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6:50: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教育教学叙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人文性和校本化
教师做研究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过度的形式规范和理论崇拜而冷却的。太计较研究的规范,夸大理论的价值,将贬损教育实践研究的真正意义。教师研究不是为了追求理论的建树,而是基于校本实践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不能固守研究规范,一定要符合教师的能力实际,考虑教师的心理感受。为此,我们在研究方向不变、研究目标不变的情况下适度地超越规范,不以研究的程式和框框束缚教师。其目的是为教师的研究松绑,让教师心甘情愿地走进教育科研,心情舒畅地经历教育科研,心满意足地享受教育科研。让教师意识到教学中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真实的研究才能解决;让教师意识到只有通过研究改进实践,才能增强专业的底气和职业的自信。如,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行为前移,理论后置,研究目的是看带给教育教学实践的变化,而不是看形成多少研究的资料和理论成果。在研究成果的表达上先说再写,只要写出真情实感,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和归纳即可,不必套用高深理论。这样,教师就会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进入研究,做好自己愿意做的事。当教师对研究有了真实体验与收获之后,再向理性的高度提升,就会底气十足。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如何让学生快乐复习”“为什么传销能吸引那么多的人,而我们的教学却不能吸引住学生”“如何有效布置作业”“寄宿生高效管理”“新高考模式下语数外与选修课教学”等问题。由于习惯了提问,问题就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先是写在自己的备课本上,后来就出在口上,因为我们忍不住相互讨论、研究。由于研究的问题是自己最需要的,所以研究讨论不再走过场。这样的研究,教师当然愿意参与。
2.针对性和适应性
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未必都能被自身敏锐地感知和他人关注。如果这样,这些经验可能沉睡,或因被忽略而流失。在课堂教学、年级教导会、班级教导会、学科组会议、备课组会议交流中捕捉那些隐隐约约或转瞬即逝的有价值的做法,即“经验”,这些教师的经验交流令其他教师欣赏、羡慕,并引发“我有经验吗”“我有怎样的经验”的情不自禁的内心叩问。那些沉睡或潜存的经验因此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激活。教师无论是朦胧或者是清晰地感知经验的存在,都会使他们兴奋或激动,其实,我们人人都拥有经验。
“经验习得”源于对教育教学实践效果的细心揣摩。通过学习与研究,并结合对身边教育、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教师个体经验的有意识习得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经验源于多维立体的感知通道,具体说来,就是经历“听———讲———行———悟”的过程。
“听”,随时感受其他教师言传的亮点子、新方法。尤其是通过听课感受课堂的精彩细节,在他人经验的启迪下反观和审视自己的经验;倾听组内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建议,听他们介绍有效教学的点子与方法,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讲”,在与专家或同行的交流中积极发言,尝试讲出自己教学中的想法与困惑,以求得到他们的帮助与指点。只有多讲,才能得到有意义的回应,促进教育教学经验的产生。
“行”,实践新理念,借鉴新方法,创造新经验。以具体的行动诠释新理念,以理性的思维对他人的经验进行选择与改造,以创造的精神生成新经验。
“悟”,悟教学实践的“术”中之“道”。多思考自身有效教育教学实践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形成对经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中肯的命名。
不少教师对经验的感知往往处于低迷的沉睡状态,有时甚至是“零感知”。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经验无意识或不自信导致对经验的视而不见。而研究人员看课,就能慧眼识珠,既可以提炼出教师教学行为实践中有价值的经验,又能揭示出经验的“术”后之“道”。在市北高中把经验的习得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研究活动中,利用多种平台(主题教导会、示范课、研讨课等),通过言语交流、文本再现、视频回放等方式亮相教师、学生经验,引导教师从听其他教师的经验中体认自身的经验,从讲自己的经验中丰富自身的经验,从行动实践中生成自身的经验,从思考与自评中感悟自身的经验。通过经验的捕捉、追问和访谈,促进教师、学生对经验的体认、归纳、提炼和表达,使经验有骨有肉、轮廓分明。使经验从封闭、独立的个体感知和占有走向开放,使经验由自然的淡忘、散失转向有意识的收藏。可以说,市北高中的很多教师的经验都是在这种习得中产生的。事实上,以自身的体验看他人的教学,才能真正地做到旁观者清。捕捉他人经验的影子同时是在激活自身的经验。尽管这种经验有着差异,但正因为差异才显示个性,才形成多种经验互生共长的自然生态。所以,捕捉他人经验的影子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教师、学生愿意参与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面临着种种新的困惑与问题,因此,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育叙事研究就是伴随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进入市北高中教育科研的反思方式,它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对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涌现的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进行反思,并从中寻找新的理解和追求。通过教育叙事研究不仅能够时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适时的总结,同时还可以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经验,而且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且能够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解答面临的教育教学困惑,从而重建自己教育生活。
我们看到,当教师发现自己所遇到的某个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时,考虑如何去解决这些教育问题时,寻找教育问题或事件的解决的方式方法时……这一切均需要认真的思考与反思。因此,思考和反思是教育叙事研究的灵魂,教师通过叙事研究中的思考和反思,不仅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这意味着教师开始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领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这种教育叙事能使发生的教育教学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教育教学活动赋予了独特的韵味,它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体现作品的研究价值。
3.主动性和互动性
市北高中教育科研,在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生求真、务实、进取的教研文化,使市北高中教师的研究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姿态、合作的状态。在市北高中无论哪位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问题,同学科组的教师就会跟着着急,帮他找原因,给他出主意;哪位教师要上研究课或参加赛课,大家就帮助反复磨课,当成自己的事来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和做法已成为常态,这也可以说是市北高中教育科研的优势。
团队合作进取,优化市北高中研究氛围,为顺利开展学校科研奠定了基础。合作愿景不是自然生成的,是培养出来的。多年前,市北高中就实施了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的整合式评价策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捆绑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促进了团队合作。而在开始时,大家感到有些强制性意味,后来尝到相互关注、相互帮助和共同进步的甜头,不仅从内心接纳这种评价,而且教师之间的互助逐渐成为习惯。在日常交流和规范的教研活动中,大家没有狭隘的戒备心理,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好的做法和点子亮出来。感到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提升别人就是提升自己。互助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市北高中年级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因此而成为具有凝聚力的学习、研究团队。如,我校地理学科组评为无锡市首批先进教研组,历史学科组评为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先进教研组。总之,相互能做到敞开心扉,以诚相待。
二、充满智慧的研究实践
1.高定位和低落脚
教育科研的目标因对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追求而显高远。但在操作时并非高不可攀。如,对经验的形成不苛求教师标新立异或人无我有,一切经验皆源于自身的探索与实践。循着高远的精神指向而在实践的地平线“低落脚”,是为了教师研究的坚实起步和奋力前行。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就在于他们能有意识地主动地对经验进行自我观照和追问,并融入理性对经验进行改造、充实、验证,才有了经验的完型、完善和完美,才有了实践的飞跃和著书立说的学术底气。
市北高中的教育科研不是理论先行,是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准学术化、准理性化的研究,不以高深莫测的理论吓唬教师,不搞思想育苗的“大棚”,不施思想生长的“无机肥”,而是让思想在自然的生态中萌芽和生长。还教师以自由的心态,给教师以思想的空间与表达的机会。无论这种表达是粗浅的,还是普通的,都值得珍视。因为,它们有着实践者生命的体温。
