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财务危机的特征

财务危机的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9 16:43: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务危机的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财务危机的特征

篇(1)

近年来,因董事会治理失效而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时间频发,四川长虹因董事会制定的以规模取胜的战略思路导致巨额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中科健公司因治理结构不完善,对高管层严重缺乏监督和制衡,导致公司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巨人集团在成立不到六年就陷入了财务危机,以上事件中所提到的财务危机的爆发,内部治理结构失效是关键,而内部治理的核心是董事会治理,因而可以见得董事会治理十分重要。

二、研究假设

(一)伴随董事人数的增加,董事成员间的交流沟通会有障碍,会导致“群体性思维”这一现象,董事们会产生偷懒行为,决策的质量会随着降低。因此,本文认为随着董事规模的扩大,增加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假设1:董事会规模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二)目前我国董事会“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问题较为严重。董事长在兼任总经理时,权利过于集中,监督机制失去效力,所以,相比较两职分离而言,两职合一将加大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假设2:二职合一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三)由于委托问题的存在,从而造成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中间,始终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就越能抵消内部人控制的负面作用。提出假设3: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负相关。

(四)从目前我国的董事会会议现实情况看,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董事的出席率不高,议事规则不健全等问题,不能起到增强董事会治理的效果的作用。

提出假设4: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五)董事会成员越高的持股比例,董事们将要承担因财务决策的失误造成的损失。董事持股将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

提出假设5:董事会成员总持股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负相关。

三、统计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

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间在我国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并对样本进行如下筛选剔除:(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2) 剔除数据缺失不全的公司;(3)剔除数据存在奇异值的公司。最终取得2752家上市公司的8542个样本观测值,行业类型18个行业大类。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统计分析均使用STATA12.0软件完成。

(二)变量与模型

本文以经典的Altman模型中的Z值作为衡量财务危机可能性的关键指标,z=0.012x1+0.014x2+0.033x3+0.06x4+0.999x5,其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税息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负债,X5=销售收入/总资产,Z值越大,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小,解释变量为董事会规模(LNBSIZE)、董事会两职设置情况(DUALITY)、独立董事比例(INDEPENDENT)、董事会会议次数(FREQUENCY)、董事持股比例(PERCENT),控制变量为:公司规模(LNSIZE)、财务杠杆(LEV)和总资产增长率(GROWTH)。本文控制了5个年度哑变量和18大类行业哑变量。

(三)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1.描述性统计。为了消除极端值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我们对Z值与GROWTH指标在1%水平(双侧))上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描述性统计结果详见表1:

从上述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①财务危机衡量指标Z值方面,根据Altman模型可知65.72%的样本公司财务状况稳定,其Z值大于2.675;1671家样本公司可能走向财务危机的边缘,其Z值小于1.81;剩余1257家样本公司Z值位于1.81与2.675之间,属于灰色地带,无法判断其财务状况。全行业Z值的平均数为7.102,远远大于2.657,说明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总体财务状况稳定②董事会规模方面,董事会人数的自然对数最大为2.8904(18人),最小为1.3863(4人),且平均值为2.1571,说明董事会规模差异略大,但人数基本控制在9人左右。③根据理论,为减少“内部人控制”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约74.53%)实行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分离。④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方面,从样本数据来看,99%的上市公司均达到证监会的最低要求。⑤董事会会议次数的标准差为3.7528,表明公司会议的召开次数相差悬殊,一年内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最小为1次,最大为57次。⑥董事会持股比例方面相差巨大,约三分之一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为0,严格遵守我国公司法中有关“董事在任职期内不得购买本公司股票”的规定。同时还发现:上市公司规模(LNSIZE)相差较大,标准差为1.237;资产增长率(GROWTH)均值在20%以上,远远大于我国GDP的平均增长率;财务杠杆即资产负债率(LEV)水平在44%左右,整体偿债能力尚可。

2.回归分析。模型回归结果表2所示,根据模型回归数据发现,样本R2值为35.26%,调整后样本的R2值为34.61%,并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说明该模型拥有较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强的解释能力。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2,说明模型中的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本文通过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董事会规模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关系显著为正

2.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与财务危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公司更不易发生财务危机。

3.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危机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但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篇(2)

本文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关于财务危机动态预警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财务危机的动态预警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财务危机动态预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财务危机 动态预警 研究综述

在全球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探索识别财务危机,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预警信号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因此,建立基于时间序列特征的动态预警系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预警模型。但是现阶段关于财务危机预警的动态研究还是较少,目前我们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大多是静态预警,大部分学者采用的都是多截面样本数据,对不同时期的多个样本数据进行研究,但是这样研究存在一个显著的逻辑性缺陷,即没有考虑到财务状况的时间延续性。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普遍存在着预测准确率不理想的情况,特别是多期财务危机预测准确率较低的情况。如果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很好,只是单期的表现不好,随后企业的财务状况会很快恢复正常,这种暂时的偏离正常值不应该被归为财务危机公司,但静态模型不考虑历史的影响,会将这种公司归为危机公司,预测准确率不理想。

一、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模型简介

动态财务预警主要使用的技术有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模型和机器学习等分析技术)具备良好的模式辨别能力,克服了传统统计方法的局限性,有更高的预测能力。

二、国外关于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模型的研究

目前,国外学者广泛应用的动态预警模型主要有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模型、案例推理模型等等。

(一)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主要是运用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来进行财务预警。许多功能是对人脑神经网络系统的模拟,有很好的模式识别能力,根据随时更新的数据进行自我学习,因此有很高的纠错能力,能够更好的预测财务危机。Odom和Sharda(1990)是最早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随后许多学者做了相似研究,并对模型及算法进行了响应的改进。

(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

遗传算法是模仿生物遗传进化规律,运用在大量复杂概念空间内随机搜索的技术,用于企业财务危机的预测。Varetto(1998)、Shin&Lee(2002)、Hyunchui(2009)都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Franco(2010)的研究表明了采用GA来进行预测比较省时并且受到主观影响也较小,但是预测精度没有MDA高。

