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安全风险研判机制

安全风险研判机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9 16:43: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安全风险研判机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安全风险研判机制

篇(1)

建设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铁路基本法律法规、安全政策和技术规章、管理制度为基础,遵循铁路安全发展的基本规律。安全风险评估要有科学的程序,在安全风险评估过程、环节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依、有据可依,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都要制定严密、可靠的控制措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有说服力的量化评价,达到流程化管理、闭环化控制、数量化评价。(2)系统性原则。一是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平台,即政策平台和系统平台。以政策平台明确组织与个人在处理风险中的原则、角色和责任,以系统平台规范日常管理工作流程与业务活动实践。二是在危险源辨识中,通过主动对铁路系统硬件、软件、人员、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系统和持续分析,梳理铁路系统组织结构、运行环境、运行过程、程序、人员、设备及设施资源等状况,为准确识别铁路系统和工作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潜在不安全因素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三是安全风险评估坚持发生概率与损失程度相结合的系统评价原则。一种危险源(点)导致的事故、问题发生概率虽然较低,如果损失后果较严重,也一定要重点予以评估和控制。在对风险发生概率的判断上,既要重视历史经验、数据分析,还要重视技术进步、规章变化、环境突变等带来的潜在威胁,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损失程度变化,做到系统研判、准确评价。(3)公平性原则。保证风险评估从过程到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坚持统一、公正的分析和评判标准,保证评估过程、结果的权威性,保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公信力不被人为降低或减弱。(4)透明性原则。坚持广泛参与、主动接受监督的透明性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热情,体现现代安全风险管理更加信任和尊重员工的基本思想。

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构成及其运行体系

铁路安全风险评估应基本遵循“制定风险政策系统和工作分析风险源(点)辨识风险评估原因分析控制选择风险沟通采取行动监督进度控制与报告”的科学流程。从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构成来看,主要包括3个部分:安全风险政策评估机制、安全风险源(点)辨识与研判评估机制、安全风险考核评估机制。各构成部分及其运行体系如下。

1建立安全风险政策评估机制

铁路局安全生产委员会作为安全风险管理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铁路局安全风险政策、办法,建立安全风险政策平台和操作平台,履行安全风险管理决策、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评价考核、责任追究等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确定全局重大安全风险源,从资金投入、设备改造、制度完善等方面组织协调解决重大安全风险源。铁路局运输、客运、货运、机务、工务、供电、电务、车辆、建设等各专业部门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的主体,负责本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制定、健全本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办法和制度,分析系统安全风险源和风险点,建立风险控制数据库,定期指导、评价系统各单位加强安全风险管理,从资金投入、设备改造、规章制度完善等方面组织协调各单位解决安全风险源的控制措施,降低或消除安全风险点。铁路局安全监察室负责安全风险管理协调,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铁路局总工程师室、劳动和卫生处、职工教育处、财务处等综合部门要在规章制度建设、人力资源配置、业务技能培训、资金安排、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物资供应、宣传教育和引导等方面积极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满足安全生产需要。各站段是安全风险管理的落实主体,负责制定本单位安全风险管理的制度和实施细则,动态分析安全风险源和风险点,建立安全风险控制数据库。明确各生产岗位技术标准、作业程序、风险处置流程和控制责任,做好职工的培训教育,增强全员安全风险意识,提升职工业务技术素质。定期对车间、班组的安全风险管理进行检查、评价,规范现场安全风险管理,强化安全风险点控制。车间、班组是安全风险控制的实施主体,要针对现场存在的安全风险点,把作业标准、作业办法、应急处置和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到各岗位和作业环节,严格抓好落实,促进岗位作业、设备质量达标,使现场各岗位、各个作业环节、设备质量安全风险点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

2建立安全风险源辨识与研判评估机制

铁路局安全风险源按系统分为车务、客运、货运、机务、供电、工务、电务、车辆、建设管理等系统安全风险源。安全风险识别主要按照线路、机车车辆、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路外安全及行政执法等领域,针对设备设施、施工作业、人员因素、自然环境和治安环境等方面进行识别。识别出风险后,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程度,铁路局安全风险等级原则上分为高度、中度、低度3个级别,实行分级分层管理。高度、中度安全风险等关键安全风险点必须采取针对性、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加以控制。高度风险指风险程度高(不可接受),可能导致的后果严重或是灾难性的,需立即采取措施解决。一般指具有突发性的或易发性的、源头性的、系统性的且导致严重后果的风险事件。由铁路局安全生产委员会分析、确定,并由铁路局主管业务部门牵头,组织系统站段采取措施予以防范。中度风险指风险程度一般(不可接受),可能的后果较大,需适时采取措施解决,通常是渐近发展或局部性的风险事件。由铁路局主管业务部门指导,以各站段为主体予以防范。低度风险指风险程度较低(可接受),可能的后果较小,通常是缓慢发展或个别性的风险事件,但需继续观测风险事件的发展,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措施解决。由各站段负责督导,车间、班组加强现场作业标准化落实予以防范。铁路局安全生产委员会分析影响安全的风险因素,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职工素质、自然灾害、设备质量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重大安全风险源进行研判,确定全局重大安全风险源和高度、中度安全风险,检查并审核风险降低策略,提出专业意见,以铁路局1号文件形式对全局公布。对新增安全风险源或阶段、季节性的高度、中度安全风险,分别以铁路局月度安全生产分析会会议纪要、安全百日风险目标管理文件等形式公布下发。铁路局运输、机务、工务、供电、电务、车辆、建设等专业部门建立系统日、周统计分析和月度、安全百日、年度研判制度,定期收集和掌握各系统事故故障、监测检测、日常检查等信息,按照铁路局确定的各等级安全风险,通过风险问题数据统计分析、研判,按月度、百日、年度对系统存在的或潜在风险源和风险点进行全面分析,明确系统安全风险源和高、中度安全风险点,以系统文件形式公布。各站段建立日、周统计分析和月度、安全百日研判制度,定期收集和掌握本单位事故故障、监测检测、日常检查等信息,按照铁路局、系统确定的安全风险源和风险点,按月和安全百日自下而上分析、识别本站段存在的及潜在的安全风险点,按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利用月度安全例会、专题安全分析会等会议对本站段风险管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风险源和风险点控制情况,动态调整安全风险等级,并以文件形式在本站段公布。

