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化学元素的概念

化学元素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9 16:42: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学元素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化学元素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水的组成 化学元素观 观念建构教学

“化学元素观”是中学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首先应当建立起“化学元素观”。然而,学生对“化学元素观”的认识是伴随相关具体知识的学习而逐渐发展的。要在相关具体知识的教学中发展学生对“化学元素观”的认识,需要立足学科整体的高度,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来组织教学,思考具体知识的教学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等学科基本问题的渗透、落实和具体化。为此,笔者以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学为例展开讨论。

1 对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理解

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化学元素观”是从元素视角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本质的深层次理解。作为化学核心观念之一的“化学元素观”具有统摄性和持久的迁移价值,不仅能促进学生把握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而且能为学生形成相应的认识思路提供思考框架,为学生形成化学认识指明思维方向。具体来说,物质的元素组成是化学观念的基础,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能够为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建立认识框架。因此,化学元素观包括3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元素本身的认识,包括什么是元素、元素的种类、元素的性质等;二是从元素角度看物质,即元素与物质有什么关系,具体包括元素组成与物质的分类、性质有什么关系等;三是从元素角度看化学反应,即元素与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等。借鉴梁永平先生关于“化学元素观的基本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基本理解如下,见表1。

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在不同阶段,基于不同学习内容,学生需要发展的化学元素观不同,其认识层次也不同。如以电解水实验及生成物的检验等事实为支撑,“水的组成”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化学变化。从物质的元素组成来认识纯净物并将其分类、归纳,是“化学元素观”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此在“水的组成”教学中,可结合水电解前后各物质的元素组成特点,学习纯净物的分类,认识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从水的元素组成特点认识氧化物概念,由此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依次实现对水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的认识。不仅如此,从物质的元素组成来认识物质的性质,也是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主要内容,在“水的组成”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水电解前后各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纯净物的性质要受到组成元素的影响,对于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元素组成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物质的元素组成相同,其性质未必相同,这与物质的结构有关。因此,化学上还要依据物质的性质、结构对纯净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将是学生后续要学习的内容。

2 从化学元素观看“水的组成”及其教学价值

“水的组成”属于人教版教科书(2012版)第四单元课题3的内容。从“化学元素观”的角度看“水的组成”,就是把该部分内容放在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等学科基本问题中去考量,思考“水的组成”与“化学元素观”的关系、“水的组成”处于什么位置,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样可以从对具体知识的理解上升到对学科基本问题的理解。

“水的组成”涉及较为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这些知识与“化学元素观”之间存在的实质性联系可以用“水的组成”知识层级图来体现(见图1)。

“水的组成”这部分内容,借助电解水的实验及生成物的检验等知识,重在认识电解水实验的实质和水的组成,感悟通过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元素组成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并从物质元素组成角度认识纯净物的分类。显然,这部分内容不仅能发展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来认识水及其变化,而且能为学生“化学元素观”的认识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一,根据电解水实验以及对生成的2种气体进行检验,证明水在通电后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可以揭示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变化;第二,根据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事实,依据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认识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第三,根据电解水实验,比较反应物(水)和生成物(氢气、氧气)的元素组成特点,认识纯净物可依据元素组成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依据水的元素组成特点认识氧化物,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的认识;第四,比较反应物(水)和生成物(氢气、氧气)的性质差异,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其元素组成有关,组成元素不同,物质性质不同。第五,结合之前学生学习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启发学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即水在通电情况下发生化学反应,组成水的氢、氧元素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了新物质,加深对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不变的认识;第六,利用电解水实验来研究水的组成,可以启发学生认识不断分解物质直至不能分解为更简单的成分为止,于是就得到了元素的游离态,即“单质”,这是人类研究和认识物质组成的经验方法,通过此实验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水:水还可再分,即水不是元素;第七,通过对电解水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的分析,为水的化学式——H2O提供了事实依据,这为学生后续学习本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打下了铺垫。可见,“水的组成”是发展学生“化学元素观”认识的重要载体。

3 如何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深入学习

“化学元素观”是学生需要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深层次理解,围绕“化学元素观”来展开“水的组成”的学习,需要对学生知识学习与化学观念认识发展等有整体考虑,让具体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发展提供支撑,使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伴随具体知识的学习而逐渐发展。