(三)案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CBR)

案例推理一般运用K临近算法对存储案例进行分类,据此来对新增的案例进行推断,主要适用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进行决策。Hongkyu(1997)对案例推理(CBR)、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以及多元判别分析方法(MD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CBR与MDA判别结果无本质上的区别,更适合在数据不充分的时候使用;Cheol-Soo(2002)用层次分析法(AHP)对K临近算法进行了改进,预测精度明显得到了提高。

(四)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SVM方法是在统计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这种算法通过非线性变换把实际问题换到高维特征空间,并且进行处理,对维数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具有很好的推广能力。在这方面,Fan、Palaniswami均有相关的研究,Kyung-Shik Shin(2005)采用这种算法构建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并对韩国的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SVM的预测性能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

(五)粗集理论(rough set theory,RST)

RST是一种用多个财务比率来描述财务危机与财务正常公司的工具,可以有效地解释财务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Pawlak、Dimitras和Joseph都将RST应用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研究中。

三、国内关于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模型的研究

国外对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模型的研究已经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国内的学者关于动态预警系统的研究少之甚少。

(一)大部分学者是从动态管理角度得出破产公司和非破产公司的现金管理特征变量,并据此构建预警模型

国内由于对现金流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加上我国从1998年开始才要求上市公司编制现金流量表,因此进行实证研究所需的现金流量方面的数据严重缺乏。这些原因,最终导致国内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现金流量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层面。

姚靠华、蒋艳辉(2005)就动态财务预警系统建立的技术基础和系统框架进行了阐述,提出应该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Agent技术来建立企业的动态财务预警系统。

张鸣、程涛(2005)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先从财务指标角度构建财务指标预警模型,然后引入现金管理特征变量和现金管理结果变量,从财务指标和现金流量角度共同构建综合预警模型。

(二)对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模型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

杨淑娥、王乐平(2007)以T-2、T-3期财务数据组合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

蒋丽(2007)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建立ST前三年的三个评分模型F1、F2、和F3,依次对样本进行预测,从动态的角度找出不同时期的特征变量,预测财务危机的紧急程度。

陈磊、任若恩(2008)以因财务原因被实施特别处理和暂停上市作为上市公司财务阶段的分类标志,将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分成3个阶段,借鉴Theodossiou的方法,使用时间序列判别分析技术、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测进行研究。

孙晓琳、田也壮、王文彬(2010)基于Kalman滤波理论,考虑财务比率在时间序列上的趋势性和历史数据对结果的影响,构建了财务危机的动态预警模型。

时建中,程龙生在2012年针对模型的增量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建立了能够增量学习的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模型,且经过实证分析证明该模型有很好的适应性与稳定性。

四、对国内外关于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模型研究的评价

一是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模型有很好的适用性,并且跟静态模型相比,其预测精度有很大的提高,能够更及时的给企业预警,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

二是现有关于财务危机动态预警的研究还是较少,主要还是采用静态预警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来对企业的财务危机状况进行预测。

三是对财务危机的动态预警大都是针对总体的企业,很少针对某一行业的特点对特定行业进行动态预警,每个行业的特点不同,与财务危机发生影响密切的相关指标也不尽相同,并且由于动态预警能够比静态模型给出早期的预警信号,分行业研究就更加有必要。

五、对将来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模型研究的展望

通过上文的综述,今后我们可以在财务危机动态预警系统的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在样本指标的选择方面,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在财务指标方面的差异,加入行业调整变量以更加贴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提高预测准确率。

其次,在模型的构建方面,目前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均为单纯的运用一个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综合模型的不同特点,组成模型组优化现有模型,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最后,在信息利用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在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各种技术来更新完善财务危机的动态系统,实时、准确的预测财务危机,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参考文献

[1]Ross Neophytou,Andreas Charitou,Predicting Corporate Failure.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UK[M]. Corporate Finance,2000(9):457-471.

[2]Claessens,Stijin,Simeon Djankov,and Larry Lang,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58):81-112.

[3]Stephen A.Ross.Randolph.Wethersfield.Jeffrey F.Jaff.吴世农,沈艺峰等译.公司理[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0:157-163.

[4]Howard and Swaryl.An Analysis of Risk and Return Characteristic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Using Capital Market Data.The Journal of Finance,SeP.1980.1001-1016.

[5]孙晓琳. 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模型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3-56.

[6]顾晓安.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财经论坛,2000(4):65-71.

篇(3)

无论企业处于什么样的经济环境中,都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财务危机的最主要特征是财务支付能力不足,资金周转失灵,财务关系恶化,经济效益下降。无论财务危机起于何时,一旦发生,就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引起企业内外部财务关系人的恐惧和怀疑,对企业在财务公共关系上的应变能力提出挑战。财务危机管理应当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企业对财务公共关系方面发生危机的预防、应对和善后处理可叫做财务危机管理。财务危机管理虽不是什么新理论,但还不成熟、不完善。我国有一些企业开始把财务危机管理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许多经理人员有了财务危机意识,但财务危机管理仍需要加强。财务危机管理和一般财务管理相比有它的特殊性。财务危机管理和企业所处的企业文化、经营状况及财务关系人素质等因素联系紧密。

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不一定全是坏事,处理得当,会增强企业的美誉度及凝聚力。当然处理不当就是坏事了,会加速企业衰落。如企业遭遇债务不能偿还财务危机,通过借新债还旧债、债务展期或债务重组方式都可以化解财务危机。但如果赖账,则可能遭到债权人,最终将企业推向倒闭。

二、财务危机管理的原则

(一)承担责任原则。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对自己和利益相关者都造成了不利影响,既可能造成经济损失,也可能造成感情方面的伤害。这时企业应当勇于承担责任,不要再进一步伤害利益相关者。愈推卸责任,利益相关者就越不信任企业,企业的压力就更大。

