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产业链存在问题

产业链存在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8 16:50: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产业链存在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产业链存在问题

篇(1)

降低能消耗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节约资源以谋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铝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已形成以采矿、选矿、冶金、消费者以及废杂铝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铝业如何适应社会这一发展潮流,走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之路,将铝产业链衍化为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所谓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其关键词有“生态化”和“低碳经济”,生态化是借鉴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原理,使物质、能源、废弃物梯级循环利用,在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企业和企业内部各工序全部节点的生态化链接;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这对高能耗高污染的铝产业适应节能减排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1铝产业链的物质运动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

1.1中国铝产业链的物质运动情况我国铝产业链上的物质运动包括:开采、选矿、冶金、电解、加工、消费和废杂铝的回收与循环利用以及各环节排放出的物质运动等,见图1所示.

1.2中国铝产业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根据铝产业链的物质运动情况,对铝产业链存在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如下.(1)铝土矿山采选情况及其存在问题分析.我国铝土矿资源自然禀赋较差,90%以上的铝土矿资源为沉积型铝土矿,矿石为一水硬铝石,属于高铝、高硅、低铁、难溶的中低品位铝土矿,集中在山西、河南、贵州、广西.主要应用露采方法和单一的自卸汽车直进沟开拓方式,这种方法剥采比大,采矿损失率和矿石贫化率很高.一般剥采比达10~15m3/m3,有的高达22~25m3/m3,总体剥离量占采剥总量的80%~90%[1],这样导致占用土地多,影响面大,铝土矿资源的开采问题已成为铝产业链发展壮大的制约瓶颈.我国铝土矿选矿常采用手选,再用浮选脱硅、机械或化学处理办法脱除钛和铁等杂质,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脱除钾和钠杂质,人工拣选导致铝资源遭到严重破坏.(2)铝冶炼情况及其存在问题分析.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对铝土矿品质要求不一样,拜耳法要求铝土矿的铝硅比≥8~10,联合法要求铝土矿的铝硅比为5~7之间,烧结法要求铝土矿的铝硅比为3.5~5.0,提高铝硅比成为冶炼的关键.目前我国企业氧化铝的生产多采用联合法,这种方法先以拜耳法处理大部分易溶的一水硬铝石,再将难溶或不溶部分转入烧结法,在烧结时再配入部分铝土矿来提高品位,我国大型氧化铝生产企业均用此法生产氧化铝.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赤泥,赤泥堆存因含有大量的废液,污染地下水.我国原铝生产企业一般采用熔盐电解法.电解铝时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生产1t铝约耗电16000kWh.而目前我国的铝电解槽大部分是自焙阳极电解槽,这类自焙槽几乎没有安装消除氟化物等毒气装置,从烟囱直接排放,有的小铝厂就是“裸排”,工作环境中弥漫着氟化物和沥青烟,导致工作场地环境恶劣,严重威胁着工人身心健康.(3)综合回收利用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我国铝土矿共伴生的有益矿产尚未得到充分的综合利用,铝土矿中伴生的丰富的稀有、稀土及稀散元素中,目前只对部分镓和铁元素进行回收利用,其他的均进入赤泥中.而国外90%以上的镓和钪是在氧化铝生产的过程中提取的[2].再生铝冶炼加工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消耗,理论估计每生产1t再生铝与生产原铝相比,可以节约95%的能源,节水10.05t,少用固体材料11t,少排放CO20.8t、SO20.6t[3].目前我国再生铝企业“小、多、散”,科技开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低,能源与资源浪费大,远未达到理论估计水平.特别是大量作坊式的企业,在拆解废旧电器、旧电机、旧电缆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到处乱扔,废水流入农田,进入水系,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铝产品深加工企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分散,生产集中度低,深加工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高的铝加工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抵御风险能力不强.(4)产业链信息系统分析.铝产业链单元企业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生产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系统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但应用方面还需完善,实现了基础管理,在生产、经营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综合竞争能力.对铝产业链信息系统有待建立和运行.针对以上铝产业链现实情况及其存在问题,构建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试图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

2构建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的理论模型

2.1构建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构建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用生态化办法解决物质循环问题,二是考虑节能减排问题.构建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首先要完善铝产业链节点的组成与联系,将通过铝产业链中每一个节点的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对铝产品进行非物质化设计,并形成科技开发、技术服务支持系统,构建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4-6],如图2所示.

2.2对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的解释对上述所构建的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的解释:

(1)节点组成.围绕铝产业链,针对采、选、冶、加工企业和企业内部核心工序构建起铝产业链生态化的主体,从而形成铝产业链共生生态群落.

(2)系统集成.针对构建铝产业链的物质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水集成、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4],使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运行分述如下.第1,物质集成.通过深入分析铝产业链的生产工艺流程,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使铝产业链的生产流程朝着简单化、紧凑化、大型化、连续化和循环化的方向发展,实现铝产业链的物质集成,从而减少铝产业链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用较少的铝资源投入,最大限度地并可持续利用铝再生资源,使铝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物循环利用升值化、废水废气废渣产生最小化[4].第2,能量集成.运用以系统工程理论和热力学分析为基础的能量集成技术,对铝产业链全生产过程的耗能现实进行深入细致分析与诊断,发现耗能高的部位及原因,通过采用“能量集成策略”,并结合铝产业链的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管理、工艺等因素,应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和环保工艺,对铝产业链系统节能降耗改造方案进行决策,淘汰或改造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采用新能量集成系统高效运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第3,水集成.水的梯级利用与开发是实现水集成的有效方法,其本质要求是全过程控制、分散和集中相结合,水的梯级利用技术主要包括铝产业链的水梯级利用技术和企业内部的水梯级利用技术,建立企业内部工序之间和产业链各企业之间多级用水循环系统,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与装备,对铝产业链的水系统进行有效的改造,使铝产业链的水集成系统稳定运行,实现废水资源化,污水“零”排放.第4,技术集成.技术集成包括软技术和硬技术的成组配套.依据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设计的理念,把相关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废物利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成组配套集成起来,建立起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化、废物和污染物产生最少的高新技术系统,以实现铝业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技术要求.第5,信息集成.建立完善铝产业链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物质流、能源流和废物流的信息,铝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采购原材料、生产半成品、成品、技术进步、市场发展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法律法规、相关的宏观环境的信息,从而形成铝业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信息支持系统.

(3)非物质化设计.指通过铝产品小型化、轻型化、使用循环材料和部件,以及提高铝产品寿命,在相同或者更少铝材的基础上,获取最大价值的铝产品,或者在获取相同铝产品的功能时,实现铝产业链物质和能量的投入最小化.

