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2: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际金融贸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金融;贸易发展;服务贸易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成为重要的贸易形式,而经济发展与金融服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直接证明了金融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服务项目,金融贸易在国际经济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居功至伟,在发展中我们必须重视金融服务业的模式创新,特别是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要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出自身问题,积极的向国际金融服务机制学习相关的先进理论,这对于我国的经济走向未来、走向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金融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
金融全球化是当今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摆在每个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对世界各个行业的变革有重大影响,而我国在全面开放的背景下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金融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描述是从1986年乌拉圭开始的,在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贸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在目前的解释中,主要是国与国之间存在的金融上的交易,主要是一些款项交付和接受,从相关的定义和特点来分析,主要有四种重要的模式:
跨境交付,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在本国境内的一些服务输出,这种服务往往是基于高新技术,比如一些计算机网络技术、媒体服务,这些服务能够远程交易,服务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因此也被称为跨国交易,服务的边界不受地域的限制,能够在外国的境域内进行交易。
境外的消费方式主要是针对旅游或者是留学的人群,是对本国以外的人员进行消费的方式,这样的消费提供者能够被政府支持。不过这样的情况只是出现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之间,这种消费可以由任意的金融服务组成。
商业存在,这种情况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形式,很多大企业都实现了全球化,在其余的国家实现金融投资,一般是通过企业或者是金融机构的形式进行盈利,给当地的居民提供便利,并能够有业务的建设,这就形成了商业存在的情况。
自然人流动,人是自由的,可能会流动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在某一个位置可能形成消费,这种情况下,个人有可能在别的国家实现投资,也可能产生消费,金融服务很可能就出现在他们的身上,这种形式是短暂的,并且是经常变化的,跟一般的商业存在不相符合,所以被称作是自然人流动的形式。
2.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在中国的跨境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已经影响到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的金融贸易水平逐步的提高,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重大的潜力,我们要不断的完善内部建设,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比如在很多行业的政策扶持,克服一些不平衡的状态,从这些方面来说我国的发展现状还是比较可观的,而且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不断克服不平衡结构以及国际金融贸易不公平的问题中,逐步的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竞争力提升,这对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这方面要加强理论的创新,积极的致力于管理机制的完善,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水平更上一层楼。
2.1金融贸易服务不平衡的结构类型
在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发展模式下国内建设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的,在很多方面上都是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的。通过数据不难看出,相关发展是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使得数据增长不断地提升,发展可以理解为是相对比较平衡的,但是就国内银行贸易来说,却是有着很多问题的存在,但是这样并不能阻碍国家银行贸易的发展,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情况下,要克服不平衡的状态。
2.2中国的进口和金融服务出口贸易失衡的结构
最近几年内的数据研究分析不难看出,进口也出口之间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在国内一直都是处在金融服务贸易赤字的状态下,在1997之后,这样的差距就已经增加到了付11.7亿美元,到了2008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付90亿美元。
中国的进口比重在金融服务占了绝对的贸易,除了从1997年的三年1999年进口量在87%的比例,比82%, 87%,其余年份在90%以上,尤其是2000年和2006年,进口占93.3以上%,其中出口差距相比,也呈现下降趋势。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际金融机构,以降低本公司的业务发展水平,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为主,短的时间内参与国际竞争,竞争能力不强,服务无法与跨国银行巨头竞争,贸易金融服务,中国的整体竞争力仍然较弱,导致跨境贸易金融服务的进口远远大于出口。
在国际货物贸易领域,在货物贸易进口飙升至一个国家的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相应地造成严重影响。我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市场慢慢的实现了对外开放,这样来说逐渐的能够形成我国的竞争力,在出口方面就会有很好的帮助,在我国的市场建设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它不会由于在短期内的快速增长,过大,国内金融业的影响。
据研究学者,以及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和外资银行资产在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增加一个百分点。因此,中国应完善外资银行的监管能力,其进入动机的影响,并鼓励银行的股权资本与外资银行的合作,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3.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
3.1协调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开放的发展
市场对于金融服务行业的影响可以在多个方面很好地体现出来,我们对于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相关方式去不断地进行完善,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过度的急进,要保证发展平稳。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图稳定,积极的发挥有效性,这样来说是十分有效的建设,随着我国资本的流动速度的不断扩大,我们应该致力于金融稳定的维护,积极的开拓稳定开放的市场,协调金融市场开放跟金融风险方面的关系。
3.2 贸易金融业务的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
经济的发展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是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要想发展金融服务业就要大力发展经济,并依靠经济,反哺经济,这样才能够实现金融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金融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亟待,这给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需求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金融服务发展体系的发展也有了重要的内驱力。不过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因此在人均生产总值上并没有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这种情况也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贸易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这方面的问题就会逐渐的消除,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另外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逐步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并逐步引入竞争机制
安东尼等国外的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金融的开放性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金融服务市场是最关键的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只有引入市场机制才能够推动金融贸易的改革,不过在市场中要不断加强应付问题的能力,积极的借鉴国外的优秀管理经验,大力促进国内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增强应对金融风暴的能力,比如1998年的金融风暴就是由于亚洲金融体系危机引起的。我国应该积极的实现经济转型,实现产业化的升级,这样才能够消除在金融贸易中的缺陷,让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更加的完善。所以说,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一种高水平的经济运作形式,我国应该不断的完善内部竞争机制,在市场方面要逐步的放松,最后实现全面的开放,这是我国金融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3.4 金融机构改革和加强内部管理
金融服务贸易中我国长期处于一种赤字的状态,这说明了我国的金融贸易服务长期处于一种非常低下的状态,我国金融业萎靡成为这方面的罪魁祸首,效率非常的低下,长期被国外垄断,这些方面都是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管理机制的低下,上下不一,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效果。银行这些开放程度比较高的金融服务机构都十分的封闭,相互的合作关系建立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而且各自对于利益的追求也大大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本文基于对金融服务业各部门协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外国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分析,集中在部门协调方面的意见比较的多,并且在出口和进口方面借鉴了外国的金融服务理论,通过改革改善当前状况,针对决策制定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4 结语
现阶段内对于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的探索成为当下的中心点,关贸总协定在不断的优化,在金融服务的概念方面也给出了不断的创新,本文就国际金融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相关数据为基础的情况下,主要分析我国金融贸易体系的相关缺陷,在对我国金融贸易现实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国际形势的分析,指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方向,成为我国发展的重心点。
参考文献
[1]姜波克 《国际金融新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8