3.1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构建教学内容主线

化学观念是指居于化学学科的核心,体现化学学科本质,对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的价值等学科基本问题的深层次理解。要从知识教学转向化学观念教学,就需要站在学科整体的高度,思考具体知识的教学对学科基本问题的渗透与落实,将化学观念的教学具体化,与此同时,需要兼顾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为此,在“水的组成”课堂教学内容主线的设计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发展需要,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来搭建学生知识学习和观念认识发展的整体框架,把指向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能体现“化学元素观”的关键性内容具体化为教学任务,以此构建课堂教学内容的主线索,明确教学的核心所在。

基于上述考虑,“水的组成”一课的教学整体思路设计见表2。

3.2围绕“化学元素观”的关键性内容设计引导性问题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发展对化学观念的认识。把教学任务转化为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是通向理解、发展化学观念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有必要思考应该提出怎样的引导性问题。笔者认为,在化学观念教学中,引导性问题是能激发学生思维,对达成教学目标起决定作用的、能体现化学观念的关键性问题,是统领课堂、推进教学的主线索。为此,在“水的组成”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把指向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能体现“化学元素观”关键内容的教学任务转化为统领课堂教学的引导性问题(见表2),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指引方向。在“水的组成”教学中,要利用引导性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去理解所学知识,在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去反复认识、体验和感悟“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元素与物质的性质”、“元素与化学反应”等学科基本问题,从而为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化学变化奠定知识和方法基础。

3.3将学习任务和引导性问题转化为“手脑并重”的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活动体验来完成。活动设计需要注意活动的内容、方式要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引导性问题相一致,要针对教学任务和引导性问题,设计相应的手、脑并重的多样化活动。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深入学习的活动设计,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调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如任务1中的问题1的设计,学生已经学过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利用学生已知的这个反应可以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启发学生思考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以及如何推测水的元素组成等问题。还可以借助这个反应,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由水分解的产物来推测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这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是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提供事实证据。电解水实验是学生学习“水的组成”、理解“化学元素观”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活动设计方面,一方面通过电解水实验、电解水生成的2种气体的检验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以实验事实为证据,根据实验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水电解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事实,由反应前后各物质的元素组成,说明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基于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推理并获得相应的结论,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

三是注重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运用分析、比较、总结与概括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观念性认识。如问题4和活动4的设计,你知道为什么要对物质进行分类吗?根据电解水实验及生成物的检验,水分解前后各物质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从中你能获得哪些认识?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关注具体事实的识记,重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元素组成与物质性质关系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把握具体知识的本质所在,为学生今后进一步从元素角度认识物质的分类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打下一定的基础。

篇(2)

多媒体元素周期表教育教学在如今更加重视学生自我发展、个性教育的前提下。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还要重视他们的自身发展。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以方便、优化教学,而今多媒体教学也越来越成为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展

将化学元素按性质分类排列的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1789年出版的著作《化学基础概念》。随后,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六十几种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加以区分并排列成一张表,他把化学性质类似的元素排在相同的一个横行,这就是历史上第一份成型化学元素周期表,它的诞生方便并影响着化学科学,之后,许多科学家对其规律进行研究,其中英国的科学家莫色勒在1913年利用“X射线实验”发现元素的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越大,X射线频率越高的规律,他将元素按照核内正电荷数目排列并修订,这才成为当今我们所使用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在化学教科书字典、词典中,都会附着这样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这张小小的表揭示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奥秘,它将一些看起来毫无联系的元素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且具体的物质世界,元素周期表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伟大成就,其对于化学科学的探索与发展起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二、认识化学元素周期表

在化学元素周期表里,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原子序数最小的(H)排在最先。科学家们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规律,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横行,横行称为周期;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纵列,一个纵列称为族。元素周期表目前排列已有7个周期,16个族。这七个周期分为:三个短周期(1,2,3)、三个长周期(4,5,6,)、一个不完全周期(7),其中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7个副族(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一个第VⅢ族(包括三个纵行)以及一个零族。

(一)周期规律

同一周期内,从碱金属到惰性气体,元素都拥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数,且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零族元素即惰性气体除外),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从左到右,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依次递增(无正氧化价者除外),最低负氧化价也依次增加(第一周期以及第二周期的O、F除外)。

(二)族规律

同一族中,自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早期化学元素是按照元素性质进行分类,即原子量、质子数、原子核电荷的多少进行分类,在现代周期表中,元素根据原子序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并在每个惰性气体后另起一行开始排列新一个周期。新一行周期的第一个化学元素一定是碱金属,该碱金属的原子序数比上一个周期的惰性气体序数大1(例如,惰性气体氙的原子序数为:54,而新一行周期由碱金属铯开头,其原子序数为:55,铯的原子序数比氙的原子序数大1)。

