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优质教学

优质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29 22:28: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优质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优质教学

篇(1)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必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新课程呼唤优质教学。本文从教学论角度对优质教学进行探讨。

一、优质教学的发展观

任何教学都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优质教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那么,优质教学秉承什么样的发展观 ?优质教学的发展观体现在哪里?

第一,就其内涵而言,优质教学坚持三维目标整合的整体发展观。

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个维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 (侧面),如同一个立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一样,这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优质发展,缺乏任一维度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整体发展受损。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是等值的,教师要从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基础背景的实际出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整合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应是学会、会学、乐学的统一,这样的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就其目标而言,优质教学强调指向 “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 “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关于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

第三,就其形式而言,优质教学强调内在发展。

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简单地说,内在发展是智慧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发展,两种发展具有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教学过分追求外在发展,导致内在发展受损,优质教学倡导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要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第四,就其机制而言,优质教学强调生成性发展。

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也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 “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也可能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还可能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或者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优质教学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

第五,就其时间而言,优质教学着眼终身发展。

眼前发展是指即时发展,它要求立竿见影,注重可测性和量化;终身发展是指面向未来的发展,它着眼可持续,注重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显然,眼前发展注重教学的短效,长远发展注重教学的长效。传统教学强调眼前发展,优质教学则着眼于终身发展。

第六,就其主体而言,优质教学既关注学生发展,也关注教师发展。

优质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推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优质教学的知识观

知识是发展的原材料,学生的发展是在知识的学习中进行的,离开知识的学习,发展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徒托空言。问题是,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最有智慧和精神含金量 ?什么样的知识设计最合理、最能体现知识的本性和学习的规律,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优质教学秉承以下知识观。

(一)注重思维过程的知识观

把知识看成是认识的结果和经验的系统,亦或是认识的过程和求知的方法,这是传统静态知识观与现代动态知识观的对立。就知识本身而言,它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传授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这样的知识教学也就具备了发展的功能。缺乏思维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就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种教学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发展的功能。为此,教学中要强调: (1)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尽可能充分和丰富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认知需要和探索欲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学科知识的意义。(2)立足于教材,适度地再现和引入学科知识产生的过程,把学科知识的发现过程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即概念的形成过程、命题的产生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被提出的过程和规律被揭示的过程,等等。

(二)注重生活经验的知识观

生活知识和学科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矛盾统一体,它们都是人类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学生学习角度来讲,学科知识的获取和间接经验的掌握都离不开生活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陶行知说得好: “接知如接枝”,“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学科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要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实的活动中获得的生活知识和直接经验做为基础。实际上,生活知识与学科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矛盾统一体。为此,要积极把生活和经验引入课堂,促使两种知识和两种经验形成良性循环,防止像杜威所批评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证明,两种知识与两种经验互动整合,是激活书本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开放和建构的知识观

传统教学把知识看成是稳定的、客观的和普遍性的,是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与事物的本质联系,它不涉及到主体的兴趣、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观等,因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和普遍真理。因此,在师生的眼里,教材上所写的东西理所当然地都有着不可质疑的正确性,教学就是准确无误地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就是理解、接受和掌握知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很少提问的原因。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 “暂时的”理论,都是一种对现在问题的“猜测性解释”,其中“混杂着我们的错误、我们的偏见、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希望”,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反驳的,或者说是向进一步的检验和反驳开放的。因此,知识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价值性和情境性,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超时空的普遍真理,也没有永恒的规律和纯粹客观的知识,有的只是暂时的、相对的真理和相对的规律。“知识始终有待于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了知识的有限性、条件性和相对性,形成一种开放和建构的知识观时,他们才能够大胆采取批判性、反思性和探究性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才会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注重整体联系的知识观

