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3: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教育支出;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在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国际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国际间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教育和科技上。教育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事业当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首选战略。教育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对教育重视程度。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加显示了教育投资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也日益迅速。各国之间的在综合实力的竞争上演变为了人才的竞争,各国和地区更加注重教育和人才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生产力和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劳动力重心结构偏低,人才状况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且,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如何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是我国要面对的一项难题,也是发展经济的关键。教育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因此研究我国教育经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政府和个人在教育投资中的作用,以便提出有用的建议促进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提高教育经费的投资效率。
本文通过对近20年来政府教育支出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梳理出政府教育支出于经济增长影响的脉络,以期对我国的公共教育支出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二、国内外相关的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关于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国外的很多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舒尔茨(1961)通过对美国1929年到1957年经济发展与教育投资数量关系的实证研究后,得出了教育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Helms(1985)利用美国1965年至1979年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了增加教育支出可以提高以个人收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Danison(1985)通过美国1929-1982年的数据,发现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中有O.66%是教育投资的贡献,政府的教育投资可以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Easterly和Rebelo(1993)经过研究发现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的关系。Collins和Bosworth(1996)估计了亚洲7个国家人均教育对人均产出增长的贡献度,发现韩国在1984年至1994年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9.7%,得出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Aschauer(1989)通过分析美国在1949年至1985年几种公共支出的经济产出弹性,他认为教育支出与经济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关系。Easterly、Rebelo(1993)和SylWester(1999)认为教育支出在短期内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对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Kevin Sy1wester(200O)也指出教育支出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负作用,但长期来看有正作用。Barro(1993)认为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作用于经济增长。Tanzi(1995)则认为教育支出提高一国的科技水平来提高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可见,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定论,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国情下,各国政府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具体到我国,政府的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国内相关研究
有些学者在教育支出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做了研究:蔡增正(1999)利用194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投资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实证分析了教育在1965年至1990年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工业化三个样本进行估计。他认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贡献性,而且有很大的外溢性,但教育部门比其他部门的生产率低。胡永远在《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实证分析》文章中,研究了中国1978年到1998年的数据样本,运用新古典生产模型估计了教育投资的作用。最终结论是,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7%,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6%,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王蓉(2008)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行为,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支出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于凌云(2008)将中国教育投入比水平分为三类,用面板数据分析了教育投入比与经济增长差异,得出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的结论。
有一些研究者对教育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研究:林勇(2003)通过用灰色系统的分析方法对中国教育投资情况进行了研究,他通过教育投资数量与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教育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教育的发展应注重内部的结构协调等结论;孙彩虹(2003)则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灰色系统方法的灰色关联度来对不同教育水平的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得到了中国省级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整体水平不高,且呈现由落后类向高类逐渐提高的梯度差异的结论。叶茂林(2003)则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教育生产函数,把劳动力按照受教育程度划分为初等教育及以下、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四个层次。他的分析认为,从1981年到2000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17%,并且不同教育层次的劳动力的产出弹性有较大的差别。车维平(2OO6)研究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配置的总规模和结构对经济增长关系,最后得出了我国应加大对教育方面的投入,同时教育支出更多地要偏向于农村的结论。廖楚辉(2004)认为,政府应该先行调整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政策,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减少高等教育支出比率。提高教育支出的效率,确保将有限的教育资金都能用在教育发展事业上。祝接金、胡永平(2008)运用中国地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采用包含人力资本异质性的衡量方法――各教育层次人口比重,实证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人力资本和政府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教育层次的人力资本其产出效率不同,不同地区政府教育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也不同。因此,三大地区政府教育资金的投入重点及结构调整方向应有所区别。郑丽琳(2006)将全国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采用1996年到2002年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模型表明,教育投资对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各有不同,差别较大,东部最为明显,而中西部明显偏低。徐健(2010)以菲德模型为基础,考虑了教育投入的结构性因素,对模型进行了拓展,采用经济计量方法,构建了财政教育投入影响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并根据全国29个省2001――2007年可得年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国和西部地区财政教育投入影响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进行了实证。实证发现,无论是全国还是西部,财政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最大的,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对促进经济的增长具有直接的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对中国的最优公共支出规模进行了计算,马拴友(2002)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教育支出的关系,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教育支出的最有规模,并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计算出我国教育投资的最有规模是教育投资占GDP的2.4%。
三、结论
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众多实证研究文献做了梳理,系统地回顾了这些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经济效益、经济增长出政绩的今天,发展教育也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教育对各地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政府应该把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教育的发展不仅应该作为经济增长的手段,而且也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目标之一。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发展教育本来就是政府份内的正事。
2.发展教育事业要区分教育产品的不同性质,改革政府资金投入,使用体制。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也是全国范围内所有公民应该承担的义务,究竟应该由哪一级政府落实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应该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中央政府承担。政府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社会资本作为私人产品生产者提供教育发展所必须的主要资金之外,还应借鉴成熟发达国家经验,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的教育金融制度,还要相应完善教育金融支持制度。
3.由于教育支出在投资规模和分配方向上的不同,导致了教育支出在地区结构上有较大差异。合理的地区教育结构应该与本地区的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体制结构也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因此,教育的类别结构和专业结构、教育的程度、教育的地区结构与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和形式结构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必须重视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全面把握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密切关系,最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William F.Blankenau and Nico1e B.Simpson.Pub1ic Education Expenditures and Growth[J].Journal of Deve1opment Economics,2004(73):583-605.