(二)真诚沟通原则。财务危机发生后,由于财务信息不对称,各种负面消息四起,更不利于企业化解财务危机。但如果企业态度诚恳,真诚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公开财务信息,就可以化解矛盾和冲突,给企业创造解决财务危机的人文环境。

(三)快速反应原则。即处理财务危机速度要快,发现财务危机的苗头就要及时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要等问题积累多了才去处理,那样往往花很大的代价也解决不了问题。

(四)系统管理原则。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往往会顾此失彼,处理问题不系统,没有秩序。所以要用系统管理思想统筹解决问题。

(五)权威证实原则。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有时自己怎么解释、努力都不能让利益相关者满意,这时可以考虑请有公信力的政府、协会、有实力的大企业出面帮助说话,做工作,重新赢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

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重灾区是内外部债务不能及时偿还。内部债务不能及时偿还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外部债务不能偿还会引起债权人的诉讼,严重的话会导致企业破产。企业应当增强应对财务危机的能力,一个未经历过财务危机考验的企业,不能算真正成功的企业。如何处理好财务危机,并从不利局面中找到转化的契机,是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该补上的重要一课。

三、财务危机管理计划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及高级管理人员一定要居安思危,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危机管理计划。这样一旦出现财务危机,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制定财务危机管理计划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财务危机管理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纸上谈兵。

(二)财务危机管理计划必须系统、全面、连续,应明确相关组织和人员的责权利。

(三)财务危机管理计划必须保持灵活性、前瞻性。计划不能僵化教条,重点在于灵活地解决关键问题,而不是细节和特定的财务危机事件的描述。

(四)财务危机管理计划的制订应该全员参与。应该是企业领导、财务管理人员、普通员工精诚合作的结果。否则出现了财务危机,这个计划也难以执行。

(五)财务危机管理计划的制订应建立在可靠的信息基础上,是在对内外部信息的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并且大家对信息进行了共享与充分沟通。

(六)财务危机管理计划对细节也应当关注。要预防一些细节上的疏忽导致的财务失败,当然这是在重点突出时的完美计划要求。

(七)财务危机管理计划应当有清晰的业务流程。即出现财务危机时,如何报告、如何沟通、如何应对、如何快速实施计划等。

(八)财务危机管理计划应当有主次之分,应当识别轻重缓急。即识别什么事重要,应当及时处理,及时解决,什么事可以缓一下。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现代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处在一个高度开放和动态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因各种内外部原因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财务危机,培养财务危机意识,加强财务危机管理,进而有效地处理财务危机。而有效防范财务危机的方法就是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构建有两种方法,即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但两者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某种理论判断财务危机是否发生,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处理,主要是对所得出结果的一种判断;定量分析方法是建立在财务危机防范研究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对财务危机的各种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运算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各种模型的过程。本文以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给我国上市公司防范财务危机提供一个参考。

一、财务危机的界定

要对财务危机进行定量分析,首先得对财务危机公司有一个较合理的界定。通常公认的财务危机有两种确定方法:一是法律对企业破产的定义,企业破产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危机最常用的标准,也是最准确和最极端的标准;二是以证券交易所对持续亏损、有重大潜在损失或者股价持续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退市作为标准。

笔者认为,证监会“财务状况异常”基本体现了财务失败的内涵。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公司被“特别处理”(ST公司)界定为公司发生了“财务危机”,其理由为:

1、“特别处理”是一个客观发生的事件,有很高的可量度性;

2、从摆脱特别处理的公司看,大部分公司是通过大规模资产重组才摘掉“特别处理”帽子的,这说明特别处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陷入了财务困境。

二、定量分析法概述

定量分析法是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比率分析。财务数据与企业价值及财务状况密切相关,是企业财务状况的量化表现,其中财务指标在某些方面反映的信息比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绝对数信息更为重要,因而财务指标可以作为预测企业经济前景的计量指标。企业发生财务危机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发展过程,这种渐进发展情况必然会通过一些财务指标的变化体现出来。因此,要准确测度企业财务状况和预测警情,从大量的财务因子中选好财务指标是关键。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很多,比较常用的包括一元判别回归分析法、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法、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方法。

一元判别分析法是将某一项财务指标作为判别标准来判断企业是否处于财务困境状态的一种预测模型。一元判别分析法应用较少,主要是因为其缺点在于虽然财务比率是综合性较高的判别指标,但是仅用一个财务指标不可能充分反映所有的财务特征。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统计技术筛选出那些在两组间差别尽可能大,而在两组内部的离散度最小的变量,从而将多个标志变量在最小信息损失下转换为分类变量,获得能够有效提高预测精度的多元线性判别方程。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又可细分为:贝叶斯判别、典型判别、主成分分析法、距离判别法。多元线性判别法虽然避免了一元线性判别法的缺点但会受到统计假设的约束。多元逻辑回归判别法是用来分析选用的非配对样本在财务失败概率区间上的分布以及两类判别错误和分割点的关系。其目标是寻求观察对象的条件概率,从而据此判断观察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此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克服了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法受统计假设约束的局限性,具有了更广泛的使用范围。人工神经网络回归分析方法是一种非统计方法。神经网络是一种平行分散处理模式,其构建理念植基于生物大脑神经运作的模拟。此方法除具有较好的模式识别能力外,还可以克服统计等方法的限制,因它具有容错能力,对数据的分布要求不严格,不需要考虑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具备处理资料遗漏或是错误的能力,而且可以处理非量化的变量。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虽然是研究方法上的重大创新,但实际效果却不很稳定。

总体上来说,对财务危机预测较理想的预警模型在选取指标时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即危机因素一旦萌生,能够在指标值上迅速反映出来;第二,一旦指标值趋于恶化,往往意味着危机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亦即应当属于危机初步产生时的先兆性指标,而非业已陷入严重危机状态时的结果性指标。

三、实证研究

现实中很多企业的破产都是由于现金流量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引起的。因此,财务预警的研究对象应包括现金及其流动,而不仅仅是盈利。

一般来说,现金流量指标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①偿债能力指标,包括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动负债、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等;

