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9 16:42: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小学生德育课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

篇(1)

综上所述,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迫在眉睫。如何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地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全社会应着力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切实加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

学校开设的课程,尤其是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

首先,开齐开足德育课程,严禁随意调整德育课程和减少课时。通过国家德育课程这一主要载体,系统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我们认为,就是国家开设的德育课时也还是少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一周2-3节,还基本上以传授社会知识为主,能搞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吗?应该增加德育课时,专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和关爱他人等品质。日本的民族精神培养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更新德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道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交往.不能简单地让学生直接接受所谓的思想道德标尺,伦理道德、价值规范不是简单的知识,不能被视为简单的教学科目,更不能简单地依靠接受性的学习来获得。

知道做人的道理,了解做人的原则,掌握做人的标准做人的方法,并不一定能真正内化为每个人自身的人格要素,它需要一个在广泛的人际交往和真实的社会背景中不断获得体验、反复协调、主动修正、逐渐完善的过程。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创设真实的社会情景,引导他们去体验、去活动,并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中获得道德的发展。

点不乱写乱画,保护文物是爱国,有的说不破坏城市公共设施,不破坏卫生环境是爱国,有的说节约粮食、节约水电是爱国,还有的说,不迷信、不信谣言、不说影响国家形象的话也是爱国。这样一来,爱国行为便不再是高不可攀或遥不可及的事情了,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二、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的教育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程,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我们要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监督岗等,以践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清明节、教师节、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我校团队组织每年都利用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主题活动,采用讲故事、诗歌朗诵、演唱等形式悼念先烈,使全体师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而难忘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还可以结合社会上一些弄虚作假和欺诈现象开展“诚信”教育,召开“诚信在我心中”、“当社会失去诚信的时候”等为主题的班会,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

总的来说,学校团队组织通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体验中成长。切实帮助中小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学生心理不健康状况也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自杀、犯罪等现象日渐增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趋势。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灵信箱”,开通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等,加强不良心理的预防和疏导,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和道德的和谐发展。

四、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要积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支持。应建立一整套学校、社会、家庭相匹配的德育体系,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知识,要在家庭教育中得到认同,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体验,进而内化为高尚的道德素养。

家长在家庭中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成才观;社区及有关方面要大力支持和配合。社会的道德风气,成人的道德素养,对青少年的道德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2)

突出时代特征,探索德育课程新体系

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课程在内容结构上机械地紧跟形势,没有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小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滞后。而当前处于信息时代的中小学生思想活、观念新、信息灵,迫切要求课程内容鲜活、容量加大。作为教育者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德育课程教材建设,把反映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作品编入教学内容;把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地纳入教学内容;把学生喜欢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入教学内容。沙市区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着重从三个方面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新体系进行了探索:

1.调整德育课程结构,由“单一化”向“综合性”发展。

我们在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从小学中高年级到高中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重视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德育课程的联系,从而实现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社会课程的结合,构建以学会做人为核心,以生活德育理论为基础的新的德育课程体系。

2.改革德育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完成品德的建构。

我们大力改革学科式德育课程的教学,积极改变过去中小学德育课教学中单纯面向应试而传授知识,空洞讲授理论,死记硬背概念等弊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德育理念,把重建师生互动关系、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加深体验作为改进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方向。在教学中,各学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地选择案例教学、创设情境、讲座等形式,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抽象的道德知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得到内化,鼓励教师采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突出对话、互动、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性学习等方式,构建师生之间多重对话的平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入脑入心。

3.抓好学科渗透,开发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德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如地理课通过本国资源的了解、考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历史课通过学习、参观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科学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定理,而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与理想信念。

注重资源开发,抓好地方、校本德育课程建设

抓好地方、校本课程建设是发挥新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内容。我们注重以社区资源为主要材料的德育地方课程开发和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各校在按规定开好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同时,努力开发地方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课程,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