三、元素周期表的传统教学方式

虽然在生活中化学随处可见,但它的不易不同于物理的宏观直观性,化学的现象是本质的反映,其有些本质却并不可视,故其难在抽象。

传统的化学教学,像化学这样抽象的教学既要言传板书,又要模型、试验的演示,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可谓捉襟见肘了。经济水平决定教育条件,发达地区的化学教育自然面面俱到,而高昂的化学药品让贫困地区无法负担。曾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然科学的学习如果只到书本中的知识为止,那么还只是说到问题的一半,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即是如此,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不加以实践,那么“认识”则始终无法得以升华,知识也将停滞不前。

四、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多媒体运用

化学的实践性很重要,如何解决平困地区化学教学的尴尬境地,就需要运用到多媒体教学了。首先,教师应该详细并全面收集资料,参照实体化学元素周期表,制作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涵盖教学知识的课件。其次,用超链接把对应的元素与其知识点联系起来。最后在课堂讲授时点开元素周期表中超链接的相应元素展示对应知识点,对应的实验演示以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对应性质的展示辅助教学。

(一)课件的特点

1.信息量大。多媒体课件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料,让教学环境更加丰富有趣。即可节约宝贵的上课时间,又能传递更多的知识,即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2.界面美观,操作简单,指示明确。多媒体课件的界面简洁清爽,提供的内容与开设的教学环境能让老师轻松把握。

3.教学重点、难点更加突出。利用多维的动画与视频可使抽象、难以理解的现象和知识直观化、可视化,拨开学生认知领域的迷雾。

4.增加同学们的求知欲。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声音环绕、文本展示等可以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综合性刺激。这样的刺激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

(二)课件要求

1.内容简洁明了。课件内容应该要求准确、简洁,避免学生产生倦怠感。

2.色彩搭配协调。色调要鲜明,不同主题运用不同的色调来体现。

(三)课件制作

检查电脑是否安装WPSOffice、Powerpiont、Excel软件。

首先,用Powerpoint制作需要的课件。如:用Powerpoint制作H的相关课件,完成后点击保存。

然后,用Excel或WPSOffice制作一张元素周期表,点击保存。

最后,点开制作的元素周期表用超链接将制作的课件与相应的元素链接起来,保存即可。

具体地说,所制作的课件点击鼠标后显示的要求是:①在整个周期表中的位置,即周期和族,用带色的突出显闪烁提示,②元素符号的正确读音,中文名称,③标出原子序数、原子量,④核外电子层排布式,⑤主要物理性质,⑥主要化学性质,⑦发现历史,当今的主要应用等展示在眼前。制作的课件可使教师更加有效的反思及升华课件内容,提升知识覆盖与教学效果。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为教师留出更多宝贵的时间,让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能更加深入密切,同时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本人只介绍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有能力人士可制作更加精美的课件。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高一化学 夯实基础 措施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49-01

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要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刚刚升入高中的高一学生,只是在初中进行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比较局限,基础不够扎实,有的学生不能写出常用化学物质的分子式,没有记住一些化学元素的化合价,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不能够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也没有时间对初中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我认为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例如化合价、元素符号、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复习,扎实学生的化学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在进行化学元素符号的复习过程中,以一至二十号化学元素为重点,可以采用测试的方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至二十号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符号,不会写的部分要留出空位。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没能写出的化学元素进行重视,再通过板书的形式,带领学生写出这些元素的符号和名称。板书演示完后,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在帮助学生复习常用化学元素的化合价时,可以为学生编排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要想扎实学生的化学基础,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化学,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较低的起点出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结合一些基础的例题,为学生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夯实自己的基础知识,不断思考。

二、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在学生升入高中后,其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渐走向成人化。在学习时,更加倾向于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而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就要求高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是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其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言,与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可以将问题进行变化更新,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或者从其他角度去看待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到一起,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究新的知识。这不仅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助于学生化学体系的建立,更好的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

比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时,根据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化学反应,按照不同的方法将其分类,并让学生们按照要求写出反应类型,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发现以上的各种分类方法不能使化学反应的本质得到表现,同时也不能包含全部的化学反应。然后从初中课本中得失氧的内容入手,以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铺垫,将这种分类的不足进行展现,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再让学生积极发言,找出这几个反应的共同特点。最后教师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进行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扎实学生的化学基础,还能够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帮助学生做好盲点知识的学习

