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2: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供应链金融主要风险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P2P网络借贷;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意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2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上半年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2亿元。主要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发放增长速度(招商银行7.35%,民生银行10.35%,工商银行8.6%,建设银行7.83%)远低于整体贷款余额的增速。
从央行的数据与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大大低于整体贷款增速。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可见一斑。
从目前的商业实践和理论探讨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改善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优化资金投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
陈娟(2011)认为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并依托供应链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帮助他们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1]。李伟伟(2012)认为供应链金融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依据,银行基于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交易流程的掌控而提供融资,以封闭控制商品流或资金流为原则,掌控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向,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资金用途进行监管,降低银行融资的风险[2]。
笔者认为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为依托,以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贷款担保,一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扩展银行的放贷范围,优化资金配置的新型金融业务。
三、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目前有大量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研究的方向和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析,有的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供应链产品出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有的从供应链上的商品流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做出划分,有的以质押品的不同区分不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有的则对单一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
杜瑞(2010)将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二是基于货权控制和存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三是基于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的供应链融资[3]。李华(2010)以供应链各环节中小企业的动产能得到有效盘活且能顺利流转为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动态质押的融资集合模式,设计了该融资模式的结构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对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进行了比较[4]。陈娟(2011)从供应链融资实际提供者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划分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四大供应链金融模式[5]。李伟伟(2012)介绍了以“1+N”理论为基础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2]。邹里苏(2012)以中兴银行为案例分析了“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实践[6]。
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当然任何一项银行金融业务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操作风险。由于抵押品的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最终将在中小企业违约的信用风险上体现,通过对市场风险监控可以更好的把握信用风险的变化。相关文献主要也是针对如何识别、评估、控制和缓释信用风险来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周纯敏(2009)认为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的主要风险,并从信用风险识别、度量、评价和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同时提出相关防控策略[7]。林树红(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融资支持的债项风险、融资过程的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8]。潘文东(2010)认为欺诈类风险、业务操作类风险、法律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与生俱来的风险,故应重视信用评价系统在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中的应用,提出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9]。李小龙(2011)介绍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出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设计信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尽量避免企业失信的行为,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10]。刘双红(2011)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动产质押风险、产品开发和推广风险及法律风险等,并在分析这些风险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11]。王威(2012)分析了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合作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控措施[12]。王卡(2011)认为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专业操作能力低、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和核心企业的风险传递,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电子平台、谨慎选择核心企业和设计与供应链融资需求相适应的授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来控制风险[13]。
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马苏川(2011)通过SWOT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优越性,并提出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采取低成本、低风险和多企合作等战略[14]。张敬峰(2011)认为银行应转变角色,培育优秀供应链,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融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应急处理机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体系布局和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要规范管理、科学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多方面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15]。杨蓉(2011)从核心企业和建设良好融资环境出发,提出发展供应链融资的措施[16]。林声强(2011)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积极构筑全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打破授信跨区域限制,实现金融产品一体化、赋予供应链融资叙做银行所有产品的职能和将供应链作为一种营销和培养优质客户群的策略与手段四方面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17]。张倩(2012)分析供应链融资产品品牌建设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品牌建设建议[18]。
