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

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8 16:51: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简述教育目的的内涵

篇(1)

1.倡导以数学为基础的唯理论的演绎法的是 ( )

A.亚里士多德

B.弗兰西斯·培根

C.笛卡尔

D.康德

2.以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是 ( )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3.教育科学研究中选题的作用不包括 ( )

A.决定研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B.决定研究的内容

C.规定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D.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

4.为揭示教育现象与过程发展规律,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是 ( )

A.数量的

B.有典型代表意义的

C.不可控制的

D.不同性质的

5.历史研究的核心是 ( )

A.搜集史料

B.分析、鉴别史料

C.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D.运用史学理论和方法

6.有严密的计划,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较严格的要求,这种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是 ( )

A.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B.实验室中的观察

C.参与性观察

D.结构式观察

7.全结构式教育观察记录表的编制要依据 ( )

A.观察内容的结构

B. 观察的场地和时间

C.观察的目的

D.观察的对象

8.按调查的目的来划分,除现状调查和相关调查外,还有 ( )

A.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B.发展调查和测量调查

C.预测调查和测量调查

D.预测调查和访谈调查

9.测验对应试者的辨别能力,指的是测量工具的 (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10.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实验,相关的教育家除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外,还有 ( )

A.梅伊曼和拉伊

B.桑代克和蒙台梭利

C.蒙台梭利和拉伊

D.蒙台梭利和杜威

11.较简单的单因素实验设计中,固定组比较设计的基本模式是 ( )

A.XO

B.O1X02

12.其内涵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定义的 ( )

A.被定义项

B.定义项

C.定义联项

D.定义的规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标准预测试卷(五)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笛卡尔被称为西方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倡导以数学为基础的唯理论的演绎法。

2.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以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为主要目的,往往与建立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有关。

3.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选题的作用。此题可用排除法,D项是文献检索的作用,而非选题的作用。

4.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选取研究对象的相关知识。为揭示教育现象与过程发展规律,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有典型代表意义,这是教育研究中的抽样问题。

5.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A和B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6.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实验室的观察。实验室的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较严格的要求,这种教育观察方法能够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

7.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全结构式教育观察记录表。记录表要根据观察目的进行编制。

8.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按调查目的,教育调查研究可分为现状调查、相关凋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按调查手段可划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9.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被试者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也就是测验对应试者的辨别能力。一般要求对一个测验的区分度应近到0.4以上。

10. 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实验研究的历史发展。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发展而形成的教育实验,这条线索的发展与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蒙台梭利和杜威等名字联系在一起。

11.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较简单的单因素实验设计。A项是单组后测设计,B项是单组前后测设计,D项是不等控制组设计。 来源:考试大

12.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定义在形式上的内容。定义在形式上一般包括被定义项、定义项、定义关联和定义的规则。被定义项如“教育”。

13.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演绎法。演绎法是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或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或特殊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法分为公理演绎法和假设演绎法两种。

14.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归纳的类别。完全归纳法是指依据研究现象中的所有事实或个别部分归纳出对该现象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完全归纳法的结论比较可靠,但由于个别事实繁杂,难以一一考察。

15. 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数据资料的类型。等级数据资料仅表示研究对象属性的顺序,在统计中常用中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以及秩次检验等方法。

二、名词解释题

16.发展性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教育进步和学校运行的有效策略,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改进”。 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17.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18.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19.教育命题是有关教育判断的语句,是对教育活动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想。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20.统计表是表达数据资料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用来表明统计指标与被说明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表格。一般由标题、序号、标目、数字、表注等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

21.简述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答:(1)确定调查课题;

(2)选择调查对象;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4)制定调查计划;

(5)调查的实施;

(6)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2.简述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及其基本要求。

答:(1)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应抓好两个环节,

①明确研究问题;②了解具体内容。

(2)要编制好调查表,还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②适用;②准确;③规范。

23.简述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点。

答:(1)定性分析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2)定性分析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3)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

(4)定性分析主要是对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

(5)定性分析对研究者及背景的敏感性。

24.简述影响教育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答:(1)研究课题的性质;

(2)数据资料的类型;

