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物理质量概念

初中物理质量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8 16:51: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物理质量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物理质量概念

篇(1)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概念教学 误区 策略

物理概念是进入物理学的敲门砖,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特别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更应重视物理概念教学。因为概念是人们对经验事实进行分析、归纳而得到的抽象认识,反映事物某一本质特征,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而初中生年龄小,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这就增加了物理概念教学难度。

一、教师教学中的误区

1.“照本宣科”式

有的老师在上课开始时,将这节课要学的几个物理概念名称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自己预习,预习完后指明几个学生回答或集体读出这些概念的内容。不注重讲解分析概念的形成过程,使概念的学习只流于表面,这样使学生只能记住概念的内容,而不能理解概念本质,更别说运用概念了。

2.轻概念,重做题

有的老师不喜欢在概念上花太多时间,喜欢让学生做大量练习,熟能生巧,认为多做题就能理解概念。其实这样消耗了学生的大量精力,得到的效果却不理想。

3.课堂语言随意,不严谨

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定量学科。初中物理虽然要求不高,但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千万不能随意,会给学生造成不好的思维影响,阻碍正确概念的形成。如物体受到了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有的老师说这两个力相互抵消了,其实这两个力并没有抵消,而是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或者说两个力相互平衡了;还有利用惯性解释现象时说由于“惯性作用”,其实惯性后面不能加作用二字,加了就让学生认为惯性也是力了,其实惯性不是力,它是一种性质。

二、初中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困难

1.生活概念代替物理概念

初中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形成了很多生活概念,但这些概念很多和物理上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甚至是错误的。如重量和质量,在生活中,我们问:这袋米有多重或重量是多少?问的就是质量,生活中重量和质量是同一个概念。但物理上这两个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重指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会随着物置、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而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质一个基本属性,是不随位置、形状、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的。还有学习“做功”时,受生活中概念“做工”的影响,等等。

2.概念混淆

物理概念混淆在初中生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于相关概念只注意到它们的相容部分,而忽略它们的相异部分,造成概念之间的混淆。如将压力与压强、效率和功率混为一谈。再如对温度、热量、热值、内能、比热容这几个热力学概念的混淆等。

3.死记硬背概念,不注重理解

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有这样的反映,上课讲的内容都能听懂,但一到解题就无从下手,或一到解题就出错,且不知道错误的原因。这是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中对物理学中最基本概念本质缺乏深刻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似懂非懂,或者说对物理概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死记硬背概念,从而无法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

三、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学生进入八年级,接触到崭新的学科――物理,他们感到陌生又充满好奇。有的同学可能听过高年级的同学说物理很难,也有的可能说物理很有趣。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份新奇感,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物理世界,学会用物理思维、物理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1.从生活实践中引入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许多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教师要善于恰当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要能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这种引入方法易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从生活经验引入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从实验中引出概念

有些概念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并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在学生头脑中尚没有形成概述,这类概念的引入可以借助实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如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以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盆上放上纸屑,直观地看到发声体的振动。

3.用“类比法”引出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可以通过类比方法引出,便于学生理解。如把电流比做水流、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实质。再如学习比热容的时候,把比热容类比成容器容纳水的本领,不同的物质就像不同的容器,容器装的是水,而物质装的是热量,不同的容器装水的本领不同,不同的物质装热量(吸放热)的本领也不同,容器中装入或倒出水后水位会变化,就像物质吸放热后温度会变化一样,从而将很抽象的比热容概念变成很直观的事物展现出来。

4.用“望文生义”法帮助理解概念

篇(2)

关键词:前概念;速度;过程体验

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系统科学知识之前,头脑中对该系统中的客观事物已经形成的概念、规律、思想方法、逻辑素质等的总和。初中物理是一门来源生活、基于小学科学的学科。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已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了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扭转错误前概念,构建新概念模型,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一、教学背景

《速度》选自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这是一节典型的物理概念课,是初中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知识的开端。物理概念的学习在过程方法上常常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学习方法等能力,为之后的物理概念学习起到铺垫和引领的作用。

根据华师大版教参中的教学目标:知道可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学生对速度已有充分的生活经验,能感知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用数学方法计算相关速度。小学只重视速度公式的应用,初中更重视速度的内涵,因此,理解速度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片段及评价

