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06-27 15:55: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实践、研究的方法取决于实践、研究的过程依赖于实践、研究的成果服务于实践。可见,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没有真正的实践参与,科学的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一、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在启迪中萌发
小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不是生来具有的,科学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科学的初步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认识的趋向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效果和科学实践能力的形成。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开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学好第一课,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欲望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科学课的起始年级,也正是八、九岁的孩子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认识科学的启蒙阶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三年级第一节课往往习惯性地给学生们规定一些条条框框:上课前需要准备什么,课上遵守什么样的纪律,课后怎样完成作业,学好科学给予什么样的评价等等,或者有的老师按照教学进度直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感到学习科学的繁琐,而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教学中,我会安排一至二节课让学生参与如下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亲自体验科学实践中的乐趣,听老师讲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等活动来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感受科学、学习科学、实践科学的兴趣。我曾给学生们演示过“发射自制水火箭”、“云的形成”、“美丽的彩虹”等小实验。通过演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奥妙,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曾带领学生们亲历大自然,感受风的声音、倾听大山的回音。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明白科学知识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中,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蕴藏在生活实践中;曾给学生讲过“爱迪生发明电灯”、“法拉第发明发电机”、“张衡发明地动仪”等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不仅需要有严谨、认真和重视科学实践的态度,而且更需要拥有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精神。教师不要急于给刚刚接触科学的孩子们灌输科学概念,也不要教给孩子们具体的学习方法,更不要向学生们提出学习要求什么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思考科学是什么,体会学习科学的具体方法。这样不仅引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欲望。
(二)指导学生阅读科普类书籍,为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只凭短短的几节课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是现实的,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课外书籍中。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给学生推荐一些科普类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如推荐《昆虫记》、《海底两万里》、《走进自然》、《科学改变人类生活100个瞬间》、《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及马小跳365科普系列等书籍,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欢的书去读。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必须读两本科普类书籍,每两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活动。在读书活动中学生要向同学及老师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以及知识应用的科学原理;其次让学生介绍自己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再次让学生相互谈谈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筛选出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向全班学生推广。这样交流的不仅仅是读书心得,更多展示的是科学小发明。比如“自制羽毛球”、“自制手电筒”、“自制自动给水器”、“自制风力电动车”、“自制简易电风扇”、“自制易拉罐压路机”等小发明。这样的读书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后继学习科学和科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启发学生观看科教类电视节目,培养学生科学实践精神
为增加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科学实践精神,我经常启发学生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看一些科教类电视节目,然后把所看的节目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要求学生写出看的是什么电视节目,节目中主要叙述的是什么,这个节目的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在查阅学生日记中,看到有一位学生曾这样写道:“老师曾多次嘱咐我们,让我们在休息时间多看一些关于科教类电视节目,还给我们推荐了《我爱发明》、《自然传奇》、《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节目。当时我觉得老师特别爱管闲事,连看电视都管,而且看完节目还要让我们写日记,多么烦的老师。既然有任务就执行吧,试着看过几个节目后,我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而且逐渐喜欢上了这些科教类电视节目。在众多节目中我最喜欢的是《走近科学》,因为《走近科学》不仅让我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让我明白科学来自生活、来自于大自然,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科学改变着一切。最初引起我兴趣的是《走近科学》的‘灭蚊之战’。提到蚊子,想必大家都熟习,之前我也被蚊子咬过,过几天就没事了。但看了‘灭蚊之战’这个节目后,让我对蚊子有了不同的看法。蚊子虽然身躯弱小,但它们很凶残,每年伤害人类数量超过其它所有动物数量总和。蚊子伤害人的手段就是叮咬皮肤,传播多种疾病。比如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的罪魁祸首都是蚊子。为了防止蚊子伤害人类,我们想尽了办法,用蚊帐、诱蚊灯、点蚊香、喷洒药物等方法来对付蚊子。这些方法只能防止一部分蚊子对我们的伤害,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那该怎么办呢?科学家们最有办法。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专家们研发出了带有喷射装置的躯动车和大载重量的飞行器,它们工作效率高,喷射面积大,专门消灭蚊子。