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3: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教学新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来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
一、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能备得太满,要给生成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善于课堂提问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时间,在每堂课前、课后,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并实行学生无错原则,解放学生,大胆提问,课外也也尽可能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孔子在《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术:先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意思是说提问要由易到难,同样问题要先提容易解答的,通过对容易问题的解决,取得经验,树立信心,难题也回得到解决。
三、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趣开头,精心设计导入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教师应巧妙、适时地提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课堂情景表演
课堂情景表演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例如:教师在句子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尤为必要。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最常用的方法是扩词、造句,还可以让学生们讲述一下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个字或某段话的,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利于学生记忆生字,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主题活动,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互相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此外,教师们还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便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07
高中数学学习对很多学生而言是非常有难度的。曾经有多少学生因为数学成绩差而放弃理科选择文科;曾经多少学生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而选择放弃学业、离开校园;曾经有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只有智力发达、脑袋聪明的人才能学好;曾经也有很多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但不曾放弃学习,终有一天得以成功。数学真得那么难吗?数学真得像很多人说得那么恐怖?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待数学这门课程,我们不能以比较难学、难懂为理由而选择放弃学习,我们该有的态度是“迎难而上”。
既然曾经有很多人经过努力和不断拼搏获得了数学学习的成功,那就证明数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笔者认为,学好数学并非难事,只要将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刻苦自学相结合,学好数学取得优异成绩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特别是近年来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主体性的强调进一步得到加强。笔者结合自身近几年实际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改的理解,总结出一些比较新颖而高效的数学教学新方法,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加强师生互动,营造和谐有益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与“学”二者友好结合来完成的过程。在新课改下,教师如果还一直沿袭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践,不仅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无益,而且对于教师本身的不断进步也是有百害还无一利的。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或许起到过一定的帮助,但在当下这个新的教学环境中,作为新型的教师和具有现代思维的学生群体而言,我们都不该将其一成不变的传承下来。对于其中有益的部分,如基本知识的讲解和讲课流程选择性的继承;但大部分内容需要教师及时跟进和予以改革。加强师生间在教学中的互动是新课改的需求,也是为了方便学生加快对知识的吸收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性的方法。在高中数学授课环节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这种互动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题或者让学生向自己提问等方式完成。比如,当教师讲到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等差或者等比数列的公式,以及让学生对课后习题进行回答等。也可以出题让学生判断其是否是等差数列或者是否是等比数列。在此试举一例:1,3,5三个数字能组成等比数列或者等差数列吗?为什么?请具体解答。通过2*3=1+5可以得知,三者成等差数列。这种方式适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长期使用。
二、引导为主,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及思辨能力
新课改实施后,教师的教学被要求到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能使学生掌握自己所讲授的新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因此,让学生及时的参与到教学实践的环节中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采用谈话法或者是讨论法展开教学。谈话法的特点是注重师生一问一答,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教师在讲到具体题目和新课讲授时运用。而讨论法则主要是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在此试举一例,比如,当教师讲完函数这一章的内容时,可以出一个综合性相对较强的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解题陈述,教师最最后的总结发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安排某些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这种方式不仅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锻炼有所提升,而且有助于学生之间友谊的延存。
三、赞扬为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的埋头自己讲自己的,忽视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不要一味地偏袒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学习成绩相对差一些的学生给予过多的批评和指责。作为教师,要尽量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因为某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就总是对其大加指责和讽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扬,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更要加倍的给予其表扬和肯定。
学生在开始与教师所授课程接触时,往往会先入为主,对教师的好恶作为作为是否喜欢其课程的标准。在上课时,教师要对学习进行话语表扬,如“你的解题思路很正确”、“你回答得很正确”、“比之前回答得更全面了”等。这些话语表扬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数学的紧张心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暗示和适应之后,因为教师对其的不断表扬和认可,学生很容易形成对这门课程的喜爱,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觉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也就不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事情了。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所以教师一定要对此予以重视,但同时要注意“表扬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进行不切实际的表扬,过度的表扬夸奖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引起学生的反感。
四、及时进行知识梳理,加强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测验
我们都知道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任何教学策略都有其存在的适宜性和局限性。但新理念新方法的引进应是教学改革的活水,如果新的方法未能整合于语文课程教学最根本的价值下,未加选择的应用到一切课堂教学中,其结果只能是让语文老师忙于使用新方法装点课堂,而忽视了使用这些新方法的目的和价值,这样的教学改革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力求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奠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作为为基础教育打基础的小学语文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再怎么改革,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变的根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在扎扎实实地进行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且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过程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研究课标,寻求教学的要点;研究学生,寻求学习的起点;研究教材,寻求知识的生长点;研究教法,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坚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素养的全面提高。
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有效地—种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教材中大多数课文依靠学生的自读可以实现读的目标。不过有的文章要么内容难理解,要么背景比较复杂,学生很难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容易产生歧义或片面的误解。教师的讲解、点拨还是很有必要的,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催化剂。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盲目的跟着潮流走,应该根据具体课文的文本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而不是生搬硬套地东施效颦。
关键词:幼儿英语;故事教学;运用;策略
