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5:55: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教改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美术学院;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由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两个系组成,其中艺术设计系包含了平面设计、环艺设计、动画设计三个方向,而计算机教学贯穿了艺术设计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到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建立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能更好的开展有美术学院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从而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美术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师资较为欠缺。同一门课程往往由不同专业教师担任教学,还包括不少兼职教师和在职研究生。并且部分艺术专业教师对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并不熟练擅长,也对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样既不利于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也不利于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在教学管理上较松散混乱,任课教师间缺乏交流,同一门课程往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各不相同,并且最终的考核方式、评分标准上也都没能形成统一标准。这导致目前学院学生对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存在较大的意见。
(3)从2010-2011学年开始,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增加了Photoshop的教学要求,同时该课程也是美院学生需要深入学习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这必将导致教学内容上的冲突。因此在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的教学上需要展开思考教研,注重教学的相互结合,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贯性。
(4)学院在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科研领域很是空白,目前相关任课教师不愿把精力和重心放在计算机应用领域,因此没有很好的开展科研教改工作,这对美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发展很是不利。
二、美术学院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的构建和实施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是美术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实验机构,主要承担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和计算机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和上机实验任务。结合美术学院的各专业特点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使计算机教学更好的与艺术设计课程相融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实验中心的硬件组成:目前学院有12间计算机机房,学生实验用微机共计约600台。(其中包含苹果机房1间,60台苹果电脑)已能基本保证学院师生的教学实验要求,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部分电脑硬件逐步升级,以更好的满足计算机教学实验需要。
教学实验中心的师资组成:计划由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师、计算机课程实验员和熟悉计算机软件教学的艺术教师共同构成,各系部可在课程开课前推荐擅长计算机软件教学的教师,实验中心将根据每门课程的具体情况协调组织教师展开教学工作。
三、美术学院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的主要任务
(1)逐步改变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师资欠缺的现状,以计算机教师和艺术教师共同组织建立较为稳定的教学团队,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展开教师技能培训,提高教师软件操作技能和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在计算机应用知识外掌握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结构,如色彩、构成、辅助设计、影象处理等。注重扩展自身知识领域,不断学习和提高,展开跨专业知识交流。
(2)提高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每门课程开课前就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统一的制定,使教师对每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有更清晰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把控每位老师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召开教研会加强教师间沟通交流。在课程结束前制定统一的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使学生能更好的完成课程学习并有更加统一量化的成绩来体现学习水平。
(3)针对计算机应用方向展开科研教改工作。准确地把握住美术学院中各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掌握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向。结合美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特点,探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软件—艺术设计三者之间的更好融合,通过论文、专著、教材编写等形式展开科研,并争取教改科研立项工作。促进学院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4)注重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连贯性,结合计算机基础中增加了Photoshop等软件教学的情况,在教学内容上,教学方式上进行探索。保持教学的整体连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更好的开展跨专业的计算机选修课程,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
(5)逐步健全完善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的软硬件条件,更好的维护管理学院硬件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精心设置实验项目,为学院师生提供更好更稳定的计算机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环境。
在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强调动手能力,促进理论和实验的更好结合,这是现阶段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美术学院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会以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开展计算机课程的教研教改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科研探索,从而大幅提高学院的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北京服装学院专业设置以艺工为主,艺、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北京服装学院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积极开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深化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动力,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教材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的改革实践,在团队建设、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研究、考试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以下经验和成绩,供大家借鉴。
1.面向北服特色专业的、艺工融合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
本教学团队立足于本校的专业特点,以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需求为出发点,逐渐形成了面向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服装材料、艺术设计等特色专业的、艺工融合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艺工融合的思想体现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