令我最佩服的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养着一大批特殊的蚊子,这批蚊子体内存在着‘沃尔巴克氏体’。挟带这种细菌的蚊子不但可以阻挡登革热病毒的袭击,而且还可以获得登革热病毒的天然免疫,这种抗病毒能力在雌蚊生下的后代中会继续遗传下去,科学家把它们称为‘蚊子部队’。科学家们还发现,抗登革热病毒的雄性蚊虫与自然界中的雌性蚊虫后产下的卵,竟然不会再繁衍后代,科学家把这样的蚊子称为‘绝育蚊子’。科学家们把这批特殊的蚊子投放到蚊子肆虐的城市,解决了蚊虫侵害人类的难题。看完这个电视节目后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认识到科学是多么的伟大,科学创造不仅可以解决人类中的难题,而且还为人类带来了快乐和幸福。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以后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创造,为人类奉献我的力量。”通过学生的这篇日记,可以看出科教类电视节目对学生学习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迪了他们的智慧,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实践精神。
二、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
学生学习科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还得有一个历练成长的环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首要任务就是给学生创造实践历练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实验、制作、调查,把学生的眼、耳、手、脑、口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科学实践活动中。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时,师生共同设计好考察方案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投入到实践中去采访、调查、实验、分析、总结。为了全面考察家乡的水域,学生们亲自调查了家乡周围的河流、池糖中的水质,还采访了周边的居民。学生从水域周围的环境、污水排放、水中微生物、水面漂浮着杂物以及水的颜色、气味、浑浊度几个方面细致地描述了家乡周围水质情况。之后学生还进行了取水样,然后带回实验室进行观察。这样的实践学习,学生不仅自己学会了过滤、沉淀观察水的方法,而且准确地得出自然水域的水体变黑、变臭,主要是人类排放污水、倾倒垃圾、城建填河等不良行为造成的结果。面对这些调查现象,学生感慨万分,还主动提出了有效保护家乡水域环境的措施与方法。这个教学案例说明,只要适合学生自主实践的科学活动,教师就要积极的去为学生创造条件,这样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才会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历练。
三、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在应用中形成
当今时代,科技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工作者一直都致力于培养学生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基础,让学生们在小学学习阶段就能培养出相关科学素养,教师应该在提升自我科学素养的同时更新传统科学学科教育方法,结合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科学课堂上产生兴趣,从而在生活实际中也能自发地进行科学知识探究。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加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在学习科学学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科学学科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对于学生进行耐心引导,通过了解孩子们的喜好,对于课堂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变,尽量让课堂变得有趣,这样可以让学生们能被课堂内容深深吸引,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从学生们平时能接触到的日常实际人手,让学生在满足自身兴趣的同时也能产生对于课堂的兴趣。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趣味课堂设计的时候,不要一味追求满足学生的兴趣口味而忽略课堂内容,要通过巧妙设计课堂引导方式,让学生把兴趣逐渐转移到对于知识本身上来,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能进行主动学习的目的。
比如,在W习有关磁铁的科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表演有关磁铁的小魔术,在课前准备一块有比较大磁力的磁铁、一个曲别针,还有一张A4纸,在课堂上先利用磁铁的磁力吸住曲别针的原理做一个小魔术,在讲台上面对着学生竖起白纸,在面对学生的那一面上用手固定住曲别针,然后在背面利用磁铁吸住曲别针,松开固定曲别针的手,曲别针在学生们的眼中是悬浮在纸上移动的,遮掩的趣味小实验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然后让学生们对于曲别针自由移动的神奇现象进行猜测,营造课堂上的活跃自由讨论气氛,最后揭晓谜底,让学生们进入到磁铁有关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多多利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们制造神奇、有趣的科学课程印象,加强学生们对于科学学科的期待感,保证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
二、创立科学探究小组,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学科是一门需要多多动脑思考探究的学科,因此学生们在学习科学有关知识的时候,学生们要有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在学习中能主动思考,与老师进行互动,要拥有较强的合作能力,让学生们能主动学习。因此,教师们要培养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分成科学探究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一般的形式都是进行小组合作,在老师的带领下把学生们分成多个小组,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都是在玩中建立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利用活动让小组成员之间的距离拉近,从而保证小组学习能顺利展开,因此,教师们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些有关科学现象探究为内容的活动,比如游戏和比赛等活动,让小组之间的同学们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建立亲近的关系,从而把小组学习互相帮助的功能发挥出来。
比如,教师在教导学生们学习有关浮力的课程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前准备小木块、小铁块和小水桶,在课堂上分别把小铁块和小木块放到水中观察他们在水中的现象,然后让学生们在水桶中装满水,再把小铁块放入水中,看看铁块放入水中之后有多少水溢出,把水倒回去看看水桶是不是还是将近满的状态。让学生们通过游戏的方式来验证阿基米德定理,让学生在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奇妙之处,给学生们更强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就能从主观上学习科学。
