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发展的前景

银行发展的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9 16:42: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发展的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行发展的前景

篇(1)

目前,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经济的多个领域,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全面、精确的财务报告,为银行的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提高银行业务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会计信息化下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以及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提高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合理建议,以达到提高银行管理水平的目的,从而促进银行综合业务的发展,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的涵义

会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处理传统的会计工作内容,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原始数据的统计、核算、汇总、分析以及储存等工作,同时结合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高端处理。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多样性、精确性以及及时性,从而使会计数据信息可以有效的为银行的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会计信息化不仅包含着会计电算化的全部功能,而且完善了会计电算化的不足,通过结合现代化网络技术,会计信息化具有高效、精准、快捷等优点。

通过上述分析,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基础理论与现代化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包含了会计信息、成本信息以及人力资源信息等的管理与分析,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以及分析,进而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会计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财务信息数据的核算和分析为银行的经济决策和生产经营提供参考信息,充分展示了财务核算的控制和决策职能。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会计数据信息的录入与处理方式,其覆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财务数据的共享。会计信息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扩大了财务审核范围,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优化了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科目的设置关系着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合理的会计科目不仅可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可以让财务人员进行更加准确、全面的财务核算。会计信息化系统对会计科目的设置遵循准确性、高效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可以使财务人员更加清楚的了解账目信息,准确录入财务数据,便于财务人员更加准确的核算会计数据,生成财务报告,同时有助于其他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数据集成和共享。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将银行整个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信息全都收集到系统中,实现信息的转化和传递。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对各部门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只要部门具有合法授权,就可以从系统中提取想要的会计信息,而整个过程不需要财务人员的参与。会计信息化可以加强银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相互了解有关信息,便于对银行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和调配。

第三.运行和管理过程智能化。传统的会计核算是通过手工处理完成财务数据的统计与核算,最终形成财务报表。而会计信息化不仅可以实现自动汇总和核算财务信息,而且可以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控和管理,充分展示了智能化的特征。会计信息化系统结合了人、计算机技术、网络程序等资源,形成了现代化的应用程序。

二、银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性不强

目前,很多银行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的功能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代替传统会计的手工记账。只是集中在财务数据的录入与核算等基本职能,其工作目的主要是在规定时限内提交财务报表。但是,银行在运用会计电算化时,忽视了会计电算化的其他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汇总、分析与调控等功能,没有建立适合银行经营管理和经济活动的信息数据库,也没有为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数据性的经济决策。因此,从目前银行的会计信息化发展状况看,无法全面满足银行管理和经营的需求。

(二)会计电算化高素质人才缺乏

作为银行内部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而且需要懂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目前,银行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虽然具备财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却不了解计算机相关的应用知识。如果在平时工作中遇见计算机故障问题,工作人员几乎无法独立的解决问题,从而对银行财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拖延了财务工作进度。而部分财务人员虽然了解一些计算机应用知识,但是對财务软件的操作不熟练,无法很好的利用软件功能完成会计数据处理工作,不能满足银行财务工作需求。由于银行缺乏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了解财务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使得银行的会计电算化发展遭受到一定的阻碍。

(三)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安全性较差

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依附于网络技术,会计数据都由电子符号代替,传统的纸质媒介也由计算机媒介代替,使得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的安全受到影响。例如银行工作人员可以对财务原始数据进行更改或删除,使得财务信息失真或缺失;计算机媒介容易受到网络黑客或病毒的攻击,从而造成财务数据的丢失或破坏;当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或软件问题时,很可能导致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无法运行,对银行的财务工作造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系统登录时所使用的用户名密码、指纹识别等权限设置方式,也无法全面保证财务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再加上银行部分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病毒和黑客的攻击缺少防范措施,一旦系统瘫痪,其内部数据很难完全恢复。所以,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安全性较差,使得银行部分财务报告等缺乏可信度。

三、会计信息化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

(一)财务报告专用性

在银行的实际财务工作中,有很多特殊用途的数据和信息,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这就体现了会计信息化财务报告的专用性。根据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向其提供不同形式的专用报告,体现了会计信息化具有信息披露特殊性的特点。

(二)财务报告多栏式

财务报告多栏式是指针对银行同一经济业务进行不同方式的会计处理,进而使得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得以披露。在传统的会计处理中,对单一信息无法进行不同计量的比较,也不能对不同信息的价值进行总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可以改变传统会计处理的这种局限性,可以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用途,对单一信息进行多元化处理,为银行的发展提供经济决策依据。

(三)财务报告实时性

依靠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使得会计信息化具有实时性,使得财务报告模式具有时效性。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将银行发生的经营活动体现在财务报告中,并且财务报告可以进行定期更新,便于信息使用者随时在线查看。