[2]胡永远.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3(01)
[3]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1999(2).
[4]廖楚辉.政府教育支出区域间不平衡的动态分析[J].经济研究,2004(6).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发展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德、美、日、英、澳等国家。此外像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也极为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构建出完善、系统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高效发展,同时也为德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在现阶段职业教育中,多数研究工作都强化对政府、社会、院校之间的关系研究。在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很多内容都提及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主要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培养方式的选择、师资力量的培养、课程内容的设计等内容,同时在美国的社区学院教学中,对于美国高等教学行业的大众化普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的社区学院中,将其和高等职业教学进行对等处理,指出了其在基础上立足在社区服务之中,要求学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市场和学生的需要,构建出灵活多变的培养和教育模式,这也是现阶段需要我国借鉴的方面。在部分学者的研究中,针对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经费、师资、材料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结合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要求政府应该重视其在政府职能、市场化需求等多方面原则进行分析和探索,力求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重要的补充和便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对于高等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取得高速的发展,因此对于高等孩子也教育的研究和探析工作呈现出逐步增多的趋势,主要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对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的方法、理念以及模式的介绍和分析。而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关系,并没有多少研究内容,因此对于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未过多涉及。随着近年来研究的逐步深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地区和行业特色,保证人才和布局培养和规划要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求,构建出完善的教育市场,强化“双师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强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
一主要研究过程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和思路
第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文献述评。首先要求两者的关系以时间为主导,在早期的西方经济学研究领域中,逐步关注教学在经济增长的关键。对于新经济增长理论、教学经济学以及的理论中,对于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其在在横向领域方面,对于高职教育对于广东省地区经济的高效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的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从相关之间的机理模式、实证分析以及实现效果等层面入手,总结和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对广东省地区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二,针对高等教育和广东省地区经济协调高效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首先,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根据所具备的耗散结构特点,在分析其基础之上,总结和探究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广东省地区经济高效协调发展的外在联系;其次,结合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作用和特点,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在地区的不同发展决断的差异性作用等层面,分析和探究区域经济高效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需求;最后,从广东省地区经济的高效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反向推动作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在存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演化机制作用。第三,广东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统计性分析。首先,对广东省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职业教育现状和特征分析的前提下,主要从横向对比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其次,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对目前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测度分析,再次,在上述分析的前提之下,对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进行统计性分析。
(二)本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和研究内容
广东省已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并超越香港和台湾,成为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经济综合竞争力、金融实力最强省份,并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广东省高职教育起步早,目前高职院校遍及全省,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和企业提供了各种技术人才,广东省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济优化,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问题,例如人才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特殊人才的缺乏,企业为高职毕业生提供的薪资较低等问题,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这些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从理论上讲,同时满足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的需求很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为每位专业教师设计可行的方案,使他们通过这样的方案让二者受益呢?如何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探索。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归纳分析法:归纳分析方法是将所研究对象的特征以及变化形势进行总结分析的一种方法。在此次课题研究中的许多部分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具体的是在文献综述部分,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关理论和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分析。系统分析法:指的是对研究对象的具体构成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以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分析法:本文不仅对各区域高职教育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进而分析对比了广东省高职教育对经济协调发展所起到促进作用的大小。
(四)研究进程中的成功经验
本课题通过系统的理论和思想研究,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与广东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实际的问题出发进行有效的研究,进而能够有效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促进两者至今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首先,本课题是在严格按照高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将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的探讨研究,课题研究的结论可以成为主管教育的部门制定相关措施的参考依据。其次,本课题对高职教育和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谈论,这些对于高职教育的教学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再次,利用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掌握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三研究结论
广东省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比较早,目前高职院校遍及全省,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和企业提供了各种技术人才,广东省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济优化,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问题,例如人才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特殊人才的缺乏,企业为高职毕业生提供的薪资较低等问题,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这些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问题讨论
由于此次研究中研究组的知识水平受到限制,因而会存在一些不足。对于相关数据和指标的收集和选择方面有所欠缺,在分析方面也较为简单;受到字数篇幅的影响,对于诸多因素未进行全面的考虑,没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具体的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其它结构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的科研或社会服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人才的使用问题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文的全面性、透彻性和说服力。为了确保此次研究的一致性和对比性,根据有关的数据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而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扩大指标选择的宽度和数据来源的广度,以期从更大的研究视野分析探讨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小泉.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J].教育与职业,2014,32:15-17.
