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9 16:42: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

篇(1)

次序 月 日

内容

重点

1

音乐教育的历史

历史线索和人物、事件

2

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主要流派的观点

3

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各派观点的合理和局限

4

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主要流派的观点

5

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各观点与音乐教育价值

6

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对象与音乐教育

7

音乐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社会心理影响音乐教育

8

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主要流派的观点和角度

9

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其他概念与音乐教育

10

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目标分类学及其运用

11

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课程分类、功能、要素

12

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原理与现实的课程改革

13

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工具、类型、用途、过程、

14

音乐教育研究

研究型教师、方法类别

15

音乐教育研究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16

音乐教师教育

历史与发展趋势

17

音乐教师教育

国际比较、音乐教师标准

18

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教育策略

教育制度的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们心智,道德水平和人格的教育,所以说现在幼儿的心理和人格教育也开始被人们注意到。3-5岁的儿童就像是一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的他们处于人生起步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刻。幼儿心理和人格健康与否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孤僻症、心理承受能力差、玻璃心、缺乏创新意思、自制能力差、自立能力差……这些在长大之后才会发现的问题其实在幼儿时期就埋下了种子。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是对一个人的未来很重要的。”所以一系列的问题就凸显出了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幼儿时期是孩子们心智和人格成熟的重要时期,此时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孩子们今后成长的方向。然而如今大部分幼儿教育机构对心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说通过社会调查显示现如今大多数幼儿园比较重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孩子们心理道德教育,因此出现了大部分儿童缺乏创新能力、缺乏自立能力的现象。

1.2幼儿园多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系。《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要安排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即使是开设了也只是出现在课程表上而没有真正实行下去。心理教师培训费用较为高昂,心理教师花费较高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1.3在幼儿园中多存在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全体的教育。不管是在我们求学的阶段还是我们所看到的现象,都是老师把能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叫进办公室进行心理疏导,却很少发现老师对全班进行心理疏导,这就又是一个问题。忽略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疏忽,也是个普遍现象。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教育,为孩子们提供更加完美的成长环境。

1.4仅仅在课堂中强调心理健康,道德高尚也是无用的。仅仅在课堂中进行说教教育也是徒劳的,带领孩子们.走进社会,走到马路上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道德和人格的重要性。比如走到马路上扶老奶奶过马路、劝阻闯红灯的行人……这些既能让孩子们在其中感受到快乐,更能让孩子接受知识。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上述为如今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在未来继续出现甚至会有一定的发展,下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2.1转变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从课程安排上下手,应该平衡知识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的课时,让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课程教育同时进行。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的老师也应该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一切要以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主,重视儿童平常生活、情绪控制、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2.2营造出利于儿童心理积极健康成长的环境使孩子们能够免受外界的影响。给儿童提供一个积极,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孩子们的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校园布局开始,把校园布置的赏心悦目,保持积极健康的状态,让孩子们保持开朗的心情,在这个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校园中布置校长互动教师,在这里可以跟校长互动,在做游戏的同时可以给孩子们灌输一些道德知识,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格。

2.3定时举办活动,邀请社会模范为孩子们上课。在校园中多举办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更好的了解到心理知识,多对外交流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交流能力,使孩子们更加开朗大方,使孩子们生活更加积极向上。例如:定期举行社会道德模范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上课,模范们与孩子们一起玩耍,可以把故事将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更多了解到社会。

2.4建立信息交流网,幼儿园要协调学校,家庭的关系。孩子们在学校接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父母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建立一定的信息网,学校积极与父母们交流,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动态,,重视社会因素对孩子们的影响。例如:设立家长开放日,家长定期来的学校接受培训,了解相应的心理教育知识,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来给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总结

总之,孩子们的成长是头等大事,没有比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更加重要的事情了。孩子们的教育策略与方式要不断进步发展,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验证才能得出更加完美的教育方式,教育策略。只有用更加完美的策略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才能使我们的青少年健康成长,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使我们的国家更加有希望。

参考文献:

[1]王立伟,郭秀红.开展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策略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2001,04:58-59.

[2]许婕.论音乐教育中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05.

[3]李宁,王君茹,袁晓琳.试论开展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5:152+107.

[4]曹凤华.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探索[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10.

