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2: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实现其自身素养和知识能力的自我优化。文章主要介绍了通识课程和MOOC的概念及特点,并通过对深圳大学艺术设计鉴赏课程这门通识课程在MOOC平台上实践的介绍,阐述了设计学MOOC较之传统课程有哪些优点。MOOC平台上的分布式通识课程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广度,聚焦专业内容的同时防止学生知识碎片化,从而更好地开创一条实现通识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
通识教育;MOOC;设计学
通识教育旨在使学生通过对广博知识的了解,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均衡发展,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提高生活品位与个人修养。艺术设计鉴赏类课程作为高校通识课程的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学生设计水平,改善其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进而影响其处事方式,提升综合修养。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一)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最早由美国提出,讲求在专业教育与自由教育之外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课程体系进行编排,打破原有的专业限制,是面向全民的教育。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提到,“20世纪美国教育的创新之处就是将通识教育应用到了全民教育体系之中”。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世界观,并借助感性与理性的均衡发展,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与完善的人格,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课程的教育方式主要分为核心课程模式(CoreModel)和分布课程模式(DistributionModel)。核心课程模式多被专业院校采用,分布式教学模式多被综合类大学采用。综合类大学具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优势,开设的通识类课程门数众多、涵盖面广,学生的选择余地较大。不论是核心课程模式还是分布式课程模式的通识课程,其教学理念都是让学生在本专业的基础上涉猎社会科学、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衔接,突破专业知识的局限,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二)通识课程的设置特点
通识课程的设置因不同的教育理念与学科背景区别较大。我国通识课程的设置主要集中于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文化,力求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和不足,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二是世界文明历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文化包容度,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三是伦理价值与思考方法,强调当代社会价值体系,陶治学生的人性与品格;四是系统介绍自然科学的重要理念,了解事物之间的基本规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五是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提升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批判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是文学艺术,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与审美趣味;七是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经过通识教育充实的专业教育,能帮助学生从深度学习走向广度学习,在接受良好的专业学术训练的同时,受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方面的熏陶。这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知识与技能。文化艺术作为通识课程中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个人修养、内涵、品位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设计类的通识课程作为文化艺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延伸,可有效地将设计学科渗透至社会的方方面面。
(三)通识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
通识课程大多是作为教学范围相对较小的专业学科的辅课程,综合性大学多会采用分布式课程模式。该模式的优势主要是课程门数多,覆盖面广,学生选择余地较大;但缺点也比较明显,即难以有效整合课程资源。设计学专业课程强调对专业知识教授和应用,学生在自由选择主题的前提下,很难对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性选择。因此,应对课程核心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然而,传统的授课方式较难在通识教育中形成教师团队式教学和课程模块式教学,难以实现通识教育中课程的自我优化。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课题组织、教学安排、师生互动模块的衔接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利用互联网平台有组织系统授课能对以上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网络MOOC教学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具有示范作用,如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和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分布式课程模式专业内容整合的问题。
二、MOOC的概念以及特点
(一)MOOC的概念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起源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和连通主义思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2002年面向全球学习者开放的开放课程标志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兴起。MOOC是在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戴维•科米尔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布莱恩•亚历山大首次提出,两位学者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开设了新型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在信息化平台中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选择权。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MOOC作为开放式平台课程有更大的受众面,能够让专业学生选择更加优秀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是通识类课程的最佳传播途径。
(二)MOOC教学的形式与特点
MOOC授课内容以视频录播为主,辅助以其他图文、声像等资料。对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MOOC的教学方式特点鲜明:第一,MOOC教学可以是单人授课的形式,也可以是多人访谈的形式。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代入感,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第二,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修读,选课不再局限于班级与人数的限制,学生可选择自己认可的课程,扩大选择面的同时也促进相关学科教师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第三,MOOC的授课平台建设推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审美能力等可通过MOOC平台得以提升。
(三)设计类MOOC在通识教育中的优势及意义
设计学作为艺术学门类下的的一级学科,包含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众多方向。设计学在通识教育中的重点与难点是如何将众多的设计内容进行逻辑性整合,将设计学不同专业方向的创意思维、设计理念以及设计中形而上的艺术表达展示在通识教育各环节之中。MOOC作为网络平台课程,首先可以引入各个设计专业的优秀师资,使其进入平台课程之中进行模块化、团队化的教学,贯彻分布式通识课程的理念。其次,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MOOC网络后台提供的大数据存储功能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扩充设计学通识教育内容。最后,MOOC平台的搭建与讨论区域的设置,提供了通识教育实时的理念交换空间,有助于启迪学生的设计思维。
三、设计学通识课程设置
深圳大学于2013年12月在深圳举办了全国地方高校MOOC发展研讨会,会上倡议组建UOOC联盟(UniversityOpenOnlineCourse),并得到了28所与会高校代表的积极响应。UOOC中的U有University(大学)和Union(联盟)两层含义。2014年5月,UOOC联盟成立大会召开,首批6门MOOC上线。作为综合性大学通识课程的试点,深圳大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5年11月,设计类通识课程艺术设计鉴赏上线,该课程将不同的设计学科进行整合,引入模块式教学团队任教,聘请知名设计师与专任教师,以讲述式、案例式、启发式、访谈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和通识教育的理念,规划设计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进行设计交流与经验分享。设计学MOOC较之传统课程具有如下优势。
(一)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的创新
将不同的设计学科进行有机整合,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团队协作,传统教学模式受教学进度、学生选课等多重因素的制约,难于实现这一目的。基于网络平台的MOOC设置,便于教师、企业设计师等进入课堂教学,有利于任课团队的组建;而通过播放录制视频的授课方式,教师和学生不再受上课时间与地点的制约,更便于协调课程内容。通过创新授课方式,解决了以往困扰分布式通识课程任课团队建设的问题。
(二)大数据资源更加丰富
通识课程具有更广博的知识面,网络平台以及支撑平台课程的大数据资源尤为重要。如课程在介绍国际四大时装周时,相比于传统课件中的文字和配图,时装周现场的服装展演视频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服装流行趋势的了解与研究。产品设计中,物件加工工艺与材料的视频介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优质产品的定义及其所能带来的良好效果等。这些通识课程中的实训实践内容在网络大数据平台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
(三)改善师生交互环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难以在课堂与学生进行充分互动。在通识教育中,学生数量远远多于专业课程教学,师生间的互动问题会更加突出。在艺术设计鉴赏课程中,深圳大学利用网络平台设置了讨论区并配备专职助教与学生进行互动。此外,学生还可以在网络交流区相互交流、共享课程素材与学习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通识课程中的互动需求。
结语
高等教育中分布式通识教育需要整合学科资源,分布式通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尽可能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了解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在大的学科背景中需要整合相关知识,防止学生学习知识的碎片化,体系完整的学科通识教育精品内容将更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作者:涂星 单位:深圳大学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晓阳,曹盛盛.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挑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5(4).