[2]石静,常秋菊,亓俊忠.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解决策略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39-41.
[3]周红莉,谭辉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长三角地区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6:70-75.
[4]陈婧.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下的高职专业结构优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4,06:90-96.
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强盛的根本途径。以广西地区为例,运用1980-201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采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曲线等技术分析,从本质上揭示广西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潜在规律,并提出实现此二者良性互动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广西地区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教育投资;经济增长;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39-02
1 引言
2012年7月,教育部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央再一次提出“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各地区要更快地投资教育、发展教育。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是一个经济系统中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其科学技术的创新与长足进步,而教育投资则是科技创新与进步的重要源泉,它不但影响着整个社会劳动力的素质,同时与国家或地区的稳定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是教育投资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因为经济的增长不仅能够增加教育投资总量,同时增强整个社会各方面加大教育投资的能力。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综合素质的高低和人力资本结构的形成现状,从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人力资本的有效投资与合理利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我国最丰富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最优先的发展战略就是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不断强化教育投资,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全区农业人口、贫困人口、文盲半文盲人口众多,人口整体素质不高,因此,大力投资教育,将广西的人力资源转变为高素质人力资本以发展经济势在必行。
2 研究现状
教育能够促进区域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就开始认识到人的经济价值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并开始重视教育投资问题,并将教育的支出看作是一种可以获得收益、得到回报的投资。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之后,西方教育投资理论从辨析教育是否是一种投资,逐渐发现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增长理论则通过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因、机制以及经济增长的途径发现并提出人力资本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一切资本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投资在人本身的资本。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美国舒尔茨、丹尼森、阿罗和前苏联斯特鲁米林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传统经济理论观点出发,分别用教育收益率法、因素分析法、“干中学”模型和劳动简化法对这一难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以曲桢森、韩宗礼、沈利生、朱运法等为代表的学者,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分别采用总课时法、劳动生产率法和“沈―朱因素计量法”,就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进行了有特色的研究。靳希斌(1997)证实了我国1952-1978年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是20.9%,林荣日(2000)的研究结论是1982-1995年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率为10.46%,安雪慧(2002)的分析认为,1981-1995年我国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是16%、10%、12%。也就是说教育投资对经增济长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教育与经济的互动不是静态因果,而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的。教育的投资规模、制度变迁、投入结构、投入方式等,都影响着人力资本积累的效果,进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基于VAR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采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理论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等分析技术来考察广西地区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协调联动机制。
3 实证研究
3.1 指标与数据的选取
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在我国,其投入形式多种多样,有政府教育投入、企业教育投入和居民私人教育投入等,因而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众多,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等,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绝大部分。在现代社会,政府毫无疑问是提供教育投入的主体,因此通常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这一指标来反映我国公共教育投资水平。为了较准确地反应广西地区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水平,本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财政支出里面广西的教育事业费作为教育投资来源数据,用《广西统计年鉴》中广西GDP作为经济增长的变量。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对广西教育事业费与广西GDP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定义为LOG(EI)与LOG(GDP),同时,文中引入的1980―2012时间序列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广西统计年鉴》。
3.2 ADF单位根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不平稳会导致“虚假回归”,因此要对各个变量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各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变量序列是否平稳的方法称为单位根检验,通常使用ADF检验法(扩展的迪克-福勒检验)。
首先,对经济增长即LOG(GDP)使用ADF检验,结果如表1。
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上,拒绝“教育投资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即“教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同时接受“经济增长不是教育投资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由此可知,在广西地区,虽然教育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并没有反过来迅速带动教育投资的扩大,二者之间还未形成高效互动的协调反馈机制。这也说明,广西经济增长对教育投资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滞后效应。
3.5 脉冲响应函数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广西地区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而且知道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因果影响。为了进一步突出这种影响,下面将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考察随机扰动项的一单位标准差冲击或变化对内生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的影响,以期刻画教育投资变量的随机扰动如何通过系统影响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图1是基于VAR(2)模型的一单位标准差冲击所模拟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经济增长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即冲击的力度。虚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值加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图中可以看到教育投资单位标准差冲击对经济增长出现了正效应,并且从第2期到第10期不断增长,第10期的响应值达到了0.12。这说明教育投资的增长使得广西地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进而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并最终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4 结论建议