(4)铝业生态化低碳产业链设计.这是指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原理,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链接所进行的最优化组合设计与改造.按我们构建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下面以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3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针对产业链,围绕“四个环节和四个重点”[7-9],对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其具体做法如下.

3.1重视四个环节①重视在资源开采环节的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的提高,延长矿山经济寿命周期;②重视在资源消耗环节能耗降低,资源产出效率的提高,开展能源梯级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工程实践活动;③重视资源的再利用,进行科技开发回收镓,做强产业链;④重视原燃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节能环保标准的使用,努力建设生态铝业.

3.2狠抓四个重点

(1)狠抓上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控制资源.力争矿权,加快对矿山的控制,合理储备矿产资源,制定向上游扩张的前向一体化发展战略.

(2)狠抓能量集成技术开发降低能耗.针对能耗高的问题,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开发工作,如对已使用的混联法生产氧化铝的工艺流程及设备,展开了“自流式外循环板式降膜蒸发器”、“烧结法赤泥快速分离技术与装备”、“烧成窑提产工艺装备创新技术”、“单套管预热———高压釜强化溶出技术”、“混联法高浓度氧化铝生产工艺技术”、“混联法二段分解生产砂状氧化铝工艺技术”、“熟料窑增产、提质、节能技术”、“常压脱硅”、“高效精滤技术”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开发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显著的节能降耗效果;在电解铝方面同样通过技术开发,如通过“180kA级铝电解槽技术”和“230kA高效节能型预焙铝电解槽”技术产业化开发,提高了该企业的电解槽的稳定性和单位面积产能,降低了能耗;在电解控制技术上开发了“大型预焙电解槽自适应控制及新型风动下料装置”、“186kA预焙槽系列智能模糊控制技术”、“铝电解在线检测”、“预焙铝电解槽槽电压噪声控制”、“铝电解物料储运及烟气净化管控一体化综合系统”,建成了“铝电解工艺-控制研究室”,经集成创新所形成的“DJYF-1型铝电解工艺过程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电解铝的生产,综合节能效果显著.

(3)狠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建生态矿山.该公司围绕氧化铝、电解铝、碳素三大块产生大量废弃物的问题,从原辅材料和能源、生产工艺、生产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员工素质、产品和污染物8个方面,仔细分析原因、判明具体部位,寻求系统解决方案:首先从废水治理入手,控制废水产生源头、完善废水处理过程,梯度利用再生水,基本达到“污水零排放”理想目标;同时对固体废弃物加以综合利用,如粉煤灰用于水泥生产原料,用作建筑材料生产的原料,烧结赤泥和粉煤灰混合用于筑坝.该公司对岗位粉尘和噪声进行了治理,对老矿山进行复垦,将废弃排土填埋采空区,平整场地,种树、种花、种草,使老矿区草化、花化、绿化,通过综合利用废弃物,取得了节能降耗、减污添绿,增效增收的良好效果.

(4)狠抓科学管理推动生态化低碳发展.完善管理制度,再造优化流程,严格规范管理,确保质量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环境管理和计量检测制度有效运行.推行精益生产、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引进ERP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严格执行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开展企业亚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贵铝文化特色的形象识别系统,使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科学管理推动了贵铝产业链朝着生态化低碳经济方向发展.

4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

从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具体实践看,朝着生态化低碳经济方向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缺乏对产业链的系统思考,与铝业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还有较大差距,为此,提出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的实现的具体路径如下.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式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构造铝产业链生态系统,首先要完善铝产业链的节点的组成与联系,将通过铝产业链中每一个节点的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以达到有机链接,减少废渣、废液、废气和温室气体等物质的排放和铝资源的循环利用,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的目标.其实现途径主要有[10-12]:

4.1科学地规划设计首先考虑铝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物质循环,上游企业所产生物质(包括废物)为下游企业提供资源,使铝产业链做到尽量少的废弃排放.其次考虑将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设计,形成循环链;最后考虑节能问题,采用高新大设备与先进工艺进行综合改造方案,形成全新的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运行系统规划.

4.2按设计方案进行改造按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要注意引进冶金高技术、新工艺、大装备,并利用管理信息技术将他们集成起来;要敢想敢干,构建起铝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最大化和能耗、废物和污染物产生最小化的高新技术系统,以满足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运行的要求.

4.3加强企业管理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高新技术系统建成以后,要加强企业日常管理,特别是强化现场管理,做到物流有序、操作规范,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激励与约束长效机制,努力使铝产业链做到生态化运行和低碳化排放.加强企业管理是确保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

篇(2)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电动汽车;产业链

1 问题引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低碳经济概念的指引下,为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老大,中央财政总体上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湖北省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电动汽车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

本文对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的构建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 湖北省电动汽车市场建设中的技术研发还不成熟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目前湖北省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电动汽车在每个环节的技术不能过关,如果电动汽车的开发研究没有后续的努力,那么电动汽车的生命力将受到致命的威胁。因此,电动汽车的技术产品化的结果如何以及电动汽车后续发展的力量,将决定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构建的命运。目前主要的制约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瓶颈在于电动汽车的电瓶无法通用。因为各厂商生产各自规格的电瓶使得电瓶无法通用,从而制约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和发展。

2.2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技术标准不统一

要实现电动汽车的市场化,在研究核心技术的同时,制定和统一技术标准是很关键的。但是目前,湖北省乃至国家对于电动汽车的标准、电池的标准还未达成统一,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普及难度。

2.3 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链售后服务环节力度不够

售后服务关键是要掌握好电池与电机的维修、保养与回收技术,但湖北省目前这方面技术人才和队伍还有待不断培养。同时,平衡生产厂家与分销商的利益关系还存在问题。由于电池技术复杂,更换和维修需要厂家支持,而厂家支持力度的大小对分销商的利益将造成较大影响。

2.4 湖北省电动汽车保险和金融服务等环节力度不够

由于目前电动汽车成本相对较高,对于用户来说,除了湖北省政府给予补贴外,如果保险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能给予支持,将对电动汽车市场化有助推作用。但目前由于湖北省电动汽车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关电动汽车的保险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尚处于摸索阶段。

2.5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成员利益协调一致尚有困难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既然要结束各车企“各自为战”的局面,那各车企业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就势必要做出相应调整。而这种调整必然带来车企业间的又一场利益博弈的过程。其中的东风汽车公司生产基地主要位于湖北省,并且东风公司在襄樊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是国内第一家同时获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城市客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年产3万辆的新能源客车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而其他的成员大部分也在湖北省有生产基地。因此,湖北省电动汽车的供应竞争十分激烈,成员利益矛盾突出。