四、供应链金融的可研究方向
1、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
目前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仅限于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没有具体分析目前世界上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其他企业实体。如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较成功的案例有UPS Capital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Trade CARD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供应链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对供应链企业进行金融服务。可以分析这些成功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得出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可选择的路径。
2、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研究
目前的文献主要偏理论阐述,而缺乏实际的实施方案。
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过高,而收益低。如何建立快速有效、适合供应链融资的信贷审批流程是降低大型商业银行放贷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国外较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富国银行。在90年代初,富国银行建立了成功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成为小微企业业务成功的重要技术保障。另外,富国银行采用科学化、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监管小微企业贷款,以保证风险可控。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理念,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8%,高于整体贷款增速7个百分点,“企业通”已处理超过200万笔贷款,其中2/3的贷款决策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中国国内目前已经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杭州银行等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逐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审批流程。
信用评级是信贷发放、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研究适合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量化模型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一个研究方向。
3、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信息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中各种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可以减少借贷关系中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借贷成本,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原型构建。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信用风险 信用互换 信用利差期权
一、供应链金融内容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商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分析
(一)交易成本
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市场交易成本包括发现和通知交易者的费用、谈判费用、签订合同以及保证合同条件的履行而进行的必要检查费用等。银行等金融机构一供应链为基础,为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可以有效降低其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二)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事前的逆向选择,另一种是事后的道德风险。就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来说,针对第一种情况,可以采取的贷款前控制是“主体+债项”的评级制度和审慎审查交易真实性,而对于第二种情况,贷款后的控制包括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监控和建立银行内部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
(三)委托
在供应链金融中,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是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银行负责供应链上的企业的信贷支持,而物流企业负责货物运输、仓储和质押物的监管等。防止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产生委托问题,可以通过双方签订监管协议和银行对物流企业过程监督并进行信息交流。
三、风险管理
银行业务风险大体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主要风险的控制就聚集在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上。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传统方法包括:贷款出售,投资多样化和资产证券化等。国际上测度公司信用风险指标最常用的是信用评级。而现在可以利用信用衍生工具为信用相关的损失提供保险。供应链金融中可以使用的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信用互换和信用期权。
(一)信用互换
信用互换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信用衍生产品,其主要作用是将信用风险从其所在的金融工具中分离,使信用风险可以在市场上交易,从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效率,并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信用互换主要包括贷款组合互换和全部收益互换。
1.贷款组合互换
假设有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两家银行,两家银行分别贷款给了两个不同的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通过一个中介机构A,两家可以将等量的贷款,比如说1000万元进行互换。两家银行分别将各自的收益交予金融中介A,金融中介协助收益互换的完成,这样通过对贷款组合分散化降低了贷款的信用风险,金融中介机构也得到了服务费,存进了经济稳定和经济的金融化。
2.全部收益互换
全部收益互换与贷款组合互换有所区别,全部收益互换,顾名思义是交易中的双方或多方将各自的金融资产产生的全部收益交给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中介机构依据互换协议给予该全部收益相应的回报。承接上面的例子,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将他们的全部收益交给金融中介机构A,A将资金转给共同基金B来运作。然后共同基金B会分别给予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和金融中介相应的回报。这样对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来说,他们贷款组合的收益就变成了稳定的固定收益,从而规避了风险。
(二)信用期权
信用期权在供应链金融应用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信用期权一般是用于成熟金融市场上能够发行债券的企业,而对于供应链金融中的中小企业根本不具备发行债券的条件,而且即使这些中小企业能够发行债券,还需要对这些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
(三)信用利差期权
信用期权中,我们具体来看信用利差期权。(布赖恩.科伊尔)信用衍生品在保留资产的前提下,将贷款和债券的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出来,在市场上被定价,并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使信用风险管理拥有了和管理市场风险同样的对冲手段,从而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传统机制“信用衍生品的出现使金融机构可以将原来只能依靠内部管理或多样化分散的信用风险通过市场对冲来解决”。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基础资产保留在表内,将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提供风险转移机制。