――激发激活区域金融: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天津复兴北方金融中心。2007年2月27日,上海市长韩正在上海市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下一个阶段要突出“五个重点”,即积极发展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创新;支持和配合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夯实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集聚金融人才;优化金融环境、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强化金融监管。同时,要实现“一个聚焦”,即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努力将其建设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金融贸易区。而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纳人国家发展战略,天津重建北方最大金融重镇的梦想也将被激活。2月27日,天津市委主要领导在传达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表示,天津历史上曾是我国北方的金融中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要积极发展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发展金融业,探索建立社区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健全农村金融基层服务体系。
――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江苏银行成功重组,广东推行“一行一策”。今年2月28日,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江苏正式提出金融强省战略。其别强调要充分发展壮大江苏本地金融实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在此之前的1月24日,江苏银行正式揭牌并对外开业,这是继徽商银行正式挂牌以来,我国诞生的第二家由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而成的商业银行,标志着江苏建设金融强省拉开大幕。而作为经济强省的广东,早在2003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完善金融体系,加快建设金融强省”战略目标。2005年12月,广东省首次制订了金融业五年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重组与改造,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协调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综合改革。广东省常务副省长钟阳胜2007年1月下旬在全国金融知识巡展暨广东金融博览会(广州)的开幕式上表示,2007年广东将在“金融强省”建设上迈出新的步伐。对于地方商业银行重组,广发行的重组模式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之一,但也不排除其他地方商业银行借鉴这一模式,将采取“一行一策”的办法。
(摘自《领导决策信息》)
现如今,金融衍生工具经过不断地发展,从一开始最传统的基础金融衍生工具演变为一些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这种发展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这也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进步创新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文对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特点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
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地发展,从一开始最传统的基础金融衍生工具演变为一些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这种发展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这也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进步创新的作用。在现下金融逐步自由化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避免金融风险、调整价格、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说是把“双刃剑”,我们需要取之精华加以利用,从大局观上把握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发展。本文对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特点进行探讨研究。
一、简介
(一)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金融的创新方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由于金融的发展逐渐自由化和金融管制逐步完善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现如今,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由此也给了金融衍生工具一个发展的机会;而人们对风险的规避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优势在最近几十年,金融贸易逐步自由化,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避免金融风险、调整价格、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投资风险,促进经济市场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
(三)双面性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说是把“双刃剑”,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但同时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较大且含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以及经营中的风险包括一定的信用危机等,这些会让金融的监督管理方面更加困难,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安全性,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因此我们需要取之精华加以利用,从大局观上把握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发展,逐步健全完善规范这一市场.
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现状分析
从宏观上来说,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前者是交易所交易,是指在正规的交易所进行买卖,后者则是场外交易市场交易。而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逐步发展,其市场发展的特殊性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据报道,2010年一年,全球交易所交易期货的总价值高达258.68亿美元,这比2009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虽然2014年、2015年总价值稍有下降,并没有前些年的上升的那么快速,但是,却也充分说明了期货市场的炙手可热。目前,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交易过程中,外汇期货的增长率最高。利率在交易过程中,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八十年代之前,国际上金融衍生工具出现的还不够普遍,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才刚刚兴起。但是发展到1984年时,其交易量竟然高达200多万亿美元。这期间,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不断发展,其中原因归结如下:
(一)减小金融投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减小金融投资风险促进经济市场发展,使金融市场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顺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配置更加完善。在一些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实施下,金融风险逐步增大,投资者需要寻求更加安全稳定的投资方法,于是金融衍生工具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满足了金融投资者的需要,成为一种减小风险的有效方式被人们使用。这时候,一些西方国家作出了一定的货币调整政策,而国际间收支不够平衡,金融收益风险加大,也促进了一部分衍生工具为大家所熟知、运用。因此,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减少金融风险、降低投资的危险。
(二)各种金融机构开创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由此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不断进步发展。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促使每个国家间的金融贸易更加密切,国家银行与其他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使得金融机构不得不以降低收益提高投资者利益的方式去吸引投资者。并且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问题,国际很多银行都被波及,信用危机、信用贷款的投资风险不断增大。为了银行业的复兴,增长一定的利润,银行开始积极地发展衍生工具的市场交易,巩固自身地位,降低收益风险。这在一方面促使银行不断发展新型业务,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日益加剧,因此其他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入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中来,促进了其间的良性竞争,间接促进了国际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
三、国际金融衍生市场如今趋势
(一)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最近这些年来,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其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一个对比,以此来体现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是否脱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10年代初期近30年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规模扩大了近30倍,但期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却没有翻一倍。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规模仅仅只是全球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到21世纪10年代初期时,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规模已经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6倍。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工具的增长速度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脱节。
(二)区域不均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交易量还是增长速度都相差甚远。英国依旧作为世界金融贸易重心,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风险更小且交易量增长更快。而发展中国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发展。
(三)参与主体由个人转变为机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刚发展的时候,参与主体大多为个人。目前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其特有优势带来的利益吸引,参与主体已经发展为机构。
四、结语
现如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不断发展,以其降低投资风险、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势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运用。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市场来说是把“双刃剑”,含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以及经营中的风险包括一定的信用危机等,这些会让金融的监督管理方面更加困难,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安全性,使得金融市场动荡。因此,我们需要取之精华加以利用,从大局观上把握国际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发展。这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把握机会,迎难而上。
参考文献
[1]冯福来,高燕.对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研究[J].海南金融,2006,04:38-40.
