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字医学

数字医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7 15:55: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医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字医学

篇(1)

另一个现实问题也摆在我们临床医生面前:数字医学,我懂吗?我能做什么?普通临床医生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在数字医学中的角色?实际上,已有不少临床医生敏锐地认识到数字医学实践对推进临床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早进行了数字医学的临床实践摸索,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例如:浙江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3D技术应用于活体肝移植实践,有力地支撑了精准手术决策[1-2];广州总医院骨科积极开展了数字骨科的创新性研究,将数字化重建与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复杂上颈椎疾患等骨科疾病的诊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对巨大肝泡型肝包虫病的诊断治疗[5],中国人民总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单位开展了基于肝脏三维图像的肝段自动划分及虚拟性肝切除临床实践,提高了肝脏外科的精准技术水平等[6-9]。其中有一个团队的发展轨迹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即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肝胆一科团队。2002年该团队开始进行数字医学在肝胆胰外科的应用研究。他们在研究工作中克服了常用的国外Myrian等软件只能进行肝脏3D和单面虚拟手术、CT的3D功能也存在重建质量和交互性差异的弱点,在数字虚拟人肝胆胰图像3D和仿真手术基础上,率先通过对64排CT采集数据技术的改进,突破了获取活人体亚毫米图像数据的瓶颈,研发出了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能同步立体显示肝胆胰脏器的MI-3DVS软件,实现了解剖数字化和诊断程序化;同时,在国际上率先自主研发了由外科医生操作的多功能仿真手术器械和仿真手术系统,可有力地配合MI-3DVS进行仿真手术,指导临床术前制定精准手术方案,实现了手术可视化,解决了大量的临床疑难问题,建立了我国首套数字医学肝胆胰外科数据库[10-15]。黄志强院士指出:南方医科大学研发出来的三维成像技术,作为我们国家代表性的三维数字医学技术,应用于外科方面。对于临床上了解肿瘤与门静脉、肝静脉和肝动脉的关系,作为术前评估,比以前更容易了,誉其为转化医学的良好典范[16]。

总结在数字医学实践中获得优异成绩者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个关键性成功元素:(1)创新的攻关理念,即数字医学技术如何直接转化为临床病人实施精准治疗、获得最佳效果服务。(2)明确的攻关目标,如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肝胆一科团队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可为外科医生直接操纵的、用于指导精准手术的腹部医学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虚拟手术系统,及其要完成这个总目标必须实现的子课题(特殊组织、微小器官信息获取、图像分割、三维重建,手术导航等)。(3)多元的攻关团队,其中包括临床外科医生、解剖学专家、影像学专家、计算机专家、软件制作专家等。(4)坚韧的攻关精神,在临床科研的实施中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验证、边总结、边思考,不断升华,不断赋予新的研究目标和内涵,使课题不断向纵深延伸、向高层发展,始终充满活力。(5)最重要的,他们有一个精诚团结的攻关领导核心。转化医学有三层内涵。第一阶段即T1阶段,是根据临床需求,进行创新性研究,力求实验室和临床研究的成果能用于提高疾病防治效果。个人理解,简言之,就是结合临床“找问题,做研究”。从数字医学角度来说,就是要根据临床的需求,进行数字医学基础研究,获得关于数字人体的新认识,开发出新的临床精准诊断疾病、虚拟手术的应用技术手段以及管理手段,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提高诊治水平和效果。这个阶段,涉及到人体解剖、外科学、病理生理、影像学、计算机三维成像、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构建等多个学科的联合攻关。中国工程院程京院士最近在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的报告中谈到,我国转化医学路径的特点是“CURING”模式,C:Clinic,临床,从临床发现问题;UR:UniversityResearch,大学研究,将临床发现的问题在大学进行相应的研究;IN:Industry,工业,通过工业化将研究成果制备成产品;最后,还有G:Government,即政府的支持。数字医学的T1阶段正是CURING模式的生动体现。首先,要寻找到与数字医学相关的临床问题,如肝胆管结石病容易复发,术后残石率高达61.3%,再手术率高达56.4%,即使有纤维胆道镜的普遍使用,残石率仍可达19.5%[17]。因而复杂性、多发性肝胆管狭窄并结石病人常需多次、反复手术,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究其原因,主要是肝内胆管的走行多变,狭窄位置不定,术前难以确切显示定位,确定诊治策略存在一定的难度。B超、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现代化检查手段都不能达到理想的诊断。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肝胆一科团队抓住这个临床问题,将其凝练成“如何获取亚毫米微细脏器、管道数据”这一科学问题,与数字人体解剖专家、影像专家、计算机专家联合攻关,最终突破了高质量胆道数据采集的瓶颈,获得了高清度结石、扩张或狭窄胆管的图像数据,使病变繁杂、难以确定根治性治疗方案的肝胆管结石手术变为病灶明确、手术方式精确。在此基础上经过与软件生产公司的联合,使研究结果变为可用于外科医生在临床独立电子计算机上操作的软件系统,术前进行虚拟手术,拟定精准治疗方案,使Ⅰ、Ⅱa、Ⅱb肝胆管结石病的术后残石率降低至1.0%[18],治疗效果大大提高。目前该软件系统正在接受政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查,争取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批准、监督下正式上市,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由此可见,数字医学的T1阶段,要从临床出发考虑问题,研发出直接为临床所用的数字医学设备、软件产品,具有重要的“原始创新”意义。临床是T1阶段的首要启动环节,如果没有临床问题的发现、挖掘,就谈不上此后的一系列转化研究的进程。既往许多基础研究费精劳神完成后却被束之高阁,其主要原因常常是在T1阶段没有选准能解决临床需求的问题所致。临床医生在T1阶段所担负的角色应该是临床问题的发现者、科学问题的凝练者、临床科研的实践者、研究结果的验证者。临床医生的任务是如何深入细致地发现临床中的疑难问题,将其提升、凝练成如何进行科研攻关的科学问题,并参与进行攻关研究,验证研究结果,促进临床诊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转化医学的第二阶段,即T2阶段,是将研究成果用于日常临床工作及制定预防保健决策。这是使T1阶段研发的成果真正转化成为促进人类健康的有效措施的实践过程。从数字医学实践来看,应是充分应用各种数字技术产品所体现出的数字技术的精准性、快捷性、信息共享的广泛性等,对临床疑难问题进行精确的分析评估,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特异性数字征象,总结规律性经验,用于指导和拟定精准的手术或综合治疗方案,并验证其临床效果,挖掘新的问题,进一步转化,进入新一轮T1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