关键词: 关系数据库; NoSQL; 海量数据; 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2-47-03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SQL and teaching database
Lou Y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3, China)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database, the relational database has been always the main content in database curriculum of university. With the rise of Web2.0, in the huge data environment, NoSQL (not relational database) technology is used widely and the current database course teaching has been impacted deeply. NoSQL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nd then the challenges of NoSQL database technology to teaching database are analyzed. Finally,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database course are proposed.
Key words: relational database; NoSQL; massive data; teaching
0 引言
NoSQL指的是非关系型的数据库。随着互联网Web2.0网站的兴起,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在应付Web2.0网站,特别是超大规模和高并发的社交网络类型的Web2.0纯动态网站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暴露出了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例如:关系数据库为了降低数据冗余,保证数据约束性,在数据查询时不得不使用多个数据表之间的连接操作,这极大地降低了查询效率,不能够满足当前Internet的高实时性的要求。而非关系型数据库对并发的大规模访问有着效率上的优势,因此,非关系数据库是在具体应用背景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其实,NoSQL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当时的含义是反SQL技术革命运动,但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2009年,NoSQL概念被来自Rackspace的Eric Evans再次提出,这时的NoSQL已经不是单纯的反SQL运动,指的主要是非关系型的分布式数据库,并且不支持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持久性(Durability)的数据库设计模式[1]。在亚特兰大举行的有关NoSQL的讨论会上,学者给出了NoSQL较为普遍的解释,即“非关系型的”。并且指出Key-Value存储和文档数据库是NoSQL的主要特点,本文认为NoSQL是一项新的与传统关系数据库有显著区别的新技术。
1 NoSQL的主要特点
1.1 Key-Value存储
Key-Value本身是一种数据结构的模式,其基本思想为:一个主键下有相应的值,在实现上可以通过哈希表或B树等不同的数据结构完成。Key-Value存储是以键值对的数据模型存储数据,并能提供持久化分布式存储系统,查询速度快、存放数据量大、支持高并发,非常适合通过主键进行查询机制和数据同步等功能[2]。
现有非关系型数据库采用不同的方式实现了Key-Value存储,并且拥有各自的优缺点。然而,性能优良的Key-Value存储需要满足下列条件:高可用性,即在Key-Value存储模式下可以提供不间断的服务;可扩展性,海量数据的处理要求存储模式能够具有可扩展性;故障恢复,要求该存储模式下能够对故障自动感知并能自动恢复。
在具体的实现上,多数非关系数据库采用单文件进行存储,虽然单个文件操作具有一定的方便性,但在数据量不断增大时,会遇到存储瓶颈。为了提高响应速度,Key-Value存储一般只支持数据的添加操作,而不是支持数据更新操作。为了实现故障可恢复,需要对数据进行备份,数据备份操作即从主端向从端的数据复制,应用系统的性能在备份过程中会受到影响,备份策略决定了影响程度。然而,数据可靠性和性能是一对平衡关系,越是可靠性高的数据保障,其性能相对会下降。
1.2 最终一致性
一致性是关系数据库中主要特点[3],关系数据库为了保证一致性需要使用约束条件,从而影响了数据的读写效率。而非关系数据库只要求保证数据的最终一致性,基本思想是:在数据的读写过程中,对一致性的要求是松散的,而最终完成操作后的结果是一致的。
假设A为对数据库的写操作,而B和C都代表对数据库的读操作,且A,B和C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当执行了A,即向数据库中写入数据,若数据库系统能够保证随后B和C的读操作都能够读到最新的数据,则说明该数据库系统具有强一致性,关系数据库能够保证强一致性;当执行了A,B和C不能够立即读到最新的数据,而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获取更新的数据,则说明该数据库系统具备弱一致性,这段时间也叫做不一致性时间窗口;最终一致性属于弱一致性的特例,当执行了A,在该数据没有再被更新的条件下,B和C最终都读取到最新的数据,这就是最终一致性。
最终一致性是在高数据量(十几亿条记录、数TB数据)和高访问量(数千TPS、数万QPS)需求下的选择,在缺乏种种约束的情况下,最终一致性在一致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下能够极大提高数据访问效率。
1.3 可扩展
这里的扩展性主要指的是水平扩展性,应用无关和容错性。关系数据通常通过读写分离,更换高性能的服务器来提高性能[4],而在海量数据的环境下,这些方法仍然无法满足某些应用需求。非关系数据库具有水平扩展性的特点。
尽管现有的非关系型数据库采用不同的技术实现可扩展性,但其基本的目标是:在应用不间断的情况下,增加或删除数据节点,实现水平扩展;利用分布式计算的技术,通过节点之间的通讯,实现数据分布式处理,满足海量数据的读写性能要求。
2 NoSQL技术对数据库教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课程以关系数据库为讲授内容。作为当前数据库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NoSQL技术已经引起了许多高校的关注,它给传统的数据库教学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挑战一,教师的认知和讲授能力。长期以来,在讲授数据库课程时,往往认为关系数据库占主导和统治地位,忽略了对其他数据库的研究。当前高校与市场的联系远远不如想象的那样紧密,因此,当前高校教师面对着对NoSQL技术的认知能力,这里不仅包含对技术的掌握和熟悉,而更重要的是对该新兴技术的认可。
在授课的过程中,如何把握NoSQL技术和关系数据库的之间的关系,巧妙地融合两种技术,使学生有个全面和清晰的认识是数据库课程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挑战二,学生的接受水平。对于刚刚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同时掌握两种具有对立性质的技术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挑战三,学校的实验环境。实验一直是数据库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现有大多数学校的实验条件和环境能够基本满足关系数据库技术的教学需要,对于NoSQL技术所在大规模数据处理下的优势,如何构建实验环境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至少需要弄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①为什么要使用NoSQL;②NoSQL技术和关系数据库的联系和区别。
2.1 为什么要使用NoSQL技术
NoSQL技术不是实验室的产物,而是以实际需求推动的,这里的推动主要指的是互联网的发展在推动。Web2.0时代,用户每天使用网络的同时也在制造网络的内容。例如:用户在浏览微博网站的同时也会自己的信息。这种特点改变了对网站后台数据库的访问方式,从原先频繁的读操作变成了频繁的读写操作,这时,往往要达到每秒上万次读写请求,关系数据库还能同时勉强应付上万次的SQL查询,但是要同时应付上万次的SQL写数据请求,关系数据库系统就已经无法承受了,对数据读写操作需求的变化推动了新技术的发展。
