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7 15:55: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

篇(1)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01

在进入21世纪之后计算机技术得到创新发展,信息时代悄然而至,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有序发展。因信息化时代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结构重心也逐渐从物质转变为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活动以及校企合作技术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究高校与校企产业合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

一、信息化背景下校企科技合作技术的创新变革

(一)信息化技术成为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的保证

信息化是时展的印记,为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带来了全新的保障,在这一时期下企业发展的特点便是创新,在此发展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如果仍旧依靠传统的技术与资源是无法得到创新发展的,需要借助高校的优势,大力推进技术创新[2]。在新时代下科技的进步称为了技术的主要推动力,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可以清楚了解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了我国创新驱动的载体,而信息技术也成为了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信息化为校企科技合作创新了全新的发展途径

1.技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在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中我国技术市场呈现出繁荣性与活跃性,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要求得到释放,并且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需求。2.技术得到频繁更新,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现代技术在信息化时代推动下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技术创新的速度得到增长,技术更新情况具有频繁性。3.技术创新具有协同性,从当前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分析,一项技术中往往会包含非常多的学科知识,正因为如此,导致技术创新具有协同化。

(三)信息化成为了推动校企科技创新的关键战略

诚如上文所言,信息化对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决策机制以及组织机制提出新的发展要求,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是当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借助高校人才优势开展技术攻关,为技术创新注入新鲜活力[3]。在2011年中国提出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便是在信息化基础上围绕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国家发展需要,以探索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所形成的重大战略。

二、信息化背景下如何促进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发展

(一)提高认识水平,把握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的背景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多变的环境,经济社会对信息产生依赖性,在此发展背景下要想真正推动校企科技合作技术的创新发展,则需要加强对信息化的认识,加强对信息化背景下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在企业理念中将信息化的价值进行体现,在信息化时代中清楚认识到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发展前提。

(二)构建组织框架,创新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平台

在信息化背景下积极加强校企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需要构建组织框架,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解决远程技术开发应用问题,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信息化网络成为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因受到信息化背景的影响,无论是人才、技术还是市场、管理、资金成为了信息化的主要载体,需积极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构架设计好,构建信息化支撑体系,为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发展创建平台。

(三)创新信息输送渠道,推动校企科技合作技术的发展

目前在社会经济的影响下高校与相关单位开展了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为实现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构建信息化发展的的合作平台,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成为了关键因素[4]。首先要在思想认识方面提高合作共识,虽然信息化为技术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遇,但是在依托信息化技术的时候需要双方达成共识,如此一来才能增强合作效果。其次,要明确合作主线,信息化背景下校企科技合作的主线是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依据市场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合作内容的优选与取舍进行分析与探究。然后要构建创新预判环节,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我国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为提高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校企科技合作中需要加强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并且要积极做好预期技术创新的预判,为技术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5]。另外还需要按照“政企联动、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做好基础研究工作。最后,要在管理协调上制定联动环节,要进一步简化管理层次,提高协调运作效率,还要依据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变化积极调整合作研发内容,在实现信息化手段创新的同时,将创新管理深入推动到信息化发展之中,从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校企科技合作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校企科技合作技术的创新也逐渐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整体角度分析,信息化时代下校企科技合作技术只有实现创新发展才能从思想认识、组织框架、合作模式、运行机制中得到改善,才能真正实现校企科技合作技术的有序发展,才能真正推动我国企业与高校的稳定进步。

参考文献:

[1]董成立,姜梅芳,裴红艳.信息化时代校企科技合作助力技术创新的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08-112.

[2]马志强,李钊,朱永跃.基于校企协同创新博弈分析的高校服务价值提升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30-35.

[3]张琳琳.促进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J].经营与管理,2015,03:148-149.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问题;创新策略

1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认识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这门学科的技术性很强,对应用者的素养要求很高,但计算机技术产生后,其对社会发展及其他领域的技术创新,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计算机应用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计算机应用技术指的是,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能够在社会不同行业中,不同生活层面中得到应用,其功能在社会中得到有效地发挥,其价值和意义得以突出。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其必修课程,但如果要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仅仅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是不够的。对学生而言,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不仅要掌握计算机应用相关知识技能,同时还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将计算机专业知识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才能真正应用计算机技术手段解决相关专业内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价值,推动其他行业产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相关价值才能得到有效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数值型,一种是非数值型。数值型和非数值型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与长处,其应用功效和价值都很突出,这两种类型应用于其他学科能够促进其他学科的不断创新发展。

