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8 16:51: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篇(1)

[关键词] 校园之星 校园管理 奖励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渠道,面队每一位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存在差异的学生个体,如何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这就要求学校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使教育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肯定,实质上这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要求。

因材施教(yīn cái shī jiào )一词出自《论语•为政》,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在现代教育中,这就是量力性原则,这也是成功教育的多规格人才培养观。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他能够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果,殇也达,求也艺”;第二步是分别激励,激励是促使学生尝试成功的源泉,激励充满着争取成功的力量;第三步是补偏救弊,即针对同样的问题,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讲解和回答。

在中外教育思想史上,各家各派无不主张因材施教。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学习与革命》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无论什么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理解。因此,要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茂密森林,就必须关注每一棵树木的成长,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针对性很强的鼓励性评价。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15~18岁,生理上正告别少年期进入青年期,肌肉和心肺功能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骨骼生长趋缓,生理器官、神经系统基本发育成熟,各项机能已趋完善,青春期生理特点开始显现;从心理上看,他们自我意识猛醒,思维能力、高级情感迅速发展,自信,有个性,渴望得到鼓励、肯定、表扬,希望并善于秀出自我、展现自我。相对于同年龄段的高中生,职校生又是初中毕业生中学习成绩偏下、行为习惯较差、自控能力偏低的这部分学生,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如何用赏识的心态、激励的办法来进行因材施教,我们的做法是“不同的学生设不同的奖项”。

多年来,我校紧紧把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一主旋律,坚持德育就是质量,德育就是效益的办学理念,实践中努力做到德育工作“近一点、细一点、实一点、精一点”的工作思路,积极思考因材施教的学生德育管理模式,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对孔子因材施教第二步进行了尝试探索,以达到“不同的学生设不同的奖项”做法,变奖励为管理,变管理为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肯定,自我管理,自我辐射,扩大学生学习榜样的视角,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校园之星”是一个统称,它是由学校“技能之星”、“礼仪之星”、“进步之星”、“阳光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文艺之星”、“奉献之星”、安全之星、奥运之星、劳动之星、遵纪守法之星等系列组成,以季度为评选周期,一星一方案,评选方案由评选条件、评选方法、奖励方法、推荐材料等组成。

“校园之星”评选的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育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校园之星”奖项的设计,我们认为要努力做到:(1)代表性。学校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生活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代表性地设计评选奖项;(2)针对性。奖项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青年,又要善于兼顾部分群体或个别学生,使某一类型或某一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3)前瞻性。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评选奖项。

“校园之星”的评选,其理论是因材施教,其核心是赏识、激励、关爱,抱着一种欣赏的积极态度,把力量注入学生的体内,短短的一年时间,已让青年学子展开飞翔成功的翅膀。对此有几点思考,让我们同仁以此共勉:

1.赏识是一种心态,它不仅是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它更是一种教育者的思维方式、信念以及精神状态。赏识教育是源于对学生的爱,发现并遵循生命成长规律的爱的教育。不是好学生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坏。将赏识教育当成一种生命需要的教育,是符合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性需求层次理论原则的。

2.“皮克马利翁效应”。激励能把学生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从而达到充分释放的状态,这种状态如果不断保持,它将巩固成为学生的一种本性,从而终身受益。

篇(2)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个性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51-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这样的要求:“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笔者认为在当前多元化的发展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彰显活跃,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要对其实施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那么,究竟如何对大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下面,笔者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1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辅导员的情真意切、情理结合。假如辅导员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能有效做到情理结合,那么即使辅导员说的再对也很难打动大学生的内心,触动他们的心灵。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对大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更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更需要做的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以理服人”以及“以情感人是我们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常用的两种方法。笔者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发现:部分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往往只喜欢讲一些大道理,却把“以情感人”的教育理念抛之脑后;还有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了“以情感人”,但是却没有有效做到“以理服人”。上述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说都是不正确的。“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是我们辅导员必须要搞清楚的,“情”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而“理”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向导。寓情于理才能真正有效的实施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古至今都被教育界所普遍推崇。早在古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就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他根据学生的资质以及个性发展,对其分别进行“六艺”教学,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人才。例如,御马术超群的冉有,武艺高强的子路以及文才出众的颜回等。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原则,要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每一位大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然后因材施教。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笔者充分的感受到:每一位大学生的生活经历、智力水平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都各不相同。所以,辅导员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他们的性格、气质等实施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大学生,辅导员应该采取刚柔并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那些内心比较自卑的学生,辅导员应该采取鼓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那些性格孤僻的大学生,辅导员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于此同时,我们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的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尽量遵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此以来,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他们个性才能的施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德育为先,心育为主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笔者认为,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亦应该以德育为先,心育为主。马加爵以及药家鑫的杀人案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当我们重新对马加爵和药家鑫两位大学生进行审视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二人的性格都比较内向,甚至可以说非常腼腆。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致使他们杀人的呢?对此我们不做深入分析。但是笔者可以说当时确实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性格孤僻,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往,更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来说,我们辅导员必须要对其多些人性化以及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