“由大到小,由浅入深;由小到大,深入浅出”是实现市北高中教育科研活动微型化的基本过程。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认识与实践借助于量的积累,实现质的变化,最终实现螺旋上升。其标志是课题研究从一个“大问题”变为多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直至教师能够把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通过对每个“小问题”的解决,积少成多,积小为大,变量为质,逐步实现对“大问题”的解决。近年来,我校以江苏省“十一五”立项课题“高中生应激源、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为核心,从一个“大问题”变为多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如,家庭压力及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教师压力及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学习压力及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网络游戏的应对方式研究等,通过调查研究,对现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应激源、应对方式的特点有了全面认识,促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措施。针对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地图,完成了国家教育技术重点课题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提高学生分析地图能力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全国教育技术专家的高度评价。
市北高中很重视教师个人课题研究。选题本着“实”“小”“快”的原则进行,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会在许多情况下产生困惑、困难,你要想办法解决,这就是市北高中教师研究的课题。还有一些在教育、教学中会发现你感兴趣的问题,这也是你可以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都很小,研究所取的样本不大,都是取小样本,有的课题研究对象是几人最多不过几十人。课题研究所用的时间也很短,有的课题一天就可完成,最多也不过数十天,研究结果应用到实践过程中的时间也短。由于是实践中来的问题,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其研究是有问题指向性的,所以研究会很快在实践中应用。
2.宽欣赏和窄聚焦
市北高中教育科研全面关注、认可与欣赏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在“宽欣赏”中不求大求全,而是聚焦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某些改进和突出变化,将优势做亮、做精、做大、做强。如此“宽欣赏、窄聚焦”带来教学经验提升的高效应和快节奏,以及教师教学个性风格的真实形成。
长期以来,围绕课堂教学所进行的日常的听课、评课存在表面化的、形式主义的走过场,教育科研的含金量很低等不足。近年来,我校以江苏省“十一五”立项课题“普通高中教师行动研究范式及促进机制研究”为核心,在立足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我校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效率的课堂多元的课堂智慧的课堂诗意的课堂”的系列教学探究活动。对日常听课、评课进行改造、改进和改善的基础上,开展了课堂诊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课堂诊断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克服不良思维定势或思维从众的现象,从平凡中看出奇崛,从看似没有问题中发现和找出问题。课堂诊断的过程,是教师历练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提升自己教学判断和教学分析能力的过程。
课堂诊断来源于教学现场、面向教学现场、为了改造教学现场。只有以现实教学情境为场域,其诊断才可能是客观的、真实的,课堂诊断进入现场,不只是一般的“身入”,而是要切实做到“心入”,也要以教育研究的科学态度和要求认真地进入。唯有如此,现实的情境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诊断和研究的对象,成为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课堂诊断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细节的关注和留意。只有关注和留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从教师对教学环节的处理到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到教师教学方法或手段的使用。从教师表情或情绪的变化到由此在学生中所引起的细微的变化等。课堂诊断才是真正进入了深处,也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教学中的那些经验与特色抑或成功之处,那些问题与不足抑或失败所在,往往就存在或隐匿于某些细节之中,因此,我们抓住了细节,也就抓住了提升课堂诊断实效的关键和核心。
课堂诊断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增长和提升。市北高中教师在进行课堂诊断时,在发现了某些经验、特色或问题、不足后,要做进一步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将其原有的经验、特色或问题、不足,再进行深一层的提炼和把握,上升到智性的层面予以观照和洞悉。唯此,自身教学智慧的增长和提升才能伴随其中。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抓有效教学,其根本在于抓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教育科研的引领和支撑,市北高中由日常的听课、评课,走向具有教育科研实质意义的课堂诊断,看起来只是校本教育科研范式和方法的转变,其实,它更是校本教育科研立场和属性的根本提升和转变,是校本教育科研新愿景。
3.长安排和短收获
当今,教师工作的负担和精神的压力,极易导致教师的精神疲软、情绪低迷。从长计划和安排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又注重当下一个又一个“短收获”,能使教师在漫长而艰辛的职业生涯中永葆专业进取的精神和研究的激情。
让教师过一种“研究的生活”,能增强其专业能力,使其收获实践成果,历练教育思想,从而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抗倦怠、抗疲劳,达到精神的挺拔与愉悦,最终带来的是实践的优化,思想的生长,精神的强健。搞课题研究,我们不赞成理论的强行介入,而是追求思想的自然生长。我们通过研究优化教育教学的行动,为思想营造植根的土壤。只有行动实践,才能生成经验、思想,才能“在经验处生长”。这是我们的切身感受。教师在谈经验时,虽然没有理性表述经验的“是什么”和“为什么”,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没有认识与思考。由于他们真正行动了,有感受了,他们就能够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上说得头头是道,这就是思想的表达。
[关键词] 学校教研
新课程
教研文化
教研生活
课程改革特别是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原有的学校教研制度和教研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校教研如何面对新课程?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对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校教研面临的新挑战
学校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基本单位,学校教研的重心在学校,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寻找改进策略,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是学校教研的基本任务和特征。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研主要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围绕上级教研部门(各级教研室)的工作安排而展开,根据上级的要求来完成教研任务,学校教研的重心偏离了学校,研究的许多问题不是学校自身的实际问题,不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具体的问题。在这种教研机制的影响下,学校和教师逐渐缺失了教学研究的自主性、自觉性和现实性,要么依赖或等待上级教研机构布置教研任务,要么脱离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申报教改课题,为教改而教改(因为评职评优或晋级的需要等);或扯虎皮作大旗,盲目引进或参与校外所谓的省级甚至国家级的科研课题研究,搞形式摆花架,徒有虚名。这种教研风气很不利于学校教研文化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要求学校教研以校为本,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解决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教师专业进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学校教研如何面对新课程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构建新的学校教研文化、创造新的教师教研生活,是学校教研主动迎接新课程的挑战和把握新的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新的学校教研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改革的成功最终需要学校文化建设的依托。教研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新的学校教研文化既是课程改革深化的要求,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对课程改革和实施具有根本性的保障作用。
1.适应发展要求,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可以说,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高中课程改革和实施的亮丽风景线,是构建新的学校教研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1)建立自我反思机制。
高中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的实践研究者,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不仅是学者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新的教研文化的价值体现,它能够帮助教师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同时,自我反思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学校只有经常自觉地反思自己的办学思想、发展战略、管理制度、师生发展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出解决办法,不断调整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策略,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2)形成同伴互助制度。
