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5:55: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火灾的防治途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在世界各国大城市地铁火灾及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应重视地铁火灾应对措施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笔者曾对我国地铁火灾防灾救援系统的构成与运作流程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见文献[1]),然而随着地铁火灾防治工作的日益深入,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也在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中。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就一些新的认识进行探讨。
1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观点
以往地铁火灾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火灾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一些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防灾系统。应根据地铁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条件,构建一个全局性的地铁防灾减灾大系统,以起到全面和彻底的“防”与“治”的作用。
1.1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
地铁火灾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灾前、灾时和灾后三个阶段,地铁火灾防治系统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配置,起到不同的火灾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及实施要点见表1。
1.2地铁火灾防治大系统的构建
地铁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地铁火灾的防治不应只依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火灾防灾救援体系。
结合地铁火灾防治系统的组成与实施,借鉴我国减灾系统工程的结构[2],可以得到地铁火灾防治体系如图1所示。
2地铁火灾预防中的管理要素
2.1灾害学对管理因素的认识
从灾害学的角度来说,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事故种类各式各样,灾后的损失也千差万别,但每种事故都有一个共性,即都是由一些相同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即4M问题[3]。事故的发生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或要素的不安全因子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结果。
1976年纽约工业学院的E.J.Cantilli等人揭示了以管理为边界的人、物、环境之间的事故起因和预防机理关系,如图2所示[4]。通过这四者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事故发生的影响关系可知,防止灾害的发生不但可以从人、物、环境因素的控制入手,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管理因素改变系统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接受水平和系统状态。因此在地铁火灾的防治中,也需要重视对管理要素的认识。
2.2地铁火灾预防中管理因素的体现
地铁火灾预防的广义管理因素涉及的部门不单有地铁运营管理部门,也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不同层次和目的的管理手段,调整地铁系统中“人”和“物”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可减少火灾的发生几率。
1)建立和健全火灾防治立法体系
有效的法治管理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国家立法与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的运作。
2)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是营造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外部大环境所必须的途径,而这多体现在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上。
3)成立统一调度的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防火演练,提高职能人员和民众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4)加强地铁系统内的安全管理
地铁运营部门是地铁火灾防治的主要执行部门,加强其内部的安全管理,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火灾预防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就乘人员身份辨识系统,建立进站安全检查制度,派设安全巡视人员,对站台和列车内的情况进行监控,营造舒适的工作和就乘环境,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对系统设备定期检修和改进,对职工和乘客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等。
