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6:51: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域文化的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国民间舞扎根于中华大地,来源于人民群众之中,是我国舞蹈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舞蹈门类。民间舞蹈的分布大多是由我国各民族分布情况自然形成的,源于各民族自身劳作、生活习惯和民族信仰,是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舞蹈形式。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拥有56个民族,由于所处地域、民族风俗、历史文化和的不同,导致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民间舞蹈在内容和形式上种类繁多,形成了上千种各具自身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舞蹈。它们在舞蹈的体态、节奏、动律上独具特色,形成了独有的民族舞蹈特色。其中江南民间舞蹈常给人以柔美委婉、纤秀灵巧之风格,温柔妩媚、和谐流畅之美感。舞蹈《一方田》以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浒浦花鼓”为素材,通过编导纯熟的编舞技法将其展现在舞台上,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江南人民生活劳作的场景。
一、“江南”的地域特点
(一)按照自然地理划分。根据地理位置而言,在中国版图上,长江以南称之为“江南”。江南地域广阔,狭义多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岸等地区。广义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西、湖南、浙江全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三省长江以南地区。
(二)按照人文历史划分。“江南”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社会政治和人文区域概念。江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包含着美丽、文气与富庶,被世人不断向往和憧憬的词。如今的长江三角洲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江南不仅素以鱼米之乡、风景秀丽著称,重文也是江南的传统之一,这也铸就了部分江南人的文化性格,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式的经典江南建筑风格也别有一派恬静内秀的韵味。
(三)地域文化对江南民间舞蹈风格形成的影响。丰富多彩、别具风韵的江南民间舞蹈是江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名闻遐迩的吴歌吴舞,在我国乐舞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发达的吴歌吴舞在江南大地上不断演变、交融、分化,留下了多色彩、多风格、多情趣的江南民间舞蹈,它们在各地区不同特色的基础上,又呈现出一种总体性的艺术风格———优美、典雅、清新、淳朴。
二、地域文化对江南民间舞蹈创作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对舞蹈创作素材选择的影响。张籍在《送从弟戴玄往苏州》中写道:“杨柳阊门外,悠悠水岸斜。乘船向山寺,著屐到人家。”江南的水,江南的景,江南的人,自古以来便不停地激荡着文人墨客们的文思。说到“江南”人们总会将它和“水乡”这词联系在一起。江南一带川泽沃饶,房屋都是依水而建,人民的生活、劳作总也离不开船只、水网。在吴文化和水文化的共同熏陶下,水上的生活直接成为了民间舞蹈的素材源泉。
(二)水乡渔港的自然环境对民间舞蹈素材形成的影响。“浒浦花鼓”是在江苏常熟浒浦一带民间广为流传的舞蹈。浒浦,位于长江岸边,盛产鱼虾,在很早以前便是海产品的贸易中心,因此便吸引了大批苏北地区的渔民迁移至此处生活,于是“浒浦花鼓”最早的花鼓原型也进入苏南地区并不断演变形成。20世纪初,在经过了第一代花鼓艺人唐如云夫妇以及其后的徐开明、徐贵银父子等三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并结合当地传统的“跑灯舞”、“龙灯舞”、“麒麟舞”等渔港舞蹈特色,浒浦花鼓这一独具神韵的民间舞蹈逐渐形成完善,它在表演风格上兼具苏北之豪放与江南之柔美为一体,20世纪80年代,浒浦花鼓一度兴盛,并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舞蹈《一方田》的素材选择。“其实,要创作一个关于浒浦花鼓的舞蹈,是我长期以来的夙愿,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点,但当我听到徐贵银老人去世的消息后,我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我应该真正地做起来了……”这是牛小艾在谈到其创作时的一段开场白。群舞《一方田》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浒浦花鼓”,舞蹈以浒浦花鼓民间艺人徐贵银这一角色为原型,在充分运用浒浦花鼓基本动作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舞蹈一开始,舞台上出现的一架古老的水车,一方扎根于江南土壤之中的碧绿稻田,一位身型略带佝偻的老人,那便是徐贵银老人,一位对于民间艺术痴狂医生的民间艺人。女舞蹈演员们时而是泥土中的秧苗,时而化作“花鼓娘子”翩翩起舞。绿色的秧苗,绿衣的人,交错有序地幻化出了多个不同的农田场景。
三、地域文化对舞蹈《一方田》舞蹈动作的影响
舞蹈《一方田》中大量运用“浒浦花鼓”的动作元素,舞姿活泼自由,节奏鲜明,配合手中花鼓、莲湘的使用,肢体的转身蹬跳、横步扭胯,令人眼花缭乱,充满浓郁的民间风韵。“浒浦花鼓”最初是渔民在船头岸边时的娱性表演,船身的摇摆带动了演员的肢体颤动。舞蹈中“花鼓娘子”在秧歌步的基础上加入了江南民间舞蹈的“颠颤”元素。双脚作“十字步”动作时,每迈出一步,双膝颤动两次。在横步扭的基础上加入了“扭胯晃腰”的元素。左脚向左迈出的时候胯向左出,双臂同时向左划“卧八”形,右脚经左前向左迈步,胯向右,双手向右划“卧八”形,两臂同向摆动,宛如风摆柳。舞动时运用头、肋、胯的拧、扭、冲,上身与步伐和谐形成一个自然优美的三道弯舞姿,将江南女性的柔和和娟秀展露无遗。这一方水土养育着代代的江南人,从泥土中滋生出来的是江南的文化。
四、舞蹈《一方田》音乐中地域文化的反映
自古乐舞不分家,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音乐可以强化舞蹈的情感色彩,使得舞蹈显得更加生动,与观众之间更能获得共鸣。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说过:“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舞蹈《一方田》在曲调上,以江苏沿江一带的民歌为基调,并融入了江南水乡的抒情韵味。在唱词上,以说唱古代人名和传说故事为主。“小锣子那么一敲……响当当哟……”伴随着男子略带沙哑嗓音的传来,一幅浒浦当地的农家生活场景就此在观众眼前展开。纵观历史,江南民间舞蹈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形成和发展与江南的地理条件、民俗民风、文化环境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成为人民生活的形象反映。它反映了吴地人民在生产、劳动、战斗、爱情、阶级斗争等诸多方面的思想感情。任何一种舞蹈文化,都是其民族性格的外化。只有立足养育自己的本土,才会感受到雄浑土地上舞蹈文化积淀的厚重。舞蹈《一方田》中的“江南味”正是来源于“鱼米之乡”沃土,河流之间的滋养,来源于江南吴地文化千百年的熏陶。在舞蹈创作实践中,必须充分认识和探究江南民间舞蹈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形成的因素,才能进一步捕捉和体味江南民间舞蹈的韵味和风格,在保持江南民间舞蹈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江南民间舞蹈之神韵,使创作的舞蹈作品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