前人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经济增长与教育投资之间应具有明显的双向拉动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然而上述实证研究表明,在广西地区,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虽然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教育投资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经济的增长却并没有带来教育投资的有效提高,这说明在广西地区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形成高效互动的协调反馈机制,经济增长还远不是广西地区增加教育投资的原因。广西地处我国西南部,经济基础较差,人力资本整体素质不高,针对此种情况,广西政府应该要充分认识加大教育投入对于促进广西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着力改变目前广西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完善教育投资的结构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在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努力形成教育促创新,创新促增长、增长促投资、投资兴教育的良性循环模式,这对促进整个广西地区教育与经济的长远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加大教育投资总量供给
广西教育投资的总量不足已成为影响教育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扩大教育资本供给量。通过扩大教育投资总供给,加快教育投资的理性化和可持续的发展进程,以此来推动整个广西地区经济的增长。
4.2 调整并优化教育投资结构
教育投资的结构对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同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从广西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来看,投资结构并不合理。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众多,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高素质人力资本缺乏。针对这种情况,一要完善九年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提高财政对义务教育投资的比例并保障和巩固边陲县区对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二要调整对中高等教育的投资结构,增加对中高等教育的投资,提高人口素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4.3 扩大融资渠道,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除了政府通过在财政上扩大教育费用的支出来支持教育投资,各种社会机构、企业团体乃至个人都应发挥各自的力量筹集教育经费,建立教育基金、发行教育彩票等不失为筹措教育资金的良好方式。
4.4 加大偏远地区教育投资,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共同需求,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投资公平也有利于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广大的农村是社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素质急需提高。因此广西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边远贫困县区教育的投资力量,这对于改善和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增加社会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广西经济发展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刘旦.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统计教育,2009,(2).
[2]周芸.对中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J].中国商界,2009,(10).
[3]付廷臣.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5).
[4]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培养了大批适应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这些人才的技术发明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它又具有传播技术和推广技术的功能,这些都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支撑机理;专业化人力资本;潜在劳动力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发展生产总要有一支懂生产、能使用现代生产工具、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技术人员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即使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可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现代化的管理也不可能有效地实施。而要形成这样一支队伍,高等职业教育是必需的。与普通教育以及那些培养科学研究人才的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区域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作用,对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它起着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用,奠定了这些人才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传播技术、推广技术的作用,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1 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
人力资源是经济资源中的核心部分,是一切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处于主体地位的资源。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育,尤其是以培养专业化人力资本为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与生产力、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具有很强的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主动性、能动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直接服务于经济的特点。
区域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的因素,人才的培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只有当区域内人才的供给和储备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区域经济才能得到健康有序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生产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能直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发展其智能,使劳动者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并能使劳动力有更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创新。
依据当地区域经济的实力,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起到减轻企业人才紧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增长等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吸纳适龄青年学生,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其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掌握过硬的技术和能力,这既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力资本的投资再造过程,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出一批适合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 高等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特点是发展职业化功能,它将个体由自然人培养为职业人,使个体掌握科学技术,学会运用科学技术,把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把某种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服务的场所。一方面它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科研的方向和计划,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如:接受企业的委托,或者主动地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职业教育使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从而扩大其传播的范围,并且缩短再生产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还可以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对劳动力的需要也是波动不定的。在经济发展缓慢,对劳动力要求减缩时,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对劳动力的培训,可以暂时将劳动力储存起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减轻劳动力过剩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压力,调节劳动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供求矛盾。而在经济发展加速,对劳动力需求增长时,将储存的劳动力注入社会生产领域,以满足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
3 高等职业教育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良好市场环境的构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所带来的职业岗位矛盾,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必要的保障,为不同产业提供更多的符合需求的高技术人才,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此外,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员,通过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岗位培训,能够不断提升他们的从业能力,让他们更快地重新适应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新的行业的工作。
