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8 16:51: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研课题的实施步骤

篇(1)

关键词 过程质量控制 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 质量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Whole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to the Topic Research Process

——Take Vocational Skills Certification Exam Development Topics for example

WANG Hui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Jiangsu 215008)

Abstract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opic research is mainly mid-stage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 knot, this management tool emphasis on the end of th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 ignoring the quality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control. Cannot let the whole research process run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it can not discover and solve problems, so a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results.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quality control" concept, a clear division of the research phase, phased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results of the quality of work"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work by researchers to ultimately ens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vocational skills certification exam development class subjects, for example, studied the methods of its quality control process.

Key words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vocational skills certification exam development;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相一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助力器”,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育科学研究队伍的整体质量也得到了长足提高。①

现在科研单位对所承担课题完成情况的检查方法主要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对课题的数量指标及质量指标进行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以及最终验收。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参照合同文本逐项核实。这种手段本身偏重于成果的末端检验及评价,而忽视了研究过程的质量把控。②

质量具有可追溯性,成果的质量问题必定是因为过程的质量问题导致的。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问题往往又具有隐含性,有时需要较长时间甚至要等到物化后才能显示和反映出来。所以,采取“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加强课题研究过程质量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③

1 课题研究过程质量控制

课题研究过程质量控制是根据系统工程及控制论的思想,对研究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的一种手段,它应当反映课题研究规律和管理要求。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有关规定和课题特点,制定具体研究程序,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实施分阶段质量控制。在每个研究阶段之间设立控制点,分阶段实施控制;前一阶段工作没有达到要求,不能转入下一阶段。它的指导原则是“以工作质量保证成果质量”,通过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质量来最终保证和提高科研成果质量。通过实施课题研究过程质量控制,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随时掌握质量动态,及早发现异常,把可能影响成果质量的隐患消除在发生之前;一旦发生质量问题,也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并杜绝重复发生。④

2 课题研究全过程质量控制实例——以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为例

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为了保持历次考核鉴定之间的连续性、稳定性、有效性和公平性,通常采用开发题库、利用计算机组卷的方法达到这一目的。⑤题库中试题内容涵盖每个技能鉴定点,难度分层次,形式以客观题和实操题为主,总数量为一份试卷题目数量的10~30倍。试题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可信度。

2.1 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课题质量控制内容

依据研究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课题的分阶段实施步骤,就是该课题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分阶段内容。

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课题实施步骤:首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对水质监测技术标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技能鉴定命题技术规范等相关文件进行深入的学习,充分获得研究本课题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模块和技能操作模块职业技能鉴定要素细目表的制定,同时制定“关于试题编码、命题格式和命题要求等命题技术规范”等相关性文件;课题组成员依据各自的分工,以技能鉴定要素细目表为依据,按照一定题型和难度的要求进行命题,并按照制定好的技术文件对试题进行编码和格式整理 ;最后,制定组卷计划或组卷模型,合理设置各类题型以及各种难度题目的分值比例,确保试卷的科学性、严谨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对该课题全过程质量控制,也就是对收集资料、成员培训、计划分工、理论模块和技能模块的划定、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细目表和技能操作鉴定要素细目表的制订、试题的编制要求和格式的确定、命题、组卷等过程进行分阶段质量控制。

2.2 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课题过程质量控制方法

图1

题库开发课题研究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是:采取合适的方法在每一个实施环节结束时,对其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质量评价,评价结果将决定下一步的工作内容。评价结果为“合格”,则研究进入下一个环节;反之,则返回上一个实施环节进行问题查找、纠错、再评价,直至达到“合格”,前一阶段的工作没有达到要求,不能转入下一阶段。具体技术路线见图1。

质量评价的方法分两大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其中定性评价方法有专业判断、类比调查、满意度调查。定量评价方法有多项指标评定法、专家打分法等。例如:每道试题的质量评价采用多项指标评定法,每位专家对每道题目按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规范性、稳定性、公平性六个指标⑥按照10分制打分,总分值超过36分的题目为合格题目,可以入选,反之则需要进行修改后重新评价。

3 结论

课题研究的质量控制,是科研计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不仅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而且对成果的应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科研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明确划分研制阶段,设立质量控制点,分阶段实施质量控制;每一阶段每项工作都要规定结束形式和质量标准,作为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把关的依据,这样才能使整个过程受控条件下运行,从而保证成果的质量。⑦

注释

① 欧阳旻.基于过程控制的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4:56-57.

② 于涛,吴晓春,田松岩.对课题质量管理问题的思考[J].林业科技,1993.3:68.

③④杨光.科研过程质量控制的原理、程序和方法[J].科研管理,2000.3:106-112.

⑤ 张中海,顾华,李红.目前题库建设中的反思与前瞻[J].电化教育研究,1998.5:60-62.

