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食品安全教学

食品安全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7 15:55: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食品安全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食品安全教学

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与卫生;教学方法;课程改革;探索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是我校为了培养食品专业高素质人才而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在此专业的不断扩大与发展过程中,本门课程自始至终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主要阐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数量、污染食品的程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机理以及此影响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为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因素污染的预防措施等[1]。该课程不仅是与微生物学、分析化学、食品毒理学、生产管理与控制等多种课程相互交叉的科学,是从事食品的生产、检测、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了解的一门学科[2],而且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以及应用性的一门主学科。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地掌握食品生产中的有毒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安全的卫生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3,4]。本文从课程内容的分析、讲课方式方法及考核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总结教学改革方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及对策。

一、《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图书选择及教学背景探索

该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史贤明主编于2003年3月出版的《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该教材编写的内容涉及面广、内容较新颖、结构较合理、每一个章节的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食品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措施,并根据食品的生产、贮藏运输以及销售的整个食物链进行安全控制的理念,对每一个环节的危害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及解决的办法。另外,本教材又对消费者关注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食品的良好生产规范”等话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教材在最后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方法以及对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及其相关的管理机构。

二、《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

1.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食品在国内乃至国外是非常重要的行业之一,它涉及到的是食品的生产、开发、管理、运输以及销售等各方面的知识技能,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将现有的教学模式转向实践应用型模式,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组新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5,6]。另外,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食品安全与卫生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促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以最大程度保留天然食品的营养成分,不断提高加工食品的营养,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7],同时还可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范畴和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食品安全隐患源、检测鉴定手段、评估方法、管理法规的制定等,为未来进一步学好其他的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食品安全从自身做起。个人卫生是指良好的健康习惯,如洗澡、着装整洁、经常洗手等。良好的个人习惯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必备条件,食品在加工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料的验收、加工、存储、运送、销售等环节都需要有良好个人卫生的健康员工进行操作,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和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学生在接触生熟食品时及进行温度测量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需重新洗手,预防交叉污染;告诫学生食品安全无小事,一切从自身做起,并向周围的人们进行宣传介绍,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学生热情。

三、《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案

1.理论教学的改革。首先应建立教学模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授课,渐渐丢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该门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从教学的主要内容出发,建立多种教学模板,根据理论基础、实际的应用状况、存在的问题、课堂授课方法,来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新内容,开拓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另外,利用多种教学工具(粉笔、PPT、电教视频等),来取代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本课程的实习试验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安排。首先,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些食品企业,尽可能让学生参加食品安全生产实践,使学生了解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安全隐患,分析产生隐患的原因,并初步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其次,通过组织学生到食品加工厂或食品流通场所进行调查研究并取样,进行农兽药残留、添加剂超标使用等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风险预警和安全性评价。

2.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拓学生思维。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及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可以开设食品质量综合性实验或一般家庭饮食安全的调查分析设计性实验。食品质量的鉴别试验可以由学生来选定鉴别的食品,学习该食品的质量标准,测定方法,并对该选定食品进行测定,对食品质量进行评价。通过上述试验不仅可以培养出学生查阅食品安全相关文献的能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对本课学生而言,案例教学也是《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传授国内及国外食品安全与卫生的一些案例,让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中的相应措施,使学生对国内乃至国外的食品安全与卫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收集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将这些事例结合理论应用到课堂讲授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食品、食品质量、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食品毒理和食品安保的概念和内涵。

4.视频教学。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某些优秀的视频资源,在课堂中播放给学生。如“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安全”、“谨防祸从口入———食物中毒防护知识”、“食品添加剂”等,通过视频播放不仅可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而且能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5.考核方式。本课学生考核一般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其次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采用的是考试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过于单一,学生在考试前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都是死记硬背,期末搞突击,不能有效、充分地复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果仅以写论文或综述的形式来考核,不仅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无意中教会学生从网上粘贴复制,相互抄袭,根本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因此,加大考核力度,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关键[8]。笔者认为考核可以按照闭卷考试占40%、课堂讨论形式占20%、食品安全卫生实验设计占30%、上课考勤占10%的比例进行,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达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目的。这种考核方式更加科学,更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主要阐述了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数量、污染食品的程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此影响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为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因素污染的预防措施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预防的观点出发,掌握食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预防措施,掌握食品安全卫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了解各类食品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安全与卫生问题以及一些基本实验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贤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9.