1.开发以社区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课程。

沙市区地处长江中游,历史悠久,楚文化底蕴深厚,地理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为了充分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我们组织编写了《我在长江边长大》综合活动课教材,将“长江英雄史话——98抗洪中的沙市军民”、“长江企业文化——活力28沙市日化”等内容纳入教材,并作为地方课程列入全区中小学课程计划,每周一课时。 转贴于

2.开发以校本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

沙市区中小学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例如沙市红星路小学坚持以“写字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沙市区北京路三小编写的“诵读古诗”;沙市区实验小学的生活教育,沙市四中、沙市艺术中学等校的艺术教育,沙市二中、九中、实验中学、十一中与省江北监狱、武警荆州消防支队联合举办的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等等,长期坚持,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学校德育品牌。

3.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自选课题,组成课题小组,通过阅读资料、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撰写调查报告、辩论交流等形式,亲身体验,深入探究,培养了多种能力,使学生掌握了沙市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知识,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力求整体实效,加强德育活动课程实践

按照新德育课程的要求,沙市区从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出发,丰富和修订新的德育课程教材,进一步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从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方面精选学习主题,让学生参加德育活动课程实践,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人生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区、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积极实践活动式德育课程。

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学校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式德育课程。活动坚持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活”不宜“乱”、宜“实”不宜“虚”,使学生得以丰富体验,锻炼意志,践履道德,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实施活动式德育课程也需树立大德育观念,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狭小的校园,而应消除学校与家庭、社区间的界限,让学生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获得完整的道德经验,促进道德的全面发展。

2.建立开放型、多元化的学校—社区互动育人模式,形成德育合力。

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着力于整体规划学校德育,把纵向的高中、初中、小学三个系统与横向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系统整体考虑,合理配置,努力优化学校、社区育人资源。为了沟通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区委、区政府选派五名学校干部到街道担任教育科长,选派十名教师到居委会担任副主任,由街道党委任命,两年一轮换,负责社区德育资源的整合,联系社区各单位与学校共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经过努力实践,基本建立了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社区教育基地活动为补充的开放型、多元化的学校—社区互动育人模式,形成了德育合力。

3.开展主体性德育实践。

我们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主体”作用,在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开展生活化德育实践。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德育课程在校外、课外的延伸拓展。沙市中小学开展的生活化德育实践活动分为四大类。

篇(3)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总结中央8号文件印发以来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部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工作,研究和探索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我省德育工作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达到新高度,切实发挥德育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

刚才,我们为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案例进行了表彰,并为他们的代表颁奖,为省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授牌。昨天还到大连沙河口中小学科技教育中心、甘井子区国防教育中心、大连二十四中学、金州区红星海学校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成果。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把握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不断开拓创新。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简要回顾

(一)切实加强了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

一是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德育工作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进一步确立了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如锦州市以“生活德育・实践德育・体验德育・探究德育”行动研究为指导,深化课程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丹东凤城六中创新德育管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让每个学生快乐幸福地成长。他们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德育课程,并严格执行课时标准,同时,积极把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如大连金湾中学坚持“育人课程化、课程校本化、校本特色化”的工作思路,构建了“课程、生活”两大载体和“德育学科课程施教、德育渗透课程施教、德育活动课程施教”三种模式等学校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并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三是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启动了为期三年的规范行为、依法从教、爱岗敬业、优质施教、爱生奉献、幸福从教、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开展了中小学师德建设论坛和师德建设工作评估活动,万名校长承诺“规范办学,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签名活动。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促进了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抚顺市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全方位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德育工作队伍实现专业化、管理科学化,提高了德育实效性。从2007年起,省教育厅每年评选十佳中小学校长、十佳中小学班主任、十佳农村教师。今年我厅在全省评选了10名优秀校长、优秀农村教师,树立了教师、校长的形象,在全社会引起了良好反响。