3地铁火灾防治的补充措施
结合我国地铁系统火灾防治措施的现状,在文献[1]的基础上,对现有地铁防灾救援系统提出补充和完善的措施。
3.1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1)区间隧道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铁未考虑区间隧道的防火设计,应引起重视。为此,在设计中应考虑:
①双线区间隧道之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联络横通道,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和逃生。
②区间隧道内安装手机通信联络装置,保证手机在地铁区间隧道内也能正常和通畅地使用,以在发生火灾时便于乘客与消防部门直接联系,及时通报灾情和引导人员疏散。
③区间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与联络横通道配套使用,在火灾时方便人员疏散[5]。
④在可能的条件下,缩短区间隧道的长度,以便在区间隧道中发生火灾时,减少人员沿隧道疏散至车站的时间。
2)地铁列车设计
地铁列车的防火设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由于地铁列车防火设计不完善而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情况。具体应考虑:
①在列车底板上加装防火和隔热层,防止列车底部电气设备起火对人员逃生造成影响,也可延缓车厢内火灾对列车底部电气设备的破坏作用,为救援和逃生创造条件。
②列车上设置视频传输系统,图像传输到司机室,以对车厢内的情况进行监控。
③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细水雾喷淋系统[5]、火灾探测器等整套车载自动火灾探测消防系统。
④列车设置紧急情况通报按钮与手动开车门装置,以及司机室与车厢之间的紧急疏散门、列车前部的逃生门等装置。
⑤列车上设置足够的滚动显示条和液晶显示屏以及广播系统,灾时可引导乘客疏散。
3.2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1]。
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该层次的系统设备可由火灾传感器、手动报警器、声光示警器、视频传输系统、监视屏等组成,在司机室设一个控制终端,由司机掌握列车内的情况,并可将信号传输到车站调度室,以加强对列车内异常情况的监视。
3.3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为此应考虑:
①如前所述,地铁列车上可考虑设置车载消防系统,包括细水雾喷淋系统、抽排烟系统、火灾探测器等,与常规的灭火器配合使用。
②在区间隧道的顶端可安装移动式灭火系统,一旦列车着火,可自行移至着火点,实施灭火。
③根据国外地铁的经验,在车站公共区一般不安设自动喷淋系统,以免地滑而影响疏散速度。但可考虑在车站公共区的两头一定范围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因为这些区域往往是零售点、书报摊等易燃物集中所在地,而中间的人行密集区域,可不设置自动喷淋系统,仅设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即可。
3.4其他措施
1)对车站区域内的附属设施进行安全化处理
减少垃圾桶、公共厕所等的数量,并进行防火和防爆处理;将零售店和报摊点集中在站厅层两头的安全区域,站厅中间留出疏散的空间和通道等。
3)重视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安全导向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做安全防火宣传,灾时客观如实地对灾情进行报导,灾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结语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来临,地铁火灾的防治措施也要跟上。本文针对地铁火灾的防治,探讨了如下问题:
①提出了地铁火灾防灾减灾大系统的观点。应根据火灾发生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防灾子系统,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火灾防治大系统。不能只着眼于火灾发生以后的应对措施。
②管理是地铁火灾预防措施中重要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的管理手段,可改变地铁系统的不安全状态,预防火灾的发生。
③新的地铁火灾防治措施在不断地发展和探索中,地铁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地铁的防火设计和防灾系统的设置,完善地铁防火救援系统。
参考文献
[1]蒋雅君,杨其新.地铁防灾救援系统[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3.
[2]聂高众,马宗晋,李志强.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的国际对比分析及建议[J].灾害学,1998,13(4):67.
[3]叶义华,许梦国,叶义成,等.城市防灾工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37.
【关键词】煤矿 防火管理 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煤矿在日常生产中,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火灾不计其数,火灾不仅影响扰乱了煤矿区日常的生产工作,同样还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加强煤矿防火工作责任重大。加强煤矿防火,是保证煤矿安全的根本保证,同样还为煤矿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煤矿是不可再生资源,防火工作做不好,会浪费很大量的资源得不偿失。加强防火工作,就要求煤矿负责人提高防火意识,将防火工作落实到每个煤矿生产中。
1 在加强防火预防措施上