三、培养观察总结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学科中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观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们在科学课堂上要培养学生们从科学现象中寻找有关科学原理结论的能力,带动学生对于实验进行总结。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是需要清晰的逻辑能力,并能对于实验现象进行整理总结的一门学科,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结果的梳理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能把知识结构进行转化,只有让学生们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有所思考,才能最大效率理解新的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演示实验之后,针对自己所得出的结论,结合实验结果进行思考,试一试能不能在实验现象以及自己的预测中取得联系,从自己的结论和预测实验的矛盾中进行思考,多问一问自己的猜测有哪些漏洞,并能对于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改进,让学生认识到把理论知识转移到实验的重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实践能力;知识渗透;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过程的进行,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也有些自己新的看法和反思。我们要及时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物理实验教学以及让学生将物理知识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教师投入心血对自身进行思考和充实,在实践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指导能力和专业能力。
一、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又将物理用于生活,走向社会
在教学实践中,让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更多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学习能力要求的内容。因此,在初中阶段,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体现学生动手动脑进行物理现象观察方面。这样一来,学生出于好奇心和求知心,开始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主动探索,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和原理,从而更好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思考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更多的是体现了新课改下科学、物理、社会的主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每次课堂教学之后都布置很多物理习题让学生去熟悉课堂知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开始降低。因此,改变作业的形式能让学生对物理的求知欲望增强。
二、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各学科知识渗透,让学习知识融会贯通
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学生学习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有关联的,进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更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实践教学中,数学题目的理解上要运用语文中所强调的语句分析;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科的学习中也要求对相关学科的历史进行了解,这样在各科学习的思考过程中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让思路畅通无阻。例如,很多物理公式和物理单位是根据创造人的名字命名的,如,欧姆等。因此,将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渗透到物理教学中,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有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新课改对于初中物理的要求还很多,这些要求也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去实践,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以致用;教师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渗透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二者共同努力,推动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
参考文献:
先用毡制品、金属片等不同材质的物品学习和体验绝缘体和导热体的特点以及热传递的3种方式――辐射、对流和传导,然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和设计小屋的形状、材质和制作步骤,最后大家动手制作小屋。制作完成后,他们要在小屋外安装台灯照射小屋,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冰企鹅的变化,最后小组再重新调整设计方案,选择最优化的材质和方案制作小屋。这是美国一所小学的科学课内容。
如今,科学是人们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持续推进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科学教育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随着科学教育标准的变化,美国的科学课程强调“探究”与“实践”并重。
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的改革
早在1996年,美国就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然而,20多年来,世界和美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因此,1996年颁布的旧标准已无法适应科学发展的步伐,亟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来推进科学教育,确保科学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
而且,在旧版标准实施的过程中,美国科学教育中出现了探究性教学泛化和模式化倾向,致使科学教育无法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科技领域和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美国的表现乏善可陈,越来越令美国教育界和科技界的有识之士担心。他们认为,改革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的必要性有4个理由:美国竞争性优势不再明显,2010年在美国本土所申请的专利中,美国人不到一半;美国高科技的出口呈现下降趋势,高科技产品的贸易持续亏损;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许多测试中不尽如人意,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测试(PISA)中,美国在65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科学排名第21名,数学第26名,阅读素养第17名,缺乏优势;科学在未来社会发展和人们就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是经济社会中创新的源泉。
目前,需求最多的职业就是科学和数学发挥核心作用的职业。美国职业技术生涯全国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在美国18种职业群分类中,14种职业需要4年以上系统的科学学习,还有2种职业需要3年。这表明,学生应该在学校接受充满活力的科学和数学教育。还有一个原因是今天的人类充满了生存危机,从瘟疫爆发到能源危机,人类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3年美国人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3的大学毕业生能完成例如解释和理解体育锻炼中血压变化的数据。