【参考文献】
[1]沈石,徐凌峰等.苏州民间舞蹈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李炽强.生命精神的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域;自然景观;园林文化
1.前言
地域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是随着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结合其生活行为习惯逐步总结和沉积的文化遗产。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交流的逐步扩大,在各个城市建设中,对城市建筑物和风景设计要求逐步增加,对外来文化的的归纳和引进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园林建设的时候能够将当前地域景观同外来文化景观能够相结合,形成一套系统化设计方法和措施。
1.1地域的内涵
地域景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因素形成的具有区域色彩的景观形式,是通过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文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发展和相互综合应用而形成的地理因素。这里的地,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或地球的某一部分,包括地理环境和地理资源。在当前各种技术措施和技术手段的日益完善的趋势引导下,为了反映出人们对时空、人类活动因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综合认识。其在社会发展的中是不可缺少的地理形态方式,更是当前地区人们对环境认识不断加深和应用的最终结果。
1.2景观的内涵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对城市建设要求逐步的提高,城市在建设中,对城市功能逐步的完善,在其建设中是利用相应的技术措施施工设计,保证景观设计中能够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这是城市功能在社会发展中逐步改变的结果。在城市发展中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修对城市中的建筑物进行设计和修筑,提高其管理措施和管理方式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点形式,更是保证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满足当前城市要求的关键,结合自然界各种因素协调统一发展。景观是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区域单位,是人们实践发展中能够发生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统一的区域,是自然地理区域的总称,更是当前地理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为改变和改善结局。在当前社会中,随着各种自然因素和地理因素的不断变化,各种景观形式逐步的发展出现,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难点。在当前社会中,景观被分为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和经济景观灯。由于各种景观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相似性,因此在当前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是采用综合处理和设计的原则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分析。
1.3地域景观的内涵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中,地球村概念的出现,使得人们在信息发展技术要求的过程中对世界各个领域的文化景观要求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鉴于景观概念的宽泛性和景观类型的区域性特点,在景观设计和研究的过程中就需要针对其地域特色进行分析,提出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提。它是与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因此在当前建设的中却又带着一顶的自然特色与地域特色。通过对地域景观的详细认识综合分析其在应用中所能使用的方式,精益求精,对各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应用。由于地域景观是在长期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应用中是结合人们精神情感为一体的综合应用方式,是当前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措施。因此研究地域景观必须融入历史阶段的概念。在当前有句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可以看出在当前社会中地域因素对当前人们生活的影响。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使得养育出长期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人群独特的文化性格同样的,因此在当前也可以说是一方水土一方园林,这里的水土我们可以将他看做是自然园林景观。而园林是由于当前人们对自然景观进行设计与改造而逐步形成的人为景观建设思路和模式。是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啊的主要发展趋势。
2.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
2.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们长期与自然界争斗的产物,更是当前人们生活中的主要社会精华的产物。文化作为历史的沉积物,是人们在过去生活中,各种精华元素的聚集成分。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技术管理手段,更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相应的技术管理措施和技术控制手段。在当前园林景观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提高其文化的建设目标是当前园林景观的建设依据,更是其在建设过程中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关键。
