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股市投资笔记

股市投资笔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8 16:50: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股市投资笔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股市投资笔记

篇(1)

他不是上市公司董事长,也不是富二代,只是一个70岁,天天进出元大宝来证券VIP个人看盘室的欧吉桑。以现在台股的成交量,能在元大宝来证券享有个人VIP包厢,那要每个月进出股市交易量至少超过1亿元。徐航健到底有多少身家?

6亿——让徐航健赚最多的是苹果供应链之一的台表科,若以台面上来看,徐航健个人名义持有的台表科股票张数高达4667张,让他成为仅次于台表科董事长伍开云的最大个人股东之一,这档股票的价值就超过2.3亿元。若再加上他长抱的兴柜IC通路股聚兴,以及今年来飙涨的纺织股儒鸿等三档股票推估,足以凑成6亿元这个华丽数字。

除了拥有数亿元资产,徐航健之所以会捐给淡大1.2亿,不光是为了纪念父亲,还是为了纪念自己34岁那年开启的股票人生。

外省军人家庭出身的徐航健,家境并不富裕,甚至他人生的第一双皮鞋,是到了高中军训,妈妈才在地摊上买了给他。从小体弱多病的徐航建,当看到父亲的辛苦——家里的6个孩子全凭着父亲那微薄的薪水生活,而除此以外父亲还要到处兼职——之后,选择了念官校,但是军衔升迁不如预期,因此决定选读淡江管理科学研究所。34岁那年,他从这里毕业,这一年他踏进股市,买入了人生第一档股票,同时也开启了他自己财富人生的开端。尽管股市一开始就让他赔了两栋房子。

一栋房的教训

他买的第一档股票,消息来源是朋友,那是他不懂的产业,做聚酯丝的联隆公司(已被华隆合并,而华隆现也已经下市),更不知道股价为什么涨?为什么跌?

那时联隆股价正从250元跌到120元,徐航健进场买了之后,连续的涨停板,让他觉得“股票的钱也太好赚了”。

于是,他决定更大胆的投资,加码买更多,资金不够的他,跟自己的太太商量,最终用这些资金去买股票,结果联隆反弹到150元就开始反转向下,徐航健就一直抱、一直抱,抱到股价腰斩,“那一次,不仅我太太跟我翻脸,我也赔掉了一栋房子。”徐航健说。

当时,年轻的他想从股市翻本,于是跑到台北重庆南路书店街把所有的股市书搬回家研读。晚上也到补习班上课,几乎把台北股市投资、技术分析的课都上遍。他心想只要可以让他找到一个准则或方法,以后只要套用这个方法就可以“保证获利”,那花再多钱上课都是值得的。但之后1988年的证所税风暴,台股无量下跌19天,他又再度赔掉一栋房子。

一本三十年K线笔记

股市沉浮12年,赔掉近两栋房子的学费,这时候他才恍然大悟,股票投资根本没有准则可言。于是他开始每天记录自己买卖股票进出状况,检讨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慢慢的,他逐渐从错误中摸索出“对”的方法。

徐航健除了从笔记上检讨“为什么这档股票的走势,跟他当初想的不一样”。也会从笔记上反省自己:“人总是会给自己找借口。”他曾经从笔记当中发现到,同样的错误自己竟然犯了4次,可见得“一个人要克服自己的顽固,征服自己,真的很困难”。

徐航健说,一个人如果可以看到自己的缺点,经常检讨就会进步,买股票也一样,如果经常检讨自己“错在哪里”,慢慢的修正,犯错的机率少了,对的机率增加,当然赢的机率就越来越多了——“对的机率高,赢面就会大。”

拿出过去抄写了30多年的K线笔记本,透过一张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徐航健慢慢的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股市成功方程式。

不怕选冷门

一般散户喜欢听信市场或朋友报明牌,买热门股或是看着投信、外资等三大法人在买什么,自己也就跟着买什么,总期待着买了股票,股价就会开始飙涨,但徐航健不会去追逐热门股。

为什么不选择热门股?徐航健说,投信、外资、主力等市场高手,人多势众,资本又雄厚,“跟这些老手玩,就跟你选择与林书豪一起比赛打篮球一样,怎么会有胜算呢?当然找自己的强项来一较高下,赢面比较大。”

因此,他反其道而行,到人烟稀少的兴柜市场寻找利好,且还没什么人注意到的冷门黄金股来投资,而聚兴就是最好的例子。

7年前,徐航健从财报当中发现在兴柜挂牌的IC通路股的聚兴获利不错,每年都至少配1.5元的股息,以股价20多元左右计算,现金殖利率约6%,不仅比银行利息多3倍,抵扣率也高达30%,是相当稳健的投资标的。

但是因聚兴股本不大,成交量很小,每天仅有20多张左右的成交量,并不是很容易买卖,于是徐航健每天盯着聚兴的走势,只要股价跌到盘下时就买一些,慢慢的累积下来,这几年持有聚兴1292张,占聚兴资本额5.12%。徐航健不仅因此成为仅次于聚兴董事长林子渊以外的个人最大股东,聚兴稳定的获利以及配息,更让徐航健投资七年大赚3倍。