四是开展了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先后组织全省广大中小学生进行了“爱祖国、爱家乡”和”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等系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生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多项专题教育活动。全省各地也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沈阳市的传统文化教育、大连市的社会实验教育、本溪市的家庭教育、营口市的心理健康教育、铁岭和盘锦市的养成教育、鞍山钢都小学的“创建幸福小队”活动等,丰富了素质教育内容,创设了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推动了全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各地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努力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快乐地进步,健康地成长。如丹东市的校园文化现场会、阜新市“书香校园”评比活动、辽阳市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都从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入手,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一是加强校园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优化育人环境。全省已改造960所薄弱学校,建设了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940所,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育质量,缩小了城乡学校差距,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是推动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开展校园艺术化工程建设,建设了一大批绿色校园和文明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安全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广大中小学生身处其中并受到启发和感染,对他们自觉陶冶心灵、修养品格、主动去完善自我、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

一是在我省“双高普九”建设过程中,提出了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要求。省教育厅出台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中小学教育辅助机构的建设与管理意见。各地一方面建设、一方面开创性地工作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目前,我省已有98个县(市、区)至少建设了一个综合实践基地,按照学校管理,落实了教师编制,全区统一安排使用,使分散在各校的校本课程变成区县本课程。在素质教育基地的活动中,以课改为切入点、实践为突破点、融入为关键点、课程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建立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从一个侧面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欢迎。大家昨天看到的甘井子区国防教育中心、沙河口区中小学科技活动中心,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我们省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一张名片。2011年,我省有三个青少年活动中心被评为国家级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场所。今年我省评出了六个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场所。

二是在工作中注意与社会力量协同建设青少年活动场所,与省质量监督局等八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中小学质量、爱粮节粮、节水和水土保持、档案、科普等社会实践基地的初评和申报工作,沈阳市档案馆、沈阳香雪面粉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等被评为全国档案、爱粮节粮、质量教育示范基地;与省文明办、省财政厅协作,全省已建成34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并开展活动。

三是与团省委、文明办等八部门联合对全省可向中小学生开放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普查,进一步推动全省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首批将推出100个社会实践基地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四是开展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管理人员和骨干教育培训,提高校外教育工作队伍能力素质和管理水平。

通过努力,我省广大中小学校形成了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安全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广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马鹏飞孝老爱亲,名列全国十大真情人物,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情况不相适应的问题,如有的地方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过分强调升学率现象,还有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有就是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备,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自卑、不自立、盲从、攀比;文明礼仪缺失,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淡薄;抗挫折能力差,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不强,不能友好相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加大;缺少科学的学习态度,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

二、今后工作

(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不断提高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1.充分认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

2.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各级教研科研人员要加强研究和总结,打造出科学的教学样例,为全省的一线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是中小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辽宁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上,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形成特色,尤其要突出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中小学要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当前要特别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要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中小学生的文化热点,积极引导,有效抵制不良文化。

四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主任工作。中小学班主任要把班级工作中的各个工作细节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机。在工作中注重关爱、理解、引导、教育,注重心理疏导,并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

五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管理工作。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求,既要注重主题教育活动,更要注重日常教育教学行为。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德育工作队伍能力素质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德育工作实践能力。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要选用和吸引更多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为他们成长创造条件。要建立班主任培训制度,对班主任进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技能训练,提供学习进修、工作经验交流机会,不断提高班主任专业化工作水平;要建立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把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教师考核、评聘职称的重要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班主任待遇。

2.加强学校德育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团省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密切配合,发挥青少年活动场所教师、校外辅导员、“五老”人员以及身边道德模范等教育资源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独特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3.加强家长队伍建设。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工作都先后进行了部署,许多学校在探索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与学校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尚未建立家长委员会的中小学都应建立家长委员会,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动员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加大了对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先后启动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等,我省已相继开展了相关工作,我省教育系统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在省财政厅大力支持下,已逐步开始场所改造、能力提升和人员培训工作。今年以来,针对我省教育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以便让我们的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思并用、知行统一。