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不仅需要靠法制建设,也要依赖全社会的倡导、教育和监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大命题是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核心价值是诚实守信。”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利用自身教书育人的感化功能,而且也可以利用它本身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的重视,发挥其他社会力量难以替代的作用,为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在和谐的市场环境中发展。
【参考文献】
[1] 覃海逢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分析 《东南亚纵横》 2010年10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投入;经济增长;协整分析;耦合协调度;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1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5-0073-07
收稿日期:2011-06-18
作者简介:许爱景(1984-),女,山东聊城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一、 引言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而高等教育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承担者,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被推向经济活动的前台,扮演核心角色,起着科学知识创造、储备、分配和转化的先导作用,开始成为科技资源配置的基地,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尤其是在产学研结合、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新技术产业兴起、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等方面,已经处于经济的核心。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决定了它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影响了它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模式,而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则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如果相关,二者关系是否协调,以及存在着什么样的耦合协调规律,这是本文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国内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关于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有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对教育的投入,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规模需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1,2]。二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贾彦东和张红星[3]认为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状况各有不同,差别较大。毛盛勇[4]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协调程度较差。三是关于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林伟连[5]、杨祖宪和李东航[6]定性地探讨了两者的互动关系,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规模的首要决定因素;反过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刘晔和黄承键[7]的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不同区域教育投入对GDP增长贡献率存在差异,并呈现出由东到西递减的过程。
从上述文献回顾来看,既有研究对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做了一定的理论分析与探讨,定量研究中除了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还运用了计量经济方法对时序和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也有学者进一步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协调性,但对于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没有进行分析,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规律的把握也是空白。耦合原本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8]。它与协调是有区别的,协调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和谐一致、配合得当的关系,侧重于现象或系统间的良性相互关系[9],耦合系统之间的彼此影响有可能导致它们之间相互促进或互相破坏。相互促进是系统协调发展的表现,相互破坏则是在系统耦合时发生的不够协调的诸多问题。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许爱景: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和耦合协调分析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考虑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
lnGDPit=Ci+αlnHEit+εit;i=1,2,…N,t=1, 2, …T
式中,GDPit表示i省(市、区)第t年的经济增长指标,HEit表示i省(市、区)第t年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其它没有包含的变量和不可观测的因素一律纳入残差ε。
1. 计量分析方法。与时间序列数据一样,面板数据同样存在时间纬度上较长的延续性以及非平稳性,因此,在时序分析中的伪回归、单位根、协整问题也不可回避地存在于面板数据模型之中。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即是先检验面板数据的平稳性以及经济变量是否为同阶单整变量,再采用协整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长期协整关系的条件下,建立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因果关系的检验。
(1)面板单位根检验。为了避免伪回归的发生,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面板单位根检验的方法主要有:LLC检验、Breitung检验、Hadri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前三种是相同根情况下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后三种是不同单位根情况下的检验方法。六种检验方法中,除了Hadri检验外,其余检验的原假设都存在单位根。
为了保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采用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FisherADF和FisherPP检验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2)面板协整检验。如果所检验变量都是同阶单整过程,就需要对其进行协整检验,以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联系。由于近10多年来,面板协整研究已从同质面板检验发展到异质面板检验,而且异质面板更加接近现实,因此本文使用Pedroni[10]提出的异质面板协整检验。它以回归残差为基础构造出7个统计量进行面板协整检验,其中4个是用联合组内维度描述,即Panel v、Panel ρ、Panel PP和Panel ADF统计量,另外3个用组间维度描述,即Group ρ、Group PP和Group ADF统计量。为保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将同时使用组间和组内统计量。
(3)面板数据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Granger)指出的“如果非平稳的两个时间变量之间是协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11],对于面板数据也同样适用。它是利用变量关系发挥作用的时间差和滞后效应,根据变量各自的前期指标相互在解释对方指标中的显著程度,来判断因果关系的存在性和方向性。本文采用Hurlin和Venet[12]提出的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来检验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的面板格兰杰因果关系。其数据生成过程如下:
yit∑pk=1γkyi,t+∑pk=1βkxi,t-k+vit
其中,p为正整数,vit是随机误差项。零假设为H0:对于任意k,βk=0,备选假设为H1:存在k,使得βk≠0。如果拒绝零假设,则x是y的格兰杰原则,反之,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
以上通过软件Eviews6.0计算完成。
2.耦合协调性分析方法。一般认为,可用耦合度等指标来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程度。但耦合度指标显然未包含发展水平这一层面的信息,为较全面地分析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尚需通过耦合协调发展度这一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本文在借鉴协调度模型[13]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度构建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Ci(Hi×Ti)θ
Hi=Xit*YitXit*Yit22n;Ti=αXit+βYit
其中,Ci为耦合协调度;Hi为协调度;Ti为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θ为待定参数,一般取θ=0.5;n为调节系数;Xit表示经济增长的提高速度;Yit为高等教育投入增长的速率;t为时间(年度)。
(二)数据来源