基于此种情况,我们辅导员应该多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帮助他们解开心灵的困惑,帮助他们打开心扉之门。于此同时,笔者认为我们辅导员还应该建立大学生的品行档案材料,通过品行档案材料的建立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于存在思想问题的大学生我们辅导员必须要对其进行更多的关爱。例如,我国高校著名辅导员初世红老师,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就积极推行“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德育模式。她还建立了“暖暖语吧”的谈心平台与大学生实施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全面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之上,她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这无疑等于给大学生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涤,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4 结语

总而言之,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实施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德育为先,心育为主。相信只要有效做到上述三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会得到质的提升,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贺曲.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

[2] 陈士勇.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2009(1).

篇(3)

摘 要: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是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双重功能弱化的状况,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介绍了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教学有效性 措施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78-02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学生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的视觉与听觉的记忆活动,获取一种方法把每一个知识点牢牢存放在自己的大脑里;而对于老师来说是把自己曾经多年总结的学习经验最简单最直接传授给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把书本里的知识要点掌握并牢记。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教学和人才的质量,所以其课堂教学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使其课堂有效性能达到最大,是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重要问题。1 中职学校德育课的重要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两个选择即:一是继续再学习;二是直接面临社会参加工作。中职德育课教学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2 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年龄较小,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成长经历等多种原因使他们心理敏感,逆反心理较强,易受外界干扰,易产生自卑感,教育难度较大。在中职学校日常教学实践和管理中,我们发现,德育课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低,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弱化。2.1 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认知存在偏差在多数学生的思维里,除了专业课程是必修课程,对于德育课程只是一个附带课程,只是为了考试有那么一个分数而已。他们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考试是实行开卷考试,对应中职德育课就成了中职学生眼中可有可无的课,甚至是“休息课”,加之中职学校的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德育课在学生的眼里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加上中职学校学生中考成绩不太理想,普遍表现出厌学情绪严重、学习主动性不高、想学一技之长却缺乏恒心和毅力等状况,直接造成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忽略。2.2 德育课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表现在:(1)教学观念落后。多数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产生思维惰性,无法创造性地去学习。(2)知识构成陈旧,教学内容空洞。由于不注重持续学习,不少教师的业务知识陈旧,虽然用的是新课标,教的是新教材,但教学套路还是旧的,以不变应万变是他们的“法宝”。这势必造成教学内容空洞,说多用少,理论脱离实际,枯燥乏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学习积极性差。(3)教学手段落后。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德育课课外教学辅助材料较少且设备投入不足,教师基本上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手写板书,“课上全靠吼,板书全靠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对于德育课课程,多数中职学校往往简单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没有体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技能特长等内容,致使教学评价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习过程。造成师生缺乏足够的沟通,很少互动,教学效果差。3 提高职业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作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和各专业学生必修基础课的德育课,如何切实增强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深化德育课程改革的关键。3.1 变换课堂空间授课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空间授课模式,即老师站在前面的讲台上讲,学生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的教学形式。中职学校专业班级学生人数较少,德育课教师可课程需要交待班干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班学生们一起参与把课桌很整齐的围成一个大圈,老师和学生都围坐成一个大圈,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面对面的交流。变换课堂围坐模式的意义在于:促使学生们在课堂环境视觉上感到上课有一种新鲜感,借助学生时代的单纯,必须营造学生时代最喜欢的课堂活跃氛围,充分挖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潜力,老师在课堂上能及时抓住某一个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并及时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改掉了平时不爱动手不爱动脑的个别学生身上的一些坏的习惯,避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头接耳,激发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热忱,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体现了班级的凝聚力及号召力;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体现了师生间的同等地位。3.2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历史“舞台”上来看,因材施教是最为悠久,虽然现代是一个科技信息时代,讲究时髦、讲究突破、讲究创新等,很多捷径教学方法都还有待考量,许多教学者在大胆尝试去创新、去探索,但是在笔者看来是万变不离其宗,“分层要求,分类指导”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德育课教师教学在遵循“三贴近”原则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髓,应该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每个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价、指导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职业价值取向、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等特点进行。(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观念的感悟,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为学生自觉规范行为创造了条件,是一种适用于职业德育课教学,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德育课亲和力的有效形式。如在《哲学与人生》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中,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的活雷锋郭明义和厦门洗脚妹刘丽等人的感人事迹,让学生谈谈他们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理解,和学生探讨人生价值实现的主客观条件,提升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3)分组讨论。课堂分组讨论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实现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承载体,是课堂上促使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事先拟定讨论话题,在课前把所有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员和小组长要相对固定。小组长负责组织组员针对某个问题开展探讨并及时记录组员讨论的情况,归纳要点,以备课堂组与组之间交流。需要强调的是,在分组讨论时,一方面,要让组员学会聆听,学会聆听既是对发言者的尊重,也是提升自己的好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讨论过程进行全程监督,适时点拨、引导,对讨论的结果要进行集体公开的点评,以发挥讨论的积极效应。如讲到《职业生涯规划》第二课职业理想的作用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畅谈自己的职业理想,互相评议一下,看谁说得最具体、现实,最符合本人实际。在点评过程中可结合社会理想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深刻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用苦干、实干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这样通过倡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善学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创新课堂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改善师生关系,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是有十分有效的。广大德育课教师应与时俱进,牢固树立生本意识和终身学习观念,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用良好的教学成效贯彻落实十精神。参考文献[1]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S].2001,2.[2]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精神教学指导纲要》[S].2013,3.[3] 孙丽群.课堂分组讨论教学法的应用与反思[J].文学教育出版社,2012,7.