同伴互助是指教师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旨在形成学校教研合作文化,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灵魂。学校作为民主、开放的学习化组织,十分需要教师集体内部的专业争论和合作研究,只有教师集体参与研究,才能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形成教师通力合作的研究氛围和教师之间积极合作的伙伴关系,才能构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和发展的研究文化,形成一种共同的教师生活方式。当前尤其要加强教师在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交流、对话、协作等,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政和孤立无援的现象,加强彼此之间的专业切磋和协调合作,共享经验,共同成长。
(3)构建专业引领网络。
校本教研强调“以校为本”开展研究,并不意味着学校教研的自我封闭,相反,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学校建立一种开放性的教研网络。《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学校应与教研部门、高等学校等建立联系,形成有力推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教师进修网络”。校本教研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专业人员的介入是校本教研纵深化和持续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引领,只有学校同事间的互助和横向交流,校本教研常常会自囿于较低水平的反复,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因此,学校应积极主动争取校外的专业支持,与当地教研部门及高等学校建立长期的教研合作关系,通过校外的专业引领不断扩大理论视野,提高研究能力。
2.立足校本研训,建设学习型学校教研组织。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教研立足于校本,服务于师生,自下而上,开展研究,这对学校教研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学习型学校教研组织势在必行。
(1)回归校本教研功能,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织的校本研究作用。
学校教研组织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载体,其主要组织机构有学校教研(科)室和学科教研组。从传统的学校教研组织功能来看,学校教研(科)室主要是管理学校教研工作,学科教研组则主要是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听课,共同研讨教学问题,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自上而下的教研方式主导学校教研工作,学校教研重心时常脱离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因而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和学校教研文化的健康发展。新课程要求学校教研组织立足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展开研究,把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学校教研组织回归校本研究功能,学校教研(科)室要做好校本教研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工作,加强指导力度,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和校本课题研究;学科教研组要从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真实问题,充分发挥教师校本研究的主动作用,形成浓郁的校本教研文化氛围,使学校教研组织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2)大力开展校本培训,进一步增强学校教研组织的凝聚力。
校本培训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培训目标直指学校改革和教师发展的具体要求,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在激励机制。学习化的学校教研组织应将校本培训作为开展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精心制定符合学校和教师发展实际的培训计划,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增强教师对学校教研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凝聚教师集体智慧,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证明,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实践工作能力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是学习型学校教研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创造新的教师教研生活
教研生活是教师生活特别是教师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教研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教师的现实生活状况,对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和学校的教研文化建设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认为,新课程的实施为提高教师的教研生活质量,创造新的教师教研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把握机遇,主动适应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1.要树立教研新理念。
新课程十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通过校本教研来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重建教师的教研生活,给人以高度的人文关怀。因此,广大教师应树立新的教研理念,要自觉地将教学研究作为自己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提高教研质量视为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来对待,彻底摒弃过去那种消极被动的教研心理,以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去拥抱教研,展示人生。
2.要赋予教研新内容。
传统的学校教研由于冷漠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活价值,教研内容显得狭窄,局限于教材、教法和考试等领域,关注的只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教研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工作负担,更谈不上带给教师生活以幸福和快乐。新课程极大地拓展了学校教研内容,完全确立了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实施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教师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几乎所有有关教育教学的资源和问题都可以成为教师研究的素材或对象,为教师教研活动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并且教研内容的丰富多彩,更加充实了教师的教研生活和精神世界,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享受愉快生活的精神园地,最终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要探索教研新方式。
中学教师的教研不同于教研员或大学教师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即“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是一种典型的行动研究,自我反思贯穿于整个教研过程,或者说反思是教师校本教研最基本的要求和最普遍的形式。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教师开展反思型教学研究,通过反思不断形成教师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最终脱离“教书匠”而成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研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们过去经常采用的“问题研究”即是其中的一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欢迎,成为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简单说,“叙事研究”就是教师讲述自我的教育教学“故事”,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使自己进入“研究性教学”境界,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生活质量。义务教育的课改实践表明,“叙述研究”特别适合教师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很值得借鉴。
关键词:高中 语文 文言文 教学
前言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合理地使用好教科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往往习惯于脱离教科书而去自选教学材料,从而偏离了教科书的编排目的,致使文言文教学达不到课标的目的要求。
一、读写结合,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文言文部分每个单元导语都有简单的写作提示。必修一第二单元导语指出要注意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会注意体会文言叙事的简洁之美。必修二第三单元对山水游记的特点作了简要说明,提示学生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必修三第三单元提示学生在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选文严密周到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必修四第四单元提示学生要注意这些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体味文章的风格与韵味。必修五第二单元提示学生要注意领味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风格。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文言文是根据主题按板块来编排的。每个主题单元后都有对应的作文话题,如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中“求学之道”板块收录了《劝学(节选)》以及《师说》两篇古代议论性散文。该单元的写作指导便是“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写作实践中作文题目便是《读书的快乐之境》,并且明确要求写议论文。这样的编写体例符合学生模仿的心理需要。阅读单元中的课文能示范性地把结构格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直观地显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告诉学生怎样写作。学生除了从课文中学习语言和表达方式外,还可以学习课文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再通过写作实践训练,把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