[2]翟立荣.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3]王刚.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法律监管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
[4]马晓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国际监管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
[5]肖丽.建行吉林省分行代客金融衍生产品的运用及风险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 竞争力 因素分析
一、绪论
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推动着世界经济以及其他服务贸易的发展,其中金融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可替代性不言而喻。一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与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迎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服务业给我国带来的众多机遇的同时,我们同时也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困难。基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时间相比较晚,导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还处于十分不成熟的阶段。基于以上背景来看当下我国的金融服务业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金融业和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高端人才十分匮乏,缺乏对于金融服务贸易了解较多认知程度较高的相关从业人员。其次,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不足以充分发挥金融服务贸易的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因此,以当下我国竞争力薄弱的金融贸易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市场进行竞争的过程当总,如何做到防范风险,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知道和了解如何从金融服务贸易的利益以此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质量扩大规模以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降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规模
随着全球贸易经济往来的频繁,我国的金融贸易总额总体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数额中,进口数额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较大的比重。因此,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仍然是以进口为主。但同时,我国金融贸易总额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逐年增长,但总贸易额仍然较小。2010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仅占贸易总额的8.92%。
(二)中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的投资现状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是中国最早进行海外投资的商业银行,具有十分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中国银行除了开拓亚太地区的金融市场之外,同时也关注着非洲、拉美地区这些新兴经济体市场。2011年,中国银行全年新设海外机构总计12家,遍布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行在海外的投资与发展可以说是中资银行海外投资的典范。
三、影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因素分析
(一)劣势因素
(1)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时间晚。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真正发展时间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总体发展时间并不长。1995 年之前是金融服务业恢复形成的阶段,1995年之后,我国的金融服务业才开始进入逐渐完善和深化发展的时期。目前,我国的服务业的优势依然主要集中资源禀赋优势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然而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知识密集型的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服务总量相对较少且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小。
(2)金融服务业人才匮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业服务业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远远要高于其他行业。但是在现有阶段,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对金融专业的教育仍然以理论教育为主,这导致了培养的人才在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上都很难满足金融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优势因素
尽管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处于劣势地位,但是这种弱势的状态是可以慢慢改变的。近年来我国的金融服务领域逐步开放,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以及“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等相关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
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未来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首先我们应当把金融专业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级人才投入到我国金融业建设中来;其次,改革高校教育模式,注重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许多金融企业倒闭破产。这个时候,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同时自身也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首先,政府要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加现代化,商业化运作真正的落到实处。其次,要加强监管的力度,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加速利率市场化,强化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并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规范金融市场。
关键词: 国际金融SWOT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12-035-07
一、引 言
自从各国经济被全球市场联系起来以后,世界经济便产生了;有了跨越国境的世界经济,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IFC )也应运而生。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文献中,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不过多数学者都认同这样的说法:所谓国际金融中心,指的是国际金融活动发生的中心地;它既是各国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地方,也是国际金融资本的来源地和落脚点(Gilpin,1977;Dicken,1986; Roberts,1994)。Mainelli(2006)进一步指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8种共性:(1)拥有完备的金融机构和高度发达的市场体系;(2)日均金融产品交易额巨大;(3)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国的货币是具有国际清算、国际借贷和国际储备等功能的国际货币;(4)执行灵活而富有弹性的金融货币政策,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能够及时便利进入国内市场;(5)具备完善的法律监管制度和严格的执法能力;(6)高端、充足的金融人才资源;(7)拥有良好的通讯设施和发达的配套服务业;(8)长期的政府公信力与国际承诺。
经验表明,经济实力强大的主导国家一般都拥有至少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而这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一般都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一旦形成,就将发挥其巨大的资本集聚和辐射功能,通过资金融通、资本运作来实现资源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并且,金融作为一种相对独立于其他产业的战略资源,能够持续带来金融中心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投资的繁荣,形成产业的扩张和交易的集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政府财政收入。
二、伦敦金融城集聚金融优势的国际经验
伦敦是首屈一指的国际老牌金融中心,她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强劲心脏”。伦敦金融城于2009年3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指数,GlobalFinancialCentresIndex)显示,根据房地产价格、监管、税收、员工供给、政府反应速度、生活质量及其他因素进行评估,伦敦仍然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金融中心,得分781分(总分1000分),美国纽约得768分。
(一)为什么是伦敦?
1.竞争优势观点。Reed(1989)认为所有的金融服务活动都倾向于在主要的全球城市集中,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国际金融网络体系,各个金融中心都必须具有发展的竞争优势,才可以锁定金融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如伦敦就是凭借着浓厚的语言、文化、区位和专业服务能力,在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局(2008)进一步归纳出10大竞争优势:深厚的全球贸易传统;高质量的金融和相关的机构和市场体系;有效、公平已经成为国际基准的监管机制;具有连贯性、政治中立的法律系统;汇集金融、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公司,强力吸引投资者、营运商和客户的集群效应;地处亚洲和美洲时间区,为中东和欧洲服务的纽带区位优势;广受尊重的专业支持服务;大量的世界级实质资产;为国际互动而设的金融基础设施。