[2]李梅,胡文娥,王凯,董华强.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8,(3):67-68.

[3]纵伟,刘艳芳,郑坚强,景建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1):87-88.

[4]张拥军,潘秋月,周建勇,李佳,朱丽云.关于质检特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441-442.

[5]王天梅.关于政治经济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248-249.

[6]韩鹏.经济学课程群构建刍议[J].物流科技,2011,(2):132-134.

[7]李新生.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食品科学.2003,24(08):250-255.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5.40.188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是在理化检验、仪器分析、微生物检验等相关学科基础上形成的新兴综合学科,是指针对某种食品,利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进行检测,并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得出准确的检测结果,通过检测技术的检测结果,有效的方法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及时发现食品原材料在生长、运输、加工等环节中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感染方式等,为食品安全流通提供保障。

1 课程定位

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中的规定,餐饮企业必须根据规模的大小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要职责为建立制度、人员培训以及食品安全检查和处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主要根据该岗位职责需要进行课程定位。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是餐饮食品安全专业必修的职业技术课程,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餐饮行业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学生的食品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对食品污染事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能力,为学生在社会就业中奠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2.1 结合岗位需求,确定教学项目

通过岗位需求的有效数据分析,确定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在餐饮行业的保障作用体现在原材料及食品成品、生产经营场所、加工环节三方面,具体的教学项目设计见表1。

表1 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项目确定

教学项目[]保障作用

项目一、环境及储藏安全度快速检测[]确保餐饮生产经营场所的卫生安全

项目二、食品原材料安全快速检测

项目三、食品安全常规指标的快速检测[]确保食品及原料的安全

项目四、食品滥用添加剂的快速检测

项目五、食品加工安全度快速检测[]确保餐饮加工环节安全[BG)F][HT]

2.2 模拟仿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大致就业方向设置“工作环境”教室,教室内配备学生工作真实环境中的仪器设备及办公用具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并设置障碍,分组进行工作模拟操作,培养学生在条件不完备或混乱环境中对检测目标进行快速检测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例如,学校在食堂设置实训基地,配置工作环境下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办公用具,教师根据食品原材料检测课程进行实验设计,提供多个实验角色,组织同学进行演练。组织10~20个同学扮演就餐人员,在实用食品过程中出现呕吐、四肢无力等现象,组织3~5人扮演服务人员,对顾客进行送医及收取餐桌剩余食品及顾客呕吐物至检测室,组织3~5人扮演检测人员,利用所学知识对移送的食品等进行标记和检测。教师可以根据日常中顾客情绪等设置顾客对检测室的打扰及对检测结果的不信任等情境,增加检测的难度,提高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和结局问题的能力。根据整个情境的模拟过程,让学生了解食品原材料检测技术的重要意义,并对处理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总结,学生在情景模拟中充分掌握了检测的环节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扎实。

3 优化课程内容

根据目前餐饮行业的需求及社会食品问题进行教材基础理论知识的筛选,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快速检测模块及实践活动某模块,对课程内容优化布置教学。

其中基础知识模块以技术现状及样品采集为主要课程项目,包括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食品快速检测常用技术、常用仪器和设备等内容,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室实现。快速检测模块中包含的项目较多,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结合社会实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需要将独立项目中的知识体系与实验相结合,在实例中发现问题点,在实验室进行检测技术的具体操作,在操作中发现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例如教师根据新闻资料为学生提供多条冰冻鱿鱼、瘦猪肉、鲜艳荔枝等,让学生分组利用检测仪器进行检测,记录检测的实验过程及数据结果,分析该类食品问题的危害等。教师在时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课堂讲解,学生自主参与了实验过程,对教师教学中的食品滥用添加剂、食品加工安全程度等项目检测的理论知识就不再抽象化,而是可以从实验数据及实现结果中自主分析部分课程内容,便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 教学方法的完善