简言之,就是将T1阶段研发出的数字医学技术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验证提高”。因此,该阶段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阶段,内涵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财力。也只有通过这一阶段,在T1产生出的数字医学原始创新成果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印证和认可,为临床所接受,为病人服务,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转化医学的真正目的。在此阶段,由于临床医生最接近临床实际,最有利于及时观察、研究、探索、发现T1结果的时效性、准确性,因而应该可以发挥出创新性研究的更大潜能,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临床医生在数字医学T2阶段担负的角色应该是T1阶段研究成果的临床实施者、推广应用者、对比研究者、归纳总结者。在这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报告得以证实,诸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多个优秀团队的杰出工作。转化医学的第三阶段即T3阶段,是将实验与临床研究作为制定卫生法规的依据。T3是更高层次的转化,具有更重要的指导全局的意义。从数字医学实践探讨其含义,我理解就是要充分运用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信息共享的便捷性等数字技术的优势,准确快速地汇集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队列研究及RCT研究,为各项疾病的规范性诊治“指南”、“共识”的制定、医疗机构等级评定、医保的范畴决策等提供依据,以及通过高层次的行政管理、学术规范管理举措,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增强医务人员素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简言之,“拟定规矩,规范行为”。临床医生在此阶段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和任务,他们应该是数据采集者、资料分析者、标准制定者、依据提供者。例如,最近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应用现代数字医学影像学技术,包括3D成像分析技术,结合解剖学、手术学、病理学依据,制定了胆道疾病规范性诊断治疗文件,用以指导胆道外科临床,使数字医学技术成为开展规范性精准肝胆外科的有力支撑。综上所述,数字医学绝不仅仅是影像学专家、计算机专家、医学管理专家的事情,在数字医学T1、T2、T3相互转化的进程中,临床医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是不可低估的中坚力量。同时,通过数字医学实践,使临床医生对病情的分析、治疗的决策由过去的经验决断转化为今天由信息技术支撑的精准决断,有助于提高分析、决策的精准性,从而使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不仅造福于广大病人,而且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自身素质,促进学术发展,规范医疗行为,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临床医生在数字医学中如何胜任自己的角色?(1)具备多种知识,不断学习提高。临床医生要实现数字医学的转化医学理念,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不仅需要掌握外科学、手术学、解剖学知识,而且要具备计算机学、信息学、影像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加强学习,不断进取,才有可能适应“知识爆炸”时代数字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交融、日益迅速的技术发展。(2)认真思考问题,凝练攻关靶标。创新性成果来源于创新性思维,而创新性思维来源于在看似平凡的临床现状中勤于发现现存问题,善于凝练科学问题。如果每天满足于完成日常工作,熟视无睹,得过且过,是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3)组织交叉团队,团结合作协调。一个人的技术水平再高,所具有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临床医生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字医学T1、T2、T3的角色,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之间的相互转化,使病人直接受益,但应认识到数字医学是个多种知识交叉融合的前沿学科,单凭临床医生是难以完成复杂的整体研究工作的,应注重与其他学科专家的紧密联手,虚心向他们学习,尊重他们的创新思维,协调合作,共同努力,方能完成转化医学大业。(4)注重创新发展,勿忘主题目标。转化医学之所以被高度重视,是因为既往诸多耗费大量资金的基础研究难以付诸于促进临床医学发展、使病人受益的现实,因此,在进行数字医学创新发展的探索时,应时刻勿忘转化医学的根本宗旨,注重从临床找问题,为促进又快又好地精准诊断治疗、切实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解决问题,防止重蹈覆辙。

