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3: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安全素养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网络素养教育的内涵
网络素养教育,是指针对网民提供技能培养的教育活动。“网络素养”主要是指网络信息搜集、分析、利用和加工能力,以及网络自我保护和信息安全能力等[2]。“网络素养”是从“媒体素养”概念延伸出来的,所谓“媒体素养”,也叫做“媒介素养”,主要是指用户在浏览互联网、电视、书报杂志信息时的辨别判断能力,以及利用新闻媒体信息指导自身理性消费的能力。“媒体素养教育”,一般是指强化媒体素养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媒体素养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概念,既与传统新闻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又与计算机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可以说,它是二者相互融合形成的一个新事物。新加坡官方给出了“媒体素养”的标准定义。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是本国最高新闻媒体管理的政府机构,其对“媒体素养”的定义如下:“媒体素养”是指用户正确利用和接受媒体信息的能力;如果读者具有较高的媒体素养,他就能够从繁杂的媒体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不管他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都能够保证其不被媒体信息误导[3]。换言之,如果用户的网络素养很低,不能正确判断新闻媒体信息的真伪,就十分有可能被各种不实信息误导和伤害。例如,现实生活中一些网络素养相对较低的青少年,很容易被网上各种不健康的信息如、图片、网游等所深深吸引,无法自拔,荒废学业和事业,给个人成长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推广,新加坡开始高度关注网民综合素质,逐渐将注意力从“媒体素养教育”转移到“网络素养教育”方面上来。“网络素养”英文名称有几种说法,例如“Cyberliteracy”、“Internetliteracy”、“Networkliteracy”等。从当前新加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情况来看,其比较关注“网络健康”(Cyberwellness)和“网络安全”(Cybersafety)方面的内容,注重提高网民健康、安全使用网络的综合技能。其中,“网络健康”(Cyberwellness)是新加坡政府最重视的教育问题之一。例如,新加坡就如何维护网络安全和健康专门成立了一个咨询委员会(AdvisoryCouncilontheImpactofNewMediaonSociety),该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社会新媒体发展动态,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2008年,该委员会向新加坡政府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对“Cyberwellness”进行了深入阐述,这是新加坡独创的一个名词,是指能够为网民带来积极正面效果的健康网络氛围。它包含判断网络有害信息的能力、自我防护网络虚假信息侵蚀的能力、维护网络健康的意识,以及利用网络信息促进个人健康发展的能力[4]。新加坡提出的“Cyberwellness”拓展了“网络健康”的定义范围,它不仅包含网络健康方面的内容,还涉及网络安全内容。新加坡提出的“Cyberwellness”是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一个专业名词,对网络健康和安全提出了相应要求和标准。
2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是网络素养教育的先行者
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国家图书馆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贡献。
2.1在全国率先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推出全新的国民素质教育模式
20世纪90年代末期,新加坡就开始制定和实施网络素养教育计划。1999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成立了教育培训公司“TheOneLearningPlace”(简称NOLP),NOLP的主要宗旨是提高国民信息素质,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促进作用。NOLP推出的教育项目大多通过委托专业教育机构来完成。在几年之内该机构就发展了数百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从事不同的职业,包括企业人士、教师、公务员和退休专家等。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技能,为青少年提供网络教育和指导,教会他们学会如何甄别网络信息,鼓励他们与负面信息进行斗争,净化网络空间环境[5]。NOLP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出了各种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例如老年人网络素养拓展项目(OutreachProgrammes);1999年,发起成立了PAGi网站,主要为父母与子女交流提供沟通平台;2000年,组织编写了网络安全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一项名为“安全之旅”的网络培训项目,主要为父母提供网络知识培训;同年,还针对社区网络教育,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安全主题教育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网络安全学习指导。
2.2与其他图书馆密切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和推广网络素养教育
除了开展上述活动以外,NOLP还同其他图书馆、社会团体组织和专业机构开展教育合作,通过举办各种丰富的网络培训活动和培训班,为社会公众提供灵活的网络素养教育机会。目前,NOLP与多家著名社会团体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比如印度华人自强独立团体(theSingaporeIndianDevelopmentAssociation)、马来西亚华人学习共进团体(MENDAKI)、新加坡平民发展团体(thePeople'sAssociation)、新加坡社会公共福利保障团体(TouchYouthServices)、社会综合救援组织(ParentsAdvisoryGroupfortheInternet)等等[6]。NOLP通过与其他图书馆、社会团体和公益组织开展多层次合作,为公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网络素养培训,实现了提高国民网络素质的目的。
2.3重视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通过交流和学习引进国外最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本国网络素养教育水平
可以说,新加坡最初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就是受到国外公益组织的影响和帮助,通过开展战略合作,有效提高了本国网络素养教育水平。例如,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与美国著名的网络素养教育机构“网络天使”(CyberAngels)开展合作,共同建立了“网络妈妈和爸爸”(CyberMums&Dads)管理组织,通过利用网络教育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信息安全教育。又比如,国家图书馆与美国“在线因特网研究会”(TheOnlineInternetInstitute)合作,为新加坡公民提供网络安全技能培训。此外,NOLP还是“互联网内容评估协会”(theInternetContentRatingAssociation)成员,通过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显著提高了组织工作效率。2001年,NOLP与本国“国家因特网咨询委员会”(TheNationalInternetAdvisoryCommittee)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举办了第一届网络安全国际研讨会,会议主题是“安全冲浪2011”(SafeSurfing2001),与会成员来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7]。“安全冲浪2011”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大大提高了新加坡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国际水平,也意味着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开始走向政府主导模式。同时,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也完成了角色转变,从开拓者向推进者、主导者过渡和发展。
3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是政府推进网络素养教育的战略伙伴