不一次买足

散户习惯看到好的投资标的,就一次重压加码到满,如果手上有100元,就会一次把100元的额度用来全部买满股票。徐航健认为,这样的投资方法是相当危险的事情。

因为股票市场何时是高点?何时是低点?永远没有人可以预测,如果一次加码到满,到时股价一跌,手上都是股票,口袋没有现金,一定会心慌,后继无力是投资失败的开始。

徐航健举这些年来他长抱的台表科为例。当年他从财报上看到台表科每年大约都有2元左右的获利实力,于是在未上市盘以每股50元买了台表科股票,结果买了之后股价竟然一路跌到16元,当时徐航健很生气,他就像一般被套牢的小散户一样,打电话到公司骂老板。

当时台表科董事长伍开云告诉徐航健,“如果公司业绩不好,我愿意负责,但是股价真的不是我可以控制的。”徐航健一听觉得有道理,他回头一算,当时台表科股价16元,每年配股配息都有2元以上,现金殖利率至少比银行利息好3到4倍。

从那天开始,他不仅没卖掉台表科,还把手中剩馀的资金拿来加码买进台表科,13年来,徐航健持有台表科的成本已经很低,光这一档就为他创造了6倍的获利。

徐航健说,他投资台表科时,有一位朋友也跟着他一起买股,结果台表科当年从16元,在一年的时间里股价飙涨到95元时,这位朋友在股价涨到60元时就很高兴的把全部持股都卖掉,这位朋友当时投资台表科一共赚了3倍。

不乱动持股

但是就在朋友卖掉台表科后,台表科股价竟然还持续上涨,朋友想追又不甘心,于是去买了其他的股票,但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他之后买进的股票,买了之后没多久就开始跌,最后导致朋友从台表科赚来的钱又都吐了回去,“当年我如果同样的随便换股操作,下场可能跟这个朋友一样。”徐航健说。

徐航健这几年已将大部分的资金都投资在台表科上面,长期持有,每年赚很稳定的配股配息利润,他认为,世界上有钱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开公司靠人赚钱,一种就是用钱赚钱,他账面上有4000多张台表科,相当于“40多人”在帮他赚钱,利滚利、钱滚钱的威力实在很惊人。

所以每年稳稳赚股息的他,99%的股票就是长抱的赚股息,并不会随便去更动持股,只有1%他会常常变动,来试试水温。徐航健说,经常变动的这1%,主要是为了做绩效给券商,毕竟他在券商的看盘室,享受了很多VIP看盘室的福利“不下点单,不好意思”。

当然徐航健不是神,他的投资也是会有亏本的时候,但是他在面对亏损时,处理股票的方法又跟大多数人不大一样。

如果你现在急需用钱,但是手上现金不够,持有的股票当中,有部分账上算起来是获利的,有部分账上是出现亏损的,这时候的你,会选择卖获利的个股?还是出脱赔钱的个股,来解决资金需求?

相信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卖掉赚钱的股票。因为散户总是会认为,就算是账面上赔钱,股票只要没有真正卖掉,就不算是真赔,总会有一天,可以等到股票再重新涨上来。但结果可能是越套越久、越套越深、股价越来越低,直到最后通常变成满手剩下的都是赔钱股。

篇(2)

最近一段日子,我发现股民沙龙里少了阿辉的身影,每周一次的股票投资者交流会也鲜见阿辉的踪迹,甚至交易日里阿辉也不是每次都来证劵公司交易大厅报到。

有一次我遇见了阿辉,他正提着一袋葡萄从证劵公司出去。我笑着对他说:“股市还没有收盘,你怎么提前开溜了?难道就不怕错过了行情,少赚了钱?”

“我早上买好的葡萄要给父亲送过去,要不葡萄就坏了。股市里的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赚,机会多得是,可这亲情是能赚一天是一天,机不可失啊!”阿辉说。

“亲情也能赚?”我不明就里。

阿辉于是打开他的笔记本电脑,让我看了一组相片。从一岁的“小米豆”到三十岁的“大萌子”,北京女孩赵萌萌将她和父亲每一年的合影上传到网上,每一张图片上除了注明拍摄地点外,赵萌萌还写下了当年的小故事。女儿逐渐成长,父亲日渐衰老,30张合影感动了成千上万的网友,网友在微博上含泪写道:“一点点,我们长大;一年年,父母变老。”赵萌萌深情地说:“30年的人生里,每一天都能感受到父亲的爱。”

篇(3)

表1按东道地区和国家统计的FDI流入流量排行榜  

年  份  中国的位次  各地区和国家排序(单位:亿美元)  

1993~1997  第二  美国(450~1034),中国(275~452)  

1998  第三  美国(1744),英国(743),中国(438)  

1999  第八  美国(2834),比利时与卢森堡(1331),英国(880),瑞典(609),德国(548),法国(471),荷兰(413),中国(403)  

2000  第九  美国(3009),比利时与卢森堡(2456),德国(1951),英国(1165),加拿大(666),中国香港(619),荷兰(525),法国(429),中国(408)  

2001  第六  美国(1224),英国(538),法国(526),比利时与卢森堡(510),荷兰(505),中国(468)  

2002  第一(预计)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历年《世界投资报告》。

FDI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建立新的投资设施,第二种是收购与合并当地现有企业。发达国家之间的FDI以并购为主,最近一次的并购起于1995年,止于2000年,近两年急转直下。以美国为例,由于并购案大大减少,其FDI流入流量从2000年的3009亿美元骤降为2002年的500亿美元(预计),下降幅度83%。中国的情况刚好相反,历来的FDI流入都是以新建为主,并购的比例相当低,所以能够在并购潮退时水落石出。