作者:卢绮萍

篇(2)

现有24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见表1),其中14种为综合期刊,8种为专科期刊,2种为文摘类期刊,几乎涵盖了口腔医学的所有领域,其中13种已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数字化情况调查结果

2.1版权页调查

对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版权页的调查显示,有21本标注了电子信箱,占84%;只有9种期刊建立版权网站;标有2个网址的有1种。分布情况见图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相对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与国外期刊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2CNKI

收录全文情况除7种期刊(占总数33.33%)缺失首期或最早数期,《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更新至2007年止,其余13种期刊(占总数61.90%)收录自期刊创刊以来所有全文。

2.3国外数据库收录本研究以PubMed为代表数据库进行检索

检索结果显示,至2008年9月止,PubMed年收录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只有3种(占收录期刊总数的12%),包括《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其中《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自1987年1月刊~2008年2月刊共2770篇论著的英文摘要,小部分早期论著的摘要暂缺;《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收录1997年2月至2008年8月共1404篇英文摘要;《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1992年6月~2008年8月2064篇论著,其中1960篇提供全文PDF链接,2008年全部则只提供英文摘要。

2.4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2.4.1主办单位网站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上海口腔医学》、《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5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拥有主办单位网站的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依托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网站,提供一般性信息包括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甚至全文PDF文件下载,相关链接较全面,构架完善,并设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的链接网页则仅提供版权页等一般信息,不具备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文献下载等功能,支持网上投稿。

2.4.2版权网站期刊建立版权网站可借助因特网方便、快速的特点,在提供期刊文献服务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新、更快、更广泛的医学信息服务[3]。《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和《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是国内目前拥有版权网站的口腔医学科技期刊,作为以印刷版本期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站,其提供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提供快速检索和高级检索,文献设有HTML和PDF两种链接,但全文未上传,也未见留言信息。

3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的科技期刊数字化绝大部分停留在"拷贝阶段",在形式上是单纯印刷版的重复,甚至是印刷版的简单扫描,出版时间明显滞后,且网页设计过于简单;在观念上认为网络只是给读者一个新窗口,没有对编辑流程进行调整;形式上还是一种单向传播,未通过整合内容形成跨媒体的一体化服务,不能满足编辑部及读者多方面需求[4]。这其中的原因有观念上的,也有技术和资金的问题,考虑可能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①主要负责人对网络了解不深;②缺乏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人才;③网络技术缺乏;④编辑人员素质、知识结构不适应等。

篇(3)

继续医学教育作为终生性的医学教育方式,贯穿于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中。由于医学进步日新月异,而医务人员工作繁忙,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于知识更新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医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因此大力整合知识信息资源,建设医院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促进学习型医院的形成,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1 数字化学习的涵义及特点

1.1 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高度共享性及通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能较好地解决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数字化学习使学习内容的时效性更强,比如出现像SARS、禽流感等新的流行病期间,卫生行政部门在其网站上相关的学习资料,各地医务人员借助网络可以即时知道专家制定的诊疗指南。

1.2 学习自主性增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专业需要、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如好医生网站上就开设有继续医学教育的平台,医务人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主地选择学习课程[2]。

1.3 学习形式多样化: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多彩的互动和协作环境,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系统、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聊天室、电子邮件、公告板和网络传呼机等工具,选择独立学习、团队协作学习、分组讨论学习、远程互动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比如网上“虚拟患者”为学习者提供医学病例情境,指导学习者对情境进行观察、思考、操作。在网络环境下,有着相同学习兴趣的医务人员可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在相关网站的交流平台上学习、讨论、交流。

1.4 降低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成本: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医务人员不用离院就可以参加学习,节省了学习成本。通过开展数字化学习,在医院里面就可以普及继续医学教育,也减轻了医院的负担。

1.5 缩小了地区之间的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差异:一些边远地区相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继续医学教育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数字化学习,在边远地区的医务人员也可以有机会接受著名专家、教授的授课。

2 继续医学教育中数字化学习的实施

数字化学习必将成为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包括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是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上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特性。数字化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和数字化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协商合作、实践创造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医院要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实施数字化学习,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构建医院数字化学习平台,创造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首先要加强医院的信息网络的建设,对外能高速地连接互联网,对内有良好的内部局域网,配备足够的多媒体计算机终端到医务人员的办公室。其次要整合医学知识信息资源,医院的数字化医学信息知识资源包括各种医学多媒体课件、医学数据库、因特网上免费的医学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经过整合以后为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了知识上的保障。再次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自主开发或者购买数字化学习的管理软件在医院的局域网中构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医务人员随时可以通过这个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