四、提高银行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银行应该加强对管理者的思想和管理培训,从而提高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明确会计信息化对银行发展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会计领域的稳定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会计数据的储存方式,改变了传统会计信息的处理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财务审计和财务控制的质量。会计信息化改变了银行的财务工作分工形式,提升了财务工作质量。因此,作为银行的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工作,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使会计信息化为银行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决策,从而使银行的发展取得新突破。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银行应该为财务人员定期安排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实操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培训,从而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从业素质。银行的培训计划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对于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要着重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操作;对于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十分熟悉的财务人员,应重点培训其财务理论知识,以达到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综合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银行应培训一批计算机系统维护人员,使其可以为财务人员解决较为专业的系统问题,同时可以为财务人员提供指导,从而促进银行会计信息化发展顺利进行。

(三)保障會计信息化的安全性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所有的财务数据都是电子形式储存在计算机媒介中,系统很可能遭受非法攻击,造成财务数据丢失或破坏,对银行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保密原则、岗位职责制度、日常工作制度、系统维护与更新制度等。同时应保证各项制度全面公开,让银行员工清楚了解,并自觉约束工作行为。另外,银行应该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对会计信息化进行监控以及风险预测,从而保证银行会计信息化有序进行。

(四)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优化会计信息化的运行环境

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涵盖银行各个工作部门以及各个工作岗位,包括审核、授权以及确认等多个职位。健全的内部体系可以有效保证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可以使银行各个部门之间更加准确的进行信息沟通,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根据研究表明,由于计算机自身运行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化出错的概率几乎不存在,但由于人为操作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层出不穷。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会计手工记账的方式,数据信息的处理不再需要纸质凭证,极易造成数据结果被更改或删除。因此,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信息化的录入程序、权限设置、更改程序、监督制度等,从而提高银行会计信息化质量。

(五)完善会计信息化的法律体系建设

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法律体系是会计信息化规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科学、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为银行会计信息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在正确的方向上平稳发展。同时,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规范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避免财务人员任意更改财务数据或不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数据备份。同时,健全的法律体系可以有效监督和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为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的必然性

(一)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趋势

会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理念和方法都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改变、更新和完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以及会计发展环境的变化,都迫使会计领域进行改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也使传统会计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对传统会计进行架构重组,将现代网络技术融入到会计工作中,形成先进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因此,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体现了会计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影响作用。

(二)会计信息化是银行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银行发展会计信息化,其目的是实现经营管理活动的自动化,即利用电子、网络技术对管理活动进行设计、预测、分析以及控制。因此,银行需要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对财务工作的统计、核算、分析以及调控等工作。从而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银行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必须大幅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银行间竞争的本质是管理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因此,银行需要利用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功能的会计信息化系统,通过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为实现银行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对单一信息进行多元化处理,为其提供不同形式的财务报告,体现了会计信息化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因此,集收集、汇总、分析、核算、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为银行的发展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实现银行规范化、高效化的发展模式。

(三)会计信息化将实现管理一体化

目前,银行会计信息化在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下,以基本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使银行的管理趋于规范化和整体化,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但随着网络技术、云数据等快速发展,将逐步实现银行会计信息管理一体化。在未来,会计信息化将集成银行各个部门的不同信息,共同形成新模式的财务数据报告,同时生成综合数据库,实现各部门之间管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ERP技术的出现为管理一体化的发展提供的重要保障,将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信息集成范围将扩大到银行外部市场和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

篇(2)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26-02

一直以来,金融服务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想要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金融状况迫在眉睫。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农业大国,但是决策者往往以工业作为经济迅速增长的工具。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就成为了弱质产业,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我国农业和农村就不能稳健发展。

发展村镇银行正是解决此问题的重大举措。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底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原则,积极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相对于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具有融资成本低、融资效率高等特点。自从2006年底银监会降低准入政策后,村镇银行的发展已有8年的光景。在这几年中,村镇银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它的诞生不仅为农村单一的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同时还有效地规范了农村非正规的金融市场,解决了农村农业资金短缺等问题。村镇银行成立以后,以其决策链条短、工作效率高、经营机构活的优势服务客户,充盈了农村金融市场,增加了信贷资金供给,同时推动了当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加快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可见村镇银行在农村发展中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目前,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地位稳步上升。首先,村镇银行业务品种创新较多,除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结算、贴现等银行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外,各地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业务。其次,村镇银行运营效率较高,由于村镇银行层级简单,决策链条短,使得村镇银行提供贷款程序便捷、时间短,这使得村镇银行在金融市场竞争中逐渐建立起坚实的客户基础。最后,村镇银行的设立在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同时,推动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与农村社相比,大部分村镇银行贷款年利率都较低,且借款和还款时间更为自由。较低的贷款利率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扩大了农户的融资需求,同时有利于农村地区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服务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总之,村镇银行的设立标志着农村金融改革由存量进入到增量的阶段,为克服农村经济体系发展的艰难注入了新的血液,为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是农村金融改革重要的里程碑。