②收益质量指标,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利润,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营业利润;

③营运效率指标,包括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收入比率,经营现金流量与资产总额比率。

将现金流量分析与传统财务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是:

①利用现金流量指标对会计盈余进行修正,并据以计算获利能力指标;

②偿债能力指标由现金流量指标和传统指标两部分组成,而现金流量指标应占有更大的权重;

③效率指标同样由两类指标构成,由传统指标占有更大的权重;

④成长指标则由传统指标组成。

本文充分考虑到现金流量对上市公司财务的重要影响,以及指标的敏感性和先兆性,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财务指标建立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表1)

由于此处要建立一个模型来预测上市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但是从经济学上讲,企业财务危机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两分的状态,也就是说不存在一点,可以将企业截然分成陷入危机和不陷入危机两类(陈晓,2003)。因此,在预测上市公司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时,可预测其概率有多大。用概率来当因变量只有两个值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一个难点是预测值不能当作概率值解释。Logit逻辑模型能估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据此判断观察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这一模型建立在累计概率函数的基础上,不需要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条件。Logistic模型假设了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P,并假设Ln[p/(1-P)]可以用财务比率线性解释。假定Ln[p/(1-p)]=a+bx,推导可以得出p=exp(a+bx)/[1+exp(a+bx)]从而计算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判别方法是首先根据多元线性判定模型确定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Z值,然后推导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条件概率。如果P值大于0.5,表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比较大;如果P值低于0.5,表明企业财务正常的概率较大,可判定企业财务正常。Logistic模型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克服了线性方程受统计假设约束的局限性,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

另外,logistic回归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效果好于线性判别模型,而机器学习方法预警的准确度高于这两种统计方法。郑茂把截至于2001年6月我国上海、深圳两地证券交易所ST公司和PT公司共计60多家公司作为财务风险违约组处理。结合2000年年报选取其中的53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的一组样本,同时还从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中选择59家绩优股作为财务风险非违约组。得出结论是: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是有效的,并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从总体上说,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能够预测其未来财务失败的概率。也就是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使用者能够根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做出预测;第二,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财务失败前一年的报表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7%和93%,依据财务失败前三年的报表预测,准确率为67%和73%,预测效果相当令人满意。

本文以建立logistic判定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如下:

1、有针对性地选取上交所、深交所共75家上市公司,收集相关财务数据。样本公司分两类:一类是绩优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0%的上市公司),此类公司我们认为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为0;另一类是ST公司,根据我国《公司法》第157条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实际操作中,将其实施特别处理或特别转让(即ST或PT)。显然,该类股票的投资风险很大,因此当年被ST或PT的上市公司,我们认为其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为1。

2、以上市公司的A股作为样本,随机抽取上海股市和深圳股市2006年度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的上市公司39家,ST公司36家。

3、样本的时间跨度为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

4、样本数据来自于国泰君安数据库中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

在进行分析时发现,现金流动负债比与现金负债总额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所以在计算时分别引入这两个指标。

从Eviews计算结果来看,现金流动负债比和现金负债总额比两个指标的Z统计量都不显著,去掉这两项指标后其余四个指标的Z统计量较显著。故所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为:

Ln(P/1-P)=0.053117JJ-45.42111JZ+1.215438ZZ-28.18829YZ

其中,P表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若用X1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X2表示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X3表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要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X4表示留存收益总资产比:(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产总额。则模型可表示为:

Ln(P/1-P)=0.0531X1-45.4211X2+1.2154X3

-28.1883X4

该回归模型表示:当某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留存收益总资产比已知时,代入模型后,就可估算出该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

5、模型的预测与分析。图1为经Eviews软件计算得出的上述样本公司的预测结果,CBF为被解释变量的预测值,即就是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估计值。(图1)

从图1可看出,前39个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估计值基本为0,即绩优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预测概率值为0。后36个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基本为1,即ST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预测概率值为1。

从上述拟合结果来看,该预警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但是该方法作为一种财务诊断和分析方法,只是进行企业财务状况的整体判断的一种方法,其依据是企业财务报表,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直接影响预警模型的可靠性和敏感性。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以及中介机构的道德诚信责任不足,造成财务报表扭曲现象普遍存在,投资者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应注意这个因素的影响。

此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加强财务预警系统的后续管理。前期的财务预警系统构建固然重要,但科学完备的后续管理同样不可忽视,因为它可以保证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预警功能的充分发挥。后续管理工作通常包括:1、日常监管和维护,保证预警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之间数据接口通畅、数据共享充分;2、财务业务数据、指标体系、预警临界标准等有序更新,保证预警功能的准确和及时;3、保障各项数据库的安全和完整,数据是预警系统发挥功能的基础,加强数据库的防病毒入侵、防黑客盗取、防非法操作等措施至关重要。

四、结语

虽然财务危机模型为财务危机的预警提供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增强了预测的科学性和指向性。但是这些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虽然企业同样存在生命周期,但不同时期财务状况和财务指标有着不同的特征。如企业在初创期,企业现金短缺、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较低是常见现象,不能就此轻易地判断企业的失败。而在企业的成熟期,企业本应现金充沛,负债减少,而企业此时如果出现了现金的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了。同样,在企业的衰退期,报表中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都开始下降,有的甚至逐渐转为负数。所以,采用定量分析法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还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研究。

另外,定量分析方法在当前财务危机防范研究中处于主流地位,但是由于财务危机发生的不确定性,进行定性分析也具有有效性,特别是具备高素质管理人才或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的公司,定性分析更为有效。定性分析可以解决定量分析中只能得出量化结果而不能及时提供解决方案的弊端。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经法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晏静,裘益政.两种财务分析体系的对比――从银广夏事件谈起[J].财会通讯,2001.10.

[2]郑茂.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03.10.