4.1 理论课程教学设计

教师可以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将会遇见的问题及真实问题产品为载体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构建启发式、项目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其中启发式教学以“问题式引导”为主,根据课程项目二食品原材料安全快速检测课程为例,设置“春季食用蔬菜农药使用量排序”为引导问题,引导学生在网络资源中搜索常用农药品种、药用特性及残留危害等,根据具体的药品数据参数发现食用的危害,由此引申至课程内容的思考问题“如何对蔬菜的农药残留进行快速的检测”,通过问题的指向性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学习,对重点及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

4.2 实验课程比重增加

食品安全快速监测技术是以检测试验为主体的课程,需要根据课程项目需求设置检测试验,提高检测技术和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等。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及生活案例设计实验题目,需要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及实验总结,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掌握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在学校食堂、学校外部的餐饮店中实地取样,并对取样食品进行合理封存,在学校实验室内进行检测分析,发现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 论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迅速,检测方法根据检测物体有所不同,树立与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对实际的问题进行设计分析,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高素质和技能过关的快速检测人才,为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建英,张根华,权英.《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0):17347-17348.

[2]翟培,韩晋辉.高职餐饮食品安全专业《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2):723-727.

[3]南海娟,郝亚勤,颜振敏.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3(29):12-13.

[4]姬华,卢士玲,张建,詹萍,王庆玲,董娟.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3(52):9-10.

篇(3)

关键词 食品安全学;实验;理化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40-02

食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食品科技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并威胁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下,从2002年起国家级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也在不断的重组和加强,食品安全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学科专业相继产生,短短几年已有百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1],国内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上海海洋大学自从2004年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为国家培养了食品安全方面的大批人才。

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的学科,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其中食品安全课程是上海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的核心学科。1996年,WHO对食品安全定义: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保证[3]。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食品中的不安全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数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农药和兽药是另外2个较大的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其残留形式和毒性是消费者关注的最直观问题。

1 食品理化检测与食品安全

上海海洋大学的食品安全学实验包括微生物检测和理化检测两大部分,农药残留检测是理化检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重要部分。这部分与食品安全检测的实际相适应,便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的需要奠定了良好基础[4]。

2 食品安全理化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接触大型仪器设备的机会较少

考虑到学校实验室建设现状,对于价值较高的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仪器,还不能做到人手一台进行操作。农残快速检测实验中运用到的SL-N6型高智能农药残留速测仪,一般是6个学生1组操作1台仪器。但是GC/MS(气相色谱-质谱仪)只能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只是进行现场参观学习。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所学的理化知识无法更好地与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获得的经验相对较少。

2.2 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环节较少

大部分教学方式是单方面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达的理论知识,与教师互动的环节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解决,不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联系。实验主要偏重于验证性,而研究性和开放性实验环节薄弱,学生的主动思维很难被激发,不利于其悟性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5]。

2.3 学生未能完全了解仪器的性能、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

大型仪器设备是集智能化和自动化于一体,需要手动操作的过程不多。学生不能全方位地了解仪器的性能,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故障,因没有经验而无法正确处理故障。一般实验开设之前,指导教师就将仪器调整到最佳状态,学生一般没有掌握根据仪器故障查找原因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3 实验内容设计的思路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安全实验课开设的同时,开设了仪器分析与食品分析实验课程,这些方法课程中的各种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食品原料中的一般成分、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天然和有害化学物质、生物毒素等的检测[6]。学生在此基础上已经具备了食品理化检测的基本技能,因而安排了2种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所学的仪器分析基本技能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同时了解目前国内外食品中污染物质与添加剂的分析方法,为食品安全理化检测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实验内容设置