任何学科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它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上要有整体的观念,并以整体的眼光来设计教学内容,看待和处理所教和所学的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任何具体的知识内容的设计和教学,都不仅要了解其本身的规定和含义,而且还要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瞻前顾后,随时把它与其他内容联系起来去理解和掌握,弄清其来龙去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网络清晰、融会贯通的学科知识结构。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结构是知识和智力统一发展的中介和产物。如果教师提供的知识内容是零散的、杂乱无章的,那就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智力。

三、优质教学的学习观

发展是学生内部的自我运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 “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学习是学生发展的根本途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状态决定了学生不同的发展状况。优质教学倡导以下学习观。

(一)主动性学习

主动性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 “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实践证明,人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思维灵活、记忆迅速、想象丰富,头脑显得特别清醒;而当情绪不好时,思维迟钝、记忆吃力、想象贫乏,头脑似乎混浊不清。总之,积极的情绪,能够激活大脑神经细胞,从而大大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缺乏自觉和主动的学习都是无效和低效的学习。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愿望和动力,那么教师的一切计划、一切技巧都将变成“木乃伊”。总之,积极的情绪状态是优质学习的首要特征。

(二)交往性学习

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往的认识意义表现在,第一,促使知识增值。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第二,活跃学生思维。古人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缺少交往的学习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只有基于交往和合作的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是学习促进人格发展的内在机制。

(三)创新性学习

创新表现为突破和超越,它针对已有的东西,即书本上写的东西、教师讲的东西和学生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 “尽信书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与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外在突破);学生不唯己,不守旧,敢于和善于打破已有知识经验的制约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否定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这同样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内在突破)。传统学习过分强调继承和掌握,又由于应试的强化作用,学生唯书、唯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思维上墨守陈规、循规蹈矩;人格上顺从听话、唯唯诺诺,从而造成了创新素质的极度贫乏。优质教学倡导创新性学习,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四)体验性学习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体验性学习的特点: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第二,重视感性因素。感性与理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它们是指人的两种不同的心理机制与功能。感性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灵感、直觉等心理机制与功能;理性是指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心理机制与功能。从人类学的角度谈,它们是指同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身上的两种因素。感性因素是指人的本能、欲望、感觉、情感等;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智、思考、抽象思维等。感性和理性具备的不同特性和功能,决定了两者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对人的生长而言,两种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人性的丰富完满性的必然要求。为此,学习不仅要借助人的理性因素,同时也要发挥人的感性因素的作用。重理性、轻感性的学习只能造成对人性的肢解。优质教学强调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融合,使学习活动成为完整的心理活动,这是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优质教学的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导因素。马克思认为: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对学生来说,这其他一切人当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

优质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观念,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走向促进者

按照知识的传授者这一定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解者,而且是真理的裁判者,它表现为教师有权对学生认识、思考和解答的对错以及不同认识、思考和解答的好坏作出最终的裁决,学生则应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裁决。这就导致了教学实践中一种非常可怕现象的出现:学生学会了迎合教师而不是学会了思考。这种教学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优质教学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定位中解放出来,立足在 “促进”上做文章。促进表现为:第一,激励。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应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自觉性并增强学习责任感;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意志和伟大感到骄傲。”只有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以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能深刻地体验到惊奇、欢乐、自豪和赞叹的教学才是优质的教学。第二,引导。教学之功,贵在引导,引导的核心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启示和点拨。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瞎猜和无效的活动,这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但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太“露骨”,否则就无需学生自主活动。教师的引导必须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从而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开拓、发现和创造的思维空间,知识和思想一定要在自己学习的“阵痛”中产生出来,这样才有价值,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对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显然,相对于传授者,促进者使教师的职责将 “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二)专业素养:由拥有知识到拥有智慧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就其表现内容而言,是由素质决定的。只拥有知识的教师,就只能传授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发展才能引领发展。尽管我们无法给智慧下个确切的定义,但可以肯定地说,从认知层面讲,智慧要比智力、能力更高、更虚灵、更富有弹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智慧是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的 “合金”,教育能力与教育艺术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才构成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表现在学科素养上:其一,深刻。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首先要掌握深刻的知识。教师的教育智慧首先就表现在能够独立钻研、分析教材,并把教材编写意图吃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其二,独到。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的教育智慧常常表现在对教材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即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有智慧的教师对教材、教参决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是力求有自己的见解。独到的东西才能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其三,广博。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 “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教师不仅应该是他所教的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该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教育智慧在教学素养上有如下表现。其一,启发。教师应该善于设问、激疑、点拨、诱导、鼓舞,使课堂生动活泼。其二,机智。教师应该善于巧妙地化解教学矛盾,灵活地处理偶发事件,使矛盾和事件转化为深化教学的契机。其三,组织。教师应该善于调控、导演、领导,使课堂活而不乱、实而不死。实践证明,教师高度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是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根本前提。