二、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文言文教学的无序低效一直为人所诟病。因此,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转变教师角色,新课改的背景下需要综合型教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综合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言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作为语文老师,不但要精通本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而且也要拓宽知识领域,广泛涉猎历史、地理、政治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更好把握文言文的历史背景等,提高自身素养,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其次,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多是采用教师使劲教,学生死劲背的这种模式,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是主角,把知识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疲于听讲,忙于笔记,自主学习性差。因此,也要转变角色,由授课者转为引导者,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中来,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通过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通过“读”与“悟”,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语法和修辞的含义,不断丰富和积累文言文知识,增强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朗读水平。最后,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具有声情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多媒体设备带来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直观的语言和生动的情景,让学生们产生身临奇境的感觉,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情感,把学生引入到文言文的意境中去,充分去想象和感悟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渲染等。
三、加强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首先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旨与内容,使学生获得感性经验;其次,学生通过把握诵读时语调的舒缓与紧促,明快与凝重,以及把握语气轻重与节奏快慢,可以尝试揣摩虚词所传达的语气以读出文句中包蕴的情感态度;最后,通过诵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领悟,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因此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老师要正确引导和教授学生诵读的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诵读的氛围。通过采用学生大声自由诵读一遍(自我熟悉和感受时间),齐读一遍(校正错误读音时间),欣赏诵读一遍(借鉴诵读技巧和浅层的体悟时间),交流诵读一遍(互相借鉴和校正时间),学生自主诵读时间(提供默读、吟诵、品味但不强求整体划一)等多种诵读方法使学生熟悉文言文的具体内容,领悟文言文的内涵,并且能够理解其内在的情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作用。
四、注重积累归纳,提高文言文积累能力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平时的积累归纳是十分重要的。在每堂文言文的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中相关的词语、词法、句法及时进行归纳整理。归纳整理可以侧重于特殊句式、常见的文言文词法、名言名句等,并采用多种识记方法进行掌握。但应该注意的是,积累归纳应该是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能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和知识叠加,而是通过把握文章的具体内容之间的联系,才能进行有效积累。
结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科目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尤其重要,积极寻求突破改革必定会促进提高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红.文言文教学浅谈[J].文学教育(上).2011(05)
[2]章长根.文言文教学现状浅析[J].文学教育(上).2007(02)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力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教师主体本身的觉醒和坚持。采用教育叙事的质性研究方式,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度展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对教育的热爱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健,教师的专业生活和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拙和源泉。
一、前言
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主体因素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并赋予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自塑专业人生的可能。本文采用典型质性个案研究方法,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角度进人,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倾听教师的声音,通过教育叙事方式展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
二、研究过程
(一)研宪对象
本文采用目的性强度抽样方式,即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目的是了解在这样一个具有密集、丰富信息的案例中,所研究的问题会呈现什么状况。Glcwz)研究者按照自己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有意识地在周围找寻专业成长历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高雅(化名),女,33岁,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在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十年,期间进修专科、本科,后考取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研宪方法
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教育叙事、深度访谈和成果分析等方式获取资料。叙事法是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描述人们的目的、思想、行动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涵的思想和哲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了多次深度访谈,每次访谈在经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做了录音,研究对象向研究者提供了自己的基本情况、研究成果、工作记录及教育随笔等第一手资料。本文叙事部分为研究对象自述,以访谈录音文稿和研究对象的工作记录、教育随笔为基础,经研究者整理后按时间流程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评析部分为研究者的反思和分析。
(三)叙事
1.阴差阳错,考人幼师
我生长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忙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对孩子要求很严厉,粗放式管理,那个年代的父母大都这样。小时候很少和父母亲近,性格孤独又倔草,还有些逆反。巧岁初中毕业时,我最要好的女同学的理想是做一名幼儿教师,我就陪着她参加了幼师的面试,去面试的人很多,那个年代中专挺火的,不像现在。面试要求唱歌、跳舞、期诵、讲故亨等,我不太精通,也没做什么准备就去了。我初中时的学习成绩不错但也不总是名列前茅,我不清楚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想法。很快面试结果出来了,我们学校整个初三年级参加面试的三十多个女孩子只有我一人通过,在笔试中我又考了全市第二名。当父亲知道这一消息时,他非常反对,认为幼师是会被人轻视的职业;而母亲则认为女孩子作幼师有个稳定工作就可以了。那时的我完全陶醉在突如其来的成功的喜悦中,付即将到来的人生变化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我不会想到不久之后我就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幼儿师范学校的大门,我那位温柔、美丽的好朋友最终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幼师的学习紧张又忙碌,对于缺乏艺术基础的我来说,学习上没有任何优势,虽然文化课基础好,但幼师学校对文化课要求不高。刚开学没几天,我就开始苦恼,怀疑自己的选择,尤其是第一次钢琴课后,看到其他同学枉松愉快地完成了作业,而我却茫然不知所措,我当时就后悔了,想到了退学。在一个周末,我跟着同学去高中听了一天课,我想看看现在退学上高中是否能跟上。可是现实很残酷,才刚刚开学一个月,我就已经听不懂英语(幼师不学英语),读不懂古文,更不要说数学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唱歌跳舞讲故事、绘画弹琴说儿歌了。万事开头难,我暗下决心,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情。一年级时我的技能技巧只能勉强及格,二年级时钢琴和舞蹈已经在班级名列前茅,到三年级时,不管是技能技巧还是文化基础课我都已经比较优秀了。那时候经常在晚上熄灯后翻窗进入琴房,摸黑练指法,在水房洗衣服的时候把脚搭在水池边上练舞蹈基本功。