3建立安全风险评估考核机制

铁路局以周、月、百日、年为周期,对安全风险过程控制及管理效果评价考核。通过修订和完善安全周对话会、安全风险预警、月度安全工作考核、干部“五定三率”考核、安全百日评价考核、百日综合动态检查、年度安全评比等制度,分阶段评价各业务部门、各站段安全风险点控制效果,加强对高风险岗位和作业环节的掌控,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效能。(1)每周安全对话。铁路局实行周安全对话会制度。每周五由安全监察室主持,主管安全副局长参加,召开全局安全对话会,对一周来全局发生的事故、故障和本周铁路局机关部门现场检查发现的关键安全风险点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并与问题责任站段对话。主管安全副局长点评各系统、各站段关键安全风险点管控情况,确定周安全风险管理较好单位和较差单位,部署下一周全局安全风险控制重点工作。(2)月度工作考核。各专业部门、各站段每月以确保动车、客车安全为核心,突出人员、设备、管理3大要素,围绕设备质量、业务技能、规章制度、职工作业、安全环境及施工质量等关键问题,严格落实干部“五定三率”、“十五三”对规、跟班作业3项制度。紧盯高速铁路、客车、宝成线秦北高坡、包西及太中新线、防洪防断、行车设备、现场作业、营业线施工、劳动安全、治安环境、春暑运、自然灾害等高安全风险源控制。铁路局建立月度安全风险考核制度。铁路局人事处、安全监察室每月对局机关各业务部门落实安全风险控制措施、风险管理质量及成效等进行评估,各专业部门对本系统站段安全风险控制情况进行评价,确定优秀及较差单位和部门,对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相关单位进行黄色、橙色、红色三级安全预警,纳入月度安全风险考核。(3)安全百日评价。铁路局建立安全百日风险评估制度。一是在每个安全百日实现前,铁路局主管安全、工电、机辆副局长带队,各业务部门参加,开行由工务检查车、电务试验车、接触网检查车、红外线检测车组成的综合检查列车,采取地面检查和动态检查相结合,对全局各条线路的线桥隧涵、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安全防护设施等主要行车设备技术状态,以及各站段的安全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综合检查和评价。二是安全监察、人事、劳动卫生、职教等综合部门成立运输客货、机辆供电、工电建设3个综合评价检查组,按照《铁路局安全百日风险评价考核办法》确定的评价考核内容和标准,对运输、客运、货运、机务、工务、供电、电务、车辆、建设等专业部门打分排序。总结安全风险控制好的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优秀专业部门和站段给予奖励,通报和考核安全风险控制不力的专业部门和站段,部署下个百日安全风险控制重点。(4)年度先进评比。铁路局每年末对年度安全风险控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推广和交流车务、机务、工务、供电、电务、车辆等各系统、各站段在安全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评选安全风险控制先进单位、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不断提升全局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应避免步入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是新生事物。实际上,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不是新生事物,以往铁路安全管理属于安全风险评估的范畴,只是概念、形式有所不同。以往的铁路安全管理是一种传统安全管理,而安全风险评估是一种现代安全管理,在体系的深度、参与管理的范围、隐患超前预防控制、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误区二:认为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过程的形式很重要。其实形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铁路局、系统、部门、单位中找到关键的危险源(点),然后找到正确、恰当的控制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追踪监督措施落实,并对最终的控制效果进行准确评价。对铁路局来说,对日常容易发生的事故、严重问题进行分类,按照系统、部门、单位等不同层次,分析问题成因,制定控制措施,明确责任,采取监督检查等形式促进落实,并对措施实施效果评价才是真正意义的风险管理。误区三:将安全评价打分作为安全风险过程控制的重点。安全评价打分不是安全风险过程管理的重点,应将重点放在确保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有效和落实上。误区四:认为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中投入资源、卡控层面越多越好。这是不正确的,尤其是安全控制措施中如果涉及到人,一定要评价措施的操作性是否可行。

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建设需完善的方面及展望

(1)完善安全风险数据库。在安全风险评估中,有必要对每类事故或较大风险源,重大或惯性、倾向性安全隐患建立数学分析模型,而关键是建立基于事故调查或现场检查的安全风险管理数据库。既有安全问题信息管理系统承担此功能,但尚缺少事故环境数据信息。应在现有数据库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事故环境数据。根据事故数据本身空间特性,建立事故空间数据库,详细分析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因素,有效反映不同区域、时期、线路的事故发生特性、规律及铁路交通安全状况。进一步构建以预警主体、风险预警内容与形式、预警级别划分等为主要项目的安全信息预警体系,为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事故损失,为安全监督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2)加强安全风险动态管理。铁路局、站段、车间在原有旬、月度、年度定期安全分析制度基础上,应根据阶段任务、季节特性、技术规章变化、劳动组织变革等,分别确定不同周期,对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定期与动态相结合的全面分析和鉴定,完善风险评估手段,掌握一定时期、特殊环境下的安全风险规律、发生概率等,为风险管理提供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保障。(3)突出“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用风险管理文化的力量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铁路局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人-设备-环境”3要素相互关系研究,突出人在其中的核心、关键作用,重视人为因素研究。在不低估科技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措施重点防范人的失误可能造成的风险、事故。日常加强全员风险培训,提高全员风险意识。使职工逐步自觉形成“不愿出事故”、“不能出事故”、“出不起事故”的基本愿景和认知,达到全员积极参与、主动作为、超前防范安全风险的目的。

篇(2)