“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共分三组,第一个是包括一汽、东风、长安等在内的整车组,第二个是电池组,第三个是能源供给和服务组,包括国家电网、中海油、中石化等在内,承担充电站建设等。电的使用是要划入国家电网的,而中石化和中石油原来是加油站,现在却要投成充电站,有跑马圈地的“嫌疑”。“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在湖北省的发展同样易形成跑马圈地形成的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竞争。

2.6 容易形成地方保护

湖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然而,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却遭到来自地方保护的制约。此外,国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先后盛名开发出了电动汽车,有的已投入营运使用。湖北虽然已有较好的基础和声望,但如发展不快,进展不利,随时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抛在身后。政府如何做好众多利益主体的调整整合是一大难题。

2.7 “低碳经济”下能源升级与能源接轨的实现还存在问题

湖北省目前的汽车产业依然使用的是传统能源,面对新兴的电动汽车产业,如何真正的将传统能源与电能接轨,如何实现传统能源的升级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电动汽车产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从传统能源过度到电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湖北省政府如何真正构建起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产业链,还尚待思考。

与此同时,湖北省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还存在问题。如果将来湖北省的充电汽车市场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传统汽车的批量淘汰和传统加油站的改造问题,这些虽然是远景,但势必是发展电动车和推广电动车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3 对发展完善电动车产业链的建议

3.1 积极完善电动汽车各项核心技术

针对目前的充电汽车生产而言,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一直是湖北省各大汽车厂家研究的重点。因此,政府应当适时发挥作用,加大相关方面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可以利用湖北省高校集中的科研优势,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做好自主研发工作。

3.2 增加对电动汽车制造和销售环节的政府扶持和投入

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局势仍不明朗,其中一个关键限制因素是市场上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以混合动力为主。而其技术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较高的购车成本限制了其普及。而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推广目前仍困难重重。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上的倾斜力度。在制造环节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和汽车生产工艺来限定非电动汽车的生产,而对电动汽车的生产进行相关税收政策的扶持。在销售环节,可通过减免车船使用税和养路费等政策来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

3.3 对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各项产品和技术进行标准化

现有的汽车制造厂商在电动汽车的生产方面各自为战,这也导致了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等核心零件难以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这既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也增加了电动汽车的推广难度。湖北省可以根据东风汽车公司现有的生产规格在湖北省甚至是中部地区搭建起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平台,对于处于这一生产链中的各制造商采用统一的生产规格,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也便于将研发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

3.4 提高电动汽车购买的各项售前售后服务

针对目前许多民众对于电动汽车了解较少,对购买或使用电动汽车持观望态度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相关的机构以供市民咨询。同时各汽车生产厂商可以建立统一热线和售后平台,解决各类电动汽车的售后问题。

3.5 构建企业联盟,协调各方利益

针对目前的央企联盟和可能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权衡各方利弊,根据现有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建立起相关企业联盟,通过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企业系统来促进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

同时,由于中石油中石化等和国家电网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使很多充电能源设施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争夺未来发展空间的“圈地”行为,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利用率令人担忧。因此在充电汽车产业链中的能源供给链中也可以通过协议建立起能源巨头如中石油中石化和国家电网间的联合。中石油中石化控制的加油站由于早进入市场因而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补给,而国家电网则是借此次充电汽车研发推广之风才进入到这一领域,因此在充电站选址建设方面存在限制。在这些能源巨头中搭建一个能源转换的平台可以使得双方互利共赢,同时也达到真正合理利用资源的效果,避免各自为战对国家能源资源带来的浪费。

篇(3)

[关键词]“洋垃圾”;产业链;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2015年,双11引爆消费狂潮,天猫一天内的交易额就高达912亿。巨大交易额的背后,却是相关新闻媒体的“惊人”爆料――所谓“外贸原单”“专柜正品”居然是“洋垃圾”。显然,“洋垃圾”已渗入网络购物领域。

1综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固体废物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据统计,2015年1~5月中国进口固体废物(废塑料、废纸、废金属)1757万吨,进口金额达548.15亿元。2015年5月,中国进口固体废物373万吨,金额112.05亿元。统计数据摘自中商情报网。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具有“洋垃圾”制售的巨大市场。在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背景下,我国“洋垃圾”走私入境日趋增多。国际社会在“洋垃圾”治理上面临阻碍,我国更是在“洋垃圾”非法入境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据此,本文基于全产业链视角“洋垃圾”现状的研究并给出对策和建议显得意义重大。

本文旨在对我国“洋垃圾”现状进行研究。在概念分析基础上,界定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查阅及文献梳理,对我国目前“洋垃圾”产业链的现状、近年来“洋垃圾”走私激增的原因、相关产业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此外,笔者将利用产业链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洋垃圾”发展态势迅猛的背后,离不开其产业链条日益拓展,产业内分工的日益精细。产业链分析成为产业分析重要内容。本文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洋垃圾”产业相关现象问题,让读者全面认识其形成原因、构建形式、发展现状,以期提高人们重视度,为防范“洋垃圾”入境献策。

2产业链视角下的问题分析

2.1产业链定义

产业链是指产业部门间基于技术经济联系而表现出的关联关系,其实质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

在本研究中,“洋垃圾”产业链为总体研究对象,主要是“洋垃圾”走私过程中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企业的集合,包括供货商(即国外垃圾出口商)、中间商(运输商)、收购商(批发、零售商)等。此外,本文同样对相关产业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做简单分析研究,诸如电商行业的发展给海关监管增加难度,服装产业的不足致使消费者需求难以满足等也是此种产业关联的产生与发展原因。

2.2洋垃圾产业链组成

我国洋垃圾的走私已形成一个由国外供货商、中间商、收购商组成的灰色利益链条,见下图。供货商,即国外垃圾出口商,从当地收集垃圾,收取政府垃圾处理补助,再将垃圾装船转卖给中间商。中间商联系好国内的买家,将垃圾偷运入境。最终买方收购这批入境的洋垃圾,将其送入工厂进行回收处理。

灰色利益链条图

2.2.1供货商追求高额利润

发达国家工业发达,工业废弃物多。据统计,全世界每年产生危险废物5亿多吨,其中95%产生于工业发达国家,处置方式非常复杂,且费用不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在危险废物处置方面的法规和标准日趋严格,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危险废物的处置费用依旧低廉,相关法律尚未规范。垃圾商从这巨大的差价中寻得“商机”,将大批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牟取暴利。

