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经济增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7 15:54: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经济增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经济增长

篇(1)

1.1农业信贷界定。

农业信贷是指在农业经济活动中,贷款者向借款者供应货币或商品并收取相应利息的行为。其中既包括了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吸收存款的行为,又包括了农村村民向金融机构贷款的信用行为。而本文所说的农业信贷主要是指正规的金融机构向农村发放贷款的行为,信贷的对象主要是指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以及流通等领域的经济实体。

1.2经济增长理论。

金融机构通过吸收社会上大量的存款,再将存款作为贷款贷给有需要的人,这些钱款作为一种投资间接的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带动经济的增长。因此贷款实际上是通过投资对经济产生作用的。哈罗德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只有当投资等于储蓄的时候,经济才能够实现均衡增长,其中还根据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G=S/V(其中G是经济增长率,S是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V是资本/产出比)我们可以知道,充足的资本物质投资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1]。只有足够的农业投资,才能够满足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以及劳动力等,才能够使农业充分的发挥其发展潜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2、陕北地区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2.1陕北地区农业信贷发展现状。

陕西省是我国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全省共有耕地接近300万公顷,同时陕西还拥有大量的优质土壤,极易适合农业生产,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除了种植小麦,玉米和黄豆等主要作物之外还种植有大量的棉花以及各种果类。同时随着农村信贷市场化的进程,陕北地区农业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07年9月末陕西农业短期贷款余额为420.4亿元,2008年9月末陕西农业短期贷款余额为471.69亿元,2009年7月末的时候陕西农业短期贷款余额为613.59,而在2010年末的时候,短期农业贷款余额达到了78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达到23%左右。同时从2007年到2009年陕西农业贷款数额来看,可以看出陕西农业信贷总量是在不断的增长的,尤其是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增长,这和我国在农业信贷方面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陕北地区农业信贷市场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农业信贷的市场化程度不断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农村信贷市场的控制也逐渐的减弱,从事农业信贷的商业银行数量增多,农民信贷的条件减弱,对信贷规模以及信贷结构等的控制也有放松。同时法制环境对农业信贷的影响力不断的加大,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交易主体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步的提高,利用法律解决纠纷的事件在迅速的提高,农户恶意拖欠贷款的现象也在逐步的减少,信用机制逐步的得到了健全,农户和贷款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也在逐步的加强。

2.2陕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陕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首先粮食生产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在2007年总产量达到了1195万吨,粮食种植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其次农业种植业产量提高,2011年陕北水果产量为1333万吨,较2007年增长41.9%。同时肉蛋奶以及蔬菜也得到了稳定的增长,为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农业现代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政府在全省大力的推行新机具,农业机械化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011年底,全省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已经达到8.9万台,联合收割机接近3万台,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水平的发展,土地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但是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陕西农业基础设施依旧很薄弱,水利条件差,机械化水平相比于全国机械化程度依旧很低;其次该地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识较为落后,缺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人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该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以及当地财政困难等原因,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2.3影响该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虽然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方法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许多。其中主要有农业技术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农民素质的高低等,但是归根到底最主要的是农业资金投入的大小,只有有了充足的资金投入才能够提高机械化水平,才能够对农民进行培训,促进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等,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业贷款投入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虽然陕北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农业信贷在财政中的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一些政策,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量也呈现上升趋势,现有的信贷供给不能够满足该地区巨大的信贷需求,供需矛盾突出。同时由于信贷机构为了转移信贷风险,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实现限贷或是不贷的政策,这就使得真正对贷款有需要的农户不能够获得资金来源,而一些经济条件好的,不是很缺乏资金的农户则可以获取较多的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贷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2)农业贷款结构不合理。陕北地区农业信贷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信贷对象结构的不合理,由于信贷机构信贷存在着一定的信贷风险,这就使得信贷机构在信贷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信贷的对象是否拥有偿还信贷的能力,因此许多较为大额的农业信贷多贷给一些经济条件较好,信贷偿还能力较强的农户,而对于那些极缺乏信贷资金的农户则实行限贷少贷的政策,这就使得一些真正缺乏资金的农户贷不到款项,而对于那些原本就较富裕,在资金上并不是很缺乏的农户则占用了一些多余的资金。其次农业信贷用途的结构不是很合理,在农村信贷中贷款主要用于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比如贷款给农民购买种子、化肥、农业器具等传统农业的生产,而对于一些见效慢的高新现代农业则投入少,投入结构的不合理严重的阻碍了农业经济的突破性发展[2]。