篇(4)

深刻理解课本涉及的概念、定理的内涵,因为当代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辅助学生主动建构起新知识结构,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建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重要的结论、定理的理解能力非常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定理、概念等知识点,应灵活的采取领读、范读、提纲导读、学生自读、精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圈点、概括、批注、探究、联系、归纳等好习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把握教材的“弹性”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并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原则。为便于因材施教,新教材的必学、选学内容的设计及在内容的广度上有一定的“弹性”外,习题、复习题的配置也分为~B组,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因此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低起点、分层次”教学,即把学生分成A―B―C―D―E五组,教学内容采取复式教学的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弹性的教学环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习的机会,布置作业也按A、B、C等层次布置,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下要保底,又使各层次的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上不封顶。

三、把握教材的广度,合理安排各类内容的教学

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是内容较广,除必学内容、选学内容,还穿插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渗透德育和数学应用知识的内容。我在教学中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除抓好必学、选学内容外,还重视安排的其他内容,在课堂上或课外辅导时抽出适当的时间,恰当的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去做。这样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很有好处。

四、重视教材“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在教学中解决实际应用重视不够,导致学生无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应用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倾向,新教材安排了一定量的实际应用题,这对我们数学老师转变观念起了导向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除了用好教材中的现成问题,还整理了更多的实际应用问题,如联系我县的经济问题编了一些实际应用题,指导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五、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体现是新教材又一明显特征,教材中体现的数学思想很多,如:分类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数学模型思想及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这些思想方法是隐含教材之中的,往往不易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思想方法的教学,以教材为依据,坚持三个原则(化隐为显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参与的原则),把握好四环节(总体设计、反复渗透、适时突破、应用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毕业班解题尤显重要,因此,对于问题,我从多角度出发探索解题思路,如:(1)一般思路,从问题出发索取与此有关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这既有环环紧扣。探本溯源的分析,又有将思维推向四面八方的发散探究,在此基础上把知识进行归纳,揭示出本质,析出其中的精华,从而得到解题思路,特别把一些图形放在圆内的问题,使用此种思路效果较好;(2)从逆向思维中捕捉思路,若把已知到未知称为正向思维,反之则称为逆向思维,在教学中若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从反面去想一想,去试一试,从中可捕捉到解题思路,这种思想在代数证明题中效果较好。总之,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挖掘和体现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应用