“新建”的特点在于,外资的投入是产业资本的纯增量,能够迅速扩大生产(服务)能力,直接增加商品(服务)供应;这在供不应求、卖方市场的条件下,毫无疑问是最合理的FDI流入方式,也是中国过去卓有成效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市场背景。“并购”的直接效能不在于即刻扩大商品供给,而在于提高企业素质,它对原有生产能力的冲击较小,也就是社会成本较低;在供求已趋均衡、买方市场为主的条件下,并购方式理应逐渐成为我国今后吸收外商投资的主流方式。

预计中近期内,新建方式的FDI流入仍将持续增长,这不仅仅是由于中国仍有市场空间,也由于中国正在向“全球制造基地”迈进。据学者江小涓论述(《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仅2002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就了许多进军中国的信息:英特尔宣布再投资1亿美元全面改造上海的芯片封装测试中心,并且将继续在华投资5亿美元;微软宣布将于2002年年底前在中国选择一家合作伙伴制造Xbox;东芝宣布将投资70亿日元在中国建立全球化的IT生产基地,投资将落实到苏州的东芝笔记本计算机生产线当中;索尼公司宣布将于2003年在中国建立芯片组装工厂,投资额为100亿日元;NEC宣布将关闭掉其在苏格兰和马来西亚的制造工厂,将七成的PC制造都移到中国生产;摩托罗拉公司旗下子公司乐山——菲尼克斯公司宣布将于2002年8月在中国建立新的生产基地,总投资额为375亿美元;理光和松下公司宣布将在中国成立新的分公司;富士通、美能达、NMVisualSystems同时宣布将大力扩展在华地区的业务并宣布考虑在中国投资建新厂;奥林巴斯宣布在中国建厂,制造数码相机和其他有关的配件等;NEC将在上海成立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生产企业,总投资将达8?5亿美元;日产汽车公司总裁表示将携全系列新车型在中国从事巨额投资;飞利浦表示将在2002年年底前将其显示器生产设备从墨西哥的华瑞兹城移至中国现有的生产基地;Epson将于2002年年底前结束在新加坡厂的扫描仪生产,将生产线移到中国;新惠普成立以来的第一款新产品康柏Evo下线,而它的出生是惠普在上海的工厂,2003年惠普笔记本也将在中国生产;LG宣布将投资4亿美元建立两座“LG北京塔”作为中国的办公中心,而这仅是LG2002年上半年在华投资4个项目中的一个;等等。

与此同时,并购方式的FDI流入将会有更迅速的发展。这是因为各级政府对于出售政府公司或政府股权早就有着迫切的要求,而最近召开的十六大提出了改革政府资产管理体制的全新精神,无疑有助于政府释出股权、有助于外资实行并购。

一、从“统一所有、政资不分”走向“分级所有、政资分开”

长期以来,我们的政府公司未能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产权不清,政资不分。

首先,几十万家政府公司是中央政府统一所有而交给各级政府去管理的呢,还是原本就分属于各级政府所有?此前的所有规定都强调“国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国有资产”,也就是说中央政府是所有者,地方政府是管理者。所以中央随时可以把办不好的企业交给地方去“分级管理”,而把地方上的好企业收上来“行使所有权”。地方政府出售股权所得,有时(非上市公司)归地方政府支配,有时(上市公司)归中央支配。地方政府的金融机构出现烂帐,中央有时出面负责解决,有时(例如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案例)宣布“谁的孩子谁抱”,但并未明确孩子到底是所有者的还是管理者的。这些都属于产权不清。外商并购企业的时候如果已经与当地政府谈好了各项条件,忽然有上级政府发话说当地政府无权出售,无疑是很头疼

的事情。

其次是政资不分,也就是说政府的行政管理与资本管理混在一起,使得所有者的职权分散到各个行政部门而无法统一行使。企业的人事任免、业绩衡量、综合考核、薪酬计划、重大决策、审计、资本经营预算等等,都是由各个行政部门多头主管。若想并购政府公司,任何一个部门说“不行”都可以作罢论,但所有部门都说“行”也未必能够实施,很可能还要经政府专门讨论决定,才能授权签署协议。所以即使是国内的民营企业若想收购政府公司的股权,也往往不知和哪个机构去作商务谈判,由哪个单位或负责人签字盖章方为有效,外商就更摸不到门路了。

这种状况即将发生根本变化。十六大报告提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解读这一段话,可以看出政府资本管理体制的两大改革动向。第一,原来由中央政府“统一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政府公司以及形形的政府股权,今后将名正言顺地由中央政府、省政府、(地级)市政府“分级所有”。第二,原来由各个行政部门分散行使的所有者职权,今后将由各级政府的“资产管理机构”统一行使,从而变“政资不分”为“政资分开”。

变革多年积习而成的观念、制度、利益格局等等,绝非易事,但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政府资本管理的这两项重大改革将会在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对于以并购方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说,其意义就在于使得省、(地级)市两级地方政府知道自己对于哪些政府资产享有处置权,因而能够出售;而并购者也能够确切了解到哪一级政府是中规中矩的所有者,以及找哪一个政府资产管理机构去作商务洽谈。