2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开发团队的支持,没有人才力量的支持,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就不能实现。但目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人才。虽然目前社会上懂得计算机的人员并不少,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数量也很充分,但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丰富,综合素养不高,他们仅仅掌握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欠缺,也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些都影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需要开发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高的专业素养,同时也需要相关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特点,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使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与专业领域知识技能进行融合,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价值。但这类人才的缺乏影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也需要高校的有效支持,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虽然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但高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开发方面、教学模式规划方面、授课方法选择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过分突出理论知识点的教学,对计算机应用的重视不够。在技术开发方面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计算机应用技术授课方式也较为老套,实际授课效果不是很好,这样,就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存在一定问题,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的需求,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其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这也制约了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深化发展。不仅如此,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程度不是很高,在全社会范围内,熟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群面不广。熟悉计算机应用的多是年轻人,但大部分年轻人都只是懂得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皮毛”,只能对相关开发软件进行应用,计算机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年长者多不懂得计算机应用,不能进行计算机的简单操作,这样,更谈不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开发和创新了。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这也影响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3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发展的策略

3.1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的综合素养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必须要依靠开发团队的力量。目前,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多是由相关公司承担的,但公司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人员的综合素养不是很高,技术创新开发能力明显不足,这样,就影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其实,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公司而言,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之前,公司要有足够的计算机应用人员,并且这些开发者计算机专业应用知识应该非常丰富,能够关注社会计算机发展情况,关注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具有创新发展意识,开拓意识,综合素养要高,这样,才能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同时公司还需要能够与一些高校实现合作,能够使一些高校计算机教师或者是一些计算机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学生加入到公司的计算机技术开发团队中去,解决团队在人力资源方面不足的问题。另外,针对计算机开发团队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充分,综合素养不高的情况,公司也需要定期开展一些培训活动,或者是外派部分员工到外面进行学习,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己员工的综合素养,开发员工潜能。企业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计算机教育专家到企业中讲解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技能,解答员工在计算机技术开发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开展交流活动,主题讨论活动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员工的综合素养。以这种方式解决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中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司,要能够重视人才储备与人才培养,建立强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3.2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安全性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创新发展中存在着安全性能不理想问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解决安全性能不理想的问题。因此,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安全性能是很关键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人员要做好计算机安全软件的开发工作,要多探索,多实践,能够开发出一些安全应用软件。通过软件开发与应用保障计算机在联网状态下能够安全运行,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提升计算机安全性能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第一要改进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手段是保障计算机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人员,要不断提升防火墙技术水平,通过这种手段,提升各网段之间信息交流的安全性,提升网络访问的安全性。第二,要实现网关技术的多样化,要多开发集中网关技术,根据职能情况明确分工,通过网络技术多样化实现计算机的信息安全。

3.3普及计算机技术

要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就必须要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技术,要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计算机技术,能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自己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在普及计算机技术方面,既要向年轻人普及,同时还需要关注中老年群体。普及计算机技术既需要在一些发达地区普及,同时还需要在一些西部偏远地区进行普及。在普及计算机技术方面要讲究一些策略,比如,可以向一些没有计算机基础的中老年人推荐使用一些比较简单的软件,根据他们的喜好,开发一些网络应用技术,使他们能够便捷地应用一些软件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务,中老年人能够在实用软件的过程中,体验到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这样能够提升一些中老年朋友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要实现计算机技术普及的目标,国家就需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整合社会力量,为一些偏远地区发送计算机,使偏远地区的孩子能够接触到计算机,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到计算机。这样,便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另外,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关键还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能够突出计算机的应用,能够把计算机应用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实现计算机应用的常态化。要开设专门的计算机应用课程,通过课程教育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技能,这对于储备计算机技术开发人才,实现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对于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4加强技术创新

纳米技术应用于计算机元件中能够提升计算机元件的性能,纳米技术应用能够发展生物计算机甚至可以发展量子计算机,可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现计算机性能质的飞跃。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技术创新是很重要的。另外,计算机技术开发者要关注新的计算机类型的研发,能够应用纳米技术提升计算机应用价值,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深化发展。在网络技术方面,也需要实现创新突破。未来计算机发展需要依托网络技术,进行相关软件的技术创新,完善数据库是很重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者要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网络技术方面的问题,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创新发展 战略性产业

一、浙江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作为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具有资本技术密集、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实现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为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浙江省近几年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方针,已将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摆在全省经济发展战略比较突出的位置。在此背景下, 浙江装备制造业已呈现出以下三方面优势和特点: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省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2年,浙江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共有13685家,资产总计达20050亿元,比上年度增长8.8%,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的36.5%;工业总产值197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产业规模居江苏、广东、山东之后,列全国第4位。

二是特色产品不断增多。近几年,省内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品,如船舶制造、电子元器件、轴承、数控机床、纺织服装机械、包装机械等。

三是集群效应更加显著。伴随生产组织方式从“专业化生产+块状经济”向“专业化分工制造+系统集成+产业集群”为主的现代生产协作体系的转变,区域经济集中度明显提高,形成了杭州装备制造、金华汽车及零部件、乐清工业电气、舟山船舶等一批有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江苏、广东和山东等装备制造业大省相比,浙江装备制造业在规模、效益、结构等方面均有明显差距(见表1)。其中,规模方面,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远远落后于江苏、广东两省;效益方面,利润总额仅为江苏的25%;结构层次方面,企业平均产值规模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劳动生产率仅为山东的一半左右。

