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原则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基本要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9 16:42: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原则基本要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德育原则基本要求

篇(1)

关键词:德育;个性社会化;协调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64-02

一、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目前,在实现德育的基本目标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从社会根本要求出发,作为德育第一目标而确立的德育观,把人的社会属性置于首位,按照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强调个人的发展要符合社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共性要求。另一种则是从个人本位主义作为培养目标而确立的德育观,强调社会、社会群体要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强调人对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由此带来的发展上的个性化选择。这两种德育观从根本上说,都是认为社会、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基本要求是相互对立的。当强调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社会要求时,必须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无条件服从,受教育的个体在社会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统一模式中形成,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必须实现统一,这样的结果导致了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从内容到实质的与社会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统一,不能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往往致使受教育者思想意识中,为社会服务意识减弱,甚至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基本道德滑坡。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看,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有主动进取和富有创造性精神的人,培养主动进取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须确保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人的个体发展必须置于社会的背景之下,才能体现出它的根本价值,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和发展人的自身。个体为社会服务和个性全面发展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由此,可以明确德育责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应该协调统一的,可以同时对人和社会发展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统一。德育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统一是要在承认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前提下,鼓励培养其良好的个性素质,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才能,鼓励培养其良好的个性素质同时,不意味着不纠正其偏差的个性。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才能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发展需求也要有效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全面发展。

二、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基本途径

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基本途径包括,要坚持以培育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进取创造精神和个人才能为基本导向,充实德育的基本内涵。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发展不是消灭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是要在承认上述差别的基础上,鼓励每个人从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发展需求出发,充分发展人的思想素质和独立才能,使受教育者充分地提高其思想素质和独立才能,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社会群体必须尽可能地营造一个适合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德育环境,在坚持社会、社会群体思想原则、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向前提下,不断充实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内涵,营造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统一的德育模式。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改革现有的德育模式,要把德育的功能放在促进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统一的结合点上,明确时展对于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要将社会要达到的基本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发展方向相结合。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个体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提出具体目标、具体要求,符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要求的,调动受教育者为实现这一基本要求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一基本目标必须明确、清晰,并且是唯一的,在此基础上,要注意教育情感与接受情感的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要求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具体发展要求良性互动,奠定坚实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情感基础。必须尊重个体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差异,重视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具体过程。人的个性差异还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各个方面,在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具体过程中,每个人对自身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发展要求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差异。必须承认和重视这种个性差异,从不同受教育者各自特点出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下,按照受教育者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发展要求,发现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独特领域,发现自我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的价值,在差异中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

充分发掘个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潜力。在德育过程中,社会和社会群体、受教育者、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要素,社会、社会群体的主导作用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发展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关键因素。坚持德育中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统一,不仅体现在受教育者在实现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自我实现的能力,增强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主动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信息之后,都有一个经过知、情、信、义、行的内化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任何外部强制性的措施,都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要求内化为个体素质。这就要求社会、社会群体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激励的内在机制,激发受教育者自我进步的信心和能力。这种自我激励与约束的内在机制,包括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只有充分激发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能动的受教育主体,实现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社会基本要求,与受教育者自我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个性才能有机结合。

在实现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环境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环境影响力是受教育者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就要求社会环境必须营造好的氛围陶冶学生。社会、社会群体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对所传授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接受,不能忽略社会环境因素在其中所能起的作用。良好的德育效果取得不仅在于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显示出教育的力度,还在于教育者的个性所产生的教育力量。当社会和社会群体、社会环境有机融为一体时,才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力。社会环境要营造出这样的教育氛围,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丰富的情感、果断的意志、开拓创新的精神,显示社会、社会群体对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影响力。社会、社会群体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还体现在受教育者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信息的自觉主动的内化与现有思想品德素质外显的统一过程,受教育者在现实的亲身感受中,把握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将权利与义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要求融合在社会之中,达到个性化和社会化有机的谐调统一。

三、德育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的基本目标

篇(2)

教师招考的一项测试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是否具有中小学教育要求的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素养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竞争性考试。一般来讲,湖南省的教师招考先进行笔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局部少数市、区县不考)、“教育法规” 、“教师职业道德” 等。然后是面试,面试以采取说课、试讲等形式进行。最后是体检和政审,各项合格后,将被正式录用签订就业协议。

2. 教师招聘面试易出现的“致命错误”

一、不善于打破沉默;

二、与面试官套“近乎”;

三、缺乏主见;

四、缺少提问技巧;

五、自命不凡,目中无人;

六、见面就谈薪论价;

七、慷慨陈词,言之无物。

3.201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

1.古代教育学教育的特点

2.一堂好课的标准

3.简答教学过程的结构是什么?

4.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6.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8.制约课程因素是什么?