在十六大召开前后,针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外商并购,政府分别作出了一些具有鼓励性质的原则规定,这当然不仅是时间上的巧合。

二、上市公司的外商并购机遇

中国股市区别于世界各国股市的特色,在于它分割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部分。能够在深圳、上海股市上买卖的是流通股,目前约占上市公司股票的34%;其余66%的股权主要是国有股和法人股,非经批准不得上市流通。

按照香港证券和期货委员会研究顾问肖耿先生的看法,“目前,从中国两个股票市场的IPO里筹集到的资金已经超过了日本。2001年,上海和深圳股票市场筹集资金是香港的两倍。从2001年年初开始,上海和深圳的市场资本总额已经超过了香港的市面价值,成为日本之外的亚洲股市中的老大”(《21世纪经济报导》2003年1月23日)。

但是,这一类的判断只是关注到深沪二市有着强大的“圈钱”功能,若从交易量来看就没有这么乐观了,不妨对海峡两岸的股市作一对比。2002年,两岸的股市都处在低潮。7月底台湾有595家上市公司,1~7月平均日交易金额1019亿元新台币,约合260亿元人民币。12月底大陆有1224家上市公司,全年平均日交易金额118亿元人民币。台湾股市已然号称浅碟型,从交易量看,显然大陆的股市就更浅一些,主要原因就在于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股票不可流通。

为了引进外资活跃股市,2002年底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QFII机制正式启动。经证监会批准,12月19日,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设立,即已经筹备了两年多的、湘财证券和法国里昂证券合资组建的华欧国际证券有限公司。经证监会批准,首批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包括国泰君安证券和德国安联集团发起的国安基金管理公司(10月16日),招商证券和荷兰国际集团(ING)发起的招商基金管理公司(12月26日)等。

这些举措对于境外的财务投资者或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不可能引来战略投资者。股市分割和一股独大,使得战略投资者若想获得控制权的话,唯一可循之途是洽商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协议转让,不存在通过二级市场的公开交易变成大股东的可能性。

国有股向非国有单位协议转让始自1994年,2000年8月冻结,其间转让案例不多。2002年6月,历经1年的“国有股减持”宣布停止,同时“国转非”解冻并进入期。截至12月20日的半年之中,有176家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权(包括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转让公告,主要方式就是协议转让。受让方以国内民营资本居多,包括民营背景的投资类公司;受让目的以获取上市公司控制权为主流。根据已明确公告转让价格和转让股数的67家公司96起转让结果统计,转让平均价格2?516元/股,略高于这些公司2002年三季度加权平均净资产值(2?36元/股),大大低于同期公众股价值(超过5元/股)。

2002年11月1日,证监会、财政部、国家经贸委联合《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主要的规范性精神为: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应当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要求;原则上采取公开竞价方式;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批准,由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负责审核,重大事项报国务院批准;转让后不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

外商并购上市公司的主要风险有二。其一,协议收购的股份仍然是非流通股,不得上市抛售,因而变现困难。其二,股市不可能永远分割,迟早要走向统一,也就是全部股票都可以上市流通。近两年来,议论较多的全流通途径是对非流通股“缩股”,目前的非流通股仍以政府股份为主,要政府“缩”自己的股份实在勉为其难;但是通过协议转让使得非流通股淡化了政府色彩之后,或许全流通问题就会提上日程。届时如果外商发现——比如说——当初买下的60%的股权忽然“缩”成了40%,难免懊丧。

三、非上市公司的外商并购机遇

竞争性领域中,政府的股权释出一直在进行,受让方既有公司管理层或全员职工,也有民间资本或外商。近两年各级地方政府所推出的并购菜单,较多是属于原由政府垄断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包括交通、能源、水务、医院等等。其背景在于大规模城市化不可能只靠政府的力量来完成,“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已成为地方政府的共识。上海市长曾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政建设的融资历史作出归纳:第一阶段是靠向银行借债,第二阶段是靠土地批租,正在展开的第三阶段是靠城市资产经营。

所谓城市资产经营,大体上说就是三T(Transfer)之道。一是BOT,由民间或外商来投资新建设施,若干年后移交政府。二是TOT,由民间或外商购买现有设施若干年内的经营权,这可以看作是并购的特殊形式(有限时段的并购)。BOT和TOT都属于特许权经营,不涉及产权转让。三是纯T,也就是政府释出产权,民间或外商并购。

上海市历年以TOT方式成功转让的项目,包括黄浦江大桥、越江隧道、高速公路、市内高架路等;近年以纯T方式转让的项目,包括路桥公司(售价32亿元)、自来水浦东公司50%股权(评估价76亿元,中标价20亿元)等。规范的市场制度和高透明度的交易程序,使得上海产权交易所和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远远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最活跃的、含并购市场在内的区域性资本市场。

篇(4)

其实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她,一位很普通的单身MM的故事,真是一部最真实的励志小说呢。

我这个朋友八年前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做网站开发和管理,月薪二、三千元。她是一位北京MM,那个时候她刚刚大学毕业没有多久,年轻气盛,很有抱负那种,对于她工作热情万丈,我们聚会的时候,每每说起她管理的那个网络社区的事情,总是眉飞色舞的,讲她对网站的设想啦等等。她是个月光族,总觉得“千金散尽还复来”,当时她和一位网友在恋爱中,两地相隔,每月电话费就能花个一、二千,可见她是个什么心态了。