在日常煤矿生产中,防火工作顺利进行,不仅从根本上保证煤矿的生产,同时还为煤矿生产人员的财产生命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加强煤矿防火工作,加强预防措施,将防火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落实到煤矿生产的实处,是煤矿防火的基本前提。
针对煤层自燃发火的这一特性,将加强预测预报,作为防火工作的重点,探索煤层自燃的规律,一般在预防煤炭自燃的预测指标中,除以CO作为基本的指标气体以外,还要将乙烯、烷烯比等指标气体作为辅助。采用这些指标对煤矿的自燃发生状态进行定性检测,可以更好的预防煤矿火灾的发生。
2 加强防治结合建立高效的防控体系
在煤矿防火灾中,除了人为因素之外,针对煤层下开采漏风、易发生火灾的原因,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据统计煤层自燃发生火灾的主要危险源有两种,一是煤层漏风,二是浮煤的存在。针对以上两点,采用的措施有“堵”和“隔”。“堵”是通过对漏风地点进行补漏、注罗克休堵住等基本措施,解决采煤区漏风的问题,“隔”是为隔绝浮煤与新鲜的空气接触,采用的注浆、注凝胶、注三相泡沫、以及注氮气等方法进行隔离。但是在防治过程中,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对新开巷道进行预防。分层下开采是引起火灾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在煤矿防火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将其作为预防火灾工作中的重点,因此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就需要工作人员通过对新开巷道往采空区施工钻孔注入凝胶的方式,等其凝固后形成隔离带。以此来有效的防止因新巷道密封不强而导致巷道发生通风和漏氧情况。除以上几点,针对巷道内的局部积热点,施工人员可采用通过浅孔密集钻进行注浆、注水,以此来避免漏氧、通风等现象的发生。
(2)加强对通道内的预防。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煤矿的氧化积热会引起火灾。这就需要煤矿防灭火的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及时的对策对此进行预防,以便在根本上避免浮煤氧化积热引起火灾。当然在避免过程中,工作人员也可以在通道内向停采线进行施工钻孔,然后将三厢泡沫注入钻孔中,将浮煤进行包裹,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阻隔了浮煤的氧化积热,同样也防范了火灾的发生。
(3)加强对高冒区的预防。对高冒区加强预防,大多数采用锚注凝胶进行填充,以此来有效的防止积热氧化现象的发生。
(4)加强对分层停采线的预防。对极易发生自燃的分层煤停采线附近的巷道要提前进行喷浆堵漏,再用浅孔密集钻孔,将停采线压浆,对停采线处松软的煤体采用泥浆覆盖,防止停采线积热自燃;在停采线出现高温自燃的地点,实施注凝胶灭火降温,采取往采空区注氮的方法进行隔离,破坏煤炭的氧化条件和蓄热环境,以此来有效地控制煤炭的自燃。
(5)加强对采空区的预防。在对煤矿开采过程中,当对采空区进行封闭时,施工人员应该采取砌筑双层的密闭,将相应的防然材料添放在封闭中间。除此手段以外,施工人员还应在密闭周围将罗克休进行灌注,以此来防止采空区发生通风和漏氧现象。注意在注入罗克休的过程中,还应该在密闭上留出相应的注浆管路,并且要在封闭后实施压浆。
(6)将强对采空区火源的防治。采空区防治是煤矿防灭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采空区的火源进行探测关系到火灾的直接预防,同样还直接关系着防火工作是否顺利进行,所以对采空区加强防治尤为重要。对采空区火源的检测上一定要做到认真,谨慎。对其防治上多数采用地面测氡法进行探测,同时通过对采空区的探测分析,定位好高温区域和火源的核心点,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迅速治理,这样一来就可以防止采空区火灾的发生。
(7)加强对巷道、漏风采空区的预防。在煤矿的日常生产中,由于采煤规模大,巷道较长,因而在对火灾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各种问题。并且在采空区巷道的漏风中,很难准确找到漏风点,而导致火灾频繁发生。因此工作人员针对这一类状况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工作人员可以通过 SF6 示踪气体对漏风量进行检测跟踪。并且在确定漏风量以后可以采用大面积的痛风调压技术,对采空区漏风供氧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
3 对新的技术进行创新对防火途径进行新的开拓
(1)根据煤矿自身存在的特点进行创新。煤矿开采的主要难题在于对煤层的开采上,在煤层开采上传造性的提出了许多防火方法,为解决无煤柱开采时,注氮惰化会注入到采空区的实际问题,创新性的提出并采取在无煤柱开采时注入氮气的工艺。
(2)利用测定采空区大面积漏风情况的测定技术对采空区进行测定。通过测定数据分析采空区漏风通道分布情况,以科学的依据为采空区防火情况提供科学基础。
4结语
根据上文可以得出结论,在煤矿日常的生产过程中,防火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煤矿生产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煤炭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随着现代煤矿对煤层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不断的出现,若只依靠传统的防火技术是不能够解决现在煤矿出现的问题的,所以对煤矿防火的控制要做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煤矿防火机制。与此同时煤矿负责人也要重视防火工作,将防火工作落实到每个环节上。更为重要的是煤矿企业领导一定要加大对先进防火工具的投入,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孟亚鹏,代杰,董建海.浅谈柴里煤矿防灭火管理的几点经验[J].山东煤炭科技,2009,03:181-182.