目前,重庆车管部门实行“市所、分所、县级车管所”三级管理模式,区县车管所系属地公安机关交巡警支(大)队管辖,业务工作由片区车管分所指导、监督和考核。车管所坚持个人找、互相查、科室审、班子定,突出重点岗位和风险人群,认真查找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环节、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发生不廉洁行为、责任事故的风险点,梳理出十一个风险点:(一)机动车查验岗为不符合规定的机动车通过查验违纪风险;(二)机动车登记审核岗违规发放机动车牌证违纪风险;(三)机动车档案管理岗违反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违纪风险;(四)驾驶人受理岗违规核发驾驶证或录入体检信息违纪风险;(五)驾驶人考试岗考试民警自由裁量权大违纪风险;(六)驾驶人档案管理岗违反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违纪风险;(七)系统管理岗违规授权或篡改系统参数违纪风险;(八)机动车远程查验监督岗违规远程审验机动车违纪风险;(九)资质备案审批岗私设门槛、权力寻租违纪风险;(十)科级领导干部岗以职务便利谋私违纪风险;(十一)辅助考试员岗权钱交易违纪风险。

二、风险防控对策

(一)狠抓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一是适时开展公安廉政文化进警营、进民警家庭活动,定期召开民警家属恳谈会,通过家人规劝、期盼等温情措施强化对民警8小时外监督。二是坚持对初任领导干部、新进民警和重点岗位民警轮岗交流进行集体或个别廉政谈话制度,对重点岗位民警进行常态化提醒谈话,针对特殊事项一事一谈,及时发现、纠正不良苗头和问题人员。三是固化每月一次廉政专题学习、每季度一次队伍状况分析、每半年一次队伍建设经验交流、每年一次队伍建设专题研讨制度。四是开展廉洁从警专题培训,将法纪教育作为培训必备内容,增强广大车管民警防腐拒变的意识和能力。五是丰富廉政教育形式,采取不定期召开廉政警示教育会、在辖区或周边监狱建立警示教育基地、签订《廉政承诺书》、印制《警示录》(全国车管系统及本部门车管民警违法违纪典型案例汇编)等措施,警醒民警坚守法律底线。六是坚持节假日向广大车管民警发送廉政短信和向社会车驾管行业发放廉政倡议书,在各级车管部门和社会车驾管行业倡导廉政新风。

(二)狠抓业务培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一是开展查验员、辅助查验员、考试员、辅助考试员的车驾管业务、网络安全和服务礼仪等专业培训,强化部令规定规范和业务办理知识培训,提升车管民警和工作人员车驾管业务专业技能和服务群众能力。二是完善车驾管业务网上学习考试系统,每季度对全市车管民警网上学习进行抽考,每年组织一次集中考试。三是建立内网沟通平台,互动交流;在车管所主页建立“基层答疑”栏目,及时解决基层疑问;开辟学习专栏,车驾管业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四是修订完善车管所各业务岗位操作手册,固化岗位工作办理程序,明示可能产生腐败问题的关键节点,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渗透到业务流程的各环节之中。

(三)狠抓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充实配齐科所领导和系统管理、监督指导、纪检监察等岗位民警,制订《车管所科级领导干部轮岗交流和民警交流暂行规定》,分期分批轮换科室、主城分所、远近郊分所领导干部和民警,坚持考试岗民警每季度、查验岗每半年、普通岗每年轮岗一次,提前预防和化解因长期处于同一岗位可能导致权力失控的潜在风险。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立业务数据月分析研判制度、机动车驾驶人考试误判管理规定、汽车类科目三人工评判考试规程及纪律规定、上门服务规定、机动车查验规范、业务受理规范和档案管理规范等,切实从制度上预防、遏制违法违纪问题。三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开考试名额限制,全面推行网上自主预约考试;试点下放进口车、危化品运输车等登记业务,将汽车驾驶人科目一、二、三考试业务分级下放到区县等级车管所。四是建立网络舆情、投诉分析研判机制,采取短信、电话、评价器、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回访,建立市所、分所、区县所各有侧重的分析研判机制。五是在驾校、考场、检测站等单位入口、业务大厅、检测工位、教练车上等醒目位置公布行业主管部门监督举报电话;通过968888电话服务平台、网上车管所、车管微信微博等公布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在社行单位、服务对象、普通群众中布建兼职纪检员,对各级车管部门和车管民警依法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六是建立廉政问责追究机制,对不认真履行廉政风险管理责任和防控责任落实不力的,严格追究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同时,建立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倒查问责机制,全面倒查三年以内驾龄发生道路交通死亡事故负主要责任以上的驾驶人在发证、考试环节和考试质量等方面是否存在违法违纪问题。

(四)狠抓科技应用,提升廉政防控水平。一是加快8个车管分所监管分中心和考试监管系统的建设应用,推进全市社会车驾管行业音视频监控系统的改建升级,最大限度实现对每一笔业务、每一个环节的办理情况和经办人实施全程监督,着力减少人为因素。二是建立机动车纸质档案电子影像和电子档案数据库,可以随时查询、核对,解决对违规落户走私车、盗抢车、无手续车、偷税漏税车等问题无法监管的难题。三是全市各级车管部门建立健全专门查验区、配备便携式智能查验终端(PDA)、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直接比对实车的参数、特征、图片等信息,全方位反映、记录查验区工作情况,确保查验公正透明。四是重点岗位民警全部使用执法记录仪,全程记录业务办理、查验、考试的过程,确定专人抽查执法记录仪使用情况和声像资料,每月通报抽查结果,每季度开展一次执法质量分析研判,及时发现问题、预警提示、立整立改。五是取消全市驾驶人体检站联网备案审批制度,只要具备部令规定条件的体检站都可联网,在偏远无县级及以上医院的乡镇,摩托车驾驶人可凭乡镇医院体检报告办理驾驶人业务。六是强化重点业务和异常业务监控、分析、研判,每笔异常业务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措施,倒查在查验、受理、档案等岗位存在的违规行为,对异常数据做到“三不放过”(异常原因不明不放过、异常不消除不放过、造成异常数据的人或设备不处置不放过)。