1.要抓住机遇,做好教育系统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能力提升工作。2011年以来,财务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先后召开专题会议,下发相关文件,对“十二五”期间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各市也要以基础教育强县区创建契机,要保证每个县区教育部门至少拥有一所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另外,各市至少还要有一所省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上,我省已有3个项目申报成功,有条件的地级市要积极申报。

2.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中心的作用,用社会实践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条件和保障。我们已经评选出6个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下一步将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开展省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创建活动,为我省的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活动场所,不断满足中小学生多样化的校外活动需求。各市要切实发挥好校外活动场所作用,保证初中生每学年不少于20天、高中生不少于30天的校外实践活动时间,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向学生开放。

3.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要根据学校校外活动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积极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直接参与中,树立劳动观念,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团队精神,磨炼意志品质,使更多的学生成为校外教育活动的受益者。

(四)加强领导,切实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保障

1.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把中小学德育工作纳入地区和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掌握中小学生思想状况,认真研究解决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增加德育工作投入,满足德育工作的经费需求。

2.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中小学校、广大教师、班主任实施德育创造条件。一是要在基础教育强县(市、区)建设中,注重学校标准化建设,使每一所学校在硬件上达到省定标准,取消大校额学校,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环境。二是要实施小班化教育,中小学班额严格控制在45人以下,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控制在25人~30人,为教师、班主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创造条件。三是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德育中要率先体现,要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总结,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四是要善于联合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加强与各级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团委等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4)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注重全面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的宏伟方略,认真贯彻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和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继续发扬我乡德育工作优势,加大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重点,以中小学德育课堂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途径,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为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保证,积极构筑德育工作发展的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和成绩

1、加强管理、开展养成教育。

我们要求各校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从养成教育入手,强化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加强了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本学期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活动,通过座谈写观后感为载体, 活化教育内容, 深化教育主题。使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寓以其中。

3、通过多种形式载体,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要求学生严格恪守“ 爱国守法、 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无私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4、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要求各班开展有质量的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同时要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发展一个优生更重要” 的教育思想。

5、抓好各班的班队活动,结合国家的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好各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更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师生的关系更近了,学生更加热爱学习了。

6、本学期重点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校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花园式”学校建设中,继续要以美化、香化后期管理为重点,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为师生营造温馨愉快的工作、学习环境。

7、在课堂教学中树立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只有教师先行,学生才能行的意识”在体验教育中做好“小主人”的指导者,并结合在各项教学中,同学们从实践体验中明白了平日厌烦了的说教的道理,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体验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今后设想

篇(5)

学校对德育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深入探讨。经过反复论证,将课程分化为三个板块:文化课程、活动课程、拓展课程。三个板块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一、文化课程厚文化积淀

学校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突破口,开设了国学课,按照“学时间,学内容,学模式,统一考核评价”的“四统一”原则,落实教学任务。

学时间: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严格落实“每日三诵”机制。一诵为早上到校后10分,为经典诵读和国学诵读的固定时间,不得占用和更改;二诵为每节语文课前的三分钟,将当天到校诵读的内容进行巩固;三诵为每天家庭诵读10―20分钟,将当天诵读的内容进行复习,达到熟读成诵。

学内容:学校编写了针对一至五年级不同的校本教材:《三字经》《弟子规》《必备古诗词》《笠翁对韵》和《增广贤文》。严格按照学校编写的国学教材内容,按年级逐步开展诵读教学活动,教学处随时了解和检查教学进度,及时查缺补漏。

学模式:一至二年级的校本教材以自主诵读为主,教师指导朗读为辅,不分析,不讲解。教学模式为:朗读―指导朗读―熟读成诵。三至五年级的校本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教学模式为:泛读―朗读―借助注释了解大意―熟读成诵。国学重在朗读与明理,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理解内涵,在朗读中明白道理。

统一考核评价:每学期进行统一测试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学期所读内容的熟悉程度,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量化考核直接挂钩。学期末评选班级、校级国学小名士。

