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2: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建设项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成本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住房要求也越来越高,村镇住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受到农户自身收入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住宅市场的成本低偏高,制约了村镇住宅建设的发展,无法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住房需求,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住宅质量问题。如何更好的进行农村住宅成本控制,保证农村住宅的生活质量,成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焦点问题之一。
1 农村住宅建设中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
浙江中部农村大部分居于丘陵、山区地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住宅建设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相适应,农村建设出现规划不合理,导致成本偏高,后期维护费用较低,甚至影响了节能环保,污染环境等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目前,在政府主导下,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轰轰烈烈的开展着,甚至已经进行第二批第三批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焕发出来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目前大部分农村住在是在政府推动或政府指令下进行推进,如农村建设宅基地建设主要是由不懂建设的村干部来组织进行的。农民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只能被动地按别人的意图、要求建设自己的住房,或住进政府统一建设的住房。这市场经济倡导的多样性、丰富性、选择性相距甚远。
2.农村民居住宅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设计。农村宅基地的安排是由政府部门下的村干部来安排,主观意识较强,而又缺乏科学意识和技术能力,造成布局零乱,侵占耕地,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大,自来水、卫生厕所入户率低,道路、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路面硬化、绿化、路灯照明不到位, 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等现象较为普遍。建设中不合格材料使用比较普遍,施工中现代化的施工机械和技术使用较少,住宅的功能和耐久性有限,过个一二十年,就得拆了重盖,造成经济上很大的浪费。
3.农民住宅施工目前基本上是分散进行建设。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建设,自己出资建设,自己采购材料,施工队伍自己组建,一般用工依靠亲朋之间互相帮工。一方面,农村住宅的建造者认为住房建设是自己个体的事,为盖房可以倾其所有,甚至借高利贷。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民住宅很少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民住宅建设支持不多。从而造成农村住宅建造成本偏高,材料、人力、物力都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农民为盖房而承受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很大。农村的很多家庭矛盾、经济 纠纷都和建房有关。
4.农村民居住宅建设集约化程度低。由于政策的限制农村民居建设基本上没有房地产企业参与。农民大多自己聘请施工队伍进行房屋建设,所请的施工队伍大多资质等级较低或没有资质等级,凭经验施工,施工过程中也没有监督,甚至没有书面施工合同,工程质量无法保证。工程成本没有统一的合理的控制,最后导致建造成本过高。
2 农村住宅建设成本控制措施
1.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出台农村民居住宅建设用地产权改革的相关政策,为农村民居建设用地流转提供条件,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条件地进入市场,使房地产企业可以介入农民建房。可以参照国有土地的管理办法允许农村民居建设用地通过市场提供给房地产企业使用。构建城乡一体的住宅建设用地市场,改变目前城乡住房建设用地二元分割的局面。使建设行业的专业队伍进入到农村住宅建设的行列中。
同时从政策层面上加快农村住宅产权登记工作,让住房真正成为农民的财产进一步完善农村民居的房屋产权确认工作。要及时给农民发放 房屋产权证书。有利于规范继承、出租及转让等行为。西方国家农民 的住房和城镇居民的住房一样有明确的产权。如果农民没有农房房产证,出租农房就缺少租赁合同中所规定的要件。农民对房屋的产权有了明确认定,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签订租赁合同出租房屋了。对农民房屋权利的保障,有利于激发农民购房置业的积极性。
2.吸引房地产企业进入农村民居建设市场
农村建设引进房地产企业,让拥有科学的理念和专业技术的单位来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根据每个村的地理区位、科学制定乡村建设规划,使其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也可以在旧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传承历史。同时应按相应的技术标准建设农村民居,提高建房质量;并且将分散建设转变为集中统一建设,节约了土地,保护了环境。或者由政府牵头、村民组织进行招投标,选择优质房地产企业进行农村居民建设开发。这种市场推动的办法、大生产集约建设的 方式有助于克服自然经济小生产的缺陷。房地产企业开发农村民居市场时选择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应按规则通过市场进行招投标, 根据合同约定规范建设程序,对施工工艺、建材加强监管,杜绝偷工 减料、以次充好问题产生。 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同时可以对资金进行合理的控制。
3.建立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保证信息对称
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以避免信息的不对称,避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建设流程,以促进各方参与者积极进行信息交流,确定实现各目标的措施,及时收集、汇总各种费用数据、干扰因素,从而及时地做出调整措施,并做出对费用支出的预测。
为了能较好的形成上述市场,需要市场、政府、企业三方面共同努力,建立一定的制度,确定一定的“游戏规则”。如对设计单位,要求加强对前期工作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山区农村建设,设计单位更应充分了解地形地质原有建筑的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避免造成设计上的浪费。同时要加强与施工单位的交流合作,要求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介入施工,同时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监督与管理,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案。造价人员要全过程的参与,严格实行限额设计,坚持技术与经济相结合。而对于施工单位应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管理, 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任用既懂经济又懂技术的工程师负责项目的成本控制。加强与设计单位的沟通,从施工技术的经济性方面帮助设计单位确定合适的方案设计。同时通过对劳动、材料、设备的目前价格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合理的建设周期和采购方案。加强合同管理与信息管理,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同时监督投资开发单位履行合同的情况。