(3)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四、论述题

25.试述教育观察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1)教育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

(2)教育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

(3)教育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

(4)教育观察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

(5)教育观察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一类是人的感觉器官,另一类是科学的观察仪器与装置。

26.试述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

答:(1)确定理论研究课题。教育理论研究首选要确定选题,即明确理论研究要研究什么问题。

(2)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这是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3)确定概念范畴并提出研究假设。

(4)形成理论体系并进行检验。对理论的检验可以分为两种,即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

(5)拟定理论研究的论文写作提纲,撰写理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一般包括标题、问题的提出、论点、论据、结论等基本成分。

13.先假说,后求证,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这是逻辑思维方法中的 ( )

A.分析

B.综合

C.归纳

D.演绎

14.结论比较可靠,但由于个别事实繁杂,难以——考察,这是归纳法哪一具体方式的特点? ( )

A.完全归纳法

B.简单枚举法

C.科学归纳法

D.因果联系归纳法

15.仅表示研究对象属性的顺序的是 ( )

A.计数数据资料

B.等级数据资料

C,等距数据资料

D.比率数据资料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发展性研究

17.总体

18.教育实验研究

19.教育命题

20.统计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简述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22.简述教育调查表的编制及其基本要求。

23.简述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点。

24.简述影响教育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篇(2)

关键词:日照图;图形逻辑;思维秩序

引言:

日照图问题虽素为高考难点,但其核心要素却仅有两条:一是太阳光线(或直射光线);二是晨昏线(圈)。太阳光线直观反映了太阳高度及日影的分布和变化的一般特征;而晨昏线则从细节上描述了昼夜产生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重心应该是有效建立二者之间的图形逻辑,并为该目标的实现搭建合适的“脚手架”。而事实上,人们却更乐衷于一些“快解秘诀”或“独门技巧”的研究,而不愿为“思维之塔”的点滴积累洒下“真诚”的汗水,故常形成欲速不达的尴尬局面。在此,本文将聚焦“图形逻辑优化”从以下几方面谈谈高三地理复习中日照图判读能力培育的主要策略。

一、格物致知、明析数理,搭建空间“骨架”

就浙江而言,即使是高三“日照图”教学的最大困难仍在于教师必须花大量的精力去弥补因“初中淡化地理教育”而导致的想象力的极度缺乏。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教学环境差异,通过“实物”演示、地理模型或三维视图等手段帮助学生重温地球“经纬骨架”的空间影象,为日照图分析提供空间媒介和逻辑依托。

案例1地球的“骨架”――经纬网

环节1:实物演示,定义经纬。

操作简述:(1)呈现地球仪,要求学生指认地轴、纬线、经线并归纳其基本特点(如,位置、长短、方向等)。之后,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某点(如,图1中点Q)的运动,理解纬线的动态定义(即,地球上任一点自转的运动轨迹)。(2)展示地球仪剖面,指认地球半径(R)、纬度(β)、经度(α),引导学生理解经度、纬度的数学含义。

设计目的:认识经、纬线,打造日照图的空间“骨架”。且借助纬线的“轨迹说(动态定义)”赋予“骨架”运动的灵气,从而降低经度(或角速度)、线速度等概念理解的难度;并为经纬网中几何逻辑的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2:图示模型,明晰数理。

操作简述:(1)引导学生绘制地球经纬“骨架”示意图(如图1)落实基本概念,并呈现不同投影方式下的经纬网。(2)假设地球是一个正球体、给出地球平均半径,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计算或分析:两条纬线(纬差1°)之间的经线长度;两条经线(经差1°)之间的纬线长度;球面上两点(可以是特殊点)间的最近距离。

设计目的:通过绘图和计算强化经纬网构建的空间影象、巩固基础知识、提升知识应用和逻辑计算能力,为线速度公式推导或昼(或夜)长的理解和计算作好铺垫。

该方案从概念认知入手,通过“实物”展示、指认、绘图、计算等,帮助学生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感性到理性对经纬网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有力的空间和逻辑基础。

