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语文方法

高中语文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9 16:43: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语文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语文方法

篇(1)

关键词:听课方法;高中语文方法浅谈

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他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包括看、思、写的多种行为能力都能充分的调动起来。

如何听语文课?此话一出,很快就会有人说:“语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不听课,照样能学会”。不错,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却不易,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而孩子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实际是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难点,这才叫做会听。而老师的提问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读的能力,学生在回答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表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正确、流畅的表达出来,这无疑也同时提高了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真正会学习的人都善于利用课堂45分钟。

我们在知道了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就会想,如何听课才能取得最佳听课效果,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呢?要想听好课,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

预习目标(内容)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这个工作很好做,因为市面上的参考书很多,我相信大多同学手中都会有这类参考书。在参考书的帮助下,这些内容你很快就能掌握。既然这样,那你也许会说,该掌握的内容参考书上都有了,那就更不用听课,自学就行了。我前面已提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区别,参考书只能教会你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语文,培养我们的语文能力。有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大赞成学生过分依赖参考书。其实,只要善于利用参考书,参考书用好了,对学生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

怎样利用参考书呢?

把自己设想成老师,把预习当作备课,带着这种心理来运用参考书,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不同的老师对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些在参考书中体现为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你在参阅参考书时,可看出,写参考书的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先讲什么样,再讲什么,这时,你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到你在课堂上听课时,听听你的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又是怎样设计教学环节的,两位老师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同时你在预习时也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参考书中对课文的分析,你有些地方会和参考书所想的一样,但又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如果能向同学借到有不同分析结果的参考书,则更好,不同的见解能让你去思考,哪种更合理,这个思索过程实际就是你理解课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会有很多问题,如果你的想法和参考书不同,你就要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参考书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上课时,你可以带着问题听老师怎么讲的,这样能加深你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把握也会更准确,这大大减轻了你复习时的负担。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听课。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问题 措施

一、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众多,包括在语文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技巧,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注重课堂授课的收效,忽略了对学生的预习、复习的监督和检测;过多地突出了自己的预设意旨,忽略了学生本身感受语文的特点和差异。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改进方法

1.选取课文中的要素,创设情境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便是为了激励,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了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试着把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都调动起来。刚接触语文时,学生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知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融而欣然接受。

2.深化认识,净化心灵,将知识更新转化为智慧

年轻,这点使我更有利于和学生沟通,多年的学习经验及切身体会告诉我,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从而构建起一个现代人所应有的价值观,而这一切的获得是不能强迫的,是不能靠教师灌输的,只能让他们在平等的、有被人欣赏和关爱的温暖和幸福中去获取。

3.营造与学生自主创造精神相一致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呢?首先是创设平等的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其次是倡导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课堂上的教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最后是教法设计尽量做到灵活多样。教师通过新鲜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唤起求知的欲望。

4.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5.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我觉得高中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

6.加强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开启一扇窗户。

参考文献:

[1]周崇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新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1.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创新模式;趣味性

一、开展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利于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学习包括主动学习过程和主动学习意识两部分。主动学习过程是指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后,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主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主动学习意识是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条件,在具备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之后,学生能增强学习的责任感,积极的进行学习,并努力朝着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前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促进作用,积极主动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重视预习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预习环节对教学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预习,学生能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教材中的简单知识点,并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标记。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能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重点探究标记部分的内容完成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从整体上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在预习环节,学生能通过独立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方面要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如生字、生词,对于不理解的生字和生词要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另一方面,学生要通过阅读对课文进行阅读和分析,对课文内容从整体上进行了解。在预习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深意。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有效掌握预习方法,使预习学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为课堂的探究活动提供前提。

三、创设趣味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进行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运用有趣的问题能让学生的精力快速集中,在认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能更快的理解和掌握新课内容。在设计趣味性的问题时,教师还要注重问题和教材内容的联系,使学生通过问题产生阅读课文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言文,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进行分析,通过积极思考掌握课文的含义,提高他们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在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动静结合的特点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实现高效学习效率。

3.设计趣味性的阅读活动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如结合表演进行阅读、齐声读、朗读比赛等,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感悟,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得通过,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篇(4)

关键词:高中;命题作文;立意方法

掌握题意、新颖准确是对高中语文作文进行审题立意的基本要求。在我国高考相关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语文作文必须切合题意,而要想真正使作文切合题意,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作文进行认真审题;其次是弄清和明确同作文相关的命题要求。高中作文从命题的方式上可以分为:话题式、命题式以及材料作文等几种类型,但无论哪种命题作文,在写作过程中都要对题目进行慎重审题、认真立意。