3 结语
本文就浙中农村住宅建设目前现状出发,提出解决成本控制的措施和建议,对于山区农村民居建设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套以政府为主导,农村居民、房地产企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为主体,通过市场连接在一起,运用市场手段发展农村民居建设,新的农村民居建设机制的运行,需要政府、农村居民、房地产企业、设计、施工、监理企业等转变观念,用市场经济的思维认识、了解农村民居建设,用市场手段促进农村民居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用合理可控的成本完成农村住宅的建设,为农村建设的合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一定保证。
参考文献:
[1]胡金荣.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我国农村民居建设机制创新的对策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24);
[关键词]农村建设工程 施工矛盾农民参与 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281-01
农村建设项目工程建设中,农户参与行为的主要因素,不仅有助于在尊重农民参与意愿和选择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提高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效率,解决建设项目工程中矛盾问题,是每个农村建设工程施工方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制定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中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化解农村建设工程中施工矛盾,使项目产生最大效益,是农村建设工程管理部门的职责。理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内外部关系,提高农户参与农村建设工程管理的积极性,对有效减轻国家负担,保证农村建设事业的良性运行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因地制宜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造农民参与建设项目条件
(一)农民参与项目立项条件。
在农村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部分部门和单位热衷于争项目,争资金,却不注重广泛征求农民意见,考虑农民的合理要求,使项目偏离农民需要,建设资金没有产生最大的效益。没有征求农民的意见,设计不尽合理,浪费大量土地。政府在确定完全出资建设项目时可以附加农民参与建设项目立项的条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设他们急需的项目,较快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村民代表参与工程质量监管条件。
政府官员一般不从建成后的设施中获得收益,并且他们不是村民中的一员,与群众舆论有一定距离,他们的农村建设项目建设建设工程监督工作就可能懈怠。民主产生的工程质量监督村民代表就与官员不同,他们具有较高的威望被群众推选,监督的是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工程质量有问题不但会影响自身从设施中受益,还将失去群众中的威信,受到舆论的谴责,因而会比政府官员更尽心。建设项目时可以附加村民代表参与工程质量监管条件,在制度上和财力上保证村民代表参与由资金拨付部门、设施主管部门、审计部门等部门组成的质量监管委员会,对建设工程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三)农民参与基础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条件。
当前农村建设项目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严重影响了设施的使用寿命,造成了资金的极大浪费。做好农村建设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工作,需要改变当前资金拨付中的重建设轻管护的现状,确保管理维护经费的落实到位;同时还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建设项目设施管理维护。首先,通过公开竞争工作岗位、签订契约等,引入工资低廉农村劳动力参与管理维护工作,既可降低管理维护费用,又可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能够调动农民对公共设施管理维护的积极性,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农民自觉互相监督,精心使用公共设施,延长公共设施的寿命。农民的参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管理维护经费问题,因为很多基础设施的维护不需要多少复杂的技术,如保持渠的疏通,即使柏油路维护这样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也需要简单劳动的配合。因此,政府确定完全出资建设项目时可以附加农民参与基础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条件,促使相关方面制定合理的制度,做好农村建设项目公共设施维护工作。
二、引导农民资金投入和项目管理
农村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中政府可以通过奖励和补助扶持农民自主建设。政府的奖励和补助能够激发农民投资公路的热情,农民根据成本收益自主决策获得投资效益,政府部门也省去了资金监管和工程监管、管理维护等工作和费用。2012年小型公路建设民办公助项目,该项目使农民成为工程建设及管理的主体,他们对自己的工程不但自觉保护,而且还能监督别人不损坏项目工程,延长工程寿命,发挥了工程效益。“两工”取消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农村建设项目建设资金困难程度也随之加重,农村建设项目等建设出现整体滑坡的趋势。新形势下的农民投劳折资给经济困难劳动力富裕的农户参与农村建设项目设施建设的机会,可有效解决农村建设项目基础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改善农民生活。2007 2012年,某市农村建设项目建设饮水安全工程财政投入1.2亿元,农民以投劳折资等形式自筹资金1028万用于入户管网建设,解决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好评。
三、发挥农民建设资金的效益
当前的农村建设项目建设资金一般都是由政府主导,资金使用难免偏离农村群众的需要。如果政府把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资金的一部分直接按人均一定数量拨付到村集体账户,由村民集体民主决策使用,选择村民最需要的项目建设,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资金的效益,并且可以激发村民集资建设热情,解决政府投入资金不足问题。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在每年的建设资金增量中直接安排农民自主使用资金,如果资金渠道来源是借贷资金,农村建设工程的借贷对象大多局限于亲戚、朋友等类似一个圈子内,很难对众多农村建设工程公开融资;借贷利率不规范,利用借款人急用的心理特点,胡乱要价,利率较高,借款人一旦无法按时归还,就会陷入高利息的困境中,甚至可能导致破产;借款期限较短,无法满足农村建设工程正常经营流动资金需要;农民借贷手续不规范,缺少正规的办理程序,以借条、便条、口头协议居多,并且担保措施比较简单,有些甚至无担保措施。农村建设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量避免私人借贷风险的发生,也可在现有用于农村建设项目建设的工程资金存量安排农民自主使用资金。
在现有用于农村建设项目建设的工程资金存量中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式安排农民自主使用资金:—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分为政府使用资金和村级资金,村级资金由村集体自主决策使用。如把农村建设项目建设资金按一定比例分为政府资金和村资金。县公路局使用县级公路资金,负责县级公路设施的修建、维护,村集体使用村级公路资金,负责村级公路设施。二是集中部分对农民补贴资金于村集体账户,由农民按照多数同意原则集中使用。补贴过程中甚至出现群众因补贴少不愿麻烦去领,村干部为完成补贴任务不断去通知群众领补贴的现象。补贴款通过“一事一议”集中使用存在程序复杂,意见难一致等问题,集中使用常难以实现。因此,可以考虑不再把粮食补贴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户,而是把补贴发放到村集体,由种粮农户按照多数同意原则自主决定用途,把资金用在种粮农户急需的公共设施建设上,改善他们的生产条件。