四、结论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着重讨论了供应链金融中使用信用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其中具体的的信用衍生工具有信用互换和信用利差期权。简要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风险监管和使用条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市场条件具足时,我们就可以使用上述的标准化的信用衍生工具来为供应链金融所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佑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分析[J].2013.
[2]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
[3]曹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J].2011.
一、供应链金融主要风险类别
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利率风险等。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
(一)政策风险
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当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政策限制一个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最后的零售商都会受到影响,或生产规模缩小、或价格被迫上限。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了供应链融资业务,那么相关信贷业务都会被波及。
(二)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以对资金流、物流的控制为基础的,这其中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业务。
(三)市场风险
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多为动产,且根据供应链所属行业不同,动产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波动,一旦贷款的收回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而价格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较高。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商业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是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宏观经济政策与泡沫经济、金融放松管制与自由化、内部管理与道德风险、经营环境与非经济因素等是商业银行风险的现实起因。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首先,受信企业具有产业链相关性。供应链金融的授信对象是在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以大客户为核心,而以它的上下游为扩展。这条供应链上的一系列企业在产业经济学意义上被定义为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给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发放贷款是具有连带的信用风险的,这是因为供应链上任何一家企业的问题将通过供应链传导给整个链上的企业。且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供应链受信对象多集中在几个大型的产业链上,如汽车业、医疗器械类、电力类等。当这些大型产业链上的任意一个重要结点发生使银行撤出资金的风险问题时,不仅银行在链上其他企业的授信业务会受到影响,甚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会受到波及。
其次,供应链上主要受信企业规模较小。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中,银行偏向于选择大型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作为授信对象。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往往不是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是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等相对小的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买方或卖方的劣势地位,流动负债在其报表中所占份额很大。银行给这些中小企业放贷,面临着授信对象规模小、信用评级历史短或有空缺的情况,相较规模大的企业而言风险较大。
最后,银行授信以交易为基础决定其风险与传统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企业间的实质易来发放贷款的,这就决定了交易的可控性、真实性成为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传统业务中,银行会将目光放在企业的评级、财务状况上,不会对企业的每笔交易都做调查。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授信因交易而存在,如果企业造假交易信息而银行又没有及时发现,就会产生巨大的信用风险。在控制企业的交易过程中,银行也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说授信以交易为基础给银行信贷带来了与传统信贷不同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流程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流程与传统业务一样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但是侧重点不同。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对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进行判断和分类。这部分做法和传统信贷业务基本一致,但识别风险时,要注意与传统业务风险种类的区别。
风险度量则是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与评估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传统信贷业务有开展多年积累的数据基础,各银行都有完备的数据库,量化分析时有比较成熟的模型。而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个比较新的金融服务领域,数据积累少,且客户群中小企业较多,所以目前并不具备量化模型评估的条件。这就要求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度量时注意数据的积累,逐步推进风险量化与模型构建。
风险控制指银行采取相应措施将分析结果中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通常意义上,银行对于风险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防范、风险抑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等。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风险转移和保险还很不普遍,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主要通过操作控制来完成,因此风险控制在此业务风险管理中是很重要的步骤。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建议
(一)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载体。因为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具有与传统信贷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所以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时,要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独立出来,可以使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更有效率。不要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来约束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要引入新的企业背景与交易实质共同作为评判因素的风险管理系统。
(二)审慎选择拟授信的供应链群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线,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前提,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银行应事先选择允许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为控制供应链信用风险作为第一道防线。
(三)强化内部控制防止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因为贷后管理是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中重要的一步,所以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比传统业务要高,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贷后跟踪与对质押物的管理。质押物管理环节多由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负责,银行要加强与这些企业的联系,注意对其资格的审查,并且随时进行抽查。
(四)逐步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