速度概念的构建:

评价:学生根据速度的前概念能快速说出快慢的比较方法,迅速接受速度的定义和公式,但同时也存在两个误区:速度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定义中的单位时间就是时间。该教学片段,教师通过两个问题的引导由教师直接交代得出速度的定义,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形成缺乏过程体验,因此,学生只能说出速度的定义,而且这种陈述只停留在记忆性的层面,不能明确区分时间和单位时间,也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快慢,并根据比值来定义速度。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对速度的理解仍停留在前概念的层次上,不能有效扭转前概念中的两个误区,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速度的含义。因此,教师必须要纠正学生前概念中的错误认识,而该环节的突破也正是本片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修改及效果

速度概念构建的修改:

评价:从三维目标看,修改后的教学在注重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该教学片段通过不同方法的快慢比较,体验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解决了原教学中的两大难点:速度其实是以1秒内通过的路程长短来比较运动快慢的,并将这个统一的时间“1秒”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而定义为单位时间,从而扭转了学生前概念中的两个误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同时,学生也会意识到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和速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另外,该教学片段还使学生学会学习新物理概念及物理量的方法,一个新物理量的引入常常是为了方便解决实际问题,且该物理量的定义要符合常规的逻辑思维,容易被人们理解。因此,其他物理概念的学习也往往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由此可见,速度概念的学习将为之后物理概念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

四、教学反思

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本节课出现的问题:由于前概念忽略事物本质而停留在事物表象,或由于生活经验带来的不恰当认识对新知识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是小学科学学习中形成的不完善概念对目前学习造成的困扰等类似问题,将来也会在其他物理概念的学习中遇到。比如,密度概念的学习,学生的前概念有很多误区:质量大的密度大;密度只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质量变了密度也变了等等。要正确深入理解密度概念就必须使学生充分体验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此类似的概念学习困惑还有很多,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突破学生的前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学生亲身体验,重视概念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物理概念能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本身的内涵,更要重视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渗透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者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做准备。

参考文献:

程传满.物理前概念及其教学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篇(3)

1借助实验导入和激趣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推理严谨周密, 知识的应用灵活多变,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对物理充满兴趣,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非常高, 能自觉地学习物理.但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学习的不断深入,物理学习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增大,同时由于学生对所学的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得不透彻、掌握也不牢靠,在解决相关物理问题时常常遇到困难,教学要求不断提高, 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物理学习的挫折感,尤其是在物理练习和物理考试中连连失败,使得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物理学习的畏惧心理,对物理学习由主动学习变成了被动地学习, 进而发展成不愿意学习物理,失去了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放弃了物理学习.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我们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如何发挥实验的概念教学功能呢?

简单地说应该注重实验过程的严谨性,以及需要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对比.“比较法”是物理学进行科学研究较为常用的重要思想方法,在学生初学物理的初中阶段,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辨析物理现象、概念中的异同,能够促进新的物理概念生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物理知识.

例如,“比热”这个概念的教学,“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是重点内容,在实验时要渗透控制变量法,同时要注重实验的严谨性:

实验观察:“水”和“煤油”两种不同物质的吸热现象.

控制变量:要保证比较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必须排除对“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对实验条件进行如下控制: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控制初温相同,两者吸收的热量也相等.

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必须要突出主要因素,比如上述实验主要应突出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

实验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引导学生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学习效率而主动去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根据学习任务的具体的特点在经过认真分析之后主动制定学习策略并在实际的学习中反复使用来提高概念学习效果.

2运用“比较法”,深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初中物理概念多,不同的概念都具有各自本质,有联系也有区别,有些非本质的表象往往容易模糊学生的视线,导致了混淆,笔者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概念间的联系,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深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例如,对于“重力”和“压力”这两个概念,学生往往容易错误地认为“压力总是与重力相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甚至有些同学更极端,认为 “压力就是重力”,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异.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A物体重15 N,将其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对A施加一大小为7 N,方向竖直向下的力,求此时,A对地面的压力?

借助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并画出重力与压力的示意图,从而认识概念的本质.