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政府主导农民群众参与不如农民自主建设政府奖励补助,后者又不如农民自主使用建设资金。大量事实证明,农民主体作用发挥越好,农民出谋划策、集资筹款的积极性就越高,管理维护问题和拆迁难问题也会更容易解决。在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中,工程管理部门如能利用资金分配优势,在政府主导建设项目附加农民参与立项、工程质量监管和设施的管理维护条件,加大对农民的建设项目奖励和补助,探索拨付农民自主使用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项目建设以更快速度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用水捉襟见肘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很难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全国还有近2/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农村水利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三)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由于受投资不足的制约,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多,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较为严重的现象,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了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主要还是由政府决策和组织、农民被动服从和参与;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及设计、政策制度安排等都是由政府直接完成,缺少农民的参与。因此,从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中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体系
(一)规划保障
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一旦形成,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客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资金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朝着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囊括的内容增多了,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
1.国家财政保障。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小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还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2.当地政府适当投入保障。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社会资金)保障。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富裕的先驱者都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
(三)组织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农村水利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组织保障:
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能力提供适当配套资金。
2.创新新农村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领域。
3.项目建设中成立现场指挥领导小组。由当地农村水利建设中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四)科技保障
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大力宣传,搞好技术培训和搞好试验示范促进面上推广,使节水技术为广大农民所认识,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
2.大力进行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更新改造泵站主要目的是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力争达到使现有泵站达到部颁标准。全国各地小型泵站数量众多,更新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积极开展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为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利用效率奠定基础。
四、结论
农村水利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在分析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只有从规划、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对新农村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着手,建立新农村水利建设的理论新体系,才能切实保障农村水利建设政策的顺利实施,并确保农村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远华,严家适.新农村建设需要坚实的农村水利基础[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6
[2]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一是举措到户促增收。逐村建立了农民增收台帐,制定增收明细卡2.9万份,实现了优惠政策、增收目标、工作措施和帮扶责任“四到户”。全力做大奶畜、蚕桑、果品、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工艺品、劳务特色产业。前三季度,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000元,同比增长17.3%。
二是三大工程建新村。坚持三类推进,突出六线延伸,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点、线、面全面提升。今年,全县提升亮点11个、打造新点11个、改造旧点11个,新建公共服务中心11个,累计达到55个。建成五星村6个、四星村14个,总星数达到304颗。
三是项目到村添动力。制订下发了《项目到村工程实施意见》和《新农村重点村与工作组项目对接工作考核办法》,收集整理了《新农村建设项目到村工程项目简介》和《农口部门XX年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做到了一村一册、一库、一卡、一牌、一规划。整合到村项目37个,投资总额达到2亿多元。
根据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新农村建设年八项实事工程安排计划的通知》(办发〔〕1号)分工布署,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全省新农村建设村级划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我厅对各地报来的规划和整治村庄名单进行了审查,经研究确定,下达年度全省300个村级规划和环境整治村庄名单。为提高村级规划和环境整治工作的质量,提出以下要求:
一、科学编制村级规划
(一)村级规划要注重村庄规划、生产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三者之间的相互衔接,本着科学性、前瞻性、完整性、可行性和民主性的要求,从提高农牧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入手,在治理农村脏、乱、差、散等落后状况方面下功夫,并将农村奖励性住房、游牧民定居、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等项目纳入村级规划内容。要注重各类设施现状和需要建设项目的列表,做到不重复、不缺项、不漏项,做到以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带动农牧区人居环境的整体提高。