(1)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虽然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初衷是要提取出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需求的共性部分,但不可否认每个专业对于计算机的需求仍然有其专业特点。如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广告、工业设计等艺术类专业对于计算机的视觉表现、图形图像处理领域有着较强的需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信息处理、数据库理论与应用有较强的需求;而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对于计算机系统、编程等有较高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必须反映出这些差别,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为其专业服务。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专业的结合。艺工融合不仅体现了具体知识的运用上,还应该反应在学生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对于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的文科与艺科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兴趣,并帮助其理解基本原理,然后引导学生完成具体案例的实现,从而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拓宽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解决问题能力的引导从本质上促进了艺工融合,提高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设置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合作机会,进一步促进艺工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还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通过综合实践项目,将工科、艺科、经管与文科等不同专业的学生联接在一起,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更进一步体现和促进艺工融合。比如在《综合实验-多媒体虚拟展示系统构造》课程中,由艺科学生为主体完成场景的建模工作,由工科学生为主体负责系统分析与设计及编程工作,完成场景与人的交互。在《综合实验-电子商务系统》的中,由经管与工科学生为主体负责系统的分析、设计及编程工作,而以艺科学生为主体把握网站的图像、色彩、布局等。
2.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针对我校文科和艺科专业学生的思维模式,基于案例的教学实践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应用软件的学习方面,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而是先将案例给学生练,之后老师对其中的要点进行讲解。由于讲解是有针对性的,而非系统的知识,因此学生有较强的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课程体系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方面都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再是单一的一两次考试,而是由学生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也是由案例构成)、综合作业和两次考试成绩构成。此外,在考试中也引入了操作题,更多考察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非理论知识的记忆水平,对于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3.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全方位地推进分层次教学等创新性教改实践
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各专业对计算机需求的不同,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中,实行分层次教学。
教学内容分层次: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次有“计算机应用基础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二”;教材分层次:使用不同的教材,有自编并正式出版的教材,也有选用的面向21世纪的教改教材。
4.全部计算机课程都开通网络课程,完善电子教案,打造立体化的课堂
为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尤其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教学,计算机信息中心专门成立了教育技术应用室,统一管理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共有11个模块课程,都在网络教学平台开通了网络课程,并通过网络课程收交批改作业,课程答疑,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发现问题时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大大提高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5.大胆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建设试题库、研制自动组卷系统完善考核的客观性
按照我校的特点,我们进行了考试考查方式的改革,采用以平时作业、阶段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学生成绩评定机制,在试点班中对部分内容采用写实验报告和小论文的考核方式。
我们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精选习题,并分类录入电脑组成试题库,将之用于自动组卷系统,大大提高了组卷的客观性,同时降低了组卷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关键词: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考核方法;
中图法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C Programming Languag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methods
TIAN Xin-li1,Liao Wei2
(1. The Engineering&technical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eshan,Sichuan, China)
Abstract: C computer language is our core professional a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but also most of the major elective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sign of the C language program for som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examinations. One for the C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the assessment methods proposed some effective methods for peer learning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 C language programming design; Teaching reform; The assessment methods;
0 引言
现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各行各业,高等教育对计算机的教育进行了普及,成为了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其中《C语言程序设计》成为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计算机课程,并以达到C语言二级水平为最基本要求,《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是高等教育的计算机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因而教好、学好该门课程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迫切需要不断研讨出更好更有效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为社会的对计算机编程技能的需求。现将我在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及考核方法改革实践”教改项目建设中,对该课程教学和考核方面的改革与取得的教学效果与大家进行探讨。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主要选修课。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算法设计的基本思想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C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语法以及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既要重视严谨的系统理论教学,又要重视考试题型的训练环节,强化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应试技能。本项目针对我院《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考核和等级考试考前训练研发考试平台,该考试系统采用历届等级考试真题做为主要题库,灵活有效的考核教学效果,评测教学质量并督促教学方法的不断提高,达到提高等级考试过级率的目的。
2. 立项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独立学院的教学有很多地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更适合三本学生的学习要求,因其覆盖面大,参与考试的人数众多,制卷改卷也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组卷和评分的考试系统,越来越成为该门课程教学单元测试和期末考核的急需的手段,在此背景下,我们教研室组织教学骨干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与考核方法立项研究,争取实现我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采用上机考试,使用电脑自动组卷和评分。
国内外在目前已经涌现出了各种各样和《C语言程序设计》考试平台,但是针对我院实际教学的考试系统还需我们自己的授课教师根据我院的教学特色和要求自发研制,考试题库主要来源于四川省历届二级真题,能够服务于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训练。