通过回顾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认为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是政府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战略合作伙伴,二者紧密协作,共同致力于网络素养教育,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国家图书馆与新加坡政府战略伙伴关系,可以从前者所开展的各项网络素养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政府几乎每次都充当了活动背后的支持者,为活动提供人、财、物等资源保障。换言之,高效、廉洁的新加坡政府,在促进和支持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这也是国家图书馆之所以能够在这方面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之一。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学院(TheNLBAcademy)是负责网络素养教育具体工作的主要部门,网络素养教育水平在新加坡也是首屈一指。这些年来,在该学院的努力推进下,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水平快速提升。1992年,NLB正式宣告成立,该部门主要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老弱病残和弱势群体,例如青少年、老年人和低收入家庭等。1998年,NLB被新加坡政府授予“公共服务奖章”,这是新加坡国内最高的勋衔。2001年,NLB新成立了一个网络素养教育服务中心,并针对全国青少年推出了一项名为“接触网络健康”(TouchCyberWellness)的计划,主要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青少年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该部门如今已是新加坡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推动机构之一。自成立以来,NLB已在全国开展了不同规模的网络素养教育活动,为各类社会人群提供了80万人次的培训教育服务,有效增强了国民网络素质。NLB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果,主要是因为有政府作为强大的后盾。换言之,NLB开展的许多网络素养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浏览NLB网站,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其与新加坡政府合作的项目资料,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1年,NLB推出了一个名叫“CRUSH”的计划,该计划主要为提升中小学生网页使用技巧,该项目得到了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提供人力和财力保障。2004年,NLB与新加坡新闻管理局携手合作,组织编写了一套网络素质教育教材,为其他培训教育机构提供了教材保障和指导。2005年,NLB经新加坡新闻管理局授权,为政府公务员人员提供网络技能培训,覆盖全国80%的公务人员。2006年,NLB与新加坡青年协会合作,针对父母和广大教师编写了一套网络在线应用培训教材(TheOfflineGuidefortheOnlineGeneration)。2008年,NLB在新加坡社会发展改革局的支持下,组织编写和出版了一套《父母网络健全手册》(CyberWellnessHandbookforParents),该套丛书被新加坡中小学校作为素质拓展教材,纳入到全日制教学范围当中。2011年,新加坡新闻发展管理局和NLB组织发起了“网络健全运动”(CyberWellnessCampaign),覆盖了20%的新加坡公民,大大提高了国民网络综合素质[8]。由于NLB在社会公益活动方面做出了十分突出的成就,2011年其被新加坡政府授予“2011年新加坡青年奖”(TheSingaproeYouthAward2011),该奖项是新加坡社会公益领域的最高荣誉。除此之外,新加坡其他图书馆在开展和从事网络素养教育公益活动时,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慷慨支持和资助。国家图书馆作为新加坡政府战略合作伙伴,利用政府强大的资源保障,将网络素养教育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4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是网络素养教育的“无冕导师”
一直以来,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秉承坚持为民众服务的公益精神,勇于承担起国民网络素养教育的重任,当之无愧地成为该领域的“无冕导师”,为提升国民网络素养做出了突出贡献。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无冕导师”称号,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师资培训”,国家图书馆为学校、社会培训机构教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素养培训活动,大大提高了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的网络素养教育水平;二是组织编写了多个专业网络素养教育教材,通过向社会免费提供,大大提高了网络素养教育普及范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还在网络上开展了多个网络素养教育师资培训活动。例如,2003~2005年期间,NLB在南洋理工大学举办了多次网络素养教育培训,为全国2000名教师提供了培训服务,帮助教师们学会从青少年角度来预防和化解网络使用危机。2005年,NLB受新加坡政府委托,对国内5家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培训机构进行了深度教育培训,大大增强了这些机构在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教育实力。截止到2006年6月底,NLB共为两百多名社会教育者提供了网络素养教育培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教育水平[9]。除此之外,NLB还对社会志愿者开展了大量培训活动,2001~2005年期间,NLB共为600多名青年志愿者提供了相关培训,这些志愿者学成之后又向其他学生提供专业帮助和咨询,为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做出了突出贡献[10]。培训师资之外,国家图书馆还负责培训教材的编写和优化工作。NLB建立了网络素养教育在线教育网站,为网民免费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下载,例如:(1)教学教材,包括《父母网络安全知识教材》、《新加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手册》、《互联网时代技术应用与规范》等;(2)教育项目,例如学校教育项目、社会实践项目、青少年强化培训项目、残障人士提升项目等,每个项目都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计划;(3)网站还免费提供一些互动学习活动,供学习者借鉴和学习[11]。上述网络素养教育资料和资源,有部分被新加坡政府确定为中小学全日制教材或者辅助资料。从中可见,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具有较高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无冕导师”。虽然没有学校教育资格,但是其却承担了许多学校的工作职责和义务。
5结束语
【摘要】为了把中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必须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到所有的教育教学中。本文结合自己实训教学的实际,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数控实训教学 职业素养教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职业学校必须肩负起培养教育职业人才的重任,把中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己任,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到所有的教育教学中。现结合我们实践教学环节谈谈我是如何在数控实训教学环节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
数控实训教学是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数控加工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了数控加工的一般加工操作步骤后安排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训中学习、在实训中进步。数控实训教学也是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接受的加工操作训练课程,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工厂的工作纪律和实际生产规章制度,真实的再现企业一线生产过程,而不是仅仅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示,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教学要求的操作技术,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了教育和培养。在数控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首先是强化实训安全教育环节,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在任何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安全都是摆在第一位的。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学生只有知道了什么是规范的操作,才能避免犯错,避免出现违章操作。在机械加工实训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中职学生对机械加工操作的危险性又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实训安全教育环节是整个实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定要做好实训前的安全教育。老师应该将机床的安全操作规程逐条进行讲解,并结合实训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犯的一些违章操作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熟记机床的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杜绝违章操作,从而在实训过程中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
其次是强化实训教学课堂纪律管理环节,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中职学生纪律意识、服从意识较差,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也较差。在实训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范围较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控能力不足,学生随意走动、相互嬉戏、打闹时有发生,管理难度大。实训设备间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间隔距离,老师在指导学生操作练习时,只能一次关注一台设备,往往存在一定的监控盲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使用的工量具较多,学生经常将工量具用于玩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必须强化实训课堂纪律管理,不允许学生窜组,不允许学生做与实训项目无关的事。