一、概论

所谓立意,简单来说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明确缩写文章的主题。而文章的主题是对作者思想认识高度的有效体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抱有哪种思想心态,其思想道德是否健康,是否具备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等,往往都能在学生的作文当中体现出来。当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社会生活以及人物事件等表现出来的幼稚与低俗的看法和认识,也是学生写作思想不成熟的体现。

1.贴近生活

现阶段,新事物、先进事迹以及人物层出不穷,基本上每天都会出现新信息、新事物、新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思考、努力发现,不能在写作过程中“言必说希腊”,写来写去总是杜甫、王安石、苏轼、李白、韩信等一些历史人物的陈旧事情。

2.歌颂光明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发展和建设越来越需要思想健康、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就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现代社会,虽然也存在阴暗、丑陋的一面,但主流还是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写作的内容以正面为主。

3.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作为高中命题作文,一定要体现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其写作也一定要满足真、善、美的要求。

深刻新颖是对高中命题作文在立意方面的又一高层次要求。尽管在立意时求新、求深很难,但还是有一些加深立意的方法,比如,以小见大、举一反三、画龙点睛以及逆向思维等。

二、高中语文作文立意的要求和技巧

一般来说,命题式作文其题目就是文章标题。看似命题作文的审题比较简单,但是要想真正准确、更深层次地弄懂作文命题,也并非易事。即使在写作过程中,仅有几行简短的文字构成作文题,那它里面也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外,需要我们在审题时,细心分析、认真揣摩,从而为作文的写作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

1.词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这种作文的题目本身就是题眼,要想正确审题立意,除了要准确地了解和弄懂该词的基本含义,还要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含义。例如,2004年北京的高考题目《包容》,看到作文题目时,我们首先要弄懂几个问题:什么是包容,为什么要包容,怎么做才算包容。单从字面上讲,可以将包容理解为:包涵、不计较等,是对人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对该词的理解来选择写作形式,比如可以写成记叙文,写某人因做错某事被包容之后,发生的重大变化;也可以写成散文,来赞美包容。

2.短语类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这种类型的作文命题比较倾向于动宾、主谓等短语。如果作文题目是偏正结构,那么一般其修饰语就是题眼。而位于中心词位置的词,就直接限制了写作的角度以及内容,此外,修饰成分的词语会对选材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例如,2006年的北京考题《北京的色彩》,通过列举一些知名建筑和古迹,比如北京的四合院、香山、地坛、故宫等,要求学生从中选取任意一个来写,也可以另选,但不论怎样,都要选取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或景点。

对作文立意,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一是要思想健康,二是要中心明确。此外,对语文作文的立意还要做到新颖、有深度以及有时代感。

参考文献:

[1]谢会兰.试论写作素材的丰富与开掘[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6).

[2]孙小东.广撷博采厚积薄发[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0).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1、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使之引发思考,同时这也是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老生常谈的现象,改变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单调落后的现象,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首先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每首诗歌的教学,先让同学们从聆听名家配音朗诵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吟诵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正如古人所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其次在吟诵诗歌的同时,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点评,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吮吸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把同学们带入图书馆,让他们与好书为友,以诗词为友,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阅读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比如说教学进入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意境,帮助学生领悟浪漫主义理想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借助图书馆,讨论解决“东汉婚俗”、“七夕节”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师说》认为: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问题的人。那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解释疑惑问题?如何当好引导者与合作者?《论语侍坐》给了我们启迪,孔子让每位学生言志,给予每个人畅所欲言的机会。现代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的教学课堂,教师进行作品背景介绍后,将课堂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他们了解的文学作品及文学作品中对曹操的认识,畅谈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达到赏析诗歌的目的,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有的学生说“曹操是真英雄,不是奸雄”。有的学生说“曹操是位出色的诗人,不当丞相,做一个自由诗人多好”。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基础。课堂是开发潜能、培养智能、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使语文课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诗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诗文的赏析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配合教学,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想法,举办一个“诗词知识”竞赛。让学生们进入备战状态,分组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经过一系列的比赛,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加鼓舞了学生的士气,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的热情。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她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研究、探索这一文化经典中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需要,是培养一代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4、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诗歌 鉴赏方法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近年来,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不难看出,高考和新课标在古诗歌鉴赏这一点上,其要求基本是一致的。古诗词到底该怎样鉴赏呢?