国外供货商通常为赚取当地政府支付的垃圾处理补贴而输送垃圾。我国垃圾处理补贴费低廉,位于山东荷泽的某一垃圾发电厂,处理费仅为10元/吨,而美国国内垃圾处理平均标准为56美元/吨,因此,众多企业将自产垃圾转售给本国的垃圾处理商,垃圾处理商由于本国高昂的垃圾处理成本将垃圾转售出国,并收取垃圾处理的政府补贴赚取大利润。

2.2.2中间商多渠道运输

部分不具备加工资质和能力的企业通过骗取或利用他人许可证进口固体废物。非法获取进口固废许可证的行为将会造成诸多问题。比如部分企业没有加工利用资质,本身没有达到环保标准,通过非法获取许可证对环境产生恶劣影响。

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弃物通常采取伪报、瞒报、夹藏、混装等方式入境。2013年11月28日,青岛海关公布查获的一起洋垃圾非法入境大案,一批名为“木浆”的集装箱,实为废橡胶、皮革,属于禁止入境、海关严厉打击的洋垃圾。

国际废物贸易近年来取得了不小的发展,部分外国企业以慈善为名转移垃圾。2005年,湖北省检验检疫局在对美国AGAPE基金会捐赠的两批医疗用品进行检验时,发现其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捐赠物包装出现破损,表面甚至有霉变、污渍。显然,该企业是打着“捐赠”名义转移医疗垃圾的公司。

2.2.3收购商多途径贩卖

收购商在国内分拣后销售牟利。以“洋垃圾”服装为例,拿到货以后,收购商首先分门别类,去除掉衣服上一些较为明显的污渍;再对起毛球的毛衣和T恤衫用板刷予以平整,用形形的商标布块将变样的商标重新拆缝,以此“生产”洋垃圾服装。

对“洋垃圾”服装进行简单处理之后,各收购商开始多途径分销服装。处理质量高的产品则在外贸服装店中销售,价格略高。此外,网络平台也是这些“洋垃圾”服装的一大销售渠道。在网络购物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不法经营者利用网络销售的隐蔽性和商品信息的不对称性,在线销售从走私渠道进口的“洋垃圾”服装,严重扰乱我国网络购物市场秩序。

3存在问题

3.1“洋垃圾”≠废旧物资,利用进口废旧物资再生产的新兴行业

“洋垃圾”走私入境的增加与利用进口废旧物资进行再生产的一个新兴行业――再生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再生行业从海外进口废旧物资进行加工利用,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减少了原生资源的进口,使企业及政府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生产过程节能降耗、“三废”排放少,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生产前期多为简单劳动,如拆解、分选和初步加工等,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再生产业本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却为“洋垃圾”的跨境转移提供了缺口。

原因之一在于,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主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限定了可进口废旧物资标准。在进口废旧物资的分类管理上,管理目录中分为禁止、限制和自由许可。国家明令禁止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废矿渣、废催化剂、废轮胎、废电池、电子垃圾、旧衣服、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危险废物等,一方面国家政策层面对废旧物资进行严格规定和限制,另一方面各国各法对废物控制标准的差异以及对不同目的废物出口的差别对待,为“洋垃圾”跨境转移提供了契机。

原因之二在于,废旧物资进口关卡重重。对于国内企业需获得进口废物原料国内收货人登记证书和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许可证;国外企业需取得废物原料国外供货商注册证书(简称AQSIQ证书)和中国检验(认证)集团驻外检验机构(称作CCIC)办理的装船前检验证书。以上措施提高了我国废料加工市场准入门槛和生产成本,促使部分企业或个人采取非法途径转移“洋垃圾”以提升利润空间。

3.2“洋垃圾”服装制售发展生猛

“洋垃圾”服装巨大的市场需求明确地暴露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缺陷。

对于消费中、高档“洋垃圾”服装的消费人群来说,国内品牌服装的设计感和面料质量低下,国外服装品牌的款式设计和面料更能体现自身的文化和品位,加之国外品牌强大的品牌效应,此类消费者愿意购买“外贸货”“仿款”等。低端消费者注重商品的性价比,国内服装面料伪劣、款式老套,不及处理加工后的“洋垃圾”服装的直观感受,在对商品货物来源缺少了解的情况下,此类消费者对“洋垃圾”服装具有较大的需求。因此,我国纺织业在产品设计和产品质量方面,应加大研究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

4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全产业链视角对“洋垃圾”现状进行研究,对“洋垃圾”走私现象追根溯源并据此提出对策和建议。经过研究分析,“洋垃圾”走私形势难以遏制的主要原因,一是利益驱使下走私企业和个人增多、走私手段愈发新颖、路径日趋多样;二是由于我国相关产业内在问题以及我国人口众多、收入消费结构多样导致需求巨大;三是我国相关产业内部在技术创新、制度监管等方面存在问题。笔者认为,控制“洋垃圾”走私,一方面加强国际间交流协作与加大国内综合治理力度必须举步同行;另一方面“洋垃圾”走私涉及诸多环节,应针对各环节各渠道实施全方位管理控制。本文细致全面地探讨了“洋垃圾”走私现状、原因,提出对策建议,采用了从产业链出发的新视角,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创新,但是在数据分析方面仍有不足,未来我们还将对“洋垃圾”发展情况进行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

[1]罗丽敏.论我国面临的跨国污染转移问题及其对策[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5.

[2]邹德.海关在加强进口固体废物监管中打击“洋垃圾”入境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3]冯骋.我国“洋垃圾”污染问题剖析及防治对策初探[J].法制博览,2015(11).