2.2 加强员工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员工终生学习的能力: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为主的继续医学教育仅仅依靠新知识的传播是不够的,必须唤起医院员工对知识的渴望,发展员工个人的潜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培养他们独立的适合自己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3]。在信息社会里,终身学习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信息素质,只有具备相应的信息素质才能很好的适应数字化学习的学习方式。医院的继续教育中应该注重对员工的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具备发现、判断、筛选、表达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能,使他们具备检索、评估、利用、传播信息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使员工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掌握信息检索技术,能够熟练使用诸如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并能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利用恰当的检索策略,通过合适的途径从各种数字化资源中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高效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2.3 加强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以个人分散式的学习为主,不同于传统的集中上课学习,因此必需探索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方法,在构建数字学习平台时考虑到如何让学习者和授课老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学习者之间如何进行交流,如何确定学习者完成相应的学时,如何授与学分等等。参考当前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医院可以通过员工在数字化学习平台中进行注册,员工根据个人的学科专长、实际工作需求和学习时间,选择适宜的课程,作为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结束后,经考核合格方能获得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即所谓终结性评价。

此外,还可利用博客(Blog)进行形成性评价。Blog被视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沟通工具,相比较而言也是一种较严肃的沟通工具。利用Blog构造学习者的电子档案袋,真实、客观、全面地评价学习成果。通过在Blog中记录学习者所完成的学习任务的全过程情况,从学习过程的方法、情感、态度、心理等方面全面评价学习者,而不是简单地针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总之,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改善现有的评价机制,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继续医学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

[2] 马 敏.现代远程教育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5):376.

[3] 冼利青,吴少林.论信息社会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23.

篇(4)

关键词:医学院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整合

现代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特别是随着各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新教学楼、新教室的不断扩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等一系列因素使学校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办公应用系统等信息化技术依赖越来越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医学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需要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以实现统一的管理。

一、数字化校园的涵义及意义

在传统观念中数字化校园一直被认为只是由一个一卡通系统和多个应用系统组成,例如各种办公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人事系统和财务系统等。但由于各个系统中的信息,数据保存格式以及操作人员的权限设置都不一致,并且各系统由于开发商的不同很难做到统一的接口,系统间通讯困难,对于整个校园来讲只是一个个“信息孤岛”,造成大量冗余、错误的信息,因此这样的“数字化校园”只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并不能完全发挥信息化的优势。而数字化校园真正的涵义是指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各种通讯手段对学校里各种办公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统一的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教学资源管理以及对人事、财务、后勤等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等。数字化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它是一个基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的虚拟校园,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得到延伸[1]。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于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数字化校园是一个虚拟化的校园,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学校的跨地域业务得到有效开展,对学校建立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多层次的管理方法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其次,数字化校园以网络通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处理大量的信息,使学校教工把一些查询、统计、计算等工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大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再者,数字化校园成功解决了学校“信息孤岛”的问题。数字化校园的成功实施,能把学校里各个分散的系统整合,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避免出现数据的重复检索、录入。例如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系统,里面的人员信息不需要重新录入,可以直接从人事处数据库中调用,有效解决了数据的不一致问题。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数字化”这个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的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in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的报告中首次提到的,他提出了数字化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名词在全球流行开来,各行各业如数字化城市、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名词接二连三被提出。

近年来,校园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在国外,英国信息教育技术走在前列。1998年1月英国启动了全国学习网,利用网络的高速优势把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等网站连为一体,为网络教育开辟了途径。2002年,英国全国学习网的网络连接所有家庭、社区、学校、医院、社会服务以及大众媒体转播系统、单位,基本能满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国内大学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在90年代初,建成校园网并通过CERNET建设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大学总数不过10所左右。到1999年,已经有500余所大学建设了结构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络。2002年,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共同启动了亚洲地区第一个国际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项目,对亚洲地区各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信息,进行研究。

现阶段医学院校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学校以医学专业为主,信息化意识不强,缺乏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二是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三是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没有建立网上自动办公系统和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

医学院校数字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适合学校校情的数字化校园模型,即“统一平台+统一门户+多应用系统”的建设模式,从而实现校内教学、管理、科研的全面信息化、网络化。免费论文,整合。

1.统一平台是指一个高性能的、负载均衡的、可扩展易维护的、高安全的应用软件、硬件以及数据库平台。其中包括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公共数据平台三大基础平台。

2.统一门户是指要建成一个统一的、开放的、能提供信息共享并能提供多种应用服务的高效稳定的门户中心。

3.多应用系统指为满足各种教学、管理、科研等日常业务的需要而提供的各种信息化软件、工具等,如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从统一的数据库平台调用数据,共享规范标准格式的数据,提供统一的接口程序。

通过数字化校园的标准建设,集成现有的应用系统,在新需求下开发新的应用系统,从而实现校园的信息共享和传递,最终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一体的信息化环境,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免费论文,整合。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校内所有信息化资源(包括各种应用系统、数据库资源、认证系统等)进行全面整合的过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必须互相紧扣,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确保各个环节协调发展。医学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几项特色项目,如虚拟实验室、虚拟医院、虚拟手术台等。

数字化校园的总体架构设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应用系统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础网络平台、弱电系统和IDC数据中心建设,是建设好数字化校园的基本保证,为数字校园提供最底层的网络、硬件支持。