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也要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模型化,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的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模型更是不可或缺,而构建完善模型的基础就是具有代表性数据的收集。所以银行要注意投入物力人力开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模型,使此业务今后的风险管理成本减少、更有效率。
(五)组建专业的供应链融资操作队伍
[关键词]委托监管 存货质押 融通仓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现阶段国外存货质押融资主要有委托监管模式、统一授信模式和物流银行模式三种。在委托监管模式中,借款企业将质押存货交给银行以获取贷款,银行则委托物流企业对质押存货甚至借款企业进行相应的业务控制。其中,委托简单监管只要求物流企业形式一些和仓储相关的简单监管职能;而严密监管委托则可能要求物流企业行使一些特殊的监管职能。统一授信模式在实践中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拨给物流企业一定的授信额度,但物流企业并不自行提供贷款服务,而是在额度范围内提供辅助的监管服务,其实质仍然与委托监管模式相同。另一种是银行将一定的贷款额度拨给物流企业,有物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开发存货质押融资业务,设立合乎实际的合约和确立相应的业务控制方式,银行只收取事先协商的资本收益。物流银行模式指物流仓储企业和银行组成专门的物流银行(也成为质押银行)直接与借款企业发生联系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存货质押融资主要采取了委托监管模式和统一授信模式。根据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图,存货的形态分为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三种状态,主要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有存货质押授信、融通仓、统一授信、仓单质押授信等。
(1)存货质押授信。存货质押授信是存货融资中最基础的产品,也是当前银行应用最广泛的产品。它是指借款企业以自有或第三方合法拥有的动产作质押的授信产品。为了控制风险,一般银行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或监管机构对客户提供的存货质押的商品实行监管。存货质押授信分静态和动态两种。
(2)融通仓。融通仓与存货质押授信最大的不同在于存货的监管地。存货质押授信中存货的监管地一般是在借款企业的生产地,监管公司派专员在实地监管。而在实地监管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风险,所以银行会要求企业以不动产抵押与动产质押结合来给予融资,以平衡风险。融通仓是指货物的监管地不在借款企业,而是在第三方的仓库。
(3)统一授信。存货融资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质押贷款手续复杂、所需时间长,因此银行考虑采用统一授信的方式。统一授信就是银行根据长期合作的物流企业的规模、管理水平、运营情况把贷款额度直接授信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再根据客户的运营情况和担保物给予贷款,并且利用客户存放在监管仓库的货物作为反担保。物流企业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银行基本上不参与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这是一类典型的系统风险,包括宏观系统风险、行业系统风险以及区域系统风险三大类。宏观系统风险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的不确定造成的;行业系统风险主要是由于行业总体的利润水平、交易水平、技术变化、发展前景等行业层面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而且由于不同行业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敏感度也会使不同行业系统面临的风险大小不同;区域系统风险主要是企业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政治和法律环境等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
2.供应链系统风险。供应链系统风险是分析存货质押融资所特有的一类系统风险,主要包括借款企业所在供应链系统的竞争风险、协调风险和控制风险三类。供应链系统竞争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因为借款企业所在供应链系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存货的销售水平,从而产生竞争风险;供应链系统协调风险指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调合作关系不畅产生的风险;供应链系统控制风险主要关注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系统的控制程度是否有利于供应链系统的发展和稳定,是否能够保持和增强供应链系统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3.信用风险。存货质押融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和物流企业的信用风险两类。存货质押融资中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阶段、财务状况、管理问题等;物流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监管风险:欺骗、不负责任、虚假上报、监管失误等。
4.存货担保变现风险。存货担保的变现风险是存货质押融资的最重要的风险,主要包括存货价格风险、质物形态风险以及销售风险三大类。由于存货质押融资更注重存货的自偿性,所以存货的价格风险将是存货质押融资的主要风险来源。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又称商业风险,是“直接或间接由人或系统的不适当或错误的内部处理,或外部时间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存货质押融资的操作风险应该根据融资服务的特征划分为合规风险、模式风险、流程风险以及具体操作风险四大类。
通过对基于存货质押融资的物流金融质押率风险研究,可以明确金融机构、企业、物流企业的所应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对物流金融事业的发展能够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武强.积极发展物流金融促进金融改革[J].经济与科技,2008(7)
[2]陈索新.物流金融的鲶鱼效应[R].中国金融家,2009(6)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融资主体融资模式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推动下,供应链融资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供应链融资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进行授信的模式,而是围绕一家核心企业的完整供应链,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供应链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而且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效率,实现了供应链的增值。完整的供应链融资包括四个主体即资金的供给者银行,资金的需求者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银行的战略合作者核心企业和融资服务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本文以四个主体出发,分别探讨了四个主体三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表现和风险控制点。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研究
郭涛(2005)认为应收账款融资主要分为应收账款抵押融资、应收账款让售融资和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三种模式,并指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的优势。宋炳方(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可分为三类:即基于核心企业风险责任的预付款类融资产品,基于动产和货权控制的存货类融资产品和基于债权控制的应收账款类融资产品。王玉洁(2009)分析了预付账款融资的服务对象,主要模式和流程设计,并结合风险因素考虑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银行的融资利率决策。朱晓伟(2010)通过借鉴物流金融业务存货融资的主要模式,总结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下存货融资的主要模式,包括抵质押授信、先票后货授信、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的质押授信,并对两种模式下存货融资模式中涉及的成员关系进行了比较。
(二)关于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
Pater(2001)分别从企业的内外部考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他认为内部是供应链缺乏敏捷性所致,外部则是由于资源和运输的复杂性以及需求和预测的不确定性造成。Matthew赵莉(2010)在梳理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三种典型模式以及每种模式下的风险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对的防范策略,最后选取实务中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张爽(2013)提出现在供应链融资中,主要存在问题为:核心企业的道德风险、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物流企业质押单的风险,从对核心企业的选择、完善银行操作环节、慎重选择抵质押物权三方面提出了风险控制思路。孟欣(2013)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三种模式即应收账款、保兑仓、融通仓融资模式存在的风险,从现金流控制、内部风险控制、外管体制完善三方面,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建议。