[5]袁文斌.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学习心理 学习行为

自我国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单从数量和规模来讲,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了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并体现其功能和价值,高职教学就必须遵循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从而为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高职教育有必要在一般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高职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问题。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是影响学习活动和任务的重要因素,研究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2011和2012级的26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96名,平均年龄21岁;女生169名,平均年龄21岁。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使用网上下载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问卷。问卷内容有学习动机30题,学习态度8题,学习方法6题,学习环境3题等。评分采用5分制形式(1=完全不符合,2=通常不符合,3=有时符合,4=通常符合,5=完全符合)。在指定的时间和教室统一进行施测,以班级为单位,在学生正式填写问卷之前,简单明了地向被试说明目的,讲解答题方法。确信所有被试都明白指示后,正式开始填写问卷,给予足够的时间。完成后收回,然后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学习动机。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学习专业知识和获得毕业证。调查显示,83.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现实社会生活”,3.4%的学生是对专业感兴趣,对13.3%的学生是“为获取毕业文凭或学位等形式的资格证书”。由此可见,高职学生学习动机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工具性,内在学习动机虽然强烈,但外在社会性学习动机则表现较弱,高职学生学习动机整体上层次不高。调查表明,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较为长远,他们很少定位,缺少近、中期的学习目标,而且普遍不能吃苦耐劳,呈现高认知、低欲望、低意志的倾向。

2.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决定一个学校和班级学习的风气。而且学习态度对学习具有选择性或过滤的作用,当学习内容符合个人的需要时,则容易被吸收、同化、记忆;当学习内容不符合个人的需要时,则可能被阻止、歪曲、排斥。调查结果显示,有41%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学习态度一般的学生占53.8%,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占5.2%。这说明学校的学习风气有待改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设计的能力比较欠缺,另一方面是高职学生长期习惯于在家长、老师督促下学习和生活,不适应大学管理方式。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改善,则势必对高职办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存在不利影响。

3.学习方法。

35.2%的学生采用良好及优秀的学习方法,采用一般学习方法的学生占42.3%,有22.5%的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不正确。这说明目前高职学生大部分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有必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

4.学习环境。

笔者从高职学生所处环境(校园、宿舍和教室)出发,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作分析。研究发现90%学生认为宿舍的学习氛围很不浓厚,70%的学生认为校园的学习氛围一般,65%的学生认为教室的学习氛围一般,50%的学生偶尔在教室问老师问题,70%的学生对待考试是平时积累加期末考试。

5.学习效能。

学习效能感来自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本研究结果表明:(1)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把握,也就是自我效能感较低,而且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女生,这不利于有效开展高职教学。(2)高职学生以前的学习经历会影响学习效能感。成功的学习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经验会降低高职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笔者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作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对自己目前的学习成绩感到“很满意,很好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仅占5.3%;“比较满意,基本完成学习目标”的占46.2%;而“不满意,没有完成学习目标”的占41.3%;“很不满意,完全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占7.2%。在学习效能感上,超过半数学生对学习感到上课勉强跟得上。

三、讨论建议

1.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机,强化学习效果。

高职教师要把竞争与团队合作有效地结合进来,以便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强化教学效果。一方面,老师要唤醒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积极鼓励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在教学中适时地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合作。通过生生合作会使学生产生突破性思维,这样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利用竞争强化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竞争,学生能在相互比较中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好的学习方法或者不好的心态。

内部动机是源于兴趣、好奇心、求成的需要或自信心等个人特征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培养高职学生求知需要和求成欲望,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内部动机。教师一方面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及对教学材料的挖掘和利用。如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善于将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中,造成高职学生心理上的悬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电视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相结合,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及交流平台,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内在情绪的敏感度,倾听并接受学生的意见。这样既可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又可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

2.加强高职学生学习策略培养。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反思也是影响认知发展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有必要培养高职学生的注意、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自我意识和意志力量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调节,培养其合理管理、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这样有利于高职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经常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策略,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更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有必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如在指导学生记忆无意义或难理解的材料时,可以建议学生采用谐音法、表象法、图示法、符号转换法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元认知策略和行为控制策略等,并能采取合适的学习行为面对干扰和其他有诱惑力的非学业活动,从而提高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以便高职学生有效管理与调节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进度。

3.及时表扬,提高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应对和处理内外环境事件的能力的主观信念。它是人行为动因的中心控制,影响人行动的思维模式、动机和情感过程。成功的学习经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能感,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失败的经验只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效能感。因此,老师应该尽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多种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如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可能获得这种机会,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培训效果。老师要善于表扬学生,要乐于表扬,及时表扬。现在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对其多加鼓励。

4.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与专业差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应对压力能力等心理素质,从而预防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障碍的产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要提高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转变学习方式,带着浓厚的学习热情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有利于促使高职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最终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姚鑫山,冯永熙.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刘萍,郝英.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6).