9.分析如何教育新型师生关系

10.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11.现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

12.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3.班主任如何组建和培养班集体

14.德育方法

15.德育原则

16.德育的规律特点

17.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18.列举有哪些教学方法

19.教育原则有哪些?以及贯彻这一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20.教学过程的特点?

21.教学任务是什么

22.为什么教学是学教教育工作的主体(就是教学的意义)

23.课程实施的结构

24.教育专业素养有哪些?

25.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26.素质教育思想

2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8.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

29.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特殊作用?

5、 教师招聘考试考点攻略

1、教育理论中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考试,主要偏重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通过80%的地区得到验证),因为这些知识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最紧密。

2、教育理论考试偏重测试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也就是说教育学、心理学中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是教师招聘考试的常考点。比如: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班主任、班级日常管理、新课程教育理念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篇(3)

关键词: 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教育,通过有效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公民。

一、什么是养成教育及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素质”是指“素养”,是指这种平时养成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以及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养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简单地说,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养成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如何加强养成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段话指出了加强青少年基本行为准则培养,对青少年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而青少年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任务在学校,因为学校的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基本道德素质抓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所阐明的“八荣八耻”是对全体公民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青少年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学生,我们还应当始终长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他们的道德素质养成必须从这些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的培养抓起,要求他们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将这些规范作为自己生活的基本准则。只有着眼于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际,从切实可行处抓起,才能逐渐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层次和水平。

(2)道德规范、准则的要求要有可操作性。

道德规范、准则要求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这是养成教育中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而且要使他们具体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可操作性强,才能使青少年易于理解和遵循,从而将道德认知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并在行为的不断重复中凝结成优秀的品质。因此,我们应着重进行道德行为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将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落实在行为之中,使得青少年能够在道德行为中培养习惯,在道德习惯养成中积淀道德素质。

(3)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寓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

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养成教育尤其强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为此,应注意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青少年普遍参与,在自觉参与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应该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不同层次青少年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自觉参与中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4)家庭、学校和社会凝成合力,共同做好养成教育工作。

在对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中长辈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言行作风,对子女不仅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熏陶作用,形成其品德发展特别是学会做人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血缘上的联系决定了家庭德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任“老师”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最久远的。家长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学校德育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德育具有德育内容系统性、途径方法综合性、德育管理规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德育活动中使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内容理论化;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识别、抵制和消除社会、家庭中不良因素的能力。学校道德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中具有主导性作用,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不懈地把养成教育放在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抓紧抓好。

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和单位德育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而且因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从而导致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青少年道德养成,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建设有利于青少年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社会不良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副作用,花大力气整治道德建设的社会大环境。

(5)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并辅以必要的法律手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养成靠教育,也要靠制度、纪律和法制。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项道德规范、守则等在实践中的落实,为整个青少年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青少年道德养成还必须始终注意利用法律对其行为的调节和规范作用,因为法制是推进道德建设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保证,而青少年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总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的约束是绝对必要的。

三、我院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十七大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院始终围绕“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个中心,目标明确、常抓不懈,为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人格+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1)以入学教育为起点,引入养成教育。

从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进行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在为期近十天的入学教育和军训期间,学生要学习学院专门编订的《学生手册》、《学生安全手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试纪律、宿舍管理、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思想上绷紧养成教育这根弦,同时参加队列训练、内务整理、野外拉练等军事训练项目,从行动中落实养成教育,养成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作风,上好入学第一课。

(2)以一日常规为抓手,融合养成教育。

系对班级的考核以及班级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一日常规为抓手,内容涉及遵守作息时间、遵守课堂纪律、爱护环境(教室、宿舍、保洁区)卫生、文明礼貌用语、爱护公共财物、团结互助等多方面内容。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利用班会、周记、个别谈心、亲手做示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在他们的示范作用下,学生们很快就适应了学院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维护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激活养成教育。

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深化养成教育。平时通过校园广播、报纸、网站、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宣传报道校内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请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等。还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举行“宿舍文化艺术节”,活动对宿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干净整洁,而是要突出宿舍布置的文化品位和宿舍成员的文化素质,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逐步达到这个要求,同学们就在创建的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自身养成教育的要求。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更是学生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他们通过书画、美术、摄影、演讲、朗诵、文艺汇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文艺才能,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4)以“三自”服务为契机,深化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综合竞争力。学院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力量来服务大家,以自己的高素质来感染大家,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滋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学生会来协助搞好学生管理;通过学生评议会等组织来帮助大家解决矛盾,促进团结等等。

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校德育的核心就是养成教育,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张树臣.本能教育论.全国高校素质教育教材研究编审委员会.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

关键字中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21-02

音乐教学属于德育和美育教育的范畴,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愉悦学生的身心。此外,音乐教学又以其动听的旋律、丰富的内容、欢快的节奏等特点,使之能够德育建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在中学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至今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中学音乐教师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得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1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善于挖掘课本上的德育元素