第三是强化学生实训零件考核评价环节,增强学生质量意识。学生操作技能的养成需要一定的过程,一般规律是:通过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老师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学生再反复练习并自我总结,提升操作技能及解决加工问题能力。学生在加工零件时最初是只管把形状加工出来,不管尺寸差多少,认为尺寸差一点点不是事儿。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强化尺寸、公差,尺寸在公差范围内才算合格产品,超差一丝也是废品。一个零件经过反复练习加工,直到加工出精度更高的产品。学生由最初的不耐烦到后面的自愿加工,他们对产品的质量意识提高了,这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我们的产品只有两种:合格品和废品,通过对学生的反复训练,培养了他们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一、IS-CDIO模式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在国际上被很多国家推广,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教育工程培养模式。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共同研究创立。2005年,汕头大学对CDIO工程教育进行研讨并加以实施,取得显著成绩,在2006年成为中国第一个CDIO成员的高校,是教育部极力倡导的先进工程教育模式[2]。它代表了从想法、设计到实现的整个过程。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使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结合的方式学习工程项目。IS-CDIO人才教育模式是在CDIO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阶段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提出的全新信息安全教育模式。其集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于一身,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地、各环节有机联系地学习和研究,主要分为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实际应用的过程[3]。IS-CDIO已经注意到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教”和“学”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做”。该模式能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项目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IS-CDIO教学模式用于一些学校已取得初步成效。
二、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典型职业岗位任务分析
职业岗位分析是基于IS-CDIO模式的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来构建的[3]。分析的质量结果将会影响到课程体系开发,为避免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失败,由学院组织专家,成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小组,通过对企业、行业调研和同行教师沟通和交流学习,确定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有网络安全管理、IT取证分析、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测试、信息安全工程师等岗位。对职业岗位的主要任务及考取的相关证书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三、IS-CDIO模式下信息安全专业教学的实施
基于IS-CDIO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职业岗位为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IS-CDIO人才培养上与传统的培养方式体现出众多优势,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学以致用,对信息安全专业实施IS-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和举措,如图2所示。
(一)IS-CDIO课程体系
在职业岗位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职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IS-CDIO模式将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重新整合,可以分为四个模块: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在四个模块中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方式实施教学,使信息安全专业由四个模块组成完整的有机整体。1.信息素养课程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1974年美国信息工程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1974)首次提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一个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4]。信息素养首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传统个体基本素养的延续和拓展,个体在独立完成获取信息任务的情况下,对获得的信息能够加以运用,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积累有价值的信息,完成对信息的评估,从而做出自己的决策。因此,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从自身加强,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针对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关于信息素养的培养,更应在信息获取和安全方面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技能。2.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从理论上可以分为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合适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来做正确的事,使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职业素养基本包括: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素养行为规范、职业素养技能三部分内容。大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的职业素养要求,涉及职业素养的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大学体育、法律、职业道德、创业培训教育等课程。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职业操守,遵守职业道德,在IS-CDIO模式下进行职业素养训练,使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3.专业技能课程依据现有的职业岗位的相关要求,制定符合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开设要与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衔接。以培养能力为原则,以培养岗位核心技能为主导,课程涵盖了职业核心技术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岗位实训等相关的课程,通过IS-CDIO模式将课程划分为C、D、I、O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专业基础课(C),主要对信息安全专业进行构思性实践,对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进行理解,形成对信息安全学习兴趣;专业核心课(D),主要在信息安全技术的设计性和开发性实践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建立一个团队,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设计、开发等方面的学习,通过教师提供的案例和教学对学生进行培养;职业技能训练(I)是实践性阶段,通过参与实际应用项目开发和应用,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团队的协作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顶岗实习实训(O)是运作性实践阶段,学生在企业中融入到新的团队,完成企业所安排的项目,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将所学知识得到应用和验证,能够在实际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培养学生在步入社会前的务实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4.职业拓展课程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的同时,增加一些课外的选修拓展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情况,结合IS-CDIO模式,学生可以选择性参加一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例如,开设的网络工程实训、网络安全管理工程师等与证书相关的课程,既提高学生的岗位应聘竞争力,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IS-CDIO教学方法
