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6:51: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研究性学习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加强学法的指导
学生刚开始对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缺乏经验,其主体性还有待加强,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可以先以课本内容作为研究起点。高中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都可以作为课题来开展研究性学习。下面以“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为例。为使学生尽快进入研究的状态,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分成三个小专题:
1.如何形象地表示磁场的磁感线分布
课前要求学生各自找出方法来形象地表示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课堂交流时,有的学生像课本一样在黑板或本子上画出图示,有的用撒在磁铁周围铁屑的分布来展示,还有的学生从网上下载一些Powerpoint图片来展示。
2.怎样改变穿过线圈的磁通量
利用课堂所提供的器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还可以给学生灵敏电流表,要求他们组成电路观察。由此学生深刻领悟到:磁通量变化与否与有无感应电流直接有关,从而得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3.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
学生积极思考,有的用“导体棒和磁铁相对运动”的方法,有的用“改变磁场强弱和方向”的方法,有的用“改变线圈面积、匝数”的方法。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就变得自然了。
二、加强教师的调控
研究性学习虽然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活动为基础,但从当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开展和理论研究来看,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群体——教师,忽视了从教师“教”的角度去探索研究性学习。为了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就必须从教师“教”的角度去探讨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条件。此外,教师还要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某一物理规律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必须先设计实验去观察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有关各种物理现象,再运用抽象思维和科学归纳的方法获得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共性。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很大,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如在“楞次定律”的研究性实验中,笔者构建了“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这一课题,同时给学生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
(1)各种电磁感应现象中,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有何特点?
(2)怎样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去求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3)既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与磁通量的变化相对应,那么感应电流方向又会与磁通量的变化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为了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10个组进行实验研究。有了具体操作目标,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有的小组直接参照课本给出的方法,有的设计出了如下实验:
■
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感应电流时,如何把各种现象中的共性归纳出来并上升到理论?受到启发,学生编制了表格1,但是得出结论:无法找到原磁场方向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
表1
■
于是教师提示——找两者磁场方向间的关系。受到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又列出如下表2。
表2
■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习方法;高中语文
理解、欣赏、研讨、分析、评价这五种语文学习中的重要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所培养的重要方向。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主要追求的是语文素养,而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语文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知识的积累均已有一定的基底,因此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研究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一、研究性学习方法
1.教学观念的转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不应该以局限的眼光。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且经常出现时间不够用的状况。而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改进这些弊端,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语文水平。
2.教材的改进
语文教材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内容,还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厚积薄发,大量的阅读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教材方面,学校可以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整合,将同一作者的课文放在一起,鼓励学生阅读,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其进行探索,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态度。
3.改革测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方法往往是发给学生一份语文试卷,很多测试还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学校可以适当改进测试方法,例如,可以将语文分数分为开卷和闭卷,开卷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例如写作,文言文的阅读。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此过程培养的学习态度以及积累的语文能力,而不应仅仅重视结论,陷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创造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三、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能够找到方向感,而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学会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该能够与信息技术教育相互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服务,例如建立相关信息的资料库。
研究性学习会给高中语文的学习,带来挑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研究性学习也会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让人们接受。
参考文献:
[1]郑炳欣.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下旬刊,2012(2):148-149.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52-01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
高中的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大体分为“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四个主题组成。通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二、研究性学习在校本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是学生处于主题地位,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扮演着“导游”领路者的身份,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辅助的教学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个性发展。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必备的几个条件
1.硬件环境
学校的机房的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是保障学生查阅资料的前提保障,学校的图书馆的图书配备也是学生查阅资料的重要来源,这些是研究性学习硬件环境的前提保障。
2.师资的配备
现在的教师,不在是传统教育下的专一型教师,而是需要复合型的教师,需要教师广阔的知识面,需要充分地调动教师的参与性,激发教师的潜在的能力,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型向研究性转变,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求,在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选题的方向和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对研究做出正确的评价。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传统的教学课程是不同的,它需要建立在课堂课程的基础上,以各个学科的知识为基础,扩展到各个学科,但是要重在实践性的学习与调查,因此课程的开设要紧密联系现实,反映现实,需要建立一种以各科教学为基础,以专题研究课程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4.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具有学校的特色
每个学校的情况是各有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性活动,也是学校校本课程得到真正发挥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发挥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
网络现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互联网的最根本的作用是资源共享,研究性学习的硬件前提是网络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搜索信息,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使学生掌握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而研究性学习正式要求学生正确的把握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搜索信息,处理信息,使信息技术自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工具,这样信息技术的课程变成为学生所掌握的一项基本的技能。