篇(2)

近几年来,笔者从事区域教科研课题管理实践,结合区域教师课题研究的现状,就中小幼教师课题研究如何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谈一点思考与看法。

一、教师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检视

从区域各级各类“十一五”课题结题情况看,我们发现,中小幼教师承担的课题,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课题极少,许多课题研究成果因价值不大而缺乏推广意义;也有一些课题因缺乏研究成果而结不了题,课题研究最终不了了之。在2012-2013学年本区域开展的课题调研工作中,我们发现,中小幼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课题选择不当。教师在课题选题时考虑不够慎重和周密。选题不切自身实际,课题研究范围太大或太窄,研究力量不足,研究难度较大;或研究起点太低,重复别人走过的路,难以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或把教育教学工作内容或经验当作研究内容,缺乏研究的价值。选题不当实属课题研究的“胎里毛病”,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质量,甚至课题的生命。

二是实施过程缺失。一些课题承担者由于缺乏科研意识,在课题立项后因忙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而淡忘课题研究,或没有按照研究设计方案所规定的内容、时间、方法和程序展开研究;没有(或不会)正确使用相应的研究方法开展好各种研究活动,没有对研究对象采用相应的行为措施,也没有观察、测定、记录研究对象的反应,缺少有价值的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这样的课题即使能通过结题,其课题研究也属于假研究。

三是缺少专业引领。许多课题研究的承担者喜欢孤军奋战,很少做文献研究,不重视理论学习,缺乏与教研、科研部门的专家沟通,在开题论证、研究实施、整理结果等研究环节,没有取得专家指导;只埋头实践,不善于反思,缺乏应有的专题研讨与学习交流;或闭门造车,不会总结经验与诊断分析,最终陷入迷茫,致使课题做不下去。

四是研究成果单一。目前,课题研究成果单一化、功利化倾向依然存在,教师课题研究往往会陷入从文本到文本,脱离自身实践的泥淖。不少课题结题时只呈现文本形式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缺乏相关实践形态研究成果的支撑与佐证。一些课题研究成果(结论),并非建立在对研究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客观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基础上,也没有经过严谨、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论证,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夸夸其谈,或参考他人研究成果,引申扩大,拼凑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这样的课题即使结了题,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可言。

毋庸讳言,目前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确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片面强调课题研究的学术性与理论性,以及把课题研究作为职称评定与业务晋升的阶梯,当作学校的“门面”与“招牌”等“功利”思想,导致课题研究目的不明,目标定位不当。应该说,课题研究让许多普通教师遭遇了困难与尴尬。

二、“三真”:提升课题研究品质的应然追求

有效解决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必须将“改进实践”作为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引导教师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争取“真”成果,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改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师生成长。

(一)要研究的是“真”问题

课题即问题。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须研究具有研究价值的客观存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在课题研究正式实施之前,研究者必须认真重视开题论证活动,修正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启动准备工作。

1.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促进师生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教育教学实践本身亟待解决的问题里,在教育教学的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或背离中,从教育教学理论文献中发现的空白与矛盾点,从教育教学内部及其与外部(家长、社会、行政等)的矛盾处,精心选择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通意义和研究价值的“真”问题,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研究水平,找准一个突破口或切入点,确立一项适合自己的好课题。

2.切实加强文献研究。课题研究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需要占有广泛而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相关信息。因此,研究者必须进行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文献研究。在课题立项前后,研究者必须加深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了解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该课题或类似项目的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该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以帮助研究者正确认识“自己研究的是不是‘真’问题”,以避免研究起点过低,进行重复无效劳动,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

3.虚心接受专家论证。有专家参与的课题开题论证十分重要,能帮助课题承担者认清自己研究的问题到底有多“真”。开题论证重点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论证研究目标,确认课题研究范围的广度与研究者研究水平的程度,使研究者能知彼知己;二是论证研究内容,关注研究内容是否紧扣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是否整体完备,表述清楚,各子课题是否相对独立、难易均衡。三是论证实施步骤,使课题组成员统一思想,全面了解、认识课题,明确各自任务和具体做法。接受专家论证指导,能使课题组成员学会与专家沟通、对话,提升课题研究层次与境界。

(二)要展开的是“真”研究

要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必须进行真研究、真实践。教师开展真研究,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立足教育教学现场,遵循课题研究的程序与方法。笔者以为以下三个方面对提升课题研究品质至关重要。

1.精心设计研究方案。有了精心设计的课题研究方案,才能有“真”研究的展开,才有取得“真”成果的可能。课题组必须认真吸收相关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如课题名称表述、研究目标定位、研究内容分解、研究方法选择、研究任务落实与实施步骤调整等等。如果发现所研究的问题失了“真”,有必要向上级课题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更改课题名称。一个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方案,能使后续研究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有效降低研究方向与方法上的失误。

2.立足教育教学现场。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其“改进实践”的价值。课题研究要立足教育教学现场,必须重视对实践现状的调查研究,正确运用问卷调查、访问观察等方法,了解问题(事实情况或现状),分析事实,认真研究,得出结论,证实这种问题,以寻找解决办法,或改进工作,或形成进一步(或新的)研究的方案。事实证明,有了调查研究,才能将现实存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及其表现形式作为研究课题。也正因为调查研究具有这样的功能,在大多数教育课题研究的中期、后期都应该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研究状况,验证研究假设与实践成果。

