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标准

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标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7 15:55: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标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学影像科质量控制标准

篇(1)

作者:苏汉新 马少群 刘培成

我院医学影像科于2005年9月创建了小型PACS系统,经过近6年的应用,对科室的目标管理、质量控制、学科发展、临床教学、人员培训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结合使用该系统的体验,探讨医学影像科开发小型PACS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硬件配置

(1)X线机:日本岛津XHD-150型、日本岛津MUX-100G、德国西门子MOBILETT II、匈牙利NEODIAG-NOMAX等;

(2) CT机:美国GE BSD Elite Select 16排螺旋CT诊断系统、德国西门子Somatom AR.C 全身CT机;

(3) CR系统:美国柯达850系统;

(4) 骨密度仪:美国RA OsteoGram;

(5) 激光相机:美国Kodak DryView 8900、5800各一台;

(6) 服务器:Dell .Jc XP Pro SimpChn 082;

(7) 医学影像工作站:4套。每套包含:计算机1部、2个专业液晶显示器(一个用于图像显示,一个用于书写诊断报告)和一个激光打印机。

2、软件配置

(1) 操作系统:Windows XP Professional;

(2) 开发软件:川大职能软件公司研发的Esaywork;

3、PACS系统组成结构

我院创建的是局部开放式PACS,仅是服务于医学影像科的局域网。其设计、布局主要根据科室具体工作实际、现有设备配置来定。主干网为以DICOM 3.0为接口的24口网络交换机连接各个信息点,直接连接到CT机、CR系统、骨密度仪、激光相机、服务器、及4套医学影像工作站上,实现影像信息共享。

4、硬件拓展

医院发展后,如果再引进DSA、MRI等大型现代影像设备,该系统也备有预留接口和相应链接软件,以实现大影像的综合兼容目标。

结果

我院PACS系统创建后,普通X线检查、CT、骨密度测定等医学影像工作可在PACS下一一展开。各类设备的图像进行采集、储存、传输、显示,都是严格遵循医学影像数字影像通讯DICOM 3.0标准进行的,从而保证各类信息传递的顺利畅通。

图像的调取是通过各个工作站与服务器之间进行,各个工作站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但彼此间图像资料、诊断信息则是共享的。影像科医师能在各自的工作站上进行阅片分析、图像比较、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文字处理、信息查询及胶片打印等系列工作。

图像的储存可以CD、DVD及硬盘等介质形式选择性的进行,以达到保存目的,以便多年以后提取、查阅。

通过这几年的使用,该系统运行稳定,故障率低,体现了设计理念中的系统结构简单、性能稳定、操作方便、设置灵活及可扩性强等特点,为今后建立全院性信息管理系统(HIS)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讨论

PACS是基于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旨在全面解决图像的获取、存档、传输、显示及处理的综合系统。PACS系统可将各类医学影像设备产生的医学图像以数字的形式存放在图像库中,用计算机实现图像的存取。建立PACS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影像资源的信息化、共享化,使医务人员能够方便、完整地获取影像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应用PACS的优点:

(1)操作简单、方便,获取图像快捷,工作效率高;

(2)图像处理功能强大,病变显示变得容易,减少疾病漏诊率;

(3)利于图像调阅及查询,可进行影像资料的长期保存;

(4)实现图像传输,利于教学、科研及远程会诊,达到资源共享;

(5)利于科室管理、质量控制,使医学影像科工作流程科学、合理、简洁;

使用PACS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防止计算机病毒侵袭:表现使在用U盘等介质进行拷贝图像;

(2)计算机自身运行不稳定,造成死机,影响工作;

篇(2)

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抓好落实

要提高超声诊断质量, 必须做好规范化建设, 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国家《执业医师法》、《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医疗技术操作常规》等法律法规, 持证上岗。设立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 使影像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对各项检查以《超声技术操作规范》为指导, 规范操作规程, 对操作步骤、方法、程序、结果、图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等检查设立绩效考评机制, 有效进行质量控制, 量化管理, 科学地统计、规范各脏器及常见疾病的检查范围。

2 学科基础建设, 人才是关键

2. 1 无论超声设备如何发展, 科室的持续发展, 取决于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及合理的梯队建设。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晚成熟期。必须分析科室人员的构成及其优势, 做好职业规划及培养方向。从事超声医学工作的人员来源于临床医学及医学影像专业, 专业的不同, 知识结构会存有差异, 临床医学毕业生临床知识相对丰富, 但影像理论基础原理欠缺, 而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影像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熟悉, 但临床知识存在不足。不同的院校、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要求, 对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 强调临床技能的学习;鼓励参加医院临床知识学术讲座, 增加临床知识。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强调超声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影像专业知识的学习, 打牢基础。活跃的学习氛围, 形成专业互补, 强化了综合素质提高。