篇(3)

一、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格落实维稳第一责任

(一)科学统筹第一要务与第一责任。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正确政绩观,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讲维护稳定纳入镇党委、政府工作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要同规划、同部署、同研究、同落实、同考核、同奖罚。要定期与不定期对稳定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准备把握形势,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维稳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大局稳定。

(二)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坚持和落实维稳工作“一岗双责”、维稳述职、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将维稳工作纳入干部考核、奖罚的重要依据,将维稳工作能力与实绩作为党政班子成员任用挂钩。

(三)严格执行维稳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执行《省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倒查规定(试行)》,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维稳责任追究,“一票否决”的制度,对工作不负责、决策严重失当或者不作为、乱作为等引发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着力解决“谁出问题、谁负责、谁包案、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造成严重后果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行问责,责任追究率达到100%。

二、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对重点领域的服务管理能力。

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结合当前实际,创新社会维稳工作。将提高对重点领域的服务管理能力作为重点,对不稳定隐患排查,社会治安管挖,矛盾纠纷化解等制度进一步创新,加强对重点涉稳人员、社会闲散人员、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群的教育、治疗、管理、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三、强化源头防范,深抓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一)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根据《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实施细则。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全面建立和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稳定风险预测评估作为出台和实施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改革的前置条件,建立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制度,完善稳定风险评估监管机制,强化监督,实施动态管理,确保控制化解措施落到实处,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二)狠抓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完善“排查网络”体系,各单位每月20日前向镇维稳中心书面报送本月排查调处不稳定隐患报表,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加大工作措施,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征地拆迁、企业经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引发的;建立和完善和谐劳务关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劳动用工劳动保护、劳动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依法打击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妥善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敏感问题,完善工作预案,坚持抓源头、抓苗头,坚持分清性质、化解矛盾,及时妥善处置和突发事件,防止矛盾激化,碰头叠加,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健全不稳定隐患分流处理,分类调处化解机制,努力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健全社情民意调查机制。健全社情民意调查机制。定期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及时汇总调查结果并分析研究,及时掌握群众心理、社会心态,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健全社会稳定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开展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有效掌握倾向性、苗头性、预警性信息,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

四、加强督查、督办,着力问题化解

一是及时梳理排查出的不稳定隐患,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化解工作,严格落实“五包”责任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定切实可行的矛盾隐患化解工作方案,确定解决时限,专案攻坚,一抓到底,逐一化解;二是完善维稳合商和研判制度,及时研判和分析综合性涉稳信息,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做到提前掌握,工作提前介入。三是坚持和落实不稳定隐患化解跟踪回访制度,确保涉稳隐患彻底消除。四是健全维稳处置机制,依法妥善处置,提高应对处置水平。五是落实督查督办,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五、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妥善处置

(一)加强信息收集,牢牢把握对工作的主动权。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当前敌情的新变化、新特点,努力做到预知预防。多渠道获取深层次涉稳情报信息,进一步巩固、信息员队伍。加强对特殊群体、特定环境,特定区域的特情收集,构建覆盖全面,触角灵敏,反映快速的维稳情况预警体系,严格执行情报信息合商研判制度。牢牢掌握维稳工作的主动权。

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hiyong8369”为你整理了这篇“五举措”抓实化工行业安全整治工作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是提高监管效能。依托浙江省危险化学品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由专人监督危化品生产、储存经营、重点使用等26家重点企业在十点前落实每日风险研判与安全承诺,实现实时掌控风险状况。

二是做好安全教育。继续督促化工企业安排组长做好每日安全提醒,一线员工围绕案例分享、危化品知识背诵、操作规程背诵、应急处置分享等内容开展班前会议。截至5月5日,开展班前五分钟分享活动的危化企业累计达620家次,参加人员合计达5320人次。

三是实地走访调研。对照化工整治标准开展入企评估,对照“五个一批”行动方案,听取企业发展意愿和整改方案,并征求企业关于园区外危化品生产企业整合搬迁入园意见,形成五个一批初步名单。

篇(5)

检察举报工作作为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的重要手段,是检察机关面向社会、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纽带,其成效不仅关系到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还将直接影响到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支持。在社会发展高度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运用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推动举报工作,是当前各级检察机关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为例,探讨举报工作如何适应信息化要求,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发展。

一、信息化新形势对检察举报工作的影响

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随着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等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公众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讯设备从事社会活动,迅猛发展的信息化对检察机关举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信息化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经济的参与社会管理和反腐败斗争的渠道和途径;另一方面也为检察机关进一步拓展法律监督视野,实现举报工作科学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检察机关必须顺应时展要求,将信息化手段不断引入举报工作,这既是检察机关实现管理科学化和参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举措,也是“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宗旨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是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少举报人在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会通过网络单方面散播信息,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形象和公信力建设带来挑战;二是网络的开放性和易受攻击性为新形势下的举报安全保密和举报人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目前很多博客、微博等举报交流平台由于管理不规范、运营不成熟等原因,导致行业监管不力,流于形式,达不到高效、便民的良好效果。

二、浦东新区检察举报工作信息化建设情况

依照高检院和市检察院的要求,近年来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举报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了“4+1举报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和“职务犯罪信息情报智能分析应用平台”,注重举报工作信息化建设,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两个平台——构建高效、便捷、准确的举报信息管理系统。

1.4+1举报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

“4+1”平台,即 12309举报电话、网上举报、来信举报、来访举报 “四访合一”和“案件查询”系统的整合。2011年,我院举报中心共受理12309举报电话46人次,网上举报线索57件,举报信件1344件,接待群众来访共958批1280人次。“4+1”举报信息管理平台的开发运行,使举报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升了举报工作整体质量和水平。