篇(2)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能力目标:

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探究中能够与人合作、积极交流,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2.通过研究溶洞,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学习重难点】

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学习准备】

(1)滴管、烧杯、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石灰石、鹅卵石等。

(2)收集一些溶洞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参观当地的溶洞。

【学习过程】

(一)认识溶洞及其内部地貌特点。

1.观看生动、丰富的声像资料,认识溶洞。

2.深入仔细地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经验,认识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点。

(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1.介绍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们经过考察发现,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提出问题: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与石灰岩有关吗?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做岩石腐蚀实验。

(1)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2)思考、讨论。

a.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你们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类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三)研究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

1.根据钟乳石的形态特点和溶洞的形成过程推想其成因。

问:当酸性水流经石灰岩表面或沿裂缝渗透到岩石后,流走的水中会增加什么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会发现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继续往里面吹气,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石灰水搁置一段时间,在温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什么现象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看钟乳石形成的视频,进一步认识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4.根据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推想石笋、石柱的成因。

5.观看石笋、石柱的形成视频,进一步认识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

(四)拓展

1.坐便器用久了,表面会形成一种难以除去的物质,你们有什么办法除去它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案教学;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03-01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学习”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考察,试题往往不是课本内容的简单模仿,也不易通过发复演练就能完成,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构建充满活力的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丰富和优化学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学案教学与探究学习优质融合”的研究,试图找到“学案教学与探究学习优质融合”的切入点,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为初三甚至中考做好铺垫,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长获取知识的技能,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组建者”,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探究性学案

探究性学案对于教师来说,主要的任务就在于让学生事先明确本节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和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设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因此,问题探究是探究性学案的关键。教师应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为学生设置探究情境,建立探究氛围,把握探究的方向和深度,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

探究性学案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学在教前”, 学生既能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学习的兴趣点,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学会看书,学会自主探究,又能在质疑、释疑的同时自己发现问题,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进行探究,获得自己的探究结果。这样,学生在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探究性学案学习对师生教学行为的要求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要不断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探究能力;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创造融洽的探究氛围来激发求知欲望,鼓励自主质疑。

“探究的效果视不同的学生而定”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所持的态度和适应能力是影响探究性学案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首先,要适应新的角色,转变观念。只有学生具有了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的情感意识,才能使学习方式得到根本的改变。其次,要主动学习,树立责任感。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学生要有学习的主人意识,要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兴趣和责任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只有如此,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能促进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使自身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促进自身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三、初中数学探究式学案的设计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激发学习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案设计有四部分组成:

1、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带着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自我探究。

2、独立探究,自学自悟。将学习目标中的问题细分成几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去阅读课本,带着问题去主动思考课本知识,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最大程度的还原科学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学案导学的功能。

3、巩固训练,自评自纠。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进行达标训练。

4、课后作业,分层提高。一般是分为两组,题组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题组二重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学案是分课时处理学习内容,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探究学习在学案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先有教师导入新课或出示学习目标,根据不同的目的,导入形式可多种多样,如问题导入或回忆知识导入或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目的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这样学生才能愿学、想学,学习中才能有享受和愉悦的感觉,学生才会想方设法地去学,自觉主动地去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师集体备课,精心准备的,要具体,要让学生读得懂。