二、图文互换、以图释文,架设“语言”桥梁

地图历来以“地理的第二语言”而倍受关注,但,焦点却多集中于读图技巧的研究而忽略了第一、二“语言”之间的逻辑沟通。其实,高三日照图的教学中若能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地理原理或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地理图形,或把一些简约或深奥的地理图示“翻译”为文字,将为文字与图形的逻辑对接创造良好的机会。

案例2 太阳高度及其分布和计算

环节1:图解定义,转换思维。

操作简述:呈现教材(湘教・必修Ⅰ)定义: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作出如下补充并图示:(1)太阳可据需要看作是一个质点或平行光柱;(2)某点的地平面即过该点的地球半径的切线。

设计目的:克服文字定义抽象、空洞的“缺陷”,将其转化为图形,填补学生空间概念的空白、转换思维角度,为后续的理性计算提供支持。

环节2:自主作图,多维探究。

操作简述:(1)指导学生据图形定义,分别绘制“两分两至”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并总结其时空分布规律。(2)基于“光柱”影象,引导学生理解并绘制“过太阳直射点的日照纵、横剖面示意图”,助其从“球面距离”的角度认识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间的关系(即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等距等值)。

设计目的:通过图示直观认识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及规律,导出太阳高度研究中的“距离”意识,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和“等太阳高度线(某时全球太阳高度分布)”的判读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过程”使知识结论更具建设性。

环节3:推导公式,拓展应用。

操作简述:(1)要求学生应用所学几何知识图解正午太阳高度,得出计算公式:H=90°-|φ±δ|,并将公式地理化,即:H=90°-纬距(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球面距离,用纬度表示)。(2)基于公式,引导学生计算:赤道、极点、纬切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极昼区,日内最小(即0时)太阳高度(h)与直射点纬度(δ)的函数关系。其中0时太阳高度的计算,即是基于“距离”的原则对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拓展应用。首先绘制太阳直射任意点(Z,纬度δ)的日照图(如,图2),其中Q(纬度β)为所求点,套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得:h=90°-(S1+S2),又S1=90°-δ,S2=90°-β,故:h=δ+β-90°。

设计目的:变定性分析为定量研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并通过应用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几组特殊结论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试反应速度。

该方案通过两个“转换”将太阳高度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一是文字定义的“图形化”,揭示了“太阳高度”的几何内涵;二是数学公式的“地理化”,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外延提供理解支架。

三、图图相扣、有效集成,理清逻辑线索

迫于新高考日益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压力,传统的“结论(或技巧)式”的日照图教学早应淡出高中地理的课堂,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却因“惜时如金”而将“过程之魂”拒于千里之外。其实,图形也许是解决“课时”与“效率”之间矛盾的更好的手段。美国科学家斯蒂恩认为,“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维就整体地把握了该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案例3 晨昏线与昼夜长短

环节1:动画模拟,连环绘图。

操作简述:分段回放“两分两至”时地球日照模拟视频,要求学生观察、说明、图示各节气晨昏线与阳光(尤其是直射光线)的关系,了解晨昏线的内涵(如,昼夜分界线;太阳出没地;太阳光与地球切点的集合等)及特点。

设计目的:多角度认识晨昏线,为日出/落的地方时和方位判断、昼长概念的理解以及建立晨昏线与太阳高度之间的联系等提供基础。

环节2:释图明理,纵向联系。

操作简述:引导学生将绘制的图形按直射点位移轨迹序列(南北或北南)排列,进一步探究晨昏线的“运动(南北摆动、线位西移)”基本规律,并具体描述(语言、文字)或图示(如图3)。主要内容包括:晨昏线位移的原因、特点(如,方向、速度、范围等)及其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关性。

设计目的:了解晨昏线运动的基本规律、意义,建立晨昏线或纬切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动态联系,把握规律本质,减少记忆难度,提升应用和探究能力。

环节3:定量计算,理性归纳。

操作简述:(1)给出昼长的概念(日出日落;晨线昏线),结合纬线“轨迹说”,引入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引导学生估算“日照图序列”中指定纬线(如极圈、极点、赤道等)的昼长(定量计算)。(2)结合计算启示,总结昼夜长短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变化规律。

设计目的: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原因和基本规律,为后续探究(如,感知昼长等问题)提供知识准备和理解参照。