篇(4)

关键词 大学新生教育 交互学习平台 Moodle虚拟学习环境

0 引言

大学新生期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换期,但是随着我国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大学新校区的启动,大学新生的各类适应问题开始日益突出,很多新生出现了“迷茫、苦闷、彷徨”的现状。根据麦可思研究院联合腾讯教育频道对2011级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情况的调查显示,约60%的新生对于新生教育不满意。①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不仅关系到大学新生对学习、心理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适应能力,而且显著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对新生教育极为重视,已有成熟的学术组织和系统的研究体系。近年来我国新生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更多的是理论探讨和策略研究。②③为此,本文在回顾大学新生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利用Moodle虚拟学习环境构建大学新生教育交互学习平台,旨在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新生能够尽快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平稳适应大学所带来的学习、心理和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变化。

1 大学新生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著名的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专题调查报告指出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不衔接是影响大学教育的首要因素。为此,国外各大高校对新生教育极为重视。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大学都具有完善的新生体验平台或者学生转型中心,全方位介绍学校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相对而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理论探讨和策略研究,而缺乏系统的实践。②③上学期期末本教改小组专门对我院新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小组访谈。根据访谈结果,我们将新生教育问题归结为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心理适应问题和生活适应问题等三个方面。

新生学习适应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几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中学时的军事化或者半军事化管理一去不返,学习散漫;学习方法准备不足:大学学习需要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这与中学时期的被动学习有很大差别;学习目标模糊:新生课程大多是基础课,学生没有专业方向,更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在何方。

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主要集中在思想亲人、心理落差等几方面的问题。离开了亲人,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生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在进校前往往都是学校的高才生,入校后强手如林,许多学生会感到在智力和能力等方面不如别人。

新生生活适应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自理、人际交往和职业发展等几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低,职业发展不明确等。

按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这些问题在本质上可以归结为学生的社会交互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构建新生教育交互学习平台来系统地缓解和改进这些问题。

2 新生教育交互学习平台的理论基础和概念设计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情境,在该社会情境中,符号交流、替代强化和自我调节等过程对学习者的心理起到支配作用。该理论的核心主张是学习者可以对他们自身动机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性的和自我评价性的主动调节。这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首先,符号交流过程表明人们具有表达自我的动机和能力。第二,人们可以通过自身体验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该行为的结果进行学习,即替代学习。第三,人们是自身改变的主动驱动者而不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的被动响应者。第四,个人和环境之间的持续双向活动使得人们可以适应环境。

新生教育交互学习的理论基础为进行平台的概念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框架,进一步地,我们提出了新生教育交互学习平台的概念设计。该交互学习平台涵盖新生所面临的学习、心理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虚拟学习环境模块(培养方案、课程管理等)、各种交互模块(Wiki模块、论坛等)和新生教育门户模块(新闻讲座、职业规划等)。虚拟学习环境模块侧重学生的自我交互,交互模块则侧重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和沟通,新生教育门户则侧重学生和外部社会环境的沟通。

3 新生教育交互学习平台的实现

为了实现本文提出的新生教育交互学习平台,本教改项目选择基于Moodle开源学习环境进行二次开发。在新生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则广泛参照了世界著名大学新生教育平台中的内容和本教改小组的访谈结果,主要包括“修身养性”、“社会生活”、“专业技能”等大类,旨在满足学生自我交互、人际交互和环境交互的需要。

试运行的新生教育交互学习平台界面如图1所示。除了对于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之外,平台在实施过程中,对Moodle平台本身进行了大量改进,这主要包括中文界面的优化处理和移动学习平台的支持。

4 结论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 建筑学校 心理需求 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064-02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抽样调查研究。2009年8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从重庆建筑学校各年级抽取学生共142名,剔除不完整问卷及废卷以后,共获得有效被试115名,其中男生92名,女生23名,一年级61名,二年级54名。