社交网络是Web2.0的一个重要产物,近年来,社交网络用户的规模日渐增长,2011年8月,Facebook的活跃用户已经接近7亿,用户对Web的要求也逐步的提高,缩短用户操作的响应时间已成为提高网络质量的基本要求。关系数据库在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方面有优势,而在大规模的用户操作下,严格的一致性对现实的需求来说并不是必须的,高效的数据响应才是最重要的,NoSQL在保证最终一致性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高效的数据访问。
对于一个Web应用系统,在用户量和访问量不断增加的时候,该应用系统需要增加新的服务节点来提高性能和负载能力,在增加服务节点时,可以通过增加硬件设施在满足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的需求,而对于数据服务器,关系数据库模式下很难进行类似增加节点的水平扩展。因此,在关系数据库的模式下,进行节点增加时需要停机维护和数据迁移,这对于很多需要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网站来说是不方便的。可以看出,关系数据库无法满足应用的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而NoSQL技术具有水平扩展性的特点,可满足需求。
从上述分析可知,在互联网环境下处理海量数据时,关系数据库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一方面,关系数据库技术中的种种约束(事务管理、完整性约束等)对实际需求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另一方面,这种约束的保证影响了数据处理性能。在这种情况下,NoSQL技术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人们的选择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2.2 NoSQL与关系数据库的对比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NoSQL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数据库分别适应不同的需求。
关系数据库是以表来存储数据的,表的组织形式严格,表中的每一行代表一条数据记录,每一列代表特定方面的信息。在设计好表结构(表的列信息)后,修改的代价巨大,数据库表之间存在着联系和某种约束关系。所设计的数据操作(查询,添加,修改,删除)通常涉及对单张表和多个表,在对多个表的操作时需要使用到表之间定义的范式,消除数据冗余和保证数据一致性是关系数据库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关系数据库一直以简洁、规范和灵活占据着数据库领域的统治地位,现有关系数据库的产品主要有SQL Server,DB2,Oracle,MySqL等,这些产品都属于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虽然功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思想都属于关系数据库的范畴。正是由于关系数据库的主导地位,在高校计算机学科数据库教学中,关系数据库也一直是该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
NoSQL数据主要有三种主流的数据模型,除了上面介绍的Key-Value以外,还有列式和文档两种。列式也主要使用Table这样的模型,但是它并不支持关系数据库中的多表连接操作,其主要特点是在存储数据时,主要围绕着“列”,而不是像关系型数据库那样根据“行”进行存储;在结构上,文档模式与Key-Value模式想象,不同的是,这里的Value对应的往往是一个文档。在查询时,NoSQL数据库往往只支持主键或者是单个列查询,不支持关系数据库多表复杂查询。在写操作时,NoSQL数据库对数据一致的要求并不是那么高。现有的NoSQL产品很多,主要有Cassandra,HBase,Memcached,Voldemort等。这些数据库的侧重点不同,虽然都具备NoSQL的特点,但一些也兼具关系数据库的功能。其中,许多产品是开源的,开源虽然能够使更多用户采用,但其可靠性和后期的维护也受到了用户的质疑。
关系数据库是否能被NoSQL数据库取代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关系数据库在处理Web2.0数据时明显遇到了瓶颈,但不代表它就能被NoSQL技术完全取代。不同的应用背景可有不同的选择,例如,在金融和电信领域,用户无法接受数据的不一致,因此,关系数据库的一致性对数据处理来说就尤为重要。而对一些非核心数据的处理,日志的管理和外部数据的集成来说,NoSQL技术就更能胜任。因此,应该根据实际的需求选择NoSQL技术或者是关系数据库。NoSQL技术是在新的需求下对关系数据库的补充和扩展。这就需要将NoSQL技术和关系数据库进行结合使用,各取所长,需要使用关系特性的时候使用关系数据库,需要使用NoSQL特性的时候使用NoSQL数据库。
2.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教师在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由于NoSQL技术是从实际应用需求产生而来的,具备实际的推动力。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可以首先介绍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在介绍关系数据库的性能指标,例如:每秒读写数据的次数,数据处理能力的极限等概念时,再描述现实需求。从现实中,学生可以发现关系数据库的不足,当它的某些优点不是必须时,就引出了NoSQL技术。启发学生从需求出发研究技术的思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结束语
NoSQL技术的应用已经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总结了NoSQL的特点,对比了NoSQL与关系数据之间的区别,提出了NoSQL技术给高校计算机教学带来的挑战。面对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在数据库教学方面,如果仍然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将关系数据库不可动摇地位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需要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研究技术发展的动态,以更客观和合理的方法讲授课程。T技术是一项发展迅速的技术,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知识的传播已经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启发式的引导才能丰富高校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Thomas, R. H. A majority consensus approach to concurrencycontrol for multiple copy databases. ACM Transactions on Database Systems,1979.4(2):180-209
[2] Chris Bunch, NavrajChohan, Chandra Krintz, JovanChohan,Jonathan Kupferman, Puneet-Lakhina, YimingLi, Yoshihide Nomura. Key-Value Data stores Comparison in App Scale. February 17, 2010 UCSB Tech Report,2010.3.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major. Referring to some of the author about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we use the technology of informatization for teaching reform. Then according to industri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we design the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and build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house of project management.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 scheme of teaching reform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of informatization.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 are all improved.