(三)文献评述
目前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主要从内外部面临的风险研究着手,或是从三种不同融资模式角度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进行分析,较少站在不同主体角度解析供应链融资风险或是只对单一主体的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进行剖析,本文从四个主体出发,分别分析了不同主体在三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控制点,使得供应链融资风险分析更为完善,也更具针对性,这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意义和创新所在。
二、供应链融资的融资主体与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主要有四个参与主体,分别为核心企业、融资企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流程和各主体参与角色和程度不同,供应链融资可以分为三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模式是指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拥有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并且将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核心企业、融资企业与银行通过签订三方协议,以融资企业的销售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如果融资企业违约无法偿还贷款,则核心企业需要替其偿还所欠银行的贷款。
(二)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模式是指存货或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融资的融资模式。融资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三方协议,银行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质押物进行价值评估和监管,融资企业根据质押物的评估价值获得金融机构一定贷款额度的融资模式。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指在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下游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核心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授信企业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发货中心,核心企业按照约定发货的融资模式。
三、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一)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在供应链融资中核心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信用提供,核心企业利用自身的信誉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使得商业银行能够为融资企业提供资金。由于核心企业承担上下游融资企业的违约风险,所以核心企业会加强对融资企业资金使用的控制和风险监督,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水平。同时核心企业利用其在供应链的主要的主导作用,通过改善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利用状况,有助于加强对供应链的控制,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核心企业虽然在供应链融资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核心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信用风险,当融资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核心企业由于替其承担违约风险因此也会受到牵连;另一个是操作风险,是由于供应链融资内部流程不完善和人员操作失误的人为造成的风险。
供应链融资有三种主要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在每种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风险的成因和形式表现都有所不同。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自身和供应链上下游融资企业还款能力,如果融资企业出现资金紧张发生违约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连带责任替其偿还贷款,弥补提供贷款银行的损失。此外,由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管理涉及的账户和业务较多,清偿程序和支付路径也较为复杂,因此易发生操作层面的人为失误,造成操作风险。在存货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与银行签订回购协议约定若融资企业逾期无法偿还银行剩余贷款时,核心企业将回购其尚未解除质押的剩余存货以偿还剩余贷款。当存货市场价格短期内急剧下降时,融资企业可能由于自身风险防范不足或是抗风险能力弱而放弃偿还贷款,此时核心企业就要替其承担违约风险。此外,由于供应链融资环境较为复杂,如果供应链中的运输和仓储环节缺乏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流通中的物权难以得到保证同样会引起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买方企业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从而获得银行授信,向卖方支付全额货款,卖方按协议的约定发运货物,货物到达后设定为抵质押,作为银行授信的担保。由于核心企业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同样也承担为融资企业提供担保和承诺环节,因此引起风险的原因和形式和存货融资模式下类似。
通过对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核心企业为防范风险应当根据不同融资模式风险的成因和特点进行风险管理设计,提升风险管理意识,优化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和加强风险预案管理,加强对供应链融资上下游企业的风险管控和监督,促进供应链融资信息交流和及时传递,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同时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
(二)基于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作为供应链融资资金的提供方,商业银行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在供应链融资中,银行通过运用结构性融资工具,基于供应链企业贸易中的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等资产发放融资,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资金。与传统资金贷款方式相比,供应链融资还处于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在此方面的业务流程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方面来源于银行工作人员对供应链融资相关业务不熟悉而带来操作风险和由于融资方提供虚假的交易合同和文件造成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源于核心企业的资信和破产导致的供应链的整体风险。下面具体从三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融资来分析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风险主要来源企业的资信风险即核心企业由于行业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引发的无法偿还贷款的由于供应链自身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内部欺诈风险即银行和企业间人员相互串通,放松审贷环节从而给银行造成的风险。同时融资企业可能提供不真实的交易文件和合同获取资金后将质押的应收账款汇入企业其他的账户之后擅自挪用的风险。此外还存在因为业务流程复杂,银行和企业之间业务衔接和银行内部人员实务而引发的操作风险。在存货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企业和仓储企业的信用风险。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是指融资企业由于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内部管理问题无法还贷的风险,仓储企业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虚假上报、监管失误等监管风险。二是内部欺诈风险此类风险类似于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质押融资产品属于银行内部控制的管控风险。三是质物类别风险,此类风险源于抵押存货货权不清晰或是由于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和流动性造成的。此外,存货融资模式下也存在由于仓储企业或者银行内部操作失误和仓储企业与银行之间业务衔接方面造成的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第三方企业由于自身的资信状况无法对融资企业做出担保和及时还款的信用风险,二是源于供应商提供货物的质量和真实性造成的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融资中提供资金的一方,应当尤其注重风险的防范。首先应当对供应链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市场作出风险评估,注重防止由于牛鞭效应造成的供应链整体风险,再者要对注意对授信文件交易合同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在存货融资模式下还要特别关注物质类别风险,此外也不能忽视由于内部管理和流程规范等原因造成的内部欺诈和操作风险。