2.学生在研究中建立协作关系
信息技术就是提供了一种交流的平台,同时,在研究性学习的构成当中对资料的处理也是需要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软件进行整理和编辑。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团队的意识,合作的精神,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品格。
3.网络环境使学生得到个性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网络发展下应运产生,它的产生,网络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所要了解的知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学生的自主参与与学习,这样每个人对研究的内容所学的知识是不同的,这在传统的教学课堂当中集体授课的方式下是实现不了的,只有在信息技术课堂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是个性发展的平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网络上信息进行分析,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指导,进而学生的个性方向在学习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4.网络信息技术促进研究性学习
一、“浅探究”:无关核心与探索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它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选题泛泛而谈;或是探究过程流于形式,或是轻过程,重结果,没有深入课题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往往大而不当,无法做深入的探究
笔者近年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中发现:类似《中美饮食文化对比研究》《林则徐的一生》《苏轼研究》《孟子思想》……这些大的选题比比皆是。也许它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选题涵盖的范围实在太大了,以高中生的学力和精力,都是难以较深入地探究的,当然在探究过程中,就难免蜻蜓点水了。
2.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常常重结果,轻过程
近年,笔者参加学校组织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论文答辩时发现:说东坡词风的,却不熟悉东坡的词作;说《围城》的,却没有读过作品;说张爱玲的,也没有读过她的代表作……会后与学生交流,他们大多坦言:结题论文大部分是从网络上照搬别人的结论,往往是为了“交差”,提前一两天“复制”“粘贴”的,有的只为了应付,甚至自己的结题论文写的是什么,都没有细看。可见,这样的探究,是速成,是没有过程的,更谈不上体验。
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实施,常流于形式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常常会采用实地调查与走访的方式来进行。但笔者发现,在这一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并没有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出发,做出调查与走访的计划,并予以实施,而是简单地以到实地拍照来代替调查与访问,从而使探究流于形式。例如:学生选题《建立鼓山摩崖石刻的文化档案》,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选题,但遗憾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鼓山摩崖石刻的内容,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而是简单地到鼓山几处摩崖石刻风景点拍拍照,以体现“XX到此一游”,这样的探究,怎一个“浅”字了得?
二、过程体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灵魂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1 ]是国家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目标之一。“研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的研究成果都达到发明、创新的标准,也不是要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学者。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成果都显得非常稚嫩,有的只是重复已有的结论,个别的甚至连结果都没有,但这并不要紧,只要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获得了亲身体验,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就达到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由此可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重参与、重体验的课程。学校在这门课程的实施中,大多采用“集中指导”与“分组活动”的模式来进行。有限的几次集中指导,大多是:期初的选题,期中的中期汇报,期末的结题汇报。又由于高中研究性学习是以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它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很大的不同:空间上,它不局限于课堂;时间上,不局限于一节课的45分钟。因此,教师往往弱化其在这一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建议者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导致学生在这一课程实践中也轻过程,重结果。另外,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其学习已“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2 ],所以教师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现象:部分探究欲望弱、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常常不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而只是在学期末要上交学习成果时,通过网络或是其他渠道,简单摘抄一些文章片断,凑成一份所谓的“成果”应付了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研究,也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与体验,有的甚至连探究的对象是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因此,这种浅探究,并没有实现国家开设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3 ]的终极目标。
三、出路:回归过程管理,追求探究的有效性
1.教师指导,贯穿探究全过程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要贯穿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首先,在问题情境阶段,教师应该在学生选题方面充当引路人。包括:介绍研究价值,拟订研究方向,划定研究范围等。试想:如果教师在选题时能从生情与学情出发,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学生还能做《中美饮食文化对比研究》等这类大而无当的选题研究吗?其次,在实践体验阶段,教师应该做为组织者、合作者,参与到探究之中,与学生一起共同拟定调查报告、制定走访计划,建议并督促学生写好研究日志,整理好研究性学习“资料包”,注重过程的积累。这样,学生的调查研究还能仅是“到此一游”的匆匆而过吗?最后,在表达交流阶段,教师要充当一位合格的建议者,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认真的审阅,反复推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因此,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中,教师要当一位名副其实的管理者,而绝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
2.选题指导,从熟悉到陌生的牵引
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践中,笔者通过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普遍认为选题很难。主要表现为:研究方向迷茫,没有思路与头绪。为此,在课程实施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关注已学知识,从已有语文知识储备开始,抛出课外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明确选题方向。例如:高中学生都很熟悉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对林则徐有一定了解。于是,我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林则徐与福州有什么联系呢?你是如何理解林则徐的诗作中的爱国精神?你对他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认识有多少?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探寻研究的方向,从而定下研究课题。有的学生定下了《林则徐在福州》的选题,有的选择了《我所认识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还有学生竟然发现了林则徐的诗作常被题写在福州风景名胜点,于是有了《福州名胜楹联与林则徐》。这样,由熟悉的语文知识储备发端,把学生引向探究的更深处,既打开了学生的探究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此外,我还常常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熟悉的文化现象,寻找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向。例如:鼓山是福州的城市名片之一,鼓山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你了解的有多少呢?榕树是福州的市树,榕树精神与福州精神有哪些联系呢?学生通过启发引导,思考探究,定下了不少研究课题,较为优秀的有:《走近鼓山摩崖石刻了解我身边的历史》《鼓山摩崖石刻手绘档案》《从福州榕树崇拜看福州精神》……从身边熟悉的文化现象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究,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5 ],又提高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还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3.探究过程,尝试探究小组社团化管理