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约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省经信委数据显示,2012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2.0%,新产品产值达6344亿元,产值率同比增加1.5%,达到32.1%,但创新研发投入仍旧不足,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支出仅占主营收入的0.8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企业生存线3%。绝大部分行业仍未掌握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和重大先进装备的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

二是外向带动发展落后。浙江一直以来未摆脱依靠民企自主探索的内源式发展模式,忽视引进外企或国企。而江苏保持装备制造业领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实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由最初的“招商引资”渐变为如今的“招才引智”,实现技术模仿到技术追赶的转变。

三是装备制造业比重低,发展严重滞后。目前,装备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单机、零部件等配套产品能力较强,但系统成套能力不足,造成中低端装备产品较多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这种产能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畸形现象。在适应未来消费需求和发展方向的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大型工程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方面,浙江省面临着技术及人才短缺、产业基础薄弱、进入方式不明等困境。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

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模式具有可借鉴性,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特性的创新发展模式是实现企业升级的关键。梳理装备制造业发展升级的历史不难发现,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外向带动是装备制造业实现内部创新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是技术创新推动模式。技术创新是针对潜在市场需求而创造新产品,能直接促使产业“蛙跳”式发展。同时,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促使生产率提高,资源消耗下降,提升投入产出比,从而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二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集群内的外部效应是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大企业通常作为总装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中小企业则配套能力较强,分散在其周围。集群以价值链分工和优势互补为主导,彼此间的交互作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中小企业因技术外溢的拉动作用,实现技术追赶;大企业生产成本和经验风险的降低是技术再创新的保障,同时,集群内部的“追赶效应”迫使其进行技术再创新,集群内部创新能力将呈现螺旋式增长。

三是外向带动发展模式。外部技术内在化是带动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对外部技术引入后消化吸收,不断积累专业化人力资本,从而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经验已有很多,借鉴好这些经验,将其融会贯通对促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发现,实现技术模仿并赶超的有效手段。国内外经验梳理如下:

(1)政企联动,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发,打造“中国制造”。由于重大技术装备大都是非通用、非批量化产品,前期投入大,制造周期长,企业“单打独斗”难以解决。由政府牵头,组织和协调国内制造、应用部门协同对外引进或协调国内外制造企业合作设计与制造,才能推动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

(2)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保障。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以信息产业为主的新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强大的渗透作用,使传统装备制造业得到全面改造,彻底革新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装备产品效益明显提高。

(3)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利用外部优势力量,优化组织结构。企业并购是美国装备制造业兼并的主要手段。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兼并多数呈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特征,因此,其国际化和全球化竞争力提高显著,能迅速占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

(4)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人才引进。在大学密集,经济发达的上海、北京等地区,企业主动寻求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开展合作项目,都为企业带来了创新利润。

(5)根据地方特性,建立创新体系,发展主导产业。重庆市建立了以模仿创新为契机、产学研联合创新为引领、自主创新为目标的渐进式创新体系,以模仿创新驱动装备产业发展,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6)政府注入资金,资源向高科技行业倾斜。法国装备制造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在对装备制造业进行结构调整中,政府明显地增加了研发经费,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电子、计算机、科学仪器等资金密集部门。

三、浙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

新时期,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战略优势提升。国家战略举措及“411”计划的稳步实施,必然加快一批重大临海项目、临港制造、滨海城市群的发展,必将带动海洋经济、物流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催生装备制造业的大量市场需求,如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新兴领域的市场需求,省内装备制造业市场空间凸显。二是土地资源制约减弱。土地资源不足一直是制约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一些地区将土地资源的特殊自然属性和区域分布相结合,采取区域特色开发模式,如温州、台州地区采用的沿海滩涂围垦开发模式等。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未来工业经济盈利创收点的保障在于抢占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抓住机遇,突破发展瓶颈,推动装备制造业往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是浙江省工业经济发展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七方面着手推动浙江省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一是要加大对先进装备制造业扶持力度。先进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要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及重大技术产业化制定相关政策,从技术创新、行业支撑、产业配套、品牌服务等各方面保障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先发展。设立新兴产业战略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针对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实施梯度减税。

二是要夯实基础技术,逐步发展新兴产业。要提高关键基础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重点支持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基础性技术和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通过信息化彻底革新传统制造业,并促进其往高端部分发展。针对轨道交通、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突破并掌握高端测控系统、特种优质原材料等上游产品核心技术。

三是要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笔者认为,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实现技术创新能力追赶并赶超,形成“后发优势”是浙江装备制造业摆脱困境抢占未来经济的关键点。要加强政府规划引导作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根据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发展特性的装备制造业,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创新发展路径,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区域创新体系。

四是要孵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加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开发建设,孵育龙头企业专注核心技术,提升成套能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辐射周边配套企业,以价值链分工和优势互补为主导,通过交互作用促进空间内部结构优化升级。