[4]张剑波.产业西移背景下我国应对“洋垃圾”的策略研究[J].探索,2014(6)

[5]李强.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电子垃圾A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4)

努力打造“金塔—柳元”驰名品牌

我公司经营韩国东南进口辣椒市场和柳园食品加工厂,公司一年的需求量冷冻辣椒5万吨,干辣椒2千吨,辣椒调味酱2千吨。2012年我公司从中国进口的冷冻辣椒辣椒3万吨,干辣椒1000吨,辣椒调味酱1000吨,吉林省和内蒙古占70%。通过与吉林金塔集团的合作,该公司的产品质量在韩国是最好的。

一流的生产设备和一流的管理是生产出一流产品的必然要求和必备条件,传统的加工方式是无法在市场立足的,唯有像金塔集团的设备和管理模式才能满足今天市场的要求。

韩国官方目前对辣椒产品的进口标准又有新的要求,具备这些条件的金塔集团的产品也就有了新的机会,从而加大了我公司与金塔集团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我公司会与金塔集团保持及时的、持续不断的的信息交流,提高辣椒产品质量,生产出在韩国最受欢迎的产品。我相信,我们之间的的长期合作会在韩国打造出“金塔—柳元”驰名品牌!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着色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姜祥华

中国辣椒红色素市场趋于成熟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辣椒红色素市场已经趋于成熟,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当中,包括调料包、火锅调料、酱菜以及潜在的市场肉制品。辣椒红色素的副产品——辣椒精市场发展的非常迅速,需求量很大,今年刚刚颁布了辣椒精国家标准。应用开发方面空间甚大,应引起辣椒红色素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辣椒红色素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现在金塔集团单机投料量已经达到100吨以上,这在中国已经是单机投料量最大的企业。

金塔集团在资源地建厂,进行产品改良,较好地发挥了辣椒资源属地优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集约经营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建设。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通过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把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保证了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金塔集团打造了打造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从资源入手,到辣椒色素的产出,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不仅是建立了环环相扣的生产工艺布局链条,而且对其辣椒产业进行了精心设计、精心布局,形成了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特别是在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力求把每个环节做大、做强、做精,应该说难能可贵。

企业产业链不是独立的,它是一个系统,一个过程,一种企业文化的集成。产业链条越长,管理难度越大,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也就越高。因此,产业链的投入要视自身条件,量身打造。既要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也要把握好自己的资源、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认识能力,使之相匹配,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很好的链接。当然,做到这一点,这需要一个创新、高效、有凝聚力的团队,需要科学合理的目标和发展理念,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走向成熟,创造辉煌。

洮南市辣椒产业协会会长 张利民

科技兴椒 打造绿色基地

当前,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在国际贸易中设置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培育绿色种植基地,生产无公害辣椒产品,是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我市无公害辣椒种植面积4万亩,仅占辣椒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适应不了绿色辣椒产业带建设的需要。洮南市农业局和辣椒协会于2009年编印了《无公害红干椒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并在部分乡镇进行实验性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的看进展较慢,这里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管理和指导上的问题,还有检测手段跟不上去的问题。去年,洮南市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引进了先进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市政府能把绿色辣椒基地建设纳入日程,由点到面,平稳推进,争取三五年时间,把我市打造成吉林西部无公害辣椒产业带。

由于辣椒种植耗时费工,加上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导致部分椒农形成不愿意种辣椒的心理,也不利于种植基地的稳定。洮南市政府从去年就着手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洮南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农业的领导亲自调研拍板,金塔集团大胆引进试验,经过努力,基本实现了从栽苗到采摘收割全程机械化,效果很好。对稳定种植面积,加强基地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洮南市将尽快改进或引进中小型机械,在全市大面积推开,科技兴椒,强基固本,打造绿色基地,建设万亩无公害辣椒产业带。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丽萍教授

科技创新是辣椒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辣椒产业的深度开发利用,是对辣椒传统产业的革命。辣椒深、精加工产品整体市场呈上扬趋势,辣椒产业开发市场方兴未艾,辣椒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供应紧缺,深度开发辣椒产品附加值高,盈利能力强,科技创新是辣椒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前景十分可观,。

金塔集团与吉林大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启了校企合作的创新之路。从辣椒中利用高科技技术提取辣椒色素、辣椒碱、辣椒精、辣椒籽油和辣椒附属产品等系列高科技产品,广泛用于医药、食品、保健等行业。目前,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围绕以下课题,与金塔集团展开项目研发。1、辣椒籽中提取天然抗氧化剂研究。2、辣椒籽油的提取及产品研发。3、辣椒杆用于真菌培养的研发。4、辣椒粕中提取膳食纤维的研发。

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胡文忠教授

引领健康安全中国辣椒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食品行业没有形成上、下游高效协同的产业链条,尤其是上游种植业问题最大,发展全产业链最大的困难也就在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金塔集团做到了有效对接、有效协同、有效整合的辣椒全产业链。金塔集团经过多年发展,建立了中国最大的从田间到餐桌即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品的辣椒全产业链。通过以市场和消费需求为导向,推动辣椒产业化、集约化、工业化。金塔集团一端连着小农户,一端连着大市场,积极为农业产业化搭建供需平台,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金塔集团辣椒全产业链经营实现了五化:产品营养化、加工自动化、生产科学化、原料自理化、种植机械化。科技手段是内在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生命力。有理由相信,金塔集团辣椒全产业链创造的鲜食辣椒食品,一定能够保障健康安全生活,领跑中国辣椒产业。

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张广臣教授

篇(5)

在“中国优质大豆之乡” 黑龙江省海伦市和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示范县宾县,一条“项目+科技+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大豆产业化发展之路已初步成型,成为提高大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及国际竞争力,缓解供销矛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为解决国产大豆“行路难”问题提供了样本。

一、海伦市、宾县大豆种植基地情况

黑龙江省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大豆生产基地。随着大豆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加工企业的迅速崛起,海伦市把大豆新技术推广工作作为实现大豆产业发展的首要工作,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设高标准大豆新技术试验、示范园区,打造大豆生产优质高效技术样板,不断提高大豆生产基地建设水平,带动全市大豆产业的发展。2006年,海伦市大豆种植面积191万亩,总产26.8万吨。2013大豆种植面积仅90万亩,总产仍超过26万吨。

海伦大豆改良项目经世行和国家农发办批准,总投资为1751万元。项目区种植大豆2000亩,2007年平均亩产175.5公斤,较常规生产田亩增产24.7公斤,增产17.6%,亩增收93.86元。2009年平均亩产172公斤,较常规生产田亩增产30.1公斤,增产20.7%,亩增收108.36元。项目区内农户每亩年均净收入与项目区外农户每亩年均净收入比达到462:321。

宾县是全国产粮大县500强之一,耕地面积243万亩。大豆播种面积87万亩,产量13.5万吨,其中A级豆(高油、高蛋白大豆)播种面积55万亩,产量9.1万吨,是全国的“大豆之乡”,国家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示范县之一。

黑龙江省宾县大豆改良项目经世行和国家农发办批准,总投资为1738.37万元,项目区大豆良种繁育面积达到2000亩,项目区内农户每亩年均净收入与项目区外农户每亩年均净收入比达到375∶330。

二、两地大豆产业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模式。海伦市、宾县建设的大豆种植基地是我国第一批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成的优质大豆良种扩繁基地,其发展模式以种业公司为龙头,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以东北农业大学和哈尔滨禾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为科技依托,由基地农户组成农民协会,通过推行订单农业的经营方式,采取“项目+科技+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并保持长期稳定,以确保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项目的实施可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优质大豆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提供优质种源和成熟技术。