[2]康东.浅谈煤矿防灭火工作中的实践创新[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297.
[关键词] 商业建筑 火灾蔓延 Bayes方法 系统决策
一、前言
近几年来,城市大中型商业建筑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与控制火灾蔓延不利有很大关系。商业建筑火灾荷载大、燃烧迅速、蔓延途径多,容易通过开敞的楼梯间、自动扶梯、竖井、管道等通道蔓延,而且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导致建筑物内能见度极低,对人员的疏散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本文根据火灾蔓延的规律性,对全国大中型商业建筑的特大火灾事故控制火灾蔓延失败的原因进行调查,建立系统模型进行分析。最后通过Bayes统计和故障树分析方法,得出我国当前大中型商业建筑在火灾发生情况下控制火灾蔓延失败的概率,为防治火灾蔓延提供依据。
二、系统模型分析
调查1995年~2005年全国大中型商业建筑的特大火灾事故案例,分析得到控制火灾蔓延失败 (T)主要原因为:主动控制火灾蔓延失败(N1)、被动控制火灾蔓延失败(N2)和火灾发展迅猛。N1基本事件有:未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安装后被拆除(a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阀门关闭(a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供水源不足(a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泵无法启动(a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未启动或不能联动(a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未设消防电源(a6)。N2基本事件有:防火、防烟分区未划分或划分不当(n1);分隔物耐火性差(n2);防火卷帘下面堆放有物品,使卷帘无法封闭(n3);防火卷帘没有启动或未实现联动(n4);防火卷帘未设消防电源 (n5) ;楼板耐火性差或楼板上凿有孔洞( n6);楼梯间未封闭或封闭不严(n7);自动扶梯未封闭(n8);中厅未作防火分隔(n9);玻璃幕墙未作防火分隔(n10);风道、管道、电缆等贯通部位未作防火分隔(n11);外墙采用可燃材料(n12);室内装修采用可燃材料(n13);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被降低(n14);防排烟设施防排烟失败(n15)。火灾发展迅猛因素主要是火灾荷载大(m1)和空气供应充分(m2)。
通过以上分析,按照各基本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系统故障树模型。
三、系统Bayes统计和故障树分析
在控制火灾蔓延系统中,由于各基本事件只有“发生”和“不发生”两种情况,因此服从二点分布。采用Bayes统计分析方法,由验前分布和抽样实验所确定的后验分布来计算各基本事件的条件期望与方差见表1。
由表1中各基本事件参数值,根据系统故障树的结构函数计算系统故障的概率。在故障树分析中,重要度反映了各基本事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其中关键重要度表示部件故障概率的变化率所引起的系统故障概率的变化率,较好地反映了部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因此可以通过部件关键重要度的排序来衡量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部件的关键重要度越大,触发系统故障的可能性越大。表2为各基本事件的关键重要度。
四、系统决策
1.由各基本事件关键重要度的排序知:造成商业建筑控制火灾蔓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1事件――商业建筑未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n1事件――防火、防烟分区未划分或划分不当,其关键重要度的数量级为10-1,而n13事件――室内装修采用可燃材料的关键重要度为9.8245×10-2,仅次于前两项。
2.在所安装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供水源不足最为严重,其次是①水泵无法启动;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不能实现联动;③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阀门关闭、未设消防电源问题。
3.在被动控制火灾蔓延措施中,防火分区划分不当问题最突出,其次是商业建筑内部的可燃性装修。
4.在用防火分隔物阻隔火灾蔓延措施中,楼梯间未封闭或封闭不严问题最为严重。其次是防火卷帘在火灾发生时不能启动或未实现联动;分隔物耐火性差;中厅未作防火分隔;防火卷帘下堆放物品,使卷帘无法封闭;防火卷帘未设消防电源;楼板的耐火性差或楼板上凿有孔洞;玻璃幕墙未作防火分隔;风道、管道电缆等贯通部位未作防火分隔;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被降低;防排烟设施防排烟失败。
5.自动扶楼未进行封闭;外墙采用可燃材料。
综上所述,商业建筑未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问题、防水分区划分问题及采用可燃装修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必须首先提高这三个部件的可靠度,才能有效降低商业建筑控制火灾蔓延失败的概率。