五是要增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具有较强独立研发能力的装备制造业大企业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成为独立的研发主体。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寻求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推动服务平台建设。开通市场、企业、研发机构间的信息传递通道,建立联动机制,实现研发与市场实时接轨,加速创新成果市场化。

六是要推进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重视建设高级经营管理者、技术研发人员和中高级技工等三支人才队伍。结合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建设一支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立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科研人才机制,定向培养专项人才。建立柔性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区域人才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格局。

七是要争夺外部高端资源要素。加大国际先进技术投资收购力度,柔性引入海外专家,抢占国际装备制造业竞争制高点。还应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在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达或人才密集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

参考文献:

[1]刘平.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篇(4)

Abstract: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problems in the China's curr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for these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nowadays.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意义;策略

Key words: agricu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250-01

1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含义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增强生产能力,获得最大效益的运用过程,或者说是指改变或变更农业技术对农业生物要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过程。

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农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①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拼资源的粗放模式。②由于受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储备和有效供给不足。科技产出能力较弱,专利授权的绝对数量相对较小,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重低,仅占专利授权量的6.9%。③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农业科研队伍的稳定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着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④科技成果转化扩散能力弱。国家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体地位不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强,服务弱化,缺乏自我发展后劲。⑤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国家级课题攻关项目较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立项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科研队伍的团队精神不强。

3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意义

3.1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保证农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水平,而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又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质量和配制。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而且可以优化生产要素的配制。技术创新能提高单位资源的效用,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是农业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解决地方“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和“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最终走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4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

4.1 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①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②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③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时,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2 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①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的新方式。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务的科研机构外,其余农业科研机构应转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农业技术困难。③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④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4.3 加强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①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②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③乡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层,也是真正落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4.4 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①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规范推广行为和推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为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②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咨询活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技术推广体系;③要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各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4.5 针对地方农业特色,组织特色农业创新小组以新疆地方为例,可以主动联系相关科技团体,共同开发新疆当地的特色农业。并将其引向产业型经营模式,以市场为主导,利用新疆特有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比如:甘草、啤酒花等。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浅谈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C]//沈阳: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2008.

[2]彭宇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及对策[D].长沙: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06.

[3]刘振华.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剂[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

[4]皮珊.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长沙: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2009(1).

篇(5)

关键词:协同创新 原生型产业集群 创新集群

研究背景

产业集群是具有高度创新性的产业组织形式,是一个由分步创新逐步走向协同创新的复合创新系统。国外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集群创新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网络式创新。Steiul & Schiel认为产业集群中创新主要通过组织间的互动实现知识的产生、传递和积累过程,这种创新模式可以称之为网络式创新。德布雷逊和艾姆塞(1991)认为创新网络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活动中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技术型企业必须依附创新网络,离开了网络,企业就无法生存。在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中,主要是通过网络协同效应促进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创新网络也自然促进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决定着产业集群的主要竞争优势,但我国的产业集群很多是依靠资源禀赋和廉价劳动力而发展起来的,仅仅以低成本为基础的简单扎堆,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比较低。

近几年来,有关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尤其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问题成为国内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纵观现有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的创新研究,关注较多的是外源型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问题,而对原生型产业集群关注较少;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更多的是从产学研角度展开,而对创新链条、创新网络间协同及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得较少,尤其缺少原生型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及产业集群内部创新主体关系对协同创新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协同创新视角入手,对原生型产业集群内部创新机制进行研究,对于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原生型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协同过程及机制

(一)协同创新过程

协同思想最早来源于德国物理学家H・Hake创立的协同理论(Synergetic),哈肯认为,千差万别和复杂开放系统中(包括社会经济系统)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满足1+1>2,均存在着协同作用,它是系统有序化结构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协同性是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协同有助于整个系统的稳定和有序,从而创造出局部所没有的整体功能”。协同理论告诉我们,协同创新发展是指复杂系统内各组成子系统在运行、成长过程中的合作、协调和同步发展。

在产业集群网络中,企业聚集在集群内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又可以弥补各自创新资源不足的劣势。集群内的各相关主体由于所从事的生产和服务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由此构成产业有机系统。产业集群系统内各成员企业通过相互学习,自身的调整与技术创新,改变了集群的原有状态,通过不断的改变与进步使集群朝着更高级的形态转换。因此,产业集群的关键优势并不是来自于企业的聚集,而是来自聚集于特定区域的各主体之间和集群内外相关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要有多元创新主体存在,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是创新的核心主体,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是协同创新网络中辅助的主体,通过多元创新主体中的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进而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陈劲,2012)。产业集群内不同创新主体以相关企业的共同利益为前提,进行合理分工,形成合作创新,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通过创新要素有机配合,经过网络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产生整体协同效应,这是集群内企业单独所无法实现的。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过程与“参与者”的协同性以及“过程”的关联性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个整体的协作和共同的技术开发过程,通过集群内企业及相关产业链整体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内各主体具有广泛的合作关系,除了同类企业之间形成网络关系外,其他许多主体也与生产企业结成一定的网络关系。如图1所示,集群内相关供应商为生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与服务,销售商把市场需求变化信息及时反馈给生产企业,政府相关机构为集群创新提供政策、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大学及研究机构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源头,为集群创新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金融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科技信息及相关咨询服务,这些都会导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技术创新较容易进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等关联企业以及政府、相关中介服务机构等构成创新网络的结点,通过集群内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使得各个结点连成网,网内每个结点的创新变化都会带动整张网,引起整个集群网络的变化。在基于技术和资源共享的合作中,各企业在集群中通过纵横交错的联络,各种创新资源在集群内部进行广泛的流动及优化配置,各个企业主体之间通过相互的协同与竞争作用,促进了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因此,协同创新的过程是集群内各主体通过相互协同与竞争,促进主体、技术创新过程、资源、环境等要素功能耦合,从而形成集群整体创新效应。