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要求以产教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将原有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教、学、领、做一体化的教学。1.结合IS-CDIO的质量工程项目,推动教学改革依据IS-CDIO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IS-CDIO的质量工程项目,将参与项目的教师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通过项目推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形式实施教学。对应IS-CDIO模式的教学体系,结合信息安全专业,规划并申报了4个省级项目获得审批。IS-CDIO体系的子项目是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通过项目促进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改革的兴趣,鼓励教师参与项目的培训、学习,在各自的IS-CDIO体系的子项目中取得一定成果来推动IS-CDIO的教育模式,通过改革取得的成果,教师以撰写论文形式来全面推广IS-CDIO模式的发展。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领做”一体化教学IS-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初衷,为解决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校企能够针对岗位和产品进行沟通和交流,学校需要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对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的技术基础,以及人才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学校通过顶岗实习,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企业可以将工厂、车间搬到学校,学校和企业软硬件资源达到最大共享,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办学,企业帮助学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学校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结合国际和国内对信息安全的最新技术,与国内信息安全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校内资金和企业赞助等多种形式,建立适合培养IS-CDIO模式的信息安全人才的实验实训基地,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培训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教学,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培训基地成为企业人才需求的储备库,校企能够达成共识,为企业培养出信息安全专业人才。3.教科研相辅相成IS-CDIO模式教育鼓励教师将科研引入教学改革中,讲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改变对传统知识的传授方法,将科研成果以实验的方式讲解单一的概念,通过科研项目,要求学生及时掌握信息安全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在课堂上,科研团队的教师可以集体教学和研讨,学生可以参与互动,同时组建创新小组,学生可以自主探索新的知识。
(三)IS-CDIO教育模式的教材建设
在新课程体系标准下,部分课程不能单一的教学,需要课程进行整合,现在还没有整合过的课程教材,所以,需要授课教师根据整合课程的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内容,并在以后逐渐完善,以IS-CDIO教育模式编写教材,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材中,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更新,为今后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材编写等工作做准备。
(四)IS-CDIO教育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水平、爱岗敬业、创新精神强、具有团队合作的高素质的IS-CDIO教育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任务。随着新课程体系标准的出现,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首先,教师要与企业对接,教师既是企业的工程师,又是学校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学校的教师要到企业去挂职锻炼,企业的工程师可以到学校任教,实现师资力量的校企合作;其次,加强同类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获得其他高等学校的对口支持,对教师进行系列讲座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再次,加强学校内部原有教师的培养,教师培训以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骨干教师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
四、结语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235-02
构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需求的评价体系,特别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我院构建和实施“点、线、面、体”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探索和实践,就是针对这一课题,为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项目化、评价过程科学化和评价结果实效化做出的诠释和践行。
一、“点、线、面、体”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点、线、面、体”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技能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评价体系。为此,我院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技能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三大素养的目标,并提出了构建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机制的理念,使所培养的高职技能型人才既达到有专业技能特“长”,又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基础和较“宽”的人文素养的这样一个长、宽、高的“立体型”高职人才(如图1所示)。
这个立体型三个“面”中的技能素养“面”是由若干能力“线”和一些基本能力“点”所构成,它源于学院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思路,确定了各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能力。
二、“点、线、面、体”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我系的实践
1.技能素养面的构成。《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是矿山工程系的三大支柱专业之一。我们经过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调研,从工作岗位(群)、工作过程分析、岗位能力确定、核心能力等方面,确定了“会编程,精操作,善管理,重安全”的专业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又确定了“工程语言能力”、“基本工艺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基本管理能力”、“基础设计能力”等5个专业基本能力,而每一个专业基本能力又分解成若干能力“点”,根据能力“点”培养要求,确定对应的课程,从而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这就是由每一个专业基本能力“点”构成的能力“线”,进而由这5个专业基本能力“线”构成的技能素养“面”(如图2)。
2.职业素养面的构成。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新生入学开始,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对学生进行专业、行业形势教育,使学生关心行业发展,关注专业方向,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让他们憧憬未来职业,树立职业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将职业道德培养、职业荣誉、职业理想落实到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专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树立“6S”意识、团队的相互协作意识、节能环保意识、质量成本意识和勤奋敬业自律精神。
3.人文素养的构成。开设《大学人文》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和正义感,具备感恩之心,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开设社团活动和融通讲堂,使学生在各具特色的活动中体验生活、提升素质,拓展心灵。
4.“点、线、面、体”的考核。为了保障“点、线、面、体”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和效果,我们根据学院“点、线、面、体”立体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分别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了“点、线、面、体”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的考核,由过去的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改为对教师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而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最终由企业人员、学院人员、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用人单位等五方进行综合评价。