2.2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的要求日益的增加与提高,各种园林建设过程中,其文化底蕴要求日益增加,打造文化品牌以逐步成为当前风景园林建设和设计的重点,更是提高当前城市文化的关键。其在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对文化要求日益提高,在风景园林创作中对当前各种地域文化要求的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对园林绿地进行管理和分析的过程。但是随着当前文化体系发展的要求,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不断的增加和提高。
3.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创作
3.1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提炼
地域自然景观是特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要素及其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综合体现。由于构成自然景观主体的地形地貌、土壤水系、动物植物等自然要素都是有生命,往往也是十分脆弱的,彼此之间又是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因此要素和自然暴观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整治行动,避免过度的人工干预导致原有自然景观特征的丧失。
3.2地域景观特征的艺术再现
纵观世界园林艺术史,那些独树一帜的园林风格无一不是再现地域景观特征的典范:中国传统的山水园再现了以山水为鲜明特征的国土风貌和以寄情山水为代表的大陆文化:意大利台地园表现了丘陵遍布的亚平宁半岛和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让人联想到森林密布、河流纵横、规整肥沃的法兰西大平原;英国自然风景园展现了英伦三岛起伏舒缓、一望无际的牧场风光的迷人魅力。这些名垂青史的园林作品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国土的典型特征,而且使国土风貌更加富于人性化,加深了人们对国土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商丘民间舞蹈;风格特征;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87-02
商丘地处河南省东部,总面积一万一千七百多平方公里,人口八百万,民族以汉族为主,另外还有回族、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陇海、京九铁路横贯东西南北,交通便利。
商丘历史悠久,是中原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考古发现,商丘有人类活动居住的时间至少远推五、六千年前,相传燧人氏就是在商丘钻木取火,使人类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变化。商代第一个国君成汤建都于亳(史称南亳),即商丘虞城县境内……千百年来,商丘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商丘有着历史悠久的舞蹈文化传统,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风采独具。据一九八五年民间舞蹈普查,商丘普查到民舞节目329个,普遍存在的有16种,民间大型舞队7种,宗教祭祀与民俗活动舞蹈4种,稀有民间舞蹈“碟子舞”、“火老虎”、“肘歌”、“挑经舞”等等。如今这些民间舞蹈已不仅仅是人们的娱乐形式而更具有“文化活化石”的价值,是中原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商丘民间舞蹈对研究中原舞蹈文化的艺术结构与特性,理解中原舞蹈文化的基本特质和特性,探究中原人民的精神趋向和审美思想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音乐风格特征
从地理位置上看,商丘属于北方,而北方民间舞蹈的伴奏多采用鼓吹乐来伴奏。商丘民间舞蹈的伴奏大多是根据舞蹈内容而定,突出节奏的快慢、强弱对比,使之激情、欢快、奔放,从而渲染烘托舞蹈的情绪和气氛。
商丘民间舞蹈的音乐,根据其伴奏乐器和形式,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一)以打击乐伴奏,这一类舞蹈一般情绪高亢,伴奏激情而欢快,乐器主要有鼓、大锣、二锣、大钹、小钹。节奏随着节目的变化而变化,时紧时松,没有固定鼓点。
例如“蹦伞”伴奏主要乐器有大鼓、大铙、大锣、小锣、镲,伴奏时司鼓指挥全部乐器,司鼓必须熟悉掌握该舞的规律和全部过程,每一个曲子由持伞者向司鼓递簧,与表演者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蹦伞”的风格特色。
舞蹈“老仙头”只有打击乐伴奏,乐队由五人组成,即太平鼓,大铙、大锣、大镲、小锣,每人持乐器一件。打击乐与舞者配合要紧密、灵活,其节奏随着舞蹈的动作快慢而变化,音乐的感情热烈、激昂。
“高跷”伴奏没有更多花俏的节奏鼓点,一个“隆冬仓”点子贯穿始终,此鼓点旋律虽然单调,但表现力丰富,强弱分明,紧随演员的表演或慢或快地变换打击节奏。“隆冬仓”鼓点由它自己独特的结构规律,从曲谱上看所有铜打击乐器在演奏中一直按照自己的点路,没有变化的打击。“隆冬仓”开始有个鼓簧,是起头信号,中间不受时间长短的限制,可根据节目的长短反复击打。结束时也要看鼓簧收尾。“隆冬仓”作用极大,它配合演员的表演,振奋演员的精神,它如针似线,把整个节目穿织在一起。
(二)打击乐和其他乐器相配合。商丘民间舞蹈在伴奏时,除了纯粹运用打击乐外,有时候还结合一些其他乐器,配合伴奏,使伴奏更加丰富,以增强舞蹈演员的表现力。
例如:“独杆轿”和“戏连会”,音乐伴奏时,要以打击乐和唢呐吹奏来烘托气氛,唢呐二个,鼓、大锣、二锣、大镲、小镲各一,舞中步伐不受乐器指挥,随意而为,打击乐贯穿始终,除唢呐吹奏曲牌时按曲子需要固定点子敲打外,其余场按《慢大锣》打奏,音乐的速度根据舞蹈感情的需要而变换节奏。唢呐曲牌一般用《花轿曲》、《上绣轴》、《鞭梢》等,此舞的音乐连绵不断,气氛热烈欢快,敲打,吹奏配合紧密,技巧变化繁多,风格独到。
(三)民歌小调。商丘民间舞蹈的伴奏有时候巧妙运用民间音乐或者是保留民间小调原有曲调,根据舞蹈内容将唱词改掉,使其伴奏更切近舞蹈表现内容。
例如:“霸王鞭”没有固定的伴奏音乐和演唱曲调更不用打击乐器。(打击乐的声音太强,会把霸王鞭的声响淹没)演唱用的曲调可由表演者任选。在它的早期,演唱用的多是些民间小调。如“卖花生调”、“穷人难调”等。和建国初期(1948――1950)多是演唱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直至现在也还是这样。“霸王鞭”所选用的曲调尽管不固定,但总的来说,曲调流畅、顺口,不太复杂,节奏明快;曲调感情欢快、活泼,并且小节数最好成复数,这样,表演起来才和动作相吻合。
《挑经挑》音乐为佛教音乐,有木鱼、钵乐相伴奏,速度稳而慢,乐曲简单。其特点属经歌之类,有声有韵,有时类似白话数板,作舞时曲调反复,每曲均有唱词。《伏义经》为曲一,唱此曲作为引子,三人同舞时的即兴表演,曲调可无限反复,经歌可任意选择。
(四)套曲。商丘民间舞蹈伴奏带曲谱,有时一曲专用,有时一曲多用,还有多曲连用等形式。