(三)基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的资金需求方,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自有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一直以来就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的融资难题。通过供应链融资,中小企业依托核心企业的信誉和担保,极大降低其融资的准入门槛和融资风险,使其授信不再困难,较好地解决了融资难题。但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能力有限,风险管控能力也较弱,在与大型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时常处于弱势地位,在原材料采购阶段、生产经营阶段和产品销售阶段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和风险管理问题。下面根据其不同阶段所对应的融资模式具体分析其存在的风险状况。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和核心企业的回款保障能力直接影响着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是重要的控制点。此外中小企业提供商品的质量也会影响到核心企业的销售,对供应链资金的流通造成风险。当然,应收账款的转移和坏账风险也不容忽视。在存货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风险与应收账款模式下类似,主要是来源于经营能力有限,应对危机的能力较弱的信用违约风险和质押物的监管风险,和一些人为失误引起的操作风险。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其经营能力和信用风险,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持续经营能力、信誉能力和核心企业间的合作紧密度都与其违约风险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是质押物的质量和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和质押物监管失误带来的风险。此外,也存在一定的内部欺诈和操作风险。
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中的主要融资方,是风险的主要来源方和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因此中小企业应关注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能力,建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并选择与资金雄厚、信用良好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同时要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加强风险防范措施以稳固整个供应链融资运作的顺利进行。
(四)基于第三方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第三方的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物流管理外包的承接者,物流公司充分发挥其在货物运输、仓储和货物监管等方面的长处,承担着抵押物的仓储、运输和控制职能。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对质押物的严格监控,有助于解决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供应链融资风险,成为第三方物流综合解决方案的完整提供者。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深入供应链,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加大,从与供应链中各主体包括银行、客户和供销商的接触及运输仓储各个环节都存在着风险,同时由于法律和经营运营环境复杂,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融资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如何有效分析和控制风险,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顺利开展供应链融资的关键。下面还是从供应链融资的三种模式出发具体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鉴于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并不能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各节点企业间经济活动真实性进行调查,第三方企业如若缺乏相应的监管举措,容易给融资企业利用虚构的经济活动来欺骗银行贷款提供机会。在存货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是金融机构的委托人和人,同时也是中小企业的监管者,在质押物估值及监督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外部监管和自身内部管理的缺陷会给存货融资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此外也同样存在内部欺诈和一系列的法律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货物监管风险。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众多,各主体之间容易产生信息失真、滞后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存在质押物决策和监督管理的风险。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供应链融资复杂环境产生的存货仓储和运输过程中人为原因产生的操作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物流方案的提供者和解决着,其风险管理是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深入整个供应链的流程,参与供应链内部的监督和控制,尤其要注意对存货仓储和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质押物风险的把控,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内部的操作风险控制。
四、结论
通过对四大主体三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分析,为了供应链融资的顺利开展,各个主体应更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在不同融资模式下各环节风险点的分析和控制,从而有助于防范整合供应链融资系统的风险,提高供应链融资的整体效应。对内构建和完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并加强信用风险的控制技巧,对外建立核心企业的准入体系,选择合理的质押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监督,还可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其风险进行监控。核心企业要注意防范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根据不同融资模式风险的成因和特点进行风险管理设计,加强对供应链融资上下游企业的风险管控和监督,发挥其在供应链融资中的主导作用;商业银行注重防止由于牛鞭效应造成的供应链整体风险,注意对授信文件真实性的核查,同时也要防范内部欺诈和操作风险;中小企业则应关注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能力,并选择与实力信誉良好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加强风险评估;第三方物流企业则应深入整个供应链的流程,尤其要注意对存货仓储和运输风险防范。只有各个主体在各自的节点上做好风险把控,才能有助于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Aberdeen Group.Supply Chain Finance[R].Benellnlark Report,2008.
[2]Guoming Lai,Laurens G.Debo,Katia Sycara.Sharing inventory risk in supply chain:The implication of financial constraint[J].Omega,2009,37(4):811-825.
[3]樊新民,王千红.试析金融供应链中融资企业违约风险的成因[J].财会月刊,2010,27:38-40.
[4]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138-151.
[5]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
[6]熊熊,马佳.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J].南开管理评论,2009(4):92-98.