该方案以两组概念(晨昏线、昼/夜弧)为支架,通过看、画、说、写、算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感悟过程,由易到难、由定性认识到定量分析,步步为营有效建立太阳直射点与晨昏线和昼夜长短之间的联系。

四、有序归纳、精心提炼,成就“临门一脚”

日照图素以“仪态万千”为莘莘学子所惧。其实,日照图中常见的几类问题,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地方时等,看似“泾渭分明”实则“千丝万缕”。因此,高三“日照图”教学中只需牢牢抓住其构图要素中的“两面、三线、五点(表1)”,化繁为简、把握本质、适度提炼,就能够“拨开云雾见月明”。

案例4 日照图判读的技能突破

环节1:“陈图”再现,要素指认。

操作简述:呈现日照立体和平面图重温日照效果,并回顾指认各构图要素。

试题解析:上述命题本质都是考查等太阳高度线的“等距等角”的原理。命题1信息呈现比较常规,命题2、3则属“无线考线”,它们通过简化图形构成、补充文字说明,将“等太阳高度线”的考查从静态上升到动态、从单一上升到多维的层次。基于有序推进或适时点拨,学生不难发现三道命题的本质都是基于:球面距离PO=QO=90°,且P、O均位于赤道,故P点经度均为110°E。

设计目的:通过典例解析和实战演练,以求达成“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和问题指向判别能力”的目标。

该案例三大环节指向分明、立意渐深:环节1通过“陈图”指认整合先期获得的诸如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模块知识,提炼日照图的核心构图要素、理清各要素间的逻辑和几何关系;环节2选择性列举高中日照图常考问题和信息参考点以为学生“实战”能力的提升提供思路指导;环节3用“习题(典例、精练)”变“被动识记”为“再生建构”,不断集成和提升学生的“日照图”学习及解析能力。

结束语:基于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差异,高三日照图判读能力的培育策略五花八门、仁者见仁,但切忌断章取义的“快餐式”教学。在此,本文仅籍以抛砖引玉。回顾多年高三“日照图”教学中的“挣扎”,笔者觉得有几个问题虽是老生常谈却仍值得关注:①施教过程中,应将“看图、绘图、析图”贯彻在整个“日照图”教学过程之始终,注重图形意识的潜移默化;②关注图形呈现或组合的方式和秩序创新,减少简单的“炒冷饭”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③强化知识模块之间及其内部的逻辑梳理,培育日照图判读的再生能力,避免“越教越不懂”的混乱局面。总之,寓教于学,教学相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教学法

一、新课标下语文教育的内涵

新课程的改革,在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了转变,提倡自主、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但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中并未否定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新课程的提倡,也使一些学校在研究学习方面存在着误区,如为了争取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奖项,专门成立由少数学生和老师组成小组,以至于撇下大部分学生,这样的做法严重误解了新课程的含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一定要结合学校及班级的情况,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整改,在学生学习的方式上进行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被学习到主动学习进行转换;在学习方式转换过程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新课改下逐步对语文科目感兴趣,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由此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在单一的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也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储备人才,不但要适应时展,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推测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及实践运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些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优点再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特点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语文教育已是教育科目中的必要科目,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组成中的重要部分,其语文课程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课程教育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学好语文,为学习其它学科打下牢固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的发展。新课程的开展中,深入的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并对此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采取一些教学措施。以下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人文内涵的突出。语文教学在新课程的改革下,不能看出这个科目教学内容比其他的科目的教学内容变换较突出,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更注重于人文的内涵,更强调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及民族间的智慧,让学生更多、更深刻的了解我国的人文内涵,从中让学生更热爱自己的祖国。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等,在语文的课本中带有大量的丰富的人彩及民族的色彩,学习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交流中,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对学生的创新及情感进行尊重。

2.语文教育从实践出发,让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科目时,其心理已有了较为稳固的语言机制,提供了学生学习条件,这样在熟悉我国的民族文化背景,就相对简单。教师也应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如,在讲《和田的维吾尔》时,让学生在记下自己对文中不能理解的部分,等讲过课后,在分组进行讨论,从讨论中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教师要及时的给学生以补充与引导,让学生正确的面对问题,自主探索问题所在,并提升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生为主体,以个性为主导