例如“婆媳进香”,伴奏曲牌有三种行路点组成,其中曲一,节奏中快,一小节两锣,或者说是“一镲一锣”;曲二,节奏中途加入一小节一锣,或者说是“二镲一锣”;曲三,伴奏时还要随着演员动作的幅度、脚步的快慢,不断便换点路或调整节奏快慢,以防伴奏脱节,影响演出的效果。
二、表演风格特征
(一)中国民间舞是中华民族艺术中最丰富多采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因为它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情感,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从中国舞蹈史料记载,我们不难发现民间舞的发展过程一直是以一种“舞、戏”合一的艺术形态为其成熟标志的。所谓“民俗”,它的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信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等。正因为如此,在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民间舞蹈便具有了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的特征,是一种“剧情”化的舞蹈艺术结构形态。?
例如: “姜公背婆” ,此舞从开始到结束,只走了一个过场,其动作也比较简单,姜公以一步两拍“老生衰步”上场,用“提身”、“扇”、“拽汉”、“跪倒”、“过河”等动作姿态,表现姜公年迈背婆行路艰难的特征,土地爷以一步一拍的“老生步”上场,用手扶“搀”等动作,反映土地热心助人的思想感情。其特点是:由于无唱白实具哑剧形式,它完全通过动作和姿态表现人物特点性格和感情,以“老生步”和“老生衰步”贯穿全舞始终,以戏剧动作为主,富有浓厚的戏剧表演色彩。
(二)民间舞蹈的艺术形象总是浸泡在感情之中的,在民间舞的人体动作中,沉积了所从属民族的性格气质和情感生活。民间舞的语汇是以“表情”为主的舞蹈语汇。特别是民间舞“剧情”化的舞蹈结构要求对其艺术形象的塑造上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在民间舞当中,情感启发动作,动作传达情感。“民间舞蹈的表演无论是一举手,一投足,以至每一个细小部位,细小动作都饱含着一个民族的“情”。“情”是民间舞生命的标志。民间舞一旦失去生命的真实,就感染不了观众,就没有了价值。所以,民间舞一定不能忽视“情”,“情”是民间舞生存的根基。”
例如:“鬼会”因岳飞被害,秦桧当道,才促使正义爱国的人民群众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出“鬼会”这一以鬼喻人扬善抑恶的大型民间舞蹈节目。“鬼会”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独具风格。它演技粗犷,滑稽而又充满着幽默情趣。表达了人们歌颂忠良,贬骂奸相的情感。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通过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加工才来表现的。民间舞蹈更是如此。因为民间舞蹈是群众自己的创造和表演的,是创造者的情感发展到极至时身体的一种表现。所以,民间舞也和其它姊妹艺术一样,是人们为了发泄“情”而产生的。民间舞蹈是最富有生活气息,最有血有肉的舞蹈艺术。
商丘民间舞蹈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商丘民间舞蹈对研究中原舞蹈文化的艺术结构与特性,理解中原舞蹈文化的基本特质和特性,探究中原人民的精神趋向和审美思想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当代世界的一种普遍呼声,而且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商丘民间舞蹈的研究、发掘和整理,来唤醒人们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当代建筑;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岭南地区;分析
建筑对于时代以及社会文化发展变化具有真实的反应作用,建筑设计的过程也是人类在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创造中,进行建筑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的过程。因此,建筑作为人类物质与文化财富的总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地域之间的不同文化、气候、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通过建筑设计呈现不同的建筑文化特征,这也是建筑中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的关键。随着国家对于地域文化保护发展的越来越重视,作为地域文化特征重要承载的建筑实体,进行设计过程中,应更加注意将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
1、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形成与特征表现
建筑设计作为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承载者与真实反映者,在进行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地区或者是地域之间的不同文化影响和限制,那么,同样的在不同地域和地区之间的不同文化发展与特征限制下,就形成了不同地域和地区之间的建筑文化,也就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文化。比如在我国,北方建筑与南方建筑设计中,就有由于南北温度和习惯差异所形成的不同建筑特征。
随着建筑地域性文化的逐渐形成与发展,也就是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地域性文化特征融合体现,地域性建筑文化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特征表现。根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特征的融合情况,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也就是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
1.1 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对于地域性建筑文化来讲,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主要是针对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制约下的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应用材料等。
首先,在不同的地域或者是地区之间,为了适应不同的地域以及地区之间的物理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与施工建设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建筑物理学,并且这些不同的建筑物理学,最后根据不同区域物理环境特征的限制,最终会应用在地域的建筑设计与施工建设中,也就是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层面的建筑物理环境文化差异。比如,在湿热的岭南地区高温多雨,建筑具有防潮通风特性,季风气候台风频繁,建筑需要具有一定防雨防风灾害等级特征等。
