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5:55: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进口贸易的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根据WTO框架下专门规范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两大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简称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简称SPS协定),各成员国可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以及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标,而采取必要措施,制定和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基本安全利益。
遵循此原则,2001年我国人世后,连续向WTO提交了一定数量的TBT/SPS通报。这些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涉及机动车辆、机电产品、金属矿产、食品及标签、化工产品、轻工产品、消防产品、卷烟、进口废物原料、计量器具、农作物种子等的安全、卫生、环保等要求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强制性国家标准。
尽管我国在技术性贸易措施领域已经开展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但随着技术性贸易措施越来越成为国外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和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这一非关税壁垒的制定和实施在不断强化,使得我国现行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近年来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当国外已经筑起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铜墙铁壁”时,我国进口产品市场的壁垒却连“战壕”都没有挖好,这将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因此,我国建立和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对进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技术标准战略意识不强
由于经济和科技发展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在遭遇国外构筑的各种技术标准、技术法规以及环境、卫生、动植物检验检疫等贸易壁垒时,往往感到损失惨重,并积极谋划跨越和应对之策。然而,对于占据相当数量的不合乎国际标准的进口产品给我国造成的损害,却评估不足,并且相对于前者而言,应对的紧迫感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尚未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全面考虑和规划,缺乏对技术标准战略的系统研究。可以说,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在我国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由于长期以来对技术标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我国对标准化工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技术标准制定与修订工作的经费得不到保障。虽然近年来已有大幅度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所占比列仍然偏低,难以解决经费欠缺问题。美国政府每年仅对美国标准科学技术研究院一个单位的拨款就达7亿美元;而我国在2000年以前,财政部每年只安排标准补助费2400万元,2001年财政部标准补助费虽然增加到6600多万元,但与实际需要还是有很大差距。由于观念、体制和政策等因素,我国多数企业不太重视技术标准对贸易的影响,参与标准化工作的力度参差不齐,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在标准化领域中基本处于边缘位置。此外,我国民众的标准化意识不强,制定技术标准的社会基础薄弱,高等教育中标准专业设置与基础教育落后,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国家技术法规体系不完善,制定程序和管理工作亟待规范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技术法规,但体系极其不完善,与国外相比相对滞后,其中很多已难以适应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完整的全国各行业、各地区协调统一的技术法规体系,在我国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并且由于一些技术法规是由计划经济下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和部门文件转化而来的,因此与WTO/TBT协议条款规定的目标、范围及内容等不完全相符,甚至有很大差别,有相当数量的强制性标准达不到目前市场经济各国所遵循的国际标准。据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抽样统计分析,有40%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含有不符合WTO/TBT所规定范围的内容。
同时,我国技术法规的制定程序和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各部门缺乏全局性的宏观指导,导致制定工作不够协调统一,灵活性和开放性较差,透明度不够。灵活性差主要反映在不能针对涉及安全、卫生、环保方面的突发事件采取特殊程序,为缩短标准制定周期采取快速程序,以及无法适应技术发展较快领域的需要而采用类似于标准的文件(例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制定程序。开放性差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至今没有形成敦促WTO成员各相关方有效参与、最终达到各相关方意见协调一致的机制;二是尚未广泛吸收技术标准市场经济国家建立技术法规体系的经验。仍旧没有脱离封闭条件下制定技术法规的路径。透明度不够是指我国技术标准立项及标准的内容不能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让市场经营主体尽早知道,以便为企业及时调整生产,确立制度性的技术法规公告制度。尤其是人世后,要求对于跟贸易有关的技术法规应及时向WTO各成员通报,在此方面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技术标准总体水平不高,合格评定程序不健全,环境、卫生和动植物检验方面措施尚不完善
技术标准的制定和采用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由于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以及标准化组织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技术标准总体水平偏低,且时效性差,标准制定与技术研究严重脱节,有些行业和产品甚至没有推出本行业的技术性专业标准。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科研开发链条脱节,导致标准制定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和技术快速变化的要求,修订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调查表明,在我国,国家标准可继续使用的不足一半;在所采用ISO、IEC国际标准中,有78.65%是1994年及以前的标准,其中有736项ISO标准已经作废或失效;16.64%的国家标准需要进行整合;7.42%的国家标准应废止或降级为行业标准;超过1/3的国家标准存在问题、需要修订;广泛使用和在较大范围内使用的国家标准分别为26.47%和27.73%,刚过半数。而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更是少之又少,参与国际标准化制定工作的程度较低,对国际标准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容易受制于人。2004年国外一个研究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全世界的1.6万项
国际标准中,99.8%是由国外机构制定的,位居第一位的当然是美国,中国参与制定的不足2%。
同时,我国在其他标准的建立和实施方面也比较落后。与技术标准相配套的合格评定程序和认证制度尚不健全,我国认证认可体系虽已覆盖了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1和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HACCP)认证等,但缺乏相关法规和标准,认证机构工作不规范,保护国内市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尚未建立起来。在绿色壁垒方面,环保意识淡薄,环境标准偏低,环境标志和绿色包装要求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动植物检验检疫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检疫审批不严,检疫技术人员缺乏,检疫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缺少快速检测方法,对进口植物病害及所携带疫情的了解不够全面等。
上述问题导致我国目前在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进程方面,尚未达到理想阶段,相对薄弱的进口技术性贸易措施给我国的进口管理带来一定损害。
二、进口技术性贸易措施建立滞后给我国带来的损害