2.毕业分配,成为幼儿教师
18岁那年,我毕业分配到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我充满工作热情,非常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一开始担任大班教师,我经常带领孩子们爬山、郊游、放风筝,其他的一些老教师会善意地提醒我,幼儿园的老师只要把孩子看好,把课上好就可以了。而那时的我却不以为然,我喜欢带领孩子们疯玩。那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不丰富,但在家长会上我用自己的理解阐述着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在幼儿园教学中,凭着娴熟的技能技巧和认真的教学态度,在幼儿园的教学观摩和一些竞赛活动中,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3.脱颖而出,走上管理岗位
由于教学工作出色,很快我被任命为园长助理,负责幼儿园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是幼儿园工作的重头戏,那时我的理论水平很差,我经常把园里订的《学前教育研究》作为业务学习的资料,可那上面刊登的文章我都不太看得懂。幼儿园那时正准备中请一级园,我天天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的工作,可我发现仅有努力是不够的,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之前没有任何教学资料的积累,自己又太年轻,没有教学管理经验,刚一接手就面临一个大的挑战,我感到迷茫、想退缩、对自己没信心,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还好,园长和老师们非常信任我,我感受到了来自于所在团体成员的鼓励和支持,我产生了一种能面对这个挑战和困难的力量。我想,既然把这个重要的工作交给我、又这么信任我,我不应该让大家失望。我鼓起勇气,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着手建立健全教学档案,抓好常规教学管理,认真批阅教师的教案和教学笔记,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用热情诚恳的语言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同时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幼儿园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脸收,评审组专家对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4.不断进取,成为硕士研究生
随着宝宝的降生,我对自己从事的幼教工作有了深层次的、理性的认识与思考,更深刻地了解并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真诚地爱护儿童,走进儿童,研究并发现儿童,引导和启发儿童,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恰当的教育方法、手段,引发儿童的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我的兴趣转向了教育研究,作为幼儿园的课题负责人参与教育部的一项子课题研究,还获得了一等奖,和大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也发表了一些小文章,我品尝到了教育研究的乐趣,一发不可收拾,我又想给自己一次机会,挑战自我,去实现自已的梦想:考研。当时我想如果我努力了,拼搏了,就算失败也虽败扰荣;如果放弃,不敢参与,从此我将会与自己的人生理想失之交臂,被刘缠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随波逐流、焦虑不安。我鼓足勇气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年因为英语没过国家线失败了,但我已经看见了希望,分数就在边缘线上,大哭一场,擦干眼泪,重新再来,我终于成功了,成为了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我心怀感恩,感激我的家人、老师、朋友、同事,是他们鼓励、支持和帮助我,我才坚持下来;我也肯定自己,不服输,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做好了自己该做的和想做的事情。我很爱这样的生活,我会努力向前走,继续成长。
(四)评析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生命力不断涌动、消长,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人生不断建构、不断推陈出新,显现出无比丰富并斑斓变幻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的规律性,用直线或圆形等简单线条是无法表示其全部复杂性的。当然,从一个个案去探讨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似乎难以令人信服,然而研究者希望这一个案的呈现能引发研究者、被研究者以及读者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反思,毕竟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影响因素是一个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纵观高雅的成长历程,从“阴差阳错”进入幼教这一职业领域,对于幼儿教育没有什么认识,还曾经后悔,想要放弃,到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爱上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但还仅限于“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喜欢带着孩子们疯玩”,觉得这个工作很“好玩”;从骨干教师、管理者到一名教育研究者,逐渐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专业方向。高雅认为,尤其是在成为母亲后,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深地热爱教育,喜欢教育工作。只有当一个人用心热爱这个职业,他才会全身心投人其中,只有建立在对教育的热爱之上,专业成长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从幼儿教师心底萌发并涌出。
2.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才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从高雅的求学、工作、进修、读研等历程可以看出,她做事认真、坚持、有韧劲,遇到困难不服输,不甘于因循守旧,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追求更高的目标。一方面,她能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非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成熟。比如高雅积极地进修专科、本科,在观摩教学和日常工作中表现突出,善于抓住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她又能勾勒自己未来的专业前景,从一名幼师生成为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不断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包括着鲜明的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追求,并根据自己的专业追求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人格、才能和价值目标而奋斗,这种自觉的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的、高度的体现。她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意识地连接起来,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支配着今日的专业发展行为,已有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也影响着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程度。从幼师生到专科生到本科生到硕士生,她有意识、理智地筹划未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计一划,这种独立的自主意识和良好的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教育实践的磨炼和体验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发展,教育实践为其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高雅从一名惜惜懂懂的幼师生成为一名骨干教师,再成长为一名教育研究者;从最初觉得幼儿园教师这个工作很好玩,到逐渐体会到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到产生自豪感,到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事情;从一开始连《学前教育研究》里的文章都不太看得懂到承担教育研究课题,成为一名教育研究者。这些说明了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和基础,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与现实力量。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逐步获得了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经验和体验。一方面,需要外部环境给教师提供一种健康、和谐的专业学习和发展环境,使他们有时间、有空间、有机会去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另一方面,教师要拥有自我发展的愿望、需要以及教育追求和实践,教师自己要多读书、多思考,通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寻找作为教师的意义,通过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信息来评定自己的专业价值,从而获得良好的专业成长。