2011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制定了新的科学教育纲领性指导建议,汇集了1989年到2011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及经验,制定了新的纲领性指导建议,其中以概念描述的方式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应该学习的具体内容。在指导建议的框架下,2013年4月美国了《下一代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美国和全球的未来科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美国中小学正在全力推进和实施新标准,成为《共同核心课程标准》之后又一份重要的课程改革文件。
新标准注重实践价值
培训一开始,沙琳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和变化。在综合实践的设计思路下,《标准》制定了科学教育的三大维度:科学实践、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共同概念。这样改变了以往科学学科知识相互独立、科学知识与科学实践互不相干的现象,而是将三者有机地融合,使得跨学科概念、科学和工程实践进入课堂,成为科学教育的主体。
3个维度中,科学实践处于核心地位,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相互结合,主要体现为8个方面:提出问题(科学)和明确需要解决的难题(工程);建立和使用模型;计划和实施调查研究;分析和解释数据;运用数学和计算思维;建构解释(科学)和设计解决方案(工程);基于证据的论证和辩论;获取、评价和交流信息。这些“实践”代替了“研究”,强调了“做”与“学”无法真正地分开,更广义地体现了科学学习的特点。
而且,《标准》提出了工程领域中的科学实践,工程设计类似于科学探究,但两者仍然存在较大的区别。例如:科学探究涉及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发展的,提供机会让他们掌握调查、建模和解释世界的方法,通过研究回答具体问题,而工程设计包含的是通过设计来解Q的问题。工程方面的内容将帮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的联系。因此科学实践是科学、工程和技术这3个领域的科学实践,使得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后更具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与旧标准相比,新标准还出现了一些观念上的变化: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反映出科学内在关联的本质,强调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3个维度的整合;标准的内容是学生的预期表现,而非课程内容,即希望学生在学习后达到怎样的期望和表现;科学概念的建构需要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连贯实施;教学不仅关注对内容深入理解,也关注对内容运用有效掌握;工程设计与科学探究同等重要,将科学、工程和科技融入新标准;科学教育为将要升入大学或就业的学生而设计,为他们的将来做好准备;科学课程标准与英语、数学通用核心内容标准相对应;保证科学与英语、数学等学科间的兼容、衔接和渗透,确保教育正向共振。
凸显实践的课堂教学活动
《标准》的核心是实践,离开了实践的科学课堂教学必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沙琳老师告诉我们,美国科学教育正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推进加强实践性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以探究为基础的调查、应用、分析和评估的活动,并融入了深度学习、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实践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元素。
随后,约翰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一堂美国八年级生物游戏课堂视频。这节课的主题是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教师先展示了4种生物的图片:白鹭、大蝌蚪、蜗牛和海藻,在自然界的生物圈中,它们依次处于从最高级到最低级的生物链。低一级的生物是高一级的食物和能量来源。游戏前,每个学生获得一张胸卡,代表一种生物,然后从物品箱中随意取一些豌豆,一颗豌豆代表一个能量。然后他们随机和代表不同生物的同学碰头,如果遇到比自己大一级的生物,那就贡献出5颗豌豆,遇到比自己小一级的生物的话就获得5颗豌豆。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必须填写一份记录表,记录原来有多少豌豆,在碰到一次同学后,将失去或得到多少豌豆的数量完整地记录下来。如果最后哪名学生的豌豆比他原来的豌豆少了的话,那就意味着他没有能量,会失去生命。
这样的活动创设了虚拟的自然场景,将大自然中的生物链搬到了课堂。学生在模拟生物的关系中互动、交流,认识到生物链的意义以及能量流动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图表呈现了知识和概念,但这些只是媒介和手段,真正的学习途径是情景式的游戏活动,在知识驱动下,学生情景化地学习、体验和了解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度学习和体验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和学生记忆的浅层次学习。
而今,还有一N以综合和实践为特点的教育模式――“STEAM教育”受到美国科学教育界的重视,成为科学教育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数学元素,融合工程和艺术的科学科技教学。这就是一种理念,它代表着一种现代的教育哲学,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本质上来说,是敢于让学生们犯错,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想法,让他们听到不同的观点,学习的过程是综合化和情景化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培养学生创造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建构、设计、制作、评估环节中,将数学、工程、艺术、科学和科技的学习及应用融为一体。
美国未来科学教育协会,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协会为科学教育和“STEAM教育”开发了许多案例,很多教师将它们运用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深度学习科学。
关于组织开展“校园科技节”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江教体教【2020】28号文件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科技素养,在校园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提升学校科技教育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校园科技节”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以在学生中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为宗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创造发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
二、活动主题
体验创新成长
三、活动时间(或活动周期)
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
四、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校园科技节”活动领导小组,其中
组 长:伍小梅
副组长:唐钊关小英
组 员:刘金富杨文军各班主任
校园“科技节”活动下设办公室在少先队室,由刘金富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五、组织形式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科技活动周(每年5月第三周)、全国科普日(每年九月第三个公休日)、科普宣传月(每年九月),以及“五一”、“六一”、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综合性或主题单一的“校园科技节”活动。