P键词: 项目管理;信息化技术;教学研究;工业工程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teaching reform;industrial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181-05
1 概述
工业工程是关于系统设计和改善的学科,是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制造科学等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工程学科对世界的经济建设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朱兰认为美国正是由于工业工程才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领头羊地位。工业工程学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对于培养我国高素质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对于促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具体实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业工程专业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制造系统相关的基本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注重管理理念及技能的培养,力求使学生成为具备工程实际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项目管理课程是工业工程学科教育的骨干课程,主要关注项目的有效规划管理、执行与控制等内容。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项目的管控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掌握应用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帮助企业实施项目时达成Q(质量)、D(时间)、C(成本)等多维相互制约且矛盾的目标。目前,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中小企业的管理运营改善等工作。据统计[1],国内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99.3%,吸纳了75.5% 的就业人口,创造40.3%的利税。而企业的项目管控工作,对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生产系统的新建、扩建、改善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做好项目管理,可有效实现降低库存,缩短订单交货期,控制产品研发成本、生产成本,最终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的争力。因此,有效引导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学好项目管理课程,让学生具备应用相关理念方法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该课程的课程建设工作也被大多数院校列为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之一。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觉得课程理论性太强,学起来有些枯燥,兴趣不浓。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往往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由于实验教学设施和手段的限制致使教师偏重理论的讲解,从而使得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都难以发挥;此外大多数学生对项目没有感性确切的认知,难以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论实际的联系,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难度的增加。
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许多教师做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研究。赵浩宇[2]分析了高校项目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案例和情景推演的教学方法;程敏[3]基于分布式认知视角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活动的特质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媒介三个方面探讨了项目管理课程分布式教学观的转向及教学模式创新方法。吴振华等[4]通过比较《项目管理》课程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教学方式的差异,分析了研究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自主学习、加强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践性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了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董雄报等[5]分析了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及与项目管理的关系,总结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楚岩枫等[6]分析讨论传统教学模式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区别,从《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出发,在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深度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袁华[7]指出了目前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析了从教师能力,教学团队,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着手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以上教师的研究都对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进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特点和现代信息化技术两个角度出发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参照已有教师的改革研究成果,结合现代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及方法进行了探索实践,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2 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分析设计及其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
2.1 项目管理信息化技术简介
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是指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来整合项目现有的生产、物资、技术、设备、材料、财务、管理等资源及时有效的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以便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对干系人的需求及满意度进行及时的干预,以便最大限度地让各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促成项目的成功,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S着科技的发展,项目管理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以人工劳动为主,现代信息技术对项目管理的传统方式造成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引进符合自身要求的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此外,项目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企业实现深化改革,促进企业效益的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项目管理信息化工具进行项目管理,达到了企业简化管理流程和提高项目成功率,最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基于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可移植性及便利性,信息化技术可以和教学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可以把具体的项目信息化模型在课堂里完整呈现给学生,让理论教学有的放矢,克服传统理论教学空对空的填鸭式传授。
2.2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项目管理课程体系设计
工业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和一般管理类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会展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应做有效区分。我们认为应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对该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以使该课程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项目管理课程,最终应对项目及其管理技术形成深入认识并掌握应用计划与控制的手法改善项目管控绩效的相关技能。课程的体系设计应紧扣工业工程师的能力培养目标,应围绕工业工程师对项目的掌握、认知及管理改善相关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考虑及未来智能制造、数字化、信息化的普及等远景目标,我们设计了课程体系内容,并制定了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内容对应表,如表1所示。
项目管理课程就是要在企业在面临项目多维度且互相矛盾的目标抉择时,提供恰当的管控技术与手段,尽最大可能满足各个目标,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学生要想掌握这一核心能力,必须构建必要的知识脉络体系。图1中,本文给出了由各知识点构建而成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项目管理知识脉络体系。在该体系中,我们以对项目的基本认知和对项目管理的基本认知为基石,以项目外部环境的整体把控与分析及内部组织过程资产的使用及构建为支柱,以项目启动、规划、执行、控制及收尾各过程中所涉及的子过程为各层架,构筑了工业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屋,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全面达成企业的项目管理目标Q(质量)、D(交期)、C(成本)及满足干系人的需求和期望。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只要搭建了这样的知识体系脉络,就可以对项目管理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认知,能够对项目管控过程进行调研分析,然后本着工业工程的问题意识,用工业工程的专业手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帮助企业提高项目成功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基于工业工程专业特色的教学,一定要从分析与改善着手;所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理论一定要和分析与改善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理论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是能为企业创造真金白银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信息化技术为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有了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方便的把“项目”搬进课堂,可以对其分析,优化,改善,“实施”并确认改善效果。
2.3 信息化技术和项目管理课程的融合
信息化技术基于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可以快速的建立项目管控模型,可以方便的把“项目”搬进课堂,让理论教学言之有物。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可有效克服传统理论教学的空洞无物等缺点,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及有效知识体系的构建。信息化项目管理模型构建完成后,基于该环境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项目管控的关键知识点。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任意调整项目计划模型,验证改善效果,从而深化工业工程改善意识,建立工业工程意识的项目管理理念;同时可以让学生课下学习项目管理信息化软件,在实践环节中,布置具体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自己设置项目模型各环节参数,自己建模,自己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在课程设计环节中,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项目,制定计划,模拟执行,模拟改善,形成执行――模拟――改善的PDCA循环。最终形成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理论教学、实践体验与课程设计的全方位体验式学习与实践,强化、固化关键知识点,形成具有工业工程专业特色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3 结合信息化技术的教学实践案例
本节我们结合信息化技术给出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
在讲授项目管理的进度优化环节时,资源均衡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我们结合信息化技术对该环节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首先在建立简单的项目模型(如图2所示),然后基于该模型进行现场资源分配,信息化管理软件会实时绘制出资源需求曲线(如图3所示),让学生实时的看到资源在各任务之间的参与程度,理解资源需求曲线的绘制方法及逻辑。
在图3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未经优化的资源需求波动距离,非常不利于项目的有效管控。在讲解了资源平衡的基本概念后,就可以在信息化软件窗口中实时调整甘特图中的任务开始时间,资源需求曲线随之马上发生变化(如图4,图5所示),学生可实时看到资源平衡的动态过程。因为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性认知,以及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兴趣激发,大部分学生在接受该部分理论知识时都会兴趣盎然,参与讨论资源平衡的基本原则,最终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深入掌握。
通过对项目计划的动态调整,让学生充分对比各种进度计划下的资源需求情况,以及进一步讲解资源平衡的原则,从而让学生不仅掌握了资源均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掌握了相应的改善思路和方法,对进度优化中的关键概念也深入了解。
4 教学结果分析与讨论
笔者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和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前后学习该课程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92%的同学认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育方法比传统方法更容易接受,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学生普遍反应,采用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项目管理课堂,感觉言之有物,学之有用,兴趣很浓。此外,笔者也对前后两年的考试卷进行了详细分析,分别针对各知识点的得分率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到,采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方法后学生在各知识点的得分率普遍获得提高。比较枯燥的环节各类计算部分,采用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后,各知识点的得分率大幅度提高,这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知识体系的掌握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充分扩展。
5 结论
本文基于信息化技术对工业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详细设计,教学体系和内容更加贴合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向。然后采用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理论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及构建了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实践体系和课程设计体系。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教学改革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改善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昕,秦志辉.中国中小企业统计年签(2014)[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2:23-45.