发达国家在不断加强构筑自身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利用我国技术标准低、认证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等漏洞,不断加大对我国不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的出口,不仅存在严重的质量和环保问题。甚至将一些有害物质带入我国,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利益、生命财产安全、国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导致更加频繁和严重的公共生态环境灾害,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外贸的贸易额、贸易量和贸易利益的获得,给我国的进口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目前,已经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内消费市场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我国进口技术性贸易壁垒门槛低,进口产品不符合国际标准的问题比较严重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外来入侵的有害物种已超过200多种,如杂草、昆虫、有害动物、病害等,世界最有害的外来入侵生物中,入侵我国的超过一半,侵害了我国大量的植物面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有一种造成松树瘟疫的松构线虫,随着货物的木质包装传入我国,造成苏、皖、粤、鲁、浙五省的局部地区瘟疫蔓延,直接威胁黄山风景区的安全。据统计,我国每年需花费7200万美元来控制鳄杂草的蔓延,这种杂草原来是从巴西引进来做猪饲料的,其蔓延严重破坏花园、甘薯地以及橘园。作为世界头号大豆进口国,我国在2003年进口的大豆达2074万吨,创历年之最,并首次超过国内产量;另外,鱼类、植物油、油菜籽、鸡杂碎等的进口量也都在猛增。这些并未进行严格技术检验和技术标准法规评定程序受检的产品的大量进口,给我国农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并导致一些疫病和虫害进入我国。
进口产品中的质量问题也很突出。2006年3月,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对13种国际名牌服饰的抽检结果,合格率竟然不到50%。而该局最新的进口鞋类质量检测结果则显示,有近八成的国际知名品牌进口鞋质量不合格,其中包括康拉汗、佐治、马丁鸟、其乐等西班牙、意大利国际知名品牌。有些知名品牌甚至在一些非常重要的部位出现质量问题,如钢勾心不符合标准要求,轻者造成皮鞋变形,穿着不稳定,重者会造成消费者穿着时摔倒、崴脚等人身伤害。更为严重的是,不少知名品牌标注的执行标准竟然是废止标准,但其售价却非常高昂。据《浙江市场导报》报道,一款佐治牛皮革面皮鞋,进货价为400元,在专柜的售价竟达到了2757元。
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尚且如此,其他进口产品的质量问题更是可想而知。2006年10月和2007年1月,深圳检验检疫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统一部署,先后两次对深圳地区的进口服装(包括男女T恤衫、胸围、内裤、衬衫、睡衣、长裤和婴幼儿服装等)进行质量抽查检验。抽查结果同样令人震惊,进口服装质量问题相当严重,多批进口名牌产品检出甲醛含量和PH值不合格(PH值超标可能会引起穿着者的皮肤过敏,尤其是对婴幼儿危害较大),而进口服装标签不合格率竟然高达91.4%,更是成为不合格的重点领域。不合格产品涉及22个品牌,14个国家或地区。这些抽检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反映了我国进口产品的真实情况,即由于我国进口技术标准低、检测手段落后、监管制度不完善,致使大量不合格产品进入,严重损害了我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二)我国环境标准低,进口管理相对混乱,致使大量废弃物和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进入,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严禁国外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废旧物质和危险品流入国内,以及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本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但由于企业经济利益驱动和道德法制观念缺乏,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弃物的事件,这不仅严重违背了控制危险废弃物的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国际公约和我国有关规定,还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近年来,西方国家不断通过出口贸易把环境污染物、危险品、工业和生活垃圾以及在本国已经被淘汰的库存产品直接输往我国,如报废的旧船舶、汽车、电缆、电器、废弃的军工物品、带有病虫害和传染病毒的服装、磁带等。
据统计,1990年我国的废物进口量为99万吨,进口额2.6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0.49%;1993年猛增至828.5万吨、15.75亿美元和1.5%;1997年的废物进口量达1078万吨,进口额29.5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2.07%,其中从美国、日本和香港进口的废物分别占到我国废物进口总量的24.25%、9.88%和5.58%。据媒体公布的统计数字,2003年我国塑料垃圾、废铁、废纸的进口量分别是1990年的125倍、50倍和21倍,由此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的危害,以及随之流入的病虫害和引发的工业垃圾走私等问题都越来越严重。
除此以外,一些外商为逃避本国政府严格的污染治理规定和高昂的环保税费,获取高额利润,利用我国环境标准相对宽松和环保意识不强的漏洞,相继在我国投资设立污染防治费用高、处理难度大或在外国禁止生产的污染密集型企业,如橡胶、塑料、化工、化纤、农药、制革、印染、造纸、电镀等行业。20世纪90年代初,外商在我国沿海地区兴建了75家生产泡沫塑料、灭火剂、制冷剂的企业,这些产品中相当多的化学成分是《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所禁止或限制的物质。根据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对全国三资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的分析发现,外商投资于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16998家,占三资企业相应指标的30%左右;其中投资于严重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7487家,占三资企业相应指标的13%左右,但其占污染密集产业中相应指标的40%以上。大量污染项目进入我国,在绿色壁垒下对我国的出口又构成了潜在危险。
三、加强我国进口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本国消费者利益,根据WTO/TBT-SPS协议建立起合理的、针对国外产品的贸易保护体系,是完全必要的,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我国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有关规则和法律条款,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进口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并从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以尽快改变目前我国在进口技术性贸易措施领域建设滞后的现状,减少进口不合格产品对我国的损害,保护国家利益、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一)树立标准化意识,积极推行技术标准化战略
1、加强对技术标准制定工作的统一协调管理
我国应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机构统一管理各有关部门、行业和产品的标准化工作,规范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程序,形成完善高效的技术标准决策体系。我国在《中国加入WTO有关质检工作内容的多边及双边承诺》中申明:“国家质检总局负责中国所有的与合格评定有关的政策和程序,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在其制定的合格评定政策和程序前须经国家质检总局授权。”因此,建议由国务院授权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负责技术标准的管理工作,起草制定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或授权其他部门完成,以法令或条例的形式统一对外,并通过商务部及时向WTO成员通报。
2、增加对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的经费投入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技术标准体系或者说技术性贸易措施,在宏观经济层面可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国家理应是其主要生产者或提供者之一。目前我国政府用于技术标准方面的资金相对不足,应加大国家财政对技术标准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将技术标准建设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体系中来,把技术标准经费归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内予以保障。同时,积极探索如何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对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研发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地扩充标准化经费来源。例如,可综合运用优惠信贷、税收减免或抵扣等经济政策,以及政府直接资助、与企业合作研究、奖励、补贴等政策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来。
(二)建立健全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1、参照国际规范建立和完善我国技术标准法规体系