(3)农业贷款管理体制和风险转移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农业生产属于较为弱质的产业,极易受到各种自然风险的损害,给农户收入带来损失,使得农民在还款方面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一些农户还款信用意识不够强烈,不及时按约定还款或是出现不还款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使得信贷机构不愿意将贷款借给农户,同时为了规避风险,信贷机构一般只实行小额贷款,这样就难以发挥资金的真正效用,同时也会造成农村信贷资金的闲置,不能够很好的发挥资金的作用[3]。

2.4陕北地区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的分析研究。

(1)相关基本数据的选择。为了对该地区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分析,笔者主要选取了该地区的农业贷款、农业人均贷款、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以及农业总产值等指标。其中农业贷款以及农业人均贷款反映出该地区农业信贷的规模大小,而农业总产值、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化可以反映出农业经济的变化以及对农业经济未来的一个预测。其中,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2)数据分析。从以上数据表格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基本信息,首先陕北地区人均贷款额在2004年到2013年之间有了极大的增长,从2004年的1718元到2013年的9290元,增长了近5倍多,这就体现了该地区农业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当地政府对农业信贷的重视。其次该地区农业家庭人均纯收入在这几年中一直呈现上涨的趋势,且增长速度较快。最后该地区农业总产值在这几年中也有了较快的提高,从2004年到2013年之间增长了近3倍。

2.5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作用分析。

(1)农业信贷对农业科技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提高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农业信贷在推动科学技术在当地农业中的应用上起着关键作用。正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资金,该地区才有能力去推广农业机械化操作,同样正是因为农业信贷在当地的发展,农户才有资金去提高自身素质,将科技应用于生产中,提高了防范风险的能力,同时加大对农业良种的培育,提高农业单产。

(2)农业信贷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单一的产业机构既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抵御市场风险,同时也不能够很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以前该地区大多数实现单一的种植结构,主要以种植小麦以及玉米等,而其他作物则十分的稀少,单一的作物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由于这些作物在市场上的经济价值不是很高,对提高农民收入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就需要对农业的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实行多元化的结构战略。[5]但是农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除了政府的支持之外,农户自身也需要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而农业信贷作为农户资金的主要来源,在促进农业产业机构调整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近几年来该地区的农业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逐步呈现出多元的现象,该地区除了种植主要的粮食作物之外,还种植了油料、烤烟、茶叶等作物,同时该地区还大力的发展养殖业,多元化的农业结构对促进农业经济起着巨大的作用。

(3)农业信贷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影响。由于农业生产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当地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需要完善好农业的基础设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的生产环境。农业信贷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投入,近年来,当地大力的加强水利建设,提高了灌溉能力,同时还大力的加大农业基地的建设等,这些因素都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增强农业信贷在陕北农业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建议

3.1加大对商业银行的调控,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加大支农力度。

商业银行其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自身利益的影响[6]。为了提高自身的利益,其在贷款的时候会着重考虑到贷款人的还款能力,而不是这这笔农业信贷对贷款人所产生的效益;同时商业银行为了减少资金损失,在银行制度上实行贷款业务经办人员对于没有收回贷款的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打击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贷款积极性,总之过度的追求自身利益减少了农业信贷在陕北地区发挥作用的能力。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商业银行的调控力度,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农民的信贷,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陕北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财政支持,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农业信贷的利息进行补贴,减少商业银行因为农业信贷利息低的损失等。

3.2完善农业贷款管理机制,优化贷款投入结构。

在陕北农业信贷中还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改善。首先当地政府要给农村信贷提供必要的支持,营造良好的信贷环境[7],其次金融机构应该要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制,提高资金运营的质量,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农户的信用档案,对无信用的农民予以一定的惩罚。除此之外,金融机构还要不断的优化信贷投入结构,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3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改革,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当前陕北地区农业信贷主要是以政策性的银行为主,比如农村合作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种几家独大的场面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农民可贷款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贷款渠道较为单一,缺少足够的竞争力度,导致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恶意提高贷款利率,加重农民负担。因此政府要对当地的民间借贷机构进行相应的扶持,加大当地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度,给农民带来实惠。

3.4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促进农业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陕北地区许多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低,信用意识不强,往往出现不及时还款或恶意拖欠的现象,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信贷机构贷款积极性。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信用意识的教育,加大相关的宣传力度,同时建立相关的信用机制,对恶意拖欠的行为实施一定的惩罚,不断的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保护信贷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4、结语

篇(2)