年以来,我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市中小学有效教学基本要求》文件精神,创新工作方法,细化管理措施,及时推广经验,不断反思提高,有效教学在全区中小学校呈现出健康有序、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为全区加强教学管理和提升教育质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也有部分学校和老师对有效教学理解认识不深,工作思路不清,工作措施不力,工作作风不实,有效教学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利于全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年被市局确定为有效教学深化年,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区有效教学工作取得的成果,推进有效教学在各中小学校的纵深开展,丰富教育发展内涵,使追求教育教学工作的优质、高效真正成为全区中小学校的自觉行动,成为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增长点,区教育局决定年下半年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有效教学成果展评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的目的
通过对有效教学实施三年来课堂教学、校本研修、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制度建设、常规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集中总结、交流、评价和展示,推出一批有效教学的新模式、新经验,树立一批有效教学的名教师、名学校,逐步形成推动有效教学不断深化的长效机制。
二、活动的原则
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以校为主,集中展评;培训先行,研究提升;讲求实效,推进教学。
三、展评内容
(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展评
(1)学校有效教学工作总结;(2)实施有效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新模式、新经验单行材料;(3)课题研究报告;(4)科研论文;(5)教育研究专著;(6)学科教学设计和课例(优秀教案);(7)教育叙事和教学案例;(8)优秀教学反思;(9)调查报告;(10)有效教学特色活动;(11)校本课程教材。
(二)优质课展评
能充分体现有效教学理念,具有个性化教学特点的各学科优秀课例。课堂教学结束后要进行说课和教学反思。
(三)有效教学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有效管理制度成果展评
主要包括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学校创建的制度及实施情况等。
(四)个人先进事迹展评
主要指在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总结出新方法、新经验,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的先进事迹。
四、工作步骤
展评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具体时间为11月份),以校为主进行展评。镇(办)学校分为两个层面,初级中学为一个层面,小学为一个层面,小学集中在中心小学进行展评。展评期间(11月15日后),区教育局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各校展评活动进行检查视导。第一阶段结束后,各镇(办)教育组、城区各小学、各初级中学在认真评选的基础上,向教育局推荐上报研究成果2-3件,优质课1节,制度研究成果1册,先进个人1名。第二阶段(具体时间为12月份),区教育局在各校展评的基础上,在全区小学、初中两个学段各评选出一至二个典型学校,进行示范展评观摩活动。并对全区有效教学成果进行评比、总结、表彰,对涌现出的好做法、新模式、新经验进行理论提炼和升华,进一步推进全区有效教学向纵深的发展,为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高中阶段有效教学成果展评活动,由各学校按照区局文件时段安排,自己负责组织实施。
五、具体要求
(一)克服懈怠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有效教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抓管理、抓质量的重要抓手。全区举办这次有效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是深化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各镇(办)教育组、各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成立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搞好展评活动。11月10前各镇(办)教育组、学校将活动安排与有效教学工作总结交区教研室同志处。
(二)突出工作重点,形成各自特色
今年,区局将分步组织开展系列深化有效教学活动。各校要按照区局的安排部署,结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紧密围绕教学管理方式转变和教学方法改革这两条主线,打造特色校园,培养特色教师,形成特色课堂,不断丰富有效教学的内涵。
关键词:问卷调查;化学教师;教学研究;解决策略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4)7C0023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课程实施中[1]。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以自己的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力图使自己的工作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要求,运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发展[2]。
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能不能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来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面貌和结果是大相径庭的[3]。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在我国逐渐得到认同,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教学研究能力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众多研究者对中学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进行了讨论[4],特级教师张乃达提出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从问题开始”,王林哲对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进行了论述,吴非指出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选题不要脱离中学学科教学。刘海燕,张丽萍[5]对哈尔滨市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个人能力及外部分条件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中学教师对教学研究在认识层面、能力水平和主动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差距。了解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现状是有针对性培养中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前提,从已有研究中我们看到,很少有研究者关注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现状。为了了解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现状,为提升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供依据,我们以湖北省高中化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在湖北省两个地级市不同层次的高中选择了150位教师为研究样本,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研究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以探寻化学教师在教学研究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调查概况
以湖北省两个地级市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考虑到研究的代表性,选择了普通高中、市重点高中和省重点高中作了较全面的问卷调查。
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个别电话访谈。通过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中化学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识、作用及动机,教学研究的基础,教学研究问题的来源,教学研究的方式,教学研究的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设计了21道选择题,其中15道为单项选择,6道为多项选题。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回收率94.0%。
2 问卷设计
研究本质上是一个过程,麦克米伦和舒马赫将“研究”定义为“为某一目的而收集、分析信息的系统过程”。教师的教学研究也应该遵循研究的一般过程: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用一定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教师对教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及教师基本研究能力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保证。
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识、对其作用及动机的认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有认识才会有行动,如果教师自己不能认识到教学能力的意义,那么教师的教学研究行为只会是被动的、消极的。能否有相应的外界条件的支持,是教师教学研究能否推动的条件。
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识、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及外部的条件三个方面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将之细化为6小类并设计问卷。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化学教师对教学研究及其作用、动机的认识
化学教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实践活动,开展化学教学研究,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化学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调查表明,认为“教学研究非常有必要或比较有必要”的教师比例达到82.3%,认为“教学研究对于提高教学水平非常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的教师比例达到80.2%。