3.正确使用研究方法。许多缺乏研究实施过程的假研究,其症结就是因为课题研究方案中所呈现的“研究方法”变成了只是“写给别人看”的“摆设”。因此,要进行“真”研究,必须科学使用研究方法,尤其是各项子课题研究的实施,要按照特定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活动。如教育课题研究中应用较多的行动研究,应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程序进行螺旋上升式的研究,体现研究的动态性、联合性、参与性、反思性,来解决那些所要解决的“真”问题,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工作。可以说,符合课题研究需要的研究方法的正确选择与使用,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

(三)要争取的是“真”成果

成长即成果。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协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要力争取得有价值的“真”成果,需要关注研究对象的具体变化,关注课题研究实践形态成果的生成。

1.正确定位课题研究成果。研究者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就根据研究对象与内容科学合理地设定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这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成果的形成,也有利于课题管理者据此检查验收课题和鉴定成果。中小幼教师课题研究成果除了文本形式的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或专著,以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教育评论外,更应关注实践性成果的生成,如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教育叙事、研究日志、自编教材、课件、相关网站(平台)或资源库等,还可以将体现研究对象具体变化的师生作品及其他个性化资料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佐证材料。应该说,课题研究真正解决了那个“真”问题,真正改进了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了师生成长,就是最有价值的“真”成果。

2.重视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课题研究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论点或观点,分析研究状况,解释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甚至评定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教师个人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主要是积累应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时所形成的资料。而学校课题研究则需要课题组有关人员根据研究特定需要,使用包括录音、录像、计算机等手段,通过测量、调查、观察、访谈及文献查阅等途径,采集、记录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相关的各种数据资料与非数据资料,按相关研究程序与档案要求,进行存储、筛选、分类、整理。这对课题研究成果与结论的形成至关重要。

3.学会总结提炼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是课题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许多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遇到的一大难题。总结提炼研究成果,要全面具体、客观真实,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所积累的研究资料,进行仔细分解与深入剖析,经过比较、综合、归纳,揭示所研究的事物的内在必然联系,得出可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研究成果的分析阐释,必须客观准确,不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不参考他人研究成果,要做到资料翔实,条理清晰,表达简明,合乎逻辑。教师对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不为报刊杂志发表宣传,或通过课题管理部门成果鉴定获得一纸结题证书,而应该关注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去探索、考察对曾经研究的问题所下的结论,能否在同类问题,或更大范围内适用,进而发现新问题,确立新课题,展开循环上升的研究。

篇(3)

二、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全面负责班级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工作者;班主任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历史使命;承担着促进和指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综合发展的重任。特别是在实施“科教兴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在为祖国培养人才这一千秋大业中,班主任工作发挥着极其巨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身心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发展,培养和造就面向世纪的一代新人,班主任的工作辛苦而繁杂,较之常规的班主任工作,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工作模式等方面都有了根本的变化,所以,要求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要有思维和变革,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学生的精神领域,要有敏锐的眼光和积极的思考,以“开放性”、“多样性”、“民主性”、“ 专业性”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会比较和选择,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自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在工作中不断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学校的管理是宏观的,更具体的工作由班主任来做,班主任和班委会干部要以身作则,影响和塑造学生的行为规范,以班主任为典范,带动学生干部的风范,以学生干部的风范带动学生的规范;建立制度,规范管理,针对学生的年龄弱点、难点、特点、亮点,在广泛讨论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究制定各种班规制度,把严格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结合起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其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而现代化的 人是有其素质标准的。即(1)高度的民主意识、民主行为;(2)高度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3)终身 学习的观念和能力;(4)开放的心态;(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6)合作与竞争意识;(7)责 任与质量意识;(8)效率和效益观念;(9)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0)崇尚真理,不迷信权威。这是 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是我们对班主任提出的具体培养目标。 为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要培 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角色,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 ,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生存发展,做学生的引导者、心灵导师。 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在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思想及全纳教育理论的影响下,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 生,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教育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整合教育资源(学 校、家庭、社区等),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小学生的模仿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 事物的好恶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直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因此,班主任工作便显得更为重要。 面对当今小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心理健康问题明显增加,抗挫折能力弱等现象,以及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导 致人的认识能力存在差异、价值取向多元化,出现教师与学生家长教育价值取向的沟通问题……为此,我们需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班主任工作,以"为学生一生负责"为教育宗旨,开展此项研究,探索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模式,总结概括其特点,以增强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三、 开展此项研究的条件分析

对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已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条件: 本课题组主持人从事多年班主任工作,有较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育人理念,现如今又担任本学校的德育工作,又有很好的条件为课题的研究收集材料。另外,主持人又参加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有多篇科研论文在国家、省、市级的刊物上发表和获奖,有丰富的科研能力。

四、 前期的准备工作:

学校一直围绕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对教师进行培训,所以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讨论交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等形式,对班主任进行了较系统的学习。目前课题组主持人已对"人本理论""多元智能理 论""情绪管理理论""全纳教育思想""人的现代化理论"等现代先进教育理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学习和教育实践不断深入领会到: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要从物化走向人化,要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能动的、创造性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权利,关怀学 生的成长。对学生的教育要由强制性的单项灌输转向双向的平等对话。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成为两代人的相互影响,共同参与,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相互理解、相互悦纳、相互勉励、相互启发、相互涌动、相互创生、共同发展、共享快乐的过程。认识到德育本身应当是一个整体,作为班主任应该把德育工作融合到整体的教育中去,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五、 研究步骤