(二)协同创新机制

网络的协同效应能促进创新,但是创新网络需要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关系着各个要素主体之间能否联结起来、技术创新的发生频率及绩效。集群创新是在集群内企业在各主体之间技术合作、信息沟通、学习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离不开以下机制:

1.合作竞争机制。竞争是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群的竞争既有直接竞争,又有合作竞争,促使集群内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正是由于受到竞争的压力。相比较区域内同质企业的直接竞争,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竞争对集群的创新发展更有意义。在特定区域内聚集的大量相关企业,既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又将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如共同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等合作过程,又存在着为各自利益的竞争。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如果有相互的信任基础,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的这种合作可以达到知识共享,形成促进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研发与技术创新的成本,这对合作双方以及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升集群持续的创新和竞争能力。

2.沟通协作机制。产业集群的沟通协作机制是指集群区域内相关主体之间在信任基础上,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与合作,从而促进技术、信息、知识等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需要集群内各相关主体的共同协作,主导企业与关联企业信息沟通的频率对技术创新过程的发展和创新的成效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信任是保持企业之间信息沟通是否畅通的前提和基础。另外,创新是具有相互利益的用户与企业交流与互动而引起的社会化过程,创新发生的可能性更多地依赖于公司之间、公司与研究机构之间、公司与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因此,建立在区域信任基础上的产业集群的共享机制是集群创新的核心源泉。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整合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产生集群协同效应。

3.创新运行机制。“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企业间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具有不同的信息、技能、知识、能力、动机和价值观的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集群技术创新是在集群内企业交互作用的技术学习与转化的运行机制下实现的。集群内企业的学习可以通过与群内同行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以及同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联合开发与生产等活动实现,并促进已有的创新成果进行转移,达到技术扩散与共享。同行企业之间由于产品的同类性,相互间通过对产品、技术进行观察、复制,在干中学而获得显性和隐性知识;关联企业在区域内空间集聚,信息交流频繁,通过相互学习促使各成员获取一系列新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从而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另外,集群内部中介服务组织和行业协会也能够推动技术学习与转化,从而促进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提高。

原生型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及动力产生的来源地,可以把产业集群分为嵌入型和原生型。嵌入型产业集群主要由区域外部力量或要素驱动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它们基本上是由外商投资驱动、全球产业转移而形成,我国目前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的广东等地。原生型产业集群主要来自区域内部力量或者区域内部资源等因素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得益于该地区良好的内部条件(具有创业和开拓精神的区域文化、传统的产业积淀、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外部需求扩大。但是由于原生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内生的过程,长期拘泥于大量加工组装型企业的简单集合,属于马歇尔式的原生型产业集群,集群内部以生产类似产品的竞争性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其发展也是聚焦于成本降低能力和同质性生产规模扩张能力的获取;集群内企业开发新产品能力薄弱,很多是单打独斗式创新活动,创新分工合作网络缺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一)核心企业的带动效应不强影响了集群创新的整体能力

产业发展实践以及相关理论研究表明,核心企业在集群集体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创造新的、复杂的知识,为集群的发展提供技术和管理培训,协调集群内部的活动,促进集群渐进式创新。同时,核心企业为了外包和转包,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了关系,从而促进了合作伙伴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整体效率的提升。核心企业作为集群发展的主导力量,直接推动着集群内各企业的分工。但是由于产业的关联度不高,原生型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与小生产者及销售商之间还没有形成通过外包和转包进行协作的关系,企业间纵向合作的协同性偏低。虽然核心企业有大量中小配套企业,但与中小企业之间大多限于订单采购,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上的技术、信息、知识等方面的共享和协同管理尚未普遍建立。因此,在资金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处于明显弱势的大多数配套企业,很难与核心企业实现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同步发展,集群内其他企业缺少有效的知识转移能力,核心企业的知识就不会在集群内广泛流传。这些因素的存在都极大地制约了集群创新的整体能力。