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初次自行研发考试系统,经验不足,考虑难免不周,但是我们项目小组一定在系统测试中尽最大努力完善该系统。
另外,我们现有教学条件的最大问题是,理论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学效果不能被充分有效的测评。
3.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特色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项目是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方法的研究,主要通过采用多种形式考核,督促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考试采用综合编程测试(考前一周完成)、上机(理论)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全面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基础理论和平时学习状况。 上机考试使用电脑自动组卷和评分的考试平台;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和实验的完成情况,引导和督促学生平时多编程,编好程。
课程教学与考核方法改革的主要特色表现下面三点。 (1)平时上机训练时给学生留一些编程习题,每次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和上机实践的情况进行测评并占据期末总成绩30%。 (2)期末前,给学生留一个综合编程题考核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同学们在考试前一周内完成,占据期末总成绩10%。(3)期末进行理论部分的上机考试,占期末总成绩的60%。
本教改项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保证在学校利用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授课,有效 提高 授课质量。同时在 C 语言教学中,改革考试方式,强调理论部分考核进行上机考核自动抽卷并判分,题库主要由等级考试真题组成,以适应等级考试过级训练。另外,增加了综合编程能力的测试,并将综合编程情况记入学生考核成绩,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程序编写能力的讲授和学习。(2)实现了在线考试系统。学生的考试由笔试全部改为机考。考试系统提供了编辑、考试和练习环境。实现了基于可信度的自动化阅卷和基于FTP的成绩自动上传功能,这对深化C语言程序设计和其他全院性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3)推广课题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倡精讲多练,以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探索式地学习为主,以网站答疑讨论为辅,试题库在线测验为补充的教学模式。实行“精讲多练”,教师只作入门性的、重点的、带有启发性的讲授,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用多媒体课件或其它各种学习资料进行自学。让学生在课题开发的过程中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学习基础理论和软件开发的思路与方法,其成绩记入综合编程能力测试分数。 (4)实行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调整传统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在上课前先给每个学生布置“任务”,以“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任务”力求既结合实际,又能涵盖课程教学的要求。教师提出学生自学和开发、研究的进度,设计教学进程,以程序编制牵引理论教学,以项目开发和程序的拓展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打破程序设计类课程一贯采用的“语法”教学模式,以“实例”为主线展开,重在分析算法设计、数据组织、编程思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讲授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实例”为主线展开,重在分析算法设计、数据组织、编程思路,并根据“实例”布置课后作业。根据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给学生合理的平时作业成绩。
4. 结束
本项目撰写相关教改论文,并实现《C语言程序设计》的无纸化考试系统,为学院师生提供《C语言程序设计》编辑、考试和练习环境,实现自动化阅卷,对我院计算机二级C的教学和模拟练习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朔鹰等. 树立全新教学理念建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不断高速发展的交叉性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现实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它是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使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将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特点、教学现状入手,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课程的主要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发展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数据通信、局域网、网络互连与广域网、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以及网络设计与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数据通信和局域网的基本原理。因为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而局域网是广域网的基本单元,广域网一般均由局域网互连而成。因此对数字化、数字传输、模拟传输、通信媒体、多路复用、数据交换以及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体系结构、组网技术、高速局域网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此外,对网络管理(如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如在企业中的应用、政府部门的应用、金融机构的应用以及Internet的应用等)掌握的同时,还应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目前课程的教学存在三个比较大的问题:首先,教学内容方面,网络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难以跟上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变化。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网络课程有相当部分的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难度大,相对枯燥,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适当调整,改变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充分,课堂互动性不足等问题。然后,教学目标方面,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如何完成课程的教学,传授其中的知识点,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适当的关注。与此相对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能否有效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对于用人单位用人的一项硬件指标。这些能力培养的忽略。对于今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非常不利。
三、教改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通信技术、网络理论和网络应用技术,无论从软硬件、通信哪那一个方面讲。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重要。我们根据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状况,对教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精选教学内容,保留基本的通信理论,略讲部分网络原理,删去一些过时的网络技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网络技术和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上。
2.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上课老师最好能参与本单位的校园网络建设,或者参与社会上的网络工程,积累工程经验,丰富上课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力求对内容高度熟练,能够深入浅出的讲授,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技术、方法。
作业练习:有选择性地布置一些思考题、练习题、市场调研、专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以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将科研中企业网络系统建设的需求或已有的网络系统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网络辅助教学:利用及时通信技术,如飞信、QQ等手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网络提交作业,教师通过网络将批阅后的作业返回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更进一步的了解,主要是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的兴趣爱好。
课外阅读辅导:将相关的著名计算机网络学习网站,论坛、视频下载资源等和优秀的网络课程书籍,及时推荐给学生,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获得知识面。
案例讨论:在教案中准备不同的现实经典网络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或课外独立思考,编写方案等,充实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实际,增进了学习氛围。