上海海洋大学食安专业食品安全实验课程主要参考《食品安全学实验指导》,由病原微生物检测和农药残留的理化检测2个部分组成。目前,实验室中常用的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比色法、分光光度法、电化学分析、TLC(薄层色谱法)、GC(气相色谱法)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GS/MS联用法等。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化实验技能,理化检测包括农残的快速检测、SPE(Solid Phase Extraction)-GC/MS法测定饮用水中毒死蜱、BHC农药残留[7]。

4.1 农残的快速检测(农药残留酶速测法)

选用SL-N6型高智能农药残留速测仪测定果品蔬菜中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量,适合农业、环保、商业、行政监管等单位检测果蔬中农药残留量,尤其适于建立地区性农药残留量检测系统。方法简单,便于巩固学生实验基础操作技术,使之与食品农药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相联系,为学生毕业从事食品检测行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4.2 SPE-GC/MS法测定饮用水中毒死蜱、BHC农药残留

利用SPE(固相萃取法)对水果和蔬菜样品进行提取与净化,对获得的提取液进行浓缩后再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仪联用分析的方法检测对硫磷的残留量。通过这个实验,有助于学生巩固对色谱基本理论的掌握,加深对色谱应用范围的理解,从而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5 教学方法改革

5.1 分组教学,加强团队合作

实验操作中,一般将几个学生划分为1组,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加强全队合作精神。实验课上指导教师与小组成员进行实验方案讨论,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实验中遇到困难,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分工查找资料,并将问题汇总分析,汇报给指导教师,与教师进行探讨。实验完成后进行数据处理时,小组成员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加深学生对实验数据的理解。

5.2 多媒体教学与Flash网络虚拟教学系统的开发应用

考虑到传统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实验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如实验周期短、昂贵实验仪器引进中的资金短缺以及教学形式的单一等,实验开展并不顺利。2007年起在上海市教委的资助下,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承建食品安全教育高地,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虚拟现实的实验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flash技术,通过在计算机中对食品安全相关的实验环境、实验设备以及学生和教师等不同角色的模拟,使学生有 “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实现互动教学,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不足[8]。

5.3 研究生助教辅导

食品安全方向的研究生作为助教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辅导,不仅解决了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有了及时反馈,便于实验后续改进工作。

5.4 改进实验技能考核方式

实验技能考核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室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为改变以往仅仅凭实验报告与食品安全课程考试卷评价教学效果的考核方法,在食品安全理化实验考核中采取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分为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实验报告成绩3个部分。将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操作规范性等课堂情况反映到平时成绩中,以此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5.5 增加分析检验过程的综合性

一般食品安全实验开始之前,都是指导教师将检测食品样品前处理好,课堂上学生直接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对样品采集和预处理操作过程了解较少,对整个食品检测环节掌握不够系统化。针对该现象,改革后尽量由学生自己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让学生熟悉综合实验的5个阶段: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误差及消除方法、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处理。

6 小结

经过一系列改革,从2004级至200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培养,学生上实验课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调动,主动查阅资料,预习实验内容,参与讨论时思维活跃,并且可以灵活地将食品安全理论课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验课程实际操作中,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通过课堂操作及实验报告情况来看,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与数据分析能力都大大提高。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强化了食品安全检测的技能。许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学习到的理化和微生物检测技术,可以很好地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

7 参考文献

[1] 徐小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9.

[2] 宁喜斌,刘代新,张亚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病原微生物检测技能培养的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9(8):1260-1263.

[3] 钱建亚,熊强.食品安全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4] 宁喜斌,张晓艳,季爱加.《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1(11):215-216.

[5] 袁先友,肖新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4):86-88.

[6] 赵光远,郑坚强,姜春鹏,等.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实验课程的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0(3):106-107.