篇(5)

(一)理论意义

1、简化复杂问题。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及其附注等会计资料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但是面对包罗万象的海量信息,很多信息使用者尤其是非专业人士会无所适从。通过编制财务危机预警指数对这些海量信息加以相应整理,将庞大的数据内容和非财务信息标准化后的结果归纳总结为一个简明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数,从而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尤其是公司管理者更快捷、更深入地掌握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时预知财务危机的征兆,做出科学有效的财务决策。

2、拓展会计信息。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但是会计理论研究注重研究会计信息的生成,忽视会计信息使用;会计实务中注重单纯地提供会计信息,忽视会计信息的再加工及其分析使用。使用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生成的最终目的,在使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又可以发现会计信息生成的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对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和分析使用,以便进一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这样又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合理使用与准确分析。财务危机预警指数是对不同公司、不同时间、不同指标的三维信息的汇总加工,是为了预防财务危机、控制财务风险而对使用会计信息的进一步拓展深化。

3、丰富危机管理理论。危机管理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主要研究公司对于各种危机事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应对措施及其管理,以避免和减少危机产生带来的危害,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目前,许多公司已经在内部推行了危机管理,财务危机预警正是对公司财务危机的预测和监控,是危机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财务危机追根溯源因财务风险所引发,因此正确识别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加以防范和控制是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需要考虑的根本问题。财务危机预警将公司内的各种逆境现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过程来考察,在分析财务逆境与财务危机现象的形成机理与内在特性的基础上,提出提前预报与预控的原理与方法,建立用于监测、评价、预报公司财务逆境现象与危机现象的预警指标体系,努力做到有效预测和监控财务风险,减少或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因此,可以说财务危机预警理论丰富了危机管理理论。

(二)实践意义。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指数的最基本功能不容置疑是实时预警,即根据财务危机预警指数反映的公司财务危机信息,对未来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适时发出预警信号。尤其是在瞬息骤变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现代上市公司若想生存、发展和获利,势必实时关注财务状况,预防财务危机的发生。因而,财务危机预警指数体系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宏观层面以及上市公司本身及其利益相关者微观层面,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

1、有利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财务危机预警不仅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是否能得以持续生存、发展和获利,而且波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方方面面。通过财务危机预警指数,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明确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及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据此制定相应政策协调各方关系,减少或避免财务危机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财务危机预警指数体系也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反馈体系,财务危机预警指数的灵敏变动能够及时反映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的财政金融等宏观经济政策对上市公司整体和各行业、各地区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了解政策执行情况提供了路径。

2、有利于上市公司自我诊断。上市公司根据编制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数综合排名,或者通过横向比较某一时期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数,找寻自身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差距,了解在各行业、各地区中的竞争地位,做好客观有效的定位。上市公司也可以依据财务危机预警指数,持续跟踪、监控公司的财务活动全过程,比较不同时期本公司财务活动运行轨迹,分析自身财务安全并预警潜在风险,找出危机源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减少或避免损失,以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做出财务决策。通过对综合财务危机预警指数的动态分析,投资者和债权人能更有效地判断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与潜在投资价值。而对个股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数横向比较分析,又有助于其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投资者理性投资,又会促使整个股票市场走势趋于理性,降低股市的非理性波动。一套高效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可以为投资者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多维度的财务信息,提供一种间接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尺度,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树立正确的理财理念,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事实上,正是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强烈要求推动了该项研究的飞速发展。

二、编制财务危机预警指数应的遵循原则

编制财务危机预警指数必须明确引发财务危机的财务风险的特征:全过程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等,因此有必要对财务风险进行持续、全面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监控,在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指数时必须坚持和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选取预警指标是编制财务危机预警指数的重要环节。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依据的正确性、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和可信度、权重确定的准确性和预警模型的逻辑严密性等方面,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理论上要站得住脚,同时又能反映预警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得越清楚、越简练、越实际,科学性就越强。

(二)可预测性原则。在财务危机预警指数的构建过程中,通常是在传统的以面向过去为主体的财务报告等财务信息中,增加对未来期间财务信息的加工统计和总结归纳,使政府及相关部门、上市公司本身以及以投资者、债权人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深入分析财务危机预警指数,对未来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做出相应的判断。

(三)现金流量至上原则。现金流是公司发展的血液,决定公司的兴衰存亡,是制约公司财务活动的首要因素,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关注的焦点,更重要的是现金流量难受“会计戏法”的影响,难以人为操纵,能够更客观更权威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因此现金流量原则对于预警财务危机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设想

一、引言

在市场中,国有企业会因为财务危机而导致经营陷入困境,甚至有可能导致破产。但是危机的显现到恶化是一个过程,各种危机的影响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在财务指标值上反映出来。如果财务危机刚显现企业就能够检测到,通过观察这些财务指标的长期变化,便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文章拟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本身的作用与意义出发,探究国有企业如何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二、财务危机及预警系统的概述

1、财务危机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丧失正常的偿付能力,即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无力维持必要支出的一种经济现象,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及其流动资金不足等形式。财务危机包括经营失败——无偿付能力——违约——破产四种类型,企业破产是财务危机的主要标志,是财务危机的极端形式。

2、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预警系统的含义

顾名思义,危机预警系统就是对危机情况发生的预测、警示的系统,一般设定某种定量或者定性指标作为预警触发标志。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则是对于企业的财务设计的预警体系,它以公开的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辅之以其他相关的信息,以设定的指标数值为标识,按照其设定的触发数值,综合判断企业是否处于财务危机,同时可以按照设定的数值确定危机的程度。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以满足管理者、所有者、债权人及潜在投资者等主体的决策需要。

(2)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通常由组织、整合、处理三个方面组成。

首先是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体系。公司内部须有财务信息实时报告系统,这样公司经营过程中所有环节要素的变化都能通过财务信息适时、准确、真实地体现出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企业可以聘请独立于企业管理组织的外部管理咨询专家,直接向最高管理机构负责,站在客观角度上独立开展工作,虽然不参与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但可以检测监督相关危机的实际情况。

其次危机预警信息的整合体系。这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预警系统检测到的信息,其本身对决策没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危机预警系统来源的信息必须经过系统的再加工,只有通过对原始信息的整理、分析,才能向企业提供更直观、更有意义的决策信息。