1.以项目扶持为切入点。通过项目扶持稳定大豆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机械装备投入,提升标准化水平,提高主产区大豆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合理的土壤耕作制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以建立高蛋白专用大豆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切入点,突破现有产业瓶颈,提高国产大豆市场竞争力,缓解大豆进口压力,增加农民收益。

2.以科技支撑为依托对象。为豆农提供优质大豆原种及全程技术服务。由技术依托单位和种业公司的专家、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团,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采用面对面讲课、座谈交流、播放电教片、现场指导、典型科技示范户介绍经验等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充分发挥计算机宽带网络技术,利用国家“863”计划支持的大豆智能化专家系统,给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3.以原料基地为载体。以标准化生产基地为载体,推广专业化、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区域化生产,解决各市县大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与混种混收问题。

4.以龙头企业为运营中枢。龙头企业负责整个项目的运营工作,包括产品检验、引进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组织培训等。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统一加工,并以订单的形式回收大豆原种、良种,通过精选、包衣等工艺制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大豆原种及良种,向辐射区出售,公司通过销售原种及良种获利,以保证公司的运营。

5.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实施单元。在该项目运行中,农民合作社主要负责落实种植计划、生产计划、安排培训计划、组织大豆生产和产品收购、销售等活动;代表农户同种业公司签订种子购销合同;协调技术依托单位和种业公司对农户进行技术服务等事宜。项目所建的灌溉井及附属设备、农防林、砂石路等田间工程和购置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归农民协会所有,并由其负责使用和管护工作,同时组建农机服务队对农户进行服务。农民协会在选择农户入基地时,可优先考虑吸收妇女、贫困户等弱势群体,使他们在项目建设中获得利益。

总的来看,以“项目+科技+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化项目扶持模式实现了项目区大豆产业的统一组织管理,大豆专一品种、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大豆生产的产业化程度和集约化管理水平,并通过项目扶持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拉长、增粗了产业产品链条。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问题得以缓解,农民的经营规模扩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存在问题。

1.大豆产销链条脱节,导致成本上升。黑龙江省地处内陆,而大豆需求地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受地理环境限制,黑龙江省大豆产品绝大部分通过铁路运输。铁路运输不光成本高、损耗大,而且由于运输资源有限,存在不能及时出运、滞后到达等问题,无法保证企业的生产需要。同时,黑龙江省的大型大豆种植基地相隔较远,比较分散,直接采购费用较高。由于存在运输瓶颈,大豆加工企业纷纷选择在沿海地区建厂,大量使用进口大豆直接加工,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安全。

2.大豆加工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大豆加工链是整个产业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是使农产品增值的主要过程。虽然项目区大豆加工业已经开始向生产规模化、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主要生产大豆初级制成品,即使能够进行大豆深加工的企业,也由于技术、工艺掌握程度不同,加工品深度、精度不够,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在黑龙江省大豆深加工企业中,蛋白制品企业占大多数,采用的多是浓缩、分离蛋白技术,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可以充分运用蛋白改性等技术生产出各种专用性、功能性较强的高附加值大豆制品。总体而言,我国大豆深加工技术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

3.大豆流通环节效率低下。流通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直接关系到生产者的切身利益。项目主产区大豆流通环节较多、效率低下,使加工企业原料成本升高。从国储收购来看,由于价格稳定、收购数量多,使农民倾向于将大豆卖给国储,容易形成“挤售”现象,让农民承担额外的交易费用。因此,大部分农民选择将大豆卖给粮贩,粮贩再转手卖给经纪人,最后经纪人卖给加工企业,流通环节多,无形中增加了运输成本。对加工企业来说,原料成本包括基础收购费用、短途运输及二次倒运费用、场地储存费用,还有其他人力物力支出,这些费用加起来,每收购一吨大豆需承担超出基础收购价80元左右的间接费用。而沿海一些大豆加工企业直接购买进口大豆,每吨大豆从购买到进入车间,除支付购买费用,只需30元左右的其他费用。原料成本的差异降低了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4.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不畅,交易费用增加。

产业链管理的最大特点是通过链条上的所有节点主体的紧密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将影响交易有效进行的因素推向链条之外,从而达到链条上所有节点主体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产业链各环节之间能否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换,就成为提高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的关键。从项目区大豆产业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交流还不够通畅,生产者对消费者的需求状况缺乏了解,妨碍其合理安排种植,由于不能充分掌握市场价格信息,也影响了对收益情况的判断,进而影响实际大豆供给量。对加工企业来说,不能明确生产者具体生产状况,对原料数量和来源无法把握,对其制定加工计划,科学地安排生产十分不利。

三、促进大豆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大豆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黑龙江省大豆产业链各环节松散、联系不够紧密,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可以通过大豆产业协会等组织,从相关主体的实际利益出发,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使大豆产业在种植、加工、运销、进出口等环节形成合力,将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大豆加工技术水平。黑龙江省具备大力发展大豆加工业的优势,包括大豆高蛋白的品质优势、非转基因的品种优势、数量优势,强大的科研支撑。因此,企业应该坚持大豆精深加工、功能性产品开发的发展方向,加大科技投入,设立专门的大豆产品研发部门,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依托科研机构,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企业自身的优势,形成完整的大豆深加工技术体系,延长大豆产业链,获得更多的产品增值,从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豆加工企业收益偏低的现状。

(三)提高流通效率,降低销售成本。解决黑龙江省大豆流通效率低下的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加工企业产区就地收购、集中运输,不仅可降低运输费用,也会更好地满足企业原料需求。二是国储可以在大豆主产地设立多个收购点,实行统一价格、分批收购,缩短农户运输和排队等待收购的时间,充分保障豆农利益。

篇(6)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未来城市的发展中,努力展示自身的特点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而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核心城市,冰雪是哈尔滨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这也成为了哈尔滨对外最为直观的形象,在未?砉?尔滨作为城市规划的重头戏应该集中在冰雪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都知道当前旅游产业是国内提升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旅游产业本身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成为各个城市未来规划的关键,而哈尔滨也随着潮流在近些年来开展了很多关于冰雪文化的旅游项目,比如2007年推动的“冰雪大世界”项目等等,以冰雪旅游作为城市的品牌进行推广,未来哈尔滨所立足的不仅仅是国内旅游产业,更要将城市的魅力推向全球,而最具代表的冰雪项目势必要成为未来哈尔滨城市规划中的关键。