2. 2 加强在职培训, 全面开展医学继续教育,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提高专业技术。①打牢基础是关键, 对新入职影像专业毕业人员, 采取岗前临床科室轮转 , 学习临床知识, 拓宽视野, 建立临床思维方式, 了解临床不同专业超声检查的目的所在, 了解本院临床科室发展水平及开展的新技术;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在了解超声专业的基础理论、超声解剖、仪器操作检查方法后, 采取到其他影像专业短期轮训, 了解其他影像专业特点, 诊断优势, 建立大影像概念, 充实和拓展思维模式。在强调理论培训的同时 , 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规范与提高, 要求大家勤于实践, 规范操作并不断熟练。②适时选派工作作风扎实, 安心本职工作, 有上进心的技术骨干到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进修, 进行系统的规范化训练, 并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及科室专业的发展需要, 选派参加不同的专题学习班或提高班, 将让个人的成长与科室的发展前景结合, 激励其发挥更大的工作、学习热情, 使科室人员“人人有专业, 人人有特长”, 既避免了内耗, 又提高了科室整体技术力量。③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 撰写论文。撰写论文的过程也是对一个疾病深入学习的过程。中级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全军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 让大家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 开阔视野。④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指导工作, 举行专题讲座等。以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 提高技术水平。

3 强化随访工作

超声诊断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随访临床的最终诊断来印证。通过随访, 进行回顾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平时将个人随机随访与科室集体随访纳入常规工作, 统筹安排,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科室安排专人、专门时间, 下病区或病案室, 针对不同的临床科室、某个病种等进行统一的随访, 并统计分析随访结果,根据超声诊断阳性符合率指导科室的下一步工作;个人随访随机性比较大,尤其是个案,只有共享才能共同认识该疾病, 所以随访结果的回报交流, 共同提高尤为重要。完善的随访制度纳入科室质量控制体系,每月进行随访工作的检查与考核,才能确保随访顺利实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随访结果分析超声检查的符合率, 评价超声检查质量。如果超声诊断与病理或手术结果相符, 则总结经验,加深印象, 增强信心。如超声诊断与临床不符, 则分析误诊原因, 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4 规范化留图

超声检查中普遍存在存图的随意性, 尤其患者较多时。为了提高超声质量, 必须规范化存图, 与诊断有关的阳性或阴性切面, 应做图像储存, 记录并存档。图像质量要清晰, 掌握仪器各项物理参数的调节, 熟悉已设置的不同脏器专用软件, 根据个人习惯及患者条件, 调节图像在最佳状态。在眼球或产科检查时, 严格按照规定的安全声功率输出。对于异常图像保留相互正交的两个切面, 杜绝了以往随意性存图检查中因漏查器官结构而造成的漏诊, 对异常的动态变化和前后对照分析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 同时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证据, 规范化存图使规范化检查真正落到了实处, 规范化存图成为超声检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规范书写报告

超声检查报告书写质量体现了检诊水平。报告单作为一次检查的结论, 必须将实际情况用图文的形式报告给临床和患者。一般项目要齐全, 真实, 必须实名制。必要时, 加填仪器型号、探头类型与频率, 检查方法与途径(如:经直肠法)。描述检查内容时术语应科学化、标准化, 文字简练, 描述全面、客观, 严禁加入任何主观判断, 既不武断地以图像诊断疾病, 也不要过于随附临床资料, 杜绝先入为主, 先有结论再有图像描述的思维模式。超声提示或诊断明确提示物理学诊断, 除十分明确的病例外, 不做病理学诊断, 可以提示数种需鉴别的诊断。

6 树立服务意识

超声检查主要是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要树立为临床服务的理念, 多与临床医生沟通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其实与临床医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学习临床知识的过程, 只有结合临床才能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才能谋求正确答案, 达到为患者负责的目的。

篇(3)

常言道:一副图画胜过千言万语。这从侧面说明了影像表达的丰富和形象性。医学影像作为重要的医学诊断依据,在电子病历(EMR)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随着电子病历系统应用的逐渐深入,怎样在电子病历系统中集成PACS影像成为医院和厂家都关注的话题。

按照通行的理解,电子病历应集成病人的全部信息,包括HIS提供的病人基本信息以及CIS各系统提供的数字、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这些集成的信息,获得授权的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调阅共享。在实际的实施项目中,影像数据与EMR的集成仍然面临很多难点。

PACS与EMR集成的技术难点

首先是影像数据规模的问题。医学影像数据的规模很大,如果完全在EMR系统中再保存一份拷贝,会给EMR的存储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也会造成存储的冗余和浪费;

另一方面是影像数据一致性的问题。海量医学影像数据加上复杂的数字化阅片技术,使得各级用户对影像提出更高的要求。怎样保证数字化影像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有一致的显示,是保证影像信息准确性的重要前提。