与传统语文课相比,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由静态变成了动态。如何才能保证探究的有效性呢?近年来,笔者尝试研究性学习小组社团化管理,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文社,是学校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校园文社活动结合,以学校的读书节、科艺节、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为契机,尝试通过社团管理的模式开展探究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这几年,笔者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小组,组成我校“鼓韵”文社成员,带领他们探访福建博物院、福州市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等,触摸历史的脉搏,感悟时代的变迁,从而做好调查访问、资料收集。这种社团化管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而且加强了过程管理,提高了探究活动的质量,保证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4.成果答辩会,完善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强调结论的深度与精确,更注重过程的体验与真实。笔者从几年的课程实践中发现:成果答辩会,是当前中学生较受欢迎的一种成果展示方式。因此,我每年会举办“我探究,我快乐”为主题的成果答辩会。在答辩中,评委不设“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通过答辩,了解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例如:针对《福州名胜楹联与林则徐》这一研学课题,我会让学生分享一个福州某个公园楹联与林则徐的故事。对《走近鼓山摩崖石刻了解我身边的历史》这个研学课题,我会让学生展示历次考察鼓山摩崖石刻的研究日志,了解其探究过程。因此在答辩中,我没有囿于结论的正确与否,做出“终结性评定”,而是结合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来做出一个科学的评定。也许他们没有得到一个惊天动地的发现,也没有写出逻辑严密的论文,但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他们与老师和同伴一起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这就是本次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成果,这也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总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唤醒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获得“科学家”般的探究体验,得到科学精神的培养,为其今后的科学探究,甚至是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转变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强调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是指列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并列的“研究性学习”。
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面向自然、社会、人文等自己关注的领域自主的选择课题。第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跨越了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学生处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第三,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主动地思考,发现问题,自主选择获取知识。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他的特点决定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将同时成为学习者、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
1.教师成为学习者
原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权威,甚至认为教师的知识都是正确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的知识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教师仅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可能解决不了学生的问题。教师开始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不得不继续学习,完善自我。而且,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还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重新学习许多新知识。
2.教师成为参与者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之一,教师有责任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许多教师本身也有强烈的进取意识,主动要求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由于学生的不成熟,他们对于学习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还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具体的环节,因此教师的参与是必须的。教师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减少阻碍。
3.教师成为协作者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性较强的学习方式,这一特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选择研究课题,当学生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帮忙协助解决。学生在研究中遇到不懂的各种方法,或者学生在研究中需要器材设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切有利于研究的服务。
4.教师成为促进者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促进者,是指教师促进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接受和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状况,这些状况可能会使学生措手不及,导致学生觉得这种学习方式十分麻烦,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教师需要扮演促进者的角色。正确的引导学生,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有信心继续研究下去。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
1.教师要使研究性学习深入学生心中
教师要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正确的认识。让学生知道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举例向学生证明,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知识,而且能够获得许多乐趣。同时,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经常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且愿意用这种学习方式获取知识。
2.教师要经常学习、走向社会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的学习,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作为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教师自身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首先,教师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向其他任课教师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其次,教师还要经常参加社会实践,走向社会,了解学生要研究的课题。
3.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如果想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促进者,必须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首先,教师必须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要看到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看过程,轻结论;要多鼓励学生,少批评学生。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不要把自己的意见、结论强加给学生。最后,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转变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育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才能实现:学生将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研究性学习;教师素质
作为化学教师,除了要熟悉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外,还要重新学习很多新的知识,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研究性学习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我们当代教师又是一大挑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一直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可以借助所拥有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来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生面前是权威,居高临下,学生只要跟着老师的脚步走就行。但在研究性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研究性学习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都是比较前沿的或者现阶段还处于未知领域,超出老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便在专业范围内,由于平时接触较少,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新问题,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同时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主要起指导作用。
我在组织学生进行“人体组织元素”研究时,给定了三个大的方向进行研究: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污染元素。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查阅资料时,可以研究的方向又很多,比如具体的某种元素在人体组织中的分布、元素体现的生理功能、过多过少会引起的疾病、又该如何来补充调节、不同年龄阶段或者人群对一些元素的需求量等等。这些不仅仅是化学领域可以独立完成的课题,还涉及到生物、医学、农业、计算机等领域。
正是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对有些问题不能解答,这样可能会导致师生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绝对的服从。但现在,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因为,这时的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的话不一定具有说服力,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有关问题。的确,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教师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他们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我们倡导了几十年的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至此才有了基础和可能。这就对教师构成了挑战。
