固体废物的投资由2003年的10.2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14.3亿元。这种投资方向的变化趋势说明两国都在调整资金的使用方向,使其趋于合理化。

(二)从横向来看

2003年作为起点年份,我国的情况是用于废水和废气的资金占投资的大头且两者规模基本相当,固体废物相对较少。匈牙利2003年用于废水处理所占资金最多,用于废气与固体废物基本相等。可以看出该起点年份,两国投资于“三废”的结构都是不合理的。6年间两国都在调整资金的使用方向,至2008年,我国的情况改变不大,依然是废水、废气所用资金占多数,固体废物所用资金偏少。通过对比图3和图4发现,至2008年我国用于固体废物的资金所占比例比2003年更少了。图6显示2008年匈牙利投资于“三废”的资金所占比例相差不大,结构已比较合理。噪声污染由于波及范围不如“三废”广泛,紧迫性也相对较低,因此两国投资于噪声污染治理的资金最少,而且没有规律可循,很容易受其他各类污染物使用资金的影响。

综上分析,匈牙利的工业污染资金使用方向比我国合理。我国忽视了对固体废物的处理,目前我国固体废物存在乱堆乱放和处理效益低下等问题。两国都应当优化资金的使用方向,使有限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用。

五、环保投资效益的比较

分析环保效益是在进行环保投资分析时的一个必然步骤,它是投资结构是否合理的集中反映,也是投资所取得的效果的最终体现。由于环境保护项目的准公共性,政府在环保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公共领域投资的绩效衡量一直存在难题。鉴于环保投资效益的多样性,本文通过以下方面为代表衡量我国与匈牙利和瑞典环保投资的使用效益。

(一)中国与匈牙利废水处理投资的效益比较

表4的数据显示,2003―2007年我国废水处理投资额年增长率均维持在20%以上,但同期废水处理量的年增长率最高值仅为16.4%,废水处理量的增长跟不上废水处理投资额的增长,即我国1%的废水处理投资增长并未带来1%的废水处理量增长,这说明我国废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低下,进而揭示了我国环保投资使用效益低下,相当大的一部分环保投资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废水处理投资额较上年下降,但废水处理量却不降反升,这说明该年我国废水处理投资的效益是比较好的。与我国相比,匈牙利的情况大有不同,2004―2008年匈牙利废水处理投资额都是负增长,但废水处理量却是正增长,以2008年为例,每减少1%的废水投资,废水处理量竟然上升300%,可见匈牙利的废水处理投资效益相当高。但相关部门也应当适当加强对投资额的管理,避免连续负增长。我国2008年废水处理投资效益有所提高,但与匈牙利相比还是相形见绌,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在加大环保投入的同时注重提高环保投资的使用效益。

(二)中国与瑞典主要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比较

由于环境质量的改善是环保投资效果的最直接体现,因此,本文只分析环保投资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当然,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环保税费的征收促使企业进行清洁生产,从而减少排污量。本文为了简化分析,假定企业还是按原来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即假定环境质量的改善取决于治理资金的投入。

随着瑞典环保投资的持续投入,以及严格空气质量环境标准的执行,瑞典的环境状况日益改善。图7的数据和趋势表明,1990―2006年瑞典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急剧减少,特别是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下降十分明显。这说明该段时间瑞典的环保投资有效的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了主要空气污染物排放低于国家设定的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图8显示,2000―2008年我国的的主要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均有小幅度的下降,但在个别年份如2003―2005年还出现了上升趋势。从这种小幅度的下降对比我国在该阶段环保投资大幅度的增加来看,说明总体上我国环保投资的效益不尽如人意。

导致我国环保投资效益低下的原因很多:一是环保资金管理不善,使用不合理。存在对环保资金的挤占和挪用现象,缺乏对环保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二是排污收费制度不合理。处理费用低于治污成本,只对超标进行收费,而不对排放总量进行收费[7]。三是环保设备技术含量低、治污效果差。这主要是由于环保技术开发投入的资金有限,品种单调,大多数企业投资于环境治理设施是迫于“三同时”制度的要求,缺乏主动保护环境的动力。四是环保产业水平较低。我国的环保企业90%是中小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中国、瑞典、匈牙利三国的环保投资体系的比较分析,发现总的来说瑞典和匈牙利环保投资的规模和使用方向都是比较合理的,它们在环保融资机制方面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特点。从投资使用效益来看,瑞典和匈牙利环保投资效益比较好。通过环保投资,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的损失明显减少,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自然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目前中国环保投资主要存在投资总量不足,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使用结构不尽完善、投资效益低下等问题,瑞典和匈牙利在环保投资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这些经验对如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投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环保投资存在的问题,借鉴瑞典和匈牙利环保投资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环保投入