诵读中,我们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恭敬的态度,精神抖擞、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做到头正、身直、足安。通过和古代圣贤对话,学生们在经典里遨游,触摸着文言的精彩,他们逐渐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二、活动课程强文化体验

学校在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教师座谈的基础上,依据实际需要,开设了书法、国画、象棋、戏曲、腰鼓、足球、剪纸、陶艺等多个社团。社团活动时间固定在每周四下午两节课后的一小时,要求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这些硬性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经过努力,社团活动取得显著效果。

棋类博弈,让传统展现精彩。学校开展棋类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习、感受棋类的奥秘,将棋文化教育与国学教育有机结合,将棋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博弈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国家、省、市级棋类比赛中,学校参赛的小选手都榜上有名。

校园足球在实践中前行,在不断探索中展开。一方面,学校按济宁市校园足球活动要求,进行业余足球训练,组队参加校园足球联赛。另一方面,在校内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加体育课中足球内容时数,体育活动以足球活动为主,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连续两年,学校在“区长杯”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2017年3月,学校男女足球队都被推选参加了济宁市第二届“市长杯”中小学生足球联赛。连续三年,学校在全区阳光体育展演中分别进行了腰鼓、扇子舞和花环操的大型表演,均受到好评。

社团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随着国学教育的发展,学校还将逐步丰富社团种类,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2015年6月,省教育厅《山东体卫艺教育》杂志以“特色化教学促个性发展”为题,专题报道了学校国学特色的开展情况,对国学经典教育给予了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三、拓展课程助文化辐射

(一)家长课堂带来别样精彩

为了拓宽国学教育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家长的特长,让来自不同职业、有不同经历的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开设班级特色课程。家长课堂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不同寻常的社会知识之“门”,称之为“百家讲坛”。

学期初,学校择优选择出安全、卫生、科技、阅读、艺术、健康、非遗等7大类100多个课题,融合了折纸、书法、象棋、戏曲、中华诗词等多种传统文化特色。每月的最后一周周四定期开设家长课堂,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广阔的知识领域。家长课堂精彩纷呈:有的家长带来了精彩的化学实验,看着各种试剂倒入试管后变成各种颜色,学生们连连发出惊叹声;有的家长身为牙医,给大家普及护牙知识,同时还帮孩子们检查牙齿;剧团工作的家长在给学生普及剧种知识的同时,还给大家带来精彩的豫剧、京剧演唱……丰富多彩的家长课堂不时传出惊叹声、掌声,学生们享受着精彩绝伦的知识盛会。

家长课堂的开设不仅丰富、完善了课程内容,而且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二)家委会促进活动开展

按照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各班级都成立了家委会。家委会的成立加强了学校班级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家长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为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感受家乡的历史、传承家乡的文化,2017年4月2日,四年级四班组织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城市展览馆游览活动。在家委会的帮助和支持下,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节假日,家委会成员会自发组织、带领孩子走出家门,游名胜古迹、品国学精粹。曲阜“三孔”、邹城孟府孟庙等都有家委会带领孩子游览的足迹。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的开展,就是知行合一、“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的培养理念的最好体现。壮游名山大川、阅览名胜古迹、吟咏名篇佳章,对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展胸襟、增进知识都非常有益。

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探究来鹤观、王母阁旧址的历史,听老人讲来鹤观、王母阁的传说,感悟家乡的传统文化。

总之,在构建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规划和实施能力明显增强,正在体验从“教书匠”到课程构建者的美丽转身,师德修养和专业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学生的道德素养也得到了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良好态势愈来愈明显。

篇(6)

    战后初期,日本根据美国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废除了战前 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进行了继明治维新以后两次大的教育改革,史称第二次、第三次教育改革。在 战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 期。

    一、1947年新设社会科,排除军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是德育课程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早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统一全国的学制,《学制》中规定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中首次出现的 道德教育课程。虽然修身科的内容随着历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它作为一门德育课程 一直沿袭下来。