这种变化让老师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很多老师谈到,过去自己也比较注意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和高考的有关的内容,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任教五年以后,教师对教材、大纲已经比较熟悉,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的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我想,研究性学习开设过程中,教师因此获得多少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因为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2. 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专业。作为化学教师,以前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独立完成教学工作,可以基本上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对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课题进行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我们必须与各个学科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老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这种深刻性不亚于当年中国教育由古代走进近代,它是一种范式的根本转换和极其痛苦的自我更新。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是教师提升自己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
尽管如此,要让师生真正走进研究性学习却并不那么容易。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要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成立研究小组搜集、分析资料制定研究计划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以验证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和现象(过程和体会)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成果交流与评价。每个环节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全新的,这需要我们化学教师重新进行学习,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才能应对这一新挑战。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研究性学习 能力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每年招收了大量本科生,承担了大众化的人才培养任务。在解决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层次不高问题的同时加大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量,满足了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1]-[3]。新建本科院校立足当地,面向全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以本科教育为主,辅以专科教育,在当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上有相当优势。新建本科院校社会认知度不够,使得生源质量偏低;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其培养目标期望较高,形成一对矛盾体。因此,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产学研一体的应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问题出发,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寻求答案,是由接受性学习变为自主发现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4]。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并应用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真正体会到知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态度。研究表明,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均有较好效果。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以期帮助大学生树立初步的、积极的科研态度,熟悉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研究性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研究性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较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研究,教师作为辅助,需要为学生提供较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式发生了转变[5]-[6]。对于学习目的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淡化了学科界限,通过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是一种综合学习活动,其目的不仅是通过系统学科知识的教学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应用知识,在实际条件下,或是接近实践条件时能够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最终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对学习内容的转变体现在鼓励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学习,让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学习综合知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内容、途径和得到的结论均可以是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向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多样化的模式转变。
2.研究性学习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究性学习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让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营造学习环境。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主体性和独立性,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课堂上少讲、精讲,多留问题,通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探讨等方式寻求答案。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由传统填鸭式和教导式教育转向学生自主、师生对话、问题探究等方式的教学,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索活动,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存在。研究性学习将学生需求、兴趣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主动承担实现学习目标的义务,真正意义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既能培养现代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通过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综合情况并不能客观地反映;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的评价是全面的,评价贯穿于学习全过程,把学生个人在课题小组中发挥的作用、与组员合作的情况等内容均作为考评要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以正面评价为主,积极发掘学生的优点及时予以表扬;评价机制采取定量、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老师给出最终评价结果。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而是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对问题的分析和求解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由此及彼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等,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其健康成长。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契机,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二、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缺少老师的有效指导是其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同时,教师目前面临一种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组织大学生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创新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研究性学习需求。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是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由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转变为让学生学会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大学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多做引导性和辅工作,引导学生对原有结论进行质疑,对新理论进行探究和创新,打破教师和书本结论不被怀疑的权威性。在大学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变成了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的学习主体。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将越来越少地给学生传递知识,更多的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互相交流,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老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参与到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因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
2.教师要学会合作的工作方式。