(二)将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村庄规划应与农村牧区农田水利、道路、生产设施建设相结合,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突出一村一品生产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三)规范选址,保障安全。农牧区新建村庄和社区,规划选址要避开地震断裂地带、洪水冲积扇面、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低凹地段、风雪口、不良工程地质以及水文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域,充分考虑村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即要确保规划选址安全,又要注重生态保护,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
(一)抓好整治,改善环境。在村级规划指导下,先整后治,分期分段推进。首先治理宅前屋后垃圾、村内外“六乱”和残墙断壁围墙,同时对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最短缺的项目、最突出的问题,进行排序修建。有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奖励性住房建设项目的村庄,要与环境整治“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去危”工程同步进行。新建的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房屋,要达到安全、节能、环保、抗震要求,村庄整治达到即见新房又见新村的“七化”目标(即:布局优化、建筑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
(二)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反弹”。乡村两级应建立健全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村规民约,创新农村物业管理模式,开展农村清洁工程,推行垃圾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评比工作,防止村容村貌出现脏、乱、差“反弹”现象,巩固和扩大整治成果。
关键词: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资金管理
当前广东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工农差异、地区差异的态势,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农村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三农”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直接影响广东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因此,广东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期间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而有效的资金投入及其管理是广东“三农”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现状
(一)政府支农资金投入增加
“十一五”规划以来,广东省社会经济稳健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茅,拥有加强支农力度的财政实力。据广东省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2015年间全省财政预算支出分别为7267.7亿元、8265.78亿元、9134.33亿元和12801.64亿元,逐年上涨,其中农林水支出也呈增长趋势,分别为540.45亿元、566.6亿元、554.53亿元和804.54亿元,特别是2015年增长了45.1%,大幅度提升;但从2012-2015年间农林水支出占总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来看,总体比例较稳定但不高,分别为7.4%、6.9%、6.1%和6.3%,且2015年比2012年支出比例下滑了1.1%。
(二)金融机构支农资金投入稳步增长
广东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普惠金融建设全面推进,支农资金投入逐年上涨。根据广东省金融运行报告数据显示:2012-2015年间全年累计投放再贴现资金分别为65.6亿元、138.1亿元、147亿元和169亿元,其中投向涉农比例分别为28%、18.9%、38.6%和46.3%,总体呈增长趋势;2012-2015年间全年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分别为18.6亿元、36.2亿元、67.6亿元和110亿元,逐年大幅度增长。且2015年的支农再贷款是2012年的5.9倍。
(三)支农资金投入效果初显
随着政府、金融机构支农资金总量的增加,政策的有效指引,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广东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第一,第一产业稳步发展。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344.82亿元,同比增长3.4%;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693.58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差距不断缩小。2012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城乡收入比由3.15缩小为2.87;2016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达到14512.2元,城乡收入比持续减少,由2.601缩至2.597。
二、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目前政府、金融机构支农资金总量增加,支农资金投入效果初显,但与新农村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相较,资金仍旧稀缺,资金投入力度仍需加强,且就目前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状况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资金结构不合理,支农资金相对短缺
首先,政府扶持资金是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也即财政支农是广东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经济支柱,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而财政支农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地方支农比重较小,虽2015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大幅上涨,但支出比例较2012年下滑1.1%,财政支农资金相对短缺,可见地方政府支农力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其次,金融信贷总额虽稳步上涨,但由于原先支农基数不大,且目前广东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发挥作用,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着主要作用,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度较低,因此金融支农资金投入仍需大幅提升。最后,由于农民自筹资金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造成农民自筹资金十分困难。总之,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相对短缺,资金结构也不合理,急需解决。
(二)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较低