一方面,及时调整我国现有的技术法规体系。对于符合世贸组织规定和我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予以保留,对不符合国际贸易发展形势或已经不适用的技术标准进行修订或废除,适当提高现行的某些规定过低的标准,以提升我国标准的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国际技术标准,借鉴发达国家标准化战略的经验,寻找差距,加快补充和完善我国尚未确立的标准和法规,健全合格评定程序,加快完善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标准。根据2002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十五”期间国际标准转化计划》,我国将在5年内使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的转化率达到70%,部分重要行业的主要工业产品的采标率达到75%--80%。直接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的做法实质上是一种廉价的技术引进,能够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符合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要。我国可以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国际权威标准化组织的标准,也可以采用已经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某些国家的标准;还可充分利用WTO有关条款,将外国企业难以达到而我国企业能够达到的标准制定为国家标准,为保护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而设置适当合理的技术壁垒。
2、完善我国产品认证制度,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建立互认机制
制定标准与建立认证认可制度是标准化工作的不同阶段,将认证制度作为产品市场准入的手段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我国技术标准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高度重视,并注意实现其与标准制定工作的紧密结合。一是要积极推行ISO14000和ISO9000系列认证工作,扩大认证产品的覆盖范围,适当加大对部分认证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其规模和实力,力争创建一批世界知名的权威认证机构和标志;二是尽快出台有关认证的法律法规,加强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督与协调工作,规范质量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保证认证工作能够统一、规范、有效的展开;三是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加强与国外权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签署产品认证、体系认证、实验室认可的互认协议,建立互认机制,实现相互认证。这样不但可以尽快完善我国认证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而且能够节省重复认证的高昂费用,还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以质取胜,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三)构筑绿色贸易壁垒,防止国外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和产业向我国转移
1、构筑绿色贸易壁垒,严禁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进口到我国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最隐蔽的非关税壁垒之一。针对目前外国不合格产品、污染品甚至有毒有害废弃物大量进入我国的严峻现实,我国应尽快提高环保标准,完善环境法律法规,构筑起合理的绿色壁垒体系,禁止这类物品继续向我国转移。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提高绿色技术标准,完善环境关税体制和市场准入制度,对不符合我国标准的进口产品征收环境附加税,或禁止进口;二是设立环境标志和绿色包装标志制度,促进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三是健全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对食品的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等的最高限量标准进行严格规定;四是实行绿色生产补贴,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对部分企业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
2、调整外资政策,防止发达国家利用国际投资向我国转移“两高一资”产业
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加快将外资政策从“招商引资”调整为“招商选资”,防止发达国家利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把“两高一资”产业转入我国。一是尽快建立高效的外商投资项目审批制度,重视环保审批程序,提高环保标准,视污染程度控制项目引进。对严重污染环境、治理困难或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投资项目进行严格限制,禁止引进国际上已经淘汰的重污染技术、设备、生产工艺。二是加强对现有外资企业环境生态效益的评估和审查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促进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环境污染。例如,对于超过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外资企业,依污染物排放数量和浓度收取不等的排污费;对于不能按期实现治理目标的企业,取消其优惠政策;提高罚款金额,促使企业更新设备、增加对环保治理设施的投入。三是采用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外商对生态、环保产业进行投资,积极引进防治污染、清洁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2007年2月份,我国贸易顺差继续保持走强趋势。续1月份贸易顺差158亿美元后,2月份的贸易顺差累计增加到了396亿美元,是去年同期贸易顺差的3.32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2%。2月份单月实现贸易顺差238亿美元,我国已经连续第34个月实现贸易顺差。
加工贸易出现向下拐点
外贸进出口总值29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6%。其中,出口1687亿美元,增长41.5%;进口1291亿美元,增长20.6%。我们认为进出口同比显著增加的原因是:一般贸易增长迅速所至。2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额1337亿,增长39.8%。其中一般贸易出口766亿美元,增长54.5%;一般贸易进口571亿美元,增长24%。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迅速。我们认为这是2007年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开始。
某些流行的观点一般会认为,中国的进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产生贸易顺差不可避免。但是,事实上,从数据分析上来看加工贸易同比增速在2004年到达峰值后,开始不断下降。而与此同时,贸易顺差却在2004年以后迅速激增。人民币低估问题逐渐变成了贸易顺差的肇因。但是,这又造成了无法解释的“人民币升值悖论”――2006年人民币汇率继续缓慢上升,当年升值2.97%,然而,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出现经典经济学的一般结论,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上升;进口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可见汇率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前国内外政经界所热衷于争论的人民币汇率低估问题实际上在短期内对改善中国的贸易顺差并无太大意义。毫无疑问的是,导致中国的贸易顺差激增的力量是多元的,汇率问题只是其中之一。我们现在应该讨论的是在中国贸易顺差激增的过程中,主要推动力量究竟来自何方,这样我们才能透过重重迷雾,对整体的顺差局势有更好的认识。我们对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做出以下三个判断。
一是中国的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力量是进口增速的迅速下降所致,进口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出现拐点;二是成本最小化的问题导致配件的本地化和加工原料的地域化,这样迫使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进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这将促使了进口增速进一步下降;三是如果不让中国通过技术进步进行产业升级,即使汇率进行改革也起不到想象中的减少顺差的目的,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放开对中国的进口限制,允许中国进行技术升级。
进口结构变化是顺差主因
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从2004年开始加速上涨,在1999~2004年间,大约每年保持在300亿美元左右,而在2004年达到了1000亿,到去年已达到了1780亿美元。与此同时,其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到了3%的水平。
我们认为贸易顺差扩大的关键是进口增速的下降。(如图1)
事实上,1990~2004年,进出口几乎是同步的增长,所以贸易顺差保持在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在2004年以后,进口增速的下降导致了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在下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出口增速在2005~2006年只比2001~2004年间减少了3%,而在相同的时间段内进口增速却下降了13%。
减少壁垒才能增加进口
所以减少顺差主要在于提高进口增速。我们认为我国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在于进口下降的过于迅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迅速进口迅速下降呢?