因幼儿年龄较小,在英语学习中常会遇到各种阻碍。为了提升幼儿英语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尝试不同的方法教学。根据长期间教学积累的经验看,故事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幼儿学习成绩的提升,增强了他们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能力,是新时期幼儿教育的新方法。
一、引进故事教学法的作用
“故事教学法”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题材及相关类容,经过整合处理后以故事形式在学生面前表达出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能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故事教学法不仅减小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也加快了儿童对英语知识的吸收。
1、引导学习。教师通过讲故事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通俗化。如:“mei lin and her new pet”这一故事中,在讲到:“oh. it’s a snake. how long it is!”时,可让孩子们伸长手臂做“long”,让孩子们对“long”单词的学习更加熟悉。
2、理解词义。单词是英语的基本元素,掌握了单词的意思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教师根据故事讲解单词可提高学生们的理解水平[1]。如:pep book two unit three中,可通过讲解“the big turnip”这一故事,根据故事中的“come on, my friends. please help me.”“one, two, three, pull.”等句子,理解 “pull”的含义就容易多了。
3、增强能力。若教师讲授的内容超出幼儿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故事教学法不仅缓解了紧张的课堂气氛,也增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二、故事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幼儿英语教学引进新的方法之后,教师要根据新方法使用的有关条件制定科学的教学步骤,让故事教学法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工作。
1、前期准备。课前准备工作能为后面的故事教学法运用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可选择某一个与知识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解,从而让故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工作[2]。
2、描述故事。当即将引用故事时,教师最好先向孩子们介绍故事的名字,让孩子们对故事产生兴趣及期待心理。在介绍故事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提出有关的问题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如:讲“the big bad tiger”故事时,我则提出:“what do you know about pigs?”等问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即兴表演。幼儿对于新事物都有足够的好奇心。“即兴表演”是英语课堂互动的有效方法,教师可结合故事中涉及到的词汇要求学生表演,如:讲到“cry,laugh,pain”等表情词语时,我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表情展现出来。
三、课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故事教学法的运用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尚处于尝试阶段。教师必须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应围绕
学生开展,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的学习兴致被带动起来。
1、注意停顿。讲故事时注意停顿可以及时调整节奏,留给孩子们一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能自主思考学习英语单词的含义。如:在“the big turnip”中讲到“i can’t pull it up.”时停顿,同时做一个拔的动作。孩子们根据动作明白了“i can’t pull it up.”意思,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2、注意交流。“眼神交流”是英语教师需要掌握的一门艺术,其不仅能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暗示,也能辅助教师的教学工作[3]。如:“the big bad tiger”时,当讲到有人敲门时,我则将声音放沉、语速放慢、争大眼睛,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孩子们,然后问:“guess, 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从而带领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3、注意运用。幼儿英语故事教学法中有许多句子是可以在生活中运用的,为了让孩子们的英语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们运用英语知识。例:在“meilin and her new pet.”故事中出现了“what’s in it?”、“how long it is!”等句子。我则借此机会列举其它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英语。
结论
总之,故事教学法的运用是幼儿英语教学的改革需求,只有引进更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让孩子们接触到最专业的英语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故事教学法,为孩子们呈现更好的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卢晨晨.幼儿英语教育体制改革的有效策略[j].英语教育研究,2009,30(4):39-41.
[2]张近东.故事教学法在英语学科教育中的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2010,16(12):40-43.
——“一德四新”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明白“一德四新”就是要对我们教师继续进行师德教育,让我们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和接受新的知识,采取新的方法,运用新的技能去教新时代的书去育新时代的人。
“新理念”,就是要我们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知识”,就是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管你是年青的还是年老的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和学科知识水平,促进我们教育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新方法”,就是要我们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探索、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能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团队合作研究,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教学目标。
“新技能”就是要求我们能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和创新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课后反思、学情分析、考核评价及课题研究等基本技能;不断提高我们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技能,具备引导学生课堂上倾听、思考、提问、交流等能力;提高我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德四新”,让我找准了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入点: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要从研究教学入手。我们知道,新课程的核心,是转变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师生课堂行为和方式的变革,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实现。师生课堂行为与方式变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德四新”(即师德教育、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括号内外加起来总共才有“二十个字”,可它体现长远目标的追求又能体现近期目标的递进;也就是观远方我们要终生学习,看近处,我们要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好当前的每一堂课,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能上好每一堂课。我们要用“四个新”精心构思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用“四个新”为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提供前提保证,从而为促进课堂教学中“人”的主动发展提供前提保证。
关键词:宽松和谐;激发学生情趣;自主学习;灵活方法
应适应新课程提出的评价理念,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好课的标准”。评价一节数学课应特别重视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
每一节课都应当是有针对性的,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与教案。教师设计一节具体的课时,都应当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和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教学条件,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实际,不加分析的利用现有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二、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建立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板着面孔,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是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
三、激发学生情趣,课堂活泼有序
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好课必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数学。
五、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新课标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前行。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的数学问题。
六、尊重学生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好的课程应当关注不同学生的需要,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提出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七、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需要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新概念、新方法的内容需要学生去探索,有些规定性的内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为高年级学生设计的活动情境与为低年级学生设计的活动情境会有很大的差别。
八、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