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课本中的德育元素有时并不像思想品德课本中的那样明显,它常常是深层的、内在的、个别还是隐藏的。这就要求教师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内容表面,而是要对教材做细致分析,挖掘出其中的德育元素。甚至有些是通过让学生亲自感受音乐之后,才能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感受《梁祝》音乐之美时,还可以通过音乐素材中的凄美爱情故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热爱生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在中学音乐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目的。

2在音乐课堂上巧妙地设置德育情景

若要达到加强德育渗透的目的,则前提是建设相应的素材库,教师必须注意积累素材并巧妙地设置德育情景。因为,我们生活中国就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它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和道德情感,并为其树立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向往。所以,在进行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相关的多媒体资料来给学生设置不同的德育情景,让德育概念根深学生脑海中。例如,在让学生听《我们都是雷锋的接班人》这首歌时,让学生学会继承中华民族的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同时还会以身作则,向雷锋同志学习。

3德育渗透要注意适时性原则

篇(5)

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

培育新时期人才,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抓好、抓实,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目标。首先,学校应从不同层面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形成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主任教师是是学校德育的“主力军”、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社会是检验工作成绩和教育学生的“主战线”的全方位德育工作网。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注意加强以校长和主管校长为首的德育队伍建设,包括由学生处和班主任组成的管理育人队伍,由教研室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组成的教书育人队伍;由校团委、学生会和班级干部组成的活动育人队伍,由总务处组成的服务育人队伍,齐抓共管,使德育工作广泛开展,深入人心。

二、深入分析,探讨学生心理,做好常规生的管理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笔者认为做班主任工作,在加强班主任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基础上还应做到整体与个别分开、常规与特殊分开的管理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常规生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基本素质的最佳佐证。在对他们进行正常的日常管理的同时,班主任应密切审视这一群体,从以下几个新角度出发,加强常规生的管理。

(1)贴紧最近发展区,实施针对性教育。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必须考虑对象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一种则是指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他把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职专生的文化学习和技能水准存在最近发展区,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也同样存在最近发展区,因而实施针对性教育,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工作效率。我们可通过问卷调查和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个别交谈,把握每个学生的思考最近发展区,并结合学生各自的气质、性格特点,选择思想教育内容,实行分类指导。

(2)思想工作深层化,消除隐患治根本。中专生思维模式尚未定型,行为模式亦是如此。其最大的特点是多变、好奇,良好文明习惯难以养成,班主任必须把握职专生思想的可塑性,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治标从治本入手。

(3)针对思想闭锁性,旁敲侧击促反省。根据心理学原理,从初中生开始,学生思想逐渐趋于闭锁,有些事不愿别人以求保密,例如早恋现象,若班主任在处理过程中草率从事,肯定效果不佳。若班主任能开展相关活动,积极引导,不仅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异性吸引转化为学习、技能竞赛的内在动力。这方面,可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那些发生问题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不知不觉地接受教本文由收集整理育,从而及时调整自己,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解决了问题。

而后进生转化工作确是班主任最为挠头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一个学生,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青年。”因此,我们对后进生应寄予信任,要有“爱心,诚心,耐心,恒心”。在加强习惯行为教育、法纪教育和合格毕业教育的同时,重视班集体的建设,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班主任对后进生要关心,爱护,以诚相待,不歧视,不挖苦,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运用激励理论,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同时应有信心、耐心、恒心地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帮助他们制定出一套可行改进措施。首先,订立阶段性目标,从低到高,激发他们去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其次,在达到一个目标后再提高标准,使他们步步登高,而不至于半途而

废,可望而不可即。同时,要适当地进行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久而久之,他们会从思想和行动上再次成为班级的优秀学生乃至班级的骨干。

三、联合教务处,紧抓政治课教学,发挥其在新时期德育的重要作用

政治教学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结合新时期形势,我们通过“两观”教学使学生走出“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学完全忘记”的死胡同,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教育学生“三树三学”,即树立科学世界观,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生活;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学会办事。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学会做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以及多种所有制的差异,其世界观也各有不同。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学会做人。为此,在教学中,在讲授唯物论和辩证法普遍原理的基础上突出三个方面。1、实事求是的观点;2、创新发展的观点;3、理想信念的观点。使学生在具有崇高的理想、实事求是和创新发展的精神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真正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生活。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人们世界观的多元化导致了人们人生观的多层次。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学会生活的保证。在这方面,应着重灌输三个问题:1、为人民服务是唯一正确的人生观,是学会生活的基本要求。2、正确对待生与死是正确人生观的具体反映,是学会生活的基础。3、承受挫折是对正确人生观的考验,是学会生活的准备。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篇(6)