第三财务危机预警的处理机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是建立财务预警体系的目的和归宿。财务信息实时报告系统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财务危机,而且能够将财务危机在扩大之前进行处理。

三、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构建

1、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使国有企业更加了解自身经营管理的整体状况,使其明确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国企要建立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1)能够预报危机信息

通过对国企经营过程的监控,将其实际情况同预定的目标、计划进行比较,并营运状况做出合理预测,从中发现偏差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当危害自身财务关键因素出现之时,可以进行预报,使国企准确把握不利因素,以便采取措施以减少财务损失,防止财务危机的发生。

(2)能够诊断财务问题

危机预警系统对检测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对比分析,做出判断,并找出问题的所在,使国有企业对自身的财务问题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3)能够预先控制危机

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仅能预告,还能及时寻找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使管理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措施防止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避免财务危机真发生。使企业及时回复到正常运转的轨道。

(4)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通过预警分析,企业能完整地记录某种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处理结果、处理措施等整个过程,可以作为未来处理类似情况的借鉴。完善国有企业已有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断增强防范财务危机的能力。

2、国有企业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原则

(1)尊重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

我国的客观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国有企业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国家安全核心领域和公益事业领域的国有独资企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在国有控股企业;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国有企业与一般的企业组织形式不同,因此在国有企业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考虑到企业一般适用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点。

(2)预警指标要完整合理

一般企业的预警系统设计侧重于自身的经营竞争力,国有企业的预警系统除了竞争力外非常注重社会功能。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指标,既要考虑资产、负债、现金等财务定量指标,又要考虑市场份额、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贡献率等非财务指标和定性指标。不但要包括表内指标也要包含表外指标。

篇(7)

关键词:财务预警;财务危机发生机理;财务观;非财务观

中图分类号:F7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4-0122-07

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用统计方法对财务预警问题进行研究。1966年,Beaver沿着Fitzpatrick的思路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单变量判定模型。1968年,Altman运用多变量判别分析方法(Muhiple Diseriminant Analysis)探讨财务预警问题,并提出了Z-score模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较有影响的财务预警方法已经有十几种之多,财务预警研究呈现出多角化的发展态势。然而,财务预警研究成果在现实中的应用并不乐观,财务预警研究模型的高判别率并未转化为现实中的高预测率。原因到底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财务危机认识和归因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导致预警研究未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的预警问题。虽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不断改进预测方法,如增加预测变量、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考虑其他非财务因素、放弃财务危机两分类方法等,这些改进使财务预警研究更接近于现实,但基本上没有突破用财务指标进行预警的框架。笔者将这类主要运用财务指标进行预警的研究思路称为财务预警的财务观。显然,财务观的践行者们并不怀疑财务指标的预警作用,他们认为问题在于能否找到最佳的财务指标。笔者认为,这一观念已经成为束缚财务预警研究的枷锁,必须加以突破。为此,笔者从对财务指标是征兆还是原因的讨论出发,分析财务危机发生的过程,并结合企业理论及环境的变化,提出了以非财务指标为主要预测变量的财务预警研究思路,即财务预警的非财务观。

一、财务指标――征兆还是原因

财务指标到底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征兆,还是可以预测财务危机的原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讨论,将直接决定预警模型中财务指标的作用。如果是征兆,则财务指标只具有对财务危机的判别作用,这种判别作用显然不同于预测作用。

截至目前,主流的财务预警研究方法依然是用财务指标构建模型,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集中于寻找最佳的公开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危机” (张鸣等,2004)。jie Sun and Hui Li(2009)认为,在财务预警研究中,专家经验和非财务信息的重要作用几乎没有受到重视。然而对主要运用财务指标进行财务预警研究的方法一直是支持号怀疑并存。支持者热衷于从证券市场中选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往往得出较高的判别率。如Altman(1968)在样本公司破产前一年的预测准确率是95%,Deakin(1972)为97%,Blum(1974)为95%。怀疑者认为预测变量的选取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因而使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在指标的选择七有很大的随意性,更有人怀疑预测变量的预测能力。在Ahman(1968)之后不久,Johnson(1970)针对该文使用的预测方法指出:如果比率可以预测企业失败,那么这些比率应该是从经济过程和决策过程模型推导出来的。即使比率确实能够提供目前企业状态的信息,它们也并不包含企业的替代战略以及管理层和投资者面临的经济状况,比如企业合并和推迟付款。不幸的是,比率似乎更适合事后分析。这是对利用财务指标构建模型进行预警研究的预测效果提出的强烈质疑。Marquette(1980)认为大多数以财务比率构建的预警模型将因时间推移而改变,区别效果也会退化。金星(2007)认为, (模型)选择的预测变量往往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征兆,而非陷入财务困难的原因。因此,大多数预警模型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一种表象而已。由2008年金融海啸引起的大量企业快速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倒闭破产的现实也给现行的财务预警研究提出了一个十分沉重的问题:我们的模型预见到财务危机了吗?答案显然不很乐观。如果我们等待财务数据出台,再去套用模型进行预测,只怕危机已成现实,预警之“预”也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

运用财务指标进行财务预警的原因大概来自于二者之间的直观联系。根据管理大师彼得・的跟踪统计,全球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50年,我国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则更短,还不到10年。从事后的研究看,那些衰败的企业大部分是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这很容易给人一种直观印象:资金链断裂引发破产。因此人们将研究焦点对准了财务指标与破产(财务危机)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前面所说的直观印象,从而强化了人们对它们之间联系的认识。此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证研究方法在财务预警研究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实证的重要基础是样本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可量化性,与非财务指标相比,财务指标显然具有这两方面的优势,从而比非财务指标更容易被应用在模型中。当然,预警模型表面上较高的预测能力也是研究者乐此不疲的原因之一。