(1)对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以学院为主体,由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进行“点”评价。对大一学生,对工程制图课程所对应的零件图、装配图的识读能力“点”掌握情况进行考核,从而对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对专业基本能力培养效果以企业和学院双主体,由企业人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进行“线”评价。对大二学生,要求以CAD的形式画出我院教学矿井的生产开采系统、综采工作面的设备的配套情况,标注安全通风线路、设计安全设施、安全避灾线路和避难硐室,并对采煤机等综采设备进行安全运行和常见故障排查,将本专业的《煤矿开采系统》、《矿井通风》、《煤矿机械》、《采煤工艺及工作面管理》、《煤矿安全》、《矿图与采矿CAD》等专业核心开采融为一体,作为对学生技能素养面的综合评价。
(3)在技能素养考核的过程中,以“6S”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作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考评,即职业素养面的考评,与此同时以人文知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职业礼仪、审美情趣等方面作为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考核,即人文素养的考评。最终以技能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三个素养“面”,形成全方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和“体”的评价。
三、“点、线、面、体”立体考核的感想
1.实现由过去的教师重点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改为对教师课程教学效果的考评,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2.由过去单一的以一卷定成绩考核方式,变为边学习边考核的过程考核方式和最终与“企业、学生、家长、教师、用人单位”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进行“体”的考核,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3.“点、线、面、体”的考核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背景和文理差别等因素,采取了随机抽样考核的方法,比例为10%。我们将会在此增大抽查比例,使“点、线、面、体”的考核成绩更具有代表性。
总而言之,“点、线、面、体”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是一项新型的评价机制,我们将会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的进行提升和完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点线面体立体型高职人才培养评价机制[Z].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1974年提出的,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1979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解释:“人们知道去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2]。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社会责任三方面阐述了信息素养在技能、修养、品德等方面的要求[3]。2000年1月,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审议并通过《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提出的5项标准和22 项具体评价指标[4],不仅丰富和深化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也为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及信息素养教育评估提供了依据。
通过对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前人所做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搜索发现,蔡明等对数字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加强电子资源馆藏的个性化、集成化建设、提供优质众多的网络资源提升校园网的点击率等,并且尽快制定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5]。赵唱玉等从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分析了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6]。荣曼生从处于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提出了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的途径[7]。杨秀富认为在新基础教育课程背景下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与新课程实施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提出了培养高校师范生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策略[8]。
但是以上这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对象都是在东中部经济、信息发达地区,而在我国西南地区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鲜见,本文就对地处西南边疆地区的高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对该领域进行相关的研究。
一、调研过程
1研究方法和思路
我在学院的师范生中进行了预调研,设计了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包括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安全和信息伦理、信息素养认知和信息教育状况四个方面,另外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力图通过对西南边疆地区高校师范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教育结构的现状和特征进行摸底,发现制约该地区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提高的主要问题,最终提出改善高校师范生学生信息素养状况的建议。
2样本说明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位于西南边疆地区的文山学院师范类本科生、专科生(还包括了电大五年制),因为本科生是2009年第一届招生,所以在抽查的过程中主要以专科生为主,样本覆盖了9个系17个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4 份。男女比例约为1∶1.4。访谈只是选取了其中的部分学生。
二、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
1现代信息意识缺乏
信息意识是人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主要体现在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需求的积极性以及对信息的敏感性、洞察力和判断力等方面,反映出一个人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学生丰富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9]。通过调查发现,有51%的学生认为信息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重要的影响;5%的学生认为信息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多大关系;70%的学生平时上网主要是为了聊天、交友、娱乐,其次才是查找有关学习资料(23%)和了解新闻资讯(7%);只有50%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71%的学生喜欢老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于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熟悉”的学生比例仅为25%;68%的学生“完全不了解”数字图书馆。可以看出大学生们对现代信息意识的认识与理解是不够的,这对将来的学习和就业会非常的不利,急需得到指导和加强。
2信息能力低下
信息能力主要指人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人信息素养高低的核心指标。[10]
在信息源的选取和信息查找方面,75%的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13%的学生通过纸本图书、期刊杂志获取信息,12%的学生则是从其他的渠道获取信息;在调查对象中,6%的学生从不上网,对处于信息化的社会的学生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伴随着信息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渠道的融合,专业论坛、专家博客、政府网站和综合性网站开始被高校学生视作了解社会与就业渠道的重要而便捷的源泉。[11]
在信息获取能力和技巧方面,发现有30%的学生能“运用现代信息工具来搜寻和查找所需要的信息”,有14%的学生“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工具迅速地找到所需信息”。调查还发现,学生对馆藏文献利用率不足10%,近95%的学生不了解中图分类索引,85%的学生在上网查找专业资料时不了解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60%的的学生甚至没有听说过数学图书馆,反映出现有高师学生检索技能和检索工具使用等进行的信息技能培训不足和当前高师学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还相当的弱。
在信息评价、处理和创新方面,发现有65%的学生会应用Office、Excel等软件,13%的学生会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有8%的学生会使用FrontPage、dreamwaver等软件制作网页。通过访谈发现有70%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会去偏远的地方工作,那些地方由于地域的偏远,经济条件太差,学校没有相应多媒体设备,所以对于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兴趣不是太大,有些学生基至认为等到用时,再学也不迟。