利用WADO实现EMR对影像的浏览

众所周知,DICOM是医学影像的国际标准,实际上DICOM是一系列与医学影像传输、显示与交换有关的标准族。其中一项名为“DICOM持续对象的Web访问”(Web Access to DICOM Persistent Object,简称WADO)的技术,为在EMR或者其他系统中嵌入DICOM影像范围提供了较好的支持。

WADO是基于标准的HTTP协议,使用HTTP GET方法。这使得WADO实现不依赖于特定的WEB服务器,支持HTTP 1.1的服务器就可以了。WADO提供了一种给予WEB网址(URL)来访问DICOM对象的方法,一个典型的WADO访问如下所示:

WADO的访问参数选项很多,主要可分类如表1 所示。

从表1中的参数可以看到,WADO不仅仅提供了DICOM影像对象的定位策略,还能够对影像传输、质量控制和显示设置予以明确。正常情况下,既定的WADO URL,返回来的结果是一致的,WADO作为DICOM标准中的子集,能够保证不同PACS系统间兼容的访问接口,这也为其他系统(包括EMR)集成PACS影像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在WADO技术的支持下,在EMR中集成PACS影像变得相对简单。PACS系统的对象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影像对象,而应该是在PACS阅片诊断模块中集成WADO功能:影像科医生选择需要的影像区域,系统自动将各种参数生成,打包成一个WADO URL。EMR系统保存的是WADO URL,而不是体积庞大的影像本身。为了保证影像结果的可靠性,还可以将校验值同样保存起来(如 MD5值),访问的时候进行对比校验。如果不一致,则需要高一级管理员的介入。

在EMR中使用WADO来访问影像,不再需要额外的DICOM浏览器,直接看到是与影像科一致的影像结果。从效果上看,EMR中仿佛存放着诊断影像的快捷方式,一点即可访问到需要的影像部分。这种能够保证一致性的按需访问策略,是EMR中集成PACS影像的上佳选择。

WADO技术局限性的解决方案

WADO技术的局限性在于它难以实现良好的交互。对任何一点影像的调节(如区域的扩大,窗宽窗位的改变等)都等于生成新的WADO URL,PACS服务器重新进行计算和传输。如果需要在EMR中向医生提供影像二次处理的功能,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处理带来的网络带宽压力:每一次参数的变化,都意味着一张新的图片在网络上传输。

要缓解带宽的压力,最直接的考虑是引入有损压缩。怎样在有损压缩的前提下保证影像质量,加拿大有一项研究成果很有借鉴意义。这项研究在Sunnybrook医院进行,有9个省份的100名放射科医生参与,使用的PACS系统基本涵盖了业界主流的DICOM阅片软件。通过对有损压缩的医学图像综合使用客观测量和主观对比评价,并考虑了不同科室需求,该研究给出了表2的压缩比建议。

篇(4)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学科建设 继续医学教育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工作,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根本和基础。学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步发展,是专业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在学科建设中的特色所在,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循环互动,才能推动医学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1]。

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包含有:“学校致力于创造培养学生自我依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平台”。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含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为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终身教育制度[3]。

1 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 radiography, 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 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 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 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 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 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 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转贴于

(6) 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 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学科力量雄厚,学术造诣较深,结构合理,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好,形成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医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22人。近5年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科研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中华级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卫生部视听教材2部。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一贯注重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2001年以来,学校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建设投资60余万。国家教育部985工程 Ⅰ期拨款400万用于我校“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985工程 Ⅱ期拨款800万用于我校“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充足的经费保证对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及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相互支持和互相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态势,使学科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蒋健敏.建立创新教育模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7(4):216,235236.

[2]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5,(2):1113.

[3]王宪,周卫红,孙翠银.对综合性医院继续教育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6):2627.

[4]季仲友,倪系和.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及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2):1314.

[5]张京萍,张超.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六年实践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4):13.

篇(5)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放射科主任

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在以电子科技迅速发展为基础的医疗信息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影像科的信息系统建设越来越受到医学信息从业人员的关注,可能需求巨大、商机无限。随着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影像信息存储和传输系统)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影像数字化、网络化似乎正在赶超国际水平。但是,我国许多医院的影像科实施PACS之后,在一线工作的影像科医师仍然不断抱怨许多的不方便,有的甚至仍然在采用胶片进行阅片诊断,无胶片化的影像科似乎遥遥无期。患者也没有感到从影像检查到结果取得的时间有所缩短,影像科管理者仍然在依赖手工登记、统计患者数量和经济信息。一方面在高歌猛进,另一方面具体的实践似乎问题确实不少,信息从业者与影像科医师之间,似乎存在一些隔靴抓痒的现象。在从事PACS/RIS建设多年之后,本人觉得现状需要重新定位,对于RIS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理念和观点,在此赘述和分享,期望对信息工程从业者和影像科医师、影像科管理者有所帮助。