其次,在不同的地域情况的限制下,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应用情况也会有不同,这也是属于物质层面的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体现。建筑施工应用材料与地域性特征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应用材料就会不同。岭南地区居民的建筑材料有木、竹、石、砖、瓦等,如木材产地粤北山区和海南岛的居民大都采用木材和泥砖砌筑、梁枋、屋架均用整木。又如,石灰各地普遍采用,潮汕沿海一带用贝壳烧制的贝灰代替石灰,优点是防海风的酸蚀等,都是建筑应用材料的地域性特征重要体现。
1.2 非物质性的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以地域性为主的建筑文化特征,除了物质性的建筑地域文化外,在不同地域或者地区中,建筑文化还具有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特征表现。比如,受到不同的民族以及文化习惯影响,在建筑工程中,对于建筑的风格以及尺寸也有不同要求。其次,不同地区或者地域之间,由于政治、经济以及宗教性质的不同,在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也有不同体现。建筑地域文化非物质层面的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建筑结构与风格,在政治体制与影响下的不同表现。例如,岭南地区的潮汕建筑由于地理环境与闽南接近以及文化传承的关系,在建筑材料上大量采用石和夯土墙,建筑装饰上喜用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木雕、石雕、嵌瓷等,这些都是由于不同的非物质文化意识影响的建筑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表现。
2、当代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方法途径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施工成形的重要环节,对于建筑文化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建筑的结构风格与建筑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也有不同,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将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已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推动地域经济文化与建筑的发展进步。
2.1 充分结合地域物质环境进行建筑设计应用
在建筑设计施工中,建筑施工应用材料对于建筑成本以及建筑风格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质环境以及建筑材料都会有不同,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尊重并充分结合当地的物质环境以及建筑材料情况进行建筑的设计应用,在节约建筑设计成本的基础上,还能够形成具有独特文化风格的建筑。
2.2 尊重地域人文意识进行建筑设计
一个地区的人文意识以及风俗习惯是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想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特征,就需要结合当地的人文意识以及风俗习惯,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应用。比如,在注重生活质量的地区,建筑设计中就应注意对于文化娱乐项目的设置等。
2.3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西方文化特色
如同社会经济发展应当与时俱进一样,进行不同地域建筑的设计中,也应注意对于西方一些先进的文化元素进行融入与设计应用,以推进地方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的形成发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与先进文化意识的地域建筑风格。西方的一些优秀以及先进文化因素,对于人们生活模式以及思维意识转变,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进行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应注意抓住西方文化元素的这一特征,在尊重与保护原有地域文化与特色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应用,追求发展进步。
3、岭南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岭南地区北靠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和都庞岭),南邻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岭南建筑文化风格的形成,与岭南地区的精神、文化、民族以及风俗习惯等有很大的联系。首先,从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方面分析,岭南地区的建筑结构特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因此该地区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多考虑了该地的自然气候特征,建筑设计对于通风、隔热以及遮阳等的要求及相对较高。其次,从人文意识以及风俗习惯方面分析,岭南地区人们多以追求轻松、活泼、闲适的生活为主,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岭南建筑中也多以庭院结合的建筑形式为主,并且在建筑设计中注意对于岭南地区的山、水特征以及自然进行利用设计,增强建筑的美感。最后,与岭南的开放、思维、创新的发展精神相符,岭南地区的建筑设计中也有对于岭南人们兼容并蓄、用于创新精神的体现。
4、结束语
总之,在不同地域文化特征影响下,建筑文化以及风格特征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建筑中设计应当注意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引进一些积极的文化元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先进建筑文化与风格。
参考文献:
[1]尹然.当代建筑中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凉山州西昌市凉山民族文化公园为例[J].科技信息.2011(30).
[2]李倩.“从场地到场所”——城市语境下建筑现象学的运用策略——以成都地区为例[J].中国房地产业.2012(7).
[3]何镜堂,王扬,李天世,向科.基于"两观三性"理念的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营造——烟台文化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10(4).