五、结束语
关键词:消防技术 政策 措施
在新世纪全球化经济浪潮的涌动下,我国将跨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更加活跃,由此将伴随着社会的新发展、新调整和新定位。调整过程中增多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和火灾致灾因素,消防安全工作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无疑大力发展以消防技术,消防装备水平和消防部队作战技能为核心的火灾综合防治能力来保护我国的公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消防事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在考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消防对策时只考虑科技因素远远不够。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加强消防的法制建设、提高消防部队的服务职能,进行消防体制改革和重视消防社会化宣传及提高全民消防意识也是发展消防事业,提高火灾综合扑救能力的有利补充和必要措施。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
火灾科学研究、灾害事故安全评估体系以及建筑物性能化消防安全设计理论和方法、救援装备与技术以及救援系统理论等基础研究以及消防员火场生理学、心理学及行为特征等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验室支持,是进行消防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的基础。而且,在这些领域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小,因此在我国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为实现发展消防科技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进行消防体制改革
消防部队的职业化和社区消防是解决我国当前警力不足,提高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的有效途径。日本的消防员是公务员,60岁退休后还可以拿到丰厚的退休金,所以报考消防员的人数年年增加。在美国,尽管消防职业对人员素质要求高也有风险,但消防职业崇高、实惠。因而消防队员的人数充裕而且救灾装备齐全。在加拿大,由于林区消防和护林人员报酬高(每小时15加元),因此护林已成为热门工作,每年都有许多人求职,但由于条件较苛刻,除要有大专文凭、30岁以下男性,体格健壮条件限制外,严格的精神状态检测也难以通过,在求职人员中合格者少。被录用者首先要经6个月基本消防和医护知识培训,还要经过长时间高科技消防知识训练。
社区消防是现阶段提高火灾防治能力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制度也随之完善起来,火灾的防治社区责无旁贷。通过社区的消防宣传可以提高社区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另外社区义工还可以参与消防安全检查,火灾报警乃至与扑救。总之,社区消防在增强社区人员消防意识,消防监督和管理中能起到消防管理、监督和扑救补充作用。
消防产业中垄断性制约了我国消防技术的发展。消防机构既是监督者,又是生产者,还是受益者,因此行业垄断性使得目前我国消防车辆、器材装备等消防产品的利润的空间相当大。再者,地方保护使得一些假冒伪劣的消防产品充斥着我国消防市场,这严重损害了有信誉和竞争力的消防企业的利益,从而影响到消防技术的创新。我国已经加入WTO,消防产品的竞争从地方逐步发展到全球化,因此消防产品的垄断,只是暂时的,有序良好的市场调节下的竞争即将来临。为此,应该采取政府采购,增加竞争机制,消除消防设备和产品的行业性市场垄断。
3.重视消防社会化宣传及提高全民消防意识
尽管发达国家的消防技术先进且各有所长,但它们全民的消防意识都很高,国家也都重视消防的法制和消防的社会化宣传。消防技术发达的国家尚且非常重视消防安全意识,对消防科技相对落后,扑救能力相对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作用更是巨大。比如,我们现在还只能依靠人力扑救森林大火,对于,我国现有的设备和消防队员的素质在应对高层建筑火灾时,只能望火兴叹。即使像在2004年2月15日吉林中百商厦发生的普通火灾的扑救工作,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提高全体公民的消防安全素质(逃生自救),防火于未然非常重要。