RIS现状:崎岖山路开跑车

RIS(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就是影像信息电脑软件系统,是为影像科工作流程而设计的联网管理软件。RIS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随计算机和网络的诞生在国外出现。由于RIS在国外影像科普遍应用的时候,影像科的影像数字化问题尚未解决,而且图像信息的容量较大,计算机还能力有限,导致最初RIS的概念基本只包括文字和数据的信息概念,不包括图像的信息。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预约登记时间安排、检查收费、分诊、诊断报告书写归档、二级审核、患者查询、统计分析、报告打印及分发管理、主任管理等,后来陆续增加了资料维护、借片管理、库存管理、决策支持、医生排班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配置和故障记录等等软件模块,基本涉及了影像科的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国对于RIS的认识,有滞后之嫌。

一是因为国外的影像科概念与国内差别较大,我们现在国内很多地区还在以设备为分隔基础而形成了CT科、MRI科、放射科、超声科等等格局。国外的影像学科,文字上一直都是Radiology,但是概念上涵盖了普通X线放射、CT、MRI、介入、放射治疗、核医学等综合性的大影像学科,兼具诊断和治疗。医师和技师的工作绝然分开。医师分神经影像、胸部影像、腹部影像、乳腺影像等等许多亚学科。而且在具体的影像诊断工作中,都是采取口述录音之后由秘书为其打字输入成文的形式工作,医师读片之后,只需审签诊断报告。因为国外医师没有职称之分,所以没有二级医师审核报告之说。

二是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行业的广覆盖、低水平特点,医院仍然基本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运转,政府投入不足,又严格控制着医疗收费价格,各医院都面临经济上的巨大困难和医务人员繁重的临床医疗负荷。这样的现实情况给医院运转过程中的电脑网络建设带来了极大的经济阻力。我国的医院体制中,还有划分临床科室与辅助科室的说法,将影像科与实验室检验科室同等对待,影像科医师不被重视,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室医师相比低人一等。而且电子化的信息网络管理,表面上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

因此,RIS的建设,在许多医院都是非常滞后的,甚至医院在PACS大潮之下,考虑引进PACS的时候,影像科根本就没有RIS系统,造成一方面影像科医生仍苦于手写报告的繁重劳动负荷,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的PACS系统对日常工作流的改善帮助不大,不少影像科医师认为PACS不好、没有用。

我国PACS,以国外供应商居多,大多直接引用国外成熟产品到中国市场销售,由于国外的RIS在PACS之前已经走过20年左右的历史,为影像科日常服务的功能模块已经非常成熟。后来的PACS加入,对于国外的影像科医师而言,可谓是如虎添翼。但是,在中国,情况却非国外业者想象所及。只有PACS而没有RIS的良好配合,其实事倍功半,PACS投入巨大,就像在不断堵车的崎岖道路上开跑车,有劲使不上!

国内PACS在近10年中蓬勃发展的现状,似乎完全淹没了RIS建设的重要性。其实,国外RIS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在计算机问世开始就以网络化信息系统的整体、便捷、共享的形式呈现在影像科医师面前的。有了PACS之后,在RIS的基础之上,顺理成章地接纳PACS的全面实施,共同为影像科临床工作带来翻天覆地的全数字化革命,助推影像科医师的工作方式快速改变。

但是,国内PACS推广之后的当今,许多概念上的问题、国内外就医流程上的不相同的现实、电脑网络化软件的本地化配合等等问题都冒出来了。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PACS的临床应用实效。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RIS的重要性。

1.RIS的功能和重要性大于PACS

RIS顾名思义就是影像科信息管理系统,其实PACS就是影像科信息的一部分,只不过PACS的体量很大,价值很大,以至于医学信息从业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关注PACS。其实在电脑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硬件已经不再是问题,PACS/RIS的真正价值在于软件的功能。图像信息容量很大的事实,逐渐被硬件的便捷、易得所克服。在这样的背景下,RIS的功能逐渐需要我们重新认识。

2.RIS是影像科整体运行的框架,PACS只是其中一部分

RIS要承担影像科就诊流程管理和优化、诊断报告书写、影像科工作量和经济收入管理、工作人员管理、影像科医疗质量管理、影像科教学和科研的管理等等众多的功能,其便捷化是值得不断探究的课题。因此,RIS本身的功能需求,已经远远超过PACS的功能需求,在功能为主导的价值体现认知下,RIS将会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

3.国内RIS发展不及PACS

国内的RIS还在幼稚状态下缓慢前行,与国外的水平相差甚远,需要我们快步推进。PACS在这几年的发展,很多厂商将国外的PACS介绍到中国来之后,确实很快提高了中国的PACS水平,国内企业的PACS功能开发,也急起直追,水平不断提高。但是,RIS由于电脑硬件要求低,注重功能开发,与医疗环境及影像科室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功能的需求个性化很强,都造成RIS的边缘化。但是,影像科的实际运转,一刻都离不开RIS,RIS必须回归前沿,站在管理高度予以重视。