学院网络系统参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学院网络中心,向学生介绍该网络设计的思路、组网技术、主要硬件及软件等内容,现场演示设备的操作与调试,其目的是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黄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电脑学习.2010.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普及,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逐年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成为热门话题。本文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分级教学、优化教师队伍、课程整合、校园网建设等几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随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逐年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急切呼唤一门更能反映信息时代特征的新课。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便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普遍开设,教学内容已涵盖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部分课程,这就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原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生计算机水平因地区不同、城乡不同差别较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起点如何定位,如何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衔接,如何解决各层次学生的要求,怎样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
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学习习惯不好有的学生在中学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而有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课程,进入大学后,这两种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两种极端心理:前者在学习简单内容时认为计算机非常简单,认为不用花太多心思就能学懂而最终不能达到目的;后者在遇到稍微难学或难懂的知识时就立即松懈,认为计算机非常难,因而在学习中形成自身障碍。
整个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但也仅仅作为辅助传统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授课时大部分时间为“幻灯片放映”,制约了教师个人风格的展现。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看、听、记,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加上计算机课件授课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忙于对知识的记忆,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教学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极强、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学科,新的应用系统、新的应用方式层出不穷,但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明显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考核手段落后,难以达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目前,我校实现了全校统考、考教分离、机试等方式。上机考试仍然采用单机方式,使得网络、多媒体等教学内容无法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展现。同时,机试评阅时教师超负荷工作,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机考成绩评定的准确与公平。
改革方案与分析
根据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信息技术教育的形势与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根据新生不同的计算机知识起点实行分级教学由于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级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要求。非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新生入学后,由学院教务处及信息系组织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测试,学生自愿参加,考试成绩达到标准者编入提高班学习,未参加分级考试和考试成绩未达到标准者编入基础班学习。基础班的教学内容贴近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接轨,从基础讲起。提高班则从应用人手,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内容上可增加与专业知识接轨的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方向自选,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科学指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只有及时了解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在教学中应用和发挥。因此,要多组织教师参加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参加有关计算机方面的技术研讨会,定期组织教师参观、观摩其他学校成功的教学模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之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才能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应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因此,能否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关键是教师对教学方向的正确把握和对学习方式的正确引导。只有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解决学生在学习中不正确的学习心理,提出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全面发展。
整合多个学科,实现多学科交叉教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及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分析和处理本专业的信息需求和应用管理问题。面对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挑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一方面要做好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衔接,另一方面应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体现自身的应用特色,提倡与专业学科整合,将计算机技术融入相应学科的教学活动和实际应用中,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本学科的知识处理和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因此,改革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可开发有足够试题的题库、能自动组卷考试和判分的计算机考试系统,考试由理论知识题和操作题两部分组成,既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考查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以充分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充分利用校园网,创建网络课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校园网络平台,创建一种实时交互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全新的信息交流模式,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下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学习,还可以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也可以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多方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这既是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改进,也是对网络操作的一种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面广,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和不断创新,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教师、学生、体制、设施等多方面入手,改变现有状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时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治国.浅谈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37-38.
[2]王润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3,(2):79-82.