消防文化反过来会推动消防技术发展。文化因素是技术发展的“遗传基因”。广义上讲,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不同形象的技术,技术上都涂抹着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的色彩。技术、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使得技术、文化像科学一样日渐趋同,但文化多样性势必决定技术的多样性,这是发展中国家走发展具有民族特征技术之路的理论依据。与西方理性文化本位不同,中国自古有人文文化统一天下的传统,对不发达的技术投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有时候干脆就漠视技术的发展。这与西方只看中技术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技术的人文向度是两个极端。因此,中国要想发展技术就需要文化转型,同时保留对技术人文关怀的传统,就会融合出一种折衷的符合全人类利益的技术文化。文化对技术的推动作用多种多样,就消防技术而言,主要体现在可以依靠特定文化传统唤醒和维持一定的社会需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可以滋生出的消费观念。旺盛的消费观念可以拉动社会内需,对技术、经济的发展都有激发作用。我国尽管在扩大内需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的等级理论,我国的总体现状(消防技术的主要消费场所重要在城市)尽管达到了跃迁到安全需要的等级,但是特定消费文化限制了对消防技术产品的消费。退求其次,国家只有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强制消费,这种“他主性”的消费模式,只有转变为自主性的消费模式才能通过市场,传递给企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推动消防技术的发展。因此,扩大消防宣传,增强全民的消防意识,改变人们消防消费观都是文化推动技术发展的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火灾;有效逃生;消防器材
一、城市居民面对火灾的逃生知识现状
当前城市火灾时有发生,居民的火灾逃生知识亟待加强。根据有关的研究发现,当前城市居民只有三成制定过火灾逃生计划,并根据计划储备一定的逃生用品。四成的人只是制定了计划,却没有储备相关的材料。剩余不到三成的人根本就没有想过火灾的逃生计划。此外,14.1%的家庭准备了家用的灭火装置,其余大多数家庭根本没有灭火设施。多数的普通市民根本不具备火场逃生的基本知识,从上述的情况看,基本逃生知识以及消防设备的欠缺导致人们在火场中根本无法完成自救行动。近些年来的许多特大火灾事故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火灾中有效逃生的概念提出
在建筑火灾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火灾中人员生命的安全,在消防人员实施救援前,火场中人员如何开展有效的逃生更是重中之重。所谓有效逃生就是指,当建筑发生火灾或者火灾已经逐步蔓延的情况下,火场中的被困人员利用各种技能或者工具使自身生命得到延续的过程。通常在救援人员到来时,使自身保持生命的逃生都应该属于有效逃生,相反的就是无效逃生。当前建筑防火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增加有效逃生,减少无效逃生。
三、现实中有效逃生的状况
有些时候人的本能能够拯救人们的生命,但是面对火灾时本能有时候并不能拯救自己。火场中的有效逃生关键在于及时寻找大脑中的相关逃生知识与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只有通过平常中的应急逃生演练中才能够得到。通常人的大脑在处理某一信息时需要大约十秒左右的时间,处于巨大压力时,做出反应的时间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当火灾发生时,人们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大量的信息,很难再短时间内做出合理有效的判断。
根据相关的研究和调查发现,人们在知道发生火灾到做出反应的时间有着很大的区别,有23.6%的人能够在两分钟以内做出反应,大多数人在三到五分钟内,一成的人在六到十分钟内,剩余一成需要十分钟以上的时间。在逃生路线的选择上,5.4%的人会跟随多数人的选择,7.3%的选择乘坐电梯,56.4%的人选择楼梯,选择其他途径的人数占到了30.9%。
以发生在某市的一起火灾为例,火灾发生时,某一幸存者迅速冲进厕所,用湿毛巾迅速捂住了自己的鼻子,然后试图逃生,但由于火势较大又退回到房间内,当感到生存希望渺茫的时候,营救人员到来,从而成功的实现了自我的有效逃生。
从上面的案例和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居民面对火灾时的逃生知识和技能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从这点来看建筑火灾的防治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有效逃生过程分析
在发生火灾时,对于广大的居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选择有效的逃生线路,等候救援和有效的自救。
1.逃生的两种情况
当人们身陷火场中时,通常会有两种做法:逗留和离开。普通人发现火灾时都会去花费一定时间去证实火灾的严重性,而后就会去救护自己的同伴、孩子、财务等。根据以往火灾中的经验可以得到:逗留时,主动寻找火源并实施扑救以及迅速拨打火警电话的行为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有效逃生率。离开时,通知其他人员并利用一定的逃生器材离开可以降低火灾的危害并提高逃生成功率。
2.逃生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分析