1. 经济增长指标。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经济增长水平。为消除价格因素对GDP造成的剧烈波动,将各年度GDP折算为1990年的可比价。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9)中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 stats.省略/tjsj/ndsj/。
2. 高等教育投入指标。本文采用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支出作为衡量高等教育投入的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2009)中各地区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支出见相应年份年鉴的P301-305.。
由于各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基于国家官方标准的划分方法,将中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进行考察(不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和广西;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和湖南。
三、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
为使结果更稳健,采用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变量的水平值均含有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因此我们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时所选取的也是包含了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检验模型。这些变量在经过差分变换后,均表现为包含截距项,而不含时间趋势项,因此我们对其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时是选取了只含截距项,不含时间趋势项的检验模。。检验结果见表1。
由以上面板单位根的检验结果可知:东、中、西部地区所有变量的面板数据水平值都是不平稳的,而一阶差分基本都在1%或5%或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即I(1),符合面板协整的检验前提。同时,结果也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验证是否确实存在协整关系。
(二)面板协整关系检验
应用Pedroni构造的7个检验面板协整关系的统计量进行判断,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选用的小样本数据中,三个区域的组间统计量(除西部地区的Group ρ统计量没有通过10%显著性检验)都通过1%、5%或者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三个区域的组内统计量中,只有中部地区的Panel v统计量没有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但是三者Panel ADF统计量都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由于在Pedroni检验中Panel ADF和Group ADF统计量较其它统计量有更好的小样本性质,因此我们综合考虑判断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三)面板数据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时,首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Granger因果检验的滞后期的选择,而检验的结果有时对滞后期的选择非常敏感,不同的滞后期的选择往往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论。本文报告了多个滞后阶数的分析结果,其目的就是为了说明面板数据Granger因果检验结论的稳健性。具体见表3。
从表3检验结果来看,在东部地区,短期来看,高等教育投入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是高等教育投入的Granger原因;从长期来看,高等教育投入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也是高等教育投入的Granger原因,也即短期内,存在着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长期内存在高等教育投入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四、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一)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类型判别
运用前面构建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测度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在模型运用中,n(≥2)为调节系数,本文取其一般值为2,α、β为待定权数,本文视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同等重要,故按α=β=0.5为其赋值。
为了更好地说明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的程度,对耦合协调度进行等级划分。由于其数值界于0与1之间,最大值亦即最佳协调状态;反之,耦合协调度C越小,则越不协调。本文在借鉴有关研究成果后[14],设定如下耦合协调度等级及其划分标准(表4)。
表4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序号耦合协调度C协调等级序号耦合协调度C协调等级10≤C≤0.3严重失调50.6<C≤0.7中等协调20.3<C≤0.4中度失调60.7<C≤0.8良好协调30.4<C≤0.5轻度失调70.8<C≤1.0优质协调40.5<C≤0.6勉强协调(二)东、中、西部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测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方法,测算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及有关指标,具体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整体上,我国东、中、西部的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情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都从1999年左右的中度失调状态逐步过渡到勉强协调甚至中等协调的状态,这说明总体上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达到良好的互动状态,这种状态在短期内可以承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短缺,势必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对科技创新及教育投入的力度,以使经济增长进入依靠科技创新的内生驱动增长模式。
从各区域来看,在东部地区,从1999年至2001年,基本处于轻度失调阶段,2002年至2005年属于勉强协调阶段,而2006至2008年则基本达到了中等协调水平,这说明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发展理念也在不断改变,由原来的资源投入型发展方式转变为技术创新型发展模式。
在中部地区,从1999年至2002年基本处于轻度失调阶段,2003年至2008年基本处于勉强协调阶段。中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在发展的早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参考了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既资源投入型,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果还不如东部地区明显,应继续加大推高等教育投入的支持力度。
在西部地区,1999年至2000年属于中度失调阶段,2001年至2005年则处于轻度失调阶段,2006年至2008年处于勉强协调阶段。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相对较小,这就导致西部地区整体的耦合协调情况相对较差。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利用全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协整方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及动态耦合协调发展态势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无论是东部、中部和西部,高等教育投入都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只在东部是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原因;但在长期内,东、中、西部的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总体上都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只是这种因果关系在东部体现得更为明显,而在中、西部地区体现得相对较弱。在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方面,从总体上看,都从1999年左右的中度失调状态逐步过渡到勉强协调的状态,各区域之间又存在差距,耦合协调度的稳定上升还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支持力度。
从上述结论中,可以得出4点政策启示:第一,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拨款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并认识到知识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加强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以确保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投入的协调健康发展;第二,要充分考虑到经济落后地区的财力状况,积极完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间高等教育支出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异;第三,建立高等教育经费使用监督机制,提高经费投资效率;第四,积极开拓多元化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胡咏梅,薛海平.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的相关性研究[J].江苏高教, 2004(2): 23-26.
[2]毛建青.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的主要因素及其协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9(2):114-119.
[3]贾彦东,张红星.区域性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6(3):94-100.
[4]毛盛勇.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J].统计研究, 2009(5):82-85.