(一)实施步骤设计

1、准备阶段(XX.12---XX年.5)

(1)学习内容:国内外现代教育理论,国内外优秀班主任教育工作的研究理论。

(2)采用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有关情况。

2、实施阶段(XX年.6---2010.7)

通过对课题进行深入的行动研究,不断总结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模式。

(1) 调查分析阶段(XX年.6---XX年.10)

(2) 策略设计阶段(XX年.11---2010.8)

(3) 对比实验阶段(2010.8 ---2010.6)

3、总结成果阶段(2010. 7 ---2010.9)

对第二阶段研究工作中提出的班主任工作模式的典型案例等教育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优化策略,将各种策略系统归类,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进行成果交流。

(二)课题完成保障条件

1、本课题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得到去教科室行家的直接指导。

2、我曾多次参加过学校各种研究课题,并有较高的责任心完成课题研究。

3、时间保证:会以高度的责任心坚持定期学习,定期活动,定期研讨。

六、预期课题中期成果

1、XX年12月----XX年年5月 实验方案

2、XX年年 6月----2010年6月 论文《小学班主任工作模式》

3、2010年7月----2010年9月 研究成果

七、最终研究成果

(一)实验研究总结报告及附件

(二)实验教师典型教案

(三)实验教师的经验论文

(四)学生的相关作品及资料

篇(4)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开展“中队经营”,满足少先队员“快乐生活”的自身需要。

“快乐生活”是当今少先队员身心所迫切需求的,“快乐生活”会给少先队员带来幸福童年的回忆,生活的信心、学习的动力、健康的心态和对美好的向往。“快乐生活”是通向勤奋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桥梁,非常重要。我校开展的中队经营就是围绕“一切为了队员、为了队员的一切、为了一切队员”的宗旨,通过中队经营,让队员自己来创造快乐和感受快乐,就是要队员自己共同创建快乐的中队集体,在快乐的集体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发展。

2、开展“中队经营”,满足和谐发展少先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更有效地发挥少先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合力,一个学校只有将少先队文化和校园文化和谐发展,才能使两个文化的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民族文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进而便可加速推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进程。目前,我校正致力于“生成教育”的研究,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树立了这样一种教育观,那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智慧和人格的不断生成。学生的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生成的。生成的关键是教师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我想,从这样的定义中大家不难发现,“关注人格,师生和生生互动以及自我教育”都是明显带有我们少先队工作作风特质的关键词,因此,我校的中队经营是统整于生成教育之下的一种快乐队建形式。我们认为,只有寻找出少先队文化与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结合点,才能创造出新经验,取得新成功。

3、开展“中队经营”,满足少先队自身建设的需要。

少先队有着光荣的传统,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表明,自身建设是我们做好全部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在“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的工作要求下,我们以“中队经营”创建为平台,从抓理念、抓项目、抓标准、抓培训、抓评价等方面整体推进我校“中队经营”的开展。我们将中队经营建设与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相整合,吸引更多的中队辅导员自觉地加入到少先队理论研究中来,通过深入各中队调查、子课题跟踪指导、每月的经营者论坛、阶段成果展示和评选优秀等形式,全面增强我校各中小队的活力。

“中队经营”的界定: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经营”一词不再仅仅局限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经营一词的定义:1、筹划并管理(企业等)2、泛指计划和组织。

在我们的字典里我们是这样诠释“中队经营”一词的:中队经营是以每一位队员为主体,把中队作为队员在校生活的基本单位,通过小队自主创立、维护、管理中队事务,并在交往、合作,感受服务与被服务的不同角色体验过程中,习品德、学做人、练本领、增才干、促发展。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我们通过上网、专家咨询了解到,目前,台湾在班级经营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许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我校早在2005年年初,就已经把班队经营作为生成性德育研究的方向,我校德育处在班队经营方面已经开始了尝试,并积累了许多案例。我校的创新之举,是要将班级经营转化为少先队的中队经营。少先队的基础是中队组织:中队以学校班级为单位建立。队的教育不是可被代替的活动教育,而是儿童群体性组织教育:即自主性集体的教育。发挥队的组织教育作用,就要加强建立在组织的中队集体建设,使班队集体建设一体化。我校的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就是立足于“以队促班”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我们把经营的目标定位于“快乐”二字,通过快乐经营,我们要实践爷爷对我们少年儿童的期望——快乐生活。在区快乐队建及我校生成德育的引领下,我们一中心小学的队员们将“以队促班建集体”,开展少先队的“中队经营”。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形成一套少先队快乐队建构建的新模式;使队员增强自主意识、形成快乐体验。同时,促进辅导员提升辅导力,以活力小队推进快乐中队的创建,凸显少先队组织的魅力。

2、探索开展中队经营的原则、途径、方法,形成并总结一套有效的经验。

3、探索实施中队经营的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方法、评价内容(项目)、评价指标、评价手段等一系列内容。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有关理论的研究:

(1)“中队经营”的概念界定。

(2)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基本特征。

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如下图)

制订中队精神表达共同愿景

共谋经营策略锻炼你我才干

快乐我型我秀扬个性展才华

创立

服务功能

保障功能

激励功能

管理

维护

经营主体

经营后援

(3)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开展“中队经营”的意义。

2、调查研究:

(1)目前“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领域的发展情况。

(2)当前“中队经营”在我校中队建设中的实施现状。

3、“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应用的研究。

(1)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明确此队建模式的框架结构、内容上的构成要素以及模式内部经营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2)探索“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运用的基本条件、运用手段及运用途径。

(3)研究的初步成果在快乐中队创建中的实效和进一步改进完善的措施。

(4)探索、建构评价的方案,明确评价方案的要素、方式、手段、项目和指标。

(5)“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对队员增强自主意识、形成快乐体验及辅导员辅导力地提升的培养实效。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1)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文章,借鉴企业经营、班级经营的内涵、发展情况和目前的研究成果等信息。

(2)依托我校是华师大普教实验基地的便利条件,聆听相关的讲座。

2、调查法

(1)调查分析对当前中队经营在我校快乐中队创建运用中的各类看法。

(2)调查了解目前中队经营在快乐中队创建中的发展情况、实施原则、系统结构。

(3)进行阶段性的队员问卷、辅导员座谈,了解队员与辅导员在快乐中队创建中开展“中队经营”的看法、建议等。

3、行动研究法

(1)层层推进,展示成果

1)以自主报名的形式确定试点中队,制定中队经营方案,重点研究如何吸引全体队员自主积极地参与到中队经营中来。

2)不断组织研究试点中队和辅导员开展中队经营的实施情况。①试点中队方案设计②教育札记选③试点中队辅导员经验交流

3)其他中队辅导员在观摩和学习试点中队经营的基础上制定各自计划并推行富有个性化的中队经营。

(2)阶段反思,强化推进

1)参与中队经营的辅导员,以教育札记的形式记录在中队经营过程中的体会,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中队经营的经验。

2)组织中队辅导员针对自己的反思和总结,进行有目的的有专题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中队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3)组织市区有关专家对中队辅导员在中队经营中的反思总结进行有目的有专题的指导和交流。

研究“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对队员增强自主意识、形成快乐体验及辅导员辅导力地提升的培养实效。

4、经验总结法

按研究的实施步骤分四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总结、撰写报告。

第一阶段:撰写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撰写资料综述

第三阶段:撰写实验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4)

1、调查分析:

分析目前中队经营在快乐中队创建过程中亟待改进的地方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2、理论研究:

学习有关企业经营、班级经营的理念在中队经营中加以运用的理论,并加以归纳整理,找出基本方法和途径。

3、资料研究:

收集、查阅目前对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应用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有关的进一步完善的设想。

第二阶段:基础研究阶段(、5——、8)

1、资料汇总、撰写调查报告。

2、从创立、维护、管理三个纬度来构建“中队经营”的操作流程,明确此队建模式的框架结构、内容上的构成要素以及模式内部经营方面的原则性要求。

3、撰写资料综述。

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9——2007、9)

1、层层推进,展示成果。以自主报名的形式确定试点中队,制定中队经营方案,引导队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在小队中学会与人相处、交往和合作。大队部密切关注、深入了解试点中队和辅导员开展中队经营的实施情况。

2、阶段反思,强化推进。参与中队经营的辅导员,以教育札记的形式记录在中队经营过程中的体会,通过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中队经营的经验。同时,大队部组织中队辅导员针对自己的反思和总结,进行有目的的有专题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中队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3、探索“中队经营”在少先队快乐中队创建中运用的基本条件、运用手段及运用途径。建构评价的方案,明确评价方案的要素、方式、手段、项目和指标。

4、撰写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7、10——2007、12)

1、通过对前一阶段中队经营研究实践的阶段性小结,进行取舍、调整、补充,明确进一步研究方向,并再次进行实践研究。

2、总结经验、专家论证,撰写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

阶段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1——、4)

撰写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

基础研究阶段(、5——、8)

撰写资料综述:《少先队中队经营》

第三阶段

实验研究阶段(、9——2007、9)

撰写中期报告:《创立、维护、管理——少先队中队经营操作流程的研究》

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2007、10——2007、12)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

2、最终完成时间:2007、12

最终成果形式:论文《少先队中队经营的实践研究》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本课题立项之前,学校已经进行了一年的中队经营地探索,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立项夯实了基础。

本课题的负责人诸晓燕老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曾参与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及多项市级课题的研究,是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各级各类书刊杂志发表;学校聘请的张声远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目前,正致力于我校开展生成教育的研究;梅元钧老师多年从事少先队管理与研究工作,积累了少先队研究的宝贵经验,掌握了少先队研究动态及情报资料;严薇副校长是一位专家型、科研型的领导,自己本身又有多年的大队辅导员经验,不仅对我校开展的少先队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自身领衔的多项科研课题获市级等第奖;德育教导周琦老师目前正在着力于生成德育的研究,也为我校开展的中队经营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黄红燕、顾迎来、沈健、徐春娟老师都是第一线的中队辅导员,她们各个优秀,所带领的中队先后获市区级红旗中队、快乐中队的荣誉,沈健老师个人是市的优秀中队辅导员。她们可以搜集中队经营过程中第一手的信息与资料。总之,研究队伍专业结构完整,年龄结构科学,在研究过程中任务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对本课题的研究充满了信心与热情,积极投入研究工作。