根据有关的心理调查显示,由于即刻伤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只有三分之一,但是大多数的人是由于伤势危及生命,却没有及时的采取自救或者得到救援导致死亡,还有的是自身并没有受到伤害,但是没有及时的做出逃离行为,而使自己遭受重大伤害的死亡。当某一个题遇到重大的变化或者威胁,自身感到无法解决时,自身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自身内的紧张情绪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相应行为和思维的混乱,进而使自己进入到一种失衡的状态,也就是危机状态中。火灾发生时就是一种较为明显的危机状态。
当遇到危险的时候,逃生是人们的一种自发的本能行为,但是这种本能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取得成功,逃生的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心理变化:第一,逃生时的离开方式有跑步、行走等多种方式,但是在火灾中需要面对拥挤、迷路、高温、浓烟等等的影响,从而使得逃生行为变得很不正常。第二,在逃生过程中,人们处于高度的紧张、恐慌、激动等情绪下。以上这些都会影响人们逃生过程的有效性。
在火灾中逃生的人有以下特点:①聚集性。因有共同关心的问题而聚集在一起。群体中的个人易受周围人的感情所支配。②愿意靠近人群。③趋光性。由于人们El常生活在亮处,通常认为黑暗具有危险性。④回避危险。有烟和火时,大多数人朝着看不见烟和火的方向逃跑,或者跳楼求生。⑤依赖群体、跟随群体。
五、建筑消防设施及器材在逃生中的应用
在建筑消防设施及器材应用于逃生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保证人在建筑物内任意一个部位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疏散方向可供疏散;人在疏散过程中不受有毒烟气和高温侵害,及时提火警信号。提醒人员及时疏散。设置完备的灭火设备.防止火势蔓延,为逃生者提供必要保护;提供正确的疏散路线指示。为逃生者提供必要的现场环境信息t为逃生者提供必要的呼救设备,以便救援人员及时发现。为逃生者提供必要自救设备,方便逃生者实施自救。
总之,建筑火灾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有着巨大的威胁,如何在火灾中充分利用各种消防设施开展行之有效的自救活动,是当前火灾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晓宇,消防器材会用才有用,安全与健康,2006(12)
〔关键词〕发达国家;档案;自然灾害;防治;启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9.028
〔中图分类号〕G2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9-0140-05
当今世界,地球变异,生态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且破坏力逐渐加大,对于肩负维护历史真实面貌之重任的档案部门来说,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在档案自然灾害防治过程中,经过长期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三面临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面为墨西哥湾,大量的水汽经常向美国大陆汇集;而美国中部以广阔的平原为主,使得南北方气流可以直接汇合,从而产生强大的气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得美国飓风灾害频发,给包括档案部门在内的全国各个行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而日本由于地处大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之间经常碰撞挤压,使得地震灾害频发,档案部门在灾害中遭受的损失巨大。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档案部门依托国家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全球领先的科技实力,建立了一流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并在长期的灾害防治实践中提高了危机防范意识。深入分析并总结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档案部门自然灾害防治的举措,对于提升我国档案自然灾害防治水平和能力是不无裨益的。
1美国的档案自然灾害防治
1.1美国档案自然灾害防治的演变
美国的档案应急计划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它们由专业人员制定,内容包括了灾前准备、灾时应对和灾后恢复等阶段,非常完整。应急计划中还提出了定期组织演习、定期更新计划、进行现场记录及评估抢救结果等具体的要求[1]。可见,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档案部门就已经树立起高度的自然灾害防治意识。此外,得力于先进技术设备的支持,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灾难备份,使档案部门具备了充足的防灾和抗灾能力。
关键词:森林;管护措施;造林工作
森林不仅能够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还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保障。但就目前来看,大量森林资源遭到了过度开采,以至于损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相关人员还应加强对森林管护措施及造林工作的研究,以便更好的缓解当下森林资源紧缺问题。