日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中国通过低估人民币汇率,提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同时使中国产品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人为的抑制了进口需求的增加。”
事实上,所谓“汇率低估”并不是中国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通过计量模型的检验我们发现解释变量的变化(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实际有效汇率,出口增长率,CPI变动率,滞后期的进口值)并没有显著的促使进口下降,而在加入结构虚拟变量后,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的进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在2004年之前的进口结构与之后的进口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是这一点导致了中国进口增速显著下降。
以下的数据可以给我们更加直观的印象,由于我国的出口中大约50%为加工贸易,我国加工贸易同比增速从2001年的15%,不断增长至2004年的峰值31%,然后开始下滑直到2006年的11%,下降了20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Foreign-Invested)的进口密度已经从2004年的峰值44%下降到2006年的41.8%。随着中国在产业链上位置不断上移,对于全球化配置资源的跨国公司来说,成本最小化的问题导致配件的本地化和加工原料的地域化,这样迫使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进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正是这一点促使了进口增速的下降。
另外,我国的对外贸易有显著的三角贸易的特点,即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经过组装加工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市场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生产原料的本土化,这种趋势也发生了改变。从整个亚洲地区进口的增长速度已经从2001~2004年的年均34%下降到了2005~2006年的16%,下降了18个百分点,而从日本、韩国和台湾的进口则分别下降了19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技术差距的缩小,在高端技术贸易对华出口限制,使这一趋势又进一步得到强化。
武汉纺织大学
[摘要]目前激烈的自然资源贸易竞争正影响着进口国政府和出口国政府的经济发展,各国政府也都努力解决贸易政策制定上的难题,从而缓解贸易摩擦。本文通过分析自然资源贸易的常规做法,对各国自然资源贸易摩擦的表现形式和主要原因进行探索。为了减少贸易摩擦,在国际市场中提升中国自然资源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相应的策略参考。
[
关键词 ]贸易摩擦;贸易竞争;自然资源
就目前世界各国家的发展状况而言,每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都在消耗着大量的资源。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推进了许多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使其需要更多的自然资源,因此,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日益凸显出自然资源更为重要。资源的不可再生是有限的,人们应当树立忧患意识,重视日益耗竭的资源和短缺的物质。本文所涉及的资源贸易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贸易。自然资源是保障国家长久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核心。而日益受到污染的自然系统,也面临着其生产能力的退化直至衰退,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和贸易竞争就更为激烈。通过对自然资源贸易制定合理的多边贸易规则和进行有效的全球贸易治理,减少国际自然资源贸易摩擦。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自然资源消耗过多会导致到我国自然资源基础的衰退,因此未来资源安全的走向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国际自然资源贸易的规模及地理方向
自然资源贸易主要包括可再生资源贸易和不可再生资源贸易。可再生资源贸易是指:森林资源、鱼类资源以及生物质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贸易。不可再生资源贸易是指: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矿产品贸易等,可再生资源贸易和不可再生资源贸易特点有大的区别,而不可再生资源贸易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本文主要是对不可再生资源贸易进行探究,而不会对可再生资源贸易进行探讨。
二、中国自然资源贸易的基本特点
2.1贸易规模扩大
据统计,中国自然资源进口值的世界份额正处于稳定上升阶段,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在中国的然资源进口值中矿产品和能源进口世界份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都较为重大,其中矿产品进口贸易值居世界首位,能源进口贸易值位居世界第四位。中国进口的大类商品主要有石油、煤炭、液化气和铁矿砂。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煤炭进口值比重较大,使得中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中国石油进口量也有较大的突破,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增长较为明显。中国铁矿砂进口量再创佳绩,进口量同比增长率有所提高,对外依存度上升幅度较大,并且占世界铁矿石进口贸易总量比重值也在逐年增长。
2.2来源地和市场高度集中
中国的巨大关联经济风险是由资源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资源对外依存度大等特征带来的,因此中国需要认识到达到双方利益、风险共享的发展原则,从而促进对中国境外资源规模的扩大利用。因此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应当充分发挥巨额外汇储备的作用,并通过加强资源外交,达到资源进口的多元化,从而达到资源进口的增加,减少贸易顺差。
2.3以国企为主
中国自然资源贸易过程中,国有经济占比尤为明显。在煤炭进口量中,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但仍以国有企业煤炭进口为主。中国国有企业进口原油占同期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比重正持续上升,并且中国国有企业出口焦炭占同期中国焦炭出口总量的比重也在大幅上升。这充分表明了我国自然资源贸易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来对自然资源贸易进行发展。
三、中国自然资源贸易存在的问题
3.1议价能力需要提高
中国的自然资源贸易过程中始终面临出出口国面对不同地区时采取的不同价格的计算公式,每当自然资源购进时需要多付出部分差价。这种亚洲溢价问题在削弱亚洲经济体系经济竞争力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亚洲经济体系的经济效益,而亚洲溢价问题并不仅仅体现在石油贸易方面,各国自然资源贸易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亚洲溢价问题的严重影响,而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亚洲自然资源不完善的定价机制。因此,中国作为自然资源进口大国,在自然资源进口贸易的国际议价能力有待提高。
3.2出口秩序混乱
目前中国自然资源出口价格低,导致了出口秩序混乱。中国出口产品中占主导地位的曾是资源型初级产品,其中中国最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于煤炭、石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电力等资源。但由于中国资源出口规模不断扩张,出口创汇压力下降,政府对于经济增长和业绩提升的需求,导致官员鼓励地方开矿,造成矿产资源大量出口,并使得中国矿产资源以过低的价格卖到国际市场。中国出口秩序的混乱,是导致中国资源储量消耗过快的主要原因。
3.3遭遇贸易摩擦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升,也导致了贸易摩擦的加大。对于中国的自然资源贸易摩擦不仅停留在准入向准出转移,更倾向于对中国出口自然资源类产品进行高额反倾销税的征收。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将有效解决在经济不景气下一些国家失业率高的问题。世界贸易组织在裁决过程中,明确分析了中国原材料实施出口税和制定出口配额限额,是严重违背国际贸易规则的行为,中国应当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加以改正。
四、中国自然资源贸易的应对措施
4.1制定合理产业政策
自然资源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政策的不合理,而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能够有效增加产品附加值,让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国家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通过一定的优惠与补贴来实现,达到提高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因此,应加大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生产型产品的进口。
4.2开拓多元化市场
通过开拓多元化市场,实现规避国际贸易摩擦。中国对于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应当采取相应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的措施,做到行之有效。实现政策的一贯性就是要对出口部分和国内下游企业的供应进行数量上的限制,同时也要重视对国内市场的开发。
4.3合理利用多边贸易规则
中国应当合理利用多边贸易规则和处理自然资源贸易摩擦,理性客观的看待和处理。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是首要的,有节有理的解决资源贸易摩擦和经济利益冲突。无论是国际规则还是各国实践,我们都应当树立正确的意识去解决问题,保障国家的长久发展,维护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马风涛,段治平.国际资源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述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69-76.