村镇银行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经营环境受地域自然条件、开放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等限制,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不高。虽然村镇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比较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而且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不足,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现阶段村镇银行经营的还是传统存贷款业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被广泛应用,而村镇银行电子银行功能欠缺、业务系统功能不全,无法满足信贷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需要。有些银行不能进行通存通兑,也不具备办理本票、支票等基本功能,不具备信贷业务流程控制功能。无论从贷款产品、中间业务产品还是银行卡业务产品来看,均过于单一独立,不能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以及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从而导致客源流失。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它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目前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特别是无抵押的保证贷款,其潜在风险更大,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将对其造成声誉毁灭性打击,使其吸收存款将更加困难。各地县级银监办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的问题,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难以到位,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相对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内控和安防能力相对薄弱,应对农村市场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能力不够。同时,由于受农村的经济发达程度、工资水平等客观因素影响,不利于吸引专业金融人才。从业人员素质不齐、创新意识不强,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村镇银行创新的可能性,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创新。自从村镇银行设立以来一直面临人才短缺的状况,由于当前农村金融环境欠佳,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不如城市优越,交通不发达,金融资源也不如城市丰富,很多高素质人才会选择远离农村而在城市发展,这也直接导致了村镇银行人力资源的欠缺。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较弱,在原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上,较富裕客户是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稳定客户,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本来就具有很多优势。中层客户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占有,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然在制度和经营上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因为其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时间较长,经营与农村相关的业务经验较为丰富。一些外资金融机构也参加到竞争的队伍当中,相对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更高。村镇银行在这种环境下拓展业务、抢占市场,势必加剧竞争。

面对这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我们也应该重点去解决。在市场定位上,应该明确客户群体,重点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以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为己任,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媒体和平台向公众介绍建立村镇银行的意义以及相关业务,同时提升服务质量,塑造良好形象,要让公众充分认识并认可,赢取公众的信任以及支持。在贷款方向上,村镇银行应该努力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来减少村镇银行的风险,合理分配贷款的去向。并且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加村镇银行营业网点,尽快完善银行各项系统,增添多种结算业务,为公众提供更方便更丰富多样的金融业务。对于引进金融专业人才和人员素质问题,可以创建学习型组织,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新的金融理论来提高专业知识,并通过开展服务竞赛等活动来增强服务能力。同时,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吸收有经验的优秀员工来提升村镇银行管理水平,也可以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招聘补充人员。引导员工勤勉尽职,杜绝道德风险。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队伍,提高村镇银行的业务水平和经营能力。同样,政府也应该出台有关政策,来支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进行适度的有序竞争,增强村镇银行的活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可见,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相继出台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一系列补贴等措施,并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体系和医保体系等的投资力度,坚固了农村经济增长强有力的后盾。“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农村将继续沿着农村城镇化、农村产业化的趋势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同时农村资金的巨大需求也为村镇银行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以及相关的政策放宽和有力的政策出台都将是村镇银行即将面对的机遇。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革命 银行业 转型发展

科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之一,不仅推动了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更在推动人类社会加速进入信息社会。始于上世纪4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银行业的物质基础,也推动着银行业态变革,需采取措施提前应对。

一、信息基础设施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增基础设施

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表现形式,全球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增基础设施,其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产业变革。随着关键技术的日趋成熟,全球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了大规模拓展期。当前,互联网应用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增基础设施。

(一)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已覆盖全球五大洲

当前,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应用规模持续扩张,表现为虽然在五大洲互联网用户数占全球用户总数的比例不同,但已覆盖全球。一是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在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30亿,增长平稳,增长率达到30%,同比增长9%(见图1)。

根据世界互联网统计机构的数据,截止2016年12月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总计已达约37亿户。其中,互联网用户数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更快,例如印度互联网用户2015年同比增长率达到了40%,远超世界平均增长率的10%。2015年3季度,印度已超过美国,成为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互联网用户市场。这都表明,互联网基A设施正快速覆盖全球。二是互联网全球覆盖率呈现较大差异。根据世界互联网统计机构的数据截止2016年12月底,亚洲互联网用户数占全球总数比例继续上升,已经占到50.2%,依然保持用户数全球第一的地位;欧洲地区用户数居世界第二,占到全球用户总数的17.1%;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用户数世界第三,占全球总数的10.4%;非洲的互联网用户总数占全球总数的9.1%;北美地区互联网用户总数位居世界第四,占全球总数的8.7%;中东地区的互联网用户总数占全球总数的3.8%,大洋洲占全球总数的0.7%,比例最低。其中,亚欧大陆总体约占76%,欧亚非总体约占85.1%(见图2)。可见,虽然各地区互联网用户数占全球总数的比例不一,但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遍布全球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引发的互联网时代。