3信息安全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12]信息伦理道德是一个人在信息的获取、使用、制造和传播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不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一种伦理规范。[13]通过调查有58%以上的学生认为网络传输非常安全,并愿意将任何信息都利用网络进行传递;31%的学生对计算机犯罪相当陌生,无法界定这类犯罪;很多学生都没有及时处理保存的聊天记录和及时清理桌面的习惯;47%的学生完全不清楚我国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在信息伦理水平方面,大部分学生们具备基本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能理性对待通过网络共享信息,但他们其他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乏。对待盗版产品,只有不到10%学生会抵制并反对盗版,大多数出于经济原因仍会接受盗版。对待网络上的不良信息,42%选择不予理睬,只有不到11 %的学生会“视情况向有关部门网上举报”。33%的学生表示自己容易沉迷网络从而对现实的情感交流造成影响。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存在的网络心理问题,科学地引导他们的网络行为。在政策了解上,22 %的学生完全不清楚我国信息伦理方面的政策。
4信息环境急待改善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与其所处的信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显示63%的学生上网时在校外的网吧,12%的学生在校内机房上网;认为所在学校现有的关于多媒体、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环境“较差”和“很差”的学生比例共占60%;通过访谈还发现,有一些计算机类的任选课程上课时只是纯理论的讲解,没有上机实践的机会,这说明高校需要加大网络基础硬件设施的投入以满足学生生活和学习需要。同时,学生们认为最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检索的基本技巧”,其次是“网络信息的内容”;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开设文献检索课“很有必要”,对学习会“有一些帮助”。[14]
三、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与对策
针对以上文山学院高师生信息素养反映出来的问题,以下的教学对策值得考虑。
1对信息素养教育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作为处于信息化社会的高校师范生,他们应当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只有认识到信息素养对于高校师范生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调动他们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同时也对每个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当代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在当代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必备素质。因此,顺应时代要求,合理定位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教育职责。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学生是在教师的教育下不断成长起来的个体,因此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是影响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从各种媒体、网络中获取不同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升华和创造,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学生从思想上情感上不断受到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的教学熏陶,从而树立信息化时代条件下的紧迫感和时代感。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其信息素养。这是教育部“加强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信息化意识”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及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3创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加强高校师范生的实践环节
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搜集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集成能力、信息综合使用能力、信息评价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因此要对学校诉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最大化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促进其信息素养提高的环境,同时在实践环节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监控和指导,所以有必要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跟踪和调研,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进行加强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全面提高。
4建构校本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要针对大学生的特征,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应建立一个具有多层次的校本信息素养教学体系。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宜采用分级教育模式,即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实行分级教育。同时,应增开信息素养系列公共必修课,如信息素养概论和文献信息检索等公共必修课。其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掌握信息素养培养的一般方法和途径,熟悉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增强其信息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讲座的形式来普及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将信息技术渗透到生活中。第三,学校应当组织各种信息交流活动,如开展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竞赛、组织网络信息咨询、博客制作、网上文献检索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5改变目前的评价标准,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目前很多师范院校往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标准,这是不够科学合理的。譬如,有些师范生把拿到等级证书作为学生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目标,他们主要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导致在计算机教学上出现新的应试教育;也有的师范生只满足通过考试,而不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这样即使拿到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其信息素养也未必得到较大的提高。所以,师范院校应结合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和自身的专业特点积极展开师范生信息素养标准的讨论,有效地建立我国师范生信息素养的能力标准,并使其成为实际工作的校本指南。
6加强情感与伦理道德教育为学生信息素养导航
信息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如果只重视信息知识、技术、能力的培养,而缺乏情感与伦理道德的正确导航,那么学生很有可能信息素养很高但是会利用自己的信息能力去做一些非道德的事情。例如,学生可能会利用网络技术传播图片甚至利用网络盗取他人的个人信息等不道德行为。因此,对高师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既要注重技术层面培养的教育,也要重视人文精神的灌输。
四、结论
信息时代,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而且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因此,在网络和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下,对高师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他们更有信心去面对日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
参 考 文 献
[1]蔡明,甘安龙,黄云.数字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68-69.
[2]赵唱玉,刘先锋.教育信息化与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3):17-19 .
[3]荣曼生.论网络时代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 (2):171-172 .
[4][8][9[10]杨秀富.论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4):117-118.
[5]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浅论[A/OL],,2009-10-11.
[6][7]信息素养的概念演化[A/OL],省略/user1/3/archives/2006/8055.shtml,2009-10-11.