[7]徐亮.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互联网金融浪潮之下,P2P投资理财愈加普及,但是行业风险必然存在。现今,P2P仍然处于野蛮生长的初期阶段,P2P平台因经营不善或纯粹欺诈等原因出现提现困难、跑路等情况屡见不鲜。
正是这种行业迅猛扩张、泥沙俱下的情况使得投资人在面对数目众多、形式各异的P2P平台进行投资选择时往往无所适从,本文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根据平台上产品的业务模式来细分平台,帮助大家甄别各种类型平台的特性和风险点,使投资者能够基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P2P平台。
所谓业务逻辑视角下的P2P平台分类,即是指从平台上标的的设计层面而言,平台的借款项目来源于何种业务范围。例如按借款是否获得质押可分为信用贷与抵押贷,抵押贷又可分为车辆抵押、房产抵押和票据抵押等;又如从借款人的性质看,可分为个人分期消费贷款和来自供应链上的企业融资等。
个人、小微企业信用贷款
信用贷款是P2P平台较为常见的业务模式,严格来说,信用贷款无抵押无担保,标的较小,借款人完全凭借其信誉获得贷款,金融机构对其审核合格后即可放贷。在国外,贷款人可以通过查询借款人的过往征信信息大致判断其信用风险,因此平台可以纯线上运作。
而在我国,鉴于目前国内官方征信体系并不健全且难以获取、大数据征信方兴未艾,为降低投资人风险,有平台除线上审核之外,一般还具备线下的贷后管理和逾期催收功能,还有些平台引入了担保机制,由平台或第三方担保公司为借款人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其实并非严格的信用贷款。
信用贷款的主要风险在于借款人自身,因此平台的信用评估和审核能力十分关键,尤其对借款人征信数据的需求极大,尽管目前央行的征信系统有待进一步开放和完善,但以社交数据、网络交易数据、个人行为数据等为依据构建的互联网征信,为目前的数据体系提供了有益的补充,信用评估审核体系将成为此类平台的核心资产。
代表性平台:拍拍贷、人人贷 。
分期消费贷款
分期消费贷可看作信用贷的一种,债权来自合作机构的分期消费贷款,与一般个人信用贷的区别在于:借款人一般为在校大学生、年轻人士等,资产收入状况较差;消费去向一般是购买3C产品、服装等金额较小的产品或分期支付房租、培训费等,涉及金额更小。
因为借款人一般是暂时无固定收入来源的群体,贷款风险较大,坏账率较高。目前以学生分期为主,因为大学生群体的背后往往有父母的隐性担保,并且有固定的学生宿舍,线下信息易于追踪确认。因为单笔借款金额较低,学生违约成本较大,如果整体业务量达到一定规模,覆盖坏账率比较容易。分期消费贷的风控管理相对简单,主要是核实学生真实身份(如学生证、学信网档案、父母信息、班主任信息、家庭住址、宿舍地址等)和线下考察确认。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准入,以期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大力发展消费金融,释放消费潜力。此决定的出台将分期消费贷款推上风口,银行、电商、P2P等各路资本纷纷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可以预见未来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行业发展和完善速度也将大大加快,预计未来消费金融将形成一个囊括吃穿住行等各种场景的金融生态。
代表性平台:桔子理财(分期乐)、金蛋理财(趣分期)、好又贷(校园分期业务)。
供应链金融
P2P供应链融资主要是指平台基于某行业的核心企业的信用,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合作企业提供融资并进行P2P产品设计和服务创新,比如采购阶段的预付账款融资,运营阶段的动产质押融资,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等。
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在于由强大背景和实力的核心企业(一般为知名企业或上市公司)为融资方信用背书,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另一方面,核心企业与融资方一般是长期合作关系,对其比较了解,这都大大降低了平台和投资人的风险。而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P2P平台所属公司本身也一般都是某个细分行业的知名企业,甚至就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因此平台对项目的风险把控能力较强。
供应链金融业务需关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资源型行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风险,如果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跌,与之相关联的公司财务情况恶化或者抵押物价值降低,将导致风险的集中爆发。
代表性平台: 万盈金融。
融资租赁
目前我国融资租赁行业正在高速发展,但资金来源的困境始终存在,因此利用互联网为融资租赁公司解决资金问题成为业界的共识。
具体来说,即由融资租赁机构作为项目发起方,面向特定承租人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而资金来源以P2P募集形式通过平台向社会,以承租方的租金扣除佣金后作为投资人的报酬。风险点主要是承租人的经营风险,大型设备折旧、变现较难的流动性风险。另外,平台开展此类业务十分依赖合作的融资租赁公司,平台自身对于项目的控制能力有限,因此融资租赁公司回购实力和经营状况的考察至关重要。
代表性平台:爱投资、普资华企 。
资产证券化
P2P资产证券化产品是指将线下非标准的企业债打包成线上标准化的小贷资产包,通过P2P平台将标准化、分散化的债权转让给普通投资者,并由合作担保机构和小贷公司承诺向平台回购的业务。由于缺少合法的SPV(一般是信托公司)因而只能算是“类资产证券化”。通过 P2P资产证券化,将非标资产重新安排、发售或转让,可提高资产流动性并转移风险。
【关键词】贸易融资;信用;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
一、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现状
1.融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在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的同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2005年汇改后,伴随人民币逐步升值的进程,国内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需求日趋旺盛,各家商业银行都看好国际贸易融资市场,纷纷抢占国际贸易融资市场份额,为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贸易融资方式更加灵活、方便、多样化
近年来贸易融资方式发展趋向灵活多样化。为适应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满足客户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融资业务时,也在积极地推出方便、快捷的服务手段。例如,近年来商业银行向从事进出口贸易的进出口商提供信用担保,使出口企业可以获得对方或者第三方的资金融通。不仅方便了进出口企业,同时银行在自身资金调度上更加灵活。