RIS质控:越细节,越精彩

1.RIS为影像科医疗质量控制和管理服务

RIS的功能,数不胜数,涵盖影像科工作的方方面面,从预约登记、技师确认检查技术、医师书写诊断报告、登记人员分发诊断报告和胶片等等流程的电子化管理,到教学、科研的软件集中优化和提供便利,在到科室领导层的患者、医者全面运行监管和决策参考,都需要强大的RIS功能配合。这些功能的实现,本身就是RIS质量的体现。但是,影像科还有重要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流程中的各环节质量监管问题,因此,影像科管理者特别需要将质控工作融入RIS,实现电脑化联网的质量管理。

上海市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中心在2011年出版的质控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将科室质控管理的所有工作电子化、网络化。具体来说,要将科室的所有规章制度、操作常规、管理规定在科室RIS网络中每一台电脑上可以查阅,质控小组成员每月的质控抽查结果也要联网填写和永久数据库保存。对于摄片质量的评价,要实现双盲的联网抽查评片和统计评比。对于诊断质量,要求RIS联网随访单填写和电子化保存,将患者手术结果、病理最终诊断,连同患者症状、体征、主要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诊断结果,都通过联网的系统进行电子化自动填写和结果统计,实现对医师诊断质量的统计考核。通过这些电子化的质控措施,实现质量监控和客观评价,对于技师、医师而言,都是很好的鞭策作用,对于管理者,是强有力的管理手段。

RIS之于患者、登记人员、技师、医师和科室管理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如果软件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这些具体工作人员的需求,为他们的具体工作带来便利,工作效率就会提高,质量就会提升,大家就会乐意去使用,乐意去推广,RIS就与影像科医务工作者分不开了。

2.RIS本身的质量控制

数年以来RIS的功能开发、进展缓慢。这里有影像科管理者投入精力的不足,也有电脑软件从业者不能很好理解RIS与PACS关系的因素。厂家注重推销,不注重与普通放射科技师、医师的沟通。影像科主任在繁忙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难以抽时间研究软件需求。加上PACS在宣传、招投标、市场分量等方面的优势,RIS基本属于辅助的配角,RIS的功能和质量监管基本空白。

但是,上海市放射质量控制中心,早在2006年上海市卫生局的“医联工程”启动之时,就参与到PACS/RIS的临床应用质量监管。本人所在医院有幸成为首批试点的四家医院之一,本人也有幸成为PACS/RIS质量控制标准的起草组织者和制定者,经过努力的学习和走访,也是因为本人从2005年开始从第一线的临床放射学医师,走向综合性医院影像科主任的角色,从而有了第一线的功能需求汇总和获得了第一手的功能实施经验。在2009年推出第一版正式的上海市PACS/RIS系统建设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标准和功能评分细则,全面整合了PACS与RIS的功能,大家共识是放射技师医师只管功能有无和功能好差,不管软件实现的途径,从根本上引导和统一了RIS的质量评价体系。

上海市PACS/RIS系统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标准试督查2年之后,在2011年随着新的《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手册》推出之时,公开出版了相关的内容,引导和督促上海市的PACS/RIS许多软件功能的推广、认知和实现,给放射科医师、技师及管理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上海市随后的PACS/RIS普及过程中,参与招投标的软件公司都在参照该标准进行软件功能完善和开发,大大促进了PACS/RIS的功能完善和水平提高。

RIS前景:重视功能建设

1.RIS与PACS整合

PACS诞生在RIS之后,当前在医学影像全面数字化之后,需要RIS与PACS的全面整合。国外在推广PACS之时,经常面临原有RIS运转多年的局面,所以经常出现PACS和RIS分别属于不同供应商产品的状态。也是因为国外医院经常是原有RIS功能齐全,迫使PACS厂商注重PACS对于图像调阅、测量、后处理功能的开发。国内则不同,PACS和RIS基本同步发展,这其实是很好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整合RIS和PACS,因为这两个软件其实都是为影像科工作人员服务,都为患者的检查和诊断服务,理所应当要整合在一起。但国内一些PACS厂商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发PACS时候不注重RIS的开发,严重影响到了PACS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普及。只有将RIS和PACS完全整合,才能给实际软件应用者带来使用的愉悦,才能让管理者体会电脑网络化的便捷,才能提高影像科临床工作的效率。

2.影像相关科室全面联网

国内PACS/RIS需要与国外接轨,但现实是国内的影像学科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国内从一开始就是CT室、MRI室、超声科独立成科的建制,彼此之间互不关心,知识被分隔,这种分隔可能医院领导在管理上有些便捷处,但给学科发展和诊断质量的提高带来了障碍,更为统一联网的信息管理造成困难。事实上,信息科学的发展,主要在于信息能够共享的内在动力,在不能共享的环境下,信息储存起来最终肯定会变成垃圾。信息的第一特征是共享,第二特征是利用,第三特征是可以整合、挖掘、分析和更高层级的利用。如果患者检查CT之后,在做MRI时能够看到CT的结果,MRI医师就可以有的放矢,更好地解决CT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对于患者将十分有利,作为管理者,如果全面掌握CT、MRI的要运行情况,就可以统一规划、统筹资源。