(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已覆盖全球近半数人口

首先,虽然各大洲互联网实际用户数布不均衡,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应用规模还在持续扩张。据世界互联网统计机构的数据,截止2016年12月底,亚洲地区互联网用户规模最大,大约为18.56亿户;其次是欧洲,约为6.3亿户;位于世界第三位的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约为3.8亿户;非洲约为3.36亿户;北美地区变化不大,用户数保持在3.20亿户左右;中东地区约为1.42亿户;大洋洲仅有约0.28亿互联网用户。其中,亚欧大陆总体约为24.86亿户,欧亚非总体约为28.246亿户(见图3)。可见,全球网民全球分布十分不均匀,亚欧两大洲用户较多,中东和大洋洲网民数量相对都少。亚欧两大洲是世界互联网应用的主要地区,网民数呈现快速攀升态势。

目前,信息基础设施应用规模持续扩张,在互联网对人口的渗透率上表现为发达经济体渗透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而后者扩张的步伐呈现不断加快态势。据世界互联网统计机构的数据,截止2016年第12月底,互联网对北美人口的渗透率就已经达到88.1%,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欧洲人口的互联网渗透率为76.7%,处于世界第二位置;大洋洲人口的互联网渗透率为68.0%,位居世界第三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人口的互联网渗透率为59.4%,位居世界第四;中东地区人口的互联网渗透率为56.5%,位居世界第五;亚洲和非洲人口的互联网渗透率分别仅为44.7%和26.9%,远低于世界平均值49.2%,排名分列倒数世界第二和第一(见图4)。渗透率是指一国网民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反映了互联网在该经济体的普及率。全球互联网渗透率的现状表明,与亚非发展中国家在当今世界竞争格局中的落后状态相适应,其在世界信息技术革命中也处于落后状态,但随着信息技术硬件成本降低,扩张步伐在加快。

其次,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应用规模持续扩张,还表现为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率趋势表现为增速放缓,规模还在不断攀升新高度。

据世界互联网统计机构的数据,世界互联网用户规模还在以每年大约2亿左右的规模快速上升,总规模持续增加。同时可以看出,互联网用户增长率并不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而是在下降,2012年增长12%,2015年增长9%。另据2016年KPCB的《全球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的增长率相较于2014年的31%,已放缓至21%(见图5)。而且,全球智能手机单位出货量急剧降低,只有10%的增长,而2014年度为28%。安卓手机继续抢占iOS的市场份额,在美国的销售价格持续下降。可见,新互联网用户获得的难度加大。KPCB在2014年5月了一份《全球互联网趋势报告》认为,造成互联网用户增长率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互联网普及率高于45%的经济体的网民增速在放缓,互联网普及率低于45%的经济体的网民增速虽然在增加,但难以抵消互联网普及率高于45%的经济体的互联网用户增速放缓的影响。考虑到互联网普及率低于45%的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滞后性,经济发展收益增加难以支撑其国民购买网络设备的需求,难以形成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的局面,但增长趋势不会改变。”徐长春,贾文学.《2014年全球互联网引发的变革研究》,《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4―2015)》,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版,第406页。KPCB在2016年的《全球互联网趋势报告》认为,因不发达和/或欠发达和不富裕国家的新市场尚未开放,智能手机材料成本在这些国家人均收入的占比非常高。

总之,在现有技术平台上,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已覆盖了全球一半的人口,空间上覆盖了五大洲。当前,世界互联网用户规模增占率增速放缓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的常态,但并没有改变全球互联网用户持续增加的基本态势。

二、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的银行业变革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影响因素,重塑产业基础设施,推动产业组织演进,提升产业绩效,改变产业市场结构,调整企业组织形态,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变革的引领性力量,深刻影响产业演进。通过技术渗透,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银行业业态,推动下一代银行业业态的出现。

(一)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推进银行业基础设施的重大变革

由于信息技术设施的普遍应用,银行业基础设施正在发生革命性变革,呈现加速数字化态势。

首先,银行业对外窗口呈现数字平台化趋势。当前,所有的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作为面向市场和社会的窗口。如图6所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2016)》显示,我国企业互联网使用比例几年来出现快速增加态势。截止2016年12月底,全国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比例达到95.6%。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银行业使用互联网办公比例走在了各行业的前列,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且都建有自己的网站。需要说明的是,银行网站最初只是作为展示和信息的平台。随着对互联网站功能的拓展,网站的这种展览展示功能继续得到保留,成为其面向社会的基本功能之一。