活动一:结合学案,自主探究

开始预习前教师对预习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任务,明确时间,明确评价),方法上予以指导。开始时,特别关照他们重视自学,培养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本环节需注意的问题:①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由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局面一下子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全部自学,老师和学生恐怕都不能适应,也不易出现好的学习效果。可以由局部某一个小问题的学生自学和手把手的自学辅导开始,逐步扩大战果,直至学生适应了、习惯了、会学了,再全面铺开。②心中有数,未雨绸缪。在此环节进行之前,要让学生先知道下面的环节要干什么,要求是什么。要引导学生在此就要为接下来的合作和展示环节做一些准备。比如在自学的同时考虑提问和解答的问题,考虑组织语言和表达交流的问题。③清除障碍,顺利前行。对于教材中表达不当、表达不到位的,或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所需要的而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和其他各种构成学生自学障碍的因素,要予以考虑并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或清除,以保证学生自学的顺利进行。

活动二:小组互助,合作探究

相信学生,注重“兵教兵”“兵练兵”,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质疑-评价-建议-研讨-补充,从而达到合作、互助、改进和进一步理解把握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直活动在学生中间,对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给予援手,提示或指导帮助,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整理、归类。

活动三:巩固总结,反思领悟(重在建构,形成规律)

学生梳理自己本课所得,对自己在“展示”时没理解的、没掌握的、没想到的进行查漏补缺,对自己理解偏差的、做错的进行反思。根据梳理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可组内同学自由结伴相互提出问题。教师重点是关注学困生。

活动四:练习巩固、补救达标

紧扣本节内容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小题,进一步着重训练。达标的方式可以每个组,每个人课上小测,也可以将本节课表现不好的两个组留下抽测,视情况而定。目的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对在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共性的问题,统一由教师安排讲解,个别学生的问题个别解决,小组内同学互相帮助解决。

参考文献

[1] 雷志凯.新课程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9, 9(8):19-21.

[2] 刘丽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 11(7):7-9.

篇(4)

如果在推行以上措施的同时,实施其他支持性的政策与项目,将使得对教师的投资更具成效。如果能够为教师提供数量充足的优质教学材料,特别是教科书和补充阅读材料,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会产生更大的效用。一项以“非洲法语区国家联盟教育系统分析项目”(Programme d’Analyse des Systèmes Educatifs de la CONFEMEN,PASEC)和“东南非洲教育质量监测联盟”(Southern and Eastern Africa Consortium for Monitoring Educational Quality,SACMEQ)的评价结果为基础,对21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分析发现,在参加PASEC的国家中,学生在全部年级是否拥有教科书学习数学和学习法语的过程这两方面会产生显著差异。

但在乌干达,超过90%的四年级课堂中学生没有教科书。在对一项为塞拉利昂提供免费小学教科书的项目进行评估时发现,学校校长因为担心教科书短缺,将免费教科书存储起来而不是将其发放给学生。

一些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研究表明,教科书对学习造成的影响仅在较富裕家庭学生或者较贫困家庭学生中存在。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学材料在与教师培训及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联合时,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对肯尼亚和乌干达低年级阅读项目的评估结果也对这一原因提供了佐证。如前所述,许多教师没有接受充分的培训,感到没有自信进行母语教学。菲律宾的棉兰老岛地处偏远,在对这里的双语教育项目进行评估时发现,当教师有机会花时间学习本地语言并且编撰母语教学材料时,他们就会有更多的信心来教授母语。