RIS信息联网最重要的功能作用在于为临床医师解决实际问题,影像科室的影像资料如果第一时间可以被临床接诊医师调阅,就会充分发挥联网的优势,在急诊、手术、门诊等医生就不必等待影像科的胶片和报告打印。而且,影像科的医师也可以按照疾病来重新分组工作,象国外那样组成胸部影像医师组、腹部影像医师组、神经影像医师组等,在良好的RIS功能软件配合下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只有将学问做细,才能实现学业有专攻的深入研究业态。在进一步将超声、内镜、病理等与影像相关的学科整合一起的时候,RIS就像互联网给用户带来巨大便捷的原理一样,给影像相关的学科带来巨大的便利,大RIS的概念推广将产生强大的质量效益。

3.RIS服务于影像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

PACS只管图像,RIS才是系统的、全面的软件综合体。RIS功能的好差直接影响患者就诊过程,也影响技师、医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比如说,如果工程师提供给登记人员一个输入患者性别的空格,此时可以输入拼音然后选择男或女的文字。但是,如果工程师改进输入方式,先将缺损值设定为女,遇到男患者改为男,那就可以节约登记室工作人员一半的工作量!同样,如果将worklist功能实现与设备的对接,患者登记之后,技师点击患者信息之后直接将登记信息传入设备,技师就可以减少在设备上输入患者姓名、号码等等信息的时间,甚至可以将登记的检查部位与设备匹配,设备可能在接到患者基本信息之时就主动预设好了摄片条件。本人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很早就实施了检查部位与收费价格的电脑配对工作,取消了患者在付费之前先到放射科批价的环节,也在上海市最早启用患者凭就诊磁卡自助取诊断报告的软件功能,在2007年开始,在自助胶片打印和诊断报告打印的设备诞生之时,彻底改变放射科窗口服务的时间限制,患者可以24小时随时来放射科取检查结果(胶片和诊断报告)。这些都是RIS功能改进给患者就医流程带来的改善。

RIS还应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发挥作用。教学片库的建设、教学幻灯PPT共享、典型征象病例库、随访病理确诊病例库等等,都可以借助RIS达到有效利用和不断积累的效果,也为临床科研打下良好的资料积累的基础。医师为了开展某种疾病的影像学研究,在RIS中搜寻某个病种,都应该成为RIS的基础功能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RIS达到为临床影像学医师服务的效果。

现状

只有PACS而没有RIS的良好配合,就像在不断堵车的崎岖道路上开跑车,有劲使不上!

篇(6)

(赤峰市医院 中控室,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赤峰市医院作为内蒙古东南部中心城市唯一一家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急救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承担着赤峰市十二个旗县区460多万人口的医疗诊治工作.因此建立PACS系统势在必行,我院分别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HIS)以及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在临床中将二者进行整合应用,实现两者共享数据,极大的提高了管理水平和诊治水平.由于不同规模、级别的医院,对PACS系统的建设要求也不尽相同,其建设步骤和侧重点也存在差别,本文仅就赤峰市医院PACS系统建设情况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和认识.

关键词 :PACS;医院信息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R173.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34-02

1 PACS系统简介及发展

1.1 PACS系统简介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建立PACS系统已经成为医院发展的核心任务.PACS是英文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的缩写,全称为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随着医学影像发展进入数字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继而取代传统意义上胶片格式,实现高效率、高性价比的现代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主要用来解决医学影像的采集、存储、管理和高速传输、处理以及图像的重现.在现代医学中主要有以下四个功能:一是在诊断、报告、会诊及远程会诊中观察医学图像;二是根据需要将图像信息传输到相应的服务器进行存储,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传输到相关使用科室;三是利用局域网、广域网等进行信息共享,实现高速传输及无胶片化管理;四是给PACS用户提供一个集成信息系统.