2.贸易诱发论。Powell(1915)认为,17世纪末18世纪初,伦敦是英国的国际贸易中心,得益于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贸易发展所引起大量结算与融资需要,大小银行相继产生并有很大的发展,银行间货币市场由此兴起,利用国际汇票这一机制,伦敦迅速从起初仅仅服务于贸易融资的低级中心,发展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Allen(1988)赞同Powell的观点,他指出,商业和金融服务缩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易成本,传送着财富创造、消费和信息,这些由全球贸易引发的复杂的货币流和金融业务必然推动时空集聚,而在特定时期和特点地点形成国际金融中心。
3.实力决定论。H.C.Reed(1981)则认为国力是全球金融中心形成的首要因素,资本的逐利性是推动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原因,金融中心的形成取决于金融服务的供求关系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投资以及政府的政策。众所周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美国股份资本导致国力强大,英国是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高质量的工业品和低廉的价格,率先成为世界的加工厂。随着价廉物美的英国工业品在世界各国不断渗透,英镑也就成为当时在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中最普遍使用的货币。最终,作为英国的核心城市――伦敦无可争辩地成为位于经济体系最高等级的全球金融中心(参见表1)。
4.自然演进观点。Kindleberge(1974)从比较经济史的角度对伦敦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及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伦敦金融中心演进的途径是:经济增长(决定)金融市场发展(决定)金融制度变化(决定)金融供给变化(催生)金融中心形成;Susan Strange(1998)深化了Kindleberge的观点,她认为,由技术变革和金融服务的国家管制(及解除管制)改变了金融服务业的世界格局,影响了伦敦在内的金融中心制度变化,催生了国际金融供给,并最终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5.政府推动论。Mainelli(2005)认为对伦敦的金融业,政府并非简单地采取不干预政策以保持其活力,实际上,伦敦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通过国家或地区有关部门的人为设计、强力支持而产生的,比如,在战争和萧条时期,伦敦金融城通过金融创新和优惠政策,推进金融资源集聚,又如,伦敦金融城和英格兰银行及时抓住欧洲美元市场机遇,形成巨大的国外持有的美元池,以金融业的国际化带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互动效应,最终奠定了国际金融中心基础。
此外,国际金融中心漂移说、“轮式”演进理论、规模经济学派以及金融地理学派对伦敦金融中心成长加以关注,如Porteous(1995,1999)、Martin(1999,2000)等对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进行了研究,强调信息流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金融地理学者Gehrig(1998)利用市场摩擦理论和大量的实证分析,支持了国际金融中心漂移说的观点,证明了某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集聚趋势与另外一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分散趋势并存。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进行了阐释。
我们认为,伦敦金融中心的发展和完善是经济主体集聚金融优势的历程,她是近900年以来,在英国王室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和公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通过自然集聚优势和能动集聚优势、双向互动集聚优势三个方面运作的产物,其作用路径是:在战略、领导力、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地缘、加工、贸易、投资、金融、知识、网络等经济联系,发现、挖掘、整合和高效利用区域内部优势资源,使区域内部优势资源之间、区域内外优势资源之间,在合作或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国际或国内的高效金融场、经济极,实现资源的远程集聚和全球集聚。
(二)伦敦金融城集聚金融优势的经验与做法
我们将伦敦金融城集聚金融优势划分为三个层面:
1.从自然集聚到自觉集聚:基于市场的观点
从金融地理角度看,伦敦处于纽约和东京时区之间,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可以形成一体化的24小时全球交易体系,担当全球贸易和金融的纽带。伦敦具有自然集聚的优越条件,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伦敦集聚了充足的金融优势资本。
(1)伦敦吸引了庞大的跨国金融机构。伦敦金融城集聚了近180家外国证券公司,几乎一半的国际股权交易额是在这里进行的,还管理着28290亿英镑的全球资产。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的数量(453家)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的交易所;全球外汇收入的三分之一在这里交易,而纽约只有16%,东京9%,新加坡6%。伦敦金融城承揽了全球36%业务量的场外衍生金融产品。近500家外国银行在伦敦金融城营业,经营着全球20%的国际银行业务(参见表2)。伦敦金融城拥有全球最大的黄金交易市场和有色金属交易市场。伦敦金融城还是世界保险和再保险中心,以劳合社(Lloyd’s)为代表的伦敦保险市场集聚了100家左右的跨国保险公司在此营业。
(2)伦敦凝聚了独特的金融中心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金融自由化的深化,跨文化能力已上升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种关键性资源。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于集聚全世界的目光,打造文化品牌。伦敦就是这样一个城市,一旦提起伦敦,人们会想到,伦敦是一座驰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全球重要的传媒中心和时尚城市。伦敦以她悠久的历史、斑斓的色彩、雄伟的风姿屹立于世界名城之林,使得外来投资者和金融家产生浓厚的向往和意愿, 也促使伦敦本地的居民和企业产生强烈的自豪和归属感。
(3)伦敦吸收了充沛的人力资源集群。伦敦金融城是知识经济中的“集群”,就像硅谷一样。聚集了欧洲顶尖金融人才的伦敦金融城,像磁铁一样吸引更多高级的人才。在伦敦,几乎世界上所有语种人才都能够在12小时内找到,类似于精算师、国际律师、高级财务分析师这样尖端人才,也可以及时为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伦敦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学、学院、学校及学术研究机构,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价值链整合,伦敦形成了面向全球的金融人力资源集群。
2.从被动集聚到主动集聚:基于政府的视角
“市场偶尔也会失灵”,这已是主流经济学的共识。在单纯依赖市场机制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人们就会把目光投向公共部门。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也始终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引导和监管。
(1)政商联合共建金融中心区
金融中心区(CFD,Central Finance District)是金融产业发展和金融活动的心脏带。伦敦金融城就是这样一个CFD,伦敦金融城拥有便捷的交通、丰富的信息、即时的通讯、高质的办公设施及良好的金融和商务运营环境,可以大大节约公司的管理和交易成本,能够促进知识型、信息型、清洁型和高附加值的金融产业的发展。为了在空间上给英国的金融发展提供必要的新空间,伦敦还将金丝雀码头区改造为新金融区,这里外表端庄厚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与整个城市风格协调,且功能性很强的楼群都是近20年内建起来的,规划更新,设计也更现代化。
(2)高起点制定金融战略规划
伦敦金融城具有公司和政府双重属性,对相关业务统一规划,商业化运作管理,工作重心在于协调、服务、宣传推介与调研支持。但是,伦敦金融城是服务于整个英国长远利益,具有全球战略属性,而不是局限于一城之耦。从政策制定、对外承诺到管理体系,具有长期连贯性,使得外界国家、地区和企业法人对在此地进行经营运作具有坚定的信心和稳定的预期(Mainelli,2009)。英国王室和政府赋予伦敦金融城独特的战略地位,职能权限具有很大的独立运作空间,在战略机遇出现时,伦敦金融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灵活执行创新决策权。
(3)注重优质基础设施建设
伦敦具有国际金融中心所必须的优质基础设施条件。伦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灵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由政府负责立项和投资的公共事业建设项目;二是由私人投资的大型基础建设项目。伦敦聘请世界顶尖级的大师做城市发展规划,凸显城市的文化品位、艺术特色、生态标准、建筑质量。一方面,伦敦凝结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同时也是生态水平很高的建筑和绿化群体;另一方面,伦敦具有先进的公共服务能力,比如:治安、供电、供水、供暖等设备非常完善。伦敦还拥有非常强大的物流、交通以及国际信息交换能力,作为国际交通中心,你几乎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找到飞往伦敦的航班。
(4)兼顾国际准则的柔性金融监管
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史看,一方面政府进行严格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又提供相对国内金融要宽松得多的金融环境。一个没有金融安全保证的金融中心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伦敦金融城有一个宽松而严格的法规体系,作为老牌金融中心,其监管都是国际标准,在制度设计上注重原则,而不是规则。海外投资者只要遵守一组基本原则,就能在伦敦创新。金融服务监管局(FSA)、英格兰银行和财政部三方常设委员会是伦敦重要的金融监管机构,此外,贸工部、工作和养老部、职业养老监管局、公平交易办公室、打击严重欺诈办公室、国家刑事犯罪情报局也可以根据需要参与金融监管。为了促进金融业发展,金融城的监管也在不断创新和调整。
(5)及时推动金融技术创新
国际金融中心高度集中的都是“高度秩序化”的金融和服务“前台”,这些金融服务机构需要传送金融资讯、咨询服务、转账业务、安全保障和数据处理等大量信息,其物质基础必须建立在大规模的科技投资之上,需要有尖端的计算机系统以及灵敏度和安全度极高的信息传播体系(参见表3)。伦敦金融城在历史上较早地应用了电报、电话、计算机以及芯片技术和卫星通讯等技术媒介,以科技创新来体现和保障金融服务业的高效和迅捷的行业特征(Strange,1998)。此外,为有效应对新技术,伦敦金融城在国际金融历史上较早开发出利率定价体系、AIM市场、私募基金平台和场外离岸交易等多种金融模式,进行金融方法创新,也取得显著绩效。