篇(4)

关键词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43-02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的同时,食品安全领域的诸多问题也应运而生,食品污染、添加剂滥用、不法分子唯利是图的人为掺假以及极端分子的投毒作案等事件[1]均引起全球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除法律、法规、标准、管理等方面需要改进外,检验室建置数量少、成本高、周期长已经严重阻碍了食品安全领域的预警和监控。随着我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加强食品安全的检测成为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和直接手段。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优势表现显著,同时,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也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课程在大学普及,该门课程作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更新更快、检测涉及范围更广、操作性更强等特点。针对传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等问题,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改革探索,旨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培养其扎实的操作技能,对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及培养高素质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改革目标定位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是在微生物学、仪器分析、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门新兴综合学科,不仅是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基础学科,还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实用技术综合课程[2]。根据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理论的新进展、检测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模式,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以提升师生教学互动、更新传统教学理论、拓展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为最终目标。通过理论课程和试验内容的比例和内容的调整和摸索,切实达到培养专业理论扎实、技能熟练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 改革方法与操作途径

2.1 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普发和频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迅猛发展,新的检测技术及多项新型检测设备已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教学模式以基础理论教材为主,教材往往侧重于传统理论,缺乏国内外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内容滞后,与实际应用相脱节。针对传统教学内容滞后的弊端,以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新理论与新技术为目标,以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为原则,立足于传统理论教材的基础之上,及时补充酶联免疫学技术、生物芯片、液质联用与气质联用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的应用,力求使学生把握学科前沿,洞悉研究最新进展。

2.2 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授课是以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灌输的知识仓库,忽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对其学习方法的指导,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而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该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学习枯燥,缺乏积极性与兴趣,获取知识能力和研究能力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摒弃传统的教学灌输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2.2.1 联想式教学。课堂教学应进行联想式启发,结合现实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出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想与探讨,例如介绍各种药物试剂盒与检测仪的发明与应用,将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融入课堂,淡化和简化课堂理论知识点,使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2.2.2 重视讨论,加强教学互动。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与思和学与论相结合,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我认知、自我拓展和自我讨论的课堂教学方式。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事先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分析现实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要求教师做好讨论前准备,给予学生相关的学习网站及参考书目,及时总结学生的观点,肯定正确意见,表扬有创造性的见解,指出错误的论点及模糊的知识点,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使学生在思维方法上有所收获,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3],锻炼了学生查找信息、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又加强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课堂讨论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增进了师生交流与了解,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内容,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以后毕业论文的撰写乃至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3 实验教学

当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所面对的局面越来越复杂,要想顺利地完成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任务,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以外,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显得尤为重要[4]。

2.3.1 实验内容合理、新颖。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主要对象为化学性食物中毒物质、农药和兽药残留及病原微生物等。传统实验课程安排以经典实验为主,内容过于陈旧,且与其他课程相关实验重复,例如简单的培养基配置及微生物菌落筛检。因此,在经典实验安排之外,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检测物质以及针对热点食品安全问题,将PCR技术、酶联免疫分析技术-ELISA等新技术引入实验室,使学生在掌握课堂理论之余,紧密联系实际,以便掌握热点食品安全问题的检测技术手段,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根本目的。

2.3.2 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传统实验的安排一般是实验教师准备好前期工作,学生进入实验室严格按照给定的实验方法程序化操作,对于实验药品的准备、实验设备的选择、尤其是样品的处理等前期工作,学生参与少、了解弱,导致对大学后的深造,如硕士乃至博士研究影响较大,直接反馈为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参透实验原理,实验流程不顺畅。因此,要求学生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充分掌握整个实验流程,力求学生掌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素质,在以后的学习或从事的相关工作中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3.3 开放性实验设计。开放性性实验,又称探索性实验或模拟科学研究,是针对未知或未全知的问题,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大胆设计探索研究的一种开放式教学实验,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5]。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就学生熟悉且有兴趣的课题,选取若干题目,例如学校食堂饭菜的微生物检测、超市饮用水的卫生检查等,让学生按照自己掌握或熟悉的检测手段,结合个人兴趣,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按照小组形式自主实施,同时将实验方法结合结果列入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的实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灵活的实践性操作技能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科学实验素质[6]。

3 完善考核体系

考核是教师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验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及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学习方式。传统考核仅以期末考试闭卷成绩及实验报告成绩为主,在此基础上,将学生课堂表现、出勤率、实验操作技能等也列入考核指标,使学生重视课程的学习,提高课堂积极性,锻炼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具体考核分为4个部分:课堂考察,包括课堂表现及知识回顾,占60%;实验报告撰写,占20%;实验操作技能,占10%;开放性试验设计,包括设计思路及操作情况,占10%。

4 参考文献

[1] 王林,王晶,周景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7.