[5]林伟连.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高等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 2008(5):103-108.
[6]杨祖宪,李东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学术论坛,2009,(4):202-205.
[7]刘晔,黄承键.我国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时空差异的分析[J].教育与经济, 2009(4):47-51.
[8]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05,20(1): 105-112.
[9]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14(2): 136-143.
[10]PEDRONI P. Critical Values for Co-integration Tes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 with Multiple Regresses [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9, 61 (4): 653-670.
[11]GRANGER C.W.J. Testing for Causality:A Personal Viewpoint [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80, 2: 329-352.
[12]HURLIN C, VENET B.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in Panel Data Models with Fixed Coefficients[R]. Paris: Université Paris IX Dauphine, 2001.
[13]张晓东, 池天河. 90年代中省级区城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 地理研究, 2001, 20(4): 506-515.
[14]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 1999,19(2): 171-177.
An Analysis of the Measurement and the Coupling Degree of Higher Education
Investment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in China
XU Aijing
(School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关键词:科学技术;教育;经济;共同发展
1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所谓科学技术,就是“科学”与“技术”。“科学”是一个理解世界系统知识的理论体系。“技术”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未来有重要的影响,更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大家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现在科学技术已成为许多生产要素的核心因素,科学技术提高了社会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它还影响着受过教育的人的内容、方法和数量。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为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最有效的形式,是我们所知道或听到的大量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都是在大学里完成的,大学是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也可以说教育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和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壮大了科学技术发展人才的队伍,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教育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的吸收和应用,教育的实施培养了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所以科学技术想要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教育,只有教育不断进步发展,科学技术才能不断进步发展,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发展。
2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1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是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二者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促使着科学技术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的调整,改善了生产关系,促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两者互相协调,最终达到一个良性循环。
2.2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在当今社会,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具体的体现就是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小。众所周知,科技进步是形成产业分工的基础,产业结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或调整,都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当科技进步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使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就会使整个产业体系发生革命,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急剧的变化。所以说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但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着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比如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知识经济等等,这些新形式的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促进着经济的发展。事实上,由于科技进步与经济的增长存在相互作用,科技成果的会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与增长,而经济又会反作用影响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这样科学技术的进步便可以在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过程中继续发展。
3小结
在这个阶段,大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简单来说,科学技术就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当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经济提供的物质作为基础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没有经济的支撑科学技术也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发展的。所以说,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应该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赖的,处理两者关系对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
4科技与教育、经济的关系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日益密切,然而无论是医学方面、航空航天方面、还是生物工程等等方面的显著发展,都在显示出人才的重要性。那么人才的培养就要依靠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关键是要依靠科学技术。只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才能继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经济为教育和科学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科技、经济三大领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核心和动力,我们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统筹好三者的关系,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鄢晓.新兴教育技术之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张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65-70.
[2]孟宪平.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科学技术力量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7,(06):14-21.
关键词 一体化 学科性公司 模式
随着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建立一种良好的组织平台,以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科技企业的发展以及大学学科建设新模式的组建。学科性公司制旨在实现教育、科技、经济三位一体,循环发展,是一种创新性组织制度。
1 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1.1 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将日趋成为经济的中心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知识成为经济最基本的资源和最核心的要素。知识的中心化直接推动与之密切相关的教育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如果说知识、信息是新经济时代的核心, 那么高等教育无疑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高等院校也因此被推向社会、经济的中心。
1.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生产发展中的第一要素。与传统经济形态不同的是,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等无形资产为核心, 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的经济。事实也证明, 高新科技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据美国《商业周刊》调查, 知识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增至33%,是房地产业的两倍以上, 更把汽车业远远抛在后面。在,高新技术产业也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2004年上半年信息产业经济运行》表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经济发达的上海、江苏、福建等省市的增幅分别高达97.7%、70.7%、34.2%。