[3]方向.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J].计算机教育,2004,(5):101-103.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工作的每个环节中,越来越多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从事具有本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因此以本专业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知识已经是个行业的需求。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拓展其专业能力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等问题,使得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重大工程。
1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只注重简单的office操作技能训练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如我校原来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就是保证学生通过江苏省计算机一级B考试,而这种孤立于本专业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未能使学生形成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达到较高的实际应用水平。与本专业教学脱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往往没能很好地与本专业教学协调衔接,最终只让学生简单认识计算机,不能更好地应用于本专业,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和促进本专业的发展。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不能有效地完善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服务于本专业等问题。基于对以上几点的认识,现如今有必要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2 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加强与学生本专业交流,明确计算机墓础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把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本专业教学联成一体。通过交流协商,对不同的本专业分别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确定计算机基础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体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而且强调掌握计算机科技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也就是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本专业人才。如何具体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一下两点:
完善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更新教学方法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有基础性又必须有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门为整个大学期间计算机应用和后续计算机系列课程学习打基础的计算机入门课。不仅要“领进门”,还要“送一程”,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是十分重要的,这一部分内容应该相对稳定,是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但是计算机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软件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如果课程内容陈旧,不但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上机实习也会遇到障碍(找不到过时版本的软件),所以课程内容必须“吐故纳新”,要适当介绍一些计算机技术的新知识和一些流行的优秀软件,使课程内容始终保持先进性,这一部分内容应该不断更新。要注意基础性和先进性相互结合,既不能只重视基础性,使得课程内容陈旧,也不能刻意追求先进性而使课程内容肤浅。所以,不仅教学大纲要不断修订,而且教材也要及时更新。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有必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和提高授课学时的利用率。这点在各学校要求压缩课程学时,增加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改变“ 教师授课为主,学生上机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采用“ 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新模式。计算机基础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敢用、会用计算机的能力和主动利用计算机去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较快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这些能力单靠课堂教学是培养不出来的,而要靠大量的上机实践。因此,计算机基础课应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移,正确的指导和大量的上机实践是学好这计算机的基本保证。
如今各高校教师担负的教学任务日益艰巨,而各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有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境,才能让教师有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研究和系列教材、各种课件的建设,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提高,才能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打破孤立的教学,使计算机教学服务于本专业
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础,孤立的知识不能真正体现知识的力量。通过制定新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和重组教学内容,使得计算机基础知识连成一体,而且能够达到不断提高的水平。
随着教改的深人发展,各专业基础课程也逐步强化了计算机技术的渗透,这既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连续性,又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于本专业的教学目的,即强调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是进行计算机技术知识教育,而且也是进行计算机技术应用教育。
因此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使得计算机知识能够服务于本专业,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如我校如今计算机教研室就主动和各系科进行沟通联系,结合各系科的专业特色制定教学大纲,真正做到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于专业建设。
3 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由统一的教学单位如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承担,有利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划、组织和实施,便于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的交流,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除了采取政策倾斜,稳定教师队伍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引进具有较高计算机造诣的人才;其次,利用本校现有的利条件和优势,调动教师钻研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鼓励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攻读计算机专业学位,全面提高教师计算机知识水平;第三,促进校内外计算机学术交流,支持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与学术活动,提高学术水平;第四,通过参于其他专业学科的科研活动,拓宽知识面。事实证明通过提高教师计算机计数机水平,能够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文化的知识面,并能为专业教学和科研服务。
重视特色教材建设,保证计算机基础的特设教学
教材不仅是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而且是课程体系的直接反映和教学内容的直观表现。尽管现在计算机教材很多,但能联系到本专业,并具有显著体现应用等特点的教材却很少。因此,在明确计算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后,有必要联系个专业的特点进行计算机基础教材建设。