1.2 选用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预调查。首先,对重庆市石桥铺建筑学校的教务科老师进行非结构式访谈,同时对学校的工程造价班的43名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的调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具体情况,列出20条高职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以及潜在需求。其次,收回问卷以后,按照各种需求出现的频数高低进行排序,筛选出频数最高且具有代表性的31个项目编制成预测问卷。问卷采用5级记分制,要求高职生对这些项目的需求性进行评分。第二阶段:正式调查。以开放式问卷和预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所获得的信息为现实依据,对该校初套班学生可能的潜在心理需求结构问题提炼出四个大的维度,即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自我概念与职业规划以及情绪管理,编制了正式的调查问卷:《建筑学校学生心理需求结构调查表》,并在重庆建筑学校高套班(高中毕业就读电大)和初套班(初中毕业就读电大)中随机抽取300名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调查问卷。结果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并采用因素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

2、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调查总人数142人,答卷不符合要求者27人。有效问卷115份。占测验人数的80.99%,其中男生92人,女生23人。

2.2 高职生心理需求情况描述统计结果

在高职生心理咨询需求的31个项目中,需求最强烈的前十位依次是“我适合做哪项工作?”“怎样掌握学习方法?”“我有创造力吗?”“我的职业性格类型是什么?”“怎样缓解学业压力”“明知道要考试了,却看不进去书,怎么办?”“我有什么特长?”“怎样克服学习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我的职业兴趣是什么?”“怎样适应从学习生活转向实践生活?”,笔者将这十个项目归于职业规划和学习心理两个维度。另外。异往心理得分并不高,而在此前的开放式问卷中,学生自身提到该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可能是因为结构式问卷的施测对象中,男生所占比例较大,而男生更顾及面子,所以选择时有回避倾向。

2.3 31项高职生心理咨询需求项目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1得知,本问卷KMO值为0.804,接近1.000,且Bar-tlett球形检验在0.000上显著,说明本问卷所涉及的项目适合做因素分析。对31项建筑高职生心理咨询需求项目调查结果采用主成分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六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55.526%。题项内因素的最高负荷为0.762,最低负荷为0.239。由于统计分析的结果有六个因素,而因素五与因素三相关性较高,所以归为一类。因此,最后剩下的因子总共有五个:第一个因素包括6个题项,内容主要涉及到自我能力剖析,性格气质探询和职业目标设置与选择,兴趣职业匹配等,所以该因素命名为自我概念与职业规划;第二个因素包括4个题项,内容主要涉及到异往,所以该因素命名为异往心理:第三个因素包括8个题项,内容主要涉及焦虑、自卑、抑郁、孤独、恐惧等情绪成分。所以该因素命名为情绪管理。第四个因素包括8个题项,内容涉及的是学习方法、学习困难和学习管理等相关信息,所以该因素命名为学习心理。第五个因素包括5个题项,内容涉及到自我约束与意志力成分,所以该因素命名为行为管理。

从几个维度因子的贡献率来看,情绪管理17.703%,高居首位,说明目前建筑高职学生情绪问题较为突出,这主要同高职学生的家庭环境与社会背景所衬托的学业挫折有关。自我概念与职业规划为10.720%,位居第二位,符合发展心理学成人初期心理特征规律。第三位是异往心理,其贡献率为10.228%,符合发展心理学成人初期心理发展课题的要求。学习心理排在第四位,贡献值为9.371%,反映了还处于学生身份的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需要。排在最后的因子是行为管理,贡献率为7.503%,符合高职生普遍存在的行为特点。

2.4 高职生心理咨询需求结构人口学的差异比较

将各因子所含题项得分加以平均作为因子的得分,结果如下表2所示:

从结果得知,高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将性别和年级作为影响因素,5个心理咨询需求结构因子作为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在显著性概率方面,性别一项不论用哪种方法计算,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可以认为这五个维度所涉及到的心理咨询需求问题在男女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样,年级一项不论是哪种方法计算,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可以认为这五个维度所涉及到的心理咨询需求问题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但相比而言,各维度心理咨询需求结构在性别上的差异更为显著。就五个维度各自的显著性结果来看,在性别因素上,异往和学习心理的显著性概率均大于0.05,说明在异往心理和学习心理上,男生和女生心理咨询需求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自我概念与职业规划,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方面的问题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因素上,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的显著性概率值均大于0.05,说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心理问题的咨询需求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自我概念与职业规划,异往,学习心理方面寻求咨询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

3、讨论与结论

苏娟(2007)调查发现,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生在心理健康总分、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差异显著,在敌对因子上差异非常显著。高职女生心理健康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且在心理健康总分、躯体化、焦虑因子上差异显著,在抑郁因子和恐怖因子上差异非常显著。一年级与二年级相比,在心理健康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上差异及其显著。