新课程中,教育理念有很大的改变,这样为改变使教学的重心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教师为主,学生辅的教育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这样在科目的教育中,教育内容、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学习,以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在新课程的发展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的共性,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对于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化解教学中的规范性和归一性之间的矛盾。即使学生的想法天真,也不要立即否定,以免对学生的天性进行扼杀,让学生沉浸在固定的模式中。学生的天真的想法,从另一方面则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大多数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向作者一样感受身边的生活,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聚集,这样积累的越多,越能了解这种情怀。教师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指导者,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情节联想自己遇到这种事情时,要如何的来解决;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事情,应该如何的进行表达呢。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引,让学生遨游在这丰富的世界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讨发现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

篇(4)

关键词:电视选秀;文化承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114-01

我国电视选秀节目历经初期惊艳火爆后的短暂低迷,当下显现出繁荣景象,无论是节目内容、形式、运营,还是涵于其中的文化风格定位与传播,都所突破和创新。但文化承载同质化、文化承载庸俗化等现象依然存在。在以大众文化为背景的当下社会,电视选秀节目更应以优秀的文化承载带动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其追求商业利益和传播正文化的双丰收。

一、文化承载简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业经历了从起步到腾飞的艰难历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媒介市场化的发展,电视呈现出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特征。而早期的教育功能主导也逐渐让步于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四大功能并存。其中这四大功能的核心要素即为电视节目的文化承载,以节目所承载的文化来实现认知、教育、审美和娱乐功效。当前我国选秀节目在主要发挥娱乐功效的基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应和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诉求。电视选秀节目中的文化传播效应正是其文化承载力的体现。

二、文化承载现状

当前我国电视选秀节目集中代表了草根文化,电视不再是精英人士和专业演员的舞台,普通大众都可参与其中并有可能扬名天下,走上星光之途。这正是节目最为吸引人所在。文化承载于当下我国节目又不仅仅是草根文化,不同的选秀节目包括有交杂着大众文化、民族文化、精英文化和消费文化等内容。而优秀文化在契合民众精神需求的同时,恶俗文化也在侵蚀着社会受众的心灵。当前我国电视选秀节目在其文化承载上正是以双刃剑功效为表现的。我国目前电视选秀节目的文化承载问题不容忽视。

1、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一大特点就是同质化严重克隆泛滥,创新不足。前期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生长于中国大地,但夭折早逝的颇多。一个优秀的节目理应有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内涵,这正是节目的核心竞争力。节目文化的复制造成文化风格的缺失,文化风格的缺失造成节目发展的不可持续。马尔库塞说,同质化是人类失去审美能力后的一种相互模仿所造成的文化特征。同质化的节目弱化了节目本身的多样性,也磨平了受众的棱角,剥夺了其思考能力,最终将会是对娱乐节目和受众以及社会的多重戕害。

2、文化承载的庸俗化。庸俗化主要体现在过于浓重的商业化色彩、无底线的炒作、审丑化特征、猎奇窥视煽情的浅薄娱乐等。一些电视选秀节目放弃了教育功能,甚至连审美的标准都弱化了,把娱乐用放大镜彰显出来,突出和强调了是感官的刺激和享受,最终难逃低俗的厄运。各个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竭尽所能夺取有限的受众,煽情和恶意炒作是他们最常用的方法,最终将期节目的文化内涵消失殆尽,极尽无聊声色之娱。选这样的庸俗没有给大众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抚慰,没有在大众心目中形成文化的烙印。

三、发展策略

真正优质的电视选秀节目应该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而不是单纯的猎奇、窥视、煽情等浅薄的声色之娱。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传媒一方面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要维护本土文化的自主性,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电视选秀节目不应在“同质化”“低俗化”中夭折。也不应在所谓的“高雅化”的背后,是空洞的节目内容与曲高和寡的观众影响力。文化承载的正真善美,是电视选秀节目的持续发展的根本。

篇(5)