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确保环保规模的适度增长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单靠目前的融资渠道,难以满足巨大的环保投资需求。因此,要在现有的融资渠道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融资渠道,使环保投资市场化,才能切实提高环保投入。

拓宽融资渠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开征环境税。环境税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税收作为政府的经济干预手段,对保护环境是不可或缺的。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征收环境税,目前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环境税收政策,为我国开征环境税提供了经验借鉴。二是加大排污收费力度。一要把城镇居民作为收费对象,征收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费。二要改革排污收费方案,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排污收费标准体系、排污费资金使用政策、排污费资金管理政策等三个方面。排污收费标准体系主要由目前的超标收费向排污收费转变、由单一的浓度收费向浓度与总量结合收费转变。三是利用市场手段扩大投资,利用发行债券、企业上市、环境基金等新型融资手段进行融资。四是扩大利用外资的范围。一方面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调整环保利用外资的项目结构,选择出一批确实应由政府负责的城市环境基础建设项目来利用国际官方援助贷款,其他的污染治理项目则按市场经济法则来处理;另一方面要加速培养国内环保产业,建设一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好的环保示范项目,以此来吸引国际资本。

(二)优化环保投资的使用方向

一是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寻找出路,从源头抓起。我国工业污染的治理基本上停留在“末端处理”的模式上,应在开展“末端污染治理”的同时,大力实施清洁生产、清洁技术,促进企业从产品开发、原料选择、工艺设计、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等诸多环节着手,把工业污染尽可能消除在生产过程之前和之中,逐步实现“末端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转移。二是要平衡环保投资使用的各个方向,有重点但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三是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决定环保投资的使用方向,工业的产业结构必须优化。根据国家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所有大量耗费资源、能源,投入产出效益低下,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业必须限制发展,限期调整;所有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能源,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危及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都应限期淘汰和替代;所有产品滞销、经营困难、资不抵债、严重污染环境又治理无望的企业都应予以取缔;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环保投资的使用效益

一是不断制定与完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从严执法,促进环境的实质改善。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虽然也制定了一些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但有些涉及环境(下转第62页)

(上接第49页)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没有形成完整配套的法律体系。另外,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要依据法律、法规从严执法培养一大批素质好、执法如山的队伍。二是建立环保开支账户,实行专款专用。环保开支账户的范围可以包括发生在污染治理和控制、环境监视、环境评价和环境审计、等方面的费用,环保开支账户能够清楚地显示对与环保有关的商品生产和服务的最终需求和中间消费的结构与特性。三是提高环保设施的技术含量。增加环保技术与设备开发研究方面的投入,研发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环保使用技术和设备。四是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推行环保产业的市场化。首先要培育包括政府、企业、外资为主的多元环保投资主体,改变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投资单一的局面;其次要在环保产业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环保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子郁.中美环境投资机制的比较与我国的改革之路[J].安徽大学学报,2001(6):7-12.

[2]丛树海.公共支出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1999:332-339.

[3]王灿发.瑞典环境法的体系及其借鉴意义[J].世界环境,2007(5):11-13.

[4]徐世刚,王琦.论日本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6(7):34-37.

[5]黄志刚.国外环保投资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7):41-43.

[6]尹希果,陈刚,付翔.环保投资运行效率的评价与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5(7):89-92.

[7]侯瑜.中国现行环境保护税费政策评析及建议[J].税务与经济,2008(4):80-84.

Summary of Survey Research on Invrionment Protection Investment between China and Some EU Countries

WANG Li-ya, ZHANG Ya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China)

篇(5)

关键词: 高职教育;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02-02

0 引言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1]。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因而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知识水平上应体现高教性,在能力层次上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是决定其能否就业前提条件。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以往我校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按照大学本科的学科体系设置,只是将其瘦身、简化,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应用性知识很少,与岗位技能相关的实践性内容更是缺乏。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与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为此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课程体系的改革

1.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技术咨询服务等一线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水、气、渣、噪等防治与治理、环境监测、环境管理与评价等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1.2 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我校面向电力行业的办学特色,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对学科知识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解构与重构,把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能力分析为起点的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就业导向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1.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石油等企业的环保部门、环保运营公司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及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可以在环保局、环境监测站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在环境工程公司(环保设备厂)从事设备营销、生产、安装、施工、调试、维护等工作;可以在科研、设计、咨询服务等单位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备竣工验收、环保设备性能考核试验、环境及污染源调查、室内环境检测等技术服务与咨询工作。

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如图一所示,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如下:要求学生具备分析计算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常用工具及加工设备使用能力;机械及工程制图、读图能力;力学应用能力;化学应用能力;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能力;设备运行分析能力;设备运行操作及其检修能力;事故诊断能力;现场安全防护能力;环境危害因素及污染源监测能力;环境影响评价能力;污染治理专业技能;竣工调查基本能力。