一是突破壁垒,使举报信息处理便捷。“4+1”举报平台彻底打通了来信、来访、来电、网络举报条块分割的屏障,为举报信息处理人员全面掌握举报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是提高效率,实现举报信息一体化受理。现在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掌握历次举报的详细记录,使举报信息处理人员快捷、准确做出处理。三是增强公信,确保答复口径的一致性。平台上详细记录每次历史答复,能为其他答复人提供参考依据,既维护了检察机关的公信力,也保障了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同步录像,规范窗口举报受理接待。“4+1”举报平台的同步录音录像功能,将举报详情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平台的监控指挥系统使窗口接待区域及五个功能接待室的内部情况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实时画面呈现于监控中心和分管领导面前。通过覆盖全区域的图像显示系统、声光报警系统和RTX网络报警系统等,使窗口接待区域能够与远程指挥中心等职能部门实时联系,在第一时间内有效地控制和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确保举报接待区域的秩序正常。

2.职务犯罪信息情报智能分析应用平台。

我院于2011年4月正式开发了“职务犯罪信息情报智能分析应用平台”,同年11月完成了系统的上线试运行。此系统通过搜索涉检关键词,在互联网和局域网采集信息,结合自侦办案业务进行智能化筛选处理,并对广泛收集的职务犯罪案件类、举报线索类和基础类信息进行综合研判分析与运用。此平台试运行至今,我院已针对互联网50多个网站、20多个论坛、博客等共计70多个频道的信息进行了不间断的采集处理,共计收集处理互联网舆情信息46万余条,其中筛选出有效高契合度情报线索80余件,汇编网络舆情摘报50余期,有效拓展了举报信息收集渠道。

(二)三项机制——打造多元、互通、规范的信息化举报工作机制。

一是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举报宣传工作机制。我院组织干警下基层、进社区、访街镇,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典型案例、开展法律咨询,还借助网络形式加大举报宣传的力度、促进广度和深度,采用网络、博客等检务公开渠道与人民群众加强反腐举报工作的交流互动。通过在现实和虚拟空间宣传举报须知、举报程序、举报政策、权利义务等内容,进一步引导群众正确依法举报,规范举报行为,提高举报质量。在举报宣传周,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宣传检察机关查办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发挥警示教育和威慑作用,彰显检察机关查办大案要案的决心,震慑潜在的腐败分子,激励群众踊跃举报。

二是健全举报“两法衔接”互通协作机制。近年来,我院多措并举,不断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以下简称“两法衔接”)平台对举报工作的应用。“两法衔接”平台是指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间建立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跟踪监控、案件咨询等功能的协作机制。一方面,“两法衔接”信息平台通过浦东新区执法衔接机制成员单位将执法信息及时、准确、完整的录入,我院及时进行审查,从中挖掘有价值的线索信息;另一方面,“两法衔接”信息平台使得司法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实现了信息互通共享,检察机关可以对社会管理权力集中的相关部门和领域进行重点关注和预防,从源头上抑制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三是规范举报线索信息化管理机制。随着人民群众举报积极性的不断提高,举报数量不断增大,对举报线索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不仅事关职务犯罪侦查权的规范行使,还将影响到举报人对检察机关查案的信心与举报的积极性。现在,我院举报线索的管理基本实现了电子化和无纸化,建立了举报线索的登记、评估、审批、初查、分流、跟踪、反馈、处理等环节设置和程序规定,严格执行保密工作规定,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科学管理举报线索,做到每一条举报线索都能规范受理、严格审查、慎重分流、及时反馈。

三、信息社会高度发展背景下举报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基础类信息收集存在壁垒,分析研判信息难度加大。

举报会激生大量的线索材料和知情人线索,掌握这些基础类信息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查案的工作效率,也能促进改变传统的侦查模式。现实中一些基础类信息的收集存在严重的壁垒,特别是诸如银行、房产、工商等系统化的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的收集更加困难,各部门之间协调的难度大,在政策层面也缺乏保障,使基层检察院在开展相关信息情报收集工作中难以入手。由于基础信息情报占有率低、网络信息筛选辨别针对性不高等原因,为科学有效的信息分析研判增加了难度。

(二)举报线索保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举报工作具有高度的保密性,举报中心检察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保密意识和能力。我院在举报信息接收传递、内外网的使用、密码的安全管理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保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然而,信息化条件下由于网络举报的开放性、流通性和易受攻击性增加了线索情报泄密的风险;或者一些举报人由于对检察职能与级别管辖缺乏了解,经常出现多头举报的情形,流转的次数越多,泄密风险系数越高。

(三)涉及举报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急需完善。

群众举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急访、闹访、缠访,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有的举报人出于各种目的,会把举报经过和检察机关处理结果在网络上公布,产生影响检察机关正常开展查案工作或者有损检察形象的不利舆情。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举报工作中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系数进行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估,提高举报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预案,尽可能避免举报工作引发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促进举报工作健康发展,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举报工作人员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信息化手段日新月异,这对举报中心工作人员操作和运用信息化、智能化工具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于以往人工录入、审批、分流、查询举报信息存在效率低、失误率高、准确性差的弊端,计算机管理举报信息表现出了流转性快、存储度好、便捷性强等特点。同时,不断拓宽的信息化举报渠道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精通电脑和网络操作,还要注意与举报人在网络答复交流时,使用规范的法言法语。此外,网络舆情的搜集、整理、分析与评估工作的尝试运作,专门的网络舆情研判人员需抓紧培养。