[2]赵浩宇.高校《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5:35-36.
[3]程敏.基于分布式认知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6,8:27-28.
[4]吴振华,王亚蓓.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建议[J].大众科技,2015,4:82-84.
[5]董雄报,张学龙,李军.工业工程专业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2013,8:89-95.
Enlightenment of MOOC Online Education to Domestic
Vocational Colleges Online Courses
YAO Wei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100015)
Abstract As a new online teaching mode,MOOC (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has aroused great concern. This paper introduces development of online teaching mod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OC teaching mode, analyzes the two MOOC modes and compares new trends of Online Learning in the “Post-MOOC Era” ,including SPOC、MOOL、DOCC and so on. MOOC is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to develop a more strategic approach to online learn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Vocational College courses sharing mode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MOOC.
Key words teaching mode; MOOC; online courses
1 MOOC及后MOOC时期在线教育介绍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在21世纪早期,在线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为OER(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即开放教育资源。OER被定义为开放免费的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学习者可以免费在教学,学习和研究中使用。随着OER的不断发展,免费,开放等新的教育理念得到不断的推广和认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开始逐渐发展和兴盛起来。OER和MOOC理念间的主要区别就是,在OER模式中,强调的是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的过程,供给PPT,教学资料,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而学习者的学习在OER中没有得到强调,学习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资源,缺少教学中的交互过程,评价的方式不够完善与灵活。MOOC模式有了完全不同的新的发展,学的过程得到强调,学习者能更多地参与MOOC课程教学过程,课程视频设计采用十分钟以下的微课形式,便于进行交互式教学,评价机制更加灵活多元。
2013年后随着在线教育的新发展,在MOOC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在线教育的新样式,一类是由MOOC启发产生的新模式,另一类是针对MOOC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而产生的新的种类,MOOC模式主要的不足之处包括:课程完成率低,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育理念没有对传统课堂教学有大的突破。随着在线教育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可以说现在已经处在后MOOC时期。后MOOC时期的主要表现迹象有以下几个方面:出现了教学方法的变化,由在线的自主学习向更具优势的协作学习,翻转课堂等方式转变;MOOC课程平台也向多种类型转化,出现了不少新的在线教育模式。
2 MOOC在线教育的不同模式
在MOOC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模式,从学习理论的角度,MOOC可以分为cMOOC(Connectivist MOOC)和xMOOC两种模式,cMOOC模式中强调的是知识构建和自主学习,这种模式中,教师不是课程的主导,学习者在课程学习中有更多的自主性,学习者了解课程内容后需要自主地在网络资源,课程共享资源中提取和学习知识,然后通过社交媒体等交流工具进行讨论交流,进行知识的系统性的构建。对学习者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xMOOC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播和引导性的学习,比较接近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xMOOC强调视频教学、作业和测试等内容,学习内容针对学习者进行精心设计,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者掌握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后MOOC时期在线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形态,如SPOC、MOOL、DOCC等形式。
(1)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型私有在线课程。SPOC这种小型私有的在线课程,该课程对于人数和学习者的条件做出了限制,是MOOC课程的一种新形态的变化,但是它依然是开放免费的。SPOC出现的主要原因是MOOC模式中由于不限制学习者的人数,导致参与学习的人过多,使得学习者参与互动的机会受限,也使得确定学习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出现困难。而SPOC限定学习人数,学习活动更为高效,成果考核相对更为容易。
(2)MOOL(Massive Open Online Labs)大规模开放在线实验室。MOOL一般翻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实验室,MOOL主要是针对实验课程的在线教育模式,MOOL相对来说,学习时间有保证,学习者可以随时完成实验;实验的过程可回放,便于学习者来检查实验过程;便于对实验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估。表1对虚拟实验室与传统实验室做了一个对比。
(3)DOCC(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分布式开放协作课。DOCC一般翻译为分布式开放协作课,是协作学习在MOOC 课程中的有效体现,DOCC不局限于单一的专家教师与特定机构,强调开展协作学习,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互动,在课程中,师生共同合作研究,学习过程是动态的,课程确定关键的学习点,参与的教师围绕这些学习点进行教学,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在教学中产生更多合作和交互。
(4)MobiMOOC(Mobile MOOC)移动MOOC课程。MobiMOOC移动MOOC课程指在移动设备上开展MOOC课程,该模式将目前的高速移动通信的发展与MOOC课程相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碎片时间,是学习与移动通信的有效整合,是开放的,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
(5)DOCC(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分布式开放协作课。DOCC是在MOOC课程中实现协作性学习的有效方式。DOCC采用的方法是只确定一些关键的学习活动,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教师授课,也不局限于特定的院校或培训机构,而是提供了多个部门的多位指导者,参与的指导者围绕这些活动开设课程,开展协作性学习,允许更多的互动性以避免被动学习。学习过程是动态的,指导者与学习者不断反思学习过程并进行修订,学习者相互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讨论课程,开展合作。要求该课程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
3 高等职业教育借鉴MOOC在线教育模式的优势
(1)课程内容可借鉴MOOC的形式,拆分课程的视频为微课,增加互动环节。MOOC课程的设计中课程内容通常是以短视频,也称为微课作为主要的教学载体;课程作业与考核的内容可以通过微课视频间的互动环节,例如内嵌的作业和测验进行,课程设计中应该可以进行自动批改;课程还需要设置学习小组或者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教师和学生间的交互。针对国内目前高职教育的学生的特点,微课的形式可以使得学生易于集中注意力,能利用更琐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在微课之间添加互动环节,例如提问,测验,操作等内容,或者设置学生交流的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教学模式可借鉴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形式,MOOC教育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概念,翻转课堂采用了这样的形式,首先需要建立好网络课程,预先要给出本次课程的主题,学生需要先学习网络课程,观看课程视频或微课,完成部分互动内容,例如提问,操作等内容,然后再进入课堂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完成相关练习等内容。翻转课堂有助于建立集体学习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或学生之间的感情,对传统网络教学的缺陷有一定的弥补作用。
(3)减少传统在线教育带来的认知障碍,MOOC课程互动的设计形式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的,符合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尽量减少学习者学习网络课程时操作和互动的障碍,尽量减少MOOC课程由于网络问题产生的学习干扰,使学生可以快速便捷地进行操作,学习微课或课程视频,进行课程互动。为达到上述目的,网络课程的平台界面需要简洁清晰,使学习者能集中注意力,便于有效地学习和互动;微课和互动的内容需要有有效的由简入繁的过渡效果,如果课程直接进入复杂难懂的部分,学生必然失去学习的兴趣,需要把课程内容设计成由浅入深,实现有效的过渡。
4 基于MOOC高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构想