[2]刘珉,刘晖.自然资源贸易与贸易摩擦[J].物流科技,2013(03):38-39.
【关键词】进口贸易 进口定价权 进口地区结构 进口技术水平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自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蓬勃发展,其中,进口规模日益增加是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政府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我国进口规模日益增加,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近年来我国国家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进口政策的结果。例如,《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积极的机电产品进口促进战略的若干意见》(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2013年)等政策都明确指出要积极扩大进口规模。因此,为了使进口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的发展规划,需要对我国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我国进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进口贸易规模。在2001年~2013年期间,我国进口总额从2001年的2435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9499.9亿美元,2013年大约是2001年的8倍,我国进口占世界总进口的比例从2001年的3.9%增加到2013年的11.7%,增加了大约8%,进口规模在世界的排名从2001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2位。可见,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进口大国。
进口国别结构。从洲际地区来看,我国进口贸易主要来自亚洲,我国进口贸易的一半都来自亚洲,2013年,我国56%的进口来自亚洲,16%的进口来自欧洲,9.12%的进口来自北美洲。从具体国家来看,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是我国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我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的趋势整体都表现为增加的态势,2012年以前日本一直是我国进口最多的国家,2013年韩国超过日本成为我国进口规模最大的国家。2013年,韩国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9.39%,日本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8.32%,美国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7.82%,澳大利亚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5.07%,德国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4.83%,俄罗斯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是2.03%。
进口商品结构。如表1所示,在2001~2013年期间,中高技术产品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份额整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中低技术产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比例整体表现为日益增加的态势,目前是我国第二大进口商品;中等技术产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比例整体表现为日益下降的态势,目前是我国第三大进口商品;高技术产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比例整体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目前是中国第四大进口商品;低技术产品在我国进口中所占比例一直都是最少的,历年所占份额都小于3%。
表1:2001~2012年中国进口商品技术结构(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计算。
进口贸易方式。从所占份额来看,一般贸易进口所占份额一直都是最大的,而且,整体表现为增加的态势,在2001~2007年期间,一般贸易进口所占份额大约都在45%左右,在2008~2013年期间,一般贸易进口所占份额大约都在55%左右,加工贸易进口所占份额整体表现为下降的态势,所占份额从2002年的41.4%下降到2013年的25.6%,其他贸易方式进口所占份额基本保持稳定,基本在16%左右浮动。
进口贸易主体。在2001~2013年期间,虽然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所占份额一直是最大的,但是,我国进口贸易的主体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的进口份额整体表现为日益下降,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份额整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私营民营企业的进口份额日益上升。目前,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所占份额是最大的,私营民营企业进口超过国有企业,是我国第二大进口主体(见表2)。
表2: 2001~2013年中国进口的企业性质结构(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其中2013年为1-8月数据。
中国进口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进口地区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口地区结构过于集中的现象比较突出。从洲际地区来看,我国进口严重依赖亚洲,我国大约3/5的进口来自亚洲,我国进口在大洋洲和北美洲的地区结构最为失衡。从区域来看,我国在欧盟的进口过度依赖德国,在拉美的进口过度依赖巴西。经过测算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在亚洲地区的整体进口地区结构优化速度最为显著,其他所有地区的整体进口地区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但是,优化速度比较缓慢;我国在非洲地区的整体进口地区结构表现为恶化的趋势。
对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的依赖过大。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最多的产品一直是中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是对我国出口的第二大商品。总的来看,虽然发达国家在我国进口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发达国家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进口国,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对日本、美国、德国的依赖程度很大,这三个国家占我国高技术进口的半壁江山,这种格局在近十年基本没有变化(见表3)。
表3:发达国家占中国进口份额的情况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计算。其中,LT(低技术产品)、LMT(中低技术产品)、MT(中等技术产品)、MHT(中高技术产品)、HT(高技术产品)。
进口定价权缺失问题日益凸显。我国进口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带来我国对进口商品定价权的提升,相反,我国进口商品定价权缺失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商务部的报告指出: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存在“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现象。在国际市场中,虽然我国占65%的全球铁矿石进口量,但是,没有定价权,不仅是铁矿石,石油、铜、粮食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也面临类似局面,进口价格大部分都保持着极高的增长速度。作为最大的国际买家,在定价权上的缺失,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进口技术水平急需提高。经过测算发现,2011年,在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俄罗斯、南非、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土耳其、越南等13个国家中,进口整体技术水平排名前三的国家是俄罗斯、马来西亚和巴西,后三位为新加坡、中国和印度。针对中国来看,2000年,我国进口整体技术水平位居第3位,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而2011年,我国进口整体技术水平下降到第11位,仅高于新加坡和印度,进口整体技术水平排名下降幅度在13个国家中最大。可见,我国进口整体技术水平急需提升。
应对策略
提升进口定价权。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急需从外部进口各类不可再生资源能源、技术含量较高的制成品或者是半制成品,这些产品的进口对维护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都至关重要,但是,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般具有卖方垄断的特征,资源能源等产品出口国凭借资源禀赋垄断、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凭借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垄断向我国索要高价、垄断价格,作为买方的我国企业就会在交易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失去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话语权。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世界加工厂的地位来看,我国在今后的数年将继续大量进口农业型初级产品、非农业型初级产品、中等技术、高技术产品,以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消费的需要。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来说,由于不同类型商品属性不同,影响进口价格的因素也不同,我国政府必须对不同类型商品进口价格实施“分类治理”,即针对不同类型商品制定有差异的政策。