其次,银行业业务呈现数字平台化趋势。目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网站越来越多地呈现扮演业务平台的趋势,银行业传统业务越来越多地被搬上了W站,比如存款、转账等业务,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如图7所示,我国银行核心业务越来越多地依靠信息系统来解决。当前随着我国第一家互联网银行―网商银行的出现,银行的产品设计业务也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了。比如,网商银行信贷的信用评估业务就通过客户的互联网大数据来完成。可见,银行从传统业务到新业务的拓展都越来越平台化了。在信息技术生态系统不断演化的条件下,数字平台化是银行业发展的宿命。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银行业对信息基础设施的依赖越来越大,而银行功能的信息化反过来也推动信息装备应用的进一步扩大。银行业呈现基础设施信息化、数字平台化趋势。

(二)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推进银行业组织形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正在使得传统业务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现在,去银行办理业务还要经过取号排队,然后刷卡,输入密码,核对身份信息,签字确认,必要时还要拍照,以保证银行业务的安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日臻成熟与完善,指纹识别技术、视网膜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银行领域,其提供的密码安全性和无与伦比的便捷性远超传统业务方式,其效率也拉下传统方式不知几条街。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得开展,人们已经不需要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微信支付、网上支付的普及也使传统业务方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作用的结果,不仅意味着传统业务模式将因被取代而逐步消失,而且因为效率提高而意味着银行从业人员规模也将锐减。

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正在推动银行业组织模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意味着现行银行业的总分行模式将逐步被淘汰。由于信息技术装备的应用,原来总行与分行的资金池业务不在需要当地分行通过人工来操作,通过互联网在总行就能实现;存取款业务也不再需要柜台来人工实现,只需具有存取款功能的ATM机就能完成。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广泛运用,个人信用评估可以通过网络画像技术就能实现,信贷产品设计和放贷业务通过互联网就能实现,原来由分行业务人员承当风险识别业务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非洲金融技术学会各专家近日在约堡进行圆桌会议讨论时表示,数字技术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对当今银行分行的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各大国际银行已经在减少银行办公室雇员人数。商务部网站.《专家:数字技术意味着银行分行的模式可能很快淘汰》。http:///article/ztdy/201705/20170502568179.shtml。也就是说,现有分行将被一系列ATM机等信息设备所取代,现行银行业的总分行模式将逐步被淘汰,而代之以单一总行模式。二是银行业内部组织模式将演变成信息技术装备服务部门和投行业务部二元模式。由于银行存款和贷款的信息化、自动化,只要银行信息资产设备运行安全健康,就能保障银行存贷业务的正常运行,银行柜台等中间业务几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银行资金的投放业务还难以被信息机器所取代,还必须由人工来完成,需要高素质的投资团队保证利润来源,需要继续保留高素质的投行团队。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未来的银行只需要信息技术装备健康安全运行的技术服务团队和保证资金回报的投行团队,是由后勤技术服务部门和投行部门组成的二元内部组织结构。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装备的应用,现有银行的空间组织模式和内部组织模式都将发生重大变革,而且为期不远。现有的互联网银行就是其先行者。

(三)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引发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

篇(4)

摘要:商业银行的管理目标之一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提升服务质量是其实现利润的载体,提升服务质量是为了通过满足关键顾客的需求建立银行与顾客的信任感,形成客户网络。由于员工担任与顾客互动的主要角色,因此员工满意度直接决定了顾客满意度。本文通过对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调研,通过实证分析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提供具体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员工满意;影响因素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金融系统的全面开放,外资和民间资本可以自由流入银行业,商业银行事成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利润增长点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效果甚微,因此,商业银行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提升服务价值实现利润的可持续增长。服务价值提升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使顾客满意。而顾客满意度来源于对员工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价,员工的满意度又决定了对顾客的服务质量。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提高顾客满意度,首先要从内部员工入手,以内部员工的利益为核心,努力提高员工满意度。本文以天津武清村镇银行为例,对其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013年4月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工商局注册挂牌成立,由于员工的社会需求、成就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了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员工工作效率明显偏低、满意度低。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通过对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调研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研究假设

员工满意度指员工对工作、氛围的整体感知,它直接反映了员工自身的各种需求被满足的程度。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薪酬与福利、工作环境、个人发展、晋升机会等方面。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本企业内部,缺少横向比较,也就是没有在行业内形成标准的体系。其次没有利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所以,综合学者对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假设:

2.1工作环境,反映与员工工作相关的各种客观条件。

2.2个人成长,反映个人培训、成长的可能性和晋升通道。

2.3薪酬与福利,反映薪酬的数量、福利是否完善、领导对员工的关心等。

2.4发展前景,反映员工自身的发展前景和职业生涯规划。

3.研究方法

在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利用SPSS16.0软件对所收集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研究银行员工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3.1样本分析

3.1.1性别因素

目前在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员工的基本情况是女性员工的数量占有优势。通过在银行内部随机发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的比例为48%,女性为52%。该银行的男女比例基本符合行业要求。

3.1.2年龄状况

对员工年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5岁以下的员工占34%,26到30岁的员工占30%。31到40岁的员工占34%,总体上各个年龄阶段的员工分布相对比较均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普通员工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该行员工的年龄状况基本上符合行业要求。

3.1.3学历因素

对该行员工的教育背景进行调查,从结果可以发现,具备大专以下学历的员工比例为9%,大专学历的员工比例为18%,本科学历的员工比例为70%,研究生以上的员工比例为3%。可以看出该行员工的学历主要为本科学历,在员工中70%的比重,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目前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学历水平符合业内要求,大部分员工具备较高的学历水平,其中满意度呈现较强的多元化趋势。

3.1.4工作年限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该行员工的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比例为40%,5到10年的员工比例为34%,10年以上的员工比例为26%。

3.1.5岗位因素

调查对象中柜员员工所占比例为60%,客户经理所占比例为20%,从事技术开发的员工所占比例为6%,中层管理者得比例为14%。可以发现其中从事技术类得员工所占的比重偏低。

3.2信度检验

本文采用Cronbach Alpha系数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CronbachAlpha系数愈高即问卷的信度愈高。对本问卷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83,员工满意度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91,所以本问卷具有比较高的可信度。

3.3效度检验

对问卷效度的检验一般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8,员工满意度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1,系数均在都在0.6以上,数据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3.4因子分析

对调查问卷做描述统计分析。问卷总共设计30道问题,对30个变量做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30个变量提取4个公共因子,分别命名为工作本身、个人成长、薪酬福利、发展前景。反映样本总体对每个变量的解释情况,4个公共因子的解释贡献率达到78%,认为4个公共因子可以很好地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

3.5回归分析

以4个公共因子为自变量,以员工满意度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工作本身、个人成长、薪酬福利、发展前景分别对员工满意度具有显著的影响。

4.结论

通过对银行员工的内部访谈及内部的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工作环境、个人成长、薪酬与福利、发展前景等方面。从样本基本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对员工满意度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和男性员工相比女性员工工作满意度低,和年长的员工相比新进员工工作满意度低,和本科学历的员工相比高学历员工工作满意度低,和老员工相比刚入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低。

通过因子分析,将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提取为四个公共因子,解释了原有变量78%的信息。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员工在工作环境、个人成长、薪酬与福利、发展前景各个因素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由此可以看出不仅工作条件、环境对员工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还和内部员工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在对员工管理工作中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关注内部员工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其次要进一步关注内部员工的生活学习环境与条件。总之,多种因素可能对员工工作满意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商业银行在对员工的内部管理中应该同时关注员工满意度的多种影响因素,满足员工不同层次水平的需求。(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

1.关于私人银行的定义以及内涵相关方面的研究

较早对私人银行业务具体定义的是国外学者Lyn Bicker,他在《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1996)一文中指出私人银行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维护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的银行业务。

在私人银行的服务内容上,Lassar(2000)认为私人银行业务不仅是银行服务,还是包括保险、资产管理、财产计划与商业计划等各项金融服务的全方位集合。

在私人银行的服务对象上,维基百科将私人银行定义为一种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银行服务,为其提供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并结合了信托、投资、银行、税务咨询等多种金融服务。

David Maude(2006)在其经典著作《Global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The New Realities》一书中指出现代私人银行竞争在加剧,带来了私人银行业务的新的特征,产品上,产品的覆盖面越来越大,银行业者在不断修正产品组合,以满足客户需求;定价上,为了减少给予客户折扣带来的收入流失,私人银行采取了多元化的定价策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5 年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也提到了私人银行业务是为客户投资和进行资金管理的综合服务业务。这是我国官方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通过对比,官方定义与学术界所作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

2.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前景研究

在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可行性的研究上,蔡粤屏(2000)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一直维持很高的储蓄率,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私人银行市场,高额净值人群的增加推动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康承东(2007)认为我国庞大的市场有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巨大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不断积累,我国的富裕阶层的人口基数不断变大,而且富裕阶层比较密集,这都具备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外部市场条件。梁兴远(2005)同样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不良资产比率高、受外资银行冲击等不利因素,指出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可行性和紧迫性。