毋庸质疑,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这对治疗过去教学过程中注重形式化引入,大量编制虚假引用试题对数学造成的硬伤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数学高度抽象的特征和课堂教学时间、场所、教具选用等有所限制之间的矛盾,以及教师对课程目标把握的缺失,使这一思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效能的发挥总是不尽人意。所以,如何让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给学生留下相对深刻的数学感悟,当是教师进行数学设计时必须思考和加以改进的问题。

一、 典型案例,简述

案例1:“台球桌上的角”,课堂上,老师简述台球游戏后画图。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形探究,目的是给出互余互补的概念,揭示其性质。内容似乎很直观,课程进程却极为迟滞,在教师想方设法引导下,才能得出结论,这一环节足足用了三十多分钟,一节课仓促地结束,整体效果很不理想。课后反思,授课教师坦言课本中探究材料处理起来很棘手,其他教师对此也有同感。

案例2:“从不同角度看”,重点是主视图、左视图和府视图的画法。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课堂内各个画图任务,我课前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大量观察、比较活动,学生间交流气氛非常活跃,课堂教学即时反馈效果很好,下课后我也很满意。但是学生以后测试中对画视图又出现不少缺漏,对此我感到很困惑。

案例3:人教版七年级下“平移”,重点观察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关系,相对应的点之间有什么平移规律,我用一个三角板从一个位置平移到另一个位置,学生观察后知道两个三角板形状一样。为了让学生探究平移本质,我叫一学生当演示员,让他从黑板一边走到另一边,其余学生观察后并回答:这一学生的左眼、左耳在前后两个位置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是距离不一样,结论让我惊讶。

二、 基于对案例的反思和对教学设计的相关启示

1.合理把握教学情境的真实度

案例1中的教学内容对背景材料依赖性很强,如果离开对台球桌面上所发生相对全面感知,过早展现全部图形,自然就进入了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轨道,把台球桌搬进课堂,让学生亲临台球桌,显然不可行,但考虑这一背景对数学而言,应该关注球的入射和反弹。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多,选择一些代用品作为实验学具,来创设足以揭示问题数学内涵的课堂教学情境不是不可能,如用弹力球、乒乓球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反弹现象,通过分析后再让学生进行感悟和后续探究。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有鉴于此,教师应该运用自己学科上相对于学生而言的相对优势,高屋建瓴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充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导师。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在求“真”,重在求“实”。求凸现数学本质之“实”,弃与数学无关之“真”。用恰当的方式展现情境,是使所创设的情境高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2.适度拓展情境创设的弹性空间

对于案例2中课题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情境设置和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感悟为什么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再通过实际观察思考和归纳,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以至如何看得更全面、更清楚。至于画视图,则在于忠实记录看的的结果,这样,既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加深了理解,又让他们初步认识“空间图形”内容的学习重在观察和数学思考。忽视了这些必要的过程性设计,课堂教学效能的短暂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和课本给教师留有足够广阔的弹性处理空间。

3.突出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

篇(6)

关键词:体育 学习评价 内涵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182-02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评价的概念:在我国的文字中,“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在英语中“evaluate” (评价)这个词,在词源上的含义也就是引出和阐发价值。

教育评价诞生于“八年研究”,“八年研究”指的是美国自1933年至1940年开展的一次课程改革研究活动。在研究中主要研究人泰勒说:“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评价(实质上就是课程评价)的泰勒模式。

当把“评价”一词特别地用于学校教育领域或课堂教学情境时,在一些情况下,“评价”就是“教育评价”一词的简称。下面是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评价”一词在教育教学活动情境下的若干典型的解释:

格兰朗德(N.E.Gronlund)认为,评价是为了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收集、分析和解释信息的(课堂)系统过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定量描述(测量)和定性描述(非测量)两方面。根据格兰朗德的观点,评价总是包括对测量结果需求程度的价值判断。一个完整的评价计划包括测量和非测量两种方法,用公式加以形象地表达,即:

评价=测量(定量描述)+非测量(定性描述)=价值判断

斯塔费尔比姆(L.D.Stufflebeam)等人认为,“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设计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及优缺点,以便指导如何满足教学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斯塔费尔比姆还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总之,可以这样来描述“教育评价”概念,所谓教育评价(educational eveluation),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标,利用测量和非测量的种种方法系统地收集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学生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不妨把这个定义看成是广义的教育评价。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选用不同的定义。