然而笔者始终认为,利用财务指标来进行财务预警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其原因至少有三个:第一,财务指标具有事后性,因此将具有事后性的指标用于对财务危机的事先预警,其时效性和可靠性值得怀疑。20世纪80年代美国境内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是之前的财务报告仍然显示公司的经营业绩健康(王海,2007)。事实上,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以后,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而且鼓励衍生工具的发展,放松对它的监管。2008年衍生产品总规模达到530万亿美元,约为美国CDP的40倍。由于衍生产品的规模如此之大,参与面如此之广,并不仅仅只有金融机构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第二,财务指标是否能涵盖导致财务危机的绝大部分信息同样值得怀疑。在我国,政策风险如银根收紧、企业特别风险如过度扩张等因素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关系密切,而财务指标并不能反映此类风险。在关于这次金融风暴原因的分析中,甚至有官员和学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导致金融风暴产生的罪魁祸首。2008年10月4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并确认监管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权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10月8日,欧盟金融监管机构高层表示,欧盟市场监管者应允许区内银行立刻停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些做法背后的原因,显然与银行家们所宣称的“交易价格下跌一资产减计一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一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有关。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由于公允价值要到期末才确认,财务指标显然不可能在企业陷入危机前涵盖此类信息,由此预警也就无从谈起。第三,财务指标数值具有较大的主观成分。由于会计中职业判断和人为操纵的存在,使得很多财务指标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客观的情况,这也会给财务预警带来很大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清楚财务指标只是

某种与财务危机发生有关的表象,并且这种表象具有滞后反应性、不完全性和主观性。有了这样的认识,即使我们在预警模型中使用财务指标,也能对其预警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但不至于夸大财务指标的预警能力。

如果我们能够找出财务危机背后的本质原因及其发生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则获得真正的高预警能力将不是奢望。而就直觉和已有的知识来看,所谓的本质原因,更可能是消费偏好改变、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如这次金融风暴中美国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导致大量中国外贸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政府政策、公司治理、风险偏好等非财务指标。王克敏、姬美光(2006)针对我国亏损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分别使用基于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公司sT早期阶段,公司治理等非财务因素比财务因素的影响显著。另外,在财务指标基础上引入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对外担保等非财务指标,可以大大提高公司sT的预测准确率。这一发现为非财务指标在财务预警中的预测能力提供了证据。

二、财务危机发生机理

对财务危机如何发生进行详细描述的文献较少,就已有的文献来看,大致上是从两种视角来分析财务危机发生机理:财务视角和非财务视角。彭绍兵、邢精平(2005)分析了财务危机的会计路径,指出诱发企业财务危机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费用水平升高诱因,二是销售收入下降诱因,三是过度扩张的投资策略诱因,其分析显然是建立在财务视角基础上的。基于本文第一部分分析的原因,从财务视角分析财务危机发生机理,尽管从表象上看合情合理,但事实上很难找出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对财务预警帮助不大。

非财务视角跳出财务表象,其视角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更可能寻找到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实现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预警。非财务视角的文献主要存在于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中。如Argenti(1976)通过案例研究及理论分析认为,导致企业失败的原因有八项,即企业管理差、会计信息不足或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缺陷、企业对经营环境的变化不能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制约公司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因素、过度经营、开发大项目、高杠杆经营和常见经营危险。虽然这种分析不是直接针对财务危机的,但由于企业失败往往伴随着财务危机,因而其思路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从超越财务的视角对企业及其财务失败成因进行描述的理论不只是上述一家,李心合(2007)认为生存因素理论、行为惯性理论、自生能力理论、衰退与死亡因素理论、文化冲突理论都属此类。㈣生存因素理论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归纳为企业特性因素、产业特性因素和整体环境因素三大类。该理论认为,如果这些因素相互匹配且能支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就不会出现失败。行为惯性理论认为,企业行为存在惯性,正是一系列的行为惯性妨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引发企业生存危机。一种最普遍、最令人困惑的现象是成功的公司面对其环境的巨大变化往往不能作出有效的反应。这些公司不能抵御竞争对手新产品、新技术或新战略的冲击,只得眼看着企业规模和利润被逐步侵蚀,资深员工大量流失,股票价格一路下跌,一步步走向危机的深渊。以企业战略为例,企业没有战略不行,但战略也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划了个圈,限定了企业的视野与思路。妨碍了企业在战略之外去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从而使战略架构成为障眼物。自生能力理论认为,作为复杂系统的企业,其生存状态的演化过程既受到内部动因的自组织过程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约束。按照林毅夫的定义,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自生能力的关键动因是财务质量、经营质量和治理效能。衰退与死亡因素理论认为,导致企业衰退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四类:一是组织退化,也就是内部操作系统出了问题;二是组织脆弱,缺乏坚实的生存基础;三是失去合法性地位,包括失去法律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四是环境退化,即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文化冲突理论则认为,跨文化的冲突是导致合资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些理论虽然不是从财务学角度提出的,但这些理论中包含了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因素,从中仔细梳理并与财务因素相结合,可以看到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从而有助于建立具备预测能力的财务预警模型。

李秉成(2004)曾试图在财务预警模型中纳入非财务视角,这从其对财务困境形成过程的表述可以看出。李秉成认为,财务困境形成过程存在三个基本要素,即原因、征兆、特征。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管理差以及由管理差引起的、致使企业出现财务困境征兆、陷入财务困境的其他内部因素;外部原因包括市场竞争激烈,法律、法规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等因素。征兆表现为财务困境企业在陷入困境之前的某些财务项目、财务比率不同于非财务困境企业,特征是指与非财务困境企业相比,财务困境企业在财务方面表现出的特点。财务困境原因与征兆、特征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征兆与特征分别是企业在走向财务困境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特点。李秉成的分析突破了单纯的财务视角,并且提出了Y临界值模型,较之以前的研究前进了一步。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彻底贯彻从原因进行预警的思路,表现在:其实证研究中所使用的大量数据依然主要是财务数据。同时,由于Y临界值仅仅考虑了58家sT公司,没有考虑非sT公司,该值判别的科学性也无法保证。