(1)基础网络平台、弱电系统

(2)IDC数据中心

IDC数据中心是由一系列的硬件、软件、相关网络组成的整体,它作为全校数据流转与交换的中心,主要包括主机系统、存储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系统等硬件设备和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目录服务器数据汇聚设备。

2、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在数字化校园中,各个系统之间经常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一项任务。但对于同一个用户来说,如果不同的系统都要不同的登录信息,并且要重复登录,这就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也给系统加重了负担。而所谓的统一身份认证就是对校内各个不同的应用系统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为各应用系统的集成奠定基础。

目前高校身份认证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目前校内各个系统都是分散管理,因此就难以统一管理用户的账号,这就难免会对一些账号信息进行重复管理,增加管理成本。免费论文,整合。

(2)账号的使用没有落实到实名,一个账号存在多人使用的现象,在出现安全事故时难以明确责任,因此在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免费论文,整合。

(3)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认证模式和规范不同,安全等级划分标准也不同,不便于全校的安全管理。免费论文,整合。

(4)一个用户如要使用多个应用系统,就必须记忆多套账号信息,并需重复登录,给用户的操作带来极大的不变[2]。免费论文,整合。

3、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系统主要有一卡通系统、数字图书馆、教学系统、学工系统、人事系统、财务系统、精品课程等。

(1)一卡通系统

一卡通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校内各系统连接的枢纽。校园一卡通以校园网为基础,集成各种计算机网络设备、数据终端,以IC卡为载体实现校园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成以后,将取代以前校内的各种卡证(如借书证、饭卡、工作证、学生证等),真正实现校内工作、学习、生活的“一卡通”。

(2)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存储,并通过网络向广大读者提供多媒体信息资源的虚拟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能最大限度地共享各地信息资源。

(3)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主要有教务管理系统,它管理的对象主要有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管理人员信息以及教学资源信息(如教室、多媒体等)。而它主要实现的功能有:排课、选课、考试安排、教学测评等[3]。

篇(5)

眼下,许多白领女性喜欢“以花代茶”而网上出现很多“混搭”花茶的配方,受到不少女性的追捧。

专家表示,不同的花草搭配在一起,有不同的药用功效,选择什么样的花茶,与个人体质有关,乱搭配花茶,小心中毒。

为降低血压、胆固醇喝点茶是可以的。寒性,可以清热解毒,但阳虚体质者不适合。人参可补元气、补脾益肺,但体壮者过量服用会对身体有害。茶叶中的咖啡因、可可碱等浓度不宜过火,以免刺激胃肠,影响消化、吸收,胃溃疡患者应少喝。另外,老年人、肾功能不良者,怀孕期、哺乳期、经期女性以及溃疡病、高血压、失眠患者都要注意少饮或不饮茶。

各类“花草茶”的功效:玫瑰+勿忘我=调血养颜,美白效果好;+茉莉花茶=清火明目,防辐射;玫瑰+柠檬草=排除宿便;桃花+玉美人=美容瘦身;玫瑰+菩提叶+迷迭香+甜叶菊=帮助睡眠、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压、胆固醇要喝茶。

慢生活是抗癌良药

文/雷传桃

六年前,年近半百的老倪持续低烧,淋巴结长出肿块,被诊断为中晚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常危险。

老倪是个老板,手下有好几家公司。这些年,他每天都忙得团团转。老倪让儿子接管公司,自己住院化疗。在治疗期间,他不接电话,手机关闭,不上网,也不让亲戚朋友来探望自己。躺在病床上,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拿一面小镜子,端详自己的笑容。

后来,他索性把家搬到了郊外。除了定期去医院检查治疗外,他有意识地把生活节奏调整到最慢。每天早晨,老倪吃完清粥小菜后,坐在小板凳上,拿面包屑喂蚂蚁,与蚂蚁静静“交流”。上午,他去河边钓一两尾鱼回家煲鱼汤,放入一些野菜和挂面,便是午餐。午休后,他用蝇头小楷抄写《本草纲目》或《红楼梦》……

如此慢生活,加上10多次化疗,老倪终于击败了恶性肿瘤,而不少病情较轻的病友都“走了”。老倪回归“健康人”之列,逢人就说,慢生活是一味良药,让自己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人体免疫力也得到了提高,从而阻止了淋巴瘤的“卷土重来”。

数字医学

文/慕景强

1%

英国牛津大学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母乳喂养6个月,50岁之后肥胖率会降低1%。

1.6%

澳大利亚科学家对9000多名45~50岁的女性进行调查发现,在两年时间内55%的被调查女性都长胖了,平均增重1.6%;每周工作超过49个小时的女性平均重达到1.9%。

5%

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对美国农业部从1950~1999年记录的43种蔬菜和水果的营养数据研究显示,这些蔬菜和水果的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平均减少5%~40%不等。

10%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新研究发现,全球每年死亡人数为5700万,期中10%的病例与缺乏运动有关。

50%

瑞典研究人员在1987年和1997年对1914~1948年出生的34000多名妇女进行的研究显示,女生每周饮酒3次、每次1杯,10年后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危害会降低50%。

