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性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9 16:42: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化学性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化学性质

篇(1)

关键词:分子 原子 构成 微粒 化学性质 保持

初中化学中第二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节是学生建立微观概念,用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的观点去分析物质的构成是整个初中化学中重点,难点内容。学生如果很好的掌握好本节的内容,则顺利渡过难关(初中化学的第一个较为抽象的化学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如果掌握不好则会严重消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部分学生甚至对以后学习化学产生恐惧的心理。

在本节教学中分子是教学中重中之重,其难点不好突破。现行人教版和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只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这样做是为了降低教材的难度,使学生易于理解抽象概念。但实际教学中必须在教材概念的基础上要有所提升,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多更好的分子与原子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和联系。那怎样提升到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这一教学难点呢? 我又是怎样突破分子概念这个教学难点的呢?下面我就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认为用三个环节逐层教学能使学生较为容易的建立分子的概念。

教学时,首先第一环节利用教材演示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知分子是真实存在的。例如实验,在手帕上洒上香水绕教室一周,给水加热蒸发变成水蒸气,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而不接触,有白烟生成。生活实例中,花香四散,做饭时闻到饭菜香味等,这些例子都能使学生很好地感知到分子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第二环节,如何突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个难点。首先我让学生举例一些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学生能回答的有常见物质氧气,水,二氧化碳,氮气,酒精等这些物质都是由分子的。接着我问:“就那氧气来说,氧气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前面已学过)”,学生回答:“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的化学性质。”我紧接着问:“同学们,请你们们想想氧气具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的这个化学性质是由哪种微粒来体现的?”这是学生们迟疑了一下,有些学生回答是氧分子,有些学生回答说是氧原子。我紧接着又问,“到底氧分子呢还是氧原子来体现氧气化学性质的?”我这么一问,此时有些学生也彻底弄不清楚氧气的化学性质究竟是哪种微粒体现的。这时,我看着大部分学生疑惑的目光,因势利导,在黑板上醒目地写出O2,H2O,CO2三种物质的化学式,我问学生,“水,氧气,二氧化碳这三种物质都有共同的原子,哪是什么原子呢?”学生对比一看回答是氧原子。我问学生“虽然H2O,CO2中也有氧原子,但H2O和CO2有支持燃烧的性质吗?”学生答没有。“那你们现在回过头来说说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氧分子还是氧原子来体现的?”这时,大部分学生能回答是氧分子体现氧气的化学性质,仍有极少部分的学生似乎还没有完全理解。我又用CO2举例子,二氧化碳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性质,是哪种微粒来体现的?为什么不是碳原子和氧原子?酒精具有可燃性,这个化学性质又是“谁”来体现的…就这样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较好地理解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了。

第三环节,在上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怎么样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转化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问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呢?学生回答大部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少数物质是由原子和离子构成的。我又问学生,那么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例如Fe,C,S,Si,Hg,Cu等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还能由分子来体现吗?学生回答不能,我问“为什么呢?”学生答“因为这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我问学生,“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是谁来体现的?”学生答到“原子”。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及氧气的制法,其本节课中心为氧气性质,因为物质的用途取决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起始,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从教材体系看它是小学科学和初一呼吸作用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以后学氧化碳、铁等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知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氧气性质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②通过对氧气的认识,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试验习惯。

3.重点、难点

(1)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2)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探究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总结

二、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引导探索法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单纯记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节课的学习就是采用演示试验、引导探索法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试验习惯,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情景设置。

本节课我打算用联系实际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课题。人们去旅游时,常感到胸闷,呼吸困难,也就是所说的“高原反应”,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氧气的性质。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而空气的密度为1.293g/L。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高原上氧气的含量少。

第二阶段;展示实物。

上节课制得的5瓶气体,然后向学生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状态,并闻一闻它的气味,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无色气味:无味状态:气体

密度:1.429g/L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三态变化及变化的温度条件:―183℃淡蓝色液体,―218℃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第三阶段:实验探究。

化学性质。

【观察与思考一】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取一小块木炭,放在燃烧匙里,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观察木炭是否燃烧。

2.再把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先观察它在空气中燃烧的情况,然后连同燃烧匙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

3.待燃烧停止后,立即向瓶内倒进一些澄清的石灰水,并加以振荡,再观察石灰水发生什么变化。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问题讨论

1.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和在空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物质产生?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

3.为什么要将钥匙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总结板书: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观察与思考二】铁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也能燃烧吗?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铁丝燃烧是什么样的?