结果好景不长,2002年以后网络业遭遇寒流。2003年初,她告诉我,她被公司裁员了,所有的那些抱负,设想全都随风而去。屋漏偏逢连夜雨,她的男友也和她分手了,除了2000多元的电话欠费账单,她已经一无所有。

在长达半年时间里,她一直处于待业中。她们家虽然是北京的,但父母都是退休工人,没有办法资助她。这半年是她最痛苦的时光,没有钱,没有男友,没有工作。当时她手里仅有几百块钱,她就是那个时候入股市的。当时行情不好,她也是懵懵懂懂地做。也就是这期间,她仔细总结了自己的过失,思考了她的人生目标。

下半年的时候她在一位网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工作,在一个软件公司搞技术。试用期工资900元,比她原来的工资低很多,但她再也不做月光族了。900元的工资,她强迫自己存下300元,剩下600元作为日常开支,她在家里吃饭,这六百元,要有300给家里作为饭钱和生活费用,她家在郊区,每月上下班的车费要100多元,中午在食堂吃饭也要100元,600元仅仅够基本的生活。对一位20多岁的女孩子来讲,也真是够苦的。

存下的300元,她每月投到股市里面滚一圈,挣点小钱,据她讲,当时能挣个几十元,就觉得是发财了。就这么慢慢滚动,股本越来越多,她是一个短线客,她入市的时候大势不好,经过锻炼,她的操作技巧也越来越熟练了。

从2003年到现在,她的工资有所增长,试用期过后,能够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有时候加上出差补贴。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一直到现在。这些年她一直保持存钱的习惯,只是股本越来越大。到2005年的时候,她的日常生活开支已经全部来自于股市,工资全部存下来。她给自己定了条纪律,那就是全部生活消费,从股市拿来。做到工资收入不动。每年年底,她把工资取出整数,继续投入到股市里面,增加股本。

由于股市挣的钱越来越多,她的生活水平也慢慢提高了,再也不用抠那600元生活费。2006年时她去了东南亚旅游,给自己和妈妈各买了个笔记本电脑,给自己新换了手机,今年,她已经舍得买400多元的衣服。她说,感谢股市给了她新生。

我这位朋友,是熊市锻炼出来的老股民,深谙短线操作技巧,对股市操作手法很熟练。2007年1月的时候,她看好清华同方股票,一举满仓,清华同方在她买入后立即大涨,随后三个涨停,第四天未封上涨停卖出。一周获利67J"余元。她妈妈非常惊讶,因为老太太工作几十年也才挣这些钱。

随着2007年大势向好,我这位朋友如鱼得水,市值已经从年初的不到20万,到现在的50万。6月20日的时候我在帖子里面提到老股民清仓了,说的就是她,也就是50万对于她来说是现金。

篇(5)

六年前,新普科技一年赔掉一个资本额;六年后,它却成为全球笔记型电脑电池第二大制造商,打败日本松下等国际大厂,夺下17%的市占率。今年,新普科技预估每股税前盈余达11.12元,年营收92亿9千万元,整整是六年前的20倍。

宋福祥,就是让新普科技起死回生的关键人物。

六年前,新普科技只是一家在新竹湖口老街旁的小电池工厂,宋福祥则是个在外商科技公司任职26年,准备退休的专业经理人。某一天晚上,宋福祥受到朋友之托,下班后摸黑到新普,评估新普的投资潜力。

当时,这个租来的工厂破旧简陋,员工只有七十人,平均年龄也很高,一年还赔一个资本额。周边朋友都断言,这是家救不起的公司,但是,宋福祥却嗅出里头的商机。他评估,当时台湾许多笔记型电脑厂商,都一一冒出头,在台湾制造成本的优势下,未来电池采购势必“弃日取台”。而且,当时台湾没有人切入电池制造领域,新普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却很高。宋福祥在黑暗中,暗自叫了一声:“可惜!”

赌!退休前,打一场漂亮仗

即使商机可观,但原本打算退休的宋福祥,为什么还愿意接下这个烂摊子,过起苦日子?原来,历任美商安培电脑、AST(虹志电脑)与金士顿等公司的他,一直待在制造部门,相对于受到瞩目的研发部门,即使宋福祥绩效再好,仍有不得志之情。在安培电脑时,他就曾对一位当红的研发主管冲口说出:“没有制造部的品质,你们研发算什么?”他想证明,制造部门出身的人,绝对也能靠工厂管理出头。

于是,当新普董事会找上宋福祥,希望他接手拯救这个公司时,宋福祥凭着一口气,决定在退休前,再打一次漂亮仗。他想:“人生职涯总有句点,只是这个句点有多大、多圆?”