[11]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25-27.
[12]信息安全[A/OL],baike.省略/view/17249.htm?fr=ala0_1_1,2010-3-10.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7-0013-03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 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淮安市辖区内城乡中小学在职已婚教师2800余人次,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发放问卷26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9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9.6%。其中男教师1300人,女教师1290人;城镇学校教师1100人,农村学校教师1490人;小学教师1090人,初中教师800人,高中教师700人;年龄在35岁以内1500人,35岁以上1090人。访谈教师200人次,其中城镇学校教师90人,农村学校教师110人;小学教师80人,初中教师70人,高中教师50人;年龄在35岁以内120人,35岁以上80人。
2. 研究工具
(1)运用自编的《淮安市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调查问卷》
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10个,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获取性知识的来源、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对中小学性教育出台文件的了解情况、中小学性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性教育有哪些形式与途径,等等。
(2)运用自编的《淮安市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访谈提纲》
本访谈提纲设计4个开放式问题,包括对贞洁和婚外及同性恋的看法、学生性教育从哪个学段开始比较合适、当前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提升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意见和建议,等等。
二、存在问题与现状
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们得知: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小学对开展性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和需求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开展性教育工作的师资还远远不足,特别是性教育专职教师相当缺乏。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不能适应当前学校开展性教育工作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是中小学性教育专职教师数量极少,且性教育素养堪忧;二是许多兼职教师基本不具备性教育素养,根本不能满足学校性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就淮安地区而言,教师因自身性别、年龄,及其所在区域、学校、学段等因素的不同,性教育素养也存在明显差距。具体体现为:
1. 对中小学性教育工作的认识
早在2007年和2008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就出台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文件,是我国中小学开展性安全、性健康教育具体的指导性文件。然而在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听说过这两个文件的教师不足40%,了解这两个文件内容的教师不足20%,其中农村学校的教师听说这两个文件和了解这两个文件的不到15%和10%。
在被问及“应该何时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较为适宜”时,只有9.5%的教师认为,应从人一出生或者小学阶段就开始;62%认为,应该在性器官发育和性冲动产生时开始;有28%的教师甚至认为,性教育应该在大学阶段进行,中小学阶段无需进行性教育,在中小学进行性教育,会提早唤起青少年的性意识,这样反而会促进他们的性活动,促进他们的性觉醒和性成熟。29%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应主要由孩子的父母来实施,不应由教师来实施。
2. 对中小学性教育内容的了解
性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它包括性的解剖、性生理、性心理、疾病预防、避孕、道德、法律等的知识教育,也包括对性与爱的认识、性别角色、亲密关系、家庭、两性关系、两往等观念与技能的教育,还包括认识自己、决定能力、责任、义务、权利等知情选择的教育。中小学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道德知识、性安全知识、性法制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过程中,能够比较全面了解性教育内容的教师只有13%,而且多集中在城镇学校。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中,67%的教师只认同性教育是生理卫生知识和道德教育。可见,城市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明显高于农村中小学教师。
3. 中小学性教育实施人员与方法的选择
当被问及“中小学生性教育由谁来实施”时,31%的教师选择应该由班主任来实施,21%选择德育教师或思想品德教师,42%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有6%选择应该由所有学科教师来实施。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得知:37%的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最合适的方法是举办性教育专题讲座;29%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是专业教师对个别学生的性知识咨询;9%认为是在教师和家长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有关性方面的知识;25%的教师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是开设性教育课程。
4. 中小学性教育知识与能力
在访谈过程中,当被问及“什么是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时,52%的中小学教师表示“不清楚”,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比例高达54%,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比例高达63%。在回答问卷“当前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时,你认为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应对吗”时,77%的教师回答“不能应对”,其中高中教师的比例高达83%;在回答问卷“在对你的学生进行性教育时,你能做到坦诚、大方、自然吗”,62%的中小学教师选择“不能做到”,其中女教师的比例高达81%。
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在性教育知识与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性别、年龄、学段方面。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D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108-02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Burnhein・Robert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要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一、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和文献检索课,但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一)信息意识淡薄
学生的信息源主要是来自课堂,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许多学生只是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才去图书馆选材料、收集资料,应付了事。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
(二)信息能力亟待提高
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去阅读书刊,在遇到需要参考文献时,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三)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欠缺
在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上,有相当多的学生仅认为“计算机犯罪”属违法问题,只有少数学生了解“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也属于违法或不道德范畴。
二、国外的信息素养教育
目前,信息素养的教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荷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学开设了信息与计算机的相关课程。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三次研究,讨论如何进行用户信息技能训练。澳大利亚在1992年召开了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全国会议。美国课程管理协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提出信息素养应是学生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要求学校、学院和大学将信息素养内容结合到学校教育的教学大纲之中。日本在多次教育改革中,一再强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于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极端重要性,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信息化社会的“生存能力”,每年一度的信息学水平考试已成为仅次于高考的全国第二大考试。韩国先后提出的4次教育改革方案,都不断强调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新的要求。