[2] 丁建英,张根华,权英,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347-17348.

[3] 史双枝,王新刚,罗鹏,等.《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3):168,171.

[4] 刘杰,张添,徐宪菁.食品分析大型综合实验是提高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3):35-36.

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意识;安全常识;安全事故

一、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食品安全隐患方面知识的引入,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智力还没有完全开发,要想很好地保护他们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最重要的就是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掌握一些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如何处理的安全小常识。

二、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日常饮食安全小常识

教师要对学生开展定期的食品安全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并提倡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加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抵抗细菌的侵袭。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学生购买商品的时候到正规的商店里进行购买,尽量不要到校园周边或者街头巷尾去购买那些“三无产品”;并且在购买的时候要注意生产厂家的信息,应该选择正规厂家且信誉度比较好的品牌;仔细查看商品的标签,对食品标签上标注的厂名、厂址、保质期、产品标准号、产品名称以及配料表等进行了解,对于标签不规范的产品不能购买,同时还要注意食品是否适合自己食用;购买食品的时候要注意其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生产卫生许可证等,不要吃变质腐烂的食品,生吃水果一定要洗干净;防交通事故主要是在行走的时候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

三、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能力

每一个人都是单一的个体,人在处于危机环境中的情形以及变化等只能通过自己去体会,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食品安全事故处理方法,比如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用手指压迫喉咙,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都吐出来;将呕吐物或者粪便送到医院进行检查和诊断,查询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单纯的通过讲道理是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为了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食品安全教育切入点,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牢记食品安全意识和安全小常识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学 生物教学 农业技术 食品安全 实用性

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实用性――渗透生活常识、农业技术、生产绿色食品。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并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和指导农业生产。

一、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农业技术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必要性

农村中学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又要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中学毕业后,大部分的青年要进入社会生产与服务之中,并且,大多数人要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地区多数以农业为主,依靠种植业、养殖业来发展区域经济。所以,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兴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农村中学的办学方向之一,就是为本地区培养发展经济的实用型人才,而生物学科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有一半以上是动植物、环境保护、生态及人口知识,这些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生活常识、传授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推广和普及农业科学新技术,生产绿色食品,显得十分必要。

二、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农业技术和食品安全知识的有利条件

1.农村学生对生物和农业具有丰富感性知识

农村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动、植物及大自然,对农业生产及动植物比较熟悉,而且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具有丰富感性知识。在生物教学时可利用这一优势,渗透农业技术知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生物教学中,有便利的实验和实习条件

在农村,有广阔的农田、果园、畜禽养殖场,为生物教学便利的实验和实习条件。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如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田间管理,动物及家禽的习性观察和饲养等),都需要学生亲自操作、体验、感受才能形成较牢固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若将与此内容有关的课安排到实验场地去上,效果会更好。

3.各种实验材料和一些简易直观的教具容易得到

凡是涉及到动、植物方面的实验材料,在农村很容易得到,而且有些比较简单的动植物材料,稍加整理就可以制成直观教具,还能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4.有利于学生开展农业实验探究和老师进行教法、学法研究

农村中学附近大都有很多生态系统、食物链、环境污染的实例;学生家中有农田、果园和各种畜禽养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研究教法学法改革,并指导学生开展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中渗透农业技术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教学实用性的途径