具体来看:第一,针对非农业型初级产品,我国要想提高进口商品的定价权,必须降低国际运输成本。第二,针对农业型初级产品,必须完善国内期货交易市场,提高期货交易规模。第三,针对高技术产品,由于发达国家对高端技术的控制日益严格,发达国家对出口高科技产品到我国的出口限制越来越多,我国要想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术是很困难的,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必须依靠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增加自主供给。这就要求我国增加研发经费的投入,培养大批高端研发人员。
优化进口技术结构。近年来,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进口整体技术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其原因是:第一,国内原因。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特点都是依靠规模扩张,而不是依靠质量提升。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导致我国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进展不大,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对国外较高技术的进口需求不足。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国内劳动力成本、资源能源成本、土地成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成本大幅上升,在“生产成本上升时期”或者“高生产成本时代”,大大压缩了一部分企业的生存空间,导致企业具有“去实业化”、“去制造业化”倾向。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微利企业可能就会进行多元化投资,不是把精力集中于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而是寻求新的投资领域,把资本投向金融业等新的行业,放弃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转而从事基金、证券等虚拟经济的运作。另外,为了应对高生产成本,一些企业还会选择把产业转移到国外。这些都会影响国内对国外高端技术的进口需求。第二,国际原因。由于各种原因,欧美发达国家一直对我国高科技出口实施限制政策,这直接影响了我国进口商品的技术结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进口特别进口高技术含量制成品,是利用后发优势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也是主要发展中国家都主要进口中高技术含量制成品的原因之一。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进军世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关键阶段,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进口技术结构优化问题,急需制定国家层面的进口战略,规范进口秩序,防范进口技术水平下降、进口技术结构恶化的倾向,提高进口的整体技术含量,优化进口技术结构,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建成工业强国。
实施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贸易大国、经济大国向贸易强国、经济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壮大势必会冲击现有的世界贸易格局、世界经济格局,从而出现贸易摩擦、中国、贸易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以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对我国至关重要,是我国贸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战略性进口以及进口市场多元化便是一个很重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增加从与我国贸易逆差国家的进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失衡问题;增加从具有中国言论国家的进口,可以让这些国家意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共享型的发展;对于某些特殊的进口商品,例如,不可再生资源(铁矿石、石油等)、高技术产品等,虽然这些产品只有少数既定国家出口,但是,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变进口市场地区结构、增加从其他国家的进口来提升我国进口的话语权。总的来看,与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一样,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将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新战略。
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目的是降低进口对部分地区过度依赖的风险、通过多渠道进口提升我国在进口中的话语权、增加从特定国家的进口以加强两国的关系等。基于进口贸易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制定新的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进口地区结构,推动进口地区结构多元化,适度降低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源、高技术商品的进口市场集中度,降低由于进口市场集中度较高带来的贸易中断风险,改善由于进口过于集中缺少定价权、进口利益过低的局面。
但是,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增加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减少从发达国家的进口,即为了提高发展中国家在我国进口总额中的比例,减少从发达国家的进口,因为发达国家生产的一些产品特别是部分高技术商品、中高技术商品,虽然发展中国家也出口相同名称的商品,但是,产品的质量有本质的差别,二者之间是不可能互相替代的。因此,所谓的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内涵应该是:优化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国的内部结构、发展中国家进口来源国的内部结构,提高同类商品进口来源国之间的相互竞争;我国进口商品中的非高技术类商品、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可替达国家的部分产品,可以从发达国家进口转移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针对高技术类商品的进口,我国必须从技术水平最高的发达国家增加进口规模,并重视进口来源国的多元化。
另外,对于消费性而非生产性产品来说,特别是与我国国内已有产品具有水平性差异而不是垂直性差异的产品,我国要发挥国内巨大市场规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加从“金砖国家”、我国周边国家的进口,提高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从而进一步形成我国发展带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崛起的局面与现实,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这既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体现,也有利于我国处理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很多人一直强调出口对一国经济的重大影响,而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往往只关注和分析贸易开放度、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很少注意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直到最近几年,人们开始意识到进口也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的经验研究文献也因此陆续出现。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以贸易利益的形式来把握的,根据古典学派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贸易利益主要是指进口利益,出口是获得进口的手段。罗默(Romer,1993)利用76个发展中国家1960年的截面数据分析了机器和设备进口对生产的影响。科等人(Coeetal.,1997)考察了通过机器设备进口而流向欠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效应。刘遵义(Lawrence,1999)在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100多个制造业中国际竞争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进口竞争刺激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一些文献还探讨了普通进口和技术扩散之间的可能联系(CoeandHelpman,1995;Keller,2001)。康诺利(Connolly,2003)用75个国家1965~1990年的专利数据代表这些国家的模仿与创新,量化了高科技产品进口对进口国(发展中国家)模仿与创新的溢出效应。