四、信息化新形势下创新举报工作的对策

(一)理念更新,开创信息化举报工作新局面。

将信息化高度融入举报工作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应顺势而动,应势而发,更新理念,转变思路,摈弃举报信息线索“等靠要”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创新举报工作新思路,努力开拓信息化背景下举报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转变思路,加强互动交流。举报工作应从检察机关被动接受举报信息、举报人与检察机关的单向交流,转变为举报人与检察机关在QQ、微博等网络平台上的密切互动交流,使信息沟通更为便捷畅通,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举报工作的信任和了解,保障公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也有利于检察机关更好地了解民情、疏通民意,化解民怨。二是讲求实效,延伸网络举报功能。检察机关应进一步加强网络举报的宣传力度、使用广度和操作深度,切实加强网络举报实效。检察举报网站做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贴近群众,网络界面功能明确、操作简便,并由专人负责,做到首问负责、全程跟踪。三是检务公开,增强举报透明度。为避免和减少人民群众对检察举报工作的不信任甚至提出诸多质疑,应将举报工作中能够公开的内容尽可能向社会公开,对于举报人关心的举报处理过程、进度、结果应当及时向举报人反馈,特别是对备受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或公共事件,应采取新闻会、网络发言人等方式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积极回应。

(二)技术改进,加强职务犯罪信息情报分析研判工作。

在信息化条件下,网络舆情信息浩如烟海,要在网络中搜集有价值的举报线索,必须加大技术、人员、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完善举报平台,规范管理机制,以网络信息收集平台、“两法衔接”信息平台等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网上举报信息的收集、研判机制,特别要注重对某些权力集中、腐败系数高、公众关注的领域和行业的信息情报的搜集、分析和评估。

(三)功能延伸,完善举报平台中应急处理和风险评估机制。

我院的“4+1举报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现在还未开发使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风险评估功能,这与我院要求一线业务部门在办案中根据案件性质和情节分析其中的风险因素,迅速做出合理、准确的风险评级,采取有效的应急预案的要求存在差距。由于其他部门的风险评估不能通过平台自动汇总到控申部门,影响了对移送线索风险评估的及时性。为此,要抓紧在平台上开发举报线索和执法办案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风险评估预警功能,与相关业务部门关联,以利于整合资源,快速做出合理预判,妥善应对处置。

(四)信息共享,加强内外多方联动增进合力。

检察机关应该致力于建立举报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有信息必记录、必核实、必分类、必归口、必移送、必分析,形成“一次采集、多次使用,一方采集、多方使用”的检察举报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为举报信息的存储、处理、传输、交换、共享业务系统运行提供保障。检察机关还应加强与纪检监察、、工商、金融、房产管理等政府机构和公共部门间的信息沟通,紧密联动,形成反职务犯罪的合力。

篇(6)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制定维护金融稳定工作框架,建立系统完备的工作机制,细化金融稳定工作内容,强化金融稳定工作手段,探索建立维护县域金融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金融支撑。

二、工作目标

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总量稳步增长,资产质量和结构持续优化,经营效益逐年提升,经营实力逐步壮大,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非银行融资机构得到持续、常态、有效监管,规范运营,风险得到控制并逐步下降;非法金融活动受到打击和取缔;证券、保险市场规范有序发展;特殊行业、重点区域关联性风险得到预警和防控。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以高质量的金融体系运行态势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三、工作原则

维护金融稳定工作遵循“政府主导,银政联动,多方协作,内外同防”的原则。

政府主导:维护金融稳定工作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县金融管理联席会议负责金融稳定工作的日常组织领导。

银政联动:县人民银行依据法律赋予的维护金融稳定职能,县金融办根据县政府明确承担的金融管理职责,共同承办和协调推动维护金融稳定的具体工作。

多方协作: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政府相关部门、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主动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内外同防:金融体系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外非银行融资机构及特殊行业、重点区域的风险防范工作同等重要,同步开展,同样着力。

四、工作思路

(一)围绕一个中心

金融稳定工作紧紧围绕“安全稳定”这个中心,综合运用监测分析、检查监督、现场评估、预报警示和联动处置等多种手段,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构建两大平台

1、协作联动平台。以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县金融办、县人民银行及县各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县金融管理联席会议作为维护金融稳定工作组织领导和协作联动平台。县政府分管金融工作的领导和协管金融工作的领导分别担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和召集人。联席会议在县金融办设立办公室,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金融管理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是,严格执行国家金融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开展定期化、制度化的交流活动,及时充分地掌握全县金融业发展情况,定期分析研究经济金融形势及金融风险状况,协商处理金融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指导金融行业监管工作,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在发现重大风险尤其是跨部门、跨市场风险时,视情况进行联合检查、专项整治和督查,避免监管真空,提高监管效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控制和处置风险。

联席会议要根据金融稳定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适时调整充实成员单位,修订完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

2、信息共享平台。县人民银行负责金融体系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保险、信托、财务、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信息、重大事项信息、风险信息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工作动态信息的收集整理;县金融办牵头负责金融体系外担保、典当、小贷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村民资金互助组织、理财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民间融资等非银行机构,房地产、船舶制造等特殊行业及政府融资平台等重点领域的业务经营情况、重大事项、风险信息及防范风险维护稳定工作动态信息的收集整理。县金融办和县人民银行要将收集整理的相关信息进行统一汇集,统一建档,交流共享,并进行业务交叉和风险传导综合分析。共同编发《金融稳定工作动态》简报,在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县金融管理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间传递和交流,指导和督促金融稳定工作。

(三)建立三种制度

1、金融风险监测哨制度。在全县各乡镇,县金融管理联席会议县直相关部门、相关单位,县经济开发区,县临港产业区,设立若干个风险监测哨点,每个监测哨点所在单位分管领导为监测哨点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监测信息员。根据每个监测哨点所在部门和单位性质及职能特点,确定不同的监测内容和监测重点。监测信息定期报送,定期传递。

2、金融稳定工作例会制度。金融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监测哨点负责人和监测信息员例会,根据监测哨点监测信息员提供的监测信息,分析研判各领域的情况和风险苗头,定期作出全辖金融风险状况的基本定性判断。研究金融稳定工作中的有关问题,讨论下一步促进金融稳定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3、金融风险预警制度。金融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将金融稳定工作例会分析研判排查出的苗头性、浅表性金融风险,以金融风险预警意见书形式及时反馈给风险所在部门和单位,提出控制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和建议,并适时跟踪监督,掌握风险控制进度和效果。对于风险级别较高的机构,金融管理联席会议将集合相关监管资源,实施针对性救助和处置。