3联系生活、对比生活建立概念

初中物理概念往往比较抽象,但是大多与生活有联系,或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对比教学,将一些看似深奥难懂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常识联系到一块,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例如,“电压”这个概念,从其本质上看该概念与电场力做功的概念有关,不过初中物理教材中没有交代,而是单刀直入,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更说不出它的物理意义,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呢?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进行对比的方法.用多媒体展示水流的形成,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对比分析,从现象的观察中总结得出水要能够流动必须要有水位差(水压),然后引导学生从电路、电流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进行类比,建立概念.

4循序渐进、拾阶而上

物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于将“浅显化”的物理现象上升为“规律化”的物理理论知识,这一过程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究来实现,学生学习时如果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学习过程中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从“浅显化”的物理现象中发现混乱和变化,从中探索一种有序的规律,实现现象与意义上的和谐统一,总结出结论并用来解释物理现象,实现对直接经验的超越.

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积累,其次在积累的基础上要对资源进行归纳和抽象,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在理论知识自然得到后,物理现象退到客置,用理论知识来进行物理现象的解释,同时作为辅助记忆理论知识的重要媒介,因此,从物理现象出发通过个体感受、类比、理解等一系列理性分析过程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内化.

篇(4)

关键词:实验探究;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41-01

当前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物理学习的效果。在物理概念教学时,可以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注重概念形成的过程,提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实验探究情境,激发物理概念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对文字表述的物理概念,进行简单机械的记忆背诵,必然会感到概念学习是枯燥无趣的,缺乏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导致了学生的物理概念掌握不好。老师通过把物理概念与实验探究结合起来,利用物理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发挥实验操作性强的优势,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气压强的概念时,老师在课前就让学生准备一些实验需要的简易物品,包括吸管、饮料、注射器、水、钢笔、墨水等,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并且思考:为什么吸管可以吸到饮料?为什么钢笔可以吸入墨水?为什么注射器可以吸入水?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不把吸管中的气体吸走、不把钢笔胶囊中的气体挤压出去,注射器中的空气没有排空,都不能吸入液体。“同学们的发现很好,究竟为什么呢?”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发现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对于大气压强这个概念形成了深刻的感知。

由此看来,物理实验探究可以充分迎合学生爱动手、好奇心强的特点,利用物理实验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大脑,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

二、指导实验探究过程,加深物理概念内涵理解

准确理解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应用概念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在物理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物理概念的理解和重构,才能把物理概念同化到物理知识体系当中。老师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总结归纳物理概念,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重力的概念时,老师在课前准备弹簧测力计、几个钩码、小重物、细线等实验需要的器材,在课堂导入时就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进行复习切入实验,探究重力的概念及知识。首先把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使用已经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归纳总结重力的知识。在实验前,老师先引导学生进行假设,比方说重力的方向,重力与物体的体积、形状、位置高低、密度、质量等哪些有关系。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认为重力是向下的,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系,和其他没关系。“究竟是不是如大家预测的一样呢?用实验来证明吧。”在学生测量重力大小并且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发现了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的比是一个恒定的数值,大约是9.8,所以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例关系,证明了实验前的假设,得到了准确的重力概念。

由此看来,在学生通过物理实验探究方法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适时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进行物理概念的主动建构,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三、创新实验探究内容,增强物理概念应用体验

应用知识既是学习目的,也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巩固知识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时,老师结合物理概念,设计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应用物理概念知识,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物理概念学习的体验。

例如,在学习了摩擦力概念时,老师结合现实生活,设计了一个简易实验,在一个杯子里装了一些大米,插入一根筷子,向上拉筷子结果轻而易举把筷子,而当在杯里装了少量水后,等到水渗透到大米里,再插入筷子就可以把整个杯子提起来。学生们以小组形式,通过同学配合完成实验。有的小组看到这个实验结果时有些吃惊,凑在一起讨论原因。有些小组在加入水后也没有把杯子提起来。老师对于实验没有成功的小组进行了指导,让学生思考问题可能出在哪儿,怎么改进。学生认为可能加水太多了,导致杯子太重了,筷子与大米之间的摩擦力不足以承受,也就提不起整个杯子。老师肯定了学生的猜测,指导学生再次实验,控制加入水的量。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在应用中提高了学习效果。