基于MOOC高职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构想中可以采用xMOOC为主,cMOOC为辅的形式进行架构,xMOOC和cMOOC两种主要的MOOC模式中,xMOOC侧重于知识的传播,有助于高职院校打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是开放的和多交互的,院校可以用一致化的形式传播知识和教学资源。而cMOOC主要的目标是进行学术社交,那么对于高职教学的网络平台来说,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样高职院校就可以充分发挥xMOOC的优势,用微课这样的视频形式和多种电子资源教学资源,共享知识,服务学生和社会,而且可以使用cMOOC为辅助,搭建个人空间和讨论组,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交流。这样有助有实现知识与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使得院校所有的知识资源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教学平台的构建应该尽量达到以下的要求,能支持教师进行个性化的,多种形式的课程建设,能支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的学习;能支持个人空间、讨论组、论坛、学习社区,便于学生和教师进行知识和学术交互;能支持课程的社会开放和共享;能用各种技术构建符合潮流趋势的能实现交互,体验,沉浸之类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环境。教学平台运行模式见图1。
关键词:解析教学法;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效果评价;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39-04
1 引言
创新人才是信息社会的推动力。教学的不断改革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高等学校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老师讲授理论为主,比较注重理论资料和学术观点的介绍,而往往忽视分析研究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目前,大多数课堂依然是老师主导,学生被迫接受;灌输式教学法形式呆板、僵化、内容陈旧、枯燥;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更重视考前的死记硬背,忽视正常教学期间的分析和思考,课堂上缺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依然手足无措,到实际工作岗位后很难迅速进入角色。这种教学模式有悖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据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解析教学法,希望能够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 解析教学法的定义
本文所提出的解析教学法,并非数学意义上的解析法。数学中的解析法是指将一个问题用数字定量地表示为一个数学表达式。而本文提出的解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问题入手,剖析求解该问题涉及的各种要素,并根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问题的求解模型。解析教学法简称解析法。
解析教学法的含义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寻问题的求解思路,引出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然后围绕问题讲解知识点,最后解决问题,同时建立起求解同类问题的模型,能够举一反三,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解析教学法是集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理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解析教学法容易与案例教学法混淆,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区别。案例教学开始用于法学教学上,将案例引入了课堂,它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逐渐地引入到其他教学之中。而解析教学法借鉴了案例教学法的实用性、交互性,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展开对理论知识的讲解,是一种将理论教学与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讲解知识点,避免了知识点互为前置的矛盾。比如C语言中的数组与指针,到底先介绍哪个呢?运用解析教学法,则是需要什么就介绍什么,更尊重客观实际的需要。
解析教学法对于基础知识点多、教学难度较大、学生感觉抽象的计算机语言教学非常适用。
3 解析教学法的目标
解析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解析的方法让学生对问题的来龙去脉理解透彻,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能够独立解决问题。除了讲授知识本身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加强教学的目标性、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才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只有将实际问题、语法知识、程序设计技巧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需要的知识点,这样有的放矢,学习才有动力。
4 解析教学法的组织
课堂教学是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采用解析法进行教学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课堂组织方式有着很大不同。
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是非常注重知识点有效合理的组织,因此课堂的安排往往是按照知识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进行,一般的教材也是按照这种方式来组织知识点。按照传统教学方法组织起来的课堂,学生一般能够掌握各知识点,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很难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知识发现的过程,缺少对问题来龙去脉的讲解,导致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不能完成知识的迁移。而这恰恰是教师应该给学生传授和指导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教学精髓的地方。
采用解析法教学时,课堂教学是以问题的方式展开的。在开始讲授每部分知识前,由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求解办法,再由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该问题中出现的各种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的基础上,引出知识点,得到求解此类问题的模型,最后由老师总结问题求解过程中值得借鉴的思想方法,设置相关课堂练习,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从上述不难看出,利用解析法组织课堂教学,一般分为5个环节:
(1)提出问题;
(2)找出问题中的各要素,建立各要素的关系;
(3)设置思考题,引出相关知识点,层层推进,建立问题求解模型;
(4)总结核心思想;
(5)进行课堂练习,实现知识迁移。
5 解析教学法的方式
解析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问题引入,层层推进
在课堂上,我们通过设置问题、激发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讲解C语言的数组时,就预先设置了对一组整数进行排序的问题。学生刚接触到此问题时,运用所学知识来独自解决感到困难重重,这时再由教师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并提供针对该问题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提高学习气氛,应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在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接收新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但能掌握要求的重点内容,而且学会了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再如,在讲授C++的多态性时,就以一个简化了的“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的案例入手,先建立员工的类层次,再阐明静态联编的概念,以静态联编方式来实现该程序功能,结果并未达到预定功能,然后总结静态联编的特点,启发同学思考,最后又引入虚函数和动态联编的概念,在已有程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最终实现程序预定功能。最后,再对该实例进行总结,进一步强化多态性的概念及其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所带来的好处,简化了教学中的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较深的认识。
5.2 把握主线,讲解重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内容多、知识杂,基础性和普及性决定了不能深讲,只能把握主线、重点精解。
课程授课的原则是要学生理清思路、重点理解,决不能面面俱到。例如,在程序设计课程中,重点放在解题思路、算法设计、编程构思上。编程语言的语句只是表达工具,课堂上只讲一些最主要的,细微末节的东西不讲。要求学生在堂上积极思考,尽量做到当堂学懂。突出上机训练,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3 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在课堂上,老师确定讨论的主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还需要的知识点,最终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学习新的知识点,并得到问题的结果,使学生很有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由于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会陷于问题的漩涡,也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反而对解决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引导学生实践。
利用现代教学方式和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讲透知识结构。学校经过这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已成功的在多个教学楼均建立了多媒体教室,为使用电子教案进行多媒体授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证。
多媒体教学较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具有许多优势,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而且,在教学时,通过直接操作各种软件,学生可以实际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不用等课后再去上机操作才能了解软件的实际运行情况,使教学有了更好的直观性、互动性和实时性。
为了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还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然后找几个同学临时充当老师的角色,上讲台来给其他同学讲解,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强化了所学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有机会表现,因此,课堂气氛会变得非常活跃,老师不用一堂课从头讲到尾,教学效果往往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4 加强基础,注重应用