要想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就要从整体出发,不能忽视每个知识点,因为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体系,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上存在欠缺,会对整个体系造成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安排必要的联系,这些练习的内容要以学生学习中的盲点为主,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点,通过练习的方式,逐个解决这些盲点。通过长时间的联系,学生的化学基础得到了夯实。

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在判断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在教学中要对加强对这方面的联系,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告诉学生只要是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的问题,不管是对哪部分知识的考察,都要按照顺序进行分析,首先表明化合价,找出化合价的变化情况,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然后在确定哪种物质被氧化,哪种物质被还原,在反应物中,化合价升高的是还原剂,化合价降低的是氧化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氧化的是还原剂,被还原的是氧化剂。通过这样的练习和讲解,学生就能够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准确的分析,通过化合价的变化来解题。学生的化学基础得到夯实,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更好的进行学习。

总结:以上就是对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如何夯实学生化学基础的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的知识为例子,提出了夯实高一学生化学基础的措施。由于本人能力的有限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要想更好地扎实高一学生的化学基础还需要广大高中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弘.浅谈中学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和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6).

篇(4)

一、口诀记忆法

由于化学概念、规律等繁复难记,我们在长期的化学学习中逐渐根据知识总结了一些记忆的口诀,这些口诀按照一定韵律把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得学生在记忆的时候难度大大降低。例如,刚学习化学元素的时候,很多学生在记忆一些陌生的化学元素时往往感到非常的困难。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元素按照一定的韵律编撰起来,使之成为朗朗上口的口诀:碳、氢、氧、氮、氯、硫、磷;钾、钙、钠、镁、铝、铁、锌;溴、碘、锰、钡、铜、硅、银;氦、氖、氩、氟、铂和金。这样按照一定的韵律把原本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的化学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记忆,可大大降低记忆的难度。又比如,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化合价的记忆也是一个难点。因此,我们在记忆常用的化合价时,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总结成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镁钙钡锌,一、二铜汞,二、三铁,铝三硅四三五磷,二四六硫看情形,正价负价要分清,单质为零莫相混。与其他的记忆方式相比,口诀记忆法具有容量大、记忆快、不易忘的优点,因此,教师在上化学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传授学生一些记忆口诀,以帮助学生又快又准地记住化学概念、规律、实验步骤等知识。

二、谐音记忆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记忆知识的过程中,对于比较熟悉的事物记忆的速度要远远快于陌生的事物,而对于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说,一些化学概念、定义、规律等是非常陌生的,这也给他们记忆化学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把学生比较陌生的化学知识同比较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呢?那就是谐音记忆法。通过音调的相似性把化学知识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会大大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例如,在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占前三位的元素分别是氧、硅、铝,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记忆起来总是出现偏差,而把氧、硅、铝这三种元素用它的谐音“养闺女”来记忆的话,学生会很轻松地记住这个知识点而不会有任何偏差。又比如,在记忆金属活动顺序时,我们就可以把原先的“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转化成“加个那美丽的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利用它的谐音来记忆,这样学生在记忆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三、关键词记忆法

记忆策略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化繁为简,也就是说,只要把之前比较复杂、容量较大的知识进行简化,就会大大减少记忆量,降低记忆的难度。因此,我们在记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采取关键词记忆法,即把知识最关键的部分记住,然而在用到的时候把这些关键词提取出来进行扩展。例如,在学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它的基本实验步骤可以分为七个步骤:第一,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第二,向试管里装入实验药品;第三,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第四,点燃酒精灯;第五,收集气体;第六,把导管移出水面;第七,熄灭酒精灯。这七个步骤如果让学生原封不动地背下来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负担,而采取关键词记忆法,抓住这七个实验步骤中最关键的部分加以记忆,会给学生的记忆带来更多的帮助。我们可以把这七个步骤简化为七个字“查、装、定、点、收、移、熄”,这样简简单单就把整个实验步骤准确地记了下来。

四、比喻记忆法

科学研究表明,形象生动的画面、图片给人脑造成的印象往往会比文字化的知识造成的印象要深得多。因此,在化学知识的记忆策略中,努力把枯燥的文字化知识变为具有画面感的知识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法,把原本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生动。这样的知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这个知识点很多学生读起来犹如绕口令一般,要想清楚地记下来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可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方法,把原子核比喻成地球,把能量高的电子比喻成飞行能力较强的老鹰,把能量低的电子比喻成飞行能力较弱的麻雀,这样,飞行能力较强的老鹰往往能够飞到离地球表面很高的高空,而飞行能力较弱的麻雀往往只能在离地球表面比较近的区域内活动。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比喻,能把原本非常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画面,记忆起来就会轻松许多。

事实上,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还有很多的记忆策略可以使用,如谜语记忆法、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等等,有效使用这些记忆策略可以使学生在记忆化学知识的时候工作量和难度都大大降低,从而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效果的增强。因此,每一个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要有意识地总结一些记忆策略,利用科学的策略,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江新.初中化学记忆十法[J].化学教学,1995,(06).