1.4 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以上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职业领域专业岗位、典型任务进行分析的分析为依据,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解构,将其与职业能力要素相融合,广泛征求山东电力研究院专家、发电企业和供电系统专家意见,构建就业导向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包含3个模块内容: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课程模块、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

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与健康、电力应用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入学教育与军训、金工实习、就业指导。该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社会能力、英语读写能力和应用数学、金工加工等从事技能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有机化学、程序编写与调试、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工程流体分析与计算、仪器分析测定、环境工程微生物应用、环境与污染源监测分析、烟气污染治理、污水治理、噪声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专业认知顶岗实习、监测顶岗实习、专业英语实训、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共16门课程和课程设计、生产实训、职业教育等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等,通过这部分学习和实践,学生具备从事环境专业技术领域岗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可上岗操作。

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包括发电厂动力设备运行、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环境规划管理、物理化学基础、电力输送、水处理设备运行与维护、室内环境检测、化工原理与实用技术总计有8门课程,鉴于环保专业涉及知识面和领域太广,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意向、兴趣爱好、自己的发展规划选择其中5门以上课程,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就业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篇(6)

关键词:石油企业;环保工作;浅析

在激烈的竞争市场氛围下,石油企业往往只注重石油生产的所谓内部效益,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严重地忽视了“企业外部”的环境保护投入。由此造成了比以往更严峻的油区治理形势,大大加重了石油城市区域的环境治理负荷,给以往的非常薄弱的油区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和运行机制造成严峻的考验和冲击,也为调整油区污染防治战略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一、加强领导。强化油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职能,合理配置机构

为了适应石油区和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特点和监督管理把关的要求,必须在石油区域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高效快速反应机动的油区环境污染监督治理与监测队伍。其职能原则上要与所在地的行政区域的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相适应。当然,油区的环保工作仍以推行清洁生产,防治跑、冒、滴、漏污染,以及紧急污染事故的监测和处理,实现生产中全过程污染控制,采用先进的三废处理技术,结合生产技术的改造,把油区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开展对全油区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全环境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做到长远有规划,实施有计划,检查验收有方案等。

过去一提到加强石油环保工作,就片面认为要增加机构,扩大编制,以及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等。如果只单纯这样理解,只会把油区环保导入歧途,因为这里面忽略了加强一词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借助国家环保法规,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油区环保监督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推行清洁生产,建立油区全方位,生产全过程,工艺全工序的污染综合防治体系

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直接利用,对油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和污染,这种延续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模式与当前我国石油区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已格格不入了,为实现世贸组织推行的环境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唯一的出路就是推行清洁生产,实施HSE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石油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中严把废物释放关,尽可能地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在各生产工序中的排放。

实现HSE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行石油清洁生产技术,要把环境保护贯穿于三个过程一是把保护环境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清洁生产的全过程,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自主能动性,使大家清醒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清洁生产的最终目的,二是落实在原油生产和石油深加工工艺的个各个环节和岗位上,并建立一套严密完善的环境管理责任制,生产指挥部门应严格把关;三是组织石油生产各级管理机构共同参与的全过程,即从规划、组织、建设到运营管理以及评价总结的全过程,都要把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作为生产所必须的重要因子考虑进去;四是由单一的石油生产要素和最终排放的点源污染治理转变为施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清洁生产,最终改善全油区区域化生态环境。

三、油区环境保护部门专职监督管理与各职能部门所分管的环保工作紧密结合

在石油企业内部,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往往片面地认为油区环保工作不能与政府比,企业内部环保工作有人抓,有个应付的科室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认识水平下,设置区区几个管理人员去实施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一系列高标准的环保要求,真有点蚂蚁撼大树的感觉。因此,最终往往不会取得明显的环保效果,也仅仅做一下表面工作,应付而已。

因此,当前油区环保工作除了加强专职环保机构外,其它各职能部门在其业务范围内也应有明确的环保分工。总之,油区环保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分工协助,密切配合,共同管理,互相监督。必能加速油区污染治理速度,增加环保资金投入,从宏观上彻底改善油区环境面貌。

四、运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治理

石油企业环保工作虽然起步较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有时好时坏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无法发挥运用经济和法律等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手段。

运用经济和法律等监督管理手段,有利于管理者把环境污染防治当作石油生产一项必要的管理内容来组织实施,纳入生产日常管理轨道。石油环保部门是根据石油企业发展要求而设立的,并非权宜之策,油区环保部门在实施监督管理中,往往受到个别领导、部门的轻视,甚至受到个别阻扰和破坏。处理这类问题。单纯靠行政命令是收不到很好效果的。因此,使用经济和法规手段,让权、利分明,做到有奖有罚,是新时期油区环保监督管理工作非常必要的补充。运用经济和法律等监督管理手段,要遵循改进环保政策法规要求,参照石油生产管理奖罚制度制定实施。