二、学习评价的内涵

自桑代克提出了学力评价的观点开始,我们就已经知道,其实教育评价首先就是从学习评价开始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评价正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人们开始在不同的层面上对教育评价进行研究。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对学习评价的内涵方面的研究文献非常少,为避免歧义,有必要对学习评价作一说明。

首先,学习是与获得的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情况、能力、效果有关系的,并通过对学习的过程、情况、能力、效果的评定和阐发而达到教育的效果,这才有学习评价的概念的出现。

从前面国内外学者对“评价”一词在教育教学活动情境下的若干典型的解释中,我们知道当把“评价”一词特别地用于学校教育领域或课堂教学情境时,在一定情况下,“教育评价”也就成了“学习评价”一词的简称。“评价是为了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收集、分析和解释信息的系统过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定量描述(测量)和定性描述(非测量)两方面”;“是按照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教育计划的效果等进行测量的过程”。其实,这些解释都是与学生的学习评价紧密相关的。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学生通过教学所发生的行为,予以确定的过程。学习评价的对象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结果,评价者主要是任课老师。

三、学习评价与教学评价、学习测量的关系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客观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从严格意义上讲,学习评价与教学评价并不是一回事,不过,由于教师和学校教学工作质量是通过学生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的,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是基础和根本,世界各国学者一般也是更多地从学的方面论述教学评价的。在我国的教学论文著作中,对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并未做严格的区别,只是简单地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习的评价,从而造成某些认识上的混乱,实际上,教学评价更多的属于学校管理和教育督导研究的范围,学习评价则属于教学论的研究范围。

学习评价也不能等同于学习测量,测量是人们对事物进行某种数量化的测定,运用各种测量手段和各种信息只是对学生行为进行描述,而不管其价值如何,而评价则以这种描述为基础而试图确定学生行为的价值,即根据测量结果对学生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简言之,学习测量着重于对学习状况的数量化测定,而学习评价则是在测量的基础上,着重对学习状况的“解释”与“判断”。在学习评价中,测量的手段和工具很多,但主要是测验。教师根据测验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做出价值判断。判断既可以用于形容词,也可以用于短语,或一组评语表示,它主要回答某个学生在某个学科的某个单元学习中学得“怎么样”。

四、中学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的内涵

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的增长,以及运动技能的形成,都处于最佳状态。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对于提高我国全民族的体质水平,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具有战略意义。

开展中学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中学体育是进行智力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和促进智育的积极因素,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卫生基本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加强体育文化教养的一部分内容。

鉴于学习评价的内涵,我们可以引申和总结出体育学习评价的含义,体育学习评价首先是对学生的评价,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除了是为达到体育目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之外,体育学习评价还要依照划分的五个学习领域、六个水平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学习成果、对学习过程 、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情感进行评价 。体育学习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通过体育学习评价能使我们对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加以断定,进而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和改进依据;同时,还可以通过学习评价这一教学环节激励学生、教育学生。

为此,笔者通过对教育、体育教学领域方面的专家34人进行体育学习评价的涵义问卷调查,专家问卷调查按社会学调查统计通用要求进行,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根据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专家问卷调查表。问卷初稿征求了专家的意见并反复修改后,抽取10个专家,对问卷作了效度评价(见表1)。从专家调查结果看,调查问卷所列各题能反映所要调查内容,具有有效性。为了检验问卷的信度,对问卷进行了重测,两次的相关系数为0.9132(P

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学习评价的涵义中是“对学生的评价”的有28人,占调查人数的 82%,认为是“为达到体育目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的有32人,占94%,认为是“通过体育教学实践, 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的有31人,占91%,认为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情感的评价”的有 33人,占97%。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体育学习评价:体育学习评价是指根据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具体情况,对其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既包括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诊断判定,又包括对学习结果的评定,还包括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叶澜主编,陈玉琨,沈玉顺.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7)

1.“扬州八怪”是指____朝活跃在扬州的8位风格相近的革新派画家。「

A.宋 B.元 C.明 D.清

2.《自由女神引导人民》是法国____绘画垢代表作品。「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印象主义