由表1可知,为评优、评先以及晋级而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师比例超过50%。可见,教师虽然认为教学研究很有必要,对提高自己的水平也很有帮助,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功利性研究倾向。
3.2 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基础
当传统的教学法无法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即是教学创新,因教学创新不仅能够激发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更可以培养学生思考及创造能力,教学创新就需要一定的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由表2可知,教师对于教学研究知识与理论的掌握基本上处于概念理解层面,他们多数能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含义(60.2%),但对于教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很低(13.5%),这势必会影响教学研究的质量,进而影响他们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
3.3 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来源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新课程的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才能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影响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提高教师理解新课程、驾驭新课程、实现新课程的能力,是当前教师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由表3可知,教师主要通过查阅资料并与同行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45.7%),有时会经过认真思考并写心得体会(27.6%)。而在面对教学中的问题时,约有29.1%的教师总是进行自觉研究,有53.8%的教师有时会进行自觉研究。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多数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不过仍以查阅资料、研讨为主要的问题解决方式,通过自觉研究探寻问题解决方案有效性的比例不高。
3.4 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方式
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从研究实践经验入手,也可以从研究理论成果入手;既可以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纯科研的课题研究方式。由表4可知,学校的教学研究尚处于粗放的状态,以教师自主探讨及互相学习为主(共占65.9%),学校会组织一些学习,但优秀教师的指导相对较少,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研究的质量。
3.5 化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困难
本次对化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困难的调查设计了如下几个选项(多项选择):(1)自身的理论水平不足。(2)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3)缺乏思考和研究。(4)怕改革,影响升学率。(5)经费紧张。(6)文献资料不足。(7)缺乏整体协作。(8)其他。由图1可知,教师进行教学研究遇到的困难是整天忙于上课、任务繁重、缺少时间、没有时间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没有精力去进行教学研究。
3.6 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成果转化
教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有: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撰写专著等形式。目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占64.5%,撰写专著占9.2%,总结材料和其他占26.3%。
4 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整体状况还不是十分理想。高中化学教师多数认可教学研究对于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必要性,但在实践中参与研究的功利性比较明显,这与教师非常沉重的工作负担、较为薄弱的研究意识以及明显欠缺研究方法密切相关。若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进一步提高对教学研究的认识
针对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为了促进他们对教学研究的认识,学校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倡导教师对自己工作中的创新点和不足及时总结,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评价作用;教育本身及教育情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即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面对的永远是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境,教师应该改变长期以来消极被动的“教书匠”形象,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坚持开展“说课――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再听课――再评课”的教学活动,尤其要强化授课教师自评这一环节,强调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随机事件的处理,提高他们对教学研究的认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4.2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研究指导
针对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问题,面对新课程目标全面启动,教师自己要能有选择地学习一些新的教学理论,把它们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学习,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反思自己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从而不断地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不能期待教育行政部门的轮训,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岗位,通过教学创新、同行听课、教研专题活动、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教育教学杂志的阅读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实践,扎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学校可利用本校或校际优质教师资源,建立化学名师共同体,充分发挥名师共同体作用,释放名师自主成长的活力。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一方面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指导,尽快找到教研的生长点和落脚点。
4.3 将教学与教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研究应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教学研究尤其是中学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研究,只有从自己最熟悉的教学实践出发才更具有意义。脱离了教学实践的所谓教学研究那是没有前途的,所以中学化学教师要从教学实践中获取研究的素材。
针对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时将教学与教学研究分离的问题,学校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设计《校内研讨课评价表》、《教师教学工作评价表》、《课堂教学评价表》、《课外教学研究评价表》等,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形式,设计体验式教学听课笔记;同时建立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反馈制度。并以此及时调整教师工作思路,做到教师评价多元化,以解决教学与研究分离问题。
4.4 教学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多样化
在调查者中,有64.5%的化学教师认为教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认为形成了论文,就是有了研究成果,就是搞教研。这种认识使真正的教研远离了教师。做课题、写论文虽然是教师教研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正如专业研究者的研究主要是借助于论文表达出来一样,中学教师的研究也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日志、叙事、案例、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研究成果的重要表达形式。中学教师自始至终是生活在教育教学的现实场景之中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常常不是论文可以承载的,论文语言方式的抽象、叙述结构的刻板、论点论据的严整,是教师所不熟悉的,同时也不见得是教师表达自身研究成果所必需的[6]。所以教师呈现教学研究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5 结束语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每个教师都面临着大量的新问题、新困难、新矛盾,单靠原有的办法和经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师通过研究找到新的途径和方法,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新课程的实施当中。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为研究者,才能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的适应者。
参考文献:
[1]刘永和.“教师教科研”亟待“草根化”改革――南京市教师教育科研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9,(1):34~35.