课题组所在学校是区的科研先进集体,科研氛围浓厚,学校领导重视少先队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极大的支持。

十一、其他有关问题和保障机制:

资料设备方面,学校具有各种现代化的网络、电子设备,并订阅了《教育科研》、《教育参考》、《少先队科研》等多本教科研专业杂志,也可通过区教师进修学院信息中心、区科研室查阅电子期刊,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对课题经费估算(包括研究所需的出差、调查、试验、资料、上机和小型会议等)

图书资料费:1000元

专家咨询费:1000元

小型研讨会:2000元

外出学习费:1000元

成果结集印刷:5000元

篇(5)

编号

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

学科分类小学数学

课题主持人

主持人单位

填表日期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效、研读教材能力

主持人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71.11

行政职务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教学实践研究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工作单位

电子信箱

1196978465@qq.com

通讯地址

河南省息县淮河办事处天丰路北段

邮政编码

464300

联系电话

姓名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学历学位

工 作 单 位

预计完成

时间

一年

二、主持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三年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著作者

成果形式

发证机关、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获奖、发表、出版时间

三、主持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三年主持的与本课题有关的课题

主持人

课 题 名 称

课题类别

批准时间

批准单位

完成情况

(研究课题如已结题,请提供课题结题相关证书、证明复印件)

四、课题设计论证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材是界定与教师和学生中之间的纽带,因此教材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在此过程中必须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是老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与保证。以往老教材中有新知识的课前准备、复习或者过渡性内容。而新教材的新知识多以对话、情景展示、表格等方式呈现。这为教学探究和交流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可是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等等,给读懂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为此,我们认为,如何帮助老师读懂教材和使用教材,对提高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们提出“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

当下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教材存在三种情况,

1、“教”教材。

从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这样的教师想着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以学会知识为中心的,此为教书。

2、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师想着怎样让自己的教学与学生同步,是以学习对象为中心的,此为育人。

3、“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它极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既能以教材为载体,又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以上几种理解和使用教材方式,由于我们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缺乏,对教材认识不够,因此,在我们小学青年教师中第一、二种情况非常常见。所以对于此项研究非常有必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小学数学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包括教课书、以及练习册等,此外还包括老师用的教案、教学挂图、投影仪等等,我们课题所指的教材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及新课标。

2、本课题主要想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合理使用,开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色,以人教版教材为研究载体,提高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来衡量、分析教材内容,用好、用活实验教材,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成功的实践者,执行者、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三、现实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研究的实践意义

(1)正确解读和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正确解读和实施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能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合理使用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探索出理解和合理使用教材的途径和方法,开发出有借鉴性的案例,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的骨干教师。

课题组成员分别来自县城、农村学校,涵盖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这保证了研究资料、数据及成果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通过老师系统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分析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高效合理使用教材,运用符合教学规律及学生心理水平的教学方法,使得参与实验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出,能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灵活运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对数学规则的理解、计算能力的提高综合数学成绩显著提高,尤其是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不仅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教研水平,而且通过他们的研究带动了周围的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实现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提高、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培养一批有反思力、创造力、科研型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青年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2、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养成学生善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分为两个方面,

(一)、通过探索力求解决以下问题

1、研课标

1.1研读课程目标,新旧课程标准一样,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此外还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1.2 研读新课程六大理念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c.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d.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e.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f.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1.3研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4研新课标“四基”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2、研教材

2.1研读教材所处的地位,理清知识的相互联系以及在小学阶段所处位置与作用,做到整体把握,既做到前后知识不脱节,又做到不重复。

2.2研读主题图、情境图,领会主题图及情境图的创设意图。我们要仔细研究教材主题图或情境图所包含的信息,理解编者意图,认清主题图作用,根据需要选择。只有领会情境的编排用意,才能充分挖掘它所蕴含的教学资源,才有可能修改它、更换它,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2.3研读提示语,特别是小精灵说出的话。比如“你发现了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他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教材,抓住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

2.4研读例题与习题,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习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仅次于例题它是例题的补充和延伸,我们要找到怎样合理的使用例题和习题。

3形成新教师成长的常效机制

3.1集体备课

3.2教研

3.3请专家进行新课标讲座,指导。

(二)、撰写有借鉴性的优秀案例5——7份

六、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概念教学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教育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

3、教育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在每一阶段结束的时候,都要利用已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为下一步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4、案例分析法:教师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书面材料,可以是课例的分析介绍、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也可以是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等。

七、课题研究的拟创新点

1、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而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先要阅读例题、解答习题,要注意把握教材内容实质,提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等,要善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2、用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面对数学教材, 教师需要深入其中,以课标作导向,把握实质,解读好教材才能教好学生。

3、要学会活用教材。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的。

4、“进行学科专题培训——引领学习《课程标准》——帮助梳理知识——科学分析学情——积极课堂实践”能够持续提高新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5、本课题主要想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合理使用,开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色,以人教版教材为研究载体,提高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来衡量、分析教材内容,高效用好、用活实验教材,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成功的实践者,执行者、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八、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9年5月—2019年6月)