一、捕捉信息,读懂诗意

捕捉信息、读懂诗意是鉴赏古诗词的第一步,当我们拿到一首古诗词时,首先要掌握大概信息。要掌握古诗词的大概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标题、作者和注释。

1.看标题

对于一首好诗或者好词来说,标题是其“眼睛”,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首先要看古诗词的题目。有的古诗词的题目直接揭示了和古诗词有关的季节或时令;有的直接点出了古诗词所要赞颂的对象;有的直接写出了故事事件等。

比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的“幽”一字就是全诗的“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体现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依然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2.想作者

了解作者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之一,作者的生平、作者经历、作者的思想和作者的创作风格,都会影响作品的思想感情。其实了解作者实际上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文本,然后走进作者,走进古诗词。比如:在2014年新课标卷2中有这样一道诗词鉴赏试题(在此处只选取一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释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问题: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本题中虽然在注释中对韦庄做了大致的介绍,但是不全面。要把此题做好,可以结合修教材中出现过韦庄的《菩萨蛮》,再了解他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他生活在唐王朝由衰弱到灭亡,直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在文学创作上,他面对天地翻覆的社会巨变,冷静而深入地思考,效法杜甫,写下了不少焦虑时难的诗篇。这样我们可以全面结合作者的生平解决试卷中的问题。

3.读注释

读懂注释,利用好注释,就能从一个点或一个面上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在2014年北京语文高考试卷中出现了这样一道诗词鉴赏的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享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本试题难度系数不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属于中等难度题。不难发现,本试题给了我们所需要的关键性的注释,这样学生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就可以结合补充内容进行解答。本试题的第三小题就和注释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二、抓住细节,悟出精髓

古人在作诗时,特别讲究炼字。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教给学生从哪些角度鉴赏字词。

1.看动词

动词在古诗词中是装饰古诗词的,它能使作品化美为媚,使文学作品充满动态的美。比如刘永的《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骤雨初歇”,这句中的“歇”字用得十分巧妙。“歇”,本来是人才有的动作,但是作者却说“骤雨初歇”,从这一个字中便会感觉到雨都活了,都有了生命。

2.形容词

巧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在此举一个例子,这首诗虽然不是高中课本中的,但是这首诗中的那个形容词用得绝对精妙,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乱”字,可以理解为花的颜色繁多,所以看起来很“乱”;也可以理解为花长的不整齐,很无序,所以“乱”;还可以理解为,因为是早春,所以花开得还不是太茂盛,所以“乱”。

3.数量词

数词在古诗文中能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文章丰满起来。比如: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中有这样一句“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其中的“两枝”将诗人惜花、怜花的一片痴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语文;阅读方法;研读思路;专题性阅读;多义性解读;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基本理念出发,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受益匪浅。在此,想谈一谈我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感想。

1 寻求一种简明的研读思路

诗词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加以解读,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为此,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我尝试从音乐美、意境美、人格美三方面来把握,力求以一种比较简明的思路来引导学生领略诗歌整体的美。

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精美的画面、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来渲染情境气氛,帮助学生初步领悟诗人的情绪和诗歌的意境;而后让学生模仿朗读,并让学生当众展示自我感觉把握较好的段落的朗读,顺带就边点拨边范读,既指导了朗读,让学生真正感知到诗歌的音乐美,又能引导学生朝意境美的体悟方向发展。紧接着,我请学生根据朗读来谈谈诗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美,让学生在融入情境的前提下畅所欲言,并小结出诗中自然景象和仙界景象的特征。然后,再引导学生考虑梦境如此之美,为何醒后诗人的心情会如此沉重,感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甚至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由此介入人格美的分析,学生引进自己搜集的写作背景资料,我为他们补充介绍李白游仙诗的特征,从而概括出李白人格魅力的两个层面:狂傲、飘逸、追求自由及强烈的进取心、蔑视权贵。为了突破意境创造与诗人情感的关系,我给学生补充了《梁祝》的故事中“化蝶”这一情节的用意以及弗洛伊德的话“在现实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能,借幻想来过瘾”(转引自钱钟书的《管锥编》),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最后由学生来评价讨论:李白的感叹是消极还是积极,我在学生发言后小结:李白的感叹和魏晋士人“贵适意”的生活观有相承性,但不能就此推定这种感叹就是消极的,因为孔子、曹操、苏轼也有过类似的感叹,应该看到,感叹人生易逝,才会积极进取,感到人生的悲伤,才能尽情去追寻生命的快乐。李白仕途不畅,却有了文学的无比辉煌。整堂课在师生的合作互动中一气呵成,效果非常好。

有了这一次成功探索,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更新观念,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这次尝试使我明白了许多诗文在处理上原来并不像我以前想象的那么复杂,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就可以完全套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这一阅读模式。

此外,这种阅读模式还可挪用于一些精美的写景散文的教学,因为精美的散文本身就是一首诗。散文重情,作者在散文中表达思想感情通常不采用直白浅露的方式,而总是借助于形象,或借景抒情,或咏物抒情。在这类散文中,景物形象是情感的触媒和依托,情感是景物的内质和灵魂,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写景散文就可以遵循音乐美(读出散文的美感美质)――意境美――心志美(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一思路进行,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借助“山之屋、树之屋、花之屋”的意境创造表现出作者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追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过创造“宁静、雅洁、情趣、自由”的荷塘美境界表达了自己苦闷的心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他笔下的荷塘美境界与李白笔下的天姥山梦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2 适当进行专题性阅读