实验演示:取一根无锈光洁的细铁丝,把它绕成螺旋状,一端用坩埚钳夹住,另一端系上一小段火柴梗,手持坩埚钳,点燃火柴梗后连细铁丝一同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集气瓶内应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湿的细砂)。

问题讨论:

1.为什么细铁丝一端要系上一小段火柴梗,并点燃后再伸进氧气瓶里?

2.细铁丝在氧气瓶里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的黑色固态物质(四氧化三铁)熔化而溅落瓶底,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3.本实验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先铺一薄层湿的细砂?

4.推测镁条在氧气里燃烧将会有什么现象(回忆过去镁条在空气里燃烧的实验)?带着问题观察实验。

总结板书:

2、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可用文字式表示如下:

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2Fe3O4

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

【观察与思考三】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氧气除了和碳、铁等单质反应外,还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呢?把燃烧匙里点燃着的一小段蜡烛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待燃烧停止并冷却后,仔细观察瓶壁上有什么现象?取出蜡烛,向瓶里倒进一些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总结板书: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

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结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第四阶段:归纳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跟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热量,氧气具有氧化性,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第五阶段:巩固性测试。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句话是指氧气的()

A.物理性质B.物理变化

C.化学性质D.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

B.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了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C.氧气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

D.白磷自燃

第六阶段:课堂小结

第七阶段:布置作业

第八阶段:教学反思

参 考 文 献

篇(3)

概念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它是学生认识物质属性极其规律的起点。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精炼的化学概念,这些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本文就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做好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阐述,仅供大家参考。

1、加强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原因,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模型来帮助学生的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

多媒体技术也是很好的直观教学,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它、用好它。比如,学生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概念总是不理解,很多学生根据这个概念,还错误的认为分子比原子大。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让化学反应过程清楚的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能死记硬背的学习概念了。学生死记化学概念,就不会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掌握化学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比如,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学习,要强调判断的标准是看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它是化学变化,那就要向学生讲清楚:水蒸气的本质仍然是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不是新的物质,因此它属于物理变化。同样,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变化,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

在具体教学中,老师要对某些化学概念需要进行剖析,才能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尤其,要帮助学生领会其本质意义。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改变”的含义,它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不变”的含义是指质量与化学性质,很多学生将“改变”理解为只有加快,讲“化学性质”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因此,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的理解为性质。又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的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由上可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于剖析的方法对概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

3、利于对比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的形成概念

化学上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概念的含义,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等,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比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

4、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无任怎样重视实验都不过分的。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比如,饱和溶液与未饱和溶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其含义。同样,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都可以用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否则,老师空洞的讲解,只能使学生听的枯燥。

5、加强引导,注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6、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

物质分类一直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许多省市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有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7、系统分类,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篇(4)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化学中的地位

元素化合物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初中化学中许多知识都涉及到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或是由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组成,可见元素化合物不仅是化学的基础理念还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理论,并且初中化学的学习通常是从元素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开始的,再扩展到元素化合物的制取、鉴别等化学知识,因此,学生只有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得到清晰、深入的理解才能学好初中化学.此外,元素化合物相关的知识与人们的许多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关联,而教学是为了培养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总而言之,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问题,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不能结合实际等等.接下来,笔者将针对上述提到的两个方面,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

1.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模式单一成为了我国中小学教学现状中最大且最常见的问题.化学作为知识内容丰富有趣的学科本应该是受到学生喜爱的,但是受到教师教学方式单一问题的影响不仅促使学生降低了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化学教学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还导致学生在课余时间用在化学知识的预习、复习和练习的时间较少,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但化学作为学生考试科目之一,关系着学生的综合成绩和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因此教学模式单一、落后,无法满足教学的现实需求,是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不能结合实际