[关键词] 农业 农村 金融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36-01

1 农业经济与农业金融的相互关系

1.1 农业经济的发展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关于工业经济发展与工业金融的研究要比农业方面的多,主要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农业占据的经济量正在快速的降低,从事农业的人口逐渐减少。在发达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良好的财政补贴制度来缓解这一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的提高有着帮助与推动作用。也有国际上的农业经济学家支出:虽然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农业的比额有所降低,但是不代表农业就失去了在经济之中的重要性[1]。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依旧不可忽视。不难发现,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依旧占据了全国经济较大的份额。对于这一部分国家而言,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金融依旧是研究的重点。

1.2 农业金融

中国的发展和绝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一样,金融发展都是依赖工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在以往的金融体制之中,农业金融算作非农业部门金融体制的一种扩展,但是又与农业部门有着资金流动和运转操作方面的差异。在如此的经济体系之下,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业金融的支持就很难得到顺利的发展。因此,在研究中,需要站在不同的环节,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去发现、去探讨。就我们的研究资料表明,除开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金融关系直接的研究之外,绝大部分对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经济关系的研究都是依靠变量的方法进行间接的研究。通过对农业生产力与产品市场的研究,国家就可以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最终说明农村金融对于农业技术发展有着促进作用[2]。在对我国的农村金融研究可以看出,将经济金融化程度和金融资产总量作为指标,就可以发现金融水平发展要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经济收入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依据,因此,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依赖于经济收入。在融合了农业经济增长、经济收入以及农业金融之后,发现我国的经济金融关系已经有所转变。

2 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关系的分析中,农村金融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所以,本章节从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健全、结构优化以及金融效率提升三个方面探讨了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1 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经济增长需要农村金融规模的支持。第一,从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基本上都是以农村信用社作为区域的模范单位来提供服务,这样的金融机构只能够只服务于农户。第二,从农村信用社的资源优势来看,金融职能的发挥,能够合理的分配资金优势,同时还可以缓解资金短缺的现状,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信用社体制(产权不够明确;不属于合作制,也不属于股份制;还需要提高信贷发放质量)这一类的问题。所以,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将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明确是非常关键的,再加上货款等相关业务的发展,建立相应的信贷制度,才能够解决农村用钱问题,推动农业的经济增长。

2.2 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金融结构调节后,就可以调整实体经济,为农村的金融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客观来讲,发展农村金融,就不需要满足农村经济多元要求,这需要对市场的不间断考察,并且随着农业的需求进行改革来加以支持。在改革方面,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如在融资体系的完善、融资方式的完善等方面。目前,农村金融的融资还处于外援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面。但是实际情况表明这样的融资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增长。所以,只有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有效的降低成本,减少货款的频次,才能促使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实现与农业经济的共同增长。目前,货款融资、存款还是农村市场最普遍的形式,但是却无法满足企业与个体户对其的需求,所以,金融方式的灵活性还有待提高,这样才能让金融服务更为全面。

2.3 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

相比金融结构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能够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略显薄弱。作为一种金融功能,虽然普通,但是调控上更加的方便。通过实践表明,想要发挥金融效率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需要将平衡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中贯彻到底,实现相互的制约,才能够确保农业经济的增长与收益[3]。目前,农村的金融融量已经成为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所以,做好金融机构的协调,提升金融效率,才能满足农业经济增长的需求。

3 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属于一根链条上的两个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农村金融体制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所以,本文提出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关系的研究,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但是种种研究表明,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不能够局限于我国的基本情况,还要懂得放眼全世界,通过发达国家先进理念与理论的分析,借鉴有利于国内发展的经验,再配合上国内的具体情况,才可以让研究取得满意的效果。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只要迈出第一步,就必定会不断前进,让研究持续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张建波,杨国颂.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95-100.

篇(3)