3.单向集聚到多向集聚:基于动态的观点
需要指出的是,伦敦金融城并不只是单纯汇集金融机构,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选择合适的战略规划,她更多地是采取了走市场道路,执行集聚优势战略。
(1)金融单位的互动集聚
伦敦金融城的金融企业或机构通过金融家族的内外向型集聚,已逐步渗透到世界其他的国际金融中心内部。利用行之有效的全球化战略,这些金融单位已经能够融入所在地的经济文化圈,并对相关区域和国家的价值取向实施控制,根据专业财富管理咨询公司Scorpio Partnership估算,有超过300个资产在1亿英镑以上的超级富豪在伦敦开设了理财机构,对家族的财产进行保值增值,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左右世界金融局势;发源于金融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超强金融垄断家族,他们和美国纽约华尔街金融业(如摩根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瑞士日内瓦的金融业等保持密切联系。除了单一家族机构之外,伦敦存在着超过100个“家族联合机构”,由数个富有家族共同设立,通过分享信息来提高全球投资能力。在一定程度,这些家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国际金融价值链串联在一起的,具有庞大的超级金融实力。
(2)金融城市的多向联系
尽管伦敦金融城也承认,国际金融中心之间存在着国际税收竞争、运输和交易成本、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等挑战因素(Roberts,2002 )。但总体而言,伦敦金融城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保持了正向联系。一方面,伦敦金融城在主要的全球城市纽约、东京、法兰克福、瑞士、莫斯科以及上海都设立了办事机构,建立了联系的成效机制;另一方面,在亚洲的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的悉尼以及加拿大的温哥华等金融中心,由于这些金融中心都曾在一定时期隶属于英国管辖,所以原有的联系机制仍然具有活力。此外,所谓的离岸金融中心,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巴哈马群岛、百慕大群岛、西萨摩亚、安圭拉群岛等,他们和伦敦金融城在业务联系、信息交流和历史沿革上,具有强烈的协同性,已经成为整个国际金融体系资本流通虚拟环路中的特殊节点。
三、上海集聚金融优势的可行性分析
我们通过SWOT分析,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尔后再根据分析结果,对金融资源结构及配置策略加以调整,以实现战略目标。
(一)优势
1.政府配合。一方面,中央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定,这为上海以及整个中国未来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空间和可能;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的通力协助,也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强力支持和重要保障。
2.历史人文。上海具有辉煌的金融历史,一度被誉为“远东国际大都市”,历经百年而凝成的“海纳百川”海派金融文化,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营造了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
3.实体支撑。上海的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保持均衡发展。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状态不同的是,上海的金融业属于正在成长的“少年”,健康进取,整体创新还有巨大空间,所依托的实体――中国大陆拥有良好经济基本面。
4.市场体系。上海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核心要素配置齐全,定价机制合理有效。
5.科教人才。上海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域内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和域外的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保持密切联系。科技创新能力雄厚,和中国科学院、中欧商学院等机构有着长期的战略合作。人才储备相对充裕。
6.监管制度。上海拥有相对健全而严格的监管制度。随着金融试点和人民币结算产品的创新,上海的金融自由度将有序增加,监管制度也将逐步优化改进。
7.基础设施。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打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交通、通讯、能源、文化、娱乐和安全等公共项目,上海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核心的现代化金融贸易区更是环境优美、生活舒适、设施齐全、功能完善。
8.区位优势。中国时区必将形成由一个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和多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组成的新格局。上海具有连接欧亚大陆、辐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域特点,相对于香港等地,太阳早升起1小时(张五常,2009),这些都为上海成为金融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二)劣势
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要求仍然相差很大。因为,从GFCI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14项指标来看,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很大。
1.后发地位。原有国际金融中心处于优势地位,具有“锁定”效应,这使得其他城市打破现有格局,发展超越成为国际级金融中心非常困难(Dicken,1986)。上海需要在优势集聚的基础上,创造爆发力,这需要以时间换空间。
2.制度瓶颈。上海是中国的一个城市,必须依托国家行使制度选择权。在法律支持上,英美的法制体系居于国际标准地位,显示了相当的生命力;在外汇政策上,中国资本项没有开放,上海和伦敦在资金自由流动上尚不具可比性。
3.管理水平。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对管理者能力也提出了严格要求。和伦敦等国际级金融中心相比较,上海还处于初级阶段,经验相对不足,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
4.外部联系。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构成了一个网络体系,相互交联。上海和其他金融中心的联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合作缺乏战略深度和制度保障,信息交流和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人员学习、培训和互换亟需推进。
5.金融生态。在GFCI指标中,商业环境指标体系中就有经济自由度、透明指数、腐败指数等,在这些指数测算中,上海得分很低,在市民素质、文化传承和工作态度等方面有待提高。
(三)机遇
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最适合上海发展的战略路径,消除自身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的束缚,上海市完全有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1.金融“危”中有“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一个金融中心洗牌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全球金融中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给上海带来发展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2.国际资本转移。发达国家金融界大规模的裁员降薪,为上海获取相对廉价的高端人才提供机遇。金融危机冲击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资本回报率急剧降低,不少企业需要进行战略转移。这使得上海成为“资本避风港”,广泛吸收海外溢出资本。
3.2010年世博会为上海金融助力。“世博景气”效应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世博会所带来的直接、间接商机,将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力而持久的推动力。
4.空间扩展。上海通过将原南汇区和浦东新区“两区合并”,形成了“新浦东”,这样可以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本,拓宽区域发展空间,为上海金融中心的金融核心区建设提供有效载体。
5.政策机遇。随着中央战略的确立,上海在国内率先进行人民币国际结算的试点,随着这一试点的扩大,未来上海将可能发展成区域性的人民币清算中心,这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四)挑战
上海已有做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仅此还不够。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仅是一步之遥,但是由于各种挑战的存在,上海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很多。
1.制度。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和相关市场制度的缺失,导致金融秩序的混乱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这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构成挑战,具体包括:相关市场制度主要涉及自由创业、自由定价、要素自由流动等制度,在金融领域主要涉及市场准入、利率市场化、金融管制的放松、健全的金融监管体制、监管有效性的提高等制度变革和创新。
2.国内竞争。现行的行政区划与干部制度,导致地方政府各自为政与地区间经济的分割和恶性竞争,使得产品、要素、资金、信息的跨地区流动面临众多人为的限制。香港、北京和重庆等城市就有限的中央金融资源展开无序竞争,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各自发展定位不明确。