(二)中小企业相互间的技术模仿制约了集群协同创新能力

原生型产业集群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一般集中在资金、技术等进入门槛比较低的传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研发资金、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技术源普遍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少,原有基础薄弱,这些都制约了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成功率较低,有了创新后知识产权保护也较难,这也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风险。而集群企业之间相互临近和技术方面的共性基础便利了技术溢出,降低了技术模仿难度。因此,中小企业习惯于进行技术模仿而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数原生型产业集群的产品处于跟踪与模仿阶段,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集群内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产品自主开发能力。而且中小企业一般都不是处于某个产业链的源头或拥有其中一个环节核心技术者,需要的只是更好地适应新技术,以获得在这个环节更大的生存空间,仅有的创新行为大多是自发而非自觉的,是对市场被动的应对。中小企业间这种相互的技术模仿而非技术创新制约了整个集群协同创新能力。

(三)集群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缺失制约了集群协同创新

国内外创新实践的成功都离不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和完善,这种创新战略联盟是政府作为主体进行引导,然后广泛吸引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服务机构及集群内其他企业等作为从属主体参与到网络组织中来,通过打破区域、行业、部门的界限,提高科技资源整合能力,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聚合和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充分合作,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创新网络。在这个创新网络中,大学和科研机构起着核心作用,在协同创新中实现着重要价值。但是在原生型产业集群里,基本上没有形成这种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其创新模式的组织体系是一种由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研究系统、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等多个相对独立子系统构成的分散创新体系,相互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创新成果互不适应。并且很多地方的创新平台支撑较弱,创新环境不够完善,集群所在区域整体科研力量薄弱,众多企业面临的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技术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远不能满足集群创新发展的支撑需要。

原生型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现实途径

要想使原生型产业集群走向创新集群,集群内部的相关利益主体需要进行集体行动,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来实现共同发展之目的。

(一)引导中小企业与集群内核心企业结成产业链,发挥核心企业带动作用

有一定技术和规模实力以及已经有自主品牌的核心企业是整个产业集群内知识创造的主要动力,也是产业集群的知识扩散源。可以通过知识溢出、合作研发、技术并购等方法提高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鼓励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上进行纵向分离,把生产任务分解后直接分包给中小企业,由此形成多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通过知识传播来对相关中小企业施加自己的影响。中小企业纳入到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链后,由于核心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为合作伙伴中小企业提供相关帮助与支持,它的突破性创新能够为一大批零配件供应商带来技术创新,而不是停留在现有的相互模仿中。从而使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进而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二)鼓励企业合作创新,强化集群协同创新效应

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创新,而原生型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因其经营环境及自身能力的制约,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缺乏,往往没有能力完成自主创新,而仅仅依靠模仿又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在现实条件下,鼓励原生型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与相关主体进行合作创新,应该是一条理想的出路。合作创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机构,采用各自入股等多种合作形式,通过提供自身所拥有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场地等进行合作,依靠资源共享从而实施创新。其运行机制是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市场、技术的动态需求,向系统内其它主体创新的需求信息,高校、科研机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等各自通过综合运用人才、技术、知识信息、资金等各种创新资源,通过分工协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支撑,创新成果经几轮调试后投放市场,以产品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完成一次协同创新(陈丹,2010)。

(三)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集群协同创新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一种网络组织,在政府作为主体引导下,由集群内具备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并能够提出创新需求的核心企业发起,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公共机构和其他企业等主体的联合,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整合集群内的创新资源,建立起完整的创新体系。战略联盟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为目标,为满足区域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而联合起来,对人才、专利、知识、信息、设备等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通过各种契约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创新战略联盟的目标一方面是通过各主体间创新资源的共享,实现各方的协同创新发展,同时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各阶段的协同创新发展,以及联盟的持续创新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集群内资源效能发挥最大化,能有效推动集群的协同创新(王玉梅,2013)。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原生型产业集群因为灵活的机制体制,在市场经济初期的竞争中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但随着相关产业以及集群本身发展阶段的逐步更替,这种产业集群发展速度逐步放缓,部分区域的集群甚至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原生型产业集群的先天不足也不断显现。通过集群内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原生型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与相关主体进行合作创新,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推动集群的协同创新,能有效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原生型产业集群创新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少华,汪佳蕾.浙江省企业集群成长的创新模式[J].中国农村经济,2003(3)

2.Steiul,Schie1. Career and clusters:Anzlyzing the Carer Network Dynamic of Biotechnology Clusters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2,22

3.H・哈肯,徐锡申等译.协同学引论[M].原子能出版社,1984

4.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

6.Terry Shinn and Erwan Lamy.Paths of commercial knowledge: Forms and consequences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synergy in scientist-sponsored firms[J].Research Policy,2006,35(10)

7.陈丹,刘馨.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创新的动机与障碍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

8.王玉梅,罗公利,周广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要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3(2)

篇(6)