教师结合农村学生实际,采用“学以致用”的原则渗透农业技术和食品知识。

1.通过分析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时,可以列举当地喜温性作物玉米、瓜类等在春季播种过早时,会出现“种子霉烂”现象。用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种子萌发时,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充足的氧气”。造成“种子霉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早春地温达不到喜温性作物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要求(10摄氏度),种子受霉菌浸染而造成“霉烂”。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种子萌发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的理解。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分析思考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师可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例如,平时有些同学爱喝一些饮料,这些食品往往是添加了人工合成色素,虽然喝下去没有什么副作用,但色素本身又没有营养,不如喝白开水对身体好。又如,市场上烧烤的食品对学生也很有诱惑力,然而,烧焦的食品含有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比较多;炒菜时不要放加碘盐太早,以免碘升华而使人缺碘,易导致大脖子病等。通过拓展和分析,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学知识很有益处,又富有生活情趣。

3.关注与生物相关的社会热点、食品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社会热点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人口、粮食、能源问题、生物技术等与人类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生物类热点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例如,1996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1997年香港禽流感、1998年东南亚猪脑炎、1999年比利时等国二恶英、2001年欧洲爆发口蹄疫以及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型性肺炎等。这些都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并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2)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表现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使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在养殖中乱用激素和其他药物以增加产量却使农畜产品却受到污染;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屡屡发生;此外: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造成了食品安全性问题。

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引入,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了知识面。

4.找准生物教学内容与农业实用技术间最佳的结合点,加强实用技术教育

找准最佳结合点,不仅传授的农业实用技术易被学生接受,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生物教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加强理论知识渗透。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尽量将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等实用技术渗透到生物课理论教学中去。

例如,在讲“种子”时,教师可渗透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优良品种、介绍“杂交种子”的特点、杂交优势的利用;在讲到“植物的矿质营养”时,可介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常见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进而讲怎样施肥、施何种肥;在讲“光合作用”时,引入间作套种、轮种、反季节栽培、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等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的知识;在讲“植物的茎”时,引入对果树、花卉的种植、管理有重要指导作用的顶端优势的概念,由此再引出除草剂除草原理及正确使用除草剂的方法,等等。

篇(7)

关键字:食品安全 学校教育

一、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却是个难以根治的痼疾。近年来新闻事件曝光率频频,来势汹汹,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付出的代价就是人民的健康,这其中也包括即将担负起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青少年。

二、正文

1.食品安全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我国有4亿多青少年儿童,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民族兴旺和国家发展。

而我国当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影响到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美满。

青少年儿童普遍存在食品消费心理急切、辨别能力弱的现象,社会又缺少专门针对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的教育、宣传以及相应的保障手段,致使我国青少年儿童在食品安全及营养失衡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实施 “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提倡膳食平衡,增强青少年儿童及家长选择食品、辨别食品质量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举措。

因此,食品安全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1)食品安全现状。目前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国内外人口流动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现和原已消灭的重大疫病的死灰复燃等。近年在市场上曾发现食物加吊白块、鸡鸭饲喂激素、面粉加增白剂、海鲜用甲醛浸泡等,还有在水果上喷施催熟剂、膨大剂,在蔬菜上喷施剧毒农药等案例。

(2)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

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

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正是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尤为重要。

3.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食品安全教育的作用。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健康牵动着千万个家庭的心,学校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影响到一个大群体,轻者影响学生学习,重者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同时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也影响学校的正常学习和工作秩序,使学校声誉下降。

因此,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要求我们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教育知识。

三、结论

终上所述,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大健康观为指导,把学校食品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呵护学生成长为宗旨,全面加强学校食品安全教育,全面保障千万师生饮食健康安全。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四、建议

学校应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结合学校食品安全教育形势和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落实相关教学内容。

食品安全教育的学科教学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小学阶段要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中学阶段要与《科学》、《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无法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的食品安全教育内容,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班队活动等,加以体现落实,向学生传授食品安全健康知识和技能。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开发编写相应的教学课件、图文资料和读本,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宣传窗、广播台、电视台、网络、卫生角等阵地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组织师生参观考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组织学生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小分队到社区、村(居)开展宣传活动,举行食品知识竞赛、测试、主题班(队)会、食品知识小报、漫画、卡通画等比赛,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重视食品安全知识,促使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