1森林管护措施分析
1.1森林防火措施
在森林管护工作中,防火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为加强森林防火,还需加强防火组织体系建设,以建立反应迅速、保障有力和高效精干的组织指挥系统,进而使森林防火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同时,还要做好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有线电视、宣传车和标语等多种途径进行防火宣传,以确保群众懂得森林防火重要性,并且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针对森林火灾案件,需加大查处力度。针对重点区域,还要加大巡查力度,并确保火情能够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而各乡镇、各林场都需要成立森林防火小组,并签订责任状,以确保森林防火制度能够得到落实。此外,在清明节期间,应明令禁止在封山禁地牧地上焚烧纸,并加大期间护林巡查力度[1]。针对重点地块和坟头,需加强监管,从而彻底杜绝清明节期间火灾的发生。
1.2病虫害的防治
在森林管护上,还应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避免森林资源遭受重大损失。为此,还应加强森林防护人员教育,使其认识到森林病虫害具有防治难和危害大的特点,还需加强有关工作,避免林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而想要确保天然林保护工程能够持续、快速发展,还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按照“一站三网二化”要求完成森防站建设。同时,需完成测报网、防治网和检疫网建设,从而利用机械化和专业化手段实现森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治[1]。此外,需完成县级标准森林站建设,并配备专业人员,以确保病虫害防治体系能够向着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2森林的造林工作分析
2.1造林时机分析
在开展造林工作时,还应抓住最佳造林时机。通常的情况下,春季最宜植树。因为,冬末春初多数苗木因气温低和蒸发量小都处于休眠状态,起苗栽苗不会因失水出现成活难问题。同时,该时期树苗根系活动较早,栽种后容易实现生理平衡。此外,春季的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掘苗和刨坑。
2.2造林方法分析
2.2.1造林地的清理
实际开展造林工作时,还要先完成地表灌木、藤条和杂草的清除。而目前可以采取的清理方式有带状清理、块状清理和全面清理,可以使用的清理方法有火烧清理、化学清理和割除清理[2]。其中,常用清理方法为割除清理,可以将清理得到的杂草等物质整齐堆放。完成地表清理后,还要进行整地。采取全面整地方式,通常需要有较高的机械化施工水平,可在山区局部整地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效果。采取局部整地方式,就是对局部土壤进行翻垦。
2.2.2苗木的选择
在造林工作中,需要做好苗木选择。需选择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苗木,并确保苗木枝条茁壮、木质化程度高、顶芽健壮和根系发达。在国内,有较多树木适合在春季栽植。为避免大风摇动树干并导致苗木根基动摇,还要在栽种前完成枝干的修剪。
2.2.3肥料及药物的使用
为确保栽种的苗木能够茁壮成长,还要在适合的时间进行施肥。根据土壤缺肥情况,还应完成适合的农家肥的选择,并确保肥料数量和品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以免出现肥料流失、苗木被烧死和环境污染情况。为进行病虫害防治,还应先采取生物防治方法,然后结合药剂防治[2]。在药剂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低残留、污染小和低毒的药物,以便为林内有益生物提供保护。
2.2.4林地周边环境保护
在开展造林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林地周边环境保护,以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为此,应尽量避免在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造林工作,并在造林过程中加强植被保护。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可以沿着等高线栽植树木,并完成植被隔离带的设立。此外,应使林地原有珍稀植物和叶林得到保留,以免使林地周围的天然环境遭到破坏。结论较好的开展森林管护工作,才能使现有森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而较好的开展造林工作,才能使森林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并且创造更多的森林资源。而相信本文对森林管护措施及造林工作展开的分析,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启示。
作者:全鹏 单位:隆化国有林场管理处十八里汰林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