1.3 经济需求直接推动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人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需求, 但最基本的还是经济需求。正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才使科技从象牙塔走向经济领域和生产过程之中。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需求水平和力度更引导和推动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不断实现着科技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可以说, 经济需求不仅制约着科技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而且引导着科技的方式和方向。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Ⅰ·马奎斯教授对500 多项技术创新的抽样调查分析,3/4的创新成果是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当然并不是所有科研成果都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只有那些有市场需求、科技含量高的成果才会有巨大的市场竞争力。那些不顾经济需求, 为技术而技术、为论文而论文的成果恐怕只能束之高阁直至被淘汰。
1.4 教育、科技和经济三位一体,循环发展
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原本就有着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是在过去,由于知识、信息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中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它们必须依赖资源、资本等起着辅助和补充的作用,因而三者内在的互动关系没有达到一体化的理想高度,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信息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决定性因素,它们开始摆脱资本、资源的依赖地位,开始独立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点对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极为重要。
21 世纪,既是经济的世纪,更是教育和科技的世纪,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振兴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其中任何一个已不再是另外两者的外生变量,而是互为内在动力。教育、科技、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正日益呈现教育———科技———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进入以知识生产、流通和消费为特征的新的世纪,大学人才培养、科学、创新创业的一体化就成为发展的必然。
2 学科性公司制是一种创新性组织制度
2.1 学科性公司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学科性公司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科性公司是依托学校学科优势,以科技成果为核心技术作价入股创建的科技型企业,学科性公司的法人代表必须为学校在编人员或是学校拥有股份的公司;二是学科性公司必须依托学科,发挥学科优势,将科技成果产品化,以开发和经营本学科相关技术产品为主要业务。
学科性公司制是基于高校的学科优势,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有效地开展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并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育科技新体制。
学科性公司制所形成的科技型企业(即学科性公司)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一方面,学科性公司依托学科而产生,与学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科的发展为学科性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前沿性科技成果和创新性人才;另一方面,学科性公司的发展又为学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和适应市场需求的项目来源,加速创新性科技成果的产出,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产权明晰。学校行政管理与关系合理以股份制组建的学科性公司,要求其具有企业制度的全部属性,必须产权明晰。股东是企业财产的最终所有者,享有股东的主权;董事会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拥有法人资产的所有权,行使法人财产权;企业经营者受董事会委托行使具体的经营权。这样在股份制企业内部,股权、法人所有权与经营权明确清晰,它们既分离又统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种制衡机制促使企业自我加压、转换机制,又能使政企分开,理顺学校行政管理与企业的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
(3)入股,保障科技人员和学校(学科)的权益。学科性公司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并作为产权要素参与分配,即:为学科性公司提供创新思想的科技人员和学校(学科)均在公司持有无形资产股份。学校持股所获权益全部用于支持学科,形成学科性公司与学科的良性互动;科技人员在利益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2 学科性公司制的创新性组织制度
学科性公司制是立足于现代公司制基本,基于、科技、一体化战略,对创新组织重构后的一种制度安排。学科性公司制创建了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管理新模式、突出知识产出和人才培养功能的企业法人组织新模式以及自主发展的大学学科建设组织新模式。
(1)科技管理新模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学科性公司制旨在实现教育、科技、经济三位一体,循环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产业化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高校科技体制和管理模式必须顺应环境变化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科性公司制就是当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推动学科发展的有效科技管理新模式。
由于缺乏资金、场所等中试条件, 学校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难以继续扩大研究规模而被迫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不少成果延误了发展和转化时间。“学科性公司制”通过资金的注入和学校与企业、社会合作方式与场所的拓展, 为学校研究成果的中试、扩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使学校的科技成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为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支撑。此外,“学科性公司制”按照企业化、市场化机制运作, 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学科性公司科技开发的运作过程中,首先是因为有市场需求,才有面向这一需求的研究,因而研究成果一旦成熟,会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市场针对性而得到转化和,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大大提高。
(2)企业法人组织新模式———突出知识产出和人才培养功能。学科性公司制突破以往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组织模式,突出了知识产出和学科建设的功能。前面说过,学科性公司依托学科建立,它的发展又为学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和适应市场需求的项目来源,加速创新性科技成果的产出,在两者良性循环发展过程中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学科性公司制提供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但这不是它唯一的职能。高等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使学生有效地驾驭并灵活地运用知识。学科性公司恰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场所。一般而言公司会吸收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参与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课堂里难以学到的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极大地培养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
(3)大学学科建设组织新模式———突破以往单一由政府主导的或社会资助的大学(学科)发展模式。学科性公司必须依托学科,发挥学科优势,将科技成果产品化,以开发和经营本学科相关技术产品为主要业务。反过来,学科性公司的发展又为学校(学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和适应市场需求的项目来源,使学科获得自主发展的动力,突破以往单一由政府主导或由社会资助的大学(学科)发展模式。
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等学校也置身于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也有一个求生存求发展的。特别是办现代大学耗资巨大,政府拨款已不能满足学校的需求。这种严峻的形势迫使学校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寻求支持。学科性公司制模式下,学校(学科)通过无形资产入股所获权益全部用于支持学科发展,为学校(学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使其获得自主发展的动力。因此可以说不断面向市场,完善学科性公司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及其职能拓展的需要。
1
徐红燕,周亚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股份制模式的意义、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01(1)
2 周亚庆,许为民. 科技成果转化的股份制模式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
3 李正荣,罗英姿,唐新孝. 中南大学“学科性公司制”的探索和实践 [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