事实上,当时包括信邦电子董事长王绍新等老朋友,共有三家公司都在向宋福祥招手,他却选择了赔得最惨、规模最小的新普,作为他人生另一段的起点,只为了争一口气,做给别人看。

当时,新普资本额才两千万元,他就将个人的房地产五千万元拿出来做银行抵押贷款,为公司增资。每天早上七点一到,他就出现在办公室,丢掉外商科技公司副总的身份,走入简陋的铁皮屋工厂里,站上生产线,不到夜深人静不离开公司。董事之一的友旺科技董事长欧阳自坤说:“他真的是把‘身’、‘家’,都赌在这家公司上了。”

有这样的决心,加上“快速”的竞争力,新普迅速击败日厂。大众电脑采购部协理陈志吉表示,日系厂商每次参与一款笔记型电脑的电池制造,总要花上三个月的生产期,新普却可以将之缩短至六周,节省一半的制造流程。平时,上游厂商对他们做流程监控时,新普的回应报告可以半天就送达,日系厂则是四天还没有回应。因此,新普的崛起,正好搭上笔记型电脑采取全球运筹,“追求零库存、即时交货”的趋势,日系厂商竞争力节节败退。

能够做到快速交货,在于宋福祥的个性:“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down(延迟)我的schedule(时程)。”

他还记得,在安培电脑时,有一次急着赶一个计划,宋福祥要求手下部属全都得加班。按照规定,他送了一份加班费签呈给最高外籍主管。但眼看五点下班时间快到了,签呈却还没有下文,当时只是低阶主管的他,竟直接冲进外籍主管的办公室询问。只见忙碌的主管表示,公文不知塞到哪里去了,而且,对发给加班费颇有意见,左思右想了许久。

只见宋福祥竟然开始动手翻他桌前的文件,把公文找出来放在主管面前,并费尽唇舌解释了一番,希望他签核。但五点一到,主管还没有回应,宋福祥气得把公文从主管手上抢过来撕碎说:“不能on time(准时),那就不要做好了。”

没想到,此举不但没有激怒这位老外主管,反而很欣赏宋福祥,从此没有再延迟过他提上来的公文,甚至提拔他在四年内连升三阶到经理的位置,创下了纪录。

这件事情反映出宋福祥的执行力,也是新普最重要的竞争力。“我不希望任何变数delay(延迟)到客户的出货期。”他字字铿锵的说。例如,发电机的采购,他坚持,厂扩到多大,发电机就要购置到能够支应全部厂房的规模。但别的公司几乎只购置到三分之一就算是上限了。

定!意志坚,计划百分百实现

电都不能是问题了,人员调度更不能当延迟的理由。刚开始,新普人力严重不足,有一天,两位负责伙食的厨师吵架,帽子一脱就跑了。工厂外只有稻田,员工没等到午餐无法继续工作,这时,即使是当年副厂长苏锦郎,也只能硬着头皮下厨切菜。

这让当时怡和创投副总经理薛彬彬印象深刻,她认为,没有宋福祥这样的个性,投资新普就没有任何意义。在创投界十五年,她史无前例的要求要签下“绑住”宋福祥五年、竞业禁止三年的合约,做为投资新普的条件。

果然,宋福祥一接手才三个月,就把良好率从80%提升到95%,订单不断涌入,获利两亿元,一举将当年前三季的亏损打平,还小赚一千万元。台证证券资本市场本部业务副总经理黄丽华也表示,这是因为宋福祥在外商电脑公司当厂长时,带过上万名兵;只要他上生产线,哪一个作业员手上在做什么动作,有没有在混水摸鱼,他都清清楚楚,新普当时才两百名员工,他当然能够一下揪出过去新普生产不够高效的毛病。

此后每一年,只要他的计划一订下来,全都是百分之百实现,没有打过一次折扣,甚至是遇上9・11事件,双子星大楼倒下来,也阻挡不了他的意志。

基于对员工的承诺、对创投股东的交代,宋福祥说过,要让新普在2001年第4季度上柜。但是,就在第四季前夕,9・11事件发生,击垮了美国股市,台股的成交量也萎缩到300亿元之下。在低迷的气氛下,原本同意主办包销的承销商突然缩手,两位协办承销商也意兴阑珊,向宋福祥说,不延迟三个月以上,要有好价格上柜是不可能的事。

篇(6)

老板“黄”是我财商训练的启蒙老师,他几乎每天都抽空教我几招儿,使我对金融逐渐有了感觉,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但是几个月过后,我开始觉得有些东西越听越糊涂。“黄”也看出来了,一天,他对我说:“知道‘the brain of the WallStreet’吗?”

我疑惑地看着他,心想:“华尔街的大脑?什么意思?”

他解释道:“华尔街的大脑就是犹太人。华尔街80%以上的投资产品都是犹太人发明的,要论财商,谁都比不了他们。你要想真正明白金融的本质,就要拜犹太人为师。”随后,他将他的犹太人同事尤尼介绍给我,并拜托他对我多多关照。

认识尤尼之后,我时常和他共进午餐。第一次“上课”时,我像去学校那样,带了笔记本和录音机,想将他的金融秘诀记下来。没想到他听后大笑道:“秘诀?哪有什么秘诀呀!其实金融是再简单不过的了,只需要基本常识就可以分析。要真说有秘诀,告诉你,这秘诀就是我们这些华尔街的‘高手们’擅长将非常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故意把本来用75%的加减法,加上24%的乘除法,外带1%的微积分便能说清楚的事情,刻意地加以包装,要不然哪会有这么多人进场呢。”

听了他的话,我露出了不解和不信的神情。犹太人就是聪明,一看我这表情,他又说道:“实话告诉你,金融归根到底是一种供求关系,任何东西的价格都是由它而定,供为分母,求为分子。你一定知道华尔街就是靠交易量生存的,那怎样才能产生和增加交易量呢?华尔街的‘供’是什么?是各种股票和债券。而人的本性是贪婪的,我们就是要设法将他们的贪婪转化为需求。于是你会时常听到些令人垂涎欲滴的好消息,比如哪只股票一年涨了多少多少啦,哪个行业有大大的利好啦,诸如此类。这样一来,‘求’自然就会增大,在‘供’不变的情况下,股市不就上涨了吗?可一直涨也不行呀,涨得太高了,只有买没有卖了,量不就下

来了吗?幸好人类还有胆怯的一面,一旦利好出尽,跟着自然就是利空,大伙儿一怕,‘求’不就下降了吗?你自己想吧,会是什么结果?”