1、课题选题,制定方案,确定研究人员,组织课题的申报及立项工作。

2、建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职责,研讨制定具体方案,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 ,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3、邀请县教研室专家进行指导,做讲座,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同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施阶段(2019年7 月—2019年 3 月)

1、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

2、定期开展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研读课标,研读课程目标、新课程六大理念、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新课标“四基”

第二阶段是研读教材,研读教材所处的地位、主题图、情境图、提示语、例题与习题。

第三阶段,通过集体备课、教研、请专家进行新课标讲座,指导,形成新教师成长的常效机制。

3、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各成员将实验期间的数据、问卷调查表、学生作品、个人实验小结、实验感受、与实验有关的论文、案例、课件

九、预期成果

1、论文

2、结项报告

3、案例

注:本栏可加页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限1500字内)

参加课题组的老师均为小学数学学科的骨干教师,都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科研能力,并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水平,分别来自县城、农村学校,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本课题主持人 系市级骨干教师。参加工作以来,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敢于创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并把理论知识积极应用于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之中,形成了自己较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后有多篇并获奖。在教学研究方面,注重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多次获得省市级教育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

课题组成员都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都参与过县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进行课题研究的经验。这些都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宝贵资源和基础保证。

(一)研究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每次认真参与课题活动,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设想。

2、研究计划扎实。我们把研究项目逐步分解,制定研究方案,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实施,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切实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3、研究资源丰富。

(二)研究制度及时间保证

1.明确任务,加强研训。利用教研活动、沙龙活动等继续学习有关专业理论,探讨有关认识,交流有关经验。

2.进一步明晰研究目标,拓展研究内容,将研究点扩展到各年级各领域的学习任务中去,在广泛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研究和个案研究。

3.整个课题研究预计历时一年左右,时间上相对充裕。参加课题组的老师均为小学数学学科的骨干教师,都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科研能力,并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水平,分别来自县城、农村学校,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注:本栏可加页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阶段性成果(限报10 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7月—8月

2

8月-9月

3

9月-10月

4

10月-11月

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提示语

论文

张玉龙

5

11月-12月

6

12月-1月

7

8月-9月

8

9月-10月

9

10月-11月

10

11月-12月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案例分析

张玉龙

最终研究成果(限报3项)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19年11月

2

2019年12月

巧用主题图提高学生思维形象性

论文

张玉龙

3

2020年5月

《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项报告

结项报告

王洪忠

七、推荐人意见

不具备申报资格的申请人,须由专家推荐。推荐人须如实介绍课题主持人的科研态度、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条件等。

第一推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推荐人签章(须本人亲笔签名或本人印章)

第二推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推荐人签章(须本人亲笔签名或本人印章)

八、主持人单位意见

公 章: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九、县区教科研管理单位意见

公 章: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十、专家评审意见

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十一、信阳市教育局审批意见

公 章: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3―0022―02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名师,成为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名师工作站作为“名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名师引领、团队合作、资源共享、均衡互补”的教师专业发展战略。名师工作站的建立不仅是骨干教师交流、成长的舞台,更是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摇篮。可以说名师工作站就是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的“孵化器”。

一、名师工作站的概念

名师工作站的建立实现了将过去以学校为主体,分散自发的“师徒结对”行为变为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制度保障、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教师教育新途径,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向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所谓名师工作站,就是在区域内建立由教育部门主管,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依托、由学科领域的骨干人才组成的具有较高水平教研和创新能力,有明确活动内容,旨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教研组织机构。其工作性质、职能及其组织形式应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可持续性的鲜明特征,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有效地组织开展活动,在课程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其独特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示范辐射是名师工作站工作的基本职能

名师工作站的示范辐射就是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科研成果、经验,通过工作站名师及其成员的示范活动向相关学科的教师推广或影响,这既是名师工作站的基本职能,也是其合理存在的基本价值体现。

在某一个地区,名师和骨干教师并没有集中于一所学校,即使校校有名师,那也是各自为政,在区域内并不能自发地使优质的教育和教师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发挥优质师资的最大效用。而名师工作站的建立,能很好地整合区域内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提供一个展示才能、交流合作和发挥作用的平台,这种辐射引领职能必将对名师工作站效能的释放发挥积极的作用。名师工作站将已获得的某种成果或持有的某个先进理念推广至某个领域的特定对象并对其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也从另一方面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育的均衡和高效发展。其示范辐射职能的发挥,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送教下乡、示范课、传帮结对、讲座、青年教学新秀擂台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一方面带动一个以追求专业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教师群体,并以此改变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培育积极的职业热情。另一方面就通过名校的名师们带领师资薄弱学校的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水平,从而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科研先导是名师工作站发展的重要依托

名师工作站的存在是为教育朝着更好、更快方向发展而服务的,因此教育科研必然是名师工作站的又一重要职能,也是名师工作站生存的重要依托。名师工作站的教育科研课题应坚持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具有教育研究的前瞻性和宏观视野,体现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代表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同时,课题的选择应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待解决的、带有普遍适用性的问题。这样,研究成果才能有助于帮助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难题或困惑。名师工作站的课题研究,在形式上应以校本教研为基本依托,研究者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在工作站的统一部署下集中研究、分散调研,既要有教学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和理论归纳的基本方法,也要采用课程改革的新成果、新方法、新手段。另外,课题研究的成果推广,是名师工作站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工作站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保证工作站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也只有将研究成果付诸于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教育研究的价值,也必将使研究成果直接地转化为教育发展的推动力。