首先,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虽大部分由财政直接拨付,但资金的管理分配涉及农业局、林业局、国土局等部门,这些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事,且部门间的信息往往缺乏有效沟通,而涉及的资金项目繁多,导致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分散,总体缺乏统筹规划,效益较低;其次,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申请拨付方式为层层申请划拨,中间涉及环节较多,部门间的有效协调不够,造成资金难以及时到位,影响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削弱了资金的总体使用效果。
(三)基层资金管理不善,监管不到位
首先,基层财务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够完善,有些村账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未能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组织财务核算;部分项目主体财经法纪观念淡薄,为了谋取小团体利益,铤而走险,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造成一些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不善,出现报账不及时、出入帐凭证不符合规定、重复报账等现象,甚至出现截留挪用资金的严重问题。其次,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监管不到位,未能形成合力,且在资金的监管上通常以事后监管为主,容易造成已发生的重大损失无法挽回。
三、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调整资金结构,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目前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相对短缺,单靠政府、金融机构或农民的力量难以承担资金持续供应的重任。因此,需要政府主导,设法融合金融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渠道资金供应机制,逐步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需求。1.政府统筹规划,调整其内部支农结构,持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近年广东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稳健发展,拥有进一步加大支农支出的财政实力。因而,继续发挥省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争取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力度的同时不断增加本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特别是提高省政府支农资金的财政比例,同时调动各市政府、乡镇政府的财政支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2.金融机构调整其内部支农结构,加大广东新农村建设信贷支持力度。首先政策性银行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导,健全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加大新农村农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特别是对公益性和资源开发型经营性新农村农业中长期项目的贷款;其次,深化农信社体制改革,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大力践行惠普金融,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切实提高农信社的支农力度;最后,政府采取贷款利息补贴等经济手段鼓励商业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三农”放贷,同时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组织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切实提高“三农”信贷支持力度。3.鼓励企业投资广东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自筹资金。政府制定税收优惠、投资补助等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优化新农村投资环境,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吸引和带动企业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资;同时积极引导资金投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发展,切实推动新农村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的收入水平,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自筹资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事业,逐步扩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社会来源。
(二)完善现行资金拨付方式,提高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
完善现行资金拨付方式,由政府统筹规划,农业局、林业局等各部门每年按需预算专项资金的投入量,再由财政部统一汇总统管,各部门配合调配、具体管理,但所有资金通过财政集中支付,直达项目实施单位,从而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同时,严格按照新农村项目实施进程验收和拨付资金,加大项目的监督力度,加强违规处罚管理,切实提高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
(三)完善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机制,加强各方监管
1.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机制,规范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首先,完善基层财务管理机构和制度,加强对乡、村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组织财务核算;其次,健全新农村建设资金专账管理制度,要求基层新农村建设项目必须设立资金专户用于核算资金的收付与归集,而核算账目必须做到拨付凭证清晰完整、收支明晰、专款专用,同时,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专户的核算管理。2.整合各方监管力量,防范违规使用新农村建设资金行为。整合财政、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监管力量,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特别是事中监管,防范违规使用新农村建设资金行为,特别是截留挪用资金行为,一旦发生,严惩不贷。3.加强各方监管,有效监督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效果。首先,实行财政与银行联合监管,由财政部指定各项目的负责银行,开立新农村建设项目专用账户;财政部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划拨指定项目资金,各开户行根据项目实施进程和项目资金用途监督支付。其次,实行社会公开监督,项目审批前政府公开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资金使用预算等内容;项目审批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向社会公示即将审批的结果;项目审批后向社会公开审批的最终结果,并定期公开项目的实施进程和项目财务报表,全程接受社会各界的有效举报,做到财务公开透明。最后,发挥农民自身监督作用,保证农民的知情权、选举与被选举权,保证农民代表的参与权,使农民正在的参与到新农村项目的决策与实施过程中,监督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设立与实施。
参考文献:
[1]陈建华.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使用与管理问题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年第2期.