六、活动内容
(一)科普宣传活动。在学校将学生的自制科技作品在学校展览,有条件地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科普展览场馆和科普基地等。
(二)科学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科学观察、科技夏令营,科技小制作、读书等活动。
(三)科技竞赛活动。组织举办发明创造、科幻画航模等。
七、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做好学生科普教育,提升学生科技素质,
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班级要把科技教育列入常规教育,把科技教育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每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科技节”活动,切实把科技节举办的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二)分类开展。根据不同年级和班级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技活动。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面向所有小学生,用学生喜爱的方式,从身边科学现象入手,重点引导及时辅导学生动手参与体验,提高科技活动的质量。要以科技节活动为契机,促进科技知识的长期普及和推广,形成浓厚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四)表扬鼓励。为了推动科技节活动的不断深入,鼓励师生广泛参与,学校将积极开展小发明家、小科普画家、优秀科技辅导员、优秀班级、优秀科技小论文等评比表扬活动。将活动的优秀作品上报江油市教体局,作为评选优秀科技辅导员和先进个人的依据。
关键词:探究;实践;实验
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好这门学科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实验是学科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实验的开出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利用农村土地多的自然条件,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
1.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将课内有限地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2.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很好的场所。诸如田园溪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让学生在考察中学,玩游戏中学,即寓教于乐。
有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该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农村学校由于实验材料缺乏,空洞说教学生难于接受,上课兴趣也不高。因此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生长环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从而也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二、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注重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大量搜集身边的实验材料。
1.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的情况下,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教《点亮我的小灯泡》,教师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灯泡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自制教具、学具是促进实验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学生参与自制实验器材活动,首先要清楚课本上的内容,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才能设想出实验器材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在具体制作中,学生可能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才能成功。如“空气有重量”这一实验,通过多次尝试比较,最终决定买两个气球作为实验器具,为其中的一个气球用充气管充气,另一气球可用嘴吹气。这样更加容易操作,实验效果也相当明显,得出的结论也更让人信服。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实验器具有效地完成了实验,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四、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生活在农村,既有实验的劣势,也有实验的优势。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晴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可随时带领学生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各种地貌等等。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完善中小学科学课程体系,研究提出中小学科学学科素养,更新中小学科技教育内容,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修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增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的横向配合。重视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继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
推进高中阶段的科技教育。修订普通高中科学与技术领域课程标准,明确对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的要求。修订普通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鼓励普通高中探索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促进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互动衔接,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应用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强化中等职业学校科技教育,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科技教育进课堂、进教材、列入教学计划,系统提升学生科学意识和综合素养。
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组织开展大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等课程改革,推进高校科学基础课建设。加强科学史等科学素质类视频公开课建设。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推动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和创业就业基地,大力开展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为青年提供将科技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的渠道、平台。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