    1947年,日本先后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推出了以教育民主化为目标的新的中小学教 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规定,小学设国语、社会、数 学、理科、音乐、图画手工、家政、体育等八个学科和自由研究。这个课程设置同战前相比,一个显著的变化 就是取消修身、地理、历史三个学科,新设社会科。社会科不是随意把战前的历史、地理、修身等科合并而成 ,而是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为求扩大并加深青少年的社会经验,涉及到学校、家庭及其以外的对 青少年教育的一切活动。社会科虽然不是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学科,但实际上它承担了战后初期日本有计 划地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1949年,由文部省编写的《民主主义》一书(初三和高一的教科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过去日本的教 育往往服从于中央政府的命令。……尤其是,通过错误的历史教育,迫使学生相信日本是‘神国’,甚至迫使 学校导入军事训练。……通过由政府歪曲的历史的教育,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太平洋战争为顶峰的一大悲剧”。 这清楚地表明了二战前日本教育的军国主义性质。战后初期新设的社会科取消了战前充斥在有关学科课程中的 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方面的思想和内容,注入了民主主义的教育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科的设置 可以说是战后初期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积极成果。

    二、1958年设置专门的道德课,是战后日本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转折点。

    1953年8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善社会科特别是地理、历史、道德教育的咨询报告,提出了 “要明确社会对道德教育应负的责任”,要求在初中重点讲授地理、历史(特别是日本史),在高中考虑设置 伦理、哲学科目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1958年10月,文部省全面修订教学大纲,特别设置了道德教 育的时间。1960年,高中的社会科进一步分化为“伦理、社会”这样的科目,是初中、小学的道德课在高中的 翻版。

    特设道德课的目的是培养尊重人的精神,造就致力于创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和平、民主、对国际社会做贡 献的日本人。这门课程把关心个性的完善等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摆在首位,但基本思想仍没离开儒家的伦理 道德以及宣扬日本民族优越的神道教理论。尽管在当时对专门的道德课的设置颇有争议,但这次课程改革确立 了道德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独立课程的地位,道德教育不再依附或从属某一学科,从“教学以外的活动 ”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领域,从而使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活动课程 三大板块所构成,一直沿袭至今。

    三、1977年颁发《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

    1977年至1978年,文部省相继颁布了《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高中学习指导要 领》,这是日本规范中小学教育内容的法规性文件,从法规上确立了道德教育和特别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1977年7月,文部省还颁布了《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和《日本中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它根据《教育基 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所制定的根本精神,确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中小学道德课教学内容。其中小学的德 育内容由三个方面28个德目构成。即:

    1.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3项:尊重生命和健康安全,礼貌与遵守时间,钱物的使用;

    2.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包括12项:自主自律,自由与责任,明朗与诚实,正义与勇气,克服困难,反省 、节制,爱护自然,虔敬,重视个性,进取心,合理的态度、追求真理,创新精神;

    3.关于在社会生活中的态度,包括13项:热情、同情,尊敬、感谢,信赖、合作,公正、公平,宽容,遵 守纪律,权利与义务,勤劳,社会公德,家庭生活,热爱学校,爱国心与乡土爱,国际理解与人类和平。

    此外,日本中小学道德课教育大纲还对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处理提出了要求,如制定教育计划时,要 考虑与各年级、各学科以及各种课外活动的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为了提高德育效果,必须加强与家庭、社会 之间的一些理解,谋求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

    这次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的颁发,使中小学德育课程向规范化、序列化、制度 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它进一步确立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概念非常明确、 具体,并且贴近于现实生活,与日本价值观念相符合的态度、习惯和行为可以通过学校德育课得到灌输。