四、专业引领是名师工作站活动的重要使命

所谓的专业引领,是指由具备学科先进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家或专业人才,对某个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开展理论指导、技能示范,从而达到全员提高、行业发展的目的。对于名师工作站而言,专业引领决定着名师工作站的先进性与学科品位。

名师工作站可以通过学科权威的先进理念传播、理论指导和高水平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名师的专业技能示范、帮扶等形式。在统一工作站的基础上,各校设立名师工作室,通过一位名师主持人,一位专家顾问,和几名培养对象的形式同研共读,同课异构,主题研修,课题引领,成果共享,从而达到成员发展的目的。以名师和专家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先进技能通过示范和帮扶,引领教师业务技能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也可以通过导师培养制、项目领衔制、成果辐射制、考核激励制等多种形式运行和发展。不论采用怎样的模式,在这里要强调的就是名师工作站专业引领的效果应具有敏锐的可预见性。因为专业引领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作用极其重要。缺乏目的、计划和有序实施步骤的“引领”不会是“专业”的,工作站所有的专业引领活动开展都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科学合理的计划以及有节奏的实施过程,其结果应该是可预见的或符合预期的。

五、评价体系是名师工作站发展的重要保证

评价体系是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探索名师工作站的长效评价体系,既是名师获得不断提升的重要保证,也是工作站成员成长为名师的学习实践过程扎实有效的重要保证。

名师工作站的评价指标必须建立在教师队伍建设内容的特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层面。因此,名师工作站必须对名师的师德师风、专业素养、教育思想、科研实践、教学成绩和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考察,制定严格的“出站”和“进站”要求和程序,让“进站”的教师既有很高的学识水平,又有很好的个人修养。名师不仅有高超的教学水平和精湛的教学技艺,更可贵的是他们始终保持一种自觉的反思和研究的意识。面对既得荣誉和成就,他们并不满足。所以,名师工作站的评价体系建设应不遗余力地为名师成长过程中的业务技能的提高创造条件。

篇(7)

学科竞赛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一些全国性的高水平学科创新竞赛平台,以任务驱动方式促进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相关的国家级竞赛有“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另外,省级及校级的其他各类竞赛在此不一一列举。鉴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对数据分析处理与建模能力要求较高,故建议在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上述各类竞赛时,重点推荐参加数学建模大赛。通过参加数学建模培训,可使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建模能力、模型求解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与提升,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如水文预报、水库运行调度与管理、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文水利计算、水信息采集与处理等)学习打下良好的应用基础,从而有利于将数学建模等多方面能力应用于专业问题的求解。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课程设置,推荐大二时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培训。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思维培养

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包括课堂教学、课外作业、课下小组讨论等环节。课堂教学作为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启蒙的重要环节,要求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统筹规划,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取适合的专业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从而便于引导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需认真研究教案,讨论教学案例设计,特别是针对目前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一些尚未解决的老问题以及伴随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重点进行讨论。针对我校的区位优势,可利用三峡地区的水文气象资料为基础,在讲解中长期水文预报时,方法众多,类型多样。课程讲解时宜先引入传统的历史演变法,再讲解该方法的不足,引出其他的预报方法。针对预报因子的选择以及预报方法,可将学生分组,引导各组学生通过采用不同的预报因子与预报方法进行径流预报,最后将结果汇总,引导学生进行方法间的综合对比分析,并归纳各方法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等,进一步针对各方法的不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方法。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制订出改进方案或实施步骤,再经讨论后进行实施。这样可以既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与团队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增加科学研究兴趣。在课堂教学环节,还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最新学科发展动向。如讲解《水文预报》课程中的河道汇流方法-马斯京根法,在讲解完方法的提出背景、方法基本理论等后,进一步针对该法的参数率定问题,引导学生在手工率定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优化率定,可以指定学生阅读事先准备好的相关论文,由学生就算法、率定目标等进行自主选择,采用竞赛的方式评选出预报效果最优的学生或者小组,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锻炼了学生的文献阅读、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学生采用专业思维模式进行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起到了巩固专业知识的效果。此外,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研讨式、头脑风暴式、课堂模拟演练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大胆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互动环境。不轻易否决学生的想法,为激励创新思维,还应从成绩评定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奖励。通过上述措施达到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创新思维的效果。

3.重视实验教学,拓展专业实践

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2]。而目前受学时限制,无论是从实验数量与质量上都不足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实验室的开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是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的前提下,合理的对本科生开放部分专业实验室,有利于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诸如《水文学原理》、《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等课程的相关实验,特别应适当开设一些带有探索性质的实验。此外,大力鼓励本科生全程参与研究生的课题实验,尽量为学生创造发现新问题的机会。通过参与实验,有利于学生了解当今的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在本专业的应用状况,如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激光颗粒粒度分析仪、ADV、TDR等先进设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实践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动手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大力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生产与科研课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建立相应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等以利于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我校建立了水利与环境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水文局、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宜昌分院等单位合作,搭建校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实习基地,为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4.建立创新实践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