3.国际竞争。所有的金融服务活动都倾向于在主要的全球城市集中,各个金融中心存在着激烈的资本竞争,比如,伦敦和欧洲大陆的巴黎、柏林以及瑞士在金融监管协调上,曾发生过冲突;香港、新加坡以及日本的东京就亚洲的金融资本也曾展开过激烈的争夺,因此,上海必须打造出强大的竞争优势,才可以取得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SWOT分析,可以运用专家评分方式,结合问卷调查,整理指标体系和战略矩阵,以得出相关结论。我们认为,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打破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Strength and Opptunity development) ,要在高度利用自身要素禀赋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和运作符合国际开放要求、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高端资源,勇于消除无形的、不合理的内部或外部制度束缚,积极升级自身体系势能,增量发展,有序地提高自身金融实力,进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第一,以功能建设为先导,建设金融优势集聚的基础平台。功能建设比形态建设更为重要。伦敦金融城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著名的金融市场,除了特定的历史渊源外,关键在于其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能够充分满足金融服务的需要。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全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已远远超过伦敦金融城的面积,相邻的外滩金融区在形态建设上也已经具备规模。今后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完善功能建设上,从而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由于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发挥聚集效应,摊子过大反而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第二,以政策协调为保证,提供金融优势集聚的战略保障。国际金融中心几乎都是在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英国各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如英格兰银行、英国金融服务局等均位于伦敦市内,这使得她不仅是一个金融交易中心,而且也是一个金融决策中心。这种安排使得金融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更容易发挥金融中心的整体集聚和辐射作用。由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既要上海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得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上海应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作用和优势,应继续争取并落实中央政府在机构设置、业务创新、金融监管、干部调配和法制建设等方面对上海的指导和支持。
第三,以对外开放为动力,开拓金融优势集聚的发展远景。全方位打破壁垒,宽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跨国金融机构入驻。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伦敦金融城的国际化程度或开放度是最高的,上海可以适当借鉴伦敦市场的经验,仿照劳合社的市场组织形式,设立固定的保险交易场所。鼓励和吸引大型跨国集团的总部或地区总部、国际著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落户上海,以完善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功能。上海要全力打造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积极发展开放型、多层次的直接融资体系,要引入更多的商业金融债、企业债、商业票据等,推动债券跨市场交易,培育机构投资者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能力。
第四,以金融创新为突破,创造金融优势集聚的裂变单元。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不竭源泉。上海应该加快“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SHIBOR)建设,管理层可以借助SHIBOR与上证指数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促使SHIBOR及早广泛进入各类金融产品的定价,如金融债、企业债、短融券、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票据转贴现与回购、同业借款与存款、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等等,运用利率手段调控股票市场,改善和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的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伦敦同业拆借利率)。
第五,以人才资本为根本,加大人才优势集聚的规模效度。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针对目前上海金融人力资本发展现状,管理者有必要多元化、全方位集聚人才优势,大力引进包括专业外语人员、高级商务师、国际反避税师、顶尖跨国精算保险分析师等高端紧缺人才。此外,还要增强管理者自身的能力建设,加大和国内外顶尖的金融领导者交流互换,充分塑造良好的人力资源集聚体系和环境。在战略上始终做到高度重视金融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促使上海及早发展成为一个海内外知识型人才优势的聚合创新体。
注:
1.本文的研究得到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批准号:2008044035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09YJC790087),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得到英国伦敦金融城Mainelli教授、卫报Elliott先生、英国杜伦大学张志超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卡斯商学院和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等以及伦敦周边的牛津和剑桥都是英国的著名院校。
3.按照目前伦敦金融城与金丝雀码头的发展规划,到2016年,将有超过20万个新职位在该地区落户。而在伦敦金融城老区域,到2016年,办公面积将增加2500万平方英尺,从业人员将增至40万。
4.伦敦金融城政府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对影响伦敦金融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组织调研,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免费提供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如2007年就组织了25项调研报告,其中关于全球金融中心竞争力的调查报告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
5.比如为了推动伦敦码头金融区的开发,英国投入了大量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和平整土地、环境整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巨资兴建了35公里的无人驾驶轻轨系统和伦敦城市机场。伦敦还在建设金丝雀码头金融区的新的地铁站、环城公路。
参考文献:
1.黄运成,杨再斌.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设想[J].管理世界,2003,(11).
2.刘明康.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差距[J].中国经济周刊,2008,(25)
3.于永达、王浩.集聚金融优势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研究 [J].新金融,2009,(06)
4.潘英丽.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沪港的目标定位与分工[J].世界经济,2003,(08).
5.袁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对驻沪金融机构的问卷调查[J].上海经济研究,2005(05)
6.吴晓求,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战略目标与政策重心[J],经济导刊,2008年,(03)
7.光.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一收益分析[J].经济研究,2005,(5).
8.Michael Mainelli and Mark Yeandle, "Best Execution Compliance: Towards An Equities Compliance Workstation" ,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Volume 7, Number 3, pages 313-336,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June 2006).
9.Mark Yeandle and Michael Mainelli, "Cooperation During Crisis: The Future Of Financial Centres", Washington Times, pages 1-2, Special Report: The Cayman Islands (22 December 2008).
10.Michael Mainelli, "The Wicked Problem Of Good Financial Markets",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Volume 9, Number 502-508,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December 2008).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中亚五国;经贸往来:金融合作;升级优化
现阶段,经济一体化与金融经济国际化已经成为时代主流。2013年我国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就立即获得了中亚五国的积极响应,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与中亚五国间的贸易额已超过45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中亚五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并提供了大量的货贷,截至2016年1季度仅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就为中亚五国提供贷款378.9亿美元。这些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金融合作的良性互动进程。
一、我国与中亚五国经贸金融合作的现状
(一)双边经贸金融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长期以来,我国与中亚五国间的经贸合作主要集中于公路、隧道与铁路等交通运输业领域,如2012年,我国政府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优惠贷款1.36亿美元,用以修建中吉乌公路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尔克什坦至苏布库尔干路段;2015年,我国中铁国际集团对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了阿斯塔纳市轻轨一期项目;2016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为塔吉克斯坦的瓦亚铁路建设项目提供了“两优”贷款。“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拓展了我国与中亚五国间的双边经贸合作空间,金融领域的合作层次也不断提高,逐步向农业、矿山开采、能源、旅游业与信息通讯等行业延伸。2014年,中哈产能合作成为我国同中亚国家务实合作的新亮点和“样板”。同时,我国企业参与承建的热电站、铁路隧道、工业园等重要项目,也在中亚五国逐步展开。此外,国开行新疆分行也先后向塔吉克斯坦国民银行和储蓄银行发放贷款,援助农业和南部区域微型贷款,并与乌国外行实施授信型合作,由其转变贷款本地纺织、轻工、农业与食品加工等中小型企业,用于支持乌中小企业发展。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国家开发银行在中亚五国已经支持航空领域、油气领域、中小企业与农业领域等77种项目,分别发放和承诺贷款378.9亿美元和270.16亿美元,贷款余额达到212.15亿美元。