当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文化环境,不仅会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还会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曾指出,“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只有用科学方法去粗取精,去旧赋新,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一、传统文化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是以正义、礼貌、孝敬、谦让、敬业、奉公、刻苦、自强为核心的,与高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的目标正好相吻合。传统文化中可借鉴的价值取向、个人修养、家庭人际关系、集体原则、个人生活和事业等方面的先进思想,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统文化中可坚持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和以身作则等教育方法,仍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法宝;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和现代精神,强调内心愉悦的道德修养,其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容易唤起被教育者潜在的道德情感,大学生更易于接受认同,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传统文化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

对待传统文化的内容,我们应采取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并结合现实去积极探索挖掘其价值内涵,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借鉴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律己修身的个人修养、健康和谐的自身心态、仁爱孝悌的家庭规范、尚群为公的集体原则、崇尚节俭的生活传统、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义重于利的价值观念,“革故鼎新”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及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等思想。这些内容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并行不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都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素材。实现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文化纲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大学生会在生动丰富的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中,愉悦地将其现代价值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

三、传统文化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育思想,使其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有效作用。

1.借鉴以身作则的方法达到榜样效应

榜样的力量不可估量。大教育家孔子善于以身作则。他重视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重大影响,处处以高尚的品行为学生示范,时时以真诚的人格给学生熏染。他培养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足已证明这种以身作则的儒家思想,是有效的榜样效应和教育方法。

同样,墨家思想也强调以身作则。他们宣扬“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大学生的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身作则,用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带动大学生成长。

2.借鉴因材施教的方法达到个性尊重

孔子善用因材施教。他有“弟子三千”,性格各异。如有人喜欢表扬优点,有人害怕暴露缺点,有人喜欢控制别人,有人喜欢推卸责任……他会根据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注重心理引导,达到尊重个性、发挥长处的良好教育效果。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坚持这一方法原则,借鉴“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传统思想,坚持因材施教,尊重个性,以人为本;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知识结构、心理承受力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把整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通过传授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达到尊重个性,挖掘潜能的教育目的。这样既可因材施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又可一视同仁,避免教育顾此失彼,欲速则不达。

3.借鉴循序渐进的方法达到润物无声

孔子注重循序渐进。“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2005方案)就是证明。大学前两年的四个学期设置四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必修课,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逐步提升。每一门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吸取儒家求“仁”思想,“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大学生道德从低层次向最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就是从学会刚强、坚毅、朴实、谨慎等优良品质向仁德靠近的过程,就是从基本仁德的学习和培养,达到最高层次的“仁”德的过程。

因此,高校思想教育最根本的方法循序渐进达到如物无声。就是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使学生道德提升,循序渐进,达到德育为先的教育目的。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以古鉴今,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立足民族、时代和学生实际,应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服务于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参考文献:

篇(6)

一、现阶段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缺乏情感教育。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就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情感需要来进行,对于他们的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指导。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他们情感上的苦闷和挫折无法向老师或父母诉说,成绩不好的学生的人格问题、情感问题、人生问题也就容易被漠视和冷落。

2、传统道德思想影响德育教育。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对德的知行非常重视,但不重视行为个体的人,无视人对于自主、自由的基本要求和意愿,传统道德思想是轻视道德情感的,突出政治情感和阶级情感,削弱人的情感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和思想又使人们的视点集中在易于查看的或是看得见的道德情感上,使看不见看不到的道德情感被忽视了,这些思想使道德工作中的情感的培养相对滞后。

3、榜样教育受人格化倾向或典型化倾向的影响。榜样作为具体的形象,对激发学生产生与之相联的道德情绪,产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非常好和效果,历来受到德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对榜样的宣传介绍就是典型化或非人格化倾向,好的榜样人物时时刻刻都想着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都只想着埋头工作,无私奉献一切,永远想着他人,从不想自已,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这种榜样对于具有思想观的学生,他们更不宜受到榜样的人格感染,由于榜样教育的这种现象,使得榜样在道德情感方面的作用就削弱了。

二、如何才能把农村初中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创新:

1、观念创新、理念创新。中学德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2、拓展渠道,形式创新。德育形式的选择必须“以人为本”,关键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德育形成必须多样化,必须生动活泼,必须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理性的升华。

2.1、德育应从单向式走向多向式。传统德育实行的单向式灌输,其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信息源,学生是接收器。现代德育必须变单向式灌输为多向式交流,如师生交流、同学间交流、各学科间交流,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在心灵和思想的撞击中,他们就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2、德育应从平面式走向立体式。传统德育实行的是校园层面的德育,称为平面式封闭性德育。我们不能总把学生放在“净土”或真空中,而应该放到更广阔的空间去磨练。因此,现代德育追求开放性,力求实施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式德育。