二、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

首先,寒冷的气候环境是哈尔滨发展冰雪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哈尔滨冰雪资源的优势,吸引全国各地旅游者前来旅游,进而带动哈尔滨一年四季旅游的发展,这是未来哈尔滨旅游发展的关键。

其次,目前国内的以冰雪为主体的旅游项目开发如火如荼,很多城市纷纷推出了大型的冰雪项目,以此来吸引冬季旅游的人群,所以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是哈尔滨未来在冰雪项目发开上的重点。

再次,冰雪旅游由于自身的特点,存在着周期短等因素,所以哈尔滨在处理和发展冰雪项目旅游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这些短板,延长产业链循环,增强项目竞争力。

最后,本身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在九五计划之后,我国就开始大力推动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冰雪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中的一员,也承担着提升经济增长的重任。哈尔滨作为东北重工业城市的代表,在工业发展处于滞后的大环境下,应该积极的开发其他产业的发展,而旅游市场作为全球新型的经济发展势力,需要城市在规划中积极的参与和扶持,提升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力的提升。

三、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现状

(一)冰雪旅游产业链初具规模

哈尔滨冰雪产业最初是以冰灯等简单的冰雪参观项目起步的,到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冰雪旅游项目产业链,带动了更多相关的冰雪附属醒目,其中包含观赏类、娱乐、经贸等等,产业链联动发展,形成了相对较为丰富的冰雪产品,对国内外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哈尔滨冰雪项目主要包含着,观赏项目以冰雕和冰灯为主,这些冰雪项目都诞生于哈尔滨,也代表着哈尔滨较为厚重的冰雪文化底蕴,也是目前哈尔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推广代表。在国内其他冰雪产业所无法比拟的项目,是目前哈尔滨城市冰雪产业发展的特色。在运动为主的项目中,哈尔滨有更丰富的运动产品。

比如滑冰、冰壶、冰帆、冰钓等等,这主要是由于哈尔滨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冬奥会项目的训练基地,很多冰上体育项目和赛事相对资源要高于其他的城市,这可以说是哈尔滨非常关键的优势。同时哈尔滨也举办过相当多的冰上赛事,比如滑雪节等等,从1985年创办冰雪节一直到1998年开展国际滑雪节,冰上的文化庆典都是哈尔滨的优势项目,也是哈尔滨推广自己的绝佳优势。在游乐项目方面,前文中我们也提到冰灯等都是发源于哈尔滨,所以这类冰灯冰雕艺术展也发展的非常好,1999年哈尔滨创立世界级的冰雪主体乐园,更加丰富了冰雪游乐项目和主体,让游客能够了解更加丰富的冰雪主体项目。

(二)哈尔滨冰雪旅游已在国内外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哈尔滨早于1963年就开始发展与冰雪相关的旅游项目,可以说它是中国冰雪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源地,其中众多冰雪项目品牌都在哈尔滨成立,在国内的知名度也是非常的高的。在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哈尔滨的冰雪旅游已经在全国独占鳌头,并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旅游产业,在哈尔滨有三大冰雪主体游乐园承载着冰雪项目的展示,同时也有连续举办超过30界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致力于推广冰雪文化,这些都是国内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节庆典活动,对于广大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哈尔滨冰雪旅游催生出系列的旅游特色产品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冰雪旅游产业的附属项目众多,作为旅游产业其相应会带动食、住、行、买,在饮食方面,哈尔滨具有自己的独特习俗,其中也包括舶来的俄式餐饮,这在吸引游客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哈尔滨冰雪项目发展的半个多世纪中,冰雪命名的饮食有很多,目前已经多达了几百种,哈尔滨也推出了相关的小吃、宴会、饮料等不同的餐饮形式。哈尔滨作为省会城市,其地理位置正处于东北地区的中心,交通十分的便利,航线百余条,铁路公路都非常的方便。其地区也保持着传统的东北特色的习俗优势,冰雪项目也催生除了多样化的特色产品,不仅是在饮食方面,在购物方面,哈尔滨也开发了一些旅游特色的产品,这里有东北特有的山珍等产品,也是俄罗斯的商品,同时也有具有冰雪文化特点的冰雪刺绣、冰窗花艺术品等。

四、影响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因素

(一)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目前国内很多产业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其实这也反应出了资金的使用不当的问题,目前冰雪旅游产业因为管理政策等问题不够完善,导致资金的投入也存在问题,资金不足主要展现在几个方面,比如宣传推广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等,这些都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部分,而且国家相关发展部门对于旅游产业和行业内的企业也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没有相关的扶持政策,很多企业在发展中也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客观影响。

这里所指代的政策主要是从资金扶持上来理解的,正是税收等于经济相关的扶持政策不足,加之一些客观的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导致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哈尔滨冰雪旅游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长春市则于九十年代开始发展冰雪旅游产业,但是从2001年的数据开始,每年长春和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所接待的游客总数基本持平,前后相差仅十万余人,长春利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能够和哈尔滨半世纪的发展齐头并进,这不得不需要我们认真的反思和分析,我们抛开相关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方面的影响,去思考城市规划的方向,所谓资金不足的问题除了市场自身处于萌芽发展阶段外,还要考虑的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政府的扶持力度。

(二)冰雪旅游产业链发展存在短板

我们前文提到产业链发展对于整个产业项目的发展有着关键作用,在当前的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冰雪旅游所需要的装备产业,因为受到的关注不多,在发展和研发中都存在着很明显的滞后问题,很多装备比如雪府、雪具等配套产业在生产中都以进口为主,特别是大型的基础设施,如索道、缆车等。

在国内没有相关的专业企业在进行发展和开发,通常会通过进口的方式来进行销售,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哈尔滨曾经举办的冬运会和大冬会等冬季运动会比赛,其中在2008年的冬运会中,组委会共投入了9000千万元用于购买竞赛所需要的器材,但是其中仅有1000万元用于购买国内的竞赛器材,而更多的费用都购买了国外的进口品牌,这也直接说明了目前国内的冰雪装备以及附属产品的研发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冰雪市场开始逐步走高,目前的产业链发展情况根本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市场需求,我们还没有做到自给自足,这对于国内的冰雪旅游产业链条而言,其实是非常遗憾的。

(三)产品开发缺乏科学的规划

1996年的亚冬会可以说是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很多的企业也开始预见到冰雪项目所隐藏的巨大利益,所以纷纷开始投建冰雪项目,比如滑雪场等等,但是由于建设毫无规划和计划,很多项目都在盲目的进行,互相模仿的情况非常的严重,同时很多项目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造成消费者的体验度并不好,这直接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吸引力,对于市场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这也是目前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过程总存在的很重要的问题,是一直制约哈尔滨冰雪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哈尔滨冰雪旅游未来发展的对策