[2]张孔义.语文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5):71~76.
[3]肖建民.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10~11.
[4]威廉・维尔马斯,斯蒂芬・G・于尔斯著.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关 键 词】民办学校;高中教师;课题研究;调查;问题;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17-02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很难有学校的创新发展。”培养并拥有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将是切实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法宝,面临激烈竞争的民办学校尤其如此。为有效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实效提供依据,我们对民办学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座谈、口头访问、网络聊天等方法,调研对象为诸暨市某民办学校高中教师。有效的研究对象共129人,其中男教师73人,占57%;女教师56人,43%。
一、民办学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 课题研究参与率较高,但高级别的参与率较低。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75%的教师参与过课题研究,其中参与县级及以上课题的占25%,校级课题研究的占50%,未参与过课题研究的比率为25%。
2. 熟悉或使用的研究方法多样,但停留于低层次的水平。教师熟悉或者经常使用的科研方法,比例最大的前三位依次为文献研究法26%、经验总结法21%、调查法16%,合计占63%;教育观察法15%,教育实验法12%,不熟悉的占5%,其他方法占5%。数据表明,教师使用的研究方法多样。但另一方面,民办学校教师对更适合基层学校教师使用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方法如叙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却不熟悉或不经常使用。这表明教师采用的研究方法停留于低层次的水平。
3. 没空搞研究、不会研究占较大比重。调查显示,三成多教师“难以抽出时间”,近三成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四成的教师认为“研究与教、学工作分离,帮助不大”。可见,没空搞研究、不会研究占相当大的比重。
4. 研究式偏重于观摩交流,撰写教育反思的比率偏低。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最大的活动方式,排前三位的依次是,观摩同事或其他人员的课堂教学27%,与同事(同伴)交流、商讨24%,参与课题研究15%,三者相加占66%。这表明在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种基本力量中,教师们更偏重于相互交流与沟通。调查显示,教学(教育)反思撰写指向上,半数教师(55%)是围绕问题解决情况撰写的,近三成教师(26%)是“围绕教学目标撰写的”。表明,教师们撰写的教育(教学)反思实践应用性较强。但比率偏低,教育反思在教研方式中的比例仅占14%。
二、民办学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原因分析
1. 动机偏差: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较浓的功利色彩。“您参加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因”,比例由高到低排前三位的依次是:评职称(50%),提高教学成绩(15%),提高自己(14%)。“通过与同事交流,您认为同事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因”,比例由高到低排前三位的依次是:评职称(61%)、提高自己(23%)、提高教学成绩(6%)。教师对自身和同事参与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因,各类别的比例虽然略有不同,但总体上趋于一致,即均集中于这三项,而且排第一位的评职称的比例远远高于第二、三者。这表明研究的功利色彩较浓,动机有偏差。
2. 教育教学及其他任务的繁重是缺少研究时间的主要原因。在“您认为缺少研究时间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个人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较重”、“学校的其他任务太多”的比例各为38%,合计共占76%,将近八成。
3. 学校培训指导不力与教师自身不学习进修是造成教师不会研究的两大原因。调查显示,学校方面的原因,“没能组织专项的培训”占34%,“缺乏学校或上级部门跟踪指导”占19%;教师自身原因,“没有学习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占32%,“没有读书不了解当前的教育现状”占12%。
4. 教师方面是课题研究难落实的主要原因。“选题不当或不知道如何进行研究”占34%,“为了结题证书”占23%,“教师的惰性”占17%,“缺乏必要的信仰”占4%,四者相加占81%,可见教师方面是主要原因,包括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知识与技能薄弱,研究动机不端正,教师个性上的不足。制约研究质量的原因上,“不知道如何进行研究”占32%,“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分离”占26%,“难以选择恰当的课题”占14%,“写作和总结能力不高”占11%,“过程根本没有落实”占9%,进一步印证了教师科研能力方面的薄弱。
三、促进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措施
充分考虑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诉求是学校能否制订并有效落实措施的重要依据。为此,以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诉求与希望为分析视角,提出促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措施。
1. 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包括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科研观念,破除教师心中的教育科研“无用论”、“神秘论”、“负担论”、“无条件论”等等偏面的或不正确的认识,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想方设法留给教师较多的教育科研时间。
2. 宏观引导,微观自主。关于“你认为学校或教师如何真正做好课题研究”,教师们认为“学校确立重点课题、各学科组承担相关子课题”占41%;“教科所确定重点课题、各学校研究相关子课题”占35%;“主要领导参与、有面有点的进行”占16%。“如果今后您需要参与课题研究,您希望课题的来源”,近一半的教师选择由教科所或学校提供选题(教科所编制课题规划指南,按照指南选题占25%,学校提供选题占23%)。可见,学校对课题研究进行通盘考虑,设立重点课题、龙头课题,统领全局,同时又进行细化,编制子课题,分工到各处室、各教研组承担研究。也有35%的教师选择“自选课题论证”,提示教师要在学校和教研组的指导下发挥主动性、能动性,有效选题,扎实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