德育规定者学生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加强德育可以提高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的发展水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修养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及善恶判断能力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自觉性。

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和个人实践活动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但是近年来受高考指挥棒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使一部分同学只知道学习不懂的做人。这严重背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育人原则。面对问题我们责无旁贷,实践中我们积极反思不懈探索德育教育的途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德育之幸--实践探索

榜样示范,以身立教。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以自身作为榜样,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教师事事以身作则,是无声命令,是空洞说教无法比拟的。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使教育主体“以身作则”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工作者应处处严于律已,当好学生的表率,只有切身体会到德育工作者要“德为人范”,才能取得“不令而行”的教育实效。

理解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是通过内化而实现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如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准则、知识结构等等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主体的自觉内化,才能变成内部的主体的东西,从而形成学生内在的、稳定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接受教育影响和教育要求,促进内化。现代心理学家马卡连柯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别人理解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品德上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层次,我们应允许学生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对同一事例、同一教育内容有不同的看法和表现。在德育中,那种一味强调对学生统一要求,培养“同一模式”的学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德育具有个性发展价值。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就可能产生厌恶甚至逆反的心理。只有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口服心服地接受教育,使行为具有自主性和自觉性。我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们逐渐体会了我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与我建立了紧密的情感联系,并乐于敞开心扉,听从我的教诲。当然青少年学生的思维、人格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学生因此同时需要提出严格的要求。这种要求必须做到正确、适当、明确、具体、有序且有恒。

灵活运用德育方法,使教育生动、活泼。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可供我们选择运用,如果只是按某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机械的施教,那么效果是大打折扣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德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很难按某种固定模式或程序机械地进行,德育方法必须是多方面、多层次发展变化的。只有创造性地运用德育方法,才能使教育生动、活泼,真正提高德育实效。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的"说理教育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切合高中生的实际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并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如假期社会考察,社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德育工作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依靠和通过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学校需要用统一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统一的德育要求。但也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的教育工作应该尊重这种差别,针对这种差别开展工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情感体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品德上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层次,我们应允许学生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对同一事例、同一教育内容有不同的看法和表现。在德育中,那种一味强调对学生统一要求,培养"同一模式"的学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德育具有个性发展价值。思想品德是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一致的。品德结构处于个性结构的核心,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个性的发展水平。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提高学生的个性思想品德水平来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在个性的发展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篇(7)

程颢、程颐(以下简称二程)是我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生体验中,体贴出“天理”二字,以此为思想的逻辑起点,营造出“存天理,灭人欲”[1]为核心的理学体系,其教育的根本是德育。“二程”教育理念强调明理修德,重视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在他们卓有成效的德育理论中蕴含着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阶段,即从知、情、意三个方面进行教育[2],这是符合道德品质培养的辩证规律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二程的德育思想

二程的德育思想十分丰富,对现代人们德育教育仍具有启发作用。其德育思想具体包括。

1.学为“圣人”

二程主张德育的宗旨在于学为“圣人”。他们提出“君子之学,必先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己者,皆自弃也。”[1]简言之,二程所描述的“圣人”,就是一个具有伟大的政治抱负,关心国家民族忧患,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质的理想人物。他们认为,孔子就是“圣人”的最高体现,其次是颜渊和孟子。二程把“孔颜乐处”视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强调精神上的极大丰富,忽视物质享受。

2.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在德育内容上,二程主张学习儒家的经典著作,他们认为“经所以载道也”。二程推崇《大学》,把《大学》中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学者进德修业的必修科目。二程的生活的年代虽然距今有一千多年,但是他们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伦理思想始终都不会过时。

3.因人施教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二程发现:“西北东南,人才不同,气之厚薄异也”。因此,他们注意了解众多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才能和兴趣,并施以不同的教育。他们说:“或因人才性,或观人之所问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1]这种“因人才性”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方式,从德育方法这个角度来看,是值得我们批判地吸取的。

4.养正于蒙,禁于未发

二程认为,道德教育要从幼童时期抓起,因此他们提出“禁于未发”的原则,即把不良的习惯消灭在未发生之前。具体来说,童蒙教育的主要思想是:在童蒙时期必须对幼童施行先入为主的道德思想教育,在有了较牢固的德育基础之后,对出现的不良道德行为的影响或恶劣环境的干扰,才会有抗御的能力。