“求和供之比下降,股市下跌。”

“没错!”尤尼笑道。他接着说:“什么东西最有价值?是那些不可再生、同时又是很难取代的东西。比如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吧,但你说它的价格会一直上涨吗?不会的!因为人类早晚会找到替代品,像太阳能、核能,一旦替代品的价格低于它时,对石油的‘求’就会减少,它的价格就会下跌。再举个例子:刚有火车时,所有与火车有关的股票曾一度疯长。可后来汽车普及了,飞机也民用了,你看看现在那些和铁路、火车相关的公司的股票吧,好些年都不动了。”听到这儿,我问道:“那房地产呢,肯定是最有价值的吧?”尤尼微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会提到它。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吗?你确定?”

我说:“那当然,土地肯定是不可再生的!”

尤尼说:“我是在波士顿出生的。你知道吗?在四百年前,波士顿有不少地方还埋在一片之下。”

“是吗?”我很惊讶。尤尼说:“是的,你去图书馆查一下就知道了。你不是从上海来的吗?上海边上有好几个岛,几百年前,也几乎都不存在,而且这些岛的面积至今仍在不断扩大,你这个上海人都不知道?”

我脸一红,听着尤尼继续说下去:“不过,土地的确很难被取代。但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是有价值的,依然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非洲的土地你会要吗?除非那儿有宝藏。”

听到这儿,我忙说:“那纽约的土地一定是最有价值的!”

“你真聪明!是的,纽约的土地的确值钱,可是遗憾啊,我们都不可能拥有了。”

“为什么?在美国买了房子不就拥有土地了吗?”

尤尼笑道:“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纽约是个特殊的地方,即使你买了房子,拥有的也只是房子,而不拥有土地。你所拥有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而已。其实不单纽约,美国还有好些地方也是如此。当然,一般来说,对土地投资是不太会亏的,不过千万别把买房子和投资土地搞混了,它们多半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码事儿。”

我一时无语。

过了一会儿,我说:“尤尼,我有点儿明白你的意思了,买房子和投资土地不是一回事儿。不过,我看了几篇文章,都说买股票的风险很大,股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房子是实打实看得见的东西,特别是位置好的地段,如果投资,心里会比较踏实一些。”

尤尼说:“是吗?你也这样看?”

我回答:“我不太明白,你觉得呢?”

尤尼清了清嗓子,慢慢说道:“讲个故事吧。日本是一个岛国,平原少,人口密度很高。日本的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腾飞,那儿的房价随之上涨,股市也随之攀升。到20世纪80年代末时,整个日本的房地产总值,超过美国房地产的总值加上股市的总值。那时人们都说日本的房价不会跌,日本政府更是鼓励银行放贷,全力支持。可他们忘了那个支撑物价的基本规律:供求关系。即那个需求必须是有效的。什么是有效的需求呢?就是人们要负担得起。我当时就预测日本的房价撑不了多久,结果呢,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崩盘,不到两年,很多地方的房价便跌回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水平。记住,没有一棵树能够永远朝上长。”

我打断了他一下:“不好意思,那我们怎么来判断房价是否高了呢?”

篇(7)

背景

AMD 成立于1969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AMD是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集成电路供应商,专为电脑、通信及电子消费类市场供应各种芯片产品,其中,包括用于通信及网络设备的微处理器、闪存以及基于硅片技术的解决方案等。

AMD 在全球各地设有业务机构,在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设有制造工厂,并在全球各大主要城市设有销售办事处。

AMD 有超过 70% 的收入都来自于国际市场,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代号为 AMD。

AMD与英特尔是美国硅谷竞争最激烈的两个对手。1995年,英特尔与AMD在达成里程碑式的技术共享协议之前,曾进行了八年的声名狼藉的法律斗争,2004年,两家公司在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庭上展开了斗争。

不仅如此,两家公司在市场上也进行了多年的争斗,AMD是唯一一家与英特尔抢生意的公司,虽然英特尔的霸主地位无人撼动,但是,AMD的实力在有些方面已经超过了英特尔。

10月8日,AMD与阿联酋阿布扎比政府旗下的先进技术投资公司(ATIC)宣布,将联合成立一家半导体制造公司“Foundry Co.(以下简称“合资公司”)”。阿布扎比开发公司当天表示,将把所持AMD股份由8.1%增至19.3%。AMD将把芯片制造业务注入合资公司,其中,包括位于德国德累斯顿市两家芯片制造厂、相关资产及知识产权。ATIC将向合资公司注入21亿美元,其中,14亿美元为直接投资,剩余资金将用于收购合资公司股份。ATIC还将在未来五年内对合资公司投资36亿~60亿美元。