由此可看,通过设计物理实验,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实现良性循环,达到以应用巩固物理概念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总之,运用物理实验探究的方式,创新物理概念教学,提升物理概念教学效果。俗话说“教有法而无定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时,老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应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科学组织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篇(5)

初中物理概念有很大一部分可以从字面得到解释,对于这些概念,学生可以从字面含义出发,斟字酌句,由浅入深.比如:磁感线,磁-磁场,感-感应,线-曲线,即感应磁场的曲线.再比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均匀,速-速度,即速度均匀不变的运动.进一步延伸则表示在一条直线中,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在解释字面意思的时候,要让学生了解相同的词在不同的概念中不一定具有相同的意思.学生在斟字酌句的时候,经常会陷入迷茫的死胡同.此时,就需要拓宽视野,发挥想象.如“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和“匀速直线运动”中的“匀速”,大部分学生在看到这两个概念中的“匀速”时都觉得应该是速度不变的,实则不然,“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指物体运动的速率大小不变,但运动的方向时刻改变,而“匀速直线运动”中的“匀速”是指物体运动的速率大小不变.因此,学生在从字面上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确保词义的正确理解.

二、从区别中寻找联系学习物理概念

要想真正的理解物理概念,就要学会把相似的概念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找到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比如速度和速率两个概念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些学生在学习完初中物理教材之后也不能完全的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因而刚接触这两个概念时,就要做出明确的区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二者的不同点.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而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速度与位移相联系,平均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是矢量,而速率与路程相联系,平均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是标量.但是二者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或者是变速运动中的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的大小.由此,学生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加深入的理解了速度和速率这两个概念.

三、利用理想模型强化物理概念

理想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指忽略了研究对象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即研究对象的本质问题,或者是在一个研究系统中,忽略了研究对象本身并不影响研究系统效果的次要因素.理想模型通常将研究对象化繁为简,有利于更直观形象的理解物理概念.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点电荷的概念.很多学生刚接触点电荷的概念时并不能快速的描绘出点电荷的样子,学生的脑中,电荷往往是杂乱无章、看不见、摸不到的,它们毫无规律的运动着,但是随着不断的研究会发现:在一个研究系统中,我们只关心点电荷电荷量的多少,因此完全可以忽视电荷的质量、大小、形状和电荷的分布情况,把这些电荷看成简单的集合点,就称为点电荷.如此,学生便在脑中建立了点电荷的理想模型,理想模型的建立为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四、巧用多媒体领会物理概念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给物理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看到原本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原本听不到的声音,让这些抽象和难以想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形象而直观.例如教师在教学静电的概念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活中静电的案例,如用刚梳过头发的梳子去吸引纸屑的场景和夜里脱毛衣的场景,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静电事例,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再例如,教师在讲解电流的概念时,可以调用电流产生和运动的模拟动画,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电流的产生及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电流的计算公式和电流的微观表达式.所以巧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保证物理教学有质有量完成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初中;高中;衔接辅垫;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77-01

在高中物理教学总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差异性,造成了学生难以在短期之内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初高中物理教学上的衔接工作没有做好。因此,做好初中物理教学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铺垫工作,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快速适应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以及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意义。

一、物理教学难以衔接的原因

1、教学内容存在差异。初高中物理知识之间固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上,初中物理知识更加形象,更加容易理解。而高中物理教学知识侧重于抽象思维,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尤其是矢量运算等方面的内容的增加,使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更加大。

2、环境的变化。初高中教学过程中,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以后,面临一个崭新的环境,尤其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完全是陌生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时期,学生心理上存在巨大的落差感,导致了物理教学质量难以迅速提高。

二、做好物理教学铺垫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开端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就让学生普遍接受部分高中物理的知识,可以提前让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有所了解,从而促使学生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授部分高中物理知识,对于学生进入高中时期之后,迅速的融入到物理学习氛围中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高中教学进度的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习惯某种学习方法之后,特别容易产生惯性思维,一旦学习方法需要改变,就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适应阶段。而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正是这一教学规律的体现。在初高中不同的物理学习阶段,无论是课堂知识量、教学节奏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造成学生很难在短期时间之内适应高中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而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在物理教学方面的适应力,将适应时间压缩到最短。这样有利于提高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有利于高中教学进度的推进。