二、当前青少年道德失范现状

目前,我国青少年道德现状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相比,一些青少年的道德失范行为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传统道德意识薄弱。传统道德意识主要包括: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这些品德规范虽然形成于传统社会,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变化。但其具有的规范性的指导意义是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准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而一些青少年认为传统的品德观念已经过时。由于社会宣传导向上的误导和不孝敬老人现象的频繁出现,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思想观念上的错误引导,导致部分青少年家庭观念淡化、不孝顺父母不尊敬长辈。例如,根据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在日本孩子心中最尊敬的人一是父亲二是母亲,在美国一是父亲二是球星三是母亲,而排在中国孩子最尊敬的人前十位里的竟然没有自己的父母!这样的调查结果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中出现的不诚实行为应引起重视。陈会昌教授在《孩子为什么说谎话》一文中,讲过这样一个事例:北京有个大学生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在实验室里用公用电话打了40分钟的长途,导师问他有无此事,他一开始还不承认,后来才被迫承认错误。结果,导师立即开除了他。导师是这样解释开除该学生的原因:像这样不诚实的学生,不能保证他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不用假的数据。这个例子说明了诚实守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不诚实守信是青少年中较为容易出现的现象。让青少年学会诚实,因为不诚实的行为既会对青少年自身产生长远不良影响,也将成为社会不诚信的隐性因素。关于勤俭节约的传统思想品德,主要受西方社会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许多青少年认为没有必要再勤俭节约,他们普遍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受,喜欢攀比,缺乏适度消费观念,把勤俭节约视为“小家子气、抠门”,这点也不得不视为传统品德意识的薄弱,值得引起关注。

第二,缺乏道德调控能力,产生不良行为。道德调控能力是公民将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的能力,是一种道德上的自律。由于受当前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德育严重缺失,一些青少年道德调控的自觉性和控制能力比较差。当青少年在遭遇社交、学习、就业、恋爱等挫折时,不能正确地面对失败和理智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产生不良行为,甚至升级为令人发指的暴力事件。

不良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厌学逃学、青少年性越轨、青少年团伙越轨、沉迷网络等等。更为严重的甚至出现纠集他人结伙滋事、偷窃、吸食等犯罪行为。我们在对青少年所犯罪行感到触目惊心,为他们的青春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不由得思考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三、二程德育思想的启示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是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德育教育。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整个社会是进步的,然而作为肩负着未来世界建设重任的青少年,其频频出现的道德失范行为,却可以看作是一种道德滑坡现象。二程的德育思想虽时隔久远,但其积极丰富的思想,对于我国德育教育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怎样形成青少年崇高的道德信念,养成优良的道德行为呢?

首先,掌握知识。二程认为要形成道德信念首先要了解道德范畴,把道德信念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在德育过程中,他们认为应既注意对学生认识的提高,又重视具体方法的指导。方法一: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既是教育原则,也是德育方法。二程指出“西北东南,人材不同,因而,君子教人,或引之,或拒之,或各因所云者成之而已。”即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特长、才能、旨趣而施以不同的教育,“强猛者当抑之,畏缩者当充养之。”这种因材施教,以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依据,符合教育的科学规律。方法二:启发诱导。二程认为老师施教应在能引起学生感情上共鸣时,乘机启发,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待其诚至而后干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既告之必待其自得也。愤悱,诚意见于辞色也。”正是启发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自觉践行。

其次,重视启蒙教育,防患于未然。二程认为德育要从幼童时期开始。他们说:“未发之为蒙,以纯一未发之蒙而养其正,乃作圣之功也。发而后禁,则杆格而难胜,养正于蒙,学之至善也。”二程主张对学生的教育,要在“智愚未有所立”的儿童时期就加以施行,使之走正道。他们赞赏古人的做法:“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小学之法,以豫为先。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便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4]意思是:在蒙童期必须施行先入为主的道德品质德育,当孩子有了牢固的道德心理品质之后,才能够对外界的不良影响有足够的抵御能力。二程有一段非常形象的论述:“豕之有牙,既已难制,以百方制之,终不能使之改,惟其势,则性自调伏,虽有牙亦不能为害。如有不率教之人,却须置其楚,别以道格其心,则不须楚,将自化矣。”[4]即强调启蒙教育的同时,也要坚持禁于未发的原则,把不良习惯和不良品质消灭在发生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