学习的过程是思想碰撞与交流的过程,学生需要与同学、老师相互交流,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与同行的交流,离不开与学生的交流。好的教学能够产生新的智慧,促使学生和老师创造性地思维,产生新的思想。同样,课堂上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出现的问题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日常教学是个人独立进行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并不能对所有学科知识都进行深入研究,只是对某一学科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来说,涉及的研究课题并不一定是某一特定学科的知识,往往是多学科知识的融汇,即使是同一学科也并不一定是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工作方式,学会合作,由对某一领域的精通发展到对各门学科的全面了解,进行跨学科的合作,集众家所长分析问题,充分综合科学、社会、人文知识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感觉力不从心、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获得各式各样的知识;有的老师由于在多年教学中凭靠经验,没有相应地提高自身能力,缺少课题研究经验,反而可能与学生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对于非自己熟悉的领域,有的大学老师几乎毫无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甚至还不如学生了解得多,因此,教师需要在同行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探讨,转变工作方式,由个体的独立研究向同行、师生之间的合作研究转变。
3.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
杰出的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和学科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提出探究性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彻底了解教学活动。好的教师需要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发展进行深入了解,坚持不懈地钻研业务,掌握最新发展动态和国内外发展趋势。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随时丰富课堂讲授内容,其中不仅包含书本上的概念和原理,还需向学生介绍一些当今处于前沿地位的方法论和尚存争议,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等。课堂上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诱导学生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内容可以是一些探索性的内容,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研究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
科研作为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研究性教学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大学教师通过不断拓宽、拓深自己的研究领域,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得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学素材,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处于学科前沿。教师在进行科研的同时可以带动学生参与到科研中,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探究能力,树立初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态度,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可见,科研教学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方式,体现了存异创新的精神,有助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研究型教师更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导师。
三、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1.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决定了高校研究性学习的方向,直接影响了高校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研究性学习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知识面更广,更接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探索性、尝试性和创造性。从研究课题的选择到实验方案的确定及研究成果的展示均是学生的一次次探索过程;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老师对其指导较少,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会有许多尝试,会犯许多错误,正是这一次次错误让学生吸取经验教训,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突破各种限制,大胆假设,往往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尊重科学,大胆突破,不断超越自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产学研一体的应用型人才。
2.确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提升,充分体现学生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主体作用[7]-[8]。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不能采取强制灌输的方式教学,这样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和接受知识,学生无法做到再吸收和灵活运用知识[9]-[10]。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通过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充分展现主体性和独立性,增强学习自信心,做真正的学习主体。在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学习主动性,逐渐提高独立学习能力,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一些复杂的科学知识;通过网络、电视、期刊、数据库等途径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入探索相关问题。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老师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
3.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部分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与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有很大关系。部分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秉承传统教学模式,单纯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充当知识的“先知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接受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脱离实际的理论知识;在实验和实践教学中,以模拟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安排较少。因此,要顺利开展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开展探索性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各方面原因,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老牌本科院校的教师有一定的差距,急需提高教师的素质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传授现有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是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教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全面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科研和创造能力,具有针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全新教学理念及良好的科研习惯和道德品质。总之,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师必须是不断进步、不断自我完善的优秀教育者,是复合型人才。
4.建立和完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客观评价教师和学生,有助于教师积极开展工作、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促进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针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学效果评价和职称评定体系。首先,教学效果评价要凸显学生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需要就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指标对教师进行考评。其次,完善职称评定体系,可以在学校实行职务聘任制,向教学工作方向倾斜。每个岗位的聘任均需秉承公开公平、择优竞争的原则公开招聘,招聘教师时首要的考核指标是能否上好课。对于那些聘期内达不到教学要求或是教学考评不合格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否决,聘期时间到了后不再续聘。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完善学生评价体系。首先,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在研究性学习的全程中进行,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解决的过程、得到的结果等,每一步骤都应得到相应的评价。其次,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可以习题、讨论、随堂测验和创新性训练(创新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方式对学习过程进行考查,可以论文答辩、实验报告、演讲等方式进行最终考核。最后,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学生提交的课题报告、体验报告、习题作业、实验方案等一些文档性的资料,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在课题组中发挥的作用等无形的东西对学生进行评价。
四、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在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能力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完善评价体系,新建本科院校才能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53-60.
[2]潘懋元.再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7):1-4.
[3]付永昌.教学评估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13-116.
[4]张利荣.论大学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意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7):6-9.
[5]周斌,陈朝霞,刘德安.论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12):24-26.
[6]李爱民.我国本科研究性教学十年研究述评[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83-87.
[7]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8]刘洋.关于高校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