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的运营都离不开化学,可见化学技术和化学用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化学知识理论的基础———元素化合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与元素化合物有关事物进行讲解可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复杂知识时产生的抵触心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化学知识,使学生对复杂多样的元素化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深层运用能力较弱,影响了学生的深入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方法

1.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元素化合物相关的知识内容较多,且相互之间的相似度较高,易使学生对有关联的知识产生记忆混淆现象,对此,教师就应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时采用丰富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清晰的记忆,此外,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中,教师就可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视频演示实验操作等丰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清晰的了解和深刻的记忆,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结合实际,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因为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故教师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就可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对相关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蕴含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可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了解、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促进学生发散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此外,教师还可在元素化合物知识讲解中安排实验环节,并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更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时,教师就可结合实际生产中从铜矿中制取金属铜用到的铁的金属活泼型比铜高的化学性质的知识———先使铜矿在硫酸溶液中溶解,再加入铁就可将金属铜置换出来,同时教师也可安排相关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中了解到铁的这一化学性质,采用类似的方法运用到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3.整理相关的知识,建立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

篇(5)

关键词:概念;分子;原子;离子

就初中化学来说,接触到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基本接近整个中学化学概念和原理中的三分之二,但是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相关知识的缺失使得有些概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和补充,比如“元素”的概念,初中的概念是“有相同的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但事实上元素的概念中还应该包括单核离子。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概念,下面结合教学体会,重点谈谈初中化学中的“分子”,这是中学化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也是学生在初中很早就接触到的一个概念。现代化学的发展已经表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现行中学化学教材已经明确指出了这个问题。所以,“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这个观点,虽然在化学发展史上曾起过很大的作用,但现在显然已经过时了,不过它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由于这个观点的影响,导致了“分子”等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僵化与混乱,甚至学生到了高中在涉及物质的组成问题时,在分子的概念和构成物质的微粒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这两者之间发生了混乱,给教学添加了一些困难。为此,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就现行化学教材中的分子概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思维形式,作为思维形式,作为反映形式来说,是主观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认识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反复进行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思维加工,剥离了表面现象,将其本质属性抽象成各种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因此,概念既具有稳定的一面,又具有发展变化的一面。分子作为一个概念理应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以前的化学教材对分子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个定义摆脱了“一切物质都由分子构成这个观点的束缚,指出分子只是能够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中的一种。”但是,根据这个定义,仍然不能把“分子”与“原子”和“离子”这两个概念严格区分开来,问题在于分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那么能够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不再是分子独有的特性了,因此,凭这点来定义分子的概念是不够的。当然,分子与某些原子、离子能够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这是分子与某些原子、离子区别于其他微粒的重要性质,而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能够再分,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另外,分子与直接组成物质的离子的根本区别还在于:分子能够独立存在,而在通常情况下,离子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阴阳离子之间总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

现行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对分子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这个定义的局限性更大,至少把原子排除在构成物质的微粒之外,因为某些原子(如,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能独立存在,也能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且原子并不比分子大,现行化学教材中明确指出“原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自然就有“原子”或“离子”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提出:分子比原子和离子小吗?如果不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还是由分子保持吗?等问题,需要给学生做许多的额外解释。在教学中,作为最直观的解释,最后我是直接告诉学生,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哪种微粒构成就由哪种微粒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因此,这个定义显然比“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更不适合于“分子”。同时,也对学生学习物质的组成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因此,根据对分子这个微粒的理解和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我认同“分子”的定义中应能体现出它的四个方面属性:(1)微粒性:分子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2)独立性:分子能够独立存在。(3)可分性:分子在化学反应中能够再分。(4)分子的化学性质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致性: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据此,即使不能给分子一个简练而且比较全面的定义,至少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让学生认识分子,这要比给出一个有缺陷的“分子”的定义要合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认识的深化,许多概念也是不断发展的。但是,作为一个概念,应该具有自身相对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化学概念在化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概念的教学,对于因为学生阶段型知识储备的不足而无法准确给出的一些概念,在教学中分析讲解时就要预先留有余地不能绝对化,告诉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随着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概念也会慢慢地发展变化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范例教学 范例分析 内容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48-01

我国现在社会对于学校的教学要求越来越严格,目前我国的教学方法仍然采用的传统方法,没有注重范例教学的应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突破性思维的发展,本文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有点,使返利教学的应用更加的广泛。