(一)资金的投入以及地区政府的支持

上文中,冰雪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资金不足的情况,资金作为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基础,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规划当中,充足资金的投入也是哈尔滨冰雪产业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资金投入的问题上,做好产业推广,本身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具有很好的号召力,在此基础之上做好引资的工作,城市在宣传工作中,也应该讲冰雪旅游作为招商引起的一个重要议题进行,以此来吸引海内外雄厚的资本注入。

我们都知道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作为第三产业主要增长点的旅游产业也需要政府给予大力的扶持,旅游产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力量在产业未来发展过程中是不容小觑的。

首先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重视企业发展产业过程中所能够获得的优惠政策,其次,就是资金上的支持,我们都知道项目的开发离不开雄厚的资本,而资本在产业发展中的运转是非常关键的。最后就是服务设施的建设,所谓的服务设施其实就是指配套的辅助项目,比如交通的便利,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餐饮娱乐等的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服务水平,对于未来的产业发展非常重要。

(二)整体产业链的完善发展

目前哈尔滨本身举办了很多国内外的冰雪项目比赛,这是城市冰雪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优势,但是由于赛事的很多设备都从国内引入,说明国内并没有更好的研发设备的企业在做冰雪项目的深度开发,这就凸显出了城市产业链并不完善的问题,我们具有良好的先天资源和发展前景,但是相关配套设备并没有跟上,所以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积极鼓励冰雪项目相关的产品的研发非常关键,比如项目设备、冰雪项目器具、相应的装备等等,这些都是产业链中非常关键的点,要鼓励国内企业大力的投入硬件的研发,满足冰雪旅游的发展。

我们前文中提到关于产业链发展短板多的问题,所以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应该首先转换过去传统的理念,正确认识产业链中所有附属项目的发展和研发问题,我们从目前哈尔滨冰雪产业现状来看,曾经独占鳌头多年的哈尔滨,当前正在面临着来自很多城市的竞争,并且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如果不在完善产业链发展问题,不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依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很快就会被其他城市地区抢走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更加的困难,比如近些年来不断开发的长白山旅游资源,在万达集团投入巨额资本后,开始不断的增设各种休闲娱乐的项目,这对于哈尔滨的冰雪产业势必是一个非常大的危险,所以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将规划建设工作做到位。和关联产业达成区域合作也是非常的关键和重要的,这也是应对未来市场发展和需求转向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目前哈尔滨可以和省内的其他城市进行整个旅游区域的合作,形成一个大规模的旅游区域,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吸引力,也可以提高对于游客的粘度,这对于提升城市自身以及省内的旅游品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提升国内的影响力后,也可以利用有效资本的引入大力建设更好的基础建设,以此来吸引国外游客的目光,带动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实现多方共赢的目标。

(三)规划发展之路

在国内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冰雪项目在介绍和宣传过程中,都会说自己的产品和设施来自德国、加拿大等等国家,利用欧美等冰雪项目较为发达的国家或者城市来为自己的冰雪项目造势,以此文字来提升自己的实力和吸引力,目的主要是吸引游客的目光,获取大家的信任,但是这也是目前我国冰雪产业存在的很大的问题,总是借助国外的品牌设施和产品来营造我们所谓的项目的优势,其实正体现出我们自身的产业链发展薄弱,但是这也明显的指出我们的空白市场在哪里,所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机遇,哈尔滨目前已经开始对研发设备企业开始推行扶持政策,打造城市自主品牌,这和东北工业基地向结合,带动大批工人就业,积极的学习国外的冰雪项目优势,并且吸引国外具有实力的投资者,这对于产业是很有帮助的。

产业链的发展是针对短板进行完善,前文我们也提到了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链附属项目存在的问题,所以针对冰雪项目辐射的多个行业进行发展,提升游客参与项目的体验度,积极开发与冰雪主题相关的活动,特别是在一些产品的购买上,需要进行正确的培训和引导,比如冰雪项目参与中,势必会用到服装、设备等,在游客参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讲解等,进行消费导向影响。

篇(7)

关键词:甘河工业园区;产业基础;循环发展

2014年和2015年,甘河工业园区相继被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等部委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国家首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1甘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是新常态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园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目标,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目前,园区已初步形成“电解铝-铝合金-铝部件”“电石-烧碱-PVC”“冶炼尾气、天然气-甲醇-烯烃”“石灰石、电石渣-水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对青海省建设生态强省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2甘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2.1静脉循环体系尚未建立

根据园区现有尾矿、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冶炼废渣、电石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等产生的固体废物,尚未构建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产业体系。

2.2现存产业链条较短

园区发展受区位限制,招商引资的高附加值类项目落地意愿不强,导致企业间、相关产业间共生耦合较弱,尚未形成企业间微循环体系。

2.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园区创新能力受区位、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科技创新成果、创新人才、科研经费、条件平台较少、实力薄弱,对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循环发展方面成效微弱。

3甘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策略研究

针对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抓住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机遇,争取国家、省市对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3.1构建有色金属产业循环体系

依托有色产业基础,优化“电解铝-铝合金-铝部件”、“铜镁锌有色金属生产-铜镁锌铅基合金-铜镁部件”等重点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特种型材、建筑型材、轻量化汽车配件、光伏产业配件等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及铝基合金等领域,推动产业向“资源精深加工”模式转变。

3.2建设特色化工产业循环体系

依托特色化工产业基础,重点打造“铬铁-铬酸盐-重铬酸盐-铬酐-氧化铬绿-金属铬”、“冶炼尾气-甲醇-烯烃-烯烃制品”等产业链,实现化工过程的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推动初级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

3.3建设锂电配套新材料产业循环体系

结合青海省“千亿锂电”发展规划及思路,重点打造“镍、钴、锰-三元前躯体-正极材料”、“无水氟化氢-六氟磷酸锂-锂电池电解液”等产业链条,引进锂电池隔膜、锂电池箱体、负极材料等重点项目,以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为重点,推动锂电配套新材料产业向多元化、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3.4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循环体系

将围绕“建筑、道路、桥梁”等行业需求,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型保温墙体材料、防水路面砖等绿色产业项目,积极推动建材产业向节能环保产业方向发展。

3.5建设静脉产业循环体系

依托三大产业基础,加快企业间、相关产业间耦合共生网络体系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深度延伸、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较小、运行管理规范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