另一个合理的原因是,在文化环境受限的低收入环境中,教科书很难为身处边缘状态的学生带来益处。在这些地区,阅读的机会不仅极少,并且分布更加不均衡。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多指标类集调查”(Multiple Indicator Cluster Surveys)公布的结果,在老挝,拥有3~4岁儿童的家庭中有至少3本儿童图书的家庭比例仅为5%,其中最富裕家庭的比例为24%,最贫困家庭的比例为0.5%。不丹和加纳也存在类似的不平等现象,如至少拥有10本图书的儿童比例仅为1%。不仅如此,这些图书的编写很可能没有使用儿童的母语,即使文化环境略好的国家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如塔吉克斯坦。

鉴于这些原因,提供补充阅读材料是培养阅读技巧所必需的。但是,当弱势背景学生在阅读练习中难以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时,教科书和补充阅读材料的印刷应当在板式、插图、色彩和字体方面针对其需求做出适当调整。

篇(5)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质量评价 优质教学 标准

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或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新课程呼吁优质教学。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是优质教学呢?这就需要一系列的标准来衡量。本文从教学论的角度对优质教学进行探讨,因为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所以本文重点是对课堂优质教学标准的分析和概括。

一、优质教学的教学论理解

(一)优质教学的发展观

任何教学都旨在促进学生发展,优质教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那么,优质教学秉承什么样的发展观?优质教学的发展观体现在哪里?

第一,就其内涵而言,优质教学坚持三维目标整合的整体发展观。

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个维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该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优质发展,缺乏任一维度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整体发展受损。

第二,就其目标而言,优质教学强调指向“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茨基把人的发展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阶段,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

(二)优质教学的知识观

知识是发展的原材料,学生的发展是在知识的学习中进行的,离开知识的学习,发展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徒托空言。优质教学秉承着注重思维过程、注重学生生活经历、注重开放与建构和强调整理联系的知识观。

(三)优质教学的学习观

发展是学生内部的自我运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学习是学生发展的根本途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状态决定了学生不同的发展状况。

优质教学倡导主动性学习,主动性学习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实践证明,人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思维灵活、记忆迅速、想象丰富。总之,积极的情绪状态是优质教学的首要特征。

综上所述,优质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优质发展,而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则需要优质的知识、优质的学习和优质的教师。

二、优质教学的定义

优质教学是指满足以下要求的教学:

(一)具有民主的课堂气氛;

(二)简历在教育任务的基础上;

(三)以师生成功协作为目标;

(四)能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人格的发展;

(五)有利于学生长远能力的发展。

三、优质课堂教学的标准

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新课程呼吁优质教学。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是优质教学呢?这就需要一系列的标准来衡量。优质课堂教学具有十个特征,本文选取其中五个做分析。

(一)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

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作为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涉及课堂教学行为的六个基本领域,即课堂教学的目标结构、内容结构、社会性结构、过程结构、行为机构和空间结构。作为第一条优质课堂标准,清晰的教学结构对六个角都很重要,我们这里只论及教学过程结构的清晰性。

清晰的课程结构分为内外两方面:外指课堂教学管理,内指教学路线导向。清晰的课堂教学路线导向是指,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契合;教学实施过程的连贯性;清晰的练习任务;清晰的规则及清晰的角色。

从哪里看出课堂教学结构是否清晰?我将此相关因素分为可直接观察的指标和成果效应指标两方面。后者可以成为二级指标。效应指标是指在课堂达到一级指标后所带来的教学效应。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是否清晰可以从以下方面观察到:教师和学生用语明晓易懂、教师能始终坚守之前的教学指令、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都有清楚的标志等。二级指标同时可体现为,如:学生随时能说明自己在做什么及为什么而做;学生能较好地遵守约定、尊重界限;课堂教学过程从容不迫,等等。

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在这方面起着主导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应当学习如何与教师一起规划教学过程。