(二)双边经贸金融合作的互补性较强
我国与中亚地区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以及资源和产业的差异,使双边经贸金融合作也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一方面,我国对中亚五国的经贸金融合作以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例如,2014年11月,我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中亚五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其中,2014年12月至今,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已签署超过28项产能合作项目协议,投资总额超过300亿美元,涉及石油、天然气、石化、铀矿和电信等领域;2015年,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达成了3200万美元的无偿援助协议,用以改造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的“茹科耶夫-布多夫金街”、“阿乌艾佐夫街”和“甘地街”等路段。另一方面,中亚对我国的经贸金融合作以资源输出为主,包括石油、天然气、矿产与特色农产品资源等。据商务部网站显示,2015年,土库曼斯坦通过中-土天然气管道,已向我国输出天然气累计超过千亿方。并且目前我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最大葡萄酒出口市场。据哈萨克斯坦出口和投资局数据显示,2015年,哈萨克斯坦对我国出口葡萄酒72.7万升,占哈葡萄酒出口总量的99.7%,较上年增长7.4%;出口额达390万美元,较上年增加了4.8倍。
(三)我国已成为中亚最大的直接投资来源
目前,中国投资者已取代中亚五国传统的俄罗斯和西方合作伙伴,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的直接投资来源。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半年,中塔双边贸易额为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5%,我国已成为塔吉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与债权国。据《金融时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共投资12个绿地项目,总投资额约12亿美元,占哈萨克斯坦跨国外来直接投资绿地项目总额的22%,远超过德国与美国等其他国家。并且,2015年以来,我国已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大直接投资来源国和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进口伙伴,对吉的重点投资项目集中于改善基础设施和促进区域一体化。近年来,我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经贸关系发展势头良好,现已成为其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于第二大贸易伙伴。据乌方统计,截至2016年上半年,我国对乌直接投资和贷款已超过65亿美元,合作实施项目达70余个。据中商情报网显示,早在2013年,我国就已成为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与天然气进口国。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已成为中亚地区的最大直接投资国。
(四)双边经贸金融直接汇率机制正逐步完善
近年来,我国及自治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和金融合作日益紧密,与中亚五国的经贸金融直接汇率机制已初步形成,人民银行积极推进人民币与周边国家小币种直接交易,包括人民币对坚戈现汇直接交易与现钞交易等。例如,2011年4月,中行与乌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交换协定,有效期为三年,总金额为7亿元人民币。2013年,人民币兑哈国货币坚戈实现现金挂牌贸易,截至2016年2月末,人民银行已实现人民币对坚戈银行柜台直接交易407笔,总金额为2989.94万元人民币。随着我国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往来的不断增多,双边经贸金融直接汇率机制也不断完善。2015年,中国银行成功推出了人民币对塔吉克斯坦的索莫尼直接交易。2015年9月,中行与塔行签订了双边本币交换协定,规模是30亿元人民币,交换协定有效期为3年;截至2016年初,人民币与索莫尼兑换业务8笔,金额达1226万索莫尼。2015年9月,为推动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在本币结算与货币互换等领域的合作,中国人民银行与对吉尔吉斯斯坦央行签署了合作意向。另据中国人民银行消息,2015年,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为88亿元人民币,占新疆全部跨境人民币业务总额的4.4%。
二、当前我国与中亚地区经贸金融合作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双边未形成统一的金融网络结算体系
当前,我国与中亚五国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的金融网络结算体系,导致经贸合作项目的手续费相对较高、程序复杂。我国和中亚之间银行结算手段,包含银行、清算银行以及NRA 账户等多元模式。据商务部统计消息,2012-2015年我国和中亚五国金融网络结算中,约有90%以上是采用行、清算行的银行结算方式。但双边都是一对一型的账户银行关系,金融结算效率显著低下,覆盖率低,无法有效处理双边货币“头寸平补型”问题。并且,结算方式仍以单一的现金交易为主,缺乏顺应科技发展的网上银行、电子结算等方式。例如,截至2015年,吉尔吉斯斯坦共发行银行卡不足100万张,相对于全国近600万的人口,人均拥有银行卡不足0.2张,远低于我国每人3.64张的平均水平,导致中小企业长期融资较难。
(二)贸易投资环境欠佳,基础设施较为滞后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与投资环境欠佳,中亚五国的法制尚未完善,政府部门腐败盛行。据2014年“全球腐败指数排名”显示,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排名分别为126位、152位、136位、166位和169位。中亚五国腐败情况较为严重,导致双边经贸金融合作快速推动较难。此外,中亚五国与我国的双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仍不完善。例如,哈萨克斯坦的公路密度指标是每千平方米陆地公路长度35.87km,吉尔吉斯指标为177.27 km,明显低于我国的413.92 km。并且,虽然当前我国与中亚双方的航空、铁路和公路的联系通道有十多条,但除航运及霍尔果斯、吉木乃、阿拉山口、巴克图以及都拉特等陆路口岸联系较为便捷外,其他口岸海拔偏高与山势险阻,且路况较差,不利于货物迅速流通,致使中亚国家与中国贸易不畅。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吉尔吉斯与中国双边贸易额同比下降13.7%。
(三)双边经贸金融服务支撑能力较弱
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开展跨国运营起步较晚,在国际上设立的分支机构数量有限,主要分布于纽约、香港、伦敦与新加坡等地,在丝路沿线国家金融机构数量甚少。截至2015年,9家中资银行在中亚五国设立的代表处与分支机构不足50家,致使中亚五国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和金融交易缺乏有力组织者与推动者,金融业服务支撑能力较弱,不利于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国际化。据金融时报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均未在对方设立金融机构分支机构。以哈萨克斯坦为例,至2015年底,我国对哈萨克斯坦实行的浮动汇率,使货币坚戈仅三个多月就已贬值40%。并且,虽然在2014年12月,中哈签署了新的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70亿元人民币,但因资金与贷款支持等方面条件比较苛刻,目前为止仍未对中哈贸易本币结算起到根本性作用,直接影响了中资银行在哈业务开展能力。
(四)区域贸易金融中心尚不健全,融资主体单一
区域贸易金融中心的构建是金融资源有效整合的良好基础,然而,当前我国与中亚五国间仍未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中心。除哈萨克斯坦外,中亚其他四国尚未提出区域贸易金融中心的建设意见,也不具备相应经济条件。而我国也仅于2014年在新疆首次设立了唯一一家区域贸易金融中心。区域贸易金融中心的缺乏较严重,制约双边经贸金融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另外,我国和中亚五国经贸金融合作的融资主体较为单一,银行是金融合作的绝对主体。譬如,当前,我国和哈国之间的经贸金融合作主要依靠银行结算,而各类金融合作发展模式尚未提上议程,且其他金融领域的合作也仍未展开,如保险与证券市场的合作。
(五)中亚地区大国博弈复杂激烈
中亚五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石油与稀有金属等资源储量,其中哈国富产石油资源,土国具有全球第四大天然气储量,而乌国的黄金与铀储量都居世界前列,因此成为大国争夺的重要区域。2011年,美国实施“新丝绸之路计划”,不断向中亚五国渗透,力图掌握中亚油气资源、主导地缘战略。而在2013年,韩国便提出了涵盖中亚的“欧亚计划”,增强了这一区域金融合作关系的复杂性。2015年以来,中亚五国出现了新一轮的“大国外交热”,美、日、印、土耳其等国家均增大了对中亚五国的外交力度,影响我国与中亚五国经贸金融合作。例如,2015年7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亚,寻求与该地区国家深化能源合作。同年,日本首相安倍为强化日本与中亚的能源与经贸合作,也对中亚五国开展了旋风式访问。综上分析可知,大国在中亚地区的博弈日渐激烈,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经贸金融合作。
三、加强我国与中亚五国经贸金融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双边金融协调与交流机制
我国应积极与中亚五国开展富有成效的双边金融合作,推动加快创立金融多边协调的机制,防止由于中亚五国金融政策变化带来不利影响;促进我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经贸金融协商沟通,处理各自关切,形成经济利益共赢与金融合作的局面。另外,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应增强G20金融领域的沟通互联,构建与完善交流与对话机制。进一步拓展本币贸易结算和贷款规模,增多国际储备货币币种,逐步加强双边货币互换与应急储备安排,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不断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治理架构,重点构建公正、包容、公平与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升新兴国家的地位与话语权,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金融平衡发展;有效运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动参与世界金融标准与相关准则的规定,稳步重构我国与中亚金融制度框架。