关键词:企业;技术;协同创新;徐州

一、简述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原因

(一)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的必然趋势

有相关研究学者表示,技术商品有着无形化的特征,其在交易过程中一般以契约交易为基础,但是其交易过程中会产生高额的费用,因此通过对技术商品进行交易来提升企业发展或技术水平并不是最佳科学经济的发展途径。此外,技术情况和市场环境都存在多变的属性,这使得技术研发成本不断攀升,而技术更新周期速度较快等因素,给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造成了较大压力,也使创新失败的风险逐渐升高。在此基础上,独立企业之间进行技术协同创新成为可能,并且有着节约成本、技术独占、分担风险、降低过度竞争、成果内部共享等优势。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企业与企业之间协同发展,互惠共赢,使整体的价值能够不断增加并形成价值再创造,间接的提升企业竞争力,发展规模等等。因此,企业技术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资产共享与互补

企业资产主要包括资源型和能力型两部分,资产性质类型的不同使其共享形式、潜力均有不同。资源型资产主要指技术、专利等隐性资产和企业实物资产等等,这些资产可以同时被多个企业单位所利用,并且并不会对其价值有太大影响,并且还可以使其创造更多价值。能力型资产主要以集体经验为基础,如管理模式、技术诀窍、经营实践经验等等,这些资产以隐性知识为主要内容,因此共享收益明显。资产通过专业化的合作和重新配置能够使其达到更高的效率,创造更高的价值,企业与企业间的资产共享过程,则有效的弥补了各自的不足,因此资产共享也具有双向互补的特性。企业之间或者企业内部的协同创新,能够提升资产综合价值,提高使用率和工作效率,节约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效益。

二、企业技术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企业技术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分为联盟内企业间协同创新和企业与外部主体的协同创新两种。

(一)联盟内企业间协同创新

联盟内企业协同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观念不断变化的产物,企业间进行合作可以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实现技术、知识的共享、扩散、协作创新、并有效控制成本,同时分担风险对企业的压力。战略联盟对企业间的依存度是很高的,合作也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但是由于企业虽然进行了合作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关系,战略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其对创新需求以及动力都呈现下降趋势,伴随着任务目标的完成,合作协同创新将终止。

(二)企业与外部主体的协同创新

企业与外部主体的技术协同创新主要是指企业与政府、研究机构、大学等等进行协同创新合作。目前,大学和研究机构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与研究是较为超前的,并且是技术知识的重要源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协同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正因此,目前较为推崇的企业合作创新模式是“产学研合作”。公共研究机构在技术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能够对企业创新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此外,政府政策行为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调研表明,影响企业创新能力众多因素中政府行为占有重要比重。政府在企业技术协同创新过程中主要负责的科研资金的投入、激励政策和优惠政策的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行业管制等等内容,这对企业技术协同创新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

三、徐州企业技术协同创新进展

2016年,徐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0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3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492个。国有独立科研机构17个;民营型科技企业9915个。高新技术企业317家,新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46项。技术市场签订技术合同817个,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4.19亿元,增长135.3%。科技服务业总收入267.04亿元。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240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72项。获国家专利奖6项,省级科学技术奖17项。2016年,徐州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15万件和1.15万件,增长72.4%和33.3%,两项增速均居江苏省首位。

(一)产学研合作共建高水平创新平台

“十二五”以来,徐州市通过促进产学研合作专项的发展,累计获得专利400多件,产值超过20亿元,同时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随着淮海科技城的构建,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前沿基地,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徐州工程学院科技园、甲骨文、华为、欧洲环保体验中心等创新项目陆续入住其中,为构建“一城一谷一院一区”产学研合作高水平创新平台注入了不竭动力。

(二)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实现区域全覆盖

科技与经济的转化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发展的难题,徐州市为此提供合作平台,将人才、项目与知名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等等连接在一起,全国知名院校通过徐州市监理穿雪岩创新载体,使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徐州形成了长期有效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实现产学研区域全覆盖,高校凭借自身科研技术成果的先进行创造自身价值,同时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并产生经济效益,企业再对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进行扶持,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企业技术协同创新发展,实现企业与产学研科技成果的紧密衔接。

(三)科技部门引导促进企业技术协同创新

目前存在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普遍现象,徐州科技部门为此向科技型企业发送科技创新券,通过科技创新券可以在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科技中介机构等进行科技服务的购买,例如:科技咨询、分析测试、科技信息服务等等。自2015年始,科技创新券累计发放800万余元,150多家企业享受到科技创新服务,促进了中小微企业与科研院所、科研机构的技术协同创新,使中小微企业通过高新技术和高端科研设备武装自身,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对高新科研仪器形成共享,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四)128家企业从省内外高校引进“科技副总”

为了能够使一流院校院所高新技术人才向企业集聚,徐州科技部门通过引导企业社里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兼职岗位,使国内高校院所人才以科技副总身份进驻企业,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研发项目为基础,企业技术协同创新为平台,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持续发展做出深层次的指导,促进企业的全方位发展。自“十二五”以来,徐州128家企业通过与中科院、山东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协同合作引进“科技副总”,为企业发展注入全新的力量,通过项目合作,全方位为企业提供协同技术创新服务。目前,已累计实现新增产值超过25亿元,新增利税近5亿元。