陈淑睿(2006)将高职生有关职业选择心理,职业心理及

就业心理现状归纳如下:高职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没有自己的职业理想,或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清楚,不切实际。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倾向类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年级差异不明显。高职生的就业意识不强,近半的人不清楚自己的优劣势,六层以上的高职生没有就业准备。

陈智行(2004)指出,10.95%的高职生心理异常,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两者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差异非常显著,高职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普通大学生低。相对而言,高职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忧郁、敌意五个因子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就不同性别之间的比较而言,男女高职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无显著差异。只是在焦虑与恐怖方面,女生较男生严重,

王利华和肖凭(2005)发现,高职生存在许多负面心理,如焦虑、急躁、怯懦、自负等;从频发时段看,刚入校门的新生和即将毕业的学生心理问题较多,这和普通高校检测结果大致相符。但与普通高校的测评结果有所不同的是,高年级高职生心理健康一般差于低年级;从性别比例看,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

在本研究中,几个维度因子的贡献率从高到低排列为:情绪管理、自我概念与职业规划、异往心理、学习心理、行为管理,这与以往高职生心理健康研究调查结果类似,研究结果符合高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另外,本研究的五个维度所涉及的心理咨询需求问题在男女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这都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但以往的研究偏重于病理诊断和情绪问题的测查,对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需求探究缺乏。而本研究则更侧重于高职学生发展性心理需求问题的探索。

结论:本研究中所提到的五个维度因子,即情绪管理、自我概念与职业规划、学习心理、异往心理、行为管理是在提炼的基础上,从更多的影响因素中抽取出来的,是重庆建筑学校高职学生主要的五大心理问题倾向。其心理需求以及心理问题都有极大可能涉及到以上五个维度的相关内容。因此,重庆建筑学校可考虑依据该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对该校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苏娟,高职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07(5)

[2]陈淑睿,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的特点与教育对策[D]江西师范大学,2006(5)

[3]陈智行,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5)

[4]王利华,肖凭,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42-43

[5]李祚山,教师素质结构的内隐观研究[J],教育探索2005(9): 107―109

[6]罗振华,高职生、专业培养计划和用人单位定位不均衡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35-37

[7]陈功,姜万博,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教育探索[J],斯西部,下半月,2008(9):153-154

[8]叶丽霞,对构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206-208

[9]王霞,胡晓霞,徐晶,张定华,高职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77-79

篇(6)

【关键词】儿童教育 儿童道德养成 养成教育思想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他一生都致力于儿童教育事业。今天我们认真研究挖掘陈鹤琴儿童教育中的道德养成教育方面的思想,希望能对我国当代儿童道德人格和习惯的培养有所裨益。

一、陈鹤琴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依据

陈鹤琴在《 家庭教育 》一书的《 序 》中说:“儿童教育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实践出真知。要从实践中摸索教育儿童的规律。”[1] 要求父母和教师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而进行教育,是陈鹤琴一贯的主张。他在《 儿童心理学 》中也说:“从儿童新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一切变化与现象,我们都应当有相当的研究与认识。只有在了解儿童之后,我们对儿童的教导,才能确实有效。”[2]

陈鹤琴非常重视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早在《 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 》一文中就把儿童的心理特征归纳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当然,陈鹤琴对儿童心理特征的研究并不仅局限于“四心”,他在《 家庭教育 》一书中把“四心”发展到七个方面,即儿童生来就具有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七个方面的心理特点,认为“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有效。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3] 如他根据儿童好模仿的心理特点,要求父母和教师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相反,如果父母和教师不严格要求自己,就会给儿童带来不良影响。其他诸如儿童好游戏、好奇、喜欢称赞等方面的心理特点,陈鹤琴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原则,这些教育原则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心理科学依据。正是有了这样的科学依据,陈鹤琴所总结的儿童教育原则中的道德养成教育思想才有了源头活水。

二、陈鹤琴儿童道德养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倡导儿童道德养成途径的多样化

就个人来说,儿童是发展个人的最佳时期,“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4]“家庭间的同情心可以格外地发展,牺牲的精神因而得着培养;互助互爱的动作,也可因此养成”。[5] 即不论对个人、社会还是家庭,儿童期都是非常关键的。儿童期道德养成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条。