针对我国进口与经济增长的互动作用,我国有不少经济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定性或定量分析。普遍认为进口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刘晓鹏,2001;张亚斌,2002;熊启泉、杨十二,2005;廖进中、邓海滨,2006;张亮,2006)。熊启泉和杨十二(2005)的“重新审视进口再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一文虽然应用了计量分析中比较前沿的研究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了进口贸易对GDP增长的动态影响及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杨全发等(1998)运用巴拉萨和费德等人建立的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出口的增长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陈家勤从进口依存度和进口GDP增长弹性分析,得出我国进口的增长在GDP的增长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王建峰等依据已有的有关研究结果、数据、现实和历史经验提出对我国现行出口政策重新进行定位和调整,重新审视出口导向政策等等。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再次对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当前适当增加进口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利用Eview5进行协整分析来检验进口对GDP增长的作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出口导向性的战略政策,不遗余力的推行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对外贸易政策,这在很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中国现行的对外贸易政策提出严峻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缓慢,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反倾销和贸易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者,出口贸易环境严重恶化。据统计,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0%,在如此高的贸易依存度下,增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而一味追求产品出口创汇则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威胁。过去,我国外贸政策主要放在规模与速度的增长上,追求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使企业片面强调多出口,多创汇,少进口,节约使用外汇,从而导致出口商品供给的急剧增加,价格迅速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出现“贫困化”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保持以往的出口策略将会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破坏良好的国际环境,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这些问题,就要转变对出口的态度,适当的增加进口。依据很多国家发展经验,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各国宏观政策的实施依据国情进行,因此我们应立足国情来正确看待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1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亚当•斯密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交易生利)。大卫•李嘉图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约翰•穆勒认为,通过贸易可以得到本国不能生产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材料,同时推动国内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产品进口造成新的需求,刺激和引导新产业的成长。
受古典经济学家上述观点和理论的启发,后来的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进口贸易对经济的带动问题。D•H•罗伯特逊和R•纳克斯认为资本品的进口使该国取得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它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马克斯•科登提出的贸易对经济增长率影响效应理论,认为如果大量进口投资品,会使国内投资品相对价格较低,投资成本下降,而投资率的提高无疑会带来经济增长率的上升。
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开始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将经济增长引入这一分析框架,把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研究技术变动、进口贸易、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认为,技术通过中间产品的投入产生扩散。如果一国的R&D活动产生新的中间产品与现有的中间产品不同,或比现有的中间产品更好当这些中间产品出口时,进口国的生产力就会通过其贸易伙伴的研发效应和技术扩散得到提高。
2数据、模型与实证分析
分析所使用的样本选取1985~2006年的有关数据,数据来源于2007的《中国统计年鉴》。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按进口(M)、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指标,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不满足传统的多元回归或其他方法对数据平稳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变量之间没有关系,也会由于非平稳的序列带有趋势而显现一定的关系,这也是所谓的“伪回归”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加以避免。另一方面,以多元回归方法为代表的实证方法是事前假定,即先假定变量存在因果关系,然后进行验证;而协整分析则是事后假定,即先判断单整阶数,只有变量间单整阶数相同,或不同阶数的变量经过组合后,理论上可能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才可以假定方程式。笔者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取我国1985~2006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计量分析,在进行数据分析时,GDP按当年汇率折算成美元。为了更容易得到平稳序列,分别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这可消除各个变量之间的异方差性,使趋势线性化,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为考察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采用GDP、M的自然对数形式,分别记为LnGDP、LnM。
2.1样本数据描述性分析
从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对数图(图1)来看,在1985~2006年,我国进口贸易成上升趋势,LnGDP也呈上升趋势。序列表现不平稳,即序列使非平稳时间序列。LnGDP、LnM一阶差分后,由图2表明,新得到的数据序列没有明显的上升、下降趋势,调整后的时间序列趋于平稳。
2.2样本数据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计量分析时,首先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AugmentDickey-Fuller)检验。
由于ADF=-1.739381,大于1%临界值,所以LnGDP是非平稳的,ADF=1.737057同样大于1%临界值,所以LnM也是非平稳的。进一步检验变量一阶差分序列以确定变量的单整阶数,在一阶差分中LnGDP、LnM的ADF值均小于5%临界值,因此它们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即LnGDP、LnM为一阶单整变量,可以进行协整关系检验。D-W值在2附近,表明时间序列是非自相关的。
2.3Granger因果检验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用经济计量方法检验可得。将LnGDP、LnM数据调入Eview5.0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进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即进口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所以笔者在做协整分析时可以根据经济学有关理论,将进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原因来分析。
2.4协整分析
前面的单位根检验表明,我国GDP和进口贸易总额数据都是一阶单整的,他们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LnGDP、LnM之间有长期稳定关系。根据最小二乘法,可以定量确定LnGDP、LnM两者之间的方程。
LnGDP、LnM之间协整回归方程:
其中括号内给出的数字是t值。根据t值、R2值,可知回归方程解释能力较好,残差项有较强的一阶自相关性,进口每增长1%,GDP就随之增长1.123%。
进行协整检验,就是检验回归方程残差序列的平稳性,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协整的;反之,则不是协整的。其检验方法就是采取单位根(ADF)检验。假定方程的残差表示为e。