此外,合资公司还将承担AMD总计12亿美元的债务。至此,AMD延续了三十年的研发和制造一体的商业模式宣告终结,走向了专于研发和代工产品的新模式。而结合AMD近期的一系列举动不难看出,其与老对手英特尔的叫板之声越来越强烈。

分拆业务 受投资者普遍欢迎

这样的改变正是投资者盼望的,股市的变化立即反映了投资者的喜好。10月7日,AMD公司的股价开盘大涨31.44%,至5.56美元,最终报收于4.59美元,涨幅8.51%。这可是在美国股市遭遇重创背景下难得的“逆风飞扬”。面对现在的经济不景气,任何一个公司都在收缩战线,以期躲过经济寒冬。

而AMD此举,不但成功地将芯片制造业务拆分出去,还摆脱了大笔债务。这其实是AMD一系列瘦身计划的延续。2008年8月19日,AMD将其德国德累斯顿的Fab30工厂的设备与技术出售给俄罗斯半导体厂商Angstrem。8月26日,AMD宣布将数字电视芯片部门以1.928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全球领先的有线和无线通信半导体公司Broadcom。

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英特尔所面临的挑战无疑在加大。通过分拆活动,将使AMD具备打持久战的能力。毕竟,走过64位和双核的辉煌之后,AMD的确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阶段。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场表现颇为不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生产工厂的制程工艺提升速度太慢,无法跟上英特尔由65纳米全面转向45纳米的步伐,因而在终端市场的中高端部分出现了问题。

如今的CPU市场,早已不是只追求频率高低的时代,性价比之外,能效比指标的重要性也不断突出,低功耗才是主流。所以,英特尔在超低价市场上的Atom处理器才得以热卖。AMD对于这点当然看得清楚,但苦于资金不足,制程升级一拖再拖。

市场调研公司IDC最新调查显示,以发货量做比较,2008年二季度全球芯片市场中,英特尔的份额达到79.7%,AMD的份额为19.7%。在笔记本芯片市场,英特尔笔记本处理器实现了最大增长,市场份额达到86.5%,AMD的份额仅为12.6%。在台式机芯片市场,英特尔拥有73.3%的份额,AMD的份额为26.4%,也处于下滑趋势,尽管AMD表面上排名第二,但与第一的差距却是几何倍数。

严重的压力迫使AMD不得不进行战略整合,这样的变革对AMD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将直接影响它未来的产业布局以及与英特尔的对抗。

通过分拆,获得阿布扎比政府的大量投资,合资公司本身将进行技术改进和升级,以期在芯片制造能力上同英特尔竞争。AMD将逐步缩小与英特尔的差距,甚至可能超越英特尔,并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价格上的优势。

同时,更加专注于研发的AMD,将比面面俱到的英特尔在技术上占据主动,剥离了一切与技术无关的业务。如此一来,AMD就可以不用再担心其芯片工厂是否充分利用了产能。AMD重回盈利阶段的步伐无疑将大大加快。而盈利的资金再反哺研发,将使AMD重归良性循环轨道,从技术和资金上与英特尔再拼高底。

“融合”理念进击 决战技术之巅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AMD要与英特尔瓜分天下,主动求变或许是不错的选择。有人对AMD的冒险动作给予揶揄,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了赞赏。AMD首席执行官梅尔针对各种议论则表示:“通过合资公司,AMD开创了创新之路,专注于芯片设计,保持对最新芯片制造技术的了解,在满足业务需要的同时避免大规模的资本投入。”

在大环境下,其实这种专业设计(fabless,无工厂模式)是半导体产业的一个普遍趋势。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正经历着变化,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等地的代工力量崛起,使得以英特尔、三星为代表的IDM(整合直效营销)模式遭遇重大挑战。

在一个产业分工细密的时代,大包大揽的IDM模式和相关的产业链可能会被进一步重塑,而AMD显然走在了前面,以适应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演进趋势,借助外部资源,将拥有更多合作弹性。

其实,AMD在早前就已经将“技术第一”的思路表现无遗。2008年9月18日,AMD就宣布启动一项名为“The Future is Fusion”(未来属于融合)的企业品牌推广计划。并在全球范围换标,将口号从“Smarter Choice”(更明智的选择)变为“The Future Is Fusion”。而分拆行动与“融合”理念的公布相距不足一个月,可以视作是AMD针对英特尔的一记组合拳,并且可能是制胜的一招。

所谓“融合”,即“AMD把CPU和图形显示技术整合在一个硅片上的行为”。而通过分拆,这一理念的贯彻将能得到更充分的保证。这次,阿布扎比政府给合资公司注入了大量资金,并消除了AMD债务,使其在研发上所需资金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

在研发上,分离了一直让AMD困扰的业务,可以使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会更倾向于研发,其研发进度和水平也将大大提高。

而“融合”理念的领先意义,则可能改变世界芯片产业的未来走势。当前电脑里的CPU与GPU是独立的,消耗了不少系统资源。现在,一旦AMD通过“融合”计划,将CPU和GPU两者结合起来,会在性能上带来跨越式的提升,最大限度地释放电脑用户的极限使用,也将是芯片制造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跨越,并全面实现对英特尔技术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