(二)明确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清晰明确是指学习任务设置明晓易懂;教学主题内容的展开合理可信;课堂教学成果能得到明确的保障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教学内容清晰明确体现在教学过程紧扣主题,不要离题偏题、不要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利用、对比和进一步发展学生已有的认识及日常经验;使用模型、比喻、例子、图表等形象化手段及机制灵活地纠正学生的错误,等等。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学生能举一反三、能认识到自己的知识能力得到拓展,由此获得成功体验。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体现在教师运用丰富的组织技巧、运用多样化的行为模式、课堂教学流程灵活多样及均衡运用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利学提高课堂教学的“适应性”,有利于学习成果的丰富、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整体把握。教学方法的使用需要教师自我摸索,找出适合自己也能适合更多学生的教学方法,并收放自如、拿捏有度。

(四)高比例的有效学习时间

上课用的时间并不等同于“有效学习时间”,有效学习时间是指学生积极有效利用的时间(花在组织课堂事务性的时间、花在测试及考察的时间及因为教师或学生课前准备不足的时间不计算在内。)。

“有效学习时间”包括教师发挥积极作用的课堂环节,只要这些环节被学生积极有效利用。这有很多衡量指标,如:大多数学生能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分心、学生很少会违反纪律,等等。教师对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有很大作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增加有效学习的时间。如:师生做好课前准备、师生守时、课堂教学过程规划清晰、在课外整治违反纪律的行为,等等,这些都能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增加时间。

(五)完备的课堂教学环境

完备的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良好的秩序、实用的设施和可使用的学习工具。这样的课堂能让师生将教室当做自己的财产,实行有效的空间管理,并有效地工作学习。

优质教学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处方,这十个标准也只能作为简单的借鉴。但优质的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涉及很多细节,这绝不是看几本书听几次课就能实现的。总之,优质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在不断地分析和总结中进步。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学与教的需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发展,然而共享需要质量保障。本文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分析了目前优质教育资源面临的困惑与挑战。以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性差为出发点,探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以期给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建议,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质量。

【关键词】教学资源 共享 体制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离开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信息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就成了“无源之水”。优质教育资源是学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的重要支撑,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在内涵、质量上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教育资源是从事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的条件和基础,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前提,也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

1.共享主体与客体的不对称――共享的观念差

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看成是搭顺风车的行为,只愿共享,不愿共建。认为优质教育资源一旦共享,就具有公共行为,是一种纯粹的免费、无偿的行为。并且有相当大一部分共享主体认为:只有优质教育资源彼此拥有者之间才能共享。这种主客体的共享不对称,导致了客体完全依赖于主体,并认为主体是自然行为;而主体认为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客体才能具有某种行为,把很大一部分客体排除共享的范围之外。

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充分和深入的应用,发挥最大效益和效能,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很多人认为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唯一解决途径就是搭建标准化的、可操作的共享平台,却忽视了需求者的需求导向。这种共享的“不对等”性,把需求者作为一个“客体”看待,所以国家花大力度开发和搭建共享平台,其结果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需求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因为“优质”往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种相对性就说明在进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应该按需配置,而不是把优质教育资源按“超市”一样放在一个平台上。

2.共享中介的失衡――国家政策、体制和制度障碍

教育不均衡的差距在逐渐的扩大,这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这种不均衡的差距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不和谐。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而教育政策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政府是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体,政府的角色定位教育政策取向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格局,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优质资源的建设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没有政府财政的政策性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就是“纸上谈兵”。之所以几乎所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发达地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相对较大。并且,政府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元化行政管理体制、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统一的协作协调方案、缺乏权威的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等都是体制和制度。但应注意,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不仅仅是政府与学校的事情,应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入,支持资源的开发与推广。建立起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政府与学校主要是公益性,中央财政应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给予补助,而地方学校得到中央财政补贴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应递交到国家资源中心,供全国人民使用,这也是实现全民学习的有力保障。