在做单位根检验时,一般在5%拒绝零假设,即序列平稳。从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看,e在5%、10%的置信范围,其ADF值均小于置信值,接受零假设,说明e通过了单位根检验,表明e时间序列平稳。进而说明LnGDP与LnM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与进口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3结论
通过对我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分析,以及根据GDP、M因果关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协整分析,可以看出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尽管各自的增长是非平稳的,但LnGDP与LnM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进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进口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进口增加1%,会引起经济增长1.123%。当前出口导向的政策不仅为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很多问题,而且大量的出口初级产品导致我国资源外流,降低了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而适当增加原材料、设备、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进口,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及资源使用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还可以缓和我国收入分配恶化的趋势,从而提高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另外,当前的外汇储备为我国增加进口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因此,要对我国的进出口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不能一味的强调出口、强调顺差、“重出口轻进口”,要认识到进口对GDP的拉动作用,保持进口与出口的均衡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出口价格;利润空间;生产成本;贸易纠纷;定价权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材生产国和消费国,已占据全球近40%的钢材产量。资料显示,从1996年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以后,中国钢产量连年增长,并一直保持钢产量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伴随着我国钢材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的不断扩大,钢材业也成为国了际贸易保护和救济措施的“重灾区”,迄今为止,钢材业受到反倾销、保障措施、调查等贸易救济措施的诉讼案件居高不下,涉案金额数亿美元,涉及多个国家,其中以美国和加拿大为最多。
一、我国钢材的进出口贸易概况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一个钢铁进口大国。如表1所示,1980~2005年的26年中,中国净进口钢材为2.95亿吨,净进口金额1474.14亿美元。2006年,我国第一次成为钢材净出口国,由以前持续几十年的钢材净进口国一举变为净出口国,当年我国净出口钢材2450万吨,钢材贸易顺差64亿美元。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我国出口钢材平均单价为610.2美元/吨,进口钢材平均单价为1071美元/吨,价差为461美元/吨。这说明我国钢材出口的附加值很低。钢材出口附加值低、出口价格低这一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又会导致一系列其他问题,比如说反倾销、反补贴案件的增加等。
我国钢材进出口贸易中存在问题如下。其一是总量方面存在问题。从2006年起,我国首次在钢材国际贸易中实现净出口结余,2007年、2008年至今,我国钢材净出口总量一直呈加速上升趋势,这个结果会导致我国钢铁企业对出口依赖过大。其二是价格方面存在问题,相比我国钢材进口平均价格,我国钢材出口平均价格过低。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钢材出口价格相比进口价格,一直存在很大的价格差,而且这个价格差额呈现除了递增的趋势,这大大缩减了我国钢材出口的附加值,缩小了我国钢铁企业的出口利润空间,导致我国钢铁企业在出口贸易中没有获得应有的利润和优势,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这又引发了国际上对我国钢铁企业反倾销、反补贴等一系列的诉讼,影响了我国钢材对外出口贸易,所以,出口价格的问题是我国钢材进出口贸易问题的关键。
二、导致我国钢材进出口贸易问题因素分析
导致上述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钢材出口量大导致出口价格难以提高
根据经典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当一种商品的厂商扩大生产供应,而使这种商品供给数量增加,但需求没有变化时,这种商品的价格就要降低。
万季飞表示,“人世”十年,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系愈加紧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而稳定的市场,为各国的投资者带来了机遇,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十二五”期间,面临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在对外进出口贸易方面也面临着调整结构、平衡贸易以及发展低碳经济、开展环境保护的问题。还要在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避免企业风险,包括人员的风险,这些都是今后五年很重要的事情。
首先是要解决结构调整问题。万季飞表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主要是贸易结构的问题。我们现在出口靠的是大宗的、低附加值的产品,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确确实实是可以扩大就业,但是存在着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费的问题,在全世界造成了一定的贸易摩擦。不少国家都在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贸易保护,“所以当今第一件事就是要调整贸易结构,减少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我们的出口还是要靠高新技术,要积极鼓励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
第二就是要解决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他表示,“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重视进口,改善进口的结构。这其中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鼓励进口高新技术。”
第三是在“十二五”期间要发展清洁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应该多引进一些环保、低碳的技术来使我们国家走一条绿色经济的道路。“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是我们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很有潜力的一个领域。希望尽快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将出口的重点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向农业的深加工、精加工产品,转向节能环保的产品,转向大型成套的设备、服务外包等等领域。”
最后是“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万季飞表示,现在风险很大,怎样正确引导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比如走出去的劳务人员能不能得到保护是很突出的问题。
陈经纬委员:
建议拿出部分外储帮助企业“走出去”
“我国的民营企业‘走出去’,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融资问题。另一个是企业在国际视野、贸易惯例以及不同国家的法律、税务、人文等方面还处在一个薄弱的环节。”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国商会会长、经纬集团主席陈经纬接受采访时表示。
陈经纬委员说,庞大的外汇储备是好事,但也会衍生出很多问题。所以,拿出一小部分来支持民企,通过香港这个平台,到国外去投资发展,是一件势在必行的好事。一方面能够有效的使用一部分国家的外储,另外也能配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的目标。
陈经纬委员说:“我们把庞大的外储买了外国的国债,信人家,不如信一下自己人,让这些企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做出贡献。中国人在海外投资,我们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都是落地归根,最终这个还是我们中国的。”
王健林委员:
建议降低奢侈品进口税
全国政协常委、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阐述最近大家关注的进口税问题时表示,中国在进口环节对奢侈品征收高额税收,导致国内外同类商品的巨大价差。他认为,“降低奢侈品进口税利大于弊,能给中国经济带来诸多好处:一是有利于培育中国高端消费市场。市场规模扩大将促使世界品牌将设计、测试等关键环节放在中国。二是能带来销售商品的巨额税收。此外,还可创造大量就业,并有利于打造中国内地的购物天堂。”
基于上述理由,王健林建议由国家商务部牵头,组织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降低奢侈品进口税的政策,并且降低税负一步到位,使其与国际接轨,全力打造中国内地的购物天堂,扩内需促消费,加快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谢旭人:
运用出口退税的政策和措施,改善进出口贸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