行为训练。陈鹤琴特别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他在许多文章中都提出了对儿童的卫生习惯、待人接物的习惯、做人的习惯、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原则的培养。陈鹤琴清醒地认识到培育儿童种种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基础。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提出“我们现在不要一般顺民式的儿童。我们要勇敢、进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务社会的儿童”。他的这种闪烁着大道德智慧的思想,对今天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游戏激趣。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游戏心是儿童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儿童心理的其他方面大多通过游戏表现出来。儿童“从这个游戏中所得的快乐愈多,他对于这个游戏的兴趣也愈浓厚;少,兴趣也少”。[6] 儿童的这种愉快的感觉体验有生理、心理和社交上的。正是因为游戏所包含的诸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益,所以它是向儿童进行道德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陈鹤琴认为游戏所具有的道德教育价值主要是养成公民应有的品质。各种高尚的品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学习,如自治、克己、忠信、独立性、协作、理性的服从、纪律等品质,都可以在游戏中获得。因此游戏是影响儿童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有力手段。

言传身教。卢梭说:“你必须记住,在你训练人之前,你自己必须作为儿童仿效的典范。”[7] 陈鹤琴深知,体现于父母人格中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因素对子女具有更强的暗示作用,所以家长必须做到以身作则。儿童的善恶观念薄弱、知识肤浅,而善于模仿又是儿童基本的心理特征,对于所模仿的事物,常常不加选择。所以儿童“看见他父亲随地乱吐,他也要吐吐看;看见他父亲吸烟,他也要吸吸看;或者他看见她母亲以恶言骂人,他也要骂骂看……我们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能影响小孩子的,他看了听了之后,或立刻就要去做做看,说说看,或到了后来才做出来说出来;他所做的和所说的与我们成人所做的所说的不同,但却有几分是相像的”。[8] 因此父母事事都要以身作则。

激励暗示。陈鹤琴说:“一般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而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我知道小孩子大概有这种心理的,所以以激励教育法去教训一鸣,一鸣一听见我奖励他,就很高兴地去改他自己的过失了。”[9] 在这里,陈鹤琴根据儿童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提出了一条教育原则是“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在儿童教育中,他除了运用“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的原则外,还运用了“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的教育原则。据陈秀云回忆,当她们兄弟姐妹做错事的时候,“父亲很少严厉地批评我们,如果我们七个中谁做错了事情,他就会冲我们笑笑,他一笑我们就知道自己错了,马上就会改正。父亲从来不说打击我们、刺激我们积极性的话。因此我们七个子女如今的性格都非常开朗”。[10]

灌输引导。陈鹤琴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善恶是非的种种观念要慢慢在后天形成。他怎样会辨别善恶是非呢?其道很多,但平日做父母的对于善恶是非显出一种态度,而小孩子听了看了无形中受着影响,也是一个方法。所以做父母的看见别人做好的事情或坏的事情的时候,应当以辞色来表示他们的赞许与不赞许。[11]

2.强调儿童健全道德人格的培养

道德人格是一个人在长期的、一系列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所以,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就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12] 那么,健全的道德人格如何产生?它又有什么价值呢?陈鹤琴在《 家庭教育 》的《 自序 》中说:“我们知道幼稚期(自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13] 教育就是以培养健全的人为其最终目的的,他所列的101条家庭教育原则,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健全人格。他认为,健全的人格尤其应该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具备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高尚品德。他说:“一个人最不好的脾气就是‘利己心’太重。无论做什么事,往往以我为中心。凡有利于我者,没有不高兴去干的;无利于我者,都不愿意去做,那么到了后来,‘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14] 与“利己心”相反,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起码的同情心和无私奉献的爱心。他说,家里有人生病的时候,非有特别的关系,做父母的应当使小孩子得以看病人表同情的机会。[15] 又说:“所以我们要救国保民必定从教育小孩子爱人着手,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够爱国了。”[16] 这些高尚品德的形成,在陈鹤琴看来,都源于儿童期良好的品德教育。他说:“好习惯,好思想是从小养成、从小灌输的。”[17]