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注意事项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课前充分准备,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从怎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两个方面作一些浅述。

一、怎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1.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实际生活问题是学生最熟悉也是最感兴趣的,而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这一节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对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蔬菜放在冰箱里保存时间能长些?腐烂的苹果为什么散发酒味?在学习水、盐、糖、体温调节时,指导学生分析:出汗时喝什么水?高血压病人为什么只能用低盐食品?糖尿病人的症状“三多一少”是什么意思?

2.利用教材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利用教材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使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好奇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内容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哪些?与非生物界是否相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含量是否相同?哪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高?哪些很低?学生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过程,大大提高了他们系统把握知识的能力,也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利用学生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生物学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不能准确的把握概念中的关键词,仅仅顾名思义,容易发生错误,对概念造成误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设“错误式”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准确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点。例如,在讲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时,教师根据在以往的教学中积累的学生的错误进行提问:“生物多样性就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对吗?”学生有的点头称是,有的拿不准,然后教师及时引导他们查阅教材,找出正确答案。这种有意创造的“错误式”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效果好得多。

4.利用古代的文人咏物的诗词,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深化,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创造出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教育方式和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利用一些精炼优美、千古传诵的诗词创设问题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人格、提高素质。例如,在讲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吟咏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及时提问:“老农为什么会顶着烈日锄禾?”学生会积极思考、分析,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的内容上来,畅快自然,寓教于乐,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5.结合生物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相当多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孟德尔遗传试验的科学方法”、“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史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学知识的道路,循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去体验创造的境界,这样不仅能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内容时,教师先提出问题: “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条件、产物分别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查阅教材,学习许多科学家和很多经典的科学实验,得到正确的答案,同时了解到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结构也随着光合作用研究史的一步一步的扩充和变化,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还知道了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适当合理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否则,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我觉得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问题要难易适度

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但是问题过难,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其思维启动不起来,会严重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有新意。

3.问题要有适宜的跨度

篇(6)

人们通常把104号元素及以后的元素称为超重元素或者超锕系元素或锕系后元素。近几年来,核化学家在气相及液相的超重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实验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书提供了从104号元素到超锕系元素或超重元素的完整报道,涵盖它们的原子核性质以及在重离子加速器下的核反应产物。

本书共分为10章:1.超重元素的合成,介绍超重元素的核合成和核衰变性质,重点放在了核反应产物中有化学研究价值的超重元素和多中子、长寿命的同位素上;2.超重元素的原子和结构,概述了从重锕系元素到超锕系元素转变过程中核谱学和核结构研究进展;3.理论化学中最重的元素,主要从理论上总结了超锕系元素的化学性质;4.瞬时单原子的基础和实验研究,讨论了化学合成瞬时单原子正确性的基础问题以及瞬时原子化学的限制性,同时展示了统计热力学和波理论的概念;5.实验技术,主要介绍用于化学分离的液相和气相全自动装置以及反冲分离耦合装置;6.超重元素的液相化学,主要介绍从超锕系元素到106号元素的液相化学;7.超重元素的气相化学,主要介绍由气相吸附法实验得到的热力学数据以及对未知热化学性质的推断;8.超重元素的气相化学,主要介绍超重元素在气相化学的研究结果;9.历史回忆:超重元素研究的先锋年,将早期合成超重元素的探索和最新实验的成功联系起来;10.出版勘误:理论化学中最重的化学元素。

本书的作者包含最近几十年的知名科学家, 他们对我们从实验和理论上去理解这些物理和化学上难以捉摸的元素做出了卓越贡献。本书的重点是展示探寻元素周期表边界的研究。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其逐渐增强的相对论效应对这些元素化学性质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将所有已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实验技术一起应用于研究这些人工合成的短寿命、瞬时单原子。除此之外,本书用一个章节概述了在自然界寻找超重元素的曲折发展过程。

本书适合从事核化学、核物理和超重元素化学性质研究的研究生、教师和研究人员阅读和参考。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篇(7)