    四、1989年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加强道德教育成为改革的重点。

    1987年12月,日本临教审和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善教育课程标准”的咨询报告,对加强道德教 育提出五点建议:①明确不同学校阶段道德教育的重点;②通过整个学校活动进行道德教育;③为充实中小学 的道德教育,奖励使用适当的补充教材;④从加强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强校长、教导主任对道德教育的指 导,加强有经验的教师对其他教师的指导,以加强校内指导体制;⑤为提高教师的道德教育指导能力,在师资 培养阶段,设法改善道德教育授业科目的内容。据此,在1989年2月日本文部省公布的新的教学大纲中,加强道 德教育、个性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以及尊重文化传统态度的培养,成为这次课程改 革的指导方针。为了加强幼儿教育和中小学的衔接,第一次对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高中的教学大纲一起修订 ,由重视智育转向重视德育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这次课程改革在德育方面的主要变化有:废止了小学低年级的理科和社会科,新设生活科;为使高中教育 多样化,高中把社会科重组为地理、历史和公民科,公民科是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更重 要的是,这次德育课程的改革考虑到中小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德育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关于 自身;关于与他人的关系;关于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等四个方面重新组合道德教育内 容。小学分低、中、高三个年级分别指导学习14项、18项、22项德育内容。初中由以前的16项调整为22项,内 容如下:

    1.关于自身,包括①良好的生活习惯,②坚强的意志,③自主性和责任感,④探索真理,⑤发展个性;

    2.关于与他人的关系,包括①礼节与言行举止,②体贴别人,③相互依赖,④健康的异性观,⑤宽容与谦 虚;

    3.关于与自然的关系,包括①热爱自然,②尊重生命,③人类爱;

    4.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包括①热爱集体与履行职责,②义务与公德,③正义,④勤劳与奉献, ⑤热爱家庭、孝敬父母,⑥尊师爱校,⑦乡土爱,⑧爱国心,⑨世界和平。

    日本的高中未设道德课,其道德教育是通过学校所有教育活动进行,尤其是通过“特别活动”的课外学习 室活动”和“公民”教学科目的“现代社会”、“伦理”科目进行。高中生的服务性体验学习,主要通过“特 别活动”的学校例行活动和俱乐部活动进行。

    二

    纵观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几次改革,自1947年颁发新的教学大纲以后,几乎是每隔10年修订一次, 其间也不乏一些小的变化,但其重视学校德育的趋向是一致的。战后日本学校德育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它反映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说,日本不断改革德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也是他们不 断强化道德教育的过程。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特色。

    一、学校德育课程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日本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学校德育及其课程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发 展的过程,它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发展基础。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社会的意 识形态,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学校教育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贯穿于日本整个道德教育的历 史进程,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在日本文化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影响到近代和现代。

    明治维新以后,为实现富国强兵和推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服务,“和魂洋才”成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所谓“和魂洋才”,简言之就是东洋精神(道德),西洋技术(艺术),或者说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 学技术相结合,其宗旨是在坚持日本固有的传统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先进的文化、科 学技术并为其所用。1890年日本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重申日本教育目标是培养天皇忠顺的臣民和父辈的孝 子,重视富国强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强调以患孝、慈悲、忠实、守法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它把儒家的 忠孝仁义思想和博爱、遵法等近代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以及军国主义、国家主义伦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 和魂洋才”的思想。战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如上所述,更是把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 体,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特色。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说得更为明确:“ 日本要把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在对待外来民族文化中始终坚持本民族的文化 传统并注意吸收有利于本国的因素来为我所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对“和魂”中极端的国家主义、 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我们应持分析、批判的态度。

    二、特别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是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程三方面所构成。特别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 领域,其目的、内容的形式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是日本中小学校教育课程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 ,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是学校德育课程的深化和补充。

    特别活动的目的主要是,①培养丰富的人性,②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社会 性,④培养自主的、实践的态度和热情,⑤发展自我理解和自我实践的能力。特别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活 动(如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如仪式、文艺节、运动会、远足旅 行、参观活动、生产劳动等);班级指导(如生活常识指导、学习指导、升学就业指导等)。特别活动的课时 安排一般是,小学1-3年级每周1学时,4-6年级和中学每周均为2-3学时。特别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是把德育内容 加以具体化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 独特的作用。1977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咨询,指出“由于特别活动对儿童、学生的人格形成起了重要 作用,所以要更加重视特别活动的充实。”八十年代后,在普遍削减各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 特别活动课的课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见,特别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现代德育内容的拓展。