3.追求儿童道德养成方法的艺术性

儿童道德教育不同于成人教育,有很大的难度。正如陈鹤琴所说:“小孩子难养得很!……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难教得很!”[18] 但陈鹤琴在儿童教育中却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既明白晓畅,又高度形象化、艺术化的儿童教育路径。比如他的《 家庭教育 》一书,他并没有写成一般乏味的理论性太强的东西,而是就近取材,从家庭中汲取素材,在他的101条举例当中,他的儿子一鸣的就占了73条之多,比如有一天下午,陈鹤琴手里拿着一台照相机,叫他的妻子把女儿秀霞放在摇篮里。预备要替她拍照的时候,儿子一鸣就捷足先登,爬到椅子里去,也要他爸爸替他拍照,陈鹤琴再三劝告他,他总不肯。后来陈鹤琴笑嘻嘻地对一鸣说:“一鸣!你听着!我叫‘一、二、三’,我叫‘三’的时候,你就爬出来,爬得愈快愈好。”一鸣看见他爸爸同他玩,也很高兴地答应了。歇了一歇,陈鹤琴就“一、二、三”地叫起来,说到“二”的时候,他一只脚踏在椅子的坐板上,目光闪闪地朝陈鹤琴看看,等到陈鹤琴说到“三”的时候,他就一跃而起,以显出他敏捷的样子。[19] 从这些充满机智幽默的语言描述中,我们看出了陈鹤琴独具匠心地运用他的教育技法,这种教育技法的确是一种艺术的升华,它使施教者和受教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成某种默契和精神沟通。像这样充满艺术化的教育技法在陈鹤琴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因此,郑宗海在为《 家庭教育 》作的序中说道:“我阅过之后,但觉珠玑满幅,美不胜收,有数处神乎其技,已臻乎艺术的范域。”[20] 这些真挚的话语十分中肯地评价了陈鹤琴的儿童养成教育艺术化的境界!

三、陈鹤琴儿童道德养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已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但他的儿童道德养成教育思想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今天的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的家长有很强的启迪意义。

遵循以身作则的原则。陈鹤琴在《 家庭教育 》中提出“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例如“做父母的待子女要公平”“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切不可欺骗小孩子”“小孩子作伪是由父母养成的”[21] 等教育原则都对当代教师和家长有很强的启迪意义。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儿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父母和教师要以身作则,凡是要儿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同时,父母和教师还要言行一致,不能当儿童的面是一套,背后又是一套。这样做一旦被儿童发现,所有的教育都将失效。

研究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陈鹤琴1935年发表在

《 教育杂志 》上的《 怎样做父母 》一文中说“要教养儿童,我们非要懂得儿童的生理与心理不可”。[22] 作为当代家长和教师,要想教育好儿童,更应该研究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我们只有认真地研究儿童的心理如何发展、儿童的知识如何获得、儿童的人格如何培养、儿童的身体如何发育,等等,懂得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盲动而趋于失败。如何研究儿童的生理和心理,这样的课题还需要家长、教师、社会的共同努力。

培养儿童自立、自强的精神。陈鹤琴在《家庭教育》1947年再版增补的《怎样做父母》一文中说:“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小孩子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生活,自己思想,自己做人,这一种愿望,凡是做父母的都有的,但是实际上做父母的常常违反这种愿望,反而使小孩子没有机会去管理自己,没有机会去独立思想。”[23] 作为当代的教师和父母,在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里,当然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人、成才,但事与愿违,不少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过于溺爱,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都由自己包办代替,还自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其实这样做恰恰害了孩子。孩子失去了自己管理、自己生活、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这与培养儿童自立、自强的精神背道而驰。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做到: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当然,家长和教师应该创造儿童独立做事、独立思考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儿童自立、自强的精神。

除了这些,家长和教师还要培养儿童讲诚信、有爱心、能宽容、顾他人等优秀品质,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独立自主的儿童。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基础部,江苏 泗阳,223700)

参考文献:

[1][2][3][4][5][6][8][9][11][13][14][15][16][17][18][19][20][21][22][23]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 [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7]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校园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161―02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内涵及现状

1.1 心理健康

根据2002年国家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提供的信息,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16%~25.4%存在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上升。

国内学者从多种角度,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早在1999年,章竞思等就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发现20世纪末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来自学业、健康与安全、人际关系、自尊四个方面的心理焦虑。龙晓东发现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性与自卑感方面存在更为严重的问题。丁斌发现出身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优越与孤僻的双重性,尤其是在异往上,缺乏理性思考,遇到挫折反应过度,出现悲伤、烦躁甚至是绝望等情绪。

此外,近几年出现的网络普及和高校扩招等新情况,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陈松英发现网络虽然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丰富课余生活,但往往对其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迷恋网络、形成瘾癖,人际关系疏离,出现焦虑和浮躁,情感寄托的错位等。魏桂红指出高校扩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巨大影响包括:扩招导致大学生个体差异加大;扩招带来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1.2 人格健全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心理健康,而且还须人格健全。这是因为人格健全关系到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健全的人格必然导致能力的缺失。