虽然我国有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充分理由和条件,但是不少学者对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前景应当保持理性认识。李怡(2004)在《新加坡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启示》一文中认为,由于中国的富裕阶层大多利用转轨过程中体制不完善致富的,决定了私人银行业务以离岸方式为主。因此,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虽然有广阔的前景,但离成熟尚早。

3.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研究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只有几年时间,和国外私人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分析存在的问题时,学者们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外部因素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时,学者王君丽、徐颖丽(2006)指出我国金融产品单一、人力资源匾乏制约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提出可以通过准确的目标客户定位、加快人才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采取多样化的营销策略等途径积极开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

在分析外部因素存在的问题时,代涛,肖红建(2007)认为束缚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开展的因素如下: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力度不足,私密性差;金融分业经营,投资品种单一;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尚未放开,外汇管制严格。陆磊(2008)认为我国现有监管体系存在问题是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针对私人银行监管规定,监管主体多元化,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缺乏风险监管,监管能力和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4.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选择以及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应当采取的发展模式,连建辉,孙焕民(2007)在《走进私人银行》一书中提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要采取总分结合的方式,即在集团内部设立单独的私人银行分部,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方针,同时在银行的各个分行建立相应的私人银行服务中心,负责具体的业务。卜银伟(2011)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成熟经验,建立符合国情和地域特征的私人银行发展模式:构建以目标客户群为核心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明确目标客户定位,拓展目标客户渠道;选择适宜的私人银行营销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这些措施迅速做大市场规模、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私人银行金融服务机构。龙安芳、温波能(2010)将金融危机后中资私人银行进行了比较,并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私人银行发展思路:立足本土人才建设,借鉴中信、平安、光大等集团管理模式,探索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或合资。

参考文献:

[1]Lyn Bicker,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 Serious Wealth [M].Routledge, 2002

[2]史其禄;喻军, 汇丰如何开展私人银行业务[J].中国城市金融,2003,8: 022.

[3]朱军林,卢森堡金融业发展的若干经验及启示[J].南方金融, 2005, 9: 021.

[4]康承东,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潜力及其发展策略[J].济南金融,2007, 10:45-47.

[5]李怡, 新加坡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启示[J]. 亚太经济, 2004, 6: 25-27.

篇(6)

关键词:物流金融 特色金融服务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目前商业银行对物流行业的介入还很不够,主要局限对处于冷链物流节点的重点企业开展传统的信贷业务及类的低风险业务,所占比重很低且市场竞争力不强,不能满足冷链物流业企业核心需求。如何进行供应链融资的再创新,深度介入冷链物流行业,创新拓展物流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具有战略意义。

一、冷链物流市场前景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全社会对生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6月出台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了发展冷链物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十二”五发展目标,明确了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升级、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等具体发展任务。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在去年出台的《河南省现代物流规划》中,冷链物流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以郑州冷链物流中心和洛阳、漯河、许昌、商丘、鹤壁等冷链物流节点城市为重点,构建京广、陇海十字型食品冷链物流密集带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重点构建肉类及速冻食品、果蔬及特色农产品两个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壮大冷链物流企业,支持双汇、众品等冷链物流领军企业集团的发展。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广阔,金融需求庞大。

二、物流公司物流金融服务需求

    1、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融资需求。

此需求对银行的服务需求无疑是中长期的信贷需求。银团贷款、兼并重组贷款、与金融中介公司共同开展的融资租赁等业务,应是其需要的。

2、物流金融服务需求。

物流业未来的决胜点在于金融服务,谁能掌握金融服务,谁就能成为市场竞争的最终胜利者,这已成为行业内共识。世界上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已经将物流金融作为新的服务产品推向市场并且不断拓展其业务内容而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何帮助物流公司为其客户提供最佳的温控供应链解决方案,降低其客户的物流成本,涉及到物流公司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对物流公司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满足其核心需求,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涉及到商业银行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并由此带动商业银行其他业务的渗透,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三、物流公司的特色需求及商业银行特色金融服务

1、物流公司的特殊需求

为其仓储客户提供融资服务是物流公司的一项特殊需求。在其冷库中储存的生鲜农产品客户由于资金占压,急需一笔资金进行经营周转,但因规模较小,资质较低,难以达到银行的融资门槛。如果存货抵押方式,因非标准仓单,所有银行尚未开展相应业务,且融资过程中的评估、登记等手续繁琐,成本也高。物流公司为提供一体化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又急需为此提供相应融资服务。

2、商业银行应为之提供的特色服务

商业银行为之设计的融资方案如下:融资主体为物流公司。物流公司为其客户提供担保。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侧重点在于物流公司的整体实力和经营能力;物流公司的风险控制点为质押物价值及对质押物市场的掌控。具体操作流程分两步:

第一步,物流公司与其仓储客户签订购销协议,以卖出形式向物流公司融资。商业银行为物流公司开具国内信用证或银行承兑汇票。此举不增加物流公司的资金压力;

第二步,物流仓储客户以拿到商业银行开出的国内信用证或银行承兑汇票,进行议付或贴现,取得低成本资金进行经营周转。

3、商业银行特色金融服务侧重点及合作前景

该方案不是一般的银行——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而是银行——物流公司——中小企业的物流金融模式,它是在供应链融资模式基础上的再创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服务含量。

该方案由于是多方共赢的方案,如果顺利实施,首先必将因该商业银行对物流背后的资金流流转渠道的设计,而使资金流在该商业银行进行封闭流转,直接带动围绕物流公司的一大批中小涉农企业在该商业银行其他分支机构开立账户,较好地实现存款、授信、中间业务的稳定增长,这个量无疑是很庞大的;其次,因满足物流公司核心需求,无疑将增加该商业银行与物流公司在其他方面合作的话语权,改善该商业银行与同业在竞争中的战略态势。

四、物流金融的几种主要业务模式

物流金融主要运作模式为资产流通模式、资本流通模式、综合运作模式,主要产品有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反向担保、保兑仓、融通仓等多种产品和银企合作模式。这是一个融物流、供应链融资等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五、积极拓展冷链物流领域物流金融业务的思考

河南是农业大省,发展冷链物流是政府部门优先支持的方向。但“小生产、大市场”的现实格局又使商业银行深度介入冷链物流领域困难重重。商业银行一方面对物流中大的节点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手段传统;另一方面又因速冻食品、果蔬及特色农产品等生产企业的规模较小、资质较差而难以扶持,致使商业银行拓展冷链物流领域业务的步伐跟不上农业大省的地位及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从冷链物流情况看,商业银行在拓展该领域金融业务方面有如下启示:

篇(7)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国外经验借鉴;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66

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本土私人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开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净值人群与家庭数目迅速增加,为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目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在中国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我国商业银行面向高净值人群提供以银行理财产品和高收益产品为主的私人银行服务,发展非常迅速。2014-2015年,在12家披露业绩数据的私人银行中,9家的管理资产规模增速超过20%,其中2家的增速更是超过40%。私人银行正在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甚至全行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2 国外私人银行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1 发展历史悠久

欧洲国家与美国建国普遍较早,商业活动与财富积累促进了高净值人群的出现与增长,私人银行业务应运而生。国外私人银行大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金融危机,提升了私人财富管理的专业能力,并更重视客户需求与风险管理。经过多年发展,国外私人银行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积累了庞大的客户量,使得私人银行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2 成熟的制度保障

国外私人银行重视和尊重资产的私密性,瑞士、新加坡等国家有专门的法律或协议保障客户的隐私权。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较好的地区普遍税率较低,且缴税杂项较少。低税有助于吸引高净值人群在相关地区的投资意愿,增强该地区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力。同时,国外较为成熟的监管环境有利于高端私人财富的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其中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制定了专门的行业行为准则和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明确经营条件、规范行业发展。

2.3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国外私人银行注重对人才的后续培养,新加坡在2003年成立了新加坡财富管理学院,为本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培育能针对国内和国际客户服务的人才。私人银行业务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美国从业人员一般会拥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博士等学位证书和注册公共会计师、注册财务分析师、律师等专业的资格证书。长期的业务发展也培养了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养,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赢得客户的信任。

3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前景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一直以来,我国在法律层面对于财产权和隐私权方面的重视不足,客户存在对安全方面的担忧。分业经营限制了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产品解决方案的能力,外汇管制限制了投资产品的数量与商业银行对境外投资的能力。我国虽没有资本利得税,但相关内容已被纳入所得税和增值税中,依然会形成税收负担。同时,我国私人银行业缺乏相应的行业准则和规范。从内部管理角度来看,私人银行内部的操作流程繁杂,内部人员良莠不齐,工作效率较低。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的匮乏易引发管理上的风险,导致客户对于私人银行信任度的下降。在金融产品方面,创新能力较弱,同质化趋势明显,难以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在客户服务方面,仍以产品销售为主导,尚未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尚未建立清晰的客户服务管理流程。

3.2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前景分析

在外部环境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凭借其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主动的推动行业规范准则的形成。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内部改进:首先,应加强对于优秀财富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用良好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以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机制留住人才。其次,优化平台系统,完善其内部管理流程,使私人银行业务各部门内部及与银行部门间工作充分协同,提升管理效率。同时,私人银行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创新,转变原有的产品销售为主导的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从产品销售为主的服务模式向服务收费为主的模式转变,实现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徐文婷.我国商业银行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世界经济,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