近十几年来,国有石油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环保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上了不少治理设施,但有的部门在治理设施的使用中弄虚作假,无故闲置不运转,或运转不灵,或超量超标排放,或偷排污染物等,使环保设施成为掩人耳目的摆设,没有发挥环保投资应有的效益,造成极坏的影响。应对上述违反国家环保法规,损害企业的利益的行为应于重罚,引以为戒,罚款纳入油区环保专项资金帐户。

篇(7)

关键词:农村环境;监管;途径

我国农村的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农村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污染:严重危害了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阻碍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制约了新农村的建设,必将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地方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整治农村环境,切实保护农村居民的合法环境权益。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1.农业生产污染

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生产物资的过量使用,污染了环境和水源,使得大量有毒物质残留在土壤里,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减产和品质低劣,特别是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会聚集到农产品中,引发人或牲畜食用后中毒。

2.生活垃圾污染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逐步推进,农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生活垃圾数量增多,未经处理随意堆放和焚烧;生活污水恣意排放,严重污染周围河流、湖泊;生活取暖排放的废气对当地空气环境质量造成污染;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排放大量粪便与有机废水,严重污染了环境并导致疾病的产生和传播,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

3.工业生产污染

农村环境管理薄弱和农民致富心切导致许多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纷纷下乡进村。这些企业没有配套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数量众多、布局“多、小、散”、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多数没有污染处理设施,无力承担污染治理费用,企业废水、 废气 、废渣超标排放,成为影响农村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和农村社会的最大污染源。

因此,农村的污染问题严重,危害深远,治理难度很大。我们要认清当前农村环保形势,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大农村污染整治力度,积极探索农村环境监管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农村环境监管的途径

1.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惩戒力度小等问题,我国必须尽快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土壤污染,畜禽污染,化肥、农药、农膜污染,乡镇企业的污染扩散及城乡污染转移等问题的法律法规,把农村乡镇企业、农民和地方政府都纳入农村环境污染责任主体的范畴,对农村污染源的预防、治理以及实施污染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等作出详细规定,严格制定水体、土壤、空气、农作物以及各种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排放标准,进而逐步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 农业环保责任制度、 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和兽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管理制度,推进农村环保工作落实。

2.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以举办展览、发放环保书籍和宣传画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农村环保知识,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道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当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员、示范员,抵制和纠正各种损害环保行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身边村民积极投入农村环保工作。同时,加大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革除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前, 举行听证会、 论证会, 充分听取村民意见, 保障村民的环境知情权、 参与权和监督权。在全社会弘扬环境文化, 倡导生态文明, 营造人人爱护、保护和建设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3.加大农村环保科技创新转化

环保科技作为达成农村环保目标的技术手段,其创新和转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环保科技的投入,为技术研究的普及和推广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证和物质支持。发挥科研院所的优势,加快研究污染土地的治理和修复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搭建农村环境保护的科研平台。同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治理达到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把三废(粪便、秸秆、垃圾)变三料(饲料、肥料、燃料),坚持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积极倡导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引导村民科学生产,改善生活质量。

4.强化农村环保财政投入力度

由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各级政府要将农村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对污染防治、 生态保护、 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环境保护投入增加比例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环保投资的市场化改革,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金融部门、社会团体、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大向农村环境建设投入,并使社会资本对生态建设投入取得合理回报, 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的社会化运作。另外,结合“农村改厕项目” 、“农村清洁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等项目,争取社会团体和民营企业家积极向农村环境整治提供捐助,整合各类资源,不断改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充分调动村民在农村环境整治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5.健全长效环境监督管理机制

整合卫生、环保、规划等部门资源,强化政府的环保职能,尽快建立健全从乡镇、行政村到自然村的一级环保所,设立专兼职的环境监管人员,对农村环境进行全面、定期、定点的管理监督和建设指导。加强农村环保执法队伍素质建设,强化提高农村环保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和水平,推进农村环境污染的整治和农村环境的管理工作。充分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清除部分农村企业在意识上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对未按规定履行“环评”报批手续而先建的项目,一律责令停止建设;对屡遭投诉超标排放污染物,严重污染河流和水源区的企业,坚决予以依法严肃处理。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村民在环境保护中平等权与享受良好生活居住环境的权益受到的侵害时, 从制度和法律的层面保障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农民的环境权,使其得到有效的补偿与救济。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 公开环境信息和企业环境保护状况, 加强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环境违法行为和环保执法工作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石子伟. 农村环境治理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法制与社会,2012(11).

[2] 钱永涛. 对农村环境保护监管的思考,中国环境管理,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