当然,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中,.除了少数篇目在研读的思路上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外,对于绝大多数篇目,我仍然注重对作品的专题性解读,以求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如的〈沁园春・长沙》我设计的是“《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这一研究专题。“崇高”这一基本的审美形态引起的美感心理特征是:自己在对象面前感到渺小、平庸或困难而激起强烈要求奋发向上的豪情,于是感到自己的精神境界大大地提高了,从而引起满足和愉悦,崇高美表现在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壮丽的景象;表现在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回声。以上阕为例,在明确了“崇高美”这一概念后,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很快就从以下几方面作了解答:①作者选择的是山、水这些博大的意象;②从物的数量看,“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长空、万类”中数字概念组合出一个令人视通万里的博大境界;③从取景角度看,词中有远景、近景、有仰视、俯视、多方观照,多角度多层面展现秋天的风光;④从景物的颜色看,“红遍”、“尽染”足见红的面积之广大,“碧透”写出了水色及水质,“舸、鹰、鱼”也具有很强的颜色指示意义,画面色彩斑斓,赏心悦目;⑤从景物的状态上,取动而不取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静中显动,“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生机十足。由此看来,在词中秋景的选择上是别有用心的,枫叶如丹,显示出生命辉煌,代表着不惧严霜的大无畏精神,“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憧憬;“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竞自由”是核心字眼,万物竞而得自由,万类得自由而须竞,这充分体现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博怀和豪迈气概,如此本词高远的意境自出,学生对作品也有了深入的理解。

这种专题阅读的方式在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同样适用。我为该文设计专题是:“孔子弟子的处世智慧”。学生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来观照此文,根据个人理解展开讨论,认为:子路自信、率真、有魄力而且理想目标定位实际,强国的理想切合春秋末期乱世的需求,能为诸侯君主接受,且千乘之国只是中等国家,易大显身手,而大国人才济济未必能尽显其才;冉有机敏,会看脸色,见“夫子哂之”而态度立显谦恭,而且富民措施易于实施又很实在,符合孔子“富而后教”的德政理想,处世中庸,既不如子路过狂,又不如公西华过谦;公西华后发制人,“非曰能之”令人耳目一新,“愿学焉”又表明了他做小相的理想易于实现,足见其做事踏实,勤奋,从小事做起,考虑周全,不易受挫,另外他还工于心计,迎合孔子“以礼治邦”的理想,能博得老师的好评;曾皙生活情趣高雅,性格平和,不张扬,工于心计,以鼓瑟为遮掩,静观其变,后发制人,善于辞令,“异乎三子者之撰”让人耳目一新,且其描绘的理想无论从积极面(大同社会生活图景)还是从消极面(归隐式生活图景)都迎合了孔子的心理。通过讨论,学生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有了深入的理解。

3 有针对性地对文本进行多义性解读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能力,力求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而适时有针对性地对文本进行多义性解读,就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一种有效方式。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阅读,我让学生围绕“本文究竟是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还是像一首清新和谐的小夜曲”这一问题展开研讨。康桥,是徐志摩深深依恋的精神故乡,是他理想王国的象征,它既蕴含了诗人对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追求,也是“人天妙合”的自然美圣境的象征,更让诗人钟情的是康河里有纯美的精神,流贯其间。当然,诗人和才女林徽音的浪漫恋情,也使康桥成了他深深迷恋的“香境”。持前一种观点同学结合创作背景认为,徐志摩在给友人(恩厚之)的信中说:“我这次故地重游,是带着寻旧欢的痴想的。”既然是“痴想”,当然就是徒劳无益的,依据是:“杨柳”有依依流连的意味,夕阳下貌如新娘的金柳正对应着诗人当年的旧梦,然而景色依旧而人事全非,现实早将梦境割得支离破碎,因而诗人想要再度寻梦,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然而寻到最终他只能“满载一船星辉”,凄清而又孤独,求之不得,乃欲放歌来宣泄惆怅,然而呜咽、哀婉的笙箫声,单调、寂寞的蝉声已经表达出了自己全部的心绪,神色黯淡的诗人只能噤口,只能故作潇洒地挥挥衣袖作别,康桥对他而言已经像是“西天的云彩”一样美丽而遥远,诗人的整个美好生活已经遗失了。持后一种观点的同学认为河畔金柳幻化的新娘形象光辉灿烂,朦胧恍惚,令人无限依恋,那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油油的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招摇,那快活与轻松让诗人艳羡,还有那一汪清泉,能将虚幻游移的美沉淀在水底,在诗人心中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