篇(6)

医学影像三维后处理能为诊断、临床、科研和教学提供帮助,服务临床或许是其终极目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董及其所领衔的团队,围绕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儿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临床决策系统开发”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海信双子3D医学影像与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Higemi)”是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该系统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肿瘤病灶与肝内管道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术前的切除可行性分析及手术规划。该团队的所做的工作,是对影像服务临床的有益探索,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数字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

数字医学作为信息技术与医学科技的多学科交叉领域,是指信息技术在整个医学领域的研究、推广与应用。一般认为,其广义定义的研究范围包括: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与管理、临床医疗技术的数字化、区域医疗协同与信息资源共享、远程医疗会诊与远程医学教育、基础医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数字技术应用和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管理的数字化等。狭义的数字医学是研究、应用数字医疗技术,也就是在临床医学的范围内充分运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字化手段进行新的探索与创造,包括辅助原有医疗技术的实施和提供全新的数字医疗技术,以实现更加精确可靠的诊断和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

“数字医学”一般被认为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Warner V.Slack教授在其专著Cyber Medicine:How Computing Empowers Doctors And Patients For Better Health Care(《数字医学:计算机技术助力医患健康照护》)中提出的。数字技术除在影像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外,在医政管理、疫情通报、危害健康药品和食品监控等工作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在现代化医院里与数字化有关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在远程医疗、手术导航、虚拟仿真和数字化医院管理等领域,都进行了不少有价值的探索。本文所介绍的数字医学,主要是指狭义的数字医学概念。

数字医疗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方式。数字医疗设备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容量。从一维信息的可视化,如心电(ECG)和脑电(EEG)等重要的电生理信息;到二维信息,如CT、MRI、彩超、数字X线机(DR)等医学影像信息;进而到三维可视化,甚至可以获得四维信息,如实时动态显示的三维心脏。

近代诺贝尔奖多次颁发给该领域的科学家即反映出该领域的科学进步对人类的巨大贡献。197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颁发给了阿伦・马克利奥德・柯麦科和戈弗雷・纽博尔德・豪恩斯弗尔德,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CT)。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瑞士物理化学家恩斯特,其在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劳特伯尔和英国科学家曼斯菲尔,以表彰他们在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这些现代影像设备与图像技术的研发,极大地丰富了医生的诊断技术,使医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可视化的信息时代。而基于CT与核磁共振影像衍生出的数字医学技术在欧美、日本得到了快速发展,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近年来,国内许多科研单位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在短期内相继成立了数字医学研究机构,如南方医科大学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数字医疗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与海信集团联合成立的山东省医药卫生“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等。许多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专家学者,在北京、广州、重庆、上海、青岛和厦门等地相继开展数字化虚拟人体、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与导航系统、外科手术辅助决策系统、临床诊断辅助决策系统、临床药学系统等的研究和应用,众多研究已将数字医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数字医院、数字医学工程、数字医疗技术和数字化基础医学研究等各个方面。

计算机辅助手术的概念与临床应用

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或Computer aided surgery,CAS)是一个新的外科手术概念,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手术前规划,并指导或辅助进行外科手术。一般认为CAS包括:1. 创建虚拟的患者的图像;2. 患者图像的分析与深度处理;3. 诊断、手术前规划、手术步骤的模拟;4. 手术导航;5. 机器人手术。

在传统的外科手术中,手术医生根据不同的病情依据其经验形成大致的手术方案,然后在实际手术中进行不断修正,直至手术完成。这种手术方案依赖于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与技能,考虑到术中可能会发生解剖结构改变或其他突发事件,因此手术效果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医学图像设备的进步,疾病的诊断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为了有效地将这些设备提供的信息与外科医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在1986年,日本、美国和瑞士几乎同时开发了由交互式二维CT机组成的导航设备,这成为最初的CAS。CAS的出现要归功于立体定位技术和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将二者结合的尝试。