1.2 PACS系统的发展

PACS系统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其研究领域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计算机资源处理大容量的数字图像,这一时期PACS系统主要是将放射科的一些影像设备进行连接,以胶片的数字化为目标实现医学影像传输、管理和显示.由于显示质量较差,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用软拷贝代替胶片.很明显PACS无法满足医学发展的需求.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急速发展,特别是PC机性能极大提高使PACS系统用户终端的速度和功能加强了,显示技术的发展和显示质量的提高基本达到读片要求,PACS的诊断价值开始得到临床认可,在检查登记、图像获取、图像存储、传输、诊断等过程中实现了与RIS沟通,提高了医疗诊断效率.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末到现在,PACS、RIS与HIS全面整合,PACS被用于远程医疗的诊断,质量控制软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新的显示设备,减小了温度、寿命对显示器显示效果的影响,PACS系统中引进临床专用软件,以利于辅助诊断和治疗.无胶片化的进程促使人们开始研究PACS系统的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2 我院PACS系统的建设情况

PACS系统的建设是一项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小型到全院化的一个漫长过程,我院自2003年引进了PACS系统,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PACS系统建设首先是CT室、核磁室、放射科率先使用了PACS系统,为我院的信息化流程的建立树立了规范化模板,对全院进行PACS系统通讯网络的建设、网络中心的建设以及各图像使用科室之间提供可靠的通讯网络服务.先后经历了MedVison2.06,A5等版本,现已将医院各种设备设施、应用业务软件系统、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了一个多位一体的综合系统.目前使用的PACS系统是我院与北京天健源达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合作并开发的PACS系统,由北京天健公司负责提供软件开发,本院提供硬件设备、网络设备及我院中控室提供基本的PACS系统日常维护.随着医院的飞速发展,影像设备和业务量都有了成倍的增长,原有的产品架构和功能,已不能很好的满足院方的需求,所以于2012年年底升级到目前的RIS6.0+SYNAPSE3.21系统版本面向各临床科室的影像系统的建立,系统覆盖除上述影像科室又新增了介入科、功检科、放疗科和内窥镜等科室,实现PACS系统与HIS系统的数据共享,极大的提高了诊疗质量.

我院影像科室的PACS系统包括以下医疗设备:美国GE公司生产的HDx-XT3.0T核磁共振、Light speed 64排VCT-XT,美国瓦里安公司生产的Clinac 21EX大型直线加速器、德国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排螺旋CT,近期又新增的宝石能谱CT,德国西门子Artis Zee Ceiling全数字平板大型C臂血管造影机、美国GE公司的DR全数字X光机、美国柯达公司的CR放射线计算机成像仪等,为优质高效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计算机网络设备:PACS服务器2台,磁盘阵列1台(存储容量为32T),用于影像科室调阅图像、撰写诊断报告、收集各种病例,以及医学会诊、教学,接收处理各医疗设备的影像数据信息,以及各影像科室诊断终端调阅病人病理信息资料的请求;存储容量能保证医院3至4年时间的影像数据,工作站浏览终端近400台,用来查阅并获取影像中心的所有在线图像数据,包括病人基本信息、诊断报告、各影像设备图像.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3 server,网络终端的操作系统均为Windows XP,数据库软件为Oracle.通过交换机接收医学影像数据,并分门别类的把各影像设备之间的影像数据存储在磁盘阵列上,可用于进行各种后期处理,并可撰写规范化诊断报告、录入病理结果并保存等.

3 对我院PACS系统的应用与发展的认识

我院PACS系统实现了以数字化的方式获取、存储、归档、传输、查阅和管理医学设备的影像等相关资讯,实现了图像的高保真和高速度的实时传输、各临床科室的影像共享、查询、检索并实现了远程会诊.利用PACS系统为临床相关科室提供及时准确的图像及相关信息,实现无胶片管理的目的,从服务器回传到影像设备并实现直接打印胶片,极大的节约了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来解决影像资料的管理工作.

随着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投入使用,我院每年的数据呈现飞速上涨趋势,现在每个工作日就会有16G--20G的数据量,如何将如此重要、庞大的影像数据安全地传输、存储就会变得非常重要,为保证数据的安全,PACS系统的数据分别存储在磁盘阵列与磁带上,进行双备份以便永久保存.利用磁盘阵列集中存放的在线数据有助于病人不同设备检查的影像对比以及与历史数据的对比,找出病情的演变情况或治疗效果,提高了诊断水平.PACS系统在存储图像同时也将病人基本信息存入数据库中,例如病人的姓名、性别、诊断报告、ID号、检查部位、病理结果等信息,并能根据以上信息对病人进行分类、统计和检索,使病例总结和研究更加简便.以ID号作为病人检查唯一标准杜绝了同名同姓病人的影像资料和相关资料混淆的可能,即输入ID号便可输出该病人的所有检查影像资料.

CT室、核磁室、放射科等科室PACS系统的应用和完善,为即将进行的下一步PACS与HIS的更好配合使用和医院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PACS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其优点有:第一,图像都采用数字化存储,节省了大量用于存储介质的资金,降低了医院运行成本.第二,临床科室能在电脑上查看病人图像,查看病人其他检查资料,有利于综合诊断,提高诊断质量.第三,缩短病人诊疗时间.

到目前为止,PACS系统在我院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未来将在临床科室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013年,我院将PACS系统应用到了远程医疗中,包括远程医疗会诊和远程医学教育.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影像资料的远距离传输,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本院医疗人员之间“面对面”会诊,实现了提高医学诊断水平、降低病人医疗花销和节省时间的目的,满足了广大病人的治疗需求,取得了重要突破.