在有限的学时内,不能面面俱到、深入细讲,只能强调基础、注重概念。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都在低年级开设,由于学生基础差、教学内容理论性强,不能只讲抽象概念,可以通过图示法、问题法或实例法等讲述清楚。对教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讲解,讲授的层次一般分为两个层次来处理。首先是从直观的角度出发,不涉及内层的机理,结合简单的实例来解释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能迅速上手。然后再从理论的角度,在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用严格的语言把比喻改成形式化的描述,即把想得正确的说得明白、写得清楚。例如,在上“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所涉及到的面向对象技术的四个基本特征: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的概念讲解上,笔者在课堂上举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阐述这些概念。如以大学物理中质点的例子来说明抽象性,以电视机遥控板和电视机为例来说明封装性,说明类与对象间的关系时,将类举例为做饼干的模子,而对象就是由模子压出来的饼干。在举例的基础上,再总结出类描述了一组有相同特性(数据元素)和相同行为(函数)的对象这一基本概念。使得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5.5 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解析教学法主要切入点是问题和任务,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以学为主”,任务驱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后有趣的习题,训练教学中需要掌握的内容;通过思考题,预设和引出下次课要讲的内容,甚至可以预先布置下次要讲内容的习题来驱动学生预习。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对于计算机语言课,如果有兴趣,则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否则枯燥无味。单凭上课认真听讲,而不重视上机实践,是不可能培养学习兴趣的;只有通过上课听讲,多上机实践,通过编程实现才能培养学习兴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当然授课模式有许多种,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等。在诸多授课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模式完美无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灵活运用,并且不断地去探索总结。
6 考核和评价方式
采用解析教学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考核和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平时表现上,不应在期末中一考定论。这样才能保证程序设计教学的改革朝着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向进行。
根据解析法具体情况,考核方式包括以下几种:平时作业、期中课程设计、综合程序设计、期末笔试成绩。实际中,可以包括这几种方式,或者只包括部分方式,但是考核重心应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期末笔试以全代码方式命题,所占比重以40%以内为宜。
灵活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钻研,培养创新意识。我们主要对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题型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进行不同的选择。考核方式包括笔试、机试、答辩、创新课题研究等,强调课程与专业结合,引导学生选择与本专业有关的创新课题,使他们学习兴趣更浓。如程序设计课程笔试采用全代码方式,突出能力培养,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辅以必要的机试,检验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除常规考试形式外,学生在上课第三周开始,即可以申请创新课题研究,由任课教师推荐,期末再组织学生集中答辩,其成绩可以占到总评成绩的20%到80%。由于考试的改革,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增强,成绩显著,达到了激励学生钻研、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7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学习与中学相比,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淡化老师的“表演欲”,强化学生的“表现欲”。我们认为,作为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外,还肩负着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责任。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施解析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中摒弃了以往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极具新鲜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思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书上看不懂的内容在计算机上试试,往往就懂了。英国的C语言只开16学时,分几个课题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只讲要求和指导方法,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是学生自学,往往是在实验室完成;瑞典的VC++程序设计是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完成学习。此外,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例如,有些学生在程序设计课程(C、C++、Java)中设计出了功能较完善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有些学生编写了一些游戏软件放在学校的局域网中供学生欣赏;有些学生在相关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应用程序设计知识来很好的完成任务,开发出了实用软件:重邮搜索引擎、资源共享管理系统、分布式进销存系统、连锁超市物流管理系统等;有些学生直接参与信科公司的OA系统、门禁系统等项目的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说明改革是有效的。
8 结束语
我们将采用解析教学法教学的教学班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班比较,效果显著;同时,我们还对学生进行问
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这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为了推广使用解析教学法,我们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套“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解析法系列教材”,包括《解析C程序设计》、《解析Java程序设计》、《解析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解析Visual C++程序设计》、《解析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等,根据需要还可以不断地充实。
目前,使用解析教学法才刚刚起步,我们将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准备、课堂组织、教材建设、网站建设、教学评价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教学改革推向深入,进而取得实效。
投稿日期:2006-11-16
关键词:试论 技工 学校 电脑 改革
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一般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但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相对不足。金融证券方面的财务软件应用、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管理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技工学校的学生,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培训,都应该能达到上述各行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而现在中职计算机教育课程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也就造成我们的学生毕业无法上岗的局面。因此,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使通过中职计算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使中职的计算机教育更加蓬勃发展。
鉴于以上的原因,对现在和将来毕业生出路感到不安。因此,根据我校开设计算机课程情况,对中职课程体系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设想。
一、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
对于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比如装璜专业、财会专业,应试按这些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在计算机课程和应用软件的选择上,应强调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更新换代,注意选择先进、合适的应用软件进行教学。
二、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
1、授课方法
现在多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基本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即边讲边练)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
我校近一年来通过实践尝试收到了较好的好效果。建立网络教学系统,建立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作用。积极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组织教师收集、研制和使用多媒体CAI课件,部分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应以CAI教学为主,积极以适应计算机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要求。
2、实践技能