3.《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____的代表。「

A.贝多芬 B.巴赫 C.约翰?施特劳斯 D.李斯特

4.汉末魏晋时期出现的____名曲《广陵散》、《梅花三弄》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A.古琴 B.古筝 C.扬琴 D.二胡

5.由些可夫斯基作曲的古典芭蕾舞剧____达到了古典浪漫主义舞剧的光辉顶点。「

A.《天鹅湖》 B.《天鹅之死》 C.《罗密欧与朱丽叶》 D.《浮士德》

6.梅特林克的《青鸟》、《不速之客》等作品是____戏剧的典型之作。「

A.荒诞派 B.象征派 C.写实派 D.印象派

7.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是20世纪50年代____影片。「

A.法国 B.意大利 C.英国 D.日本

8.影片《城南旧事》由____导演,曾获金鸡奖。「

A.谢添 B.谢晋 C.吴贻弓 D.滕文骥

9.《红字》是美国作家____的代表作。「

A.奥尼尔 B.霍桑 C.爱默生 D.福克纳

10.席勒在____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

A.《美育书简》 B.《诗艺》 C.《艺术哲学》 D.《美学》

11.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派”以____最为。「

A.山水画 B.花鸟画 C.人物画 D.墨竹画

12.提出“风格即人格”的法国文学理论家是____.「

A.莫里哀 B.布封 C.福楼拜 D.丹纳

13.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驱除____.「

A.诗人 B.政治家 C.工匠 D.军人

14.康德最的学论著是____.「

A.《美学》 B.《判断力批判》 C.《汉堡剧评》 D.《拉奥在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魏晋六朝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三位画家被称为“六朝三杰”。

16.20世纪20年代,萧友梅在的支持下筹建了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______。

17.最早的舞蹈是______、______、______三位一体的。

18.我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起源于江苏昆山的______是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而京剧是在______多年前______进京演出后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19.工艺艺术的基本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点。

20.艺术创造的过程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步。

21.与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的创造个性特征相比较,艺术流派则体现了风格相似、相近的艺术家们的______.

22.审美效应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情形。

23.艺术语言除了自身的______价值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功能即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

25.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26.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27.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

28.简述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9.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30.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C 4.A 5.A 6.B 7.B 8.C 9.B 10.A 11.A 12.B 13.A 14.B

二、填空题

15.顾恺之 陆探微 张僧繇

16.国立音乐院

17.诗 乐 舞

18.昆曲 200 四大徽班

19.实用与审美 物质与精神 技能与创造

20.艺术体验 艺术构思 艺术传达

21.艺术派别

22.共鸣 净化 领悟

23.审美 塑造艺术形象

三、简答题

24.(选择三种即可)

(1)摹仿说。这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摹仿,柏拉图、苏格拉底均持此说。

(2)游戏说。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具有的游戏本能,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可以运用于没功利性的活动中,体现为自由的游戏。

(3)表现说。克罗齐、柯林伍德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情现和交流的需要。

(4)劳动说。俄国者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中。

25.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和情境的过程,它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特征有:

(1)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

(2)审美想像是积极能动和创造性的(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26.(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的是指蕴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

(2)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情境及意境所凸现出的理性内涵。

(3)在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统一于文化。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和理性精神的统一。

27.艺术鉴赏的主体性体现为:

(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

(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

(4)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

28.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1)高度的纪实性;(2)主题的创造性;(3)光与影的结合。

四、论述题

29.答案要点:

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回答时须用具体艺术实践对此加以描述。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锻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30.答案要点:

(1)艺术典型是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具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2)艺术典型的具性是指形象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性。艺术典型的个性问题就是个性鲜明和独特性问题。以阿Q而论,其形象的鲜明性是他的爱看热闹、赌钱,而主导性性格则是“精神胜利法”。阿Q这个典型所以能够令人难忘,就在于鲁迅先生集中笔墨描绘了阿Q性格中“精神胜利法”的种种鲜明表现。这一点无疑具有一种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特征。他具有独特的外表、行为、生活习惯和性格、情感和独特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