数字医学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领域的延伸以及CT、MRI和PET-CT等医学图像获取设备的应用,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手术模式――外科精准手术。在外科精准手术模式下,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可建立个体化的人体病理结构模型和用于术式及具体手术方式评估的虚拟手术模型。主刀医生先将其构思的手术方案输入计算机,结合采集到的术前医学影像信息,经计算机系统等处理后形成三维图像,利用医学图像数据和虚拟手术系统合理定量地制定个体化、精密的手术方案,这对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减小手术损伤、避免对临近组织的损害、提高病灶定位精度、执行复杂外科手术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等十分有益。外科精准手术具有精细的术前决策、精密的手术方案、精确的手术模拟、精准的手术操作等特点,可安全、准确、彻底地实现手术目的,达到完美的手术效果。实施外科精准手术,除需相关医学影像设备和能进行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的计算机系统外,还需配备术中导航与术中监护等设备,以便将计算机处理的三维模型与实际手术进行定位匹配。如果手术使用了其他成像手段(如内窥镜、B超或床边CT等),则需将实时观测的图像与术前的医学图像进行匹配融合定位,引导术者进行手术。立体定位系统就是确定目标空间位置的系统,可以实时获得目标在其测量范围内的三维坐标,连接图像信息和手术目标,是虚拟到现实的桥梁,直接关系到CAS系统的精度和手术的成败。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是世界各国在数字医学领域竞相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课题。目前,国际上许多有实力的IT公司纷纷涉足数字医学领域,如日本富士公司已将“医疗/生命科学事业”确定为集团今后的重点发展领域,致力于成为一家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全领域的综合性医疗健康企业。在医学影像信息方面,富士胶片在业内率先提出了基于Web技术的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医学图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研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FUJI SYNAPSE,可对来自CT、MRI和CR等各种数字医疗图像诊断设备产生的影像信息进行电子化保存和分析,并辅助指导手术。飞利浦公司等利用3D地图为医生提供关于脑部的详细信息,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美国麻省理工大学David开发的图像引导手术软件系统3D Slicert已经通过美国FDA认证。德国莱比锡Falk等运用三维图像重叠技术,将术前获得的三维影像重建成的冠状动脉模型与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的视觉图像重叠,除了能在术前进行规划,还能在术中进行导航,对术前规划方案进行调整,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另外,美国的EDDA、德国的Julius和法国Intrasense SAS公司的计算机辅助手术软件也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这种应用在我国肝胆外科领域和骨科领域均有探索。南方医科大学方驰华教授和总医院董家鸿教授分别联合影像学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等组成团队,开发完成了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对患者肝胆胰等器官的断层CT个体化数据进行快速自动分割和三维重建为实时图像,观察患者病灶、肿瘤与内部动脉、静脉和胆管等管道系统的详细邻关系,并通过三维重建模型进行仿真手术,在可视化虚拟环境下,进行术前手术预设、术中指导手术等研究。总医院尹庆水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将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高难度、复杂的骨科手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使手术更精确、更安全。

手术演练和解剖教学领域的数字医学应用

虚拟手术系统为年轻外科医生和医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具真实感的虚拟手术环境,操作者可在其中重复练习或观察、模仿专家手术过程,设计、预演和修正手术的整个过程,以便事先发现术中问题,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引起手术失误。

现阶段数字解剖模型软件的研发有如下特点:由单一的结构器官辨识向系统解剖方向发展,由平面显示向三维方向发展,由“只能看”向“还能动”的虚拟解剖方向发展。随着力反馈器械的研制成功和完善,外科医生和医学生可以通过数字解剖模型软件和力反馈器械随时进行人体或手术部位的虚拟解剖和演练,而不用受到伦理约束和标本匮缺的影响。

除了临床应用外,CAS系统还可以用于教学。配合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外科医生或医学院学生可以进行模拟手术。在手术器械上加上反馈装置,受训者不但可以从虚拟眼镜中看到手术部位,还可以感觉到虚拟患者的肢体和器官。通过训练,医生可以提高手术技巧,积累手术经验。医学生不用担心在虚拟手术中犯错误,可以对照手术记录反复操作直到熟练掌握。这些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医务质量。

CAS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刚体手术上,并使用刚体手术器械。对一些软组织器官的手术(如肝手术),或可变形器件(如纤维内窥镜的定位),是CAS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CAS主要使用CT、MRI和PET-CT等图像。而超声图像是医学中使用广泛的图像模式,对超声图像的配准,以及通过插值配准其它低分辨率图像,将有力推动CAS的发展。

海信双子3D医学影像重建与

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的研发及临床意义

篇(7)

【关键词】 医学数字图书馆; 管理平台; 资源整合

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网络环境已经遍及全球,作为医院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图书馆平台,为全院医教研和管理提供灵活多样的信息服务。数据库建设是当前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来说,数字化信息资源就是数据库资源,建立数据库目的是提高馆藏文献的易用性和共享性[1]。为此,笔者根据本馆需求和平台资源特点,购置了“医学数字图书馆平台”,进行医学数字化建设和资源整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的规范化水平,为全院提供高性能的检索服务,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

1 “医学数字图书馆平台”介绍

“医学数字图书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北京数图华资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综合性知识管理平台。它包括医学资源整合和存放,模块的添加与优化,并能配合医院实施VPN服务模式、个性化资源需求推送服务。平台借助高效而实用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搭建,界面直观,使用简单,内容丰富,用户只需掌握常规浏览器的基本操作就能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资料。

2 平台在本院的安装和使用

2009年6月,本院正式购进“平台”,数据安装于服务器的硬盘上,采用镜像服务模式。全院任何只要与医院HIS接口相联终端,24 h随时都可登录数字图书馆。在IE直接输入http://172.20.0.252:88,或者登录办公自动化系统(OA)(http://204.181.18.38/wjyyoa),点击第一项“数字图书馆”即可进入平台首页。据读者需要,点击栏目按钮,即可进行检索、浏览、下载等,不受图书馆开馆时间的影响。