笔者认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诚然很多,危机的传导机制也很复杂,但是否发生危机,一般都是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由两种基本力量的对比决定的。这两种基本力量,一种是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力量,如市场持续萎缩、投资失败、治理混乱、银行逼债等;另一种是抵抗财务危机发生的力量,如企业盈利、股东注资、政府免税、债权人支持等。当然,分析并没有到此为止。如果仅仅考虑到这两种基本力量,则不免会陷入机械决定论。在这里,预测企业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还必须考虑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企业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因为企业是活的,它会在感知两种力量的情况下,评价其对自身的影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财务危机发生机理模型(见图1)。

图1中虚线框部分可以代表财务观下的预警思路,而整个模型则代表非财务观的预警思路。从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出,财务观的预警思路存在先天预测能力不足的问题,因为财务状况是判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的标志,危机的发生与某种财务状况的出现是同时的,这就注定了财务状况是判别财务危机而不是预测财务危机的良好工具。在非财务观下,财务状况是由企业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与两种基本力量共同决定的。时间上,两种基本力量发生在前,财务状况出现在后,通过分析两种力量的大小、影响范围,结合企业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完全可能预测到财务危机的发生。提前预警。进一步分析可以找到引起两种力量的原因,即企业内、外部原因。通常,在这些原因中包含

对财务危机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并且管理层可以采取具体明确的措施加以干预或规避的根本原因,其中主要是非财务因素。

三、财务行为的社会嵌入性

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接近于现实,我们还必须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即财务行为是个体的,还是社会的(具社会嵌入性)?在大多数关于财务预警的研究中,其隐含的理论前提是:企业是个体的,继而企业的财务行为也是个体的。这样,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各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进行决策。彭绍兵、邢精平描述了一种责任履行危机。根据学说理论,当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两者便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即债权人与债务人(股东及其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资金一旦进入企业,债权人就基本上失去了控制权,股东就可能通过管理者为自身利益而伤害债权人的利益。这种情况在发生财务危机时尤为突出。作者进一步指出股东这么做的原因在于股东对企业债务只承担有限责任,却对企业剩余资产具有无限的索取权。有限责任赋予股东只需要将企业的全部资产交付给债权人而不必偿付全部债务的权利,无限索取权赋予股东获得潜在收益的最大好处。这种损益的不对等分配机制,使股东具有强烈动机去从事那些尽管成功机会甚微但或许获利颇丰的投资活动。如果投资成功,债务人随之受益可观;如果投资失败,债权人将承担大部分损失。其结果是财富从债权人手中转移给了股东,而风险则转移给了债权人。显然,这里是假设股东决策的标准是从个体出发的自身利益最大化。

根植于美国国情的财务预警模型,其理论基础是个体主义和政府不干预主义,这与美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代表了美国早期个体主义思想,他提出了“天助自助者”的观点。他所代表的价值观被称为实用个体主义,并至今影响着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美国人信奉自由竞争,认为政府应当对经济采取不干涉政策。个体主义和政府不干预主义使得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决策的出发点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整体利益最大化,社会和政府被排除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之外。这种模型往往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利益对立起来,债权人在发现企业可能陷入财务困境时,就会停止信贷,甚至收回贷款;供应商则会要求苛刻的信用条件甚至中止供货;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预测企业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时考虑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就够了,因为政府对微观经济是不干涉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不会伸出援助之手。由此财务预警模型变成了其他利益相关者保护自己利益的工具。那么这种理论基础现在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先来讨论政府不干预主义。撇开直接参与微观经济的中国政府(通过国资委控股或参股企业)不说,我们以标榜自由经济的美国为例,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导致政府不干预主义动摇了。以前美国在救市的时候不主张国有化,而2008年11月23日宣布花旗银行将向美国财政部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Corp,)发行优先股,作为贷款担保的费用。此外,美国政府还将从财政部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中拨款200亿美元用于购买花旗的股份。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美国政府在强力介入微观经济,形成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握手”。

再看个体主义。从个体主义的基础出发,企业是股东的企业,股东利益至上。从这个角度讲,企业与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而股东和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对立的。然而现代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联系更为密切,形成了生物学上所讲的“共生”现象,如供应链、战略联盟、银企共生关系等。这种共生关系的存在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和风险水平。考虑到重建这种关系的成本,在企业面临财务危机的时候,各利益相关者将不再仅仅考虑如何捂紧自己的钱袋,而是要在任由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与伸出援救之手之间作出权衡。公司破产成本很高,利益相关者完全可以预期到这一点。因此在公司遇到财务困难的时候,削减股东红利、从股东和债权人那里获得资金、降低工资、减免税等看似损害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事情恰恰是保护利益相关者长期利益的举措。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通过注资、利益输送等方式帮助上市公司的情况十分常见。此外,股东利益导向的财务模式和理论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批评,许多人认为,股东利益导向的观念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也不符合商业道德原则,因为它忽略了利益相关人的重要性。因此,股东利益导向的财务模式应向利益相关者财务模式或嵌入社会责任的公司财务模式转化(李心合,2003,2009)。现实中,我国的部分企业已经在部分实践利益相关者财务模式,它们将国家、员工、客户、供应商、社会利益与股东利益一起纳入财务决策的框架考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嵌入”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Granovetter(1985)指出,“在各个经济单元中,社会关系都是规则或不规则地进入其中的,并或多或少地发挥着作用”。李心合(2005)提出了公司财务行为的社会嵌入性假说,该假说将公司财务行为视为是“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受社会结构限定的、具有社会属性的行为。因为公司本身就是嵌入于社会网络结构之中的组织,其行为必然限定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同时公司财务行为的外部性效应和社会成本的存在,也需要社会给予一定的限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财务行为不仅是个体的,还是社会的,因此我们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社会的影响。比如,在我国,考虑到就业等因素,国家会对一些有可能陷入财务危机的大型企业进行直接(如注资、减税)或间接(如出台扶持性政策)的帮助,从而使这些原本可能陷入危机的企业远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