(五)开展国际合作提升本土创新能力

海外的诸多知名院所、学术团体等共同建立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通过此机构平台,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使徐州企业能够与国际接轨,向更加专业化运行发展,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集群。美国摩根大学、牛津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也正在加紧对接征集中。目前,已征集的科技成果和专家团队研究方向已经涵盖了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技术、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农副产品等诸多产业领域,这符合徐州目前各地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国际化合作进行企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够切实推动徐州市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提升和发展,为徐州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不竭动力。

四、企业技术协同创新展望

目前,徐州在企业技术协同创新发展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不断完善。但是,目前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并没有止步,研究思路、理论的依据和设想需要用时间来不断证明和完善。但是内部技术协同创新研究过程中,技术、市场、战略、制度、文化等等一系列要素所占有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其对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的方式和机制有何影响,对协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是什么,仍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结论。企业内部协同创新与外部协同创新明显存在较大差异性,其整合程度明显不够,企业内外进行协同创新合作主要是为了能够使企业整体创新绩效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企业内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将不断的进行研究分析,而不仅仅是依靠外部因素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应将公共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作为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建立其与企业的协同关系,并对该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虽然目前企业技术协同创新形式一片大好,但是在此表象下,我们还要对其深层次的意义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未来企业技术协同创新发展做出指导。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可尝试将企业创新中组织创新、战略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作为关键要素,综合考虑,进行全面研究。

参考文献:

[1]智汇徐州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N].杨茜茜.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2017-06-28

[2]徐州: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结硕果[N].中国江苏网.2017-05-19

[3]卢凌霄,王必好,杨林生,卞红飞.竞争性创新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转化产出异质性研究——基于方程模型的一种最优技术转化率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8)

[4]解学梅,方良秀.国外协同创新研究述评与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04)

[5]李玉平.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徐州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与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ScienceofScienceandManagementofS.&T.)2001年03期

[6]邱建华.企业技术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及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中美比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26

1 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

1.1 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的概念

中小企业一般指就业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我国对企业分类标准是从销售和资产两方面来考察的,1999年《大中小工业企业划分标准》中规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上者为大型企业,其中50亿元以上者为特大型企业;5000万元到5亿元者为中型企业;5000万元以下者为小型企业。根据这一标准,中小企业占到我国全部企业数的90%以上。技术创新不仅指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还包括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包括产品创新和技术活动的创新等。1912年熊彼特(J・A・Schumpe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定义技术创新为“把未出现的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引入现有的生产体系,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1.2 中小企业的社会地位

中小企业能够迅速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表现出强的反应能力,科技创新活跃度很高。同时,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较强,对GDP增长和促进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美国经济良性增长的影响非常大,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的中小企业起步较晚,其生产能力的GDP占比、税收占比相对来说并不高。但是中小企业扩大了我国的就业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起到重要的就业分流作用。在上世纪末我国出现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吸纳了大量下岗职工,还有很大一部分职工选择了创立、经营中小企业。

2 中、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发展战略的比较

2.1 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

美国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相比其他国家来说是相当高的,但仍然存在技术创新融资不足的问题。美国中小企业的技术设备比较先进,信息、网络发达程度较高,很多中小企业的设备更新速率甚至超过了很多大企业。此外,美国非常重视对知识型人才的配合和资金投入,科研人才在美国中小企中的占比非常高。

中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水平较低,融资普遍不足。我国的中小企业存在资金投入短缺、人才短缺等重要问题,这些阻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支持越来越多,给予的重视也逐渐提高。

2.2 技术创新合作能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美国的中小企业非常重视与其他类型的企业合作,特别是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中小企业依附于大企业能够得到许多技术和设备上的支持。另外,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也是重要的渠道之一,美国是世界上比较成功运用产学研结合的国家,企业的资金优势与高校的技术优势互相结合,可以帮助企业优化长期发展策略,解决关键业务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的中小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也处于建立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较低,且企业间尚未形成良好的供应链关系。而大企业的业务模式又更倾向于尽可能的多而全面。

2.3 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

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美国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部技术资源。不仅直接增加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且推动科研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

美国的《小型企业创新发展法》规定,每年的科研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机构必须拨出其R&D经费的125%,用于技术创新和开发。

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在世界范围内都越来越被重视,我国也出台了许多的相应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支持。例如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火炬计划、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等。但是,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更多集中在融资方面,对中小企业的科研活动和技术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尚且不够。

3 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高比例的优秀人才能够实现企业的良性运转,实现利润优化。所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建设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其次,加强中小企业间的合作。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建立了中小企业组织,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咨询提供服务,能够促进中小企业间的联合创新。加强与高校间的技术合作、与大企业、国外企业的内外合作能够优化企业资源的利用,形成优势互补。最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也非常重要,硬件齐全、先进,有助于促进企业间的信息传递和获取。

参考文献

[1]周勇.技术创新: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源泉[J].企业经济,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