一、范例教学的优点

范例教学的优点主要提下在下列几个方面:

a.范例教学的应用可以适应学生的能力发展。

b.范例教学可以让枯燥的课堂任务变得更加生动和活泼,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联想能力。

c.范例教学的发展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相一致。

d.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e.可以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师只是对书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但是初中化学中有很多的知识复杂点,学生们在学习后学不会,由于这种原因导致学生排斥化学,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不高。其实学生排斥的并不是化学,而是排斥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范例教学的应用非常好的解决了这种教学现状,学生在范例教学中可以体会到化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并且学生通过对范例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巩固学习到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面。

(二)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产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初中的化学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还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只是把一些前辈们的经验进行一个总结,然后传授给学生们,这就使学生们缺乏自主分析和创新的能力。范例教学的应用,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每个实例的详细分析,分析该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等等,让学生们自己去总结化学学习的内容,促使学生创新性斯文的产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意识。通过初中化学课堂范例教学的应用,使学生们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化学其实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知识学科,它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可能会遇见各种复杂的困难,学生要发挥其学习意识,克服在化学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学生坚定的学习意识。

三、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的教学范例采用的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一)分子和原子的研究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

在本章中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而本章的教学难点是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范例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可以拿出一束桂花枝,在教师内来回走动并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然后教师把桂花藏起来再次发问学生,为什么没有看到桂花仍然还能闻到桂花的香味。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将化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激发对于化学教学的思考。最终得出本课题的结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尽管看不见桂花,但是仍然能够闻到桂花的香味,这说明了桂花香味的粒子――分子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确实实际存在的。

(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研究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在本章中主要是熟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本章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法和归纳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在本堂课授课时可以先讲一个故事,屠狗妖的故事讲学生的思路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在某一峡谷内有着一个屠狗洞,洞里有一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洞内时,人不会发生任何问题,但是狗会昏迷,甚至死亡,有一位学者为了探究这个洞的秘密,所以牵着狗去实地考察,他拿着火把进入洞内,发现狗昏倒了,他立马蹲下去一探究竟,这个时候他感觉到呼吸困难,并且火把也开始忽明忽暗,学者放声大笑跑出洞外,大家可以猜一下,这个屠狗妖到底是什么,从一个故事引发出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冷饮店中用一些雪块状的固体放到了水中,得到冰凉的汽水,这个雪块状的固体又是什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并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得出问题,物质的性质有哪些方面。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化学实验,将最终的实验结果互相进行交流,完成本课题的学习。

结束语

范例教学可以让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师选择正确的范例,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联想。让学生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我国应该不断的推进与创新范例教学应用。让学生能够更加自觉的去探索知识,挖掘学生积极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长余. 试论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3,35:60.

[2]李向虎. 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4:171.

篇(7)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游戏;酸碱盐复习课;生态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4-06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复习课的深度、广度和容量是新授课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它不仅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现有的化学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检测,一般采用口头回答、书面测试等形式。这些测试形式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和全面考虑问题,但趣味性不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根据初中生求新、求趣且乐于竞争的特点,对酸碱盐的复习课进行了有效整合和创新,以“游戏”实验为背景,开设了一节生态课堂教学的展示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设计思想

通过设计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参与、表现及成功的欲望。打破了枯燥单一的练习,通过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找出一些规律,同时由个别学生或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来引导全体学生,探究、创新、思考以新带旧、以旧促新知识的学、质、疑,不仅提高了复习效率,而且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再次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认识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的规律,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应用和实验设计,学会对知识的总结归纳,并能熟练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讨论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热情,体会“游戏”中的化学思想,从而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内在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引入新课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初中化学研究的物质当中,酸碱盐在中招考试中占的分量很大,今天我们就来对酸碱盐进行专题复习,我们将一起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的结构。

(2)创设情境、参与游戏(见表1)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设计上的最大亮点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课堂,超越课堂,超越教材,打破传统的以习题为主的枯燥的复习课教学方式,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将酸、碱、盐之间的转换关系设计成游戏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体验游戏教学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中构建酸、碱、盐之间知识体系,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助,促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广度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