【关键词】教师;职校;德育

纵观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校毕业生要能立足于社会,拥有自己发展的一席之地,除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外,还必须有高尚人格品质。良好的道德素质。中职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养成,与中职阶段的学校教育有很大联系,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如何引导中职生养成良好心理素质和优秀道德品质,这是中职教育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作为一线教师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真正做到:

一、公平、公正对待学生

青少年独特的敏感心理使他们渴望被尊重与认可,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放平心中的秤,把爱洒向班级的各个角落,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老师公正、公平的处事原则,让学生享受到自由平等的权利,并将这种积极的处事原则实现爱的传递,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朋友和家人,所以,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自身素质的要求,更对学生群体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良好的楷模,才能塑造优秀的人格。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

二、加强法制教育

社会日益进步,也加快了法制化社会形成的进程。某些职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经不住物质世界的诱惑,铤而走险,在校园内向其它同学强行索取钱物,撬锁偷盗他人财物,更有甚者在社会上持刀抢劫、盗窃机动车辆、聚众斗殴致人重伤等。有的同学干了这些违法之事居然能“面不改色”,似没事一般,直到被公安机关拘留审查方感事态严重,像这种因法制观念欠缺而自毁前程的悲剧,实在让人痛心。而且中职生即将进入高一级学府或踏入社会,如能在中职阶段掌握一些合同法、劳动法等基本知识,对于学生今后融入社会,维护自身权益、依法行事,也是受益匪浅的。德育课上教师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一下相关法律的条文知识;学校宣传的窗口――广播站可播放一下真实案例,专栏可登载一些法律常识或漫画等。学校还可请法律工作者定期到校作报告。鲜活的案例是最能警醒人的;同时学校还可定时播放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栏目,让学生在收看剖析案件中潜移默化地增长知识,自觉遵纪守法,不以身试法,同时加深对的认识,远离。

三、实现强制教育向互动教育的转变

新教育理念下要求学生与教师是两个平等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式下教学相长的要求。因此,教师不能再是传统的“高高在上”的说教者的形象,而因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过去传统观点总是觉得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单向的灌输。但是,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这种传统观念发生动摇。因此,提出新的道德理念,向学生学习――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时也能勇敢的承认,虚心的接受,这样才能让广大的学生群体对新理念下的道德教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争当道德的先锋,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学校相结合

篇(7)

(一)重认知轻践行

自从国务院颁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在“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理念指导下,高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高校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摇篮,它们首先提出了“德育优先”的理念,把德育教育工作当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西方教育模式的不断流入,德育为先的理念和德育实践两者之间产生了隔阂,高校的德育工作逐渐走向了重认知轻实践的道路,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相背离的状况。尽管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德育优先”的理念,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导致了重认知轻实践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德育工作的执行者是辅导员,所有的目标都成了口号。

(二)重口号轻落实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是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具有突出的目的性和政治色彩,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思想、坚定的意志,这主要是受我国的国情和国民意识形态制约。学校的教育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还要受民族的传统文化制约。同时,我国的高校德育工作是全民的,但是学生比较注意个体性,他们会否定某些正确的德育观念,这样就会制约德育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这样可以高效地完成德育教育的内在转化,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三)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实质

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注重在实践中完成,又被称为实践性德育。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模式要求德育教育要以生活为基础,最终回到生活中来,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这样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地位就发生了变化,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接受德育教育。然而,生活德育教育过度地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会造成有些学生过度地追求独立,把掌握道德知识忽略了,容易造成知行的分离。因此,高校的德育生活化会过度地重视道德实践,对于道德知识的学习会被忽略。

二、完善“知行合一”德育教育的基本措施

高校德育教育要从大学生的“不知不行”出发,使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内涵构成体系,在确保德育教育活动弹性空间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六点进行阐述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内涵:

(一)法纪教育

遵纪守法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公民爱国的基本表现,因此,法纪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导,是对国民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国民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制观念,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注重法纪教育。

(二)理想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理想教育,要想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脚踏实地。我们要把理想进行细化,让理想变得更加现实,通过具体的行动可以实现,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诚信教育

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就是诚信,它是连接社会关系的纽带,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正在被侵蚀,在大学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诚信危机,例如考试作假、求职作弊、学术造假、骗取助学金和拖欠学费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的学风和校风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增加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让他们知道做人的基本准则,讲究诚信是大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不仅是集体主义教育,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是回报父母的生养,还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体现了大学生的自立、自强和自尊。因此,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感恩情感的基础,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成分。

(五)文明教育

文明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明礼仪的基础,了解一定的人际关系标准,让学生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引导下,使自己的行为更加规范。让学生把文明礼仪装在心里,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文明,使文明礼仪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体现出大学生的文明教育。

(六)励志教育

在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采取高效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制定贴合实际的方案,经过自己的不断拼搏慢慢地实现自己的理想。通过对先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为学生制定适合他们个体成长的方案,注意对学生实际困难的解决,使他们认同并提升励志理念,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励志教育。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