[4]方树波.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
本文以我国地域文化差异为影响因子,通过对不同地域的家具设计风格、设计流程及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地域文化差异对家具设计的影响以及家具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家具设计;地域文化;设计风格
一、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地域文化专指特定区域的居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在经过长期的多层面反复探讨之后,多数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是一种带有文化意味的地区传统,某个特定地区的地域文化往往具有该地区特有的风格与渊源。地理区位是地区文化发展的载体和基础。作为丰富的文化实体,我国文化中,由地域性造成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对这种差异,最直接的划分方式是把我国分为南北两大块,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但根据文化地理,以长江为界是明清以来的划分方式,这种方式更为合理,也更为普遍。中国南北文化差异是由某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另外,还有四个比较主要的因素影响着南北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气候、食物、土壤、地形四个影响因子,分别从环境、饮食、农耕形式与建筑形式四个角度影响着特定区域居民的生活。民国学者刘申叔说:“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北方有着广阔的土地面积,气候干旱寒冷,景色壮丽,植被稀疏,天空高远;而南方水系纵横,山青水秀,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云彩低垂而清秀。
二、家具设计
家具设计是指用绘图和文字叙述等方法,来表达家具的造型、功能、尺度与尺寸、色彩、材料和结构。民族性是家具设计的基础。民族文化的形成,往往由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风俗、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决定,而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特征和局部地域文化特征,从各个方面制约着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家居设计的地域特征主要体现在观念层面上,整个地区居民的心理特征由文化观念所决定,地域差异、环境差异,造成了文化观念的差异,而文化观念的差异,形成了地域文化的不同,当然,也影响着当地家具设计的发展。民族性影响着家具设计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制约着家具设计的迭代。在某个民族的某个特定发展阶段,会体现出相应的家具设计特征,家具设计是民族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民族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具有文化的融合与承接,因此,家具设计与民族性之间是一种承前启后、不断轮转的螺旋发展关系。时代性是家具设计的趋势。现代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者世界各国居民之间的来往与交流。与此同时,工业文明的发展又带来了环境与生态的危机。当代设计师应当努力利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良好地处理设计活动带来的风险,将家具设计与时展融为一体,使设计成为改善社会发展方式、处理人与环境相处形式、同时传承地域文化的产物。
家具设计有四个基本原则:功能、舒适、耐久和美观。作为功能性物件,家具设计首先要满足使用需要,家具是设计价值的体现。比如坐具,必须能够做到避免使用者的臀部接触到地面;床榻,则可以让用户躺在上面进行休息。功能性作为家具设计的首要前提,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则。家具在具有功能性的同时还应具有舒适度。舒适度是家具功能的延伸,是决定家具功能性能否被良好展现的关键因素。一件家具能否长久地被使用,取决于其功能性和舒适性是否能被长时间的展现出来,因此家具设计也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很多消费者将耐久性当作是产品质量的唯一检验标准。而实际上,每个家具设计原则的体现都与家具的质量息息相关,包括家具设计的最后一个原则:美观。一件十分耐用的椅子,如果没有好的外观设计。也不是高质量的椅子。经过设计的椅子,应该具有良好的外形,美观程度应该达到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程度。高品质家具设计的四个原则之间是不断地相互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
三、家具设计与地域文化差异分析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而异的地方审美标准的不同,由于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特征的文化。地域文化的差异,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家用器具风格和功能的要求不尽相同。个性化是设计的根本,只要好好借用地域文化的优势,设计师就能使家具成为展现主人文化层次、思想感情、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物品。不仅要从家具的外形来体现地域文化,还要从加工方式、材料应用等方向来深刻体现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家具设计特征。家具设计应将符合时代特色与体现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两方面同时体现出来,显示出独具风采的艺术魅力和设计风格。
在未来的几年里,个性化不仅是消费者对家具产品的要求,也是设计师做设计的新理念。好的家具设计必定是个性化的。设计者对各地区文化内涵的理解、消化,设计者独特的设计观念,设计者先进的设计视点,设计者深厚的文化积淀,都是个性化的来源点。用户的社会地位和观念,相应的经济能力,用户的文化素养,都会通过家具本身折射出来。人们将更加重视生活品质,对自我、个性的要求将更多,更追求变化。厚重、不可移动的家具将会大量减少,简洁流畅可拆卸的家具将成为主流,但一切变化都将建立在相应的地域文化基础之上,文化是设计的灵魂,而体现文化差异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文化内涵通过家具这一载体展现出来。除此之外,个性化的家具设计还可以充分应用具有地域文化的设计素材来进行。稳定的文化积淀往往由悠久的历史符号沉淀而成,历史的不断发展往往催生出带有地方特色的审美意义,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风格,也为设计师提供了很多设计灵感来源。将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设计元素合理地应用在家居设计中,就能得到相对具有个性的设计风格。“家具”是人的器具,“地域”是人的环境,“文化”是人的内涵,“设计”也永远是为人服务的。设计者只有在继承地域文化精神,保持本身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从各个地区的文化风格、地域特征中汲取设计影响,才能够创造出满足时展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适应人们自身生理和心理要求的舒适家具。
四、结语
地域文化差异是影响家具设计风格的重要因素,设计师在进行家具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深度考虑地域文化差异的因素,然后再此基础上思考设计风格的确定,从家具的形态,加工方式,加工环境乃至木材选用等方面入手,将地域文化差异因素恰当地体现在家具设计当中去。同时,应该注意到,所谓“差异”,不是纯粹的割裂,地域文化作用于家具设计,家具设计又反过来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发展。要将地域文化差异作为体现家具作品特征的载体,通过家具设计作品来反应地域文化的和谐与统一。
参考文献:
[1]于伸,王湘.21世纪家具设计趋势[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
[2]杨红旗.家具设计与生活方式[J].山东建设,2006(7).