关于人格健全的标准说法各一。我国古代提出仁、智、勇、隐、中庸、自强的理想人格模式。李祚山收集了国外学者的观点,奥尔波特提出了6标准:自我扩展能力,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自我接纳的能力和安全感,实际的现实知觉,自我客观化,统一的人生哲学;罗杰斯认为健全人格是指:对任何经验都开放,自我与经验的协调,利用自身经验进行评价,无条件地自我关怀,与他人和睦相处。

因此,根据各自的定义与标准,不难发现人格健全要比心理健康具有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全的必要条件,心理不健康不可能是人格健全的;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与其他因素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个体的全面发展。

国内不少学者对我国大学生的人格发育作了分析。根据唐磊和王恩娟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育存在如下问题:自我价值迷失、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匮乏、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包中平和王雅韬从2004年的“马加爵案件”入手,分析大学生人格发育存在的缺陷,包括恐学厌学症、爱情综合征和心理自闭症等。陈中建和韩益凤发现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自卑感较强,成就动机过于旺盛,行为的敢为性低,内向,其人格发育更易受挫。

综上,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问题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育健康的心理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而且还会引发潜在的社会问题。因此,选择一条高效的、合理的途径,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就变得很有意义。

2、校园性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作用

关于如何帮助大学生培育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和途径,国内学者的看法存在较多共识。徐辉和黎万和指出建设校园文化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蔡秀华提出从情感教育入手塑造健全人格。吴先知强调给予学生个性来培养健全人格,措施包括建立开放性课堂、倡导人性化的德育工作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但是,很少有研究从性教育的视角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似乎认为这两者没有内在关联。我们认为,校园性教育是在校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与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校园性教育有利于规范与促进大学生的异性沟通,而理性的异性沟通对于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而言具有极大的内在功效。

2.1 性教育弥补大学生的知识缺陷,直接消除部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事实上,当代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问题正是根源于性教育的不足和性知识的缺乏。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例,随着高校招生扩招和国家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的加大,学生群体里有不少来自比较闭塞和保守的地区,存在一定的自卑或自闭等不良情绪,如果缺乏必要的性教育和性知识,很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害怕与异往,对异性持不健康的偏见,过于天真的、缺乏自我保护的两往观念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如果长期积聚得不到解决,则会扭曲人格,产生更为严重的问题,如犯罪。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性教育,向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新生传授基本的性知识,能够帮助大学生消除对异往的恐惧与偏见,克服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2.2 性教育灌输正确的异往观,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全人格

正如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人格健全一样,掌握性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正确的性观念和理性的异往观,而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育往往受到不良异往观的阻挠。通过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异往观,校园性教育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克服错误性观念或性态度的负面影响。通过校园性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校园异往更多的是青年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互动,具有认知、育德和育人的功效,是智商和情商的双重提升,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校园异往过程中,自觉地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

3、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1 树立正确的校园性教育原则,选择合理的校园性教育内容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校园性教育的原则应当是:性知识灌输与性道德培育相结合,正面疏导与丰富活动相结合。相应地,校园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涵盖:①性知识教育,包括性生理知识与性心理知识;②性道德教育,包括性责任教育、观教育、异往方法教育和人格教育;③性法律意识教育。

3.2 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

校园性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开展逐级深入的性教育。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学三年基本可以分为:大一过渡期和适应期、大二发展期和大三成熟期阶段。因此,我们认为应当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内容和方式的性教育工作。例如,对于大一新生而言,性教育的重点是加强性知识的教育、培养文明科学的性态度;对于大二学生而言,注重理性的异往观的灌输,帮助在校大学生充分地利用异往与沟通实现知识互补和情感交流,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即将毕业走上社会的大三学生,性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家庭观念的培养和责任感的建立。

3.3 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校园性教育应当采取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的手段,一方面设置正规课程传授性知识,另一方面借助师生交往、校园文化等丰富多彩的非正式方法灌输异往观。其中,正式教育可以保证学生获取足够的基本知识,而非正式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和实践异往的各种方法,两者缺一不可。缺乏正式教育,容易产生性教育的误导;缺乏非正式教育,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丁斌,出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2005(5):102―103.

[2]李祚山,大学生健全人格特征的内隐观研究[J],心理科学,2005(6):1406―1409.

[3]吴先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健全人格[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6(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