三、提高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建议
中国有其独特的国情和教育现状,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和方法。我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课,对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非常重视。但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只讲授对计算机的认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简单的编程能力等方面的知识,还处于信息技能层次。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所高校专门开设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系统课程。我认为高校应该提倡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和开展各种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活动。具体建议如下:
(一)构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标准
从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情况来看,许多大学都有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最详细的是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在2001年1月制定并通过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所大学制定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建议教育部应组织专家,借鉴发达国家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特色,展开讨论,制定我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引进必要的信息素养认证制。各高校再根据该标准制定各自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信息素养教育应达到以下目标: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生存权”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能用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确定所需信息的种类、范围和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建构和完善科学的信息策略,从而有效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分析、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有效、准确地利用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能力等。
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与信息法规教育、信息能力教育等。其中,信息意识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或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时效意识、信息超前意识、信息创新意识等。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教育要求大学生防止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不制作、传播、使用不良信息,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隐私权,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信息能力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
(二)构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宜采用三级教育模式,即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的培育,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针对四年级和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理论教育,着重结合专业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信息收集、利用与评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承担研究课题,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提供信息依据。增开信息素养系列公共必修课,如信息素养导论和信息检索两门公共必修课。“信息素养导论”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掌握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信息检索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
(三)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中,把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各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中
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是一种综合性教育。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实施,而应该渗透到各门课程中,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程要安排适量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留出大量通过查检资料才能完成的作业,强化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的本领,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通过整合达到以下教育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四)营造丰富多样的、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
1.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查询、信息网络、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构建新型数字化图书馆,使之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改变传统的“三室一库”(外借室、阅览室、资料室、书库)的闭架服务格局,新建视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室等新型全方位开放的服务格局。
2.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协调、资源优化,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网络中心应该为学生提供安全、畅通、优化、多样化的网络服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加快全校教育信息化步伐,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带动全校师生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建设学科网络资源库或网站。
3.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各种各样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课也是一种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
4.动员社会力量营造一个安全的学校周边环境。要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网吧的安全管理。
(五)教师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教学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处理教学信息,一方面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直接生动地教给学生获取、处理、利用信息的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可以通过举办信息素养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分析、评价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追踪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的能力,并将这些纳入到大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当中。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方式,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精神。目标驱动式教学方式,教师只给学生分配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这样能极大地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总之,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而且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应借鉴2001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3).
[2]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