3 平台信息资源整合

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的物质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就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分散无序、相对独立的信息对象进行类聚、融合和重组,使其重新组织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的信息资源整体[2]。以下是本院平台的资源整合情况。

3.1 本地镜像资源 2003年起,本院图书馆先后引进了CHKD、FMJS、CMCC、CMCI、CMAC和万方数据(包括中华医学会期刊库和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6种中外文期刊库。现将这些厂商不同、内容不同、载体不同、形式不同、技术不同的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到统一平台上,实现了馆藏资源的多样化、数字化和现代化,使相当多的资源和信息形成了知识体系,上升到了系统管理的高度。

3.2 平台基本资源 购买平台即包含8个医药资源数据库:中文图书库(11631册);视频库(4374部);图谱库(14696幅);课件库(课件、动画930个);医学考试库(试题21万道);卫生管理库(有“医院管理”、“政策法规”、“医院国际通用管理标准”4167篇);临床理论库又称知识库(含“医学理论”、“手术指南”、“护理规范”、“药品大全”9992篇);医法讲座库(“名家解读法规”、“运用法律法规”、“案例分析”、“医院管理”88个视频)。

3.3 外文电子书资源 数图华资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和Booksearched外文图书库2.5万册外文电子原版书,其中医药卫生类近万册,可根据各院实际需求选购。本院把书目公布于OA网,通知全院科主任或学科带头人挑选,然后由图书馆汇总,确定订购数量。每年有新增书目,可不断地随时添加。

3.4 自建特色资源 独具特色的馆藏数字化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3]。以本院图书馆藏书和其他文献资料为基础数字化加工所建的特色数据库,在数字图书馆首页设为“自建资源”栏。一是本院经典的权威的纸质馆藏文献,二是重点专科学术性强的、质量高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序化和重组,三是临床医护人员的科研、专题讲座、论文、课件等,四是兄弟医院有价值的内部资源共享,将这些材料交公司数字化后添加到平台该栏目。

3.5 馆藏书目资源 本院使用网络版图书管理软件,期刊的订购、登到和流通通过软件操作,图书和期刊合订本依据软件完美的著录标准和著录规范进行编目,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并链接到平台,以便读者馆藏资源查询、预约和续借。

4 使用“平台”的特点和意义

4.1 资源整合形成体系 一般数据库无法系统地采用知识挖掘技术,对数据库内容进行增值处理。各种资源分属于不同的数据库,各数据库又由不同的数据厂商提供,难以以一个整体面貌提供给读者,进行异构数据库的数据整合,消除信息孤岛,降低运行成本,成了需迫切解决的一个难题[4]。本院购买的6个期刊数据库,分别由4个数据库厂商提供,各自有商负责,只能让读者孤立地使用各个数据库,分别登录网址,易忘记或搞错,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使用了平台,统一纳入了同一界面,只要记住一个网址,就能方便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真正实现了一站式的服务。

4.2 投资少,馆藏丰富 各类图书馆都面临着经费困难的问题,纸质版中外文图书特别是科技书籍价格昂贵,相反电子书刊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相差几十甚至上千倍。本院使用“平台”,不仅弥补了纸质馆藏不足的缺陷,而且极大丰富了馆藏资源,有期刊、中外文书、法律法规、视频、图谱、课件、案例等。

4.3 考试的理想平台 医疗行业是关于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执业人员从定级取得执业资格直至退休必须持续接受继续教育,培训、测评、进修、考试、晋升均要不断的学习深造,如有一套自动化平台将是管理者的迫切需要。医学考试系统是集“三基”训练、执业资格考试、执业水平考核于一体的考试解决方案,现有10万道模拟试题。不仅适用于科教科和护理部平时定期考试,还可用于考研、晋级、职业医师、药师、护师考试练习和人力资源评测之用,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练习,组卷的模式完全自己控制。以前本院只有科教科单机版“东大‘三基’题库”,每次考试必须人工抽题,打印,考生集中在一起答题,然后批卷;用平台后,只要管理员抽题、组建考试方案,通知考生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管理员和主考官在网上查阅和批卷,客观题系统自动判分,考生只要在局域网的终端注册考试,可根据工作时间随时进行。

4.4 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平台”的使用,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服务范围。不仅可提供高效的全天候的信息查询服务,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而且可以即时查找,获取知识文献。系统中可以根据书名、作者、关键词等快速查询,查到即可阅读,没有时间限制,而且通过VIP技术突破空间界限,使医生在院外亦可登录本院“平台”。各种数字化加工由商公司免费提供,解放了馆员劳动力。

5 结语

总之,医院图书馆必须建设符合自身需求的个性化医药知识服务系统,充分利用平台的各种功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和调整策略,强化管理理念,丰富和整合电子资源,把数字图书馆建设得更加完善,满足现代化医院的科技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席玉爱,刘芳,闫茹.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与平台建设[J].晋图学刊,2010,(6):23-25.

[2] 高驰,王秀平.医学科技文献平台建设中的信息资源整合[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18(9):24-25.

[3] 朱蓉.中医院图书馆管理模式改革与强化信息服务的措施[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