新农村是什么样子?城乡一体化应该怎么统筹?2010年10月13日上午,黄河岸边,礼花喧腾,彩球飞扬,河南省新乡市平原新区桥北乡黄河生态城新农村建设项目奠基议式隆重举行,这个新型农村社区的正式开工,标志着平原新区城镇化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它的建成也将成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典范之作。
农村城市化的新版本
黄河生态城是河南金碧成置业有限公司、河南金碧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新乡市平原区桥北乡3个行政村(小辛庄村、刘庵村、破车庄村)联合建设的新型社区,是新乡市平原新区以新型城镇化带动的“三化”协调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项目计划投入5亿元人民币对社区进行建设,对农业产业一体化进行建设、生产、经营。该社区的建成,将原桥北乡的3个行政村的3000户村民整体搬进新居;幼儿园、学校、养老院、医疗、文化广场、社区超市、物业管理、服务管理等一应俱全,是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新型农村社区。社区农田和滩地7200亩由河南金碧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部以租赁方式集约经营,公司将把这里规划为“黄河生态农业观光园”科普教育基地,以农业种植、养殖、深加工、生态农庄等为主要经营项目。农民安置后的节余土地由公司进行商业开发。
奠基议式还特意请来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原稽查特派员刘吉,他指出:新农村建设到底是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还得看一段时间,这种模式可以搞,别的模式也可以搞,群众的创作性模式也要搞,新农村建设不是盖几栋楼房,黄河生态城社区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创新模式。金碧成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志环则认为,新农村建设要考虑后续工作建设,要考虑农村整体的发展,真正解决农民的吃饭就业问题。
杨志环说,通过黄河生态城新农村的建设,可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让农民从粗放、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实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安置农民就业,引导农民参与经营,将农民变为社区的产业工人、技术工人、项目的经营管理者。资金、土地、技术、管理、劳动的投入实现高效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联系、互相渗透,实现公司与农民合作经济一体化。
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是着力点
新农村建设究竟要走什么样的路子,这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有人说新农村建设需要以企业介入的方式来进行改造,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的链接都需要全方位的统筹。
面对黄河生态城建设,杨志环娓娓而谈。他说在这个系统工程中,他已测划核算了需要改造的每户村民的房屋和树木的实有财产,在新盖的社区里,考虑到贫困家庭的需求,有各种样式的房屋可供村民选择,以实有财产差额补贴的方式住进社区新房。这种方式可使当地政府从盖房的大投入中解脱出来。同时,社区农田和滩地7200亩由金碧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租赁方式集约经营,村民除了年底可以领取土地出租费用外,还可参与公司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将来还可以股份形式进入土地的流转中,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了尽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杨志环回到母校清华大学,由清华大学策划设计出生态农业的建设方案,引进高科技现代农业、有机生态农业,使黄河滩地更富有朝气;杨志环还计划与国外市场对接引进特色养殖业,引进匈牙利的特色圈养鹅可直接供应国外需求。在杨志环的设想下,下一步将邀请国内专家、技术人员来为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现代农业生产。
谈到农村文化,杨志环自信地说,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就是解决了三农的重要问题,在农民无后顾之忧后,农村文化建设也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大社区中,大家共同劳动,和谐发展,社区文化也会更融洽。
黄河生态城是近年来新乡市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晶,也是为了最终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富裕的有效途径。
共同协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可以看到,黄河生态城的规划正是以党的惠农政策为指导,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实行产业、供应、加工、销售“一条龙”;依靠产业一体化经营,产生新的经济增量,逐步将农业由弱势产业转为强势产业;以转变方式为主线,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新乡市委书记吴天君说:平原新区“黄河生态城”新农村建设项目,是新乡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又一重要载体,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重要实践。项目的开工建设,必将有力推进平原新区建设“科技新城、产业基地、农业硅谷、休闲之都”的整体进程,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全市城镇化步伐提供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