【关键词】 初中化学;四大难点;突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教学大纲中是这样定义重点的,在知识体系中,知识网中多次交错的知识。对于难点的定义,在老师教授或者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地方。实践证明,老师在将重点完全交给学生的同时,学生对难点也有所突破。这就证明了重点和难点是有关联的,两者相辅相成。以下主要具体介绍四大难点的具体内容以及解决方法。

一、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的范畴很广,它包括化学元素、元素化学式、物质反应后的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之所以会成为难点,并不是因为化学用语的概念难以理解,而是在解决化学问题时始终围绕着化学用语,它的出现频率极高,学生一旦对某个化学用语疏于记忆,解题过程就会变得复杂。因此,学生必须加强对化学用语的记忆。

(一)扩展知识密度

课本中将化学用语仅仅安排在两个章节内,要同学们在短短两个章节的时间内记住众多的化学用语是非常难的。但是这些基本知识如果不记住,之后的化学课程的学习会更加困难,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研究人员经过长时间研究得出,扩展知识密度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化学用语的记忆。也就是说,在化学课程学习初期,老师就应该逐步渗透化学用语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慢慢累积,经过不断的记忆,化学用语在心理就会根深蒂固。这样的做法能够将化学用语由难变易。

(二)制作卡片记忆

尽管老师可以在化学课程前期适当渗透有关化学用语的知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需要用到的化学用语越来越多,他们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对学生的记忆和灵活运用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老师应提倡学生自主制作化学元素卡片,卡片一面写元素或物质名称,另一面写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化学元素的记忆,并且能够正确书写化学式。

实践证明,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在利用了这个方法之后准确记忆了化学用语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在之后的学习中,化学用语这个难题就被解决,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更轻松,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相对提高。

二、物质相关知识

物质相关的意思是指物质的结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和共价化合物等等建立在化学元素基础上的知识。这些内容会成为难点,并不是因为内容本身难而是内容量之大在对学生的记忆力是个极大的考验。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遇到如此大量的化学物质相关知识时,短时间内无法克服记忆问题。老师为帮助学生更快的记忆物质相关知识,就要教会学生使用联想法记忆化学知识。

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理解两种相同质量的液体混合后得到的总质量小于两者之和。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分子间存在间隙,但是分子是微观的,学生不能有直观感受,因此在理解上非常费力。此时老师就要举例,两个同样大小的碗分别装满了黄豆和芝麻,将两者混合倒入更大的容器后会发现其体积小于两个碗之和,原因是黄豆之间有间隙,芝麻和黄豆就能起到间隙互补的作用。此时学生在大脑里就形成了宏观感受,老师再讲分子之间存在间隙的知识时,学生领悟起来会更快。

研究证明,通过比喻的方法进行物质相关知识的讲授能够更快的达到教学效果。将这部分知识学好,会为之后化学课程的学习带来方便,而且由于比喻的形象生动,学生一旦记住就不会忘记。

三、方程式

方程式包括化学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两种,这两种方程式都遵守守恒定律,但在书写上还存在一定差异。

(一)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将化学用语和物质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这对刚刚学习化学的学生们确实带来了问题,尤其是在书写化学方程式中学生考虑不到多方面的因素,如下标、反应条件、气体或沉淀物符号等。此时,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可将书写要点编成顺口溜,如左边反应物,右边生成物。中间用等号,记住有条件。把系数配平,完成化学式。如有沉淀气,箭头来标明。

诸如此类的顺口溜既好记,学生在书写化学式的过程中友又可以根据顺口溜内容检查自己是否遗漏了相关内容。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够将知识组合成系统,方便以后的运用。

(二)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是对离子符号的综合运用,较于化学方程式稍难。学生不仅仅要保证方程式基本条件完整,还要记住每个物质中构成元素的离子价,离子价有正负和阴阳之分,学生要正确的写出电离方程式会更加困难。

想要正确的写出电离方程式要综合化学用语和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在学习初期就记录相关的离子价,再用化学方式是同样的顺口溜检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

四、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遇到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题目,首先要正确书写出现的化学方程式,得到溶质质量。再根据守恒定律算出溶液质量,最后溶液中溶质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分数得出最后的结果。除此之外,我国近年来也有部分地方使用图像和方程式结合的方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图像能够更直观的展现化学问题中的重点。

五、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四大难点的突破方法实施,明显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方面也有较大进步,学生的化学成绩普遍提高。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继续保持这样的教授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并在不断探索中得出其他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为培养祖国栋梁贡献出力量。

参考文献

[1]林清怀.巧用分子模型突破教学难点——化学式计算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教师版),2011(3).

[2]于得娟.浅谈初中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