    日本学校德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广泛,从与德育有关的课程来说,它还包括公民科、伦理科、社会科、 修身科、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学校德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生活教 育、伦理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纪律、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个性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等。

篇(7)

思想政治工作及德育工作是推动学校工作的龙头。为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我校根据校情的巨大变化,积极谋划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内容,新形式和新方法。

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龙头,是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撑。德育强,一切强;德育弱,一切弱。为了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学校分别确立了①德育工作是什么?②德育工作怎么做?③德育工作做什么?④德育工作系统工程如何构建?四个校级教研项目,随后分层分阶段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形式和新方法。经过反复实践、比较、总结、完善、提高,到2009年,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德育课堂教学为渠道,以‘中小学生守则’为规范,以爱心教育为核心,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中小学素质评价》为动力”的较完备的德育工作新体系、新方案。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①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堂的主渠作用和德育的常规教育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和理想信仰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②狠抓养成教育,让“中小学生守则”入心、入脑,落地生根。学习“中小学生守则”成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堂。要求人人过关,班班过关。

③爱心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入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则是爱心教育的自然升华,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我校地处偏远革命老区,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得到了社会和爱心人士的无私帮助。我校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明确提出“学会感恩,培养爱心人才”的办学特色和方向,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以爱心教育为核心、以爱奉献为宗旨、以“十爱”为内容的爱心教育体系。这十爱是:爱父母、爱同学、爱学校、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爱党、爱学习、爱奉献。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建立一个团结有爱的集体,杜绝特困生的流失现象,我校把勤工俭学活动也纳入到爱心教育活动中去。学校自1996年成立了药材王和破烂王两个活动小组,21年来,全校共创收2774元,人均达到19元,先后为25名特困生解决了书费及教辅书费问题。

2007年,我校学生王春瑜、王春香姐妹俩的父母相继去世,与年迈多病的祖父祖母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同年9月,在征收教辅书费时,姐妹俩含泪离开了校园,他们的不幸遭遇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同情,于是在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向他们伸出了友谊的双手,将自己刨药材、捡破烂积攒的零用钱捐献出来,六年级王云苗、王崇宇两名女生,为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不惜将自己心爱的发辫剪下来卖掉,就这样,一百多双温暖的手又把王春瑜姐妹俩拉回了校园。

④积极创新教育载体和形式,改变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活动中品味、感悟和提高,寓教于活动中。把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活动引进教室,引进校园。在学校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学雷锋活动小组”已发展到28个,人数达142人。他们长年活动在校内校外,与后进生结对子,帮其转化;与村里的老人攀亲戚,助人上门。

2008年冬,王伟贺、王富华两位同学主动将扶帮对象转移到王大爷家。王大爷现年83岁,是时期的老八路,2007年患难血栓后,一直卧床不起,身边只有年老体弱的老板侍候,有时,王大爷想离开病床,让老伴搀扶着出来散散心,但一次次都失败了。自从王伟贺、王富华两位同学把雷锋精神传到王大爷身边,王大爷的愿望才得以实现。每逢双休日,王伟贺、王富华两位同学就帮着老奶奶把王大爷搀出来,冬天让王大爷晒太阳,夏天,让王大爷歇阴凉。王大爷的心情越来越好,素有“故事大王”之称的王大爷又重新讲述着一个个老区的动人故事。讲到开心处,三人都笑的前仰后合,到如今,这一老两小活像是谁也离不开谁的一家人。

⑤是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为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我校创建了“小喇叭”广播站,开辟了“校园新闻”“安全教育”“法制宣传”和“雷锋的足迹”四个栏目。为我校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⑥是建立起德育工作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小学生素质评价手册》,定期开展“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小公民”“优秀值日生”“优秀升旗手”“学雷锋标兵”的评选活动。对学生起到了巨大的教育和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