[3]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
关键词:景观设施设计;地域性文化语汇;表达
0 前言
“景观设施”由Garrett Eckbo最早提出,主要指人们针对自然景色或人工创造景色所建造设计的一切设施,其通常具有服务人们生活、娱乐,愉悦人们感官世界、强化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等功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在景观设计中强调表达地域性文化语汇就是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历史脉络、、经济结构、民俗民风等方面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形式语汇、色彩语汇、材料语汇、空间语汇进行设计,从景观设施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特征。
1 地域性文化语汇在景观设施设计中的表达过程
在景观设施设计的过程中,要准确、灵活、全面的表达地域性文化语汇,应先在区域自然风貌、自然资源等物质文化和语言文化、民俗节庆、民间艺术、历史名人、、饮食文化、生活方式、建筑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中筛选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形式、色彩、材料、空间语汇。[1]所谓地域性形式语汇即可以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设施在物理造型和局部方面所共有的符号特征,建筑形式、文字、图腾、雕塑等均是形式语汇的重要内容,例如以猫头鹰为吉祥物的第戎古城,猫头鹰形象就是其地域性形式语汇之一。地域性色彩语汇,主要取决于地域自然和人工建造色彩,但又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哈尔滨在自然方面皑皑白雪是其地域性色彩,但历史上“夜幕下的哈尔滨”又为其带来黑色的地域性色彩,除此之外,为削弱漫长寒冬给人带来的枯燥感,缤纷、鲜艳的色彩也是哈尔滨不可或缺的地域色彩,五颜六色的冰灯雕塑实际上就是对地域色彩的运用。地域性材料语汇主要体现在地域范围内传统建筑材料和乡土材料的使用方面,以我国为例,我国北方景观设施设计中应用土坯材料,南方应用编席、竹材就是地域性材料语汇表达的体现。地域性空间语汇即在低于传统建筑空间格局、低于园林景观空间格局等方面提取的空间特征,例如美的总部大楼在设计中采用的空间语汇就来源于当地“桑基鱼塘”空间理念。
然后,设计者通过提纯、抽象、夸张等手段应用地域特征中提取的文化语汇,使其在景观设计中得到表达,可见地域性文化语汇实质上就是设计者通过提纯、抽象、夸张等手段从地域特征中提取的设计语汇,而地域性文化语汇在景观设施设计中的表达,就是对地域性文化语汇直接借用、间接借用、直译、意译的过程,地域性文化语汇的提取程度直接关系到其表达效果。[2]例如,我国第八届花博会园区中某个凉亭设施直接采用花博会地域性形式词汇花朵为外形进行设计就是直接借用地域性文化语汇的体现;南京是在进行照明设施设计中,将市花梅花的形态引入设计理念,是间接借用地域性文化语汇的体现;苏州在进行公交站台设计中,将传统私家园林的设计风格和空间语汇引入,特别是回廊的应用,使其极具苏州文化特色是直译文化语汇的体现;昆山有机农场在设计中采用轻而透明的设计理念实际上是对其周围农田空间和形式的意译表达。
2 地域性文化语汇在景观设施设计中的表达特点
2.1 多元化表达手法
随着景观设施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现阶段地域性文化语汇表达的手法越来越多元化。例如,Megabudka 事务所为强化简单的方法同样可以实现空间的改变主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象征的林木的LED发光条,通过重复的地域性的形式语汇表达强化设计效果。黄庄职业高中的文化广场回廊应用折叠过山车的造型形式,将凉亭、走廊等结构创意连接,就是通过地域性文化语汇变形,进而达到夸张的表达效果的体现,现阶段这种表达方法通常通过对地域文化实物进行局部形态夸张、或对地域文化语汇的原有形态所具有的比例进行夸张性的调整实现。[3]锦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陶瓷博物馆在设计的过程中将东西方陶瓷裂纹形式与当地特有的陶瓷色彩图片以马赛克的形式进行了融合,实际上就是通过拼贴手法将各种文化进行整合的体现,这种手法实际上就是将原本存在某些矛盾的文化艺术语汇进行协调,使其可以为同一主题或精神服务的设计手法,往往会使人眼前一亮或创作出更加具有震撼性的景观设施。
除上述景观设施设计中表达地域性文化语汇的手法外,现阶段还存在诸多其他的表达手法。例如,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座椅等景观设施,在设计的过程中,采用的“装饰”设计手法可以使使用座椅的居民获得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加拿大某一冰山互动景观设施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意地通过造型、声音、氛围的打造,利用“象征”手法,对保护自然的设计文化进行隐喻。Tomita农场在设计的过程中,将入口标志设计成农场的形态,并通过夸张的表达手法将在外形上更类似于箭头,这样可以提升过往车辆驾驶员的好奇心,强化景观设施的感官刺激。
可见在景观设施设计中选择具体的表达地域性文化语汇的手段,要结合具体的设计主题、设计理念、设计意图等多方面进行,甚至可以结合实际需要将多种设计手法结合应用,未来随着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设计表达的手法将更加多样。
2.2 多模式表达逻辑
结合设计专业的发展可以发现,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的逻辑主要是线性逻辑和非线性逻辑两种,而在景观设施设计表达地域性文化语汇的过程中,可以将两种表达逻辑结合应用,所以现阶段其呈现出多模式的表达逻辑。例如,在青岛市内某区域的公交站台、垃圾箱、公共座椅、花池等景观设施在设计的过程中采用了相同的比例关系,就是线性逻辑思维在设计中的具体表达,这种设计逻辑虽然在表面看并不存在地域性文化语汇,但其通常在颜色、材料方面体现了地域性的特征。例如,北方城市冬季漫长且较寒冷,采用线性逻辑模式设计的公共景观设施,通常色彩较鲜艳,就是地域性色彩文化语汇表达的体现。
而梦露大厦在设计的过程中对旋转曲线的运用就是非线性设计逻辑的体现,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强调不规则的运动和线条的突变,需要注意的是在非线性逻辑设计中,地域性文化语汇的表达主要以材料语汇和形式语汇的形式体现,色彩语汇也较常见。
3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在景观设施设计中有意识的表达地域性文化语汇是地域文化在景观设施方面的拓展和体现,可以对居民意识形态、文化理念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城市品牌的打造和城市文化的宣传,而且在具体设计实践中,从形式、色彩、材料、空间等方面的地域性文化语汇角度进行景观设施设计,这是景观设施设计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周琦,汪坤,祝遵凌.地域性文化在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云南双江南勐河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40-43+53.