3、有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初高中物理教学知识虽然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高中物理知识是建立在初中物理知识基础上。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时期,就开始渗透高中物理知识的内容,从而使学生预先对高中物理知识进行适应,这样有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比如,在高中物理教学阶段,受力分析是其中的一项重点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受力数值计算的时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是该项内容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密切相关。如果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就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合理深化,那学生高中物理学习时期,就会很快适应相关知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做好教学铺垫工作的策略

1、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知识之间有其固有的关联性,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将初高中物理知识进行恰当的衔接,是做很好教学铺垫工作,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在速度这一概念上,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速度一个标量。这个概念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但是到高中时期,速度则变成了一个矢量,具有其方向性,这个概念就相对复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导致高中教学中对于初中物理知识产生了怀疑,这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如果在初中时期,就对这个概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普及,就可以使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两种定义之间的不同,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迅速理解和掌握。

2、采用不同思维方式教学。由于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也是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难以快速提高物理学习质量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就适当的让学生利用高中物理思维方式来进行思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预先了解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提前走入“高中”,体验“高中”,这样就能提高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对物理思考方法的适应性,在初中就完成思维的“过渡”。

3、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改进,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学阶段,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将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部分知识,潜移默化的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将初高中物理之间的隔阂消除掉,为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奠定基础,能够在进入高中迅速适应高中的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创设物理情境及实验情境、实现现实生活与物理知识学习的对接、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优势互补来优化课堂教学等,都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的现状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研究方面,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研究的国家,早在1989 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就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巨大的发展前景,并由此提出了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整合的“2061”计划,旨在提升美国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其别提出要将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进行充分的结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发展研究大致可分为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个阶段。前者指的是计算机辅助下的各类教学活动,是一种通过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进程的安排、并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综合应用超文本、多媒体、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片面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实现了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后者指的信息技术不再仅局限于计算机技术本身,还包括了网络、远程教育、虚拟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关系也从之前的辅助关系转变为整合关系,关注的范围从单一的课程教学扩展到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学习过程。

在我国,尽管信息技术和教育结合的研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国内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在上世纪 90年代末,国家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相关专家首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提议,并成立相关的研究组织。

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即新课程基本理念中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通过探索和观察物理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去。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为探究教学过程中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创设各种必要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效率。

二、基于初中物理课程实践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1.利用信息技术引入和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概念指的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惯性,是物理事实的抽象概括。物理概念不仅是基础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通过信息技术,引入和创设物理概念的情景,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在讲授“电流的形成”时,因为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仅靠想象难以在脑中建立电流这一概念的思维模型及形成的过程。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使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出电流的形成,并与水流的形成进行类比,同时将“短暂电流的形成过程”与“短暂水流的形成过程”进行类比,将“持续电流的形成过程”与“持续水流的形成过程”进行类比,变抽象概念为直观动画,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这一知识点,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又揭示物理本质,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具有逼真模拟的功能,能够通过二维、三维动画将一些不易观察清楚的、难于操作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直接呈现的实验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带来的不良结果。

3.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实验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理科实验室,为防止由于实验操作不当造成的各种危险和实验仪器的损失,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对学生进行了诸多的限制;有时由于实验条件的制约,实验结果甚至和理论不一致,造成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困扰。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和演示物理实验操作,如分组实验操作模拟、实验错误操作模拟以及物理过程短状态、变化快的现象模拟等,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室的不足之处,还可以让物理实验更形象逼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1.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调整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对物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更生动形象地显示出来。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让学生可以更全面的参与到实验中去。从而使模糊的物理概念清晰化、抽象的物理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物理理论简单化,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2.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通过信息技术传递教学信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学生不但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能用手参与操作,这样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可以刺激学生获取更多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更有效。信息和知识密切相关,获取大量的信息就意味着掌握大量的知识。

3.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更多地接受信息,实现使学生参与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现网络模拟物理实验与实物物理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利用多媒体还有利于教师将采集的物理数据快速处理并将结果以图形或动态图画表示出来,节省实验数据处理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简述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现状、应用及意义,从而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中的积极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也是根据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物理中的抽象知识进行具体化,从而降低了传统初中物理教学的难度,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升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和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