(二)构建与完善双边金融风险评估系统
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需增强金融监督与管理合作,创建与完善金融风险评估系统。建立与逐步健全中亚五国经贸金融风险管理部门,创立国别风险内部评级机构和国别风险限额测算模型,要充分抑制合规型风险,跟踪研究中亚五国金融监管变化,保证依法合规运营。在充分评估中亚五国与我国之间经济、政治与金融等形势与风险基础上,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国别风险管理政策,提升国别风险限额监管的科学性。在国内外机构健全整体风险监管制度,提升中亚五国机构的风险计算考量水准,充分配置经济资本。并且,我国应对中亚五国提供风险缓解的多元化金融工具筛选。在重大金融合作项目上,需要增强同政策型金融机构和多边机构协作,经多边机构出具担保、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等手段,多渠道增强风险缓释,加速提高保险机构在中亚五国防控风险中的作用程度,扩展保险境外投资业务。加快设置多元化金融对冲产品以及工具,为中亚五国投资的企业与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的工具选择。
(三)政策助力双边经贸金融产业融合
目前,我国和中亚五国的经济与产业布局正处在调整转型的主要时刻,急需政府助力拓宽双边金融产业合作。我国应实行“联检”制度,当金融贸易部门的政策有所改变时,需及时通报,避免出现因未通知中亚国家贸易口岸排起长队;需要统一创建检验检疫与交通运输等标准,减少企业金融贸易成本。双边政府应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建进程,加大政策协调力度,修订双边合作规则,大力增强区域内各国政策和制度上的有效沟通与衔接,将金融贸易及实体经济有机联系,将以实体经济作为外贸经济增长“助推器”。并且,政府需优化内部型金融投资环境,清除区域内的金融投资、金融贸易与过境运输屏障,提升双边出口能力,推进双边贸易金融投资领域互相接轨,有效配置资源,重新布局投资产品环节,充分发挥设置、营销、生产、输送与辅助商品等价值链。并通过全球业务布局,分散不同金融市场风险,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与互通,拓展产业及装备制造的金融深化合作。
(四)构建多层次经贸金融合作平台
我国应积极构建多层次经贸金融合作平台,完善服务中亚五国产业园区和经济走廊的综合金融体系。将企业、银行、与政府相结合,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技术与资金,搭建多层次的互联互通经贸金融合作平台,促进我国与中亚五国间的同业合作,共同推进人民币在中亚地区跨境贸易与投融资领域的使用。其中,针对基础设施拥有一定条件、产业聚集达到一定程度的园区和入园企业,中国银行业应以提供授信支持为核心,规定健全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中国与中亚经贸金融合作企业,提供不同金融商品和多样化的资产配置工具,如同业拆借、兑换平盘、银行间债券投资和日常资金清算中的跨时区服务。我国政府应积极加入到中亚五国的金融投资和管理平台建设当中,为中亚五国创建提供结算、融资、投资、交易与资本运营往来等多层次、综合型金融服务,提升多层次经贸金融合作平台建设的成功率与有效性。
1.当前国际金融格局演变的新趋势
受过去的几年期间爆发的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了稳定发展的状态,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发达国家掌控的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1欧美国家金融危机使得西方国家的国际金融话语权受到强烈的挑战
2007年开始,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金融海啸,对国际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更伤害了美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在最近几年中,美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受到次贷危机影响,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中。同时,欧洲国家债务危机也相继引发了欧洲国家出现了一系列的金融风险问题,这些西方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影响了整个西方国家在国际金融发展过程中的话语权,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反而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合理性发展的信心明显上升,西方国家的金融话语权受到挑战,呈现了一种的新的变化趋势。
1.2金砖国家金融一体化对美国霸权主义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金砖国家,就是新型的发展经济体,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国家组成,这些新的经济体,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了新的崛起,以良好的经济发展速度正在向前推进,对全球金融贸易体系、货币体系和大宗商品价格机制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联系,对美国的金融发展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一旦美国的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不够快速,那么金砖国家的发展速度就会超过美国。
1.3东亚国家金融合作逐渐形成国际货币竞争争新范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东亚国家为了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互相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签署了一系列的货币互换协议,在互相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前提下,也降低了筹资成本和汇率波动的风险,同时开展了除美元以外的人民币交易的主要外币,一方面使得美元在双边结算中的使用率下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人民币的发展应用,这也说明我国在新的国际金融环境下已经处于较好的国际发展态势,而东亚地区也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际货币竞争模式,东亚地区的这种新的货币发展模式,在未来也必然会引发一场新的国际货币变革。
1.4不同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博弈越来越激烈
一方面是西方国家形成的发达经济体,另一方面是作为世界新兴的发展经济体,主要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在新的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中,都要求推动国际经济治理改革,提高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发展过程中的话语权,变革美国通过一票否决的国际金融发展模式。这两种国际金融发展经济体之间的博弈越来越激烈。
2.我国对未来国际金融格局演变的对策分析
未来国际金融格局会发生较大程度的转变,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呈现出一种的新的发展趋势,针对这种复杂的新的金融发展格局,我国要想取得较好的发展,就必须在这种金融格局条件下寻找适合我国金融发展的新的道路和发展模式,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2.1优先选择重点区域来推进我国人民币运用的国际化进程
随着西方国家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原有的货币结构体系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很多国家都希望提出越主权国家货币的方式来降低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对整个国际市场金融结构的影响,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操作而难以实现,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发展过程中都属于持续稳步前进的发展过程,人民币的运用和发展也在稳步发展中前进,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形成一种过渡性的国际货币,从而降低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元的依赖度,那么要想实现这种良好的过渡性货币结构发展模式,东亚、非洲等国家就必须要建立以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发展体系,从而不断地推进人民币的发展和运用,促进我国人民币发展的国际化。
2.2新兴国家组织构建国际金融话语权
随着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发展,在国际金融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对于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也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因此在当前的发展状况下,就必须要形成新的国际金融结构,提高新兴国家的国际金融话语权,加强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在金融合作方面也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合作共识,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和其他发展中一起,共同来提高新兴国家的国际金融话语权,从而降低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话语权的降低,对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次机遇,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强金融话语权的同时,寻找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保持在国际金融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2.3在当前的国际金融秩序中,要有另起炉灶的准备
在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发展条件下,西方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已经下降,我们不应该全部依靠西方国家来维持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西方国家形成了游戏规则,我们必须对未来的国际金融发展模式和变迁有一个长远的了解和计划,在积极次参与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形成一套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金融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