[2] 倪晓静.浅谈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与呈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9):493+495.
[关键词]标识设计;地域文化;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05-01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如何利用目前新农村及城乡建设的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对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归类总结与研究,使聚落空间、城镇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人居环境的地域文化特征,最大限度地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就成为时代赋予城乡景观标识设计的关键使命。
1标识设计原则
在标识设计中,把标识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符号、元素,是设计的根本原则。[1][2]
11地域文化与时代性相融合的原则
地域文化包括了地区传统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而时代性则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文化的综合与发展。在现代标识设计中,我们要注重地域文化背景下“文化”的集中体现,应着眼于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同时不断发掘地域文化的新特征,寻求现代与传统的有效融合,反映出传统民俗文化与时代、社会、民族、心理等结合的特点,从环境标识的形式、空间、符号、色彩等方面体现文化特色的同时,展示标识现代功能的特点。
12实用功能与艺术性相协调的原则
实用性是环境标识设计的基础,是标识能否正确传达信息的先决条件,而艺术性是标识视觉传达效应的基本保证。环境标识设计首先要体现其功能性,要具备户外信息指示的作用,但其艺术性、文化性的作用则更能体现功能性的地域特征。现代环境标识更注重的是形态艺术性及与整体环境的有机结合。
13视觉效果与易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标识的视觉效果是艺术性及文化性的集中体现,其易实施性则直接影响到标识设计、制作、安装、使用和最终的视觉效果,是功能性、文化性、艺术性设计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环境标识的设计不能脱离当前的经济及技术基础条件,做到标识结构和材料工艺的合理性,充分考虑标识生产、创造的经济性原则。
14环境空间与历史性相协调的原则
标识的历史文化特征同时反映着环境的特征,具有历史的传承和固有的文化脉络。以标识所处环境空间的特征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调研分析为基础,在设计过程中从标识的设计要素出发,使标识的视觉效果与历史环境中的建筑及景观的细部特征相协调。
15环境空间与形象性相关联的原则
标识的环境形象可以理解为环境中各种不同功能的标识,按照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形成的标识系统所体现反映出环境的形象特征,是来自于“场所精神”背景下的特征。关联性是指标识设计所体现出的环境形象内涵。标识的环境形象有助于综合表述历史环境的文化特征,使人们通过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环境建立起表征印象,建立井然有序的信息系统。
16地域环境与文化性相统一的原则
标识作为人工环境的一个构成要素,其对环境具有塑造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它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标识设计要继承和保护地域历史文化。倡导汲取传统文化的因素,使标识成为环境历史文化风貌的缩影和写照。在功能性基础上赋予标识传承文化的因素,使标识在表述空间环境的同时也表述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使人们对环境的体验更丰富、深刻。
17标识设计与人性化相联系的原则
城市空间环境的服务对象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标识在城市空间环境中与人有着非常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因此,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就非常重要。此原则主要体现在标识认知的大众性;标识使用的无障碍性;多媒体标识与人们的互动性和标识设计施工安装的便捷性。
2标识设计思路
21传统文化形态的直接承载与表现
直接将传统文化中原有典型表现形式对口使用于新的载体上是当前标识设计中较普遍的使用手法。借用的重点是处理好移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诚然,这种“表层化手法”是以“拿来”为基础,但这种“拿来”绝不是对传统文化中“形”的简单照抄照搬,对传统文化被动式的延续,而是结合具体地域的经济施工技术等条件,对其进行简化和转换,达到“优化”目的。
22传统文化形态的意念承载与表现
融合的应用手法是指将传统文化中原有视觉形象的特征元素进行简化、夸张、变形或提炼,升华为一种具有显性表征性的符号。而这些看得到的符号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层的象征寓意,图形符号只是这些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外在形式。
23传统文化形态的精神承载与表现
深层的应用手法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把握,这种“深层”不是那些变动的外在形式、手法、形象等,而是一种内在的比较稳定的精神。可以理解为运用抽象、象征、隐喻等手法使标识具有“隐含表征性”,即标识所蕴含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暗含特定区域的历史风貌、建筑风格、空间印象、神韵及思想文化内涵等,从而表达深层含义。
24传统文化形态的时代承载与表现
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基本不变的东西,但在表现上则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总会不断影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只有在不断地吸收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深化传统文化的内涵,才会使文化具有生命力。因而在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上要注重与时俱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3结论
我们认为:在标识设计中,把标识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地域传统文化特色是标识设计的根本原则。而标识承载与表现传统文化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承载与表现、“意念”承载与表现、“精神”承载与表现和“时代”承载与表现四个层面递进、深化,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与弘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