(四)运行四项机制

1、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发生金融风险,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突发金融风险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执行。各部门、各应急组织机构要严格遵循风险处置原则,进一步明确各自的风险处置职责任务,熟练掌握风险处置各项工作流程,确保发生风险时,政令畅通,处置有序,化解有力,效果明显。

2、金融业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对金融业发展的正向激励,按县政府制发的县金融机构信贷投入考核奖励办法中设置的综合目标奖、单项指标奖及资金倾斜奖相关规定执行,继续落实省有关部门关于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及科技贷款财政奖补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在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方面的独特作用。对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控制和约束,县人民银行要充分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切实履行好货币政策执行、再贷款管理、支付结算管理、征信管理、反洗钱管理、国库管理、金融统计管理等各项金融监督管理职责,创造条件探索建立金融机构执行人民银行政策综合评价制度,增强金融机构规范经营、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3、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机制。县规范民间融资活动工作领导小组要继续发挥其工作职能,在去年末今年初开展的对全县担保公司、理财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典当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村民资金互助社重点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当前要重点做好分析研判、分类指导和长效监管,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牵头、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确保在我县不发生非法金融活动。

4、金融案件执行推进机制。为进一步提高金融案件执结率和执行标的兑现率,县人民银行联合县金融办,牵头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县人民法院建立金融案件执行推进联动机制,实行金融案件执行季度会办制度,会办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加强金融机构与人民法院之间的情况交流与沟通,分析前一季度金融执行案件的执行进度、执行效果及存在问题,研究本季度金融案件执行计划安排和执行重点及加快推进执行的具体措施。会办会由县人民法院和县金融办、县人民银行共同召集,共同推动金融案件执结率和执行标的兑现率的有效提高。

(五)落实五条措施

1、强化日常风险监测,切实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县金融办、县人民银行等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日常风险监测对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增强风险监测的责任感和敏锐性。当前,县金融办要重点监测小贷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民间融资等业务运行情况及风险状况;协助县委扶贫办,县公安局,县工商局,县商务局,县经信局等部门,分别开展对村民资金互助组织,非法集资及高利贷,投资咨询、理财、非融资性担保,典当,融资性担保公司等运营情况和风险状况的监测;配合县住建局,县临港产业区,县财政局,分别开展对房地产行业,船舶制造业,政府融资平台等特殊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监测。县人民银行要重点监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贷款集中度、资产质量状况、资本充足情况以及大额资金动向;监测非法人金融机构的最大十户贷款户的生产经营、资金流向和贷款管理等情况。上述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长效的风险监测制度和部门间的工作联动机制,评估和研判各自监测领域的业务交叉和风险传导,以及对辖区金融稳定的影响。

2、探索创新工作方法,稳健有序开展金融稳定现场评估

根据金融稳定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手段,探索开展针对机构稳健性的现场综合评估和针对各类风险点的现场专项评估。今年,县金融办、县人民银行要安排对小贷公司或村镇银行进行现场评估,探索经验。以后逐步开展针对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全口径金融机构和典当行、小贷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非银行融资机构的现场评估,每年至少安排一至两家机构的现场评估。

3、严格规范重大事项和突发金融风险报告

及时、真实、准确、全面、规范地报告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是快速、有效处置各类风险的必要条件。县金融办、县人民银行等对各自监测的领域建立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的原则、范围、内容、方式、流程、时间及责任等,对相关单位出现不报、漏报、迟报、瞒报和错报等行为的,要制定相应的惩戒措施。

4、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筑牢金融稳定基础

要把我县打造成党委政府对金融工作更加重视和支持,产业政策与央行货币政策更加协调配合;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较高;社会信用环境更加改善;金融执法环境良好;银企关系更加融洽,各种类型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很好满足;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显著改善,内控体系更加健全;金融秩序良好的金融生态优秀地区。为此,针对我县实际,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司法保护,形成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合力。加强金融案件审理和执行方式的创新,有效提高金融案件执结率与执行标的兑现率。二是继续强化对民间融资的监测、引导和规范。县规范民间融资活动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功能作用,切实组织成员部门和单位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三是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开展信用乡镇创建及评比活动。深入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及融资扶持工作,年内,要创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不少于500户,并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对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的扶持优惠政策。四是持续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五是深入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机制,督促引导金融机构全面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义务。采用多种方式,运用多种资源,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重点产品,大力开展金融投资者教育,切实防范重大投资者风险案件的发生。

5、有效整合金融管理资源,增强金融稳定工作保障

县金融办作为政府金融管理的常设机构,要发挥政府部门组织协调作用,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机制,牵头组织,重点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外的各类金融风险涉险机构的风险防范和处置。县公检法、宣传、财税、工商、经信、民政等县金融管理联席会议成员部门要积极配合,切实履行好各自承担的金融稳定职责。

县人民银行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维护金融稳定职责,重点做好金融体系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防范工作。通过“两管理、两综合”的开展,加强内部协调整合,提升系统合力。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并与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结合起来,推进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工作的协调配合。

县金融办和县人民银行作为维护县域金融稳定工作的两个重要部门,承担重要的维稳职责,分工各有不同,职责各有测重。要立足全辖金融稳定工作大局,加强工作联系和协作配合。部门间要建立维稳协调联动机制,要经常分析金融稳定工作形势,讨论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联动开展风险评估和执法检查等风险防范工作。要注重金融稳定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金融稳定岗位人员力量的加强,保障金融稳定各项工作职责落到实处。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金融稳定工作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金融稳定工作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强化金融稳定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责任,确保金融稳定工作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职责分明。

篇(7)

市三防办:

接到市三防指挥部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全省防灾救灾工作视频会议进一步做好防汛防台风工作的通知》后,我区三防指挥部高度重视,始终把贯彻落实通知精神作为当前紧要工作抓好落实,主动结合省市区主要领导指示精神,对照“十个检视”、“七个一遍”要求,针对我区汛情实际,及时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汛期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贯彻落实全省防灾救灾工作会议精神组织成员单位督导组到各镇(街)开展防汛防风工作督查的通知》指导督查落实、补齐短板,为应对当前汛情及防台风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理顺关系。针对机构改革三防领导调整面大、成员单位职责不够清晰实际,我局严战康局长先后带队到各镇(街)、西江新城和区发改局、自然资源分局、住建水利局、城管局、消防大队等成员单位就机构改革后防汛救灾物资储备、抢险队伍建设、三防责任落实、避护场所管理、职能任务等问题主动对接,理清了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边界区分。为了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畅通,省市防汛救灾视频会议后我局严战康局长再次带队到区气象局就加强联动、会商研判、信息共享、提高预警效率、防灾减灾宣传等工作对接,扎实做好了应对险情准备。

(二)进一步加强会商研判。近期我区依托气象局和防汛通、遥测站系统平台,密切关切风雨情汛情,抓好当前强降雨天气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工作,按照提升一级响应要求,根据形势多批次高密度频次,实行滚动预报,并结合省市汛情通报,及时组织区住建水利、交通运输局、城管局及自然资源分局等成员单位加强风情雨情汛情、在建工程、桥梁建筑、地质灾害、削坡建房、内涝水浸点等隐患点风险点会商研判。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也高度关注汛情,区委书记徐东涛主持召开三防工作调研会议,全面梳理三防工作薄弱环节,明确当前防汛主要工作。三防总指挥梁耀斌区长在6月22日省市防汛救灾视频会议后专题对防御汛期次生灾害及防台风工作进行会商,并作出明确指示。6月25日三防常务副总指挥管雪常务副区长亲自带队到地质灾害点、防汛隐患点、在建设水利工程等高风险点进行现场检查督导。

(三)进一步落实防汛工作责任。采取网上公示、实地核查、电话询问等办法进一步督导落实了各级三防工作责任制、三防指挥长AB角制度,以及区领导联系镇、镇领导联系村、村干部联系户制度,完善了三防组织机构,逐级签订了防汛责任书,明确了各级任务职责。

(四)进一步完善指挥系统。为正规三防值日值班秩序,在今年3月20日起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领导带班和节假日领导坐班的基础上,于6月24日正式下文建立了我局应急、三防办值班制度。6月20日组织了一次供电系统演练。6月13日至6月26日组织专业人员对三防信息应急接收保障系统、三防视频会商系统、应急值班管理系统以及防汛通进行了维护保养,并采取电话询问、现地查看等办法,督促各镇(街)落实24小时应急值班,以及落实卫星手机、供电系统、三防指挥系统信息畅通情况,做到了区、镇全覆盖,并指定专人值守三防信息应急接收保障系统,确保了应急指挥期间系统运行到位、作用发挥正常。

(五)进一步完善机制预案。根据我区汛情实际重新修订了《高明区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高明区防汛防风防暴雨工作手册》,建立了区三防专家库,牵头制订了《防汛防风联合值守工作制度》、《中心城区水浸应急处置工作方案》、《涉险人员安全转移安置实施办法》、《信息报送和管理规定》和《三防应急督导工作方案》,指导各镇(街)完善了三防预案、村(居)“一页纸”预案、人员转移避险预案,督促成员单位建立了响应启动期间成员单位联合值守落实情况,灾害天气应急关停机制落实情况,灾害天气预测预报和预警传达到位情况,厘清了三防成员单位任务区分。

(六)进一步督导落实。立足于防控到位,在前期各镇街自查、成员单位专项检查,以及区派出27个督查组督导抽查42次的基础上,我们于6月21日再次派出4个督查组分四个片区现场检查、查看资料、电话询问、实操抽查、问题清单、限时整改、组织回头看等办法进行督导,按照“五个百分百”要求,完善了受影响人员、安全隐患动态台账,共排查出各类重大防灾风险源、隐患点655个,其中地质灾害点27个,受威胁人员2.39万人,均落实了预案和防范措施,明确了具体转移联系人、转移和安置点负责人以及转移路线。

(七)进一步做实应急救援准备。一方面是做好物资储备。在3月份投入21万元采购6艘橡皮艇基础上,计划再采购一批用于下步应对台风。通过近期对三防物资储备专题整治,现我区、镇(街)两级防汛物资仓库均清点造册,共设置抢险物资设备储备仓库8个、救灾物资仓库5个、避护场所58个。库存的大型移动泵车、冲锋舟、橡皮艇、救生衣、应急移动电源车等设备管养到位,并建立了物资管理调配机制。另一方面是加强应急演练。主动与区人武部和驻区机动武警第七支队对接,完善建立了军地应急救援联动机制,与高明区水电工程有限公司、佛山市创利源物流运输有限公司签订了抢险协议,组织了我区历史规模最大的防汛应急抢险救援演练,指导人武部组织了防汛抗洪集训,督导各镇(街)组织防汛演练12次、防汛责任人培训8次。全区落实各类抢险队伍0.85万人。现已提前预置3艘橡皮艇给杨和、明城、更合用于应急抢险。

二、存在不足

一是部分泵站设备老化,排涝管道排水过水能力不足,且移动排涝设备数量少、流量小,致使无法应对超标准暴雨。

二是全区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等在建施工项目多、范围广,施工封闭道路,致使地面硬底化,出现内涝水浸现象。

三是地质隐患点排查整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仍存有不可预测不可控险情发生可能。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理清工作思路。根据机构改革方案要求,进一步厘清汛情台风灾害防治职责分工,推动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二是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坚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原则,在现有机制运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体制机制。

三是落实近期重点防汛任务。重点推进预案方案完善演练、督导检查、应急值班值守等工作落细落实。

四是做好抢险救援准备。在坚持联合会商研判机制基础上,提前做好防范部署,适时积极应对,启动应急响应,快速果断处置,确保一有险情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处置,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