注重能力培养,淡化考试要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本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各种类型的考试或考查只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通过考试或考查只能初步反映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不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实际知识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通过采用平时作业、课堂实践和考试或考查三种成绩的综合,可以较好地评价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课 大学计算机基础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来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各项基本应用,并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目前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1)教学目标的调整:以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讲授计算机操作为主,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学习过word、VB程序设计等相关计算机课程,入学后计算机基础起点较高,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旧的教学目标已落后于时代潮流。目前教育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给予知识技能能力向基于应用思维能力培养转变,我校也已将“素质教育、思维培养”为新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将Windows 7和Office 2010等办公软件熟练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另一方面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及全面的信息素养。但是在计算机思维方法的培养上,如果学生仅仅靠课堂上听课是远远不够的,一些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学生学起来尤为吃力,另外大一新生在学习方法上比较单一,主动学习的思想不强。
(2)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通常采用大班授课,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兴趣不一,差别也较大,教师很难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常常顾此失彼,陷入两难境地。另外一个教师同时辅导多个班级的实验。实验课上学生网上聊天、打游戏等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教学和实验环节的质量大大下降。
时代的需求和当今教学中的问题都迫切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吸取新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2微课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实践设定,将多媒体视频资源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展现教师在课内外教学准备过程中针对某个教学环节上的重难点、疑点而进行的完整教学过程。微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时间一般为5-10分钟,灵活性较大,教师会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紧密关联的情境去感染学生,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2)微课可以提供有效的网络在线互动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教师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视频资源库,以及在线学习评价系统来完善教学效果,诸如答疑互动、在线练习考试等等使得学生根据实际的需要自主式学习。微课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走,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学习,而且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解决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进度较难把握的问题。
(3)对教师而言, 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科研方式, 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 能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微课教学具有耗时短暂,内容精简,资源情景化,学习自主化等显著的教学优势,对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新颖有效的补充。微课的出现是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知识网络化传播的必然需求。
3微课设计的整体思路和方法
3.1设计思路
根据《大学计算机》教学大纲,按知识模块划分教学单元,各学习单元都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并根据章节内容设置知识的学习、应用、分析、综合、评价。针对各个教学单元,完善课程教案、PPT,完成相应课程的实录视频,打造辅助传统课堂教学的全新微课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在线个性化学习。同时结合当前计算机领域最新进展发展,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3.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其他院校的成功案例,学习其微课设计经验,为本 项目微课制作获取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依据。
(2)资料查阅。通过收集国内外现有的论文或著作,分析微课教学以及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对两者的运用试做一些新的改革与尝试。
(3)小组讨论。组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以及师生共同讨论微课的知识点的设置及制作。
4微课设计的总体框架
4.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单元一:计算机概述;数制转换和数据编码;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基本的工作原理。单元二:操作系统及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应用。单元三:文字处理软件Word;单元四: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单元五:演示文稿处理软件PowerPoint;单元六: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单元七:多媒体技术;单元八:数据库技术。
4.2微课知识点的划分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各部分的教学内容,将每个单元内容都细化成小的知识点。下面以单元四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为例,将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及难易程度,使之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学习。
表1:单元四的微课知识点划分
4.3微课教学视频制作
微课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几分钟之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其主要载体是PPT课件,本文中视频录制软件采用Camtasia Studio 8.0,并将其用于微课的后期制作等。制作硬件环境包括:电脑、手机(录像)、录音效果较好的麦克风。录制模式采用抠像和PPT录制相结合。
视频录制过程当中,要注意周围的环境,一定要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最后录制出来的效果更好,由于录制中视频显示自己,所以在着装和坐姿上要注意,这个可以先把摄像头调整到最佳位置。其次就是录制过程当中要注意语速,语速与鼠标点击要对应好,避免不真实之嫌。最后注意眼睛要看着摄像头,就像课堂上对着学生一样,自然大方。最后可以将录制后的视增加字幕和小测验。
4.4完善在线学习平台
一般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会安排讨论、提问、答疑、作业等环节,增强教学互动性。微课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上传网上测试、作业要求、创建课程论坛,供学生了解掌握自己经过微课学习后的学习效果,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测试的结果,并及时反馈学生疑问。通过上述安排,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避免微课教学完全脱离传统课堂,防止学生学习中过于自由而失去监督和管理,影响了微课教学的效果。
5总结与展望
微课目前在中国的高校教育中迅猛发展,教师和相关教育人员都正在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应用,本文仅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进行了改革和应用。经实践证明,微课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学习兴趣有明显提高,同时对课堂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下一步准备在课程内容和微课制作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如在加大课程知识面的广度、微课制作方法中加入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相信随着我们探索的不断深入及经验的积累,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会日趋完善,也将会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学习空间教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