目前中职毕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实践的时间偏少,实验设备档次不够,以及教师实践指导方法的缺陷等。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个在校学生每周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4课时,上机总机时不少于250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应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应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3、计算机专业教师素质要求
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模式,现在仍然与其他学科一样,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观念对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影响尤其严重。应该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认识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更新速度快,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不断淘汰更新,各种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对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等各方面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教学专业分布广、教学量大、知识面广,要求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要思想敏锐、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技术,在学术上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在事业上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注意计算机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学校要注意组织对专业教师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促使他们很快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
关键词:Web服务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4-7815-02
《Web服务技术》是西安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系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受学生欢迎同时又亟待发展的新课程。该课程的产生及发展与计算机学院承担,与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基于多阶段可用性的Web服务组合管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60803162)息息相关。经过近8年的科研积累,2009年5月项目组讨论一致认为可以将一部分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直接关心下,经过学校教学研方面的专家论证之后,同意开设《Web服务技术》课程。
目前《Web服务技术》课程已经开设了三个学年。200年该课程是32学时,理论教学和实验各占16学时;2010学年根据授课效果和学生的要求,学院研究决定修改该课程培养方案,及时将原有的32学时提升为48学时,增加16学时的理论教学。与此同时,从事该教学的相关教师开展本门课程的开放实验指导,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成为网络系新成立的“网络技术协会”的常设学习交流内容之一。《Web服务技术》课程于2011年获批为校级课程建设项目B类(KJB201120)。
如何让学生能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并为深入研究服务计算指明方向,这是我们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入手,形成目前的“以基础为本、强化实践动手、展望前沿”的教学体系,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面进行总结,期望能更好的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希望这些心得体会与同行交流。
1 教材选择
教材是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本着既要掌握服务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要能够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应用系统,在选择教材的问题上,既要满足学生毕业找工作在“宽度”上的要求,又要满足继续攻读研究生学生在“深度”上的需求。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理解SOC(Service-oriented Computing, SOC)的内涵、设计原则和参考框架,掌握应用SOC思想设计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原理和工具,并进一步了解当前国内外服务计算相关的研究工作,理解下一代面向服务的网络技术的基本方法。我们选择了由喻坚和韩燕波教授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的《面向服务的计算:原理和应用》[1]。该书在介绍服务计算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著者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对开发的相关软件进行了简介,符合我们之前所说的选取教材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ppt方式,在基础部分使用中文便于初学者理解,在介绍研究成果、算法和国际前沿时采用英文,这种中英文讲解穿行,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阅读英文论文打下良好基础。
2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Web服务技术》[2,3]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SOC和参考框架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通过典型的服务(Web Service,Web 服务)掌握服务建模、服务创建、服务实现、服务部署、服务搜索、服务组合、服务优化以及服务管理的整个技术过程。掌握应用SOC思想设计和开发应用的原理及工具,了解当前国内外服务计算相关的研究工作进展,深入理解下一代面向服务的网络技术的基本方法。
该课程主要讲解部分内容,分别为:
第一章 服务计算的需求背景、历史沿革以及未来发展方向(1课时,服务概念的产生、服务系统、服务生命周期、服务和产品的比较、服务计算技术);第二章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1课时,SOA的三角操作模型(重点、难点)、SOA的作用和益处);第三章 Web Service(3课时,上机4课时,什么是Web服务(重点)、Web服务技术体系(重点)、Web服务标准);第四章 服务通信(2课时,上机4课时,分布式系统的通信、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难点));第五章 服务描述(2课时,上机4课时,服务描述模型、服务描述语言WSDL(重点));第六章 服务和发现(2课时,名称和目录服务概述、服务规范UDDI(难点));第七章 服务组合(2课时,基于工作流的服务组合、基于推理的服务组合、组合优化问题);第八章 服务语义(2课时,上机4课时,语义网基础、语义Web服务描述语言OWL-S);第九章 网格计算、云计算(1课时,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云计算)。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实验Web服务、部署、调用其目的是Web服务及其协议实践;实验SOAP协议分析其目的是加深对协议的理解;实验本体构建工具Protégé的使用其目标是掌握protégé的配置和使用方法。
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从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更新出发。为了能清楚讲授Web服务设计的全过程,通过派老师去企业调研和学习,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将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面向服务计算、服务语义、网格计算、云计算涉及的内容及方法引入理论教学中,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于此同时,要注意结合专业特点,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增加学生自行设计、自己动手的实践环节。特别是针对Web服务开发的需求分析、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测试和实施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综合案例,完成特定的设计文档模板,并搭建完整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了便于实施全方位立体式教学,将搭建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内容包括教学内容、课件浏览、作业提交、师生交流等多项功能。
完善多媒体课件:针对新的教学内容,对现有电子教案进行修改,并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实验指导书:目前该课程还没有合适的配套实验指导书,通过研究相关Web服务技术开发的内容,编写适合的实验指导书。
3 考试方法
对Web服务技术这门课程来说,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和动手实现的能力。因此,本课程的考试方式采用:1)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Web服务技术原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2)总结报告。要求对所讲授的概念、原理、方法、应用进行总结,提交总结报告。3)译文。要求学生在于课程相关的领域选择感兴趣的英文参考文献进行翻译,并提交译文。4)考勤。根据学生的到课情况进行评分,督促学生按时到课。最终成绩分配如下:成绩=闭卷考试(40%)+总结报告(30%)+译文(20%)+考勤(10%)。
4 小结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具有高度综合性,应用面和理论面涉及广泛,故而要求任课老师在Web服务开发与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最新的网络体系和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课中最新的课程及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环节中,目前实验环境只限于对Web服务开发中部分关键技术的应用,而如何从整体的体系结构角度,设计并搭建一个综合的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完成整个Web服务开发、、查找、组合、优化及管理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喻坚,韩燕波.面向服务的计算:原理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