3.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上升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在逐步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安全稳健运行的影响更加突出。部分集团企业受海外母公司影响破产,部分外向度较高的企业因订单取消、资金链断裂而停产、倒闭,部分企业为套现银行融资而进行贸易欺诈,甚至个别国家地区的开证行为确保自身利益出现无理拒付,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急剧上升。
二、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特点
1.较低的准入门槛,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因财务指标不能满足银行贷款标准而无法融资的问题。国际贸易融资的准入门槛低,在融资过程中,商业银行不再通过传统的评价体系评价企业,而重点考察审贷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传统的担保原则被弱化,国际贸易融资封闭式的资金运作模式,使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确保每笔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因此,那些财务指标无法满足商业银行放贷标准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融资来获得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2.国际贸易融资审批流程相对简单,缩短的企业获取资金的时间。国际贸易融资流程与传统的资金贷款业务有很大的不同,与传统的贷款业务相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省去的繁琐的资格审查,而只需审查企业单笔贸易业务的真实性,并结合企业历史信用记录,落实相应的要求就可以放款。对于资金紧张,对融资时效性要求较强的企业来说,国际贸易融资提供了很好的融资渠道。
3.国际贸易融资自偿性能有效降低银行的风险。国际贸易融资是一种自偿性贷款,与特定的商品销售相联系,相关贸易项下商品销售收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时间和金额上与贸易项下的融资相吻合,保证了放款的收回。国际贸易融资中,贸易项下的单据为银行所控制。由于单据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中,不仅是出口商履约的证明,也是物权凭证,因此,控制了单据,就掌握了货权。在这里,单据被视为银行的质押标的,构成融资银行的一项担保。
三、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1.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和风险性认识不足
虽然近年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从商业银行目前业务结构来看,国际贸易所占比重比较小。一方面是由于对国际也无的不熟悉,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紧迫性认识不够,没有得到商业银行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不少银行管理人员观念保守,加之相关基层经验不足,不能很好的配合及支持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国际贸易融资中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部分。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抵押质押物不足、经营活动和财务信息不透明等自身限制,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问题,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3.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的管理中,通常是对上市公司、垄断性企业等客户群体灵活性过强,不顾企业负债总规模和偿债能力的具体情况,放松融资条件,为企业多头开户、盲目授信,甚至违反国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等有关制度,依赖垒大户带来的短期效益。
四、完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建议和措施
1.完善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风险控制机制。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2004年6月版),贸易融资的风险主要反映在融资的自偿性程度,以及贷款人对交易进行结构化设计方面的技能,而不是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自偿性的高低对融资银行来说非常关键。要提高融资的自偿性,就要控制好对外贸易中的资金流和物流。并且还应注意汇率风险的对冲,避免企业将汇率风险转嫁给银行。
2.建立符合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贸易融资业务中,要求银行关注融资业务背景的真实性以及贸易的规模、信用,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客户的自身赢利能力是第二来源,贸易融资业务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应该有别于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级标准。因此,应该建立与贸易融资特点相适应的信用评价体系,完善贸易融资评价体制,以完善和提高贸易融资信用审批的流程。
3.发展供应链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难的问题。所谓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融资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在供应链融资中,要完善中小企业的产业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同时商业银行应开发出既能保证资金安全又可以弥补中小企业自身缺陷的产品,也是加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供应链的重要所在。此种融资方式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从而很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编.国际贸易实务与融资[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27-282.
[2]程军.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发展变化[J].国际经济合作,2004.
[3)张宏伟.国际贸易融资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65-66.
[4]姚战琪.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正逢其时[J].中国经济信息,2006,6.
[5]钟胜利.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探讨[J].武汉金融,2006(9).
[6]王立军.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控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