PACS系统作为医院的重要图像管理系统,如何高效的进行高品质的图像传输和检索、存储等技术是PACS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的研究关键.目前PACS采用的是

关键词 匹配方法进行检索,有时这种基于文本的检索不一定满足所有用户或高级用户,我们必须借助影像内容提取它的某些特征,并根据相似性匹配原则提取出相关内容和信息,以便满足更高需求用户的图像资料,即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这将对临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发展都会有重要影响.

4 结束语

本文对赤峰市医院的PACS系统应用做了简单介绍,对PACS系统未来在医院的发展做了下一步展望,相信PACS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使用将在医学影像和医学科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仁业,李得.PACS网络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2010,12(1):18-19.

篇(7)

    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飞速发展,但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加之受现有医疗卫生体制的影响,诊疗费用仍是患者选择医疗服务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与其他影像检查(CT、MRI等)相比,超声诊断的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性能价格比最优,得到大多数患者的青睐,在临床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价格相对低廉,程序相对简便,使得超声诊断过度医疗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与CT和MRI等技术有所不同,超声影像诊断由人工控制检查速度,即使仪器成像速度再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也仍由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n;准确无误的诊断涉及到多方面的医学知识,要求医务人员对多学科信息综合分析,从多角度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超声影像诊断对人员素质、人员数量的依赖性极大。为有效应对超声科室不断增大的工作量,除了添置和引进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超声诊断医务人员已成为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

    1.2新型超声诊疗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难度加大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现代超声诊断技术的难易度已出现明显的二极化态势。部分较为容易掌握的常规或传统诊疗超声技术由一般超声技术人员完成。部分已经成熟或标准化的超声脱机分析和图像重建工作,如造影增强时相分析、三维重建等新工作,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技师完成。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型超声诊疗技术与日俱进。部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显得比较繁琐、复杂和耗时,但在疑难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推动超声医学不断向前发展。这对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国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超声影像专业人员队伍主要由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高等院校医科毕业生和早期培养的超声影像技术人员组成,前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后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传统的超声影像设备和诊断驾轻就熟。与国外医师和技师互相配合不同,我国医院单独设立超声科室,由医师或技师独自操作和诊断。这样,病例采集与诊断之间衔接紧密,医师可及时获取信息,调整诊断思路,效率较高,短期内可完成大量工作。然而,超声影像人员虽然熟悉操作和基本诊断,但对某一类疾病的了解不及临床专业医师。超声科室的诊断性与技术性工作分工不突出,对超声影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知识和技能兼备的超声影像人员仍较为缺乏。

    2.1“学院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卫生部《关于医技人员出具相关检查诊断报告的批复》规定“出具影像、病理、超声、心电图等诊断性报告的,必须是经执业注册的执业医师”,超声诊断专业队伍正在朝着纯医师化方向转型。我国超声专业医师的培养,已形成了本科(临床医疗/医学影像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规范化教育体制。影像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虽会有短期实习,但多数毕业生缺乏临床操作经验,且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等资质证明,一般需要2年的培养周期才能完全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学制一般为3年,培养计划大多是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加2年的专业临床学习,在此期间还需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在较有限的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同时面临着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和就业的压力。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实验、以及上,毕业后无法在实际岗位上看病问诊,对疾病的认识多止于书本之上。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科研能力,但远不能保证其临床水平。

    2.2部分在职人员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在岗的经验丰富的超声影像医务人员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相关的高等教育。这部分人员具有大量实践操作经验,在“学院型”超声诊断人才初入岗位之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扶持作用,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其学历构成水平仍以专科为主。虽然部分人员在工作中接受了更高水平的进修、函授教育,因在岗学习时间有限、系统性不强,部分医院或医务人员自身甚至报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敷衍了事,难以弥补其较为薄弱的综合素质。如今很多大型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影像设备,由于操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原因,许多检查功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甚至闲置;据有关资料显示,高尖端的设备只发挥50%的效能,有些甚至不能达到50%嘲。

    3超声影像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丰富教学形式,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超声影像涉及多门学科,知识量大,理论教学较为单调,学生易产生倦怠感。临床知识丰富、专业理论扎实的教师在超声影像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互动式讲座、PBL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确保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同时,可定期开展与住院医师的交流活动,尤其是各专科医师的定期讲座将极大丰富超声影像专业学生的临床见闻,各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建立和维护与医疗机构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为本科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通过医院内的观摩、考察、讨论以及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优秀校友和资深医师之间的联系,建立和完善校外导师制;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就业意向,实施阶段性的院内实习,合理安排医院见习时间,要求掌握各种型号超声仪器的操作和特点,掌握常见多发疾病的超声诊疗技术,熟悉各种检查方法及先进的超声诊疗技术,同时协助医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