3.共享客体与中介之间的不协调――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化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平台的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和稳定性,还要考虑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自身的基本规则,即应是内因和外因统一协调的规则。但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化。国内在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做了很多实践性的努力,例如中央电化教育馆开发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库、上海教育资源库等,都通过各自的平台对外选择性开放,也就是说不同的发达地区都有各自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和优质教育教育共享平台。虽然不同地域选择的新课程改革的教材版本不同,但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容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这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活动,即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成为标准化。在进行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经验总结时,应制定未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标准,有了标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就有了秩序,有了秩序就能使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地重复使用,而不是重复性建设。

4.共享客体的自身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演化与更新问题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对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自我更新,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应是一项持久的、动态的系统化工程。我们应以社会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更新优质教育资源库,使优质教育资源能真正体现促进学生真实的发展。整合师生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建成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例如广州市天河区“天河部落”区域学科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与传统思路有很大区别,侧重于建设面向学科实用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教学设计、反思日志、主题资源包等),而不是简单地建成各种静态资源(课件、素材等),这样就给教师提供了达成学科目标而进行深层次加工的实用型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建立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仅能够极大地缓解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避免办学资源重复配置,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1]陈振华.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方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44-48.

[2]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篇(7)

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中情景教学能结合高校学生学习特点,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更好接受所学的音乐技巧,使高校大学生被音乐教学的情境所感染,准确地在音乐意境中捕捉音乐的形象。高校音乐鉴赏课程的音乐情景教学的内涵是:围绕教学目的,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为目标的教学途径。音乐情景教学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情景教学的核心教义就是音乐美学。它是以音乐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安排中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大学生主动探索是音乐情景教学的另一亮点。教师在设计适当的高校音乐鉴赏的教学音乐范围内,不限固定的音乐节奏为基础,不限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牵引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和在学习实践中运用知识,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情景教学根据高校教学所设置的课堂需要,可通过多媒体影视传递清晰的图像,加上语言提高音乐美学的吸引力,让学生看到、听到甚至“身临其境”。这样的“音乐情景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思维,想象力和智力发展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在高校的音乐课堂中,情景教学的方式还可以解决许多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而情景教学则是注重学生知识吸收为主。

2.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作为观众,老师就像单调乏味的戏曲演说家,挫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情景教学模拟学习需要的真实意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传统的教学只强调单一的讲解教材知识内容,没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挥,而情景教学中教师除了输出教学知识外,还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主动思索寻求问题的解决。

二、高校音乐情景教学的创设

音乐情景教学方式在高校教师音乐授课时,以音乐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音乐学科的特性,有目的的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帮助学生深化音乐审美,促进音乐知识的了解和音乐鉴赏技能的提高。下面谈谈在高校音乐情景教学中的几个情景教学方式:

1.生活展示情景。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给予的美妙世界,因为最纯真、最本质的音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优质的音乐教学课堂不是局限于室内枯燥的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们直接到校外进行实地考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感的同时体验生活情趣。

2.故事导入情景。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导入新课知识开始前,可以适当的给高校学生讲述一个音乐故事。在导入时邀请学生们对故事角色进行扮演,在富有戏剧性的教学情景中增加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学习的印象,使教学内容中感彩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认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让学生更好的吸收音乐鉴赏的教学内容。

3.声像再现情景。学生课堂学习时,高校音乐鉴赏教师使用声音、图像再现情景能让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音乐鉴赏知识的特点。在图像再现情景时辅以适当的教学音乐,加上教师使用的言语描述,启发引导学生遵循音乐的方向性,深入声像情景,融入其中的感情世界,在律动的气氛中更准确地把握音乐中的艺术形象。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在创设合适的音乐情景教学方案时,在选择方法上要遵循灵活性原则和匹配性原则。在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中设置音乐情景教学的次数和时间要依据实际教学情况来合理安排,音乐教学的情景和内容的内部结构,教学对象和时间等都是相互联系的。匹配性原则是要求高校教师在讲授时将音乐和所设置的音乐情景教学的内容相融合,使导入的情景和鉴赏的音乐在情感、形象上的描述能相互交融,真实切中音乐艺术视听的特征。

三、运用多媒体展示情景教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