关键词:索洛模型;安徽;农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125-02

1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1928年Cobb和Dauglas提出Y= AKαLβ。其中: Y-产出、K-资本投入、L-劳动投入;α、β分别表示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且满足0≤α≤1,0≤β≤1,α+β>1、=1、<1时分别表示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A为效率系数,是广义技术进步水平的反映。在此模型中,虽然引入了技术要素A,但仅将其作为独立于其他要素之外的一个不变参数。其基本假设是:技术进步是广义、中性的;技术进步改变了由其他投入要素的数量决定的生产活动的效率;技术进步的作用在所有样本点上都是相同的。显然,这些假设是不符实际的。于是1957年,Solow提出了如下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Y= A(t) KαLβ(1)假设A (t) = A0 eλt ,其中Y ,K,L分别代表产出、资金、劳动投入量,t为时间变量,α、β分别代表资金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这里α=YKKY,βYLLY,且α+β如上面的C-D模型中的结果。采用(李子彪2006)文献中的方法将(1)式记为:Y = A (t)(K, L)对t求导:dYdt =dAdtf+YKdKdt+YLdLdt;两边乘以dtY 得到:dYY=dAA+αdKK+βdLL;当Δt1时有: ΔYY=ΔAA+a=ΔAA,k=ΔKK,l=ΔLL;则y=a+ak+βl。进而(1)式可表示为y=a+ak+βl,其中y,k,l分别表示产出、资金、劳动的年平均增长率,λ/y,ak/y,βl/y分别表示技术进步、资金、劳动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我们看到利用索洛模型来分析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需加入一个制度虚拟变量,这时模型为:y=a+ak+βl+p。

2 运用修正后的索洛模型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为了建立上述改进的Solow模型,需要采集1978年-2006年的安徽省的农业国民生产总值Y、农业固定资本存量K、及农业劳动力L的样本数据,我们运用对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代替固定资本存量K、以农业人数代替劳动投入量L 。为了保持数据的可比性,我们把安徽省的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经GDP平减指数处理,这样消除价格因素就可以得到实际的GDP值,数据见下表。

通过OLS法进行一阶差分和异方差修正得到结果。模型λ、α、β项的零系数概率分别为0.000、 0.00041、0.0007。它们均小于0.05,F=440.036,显著通过F检验, D.W=1.93,模型不再存在自相关。调整后的R2=0.979该模型拟合度较高。模型为:LnY=0.031t+0.29lnK+0.159lnL得到安徽省农业经济的Solow增长模型为:y=0.0107+0.2899k+ 0.158l。

从模型中我们看到,农业资本的产出弹性0.2899大于农业劳动的产出弹性0.158。一方面表明农业资金投资增长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表明安徽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相对缓慢,对于技术贡献率在农业投入资金不大的情况下,农业技术贡献率很高。据统计,在基础研究领域,安徽省农业技术比起全国其他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农业技术的开发还很远。我们再经过计算最终得到y=7.19%,k=10. 87%,l=1.28%,即安徽省农业的国内生产总、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19%,10. 87%,1.28%。所以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Eλ=λy ×100%=42.64%;农业资金投入贡献率:EK=aky×100%=43.76%;农业的劳动投入贡献率:EL=βly×100%=13.6%。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到,农业的资金投入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76%,其次是技术进步贡献率为42.64%,劳动力投入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为13.6%。

我们由上面贡献率计算公式得到1978年技术进步、资金和劳动投入的贡献率分别为:Eλ1978=λ y×100%=50.154%;Ek1978=aky ×100%=3.98%;El1978=βly ×100%=23.46% 同理可得1979年-2006年的年技术进步、资金、劳动投入贡献率。

由上图,1978年-1990年农业劳动投入贡献率比较平缓,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呈现下降趋势,而农业资金投入的贡献率却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1990-2006年之后,农业资金投入的贡献率虽然有所大的起伏,但总的趋势却是上升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相对较缓,农业劳动投入贡献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从未来的趋势来看,农业资金投入的贡献率高于其他两个贡献率。

3 结论

本文选取1978年-2006年数据建立了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模型,利用Eviews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农业技术、资金、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但是由于获取数据的局限性,以安徽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代替资金投入量,计算结果可能不能完全准确反映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现实情况。如果能用农业的固定资本存量代替资金投入量,可能计算的结果会更加准确。但总体来说,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如此下去肯定会影响安徽省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当前安徽省地处中部大省承担着联系东西经济的纽带,所以重视农业经济的增长当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汪伟.基于Solow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5).

篇(4)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深受自然资源的影响,温度、降水等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气候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和发展将决定农业经济的增长情况。水文条件在农业生产中起到助力的作用。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良好的土地资源,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实现高效,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此外,能源、矿产等也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市场交换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增长[1]。

2人力资源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直接的影响,农业产生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的操作才能得以实现,每一环节的人员调控与人员的能力都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农业的发展及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主要依靠人类的才能和智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农业发展才能够实现高效,经济增长自然就会实现。

3农产品出口总值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逐渐实现全球化,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来说,增加农产品的出口总值,有助于缓解我国国内市场中农产品过剩的现象,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是影响极大的。我国幅员辽阔,农产品的种类比较多,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增加农产品的出口数量。同时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比较低,在加工方便食品方面具有价格优势,方便食品的出口值也会得到增加[2]。对农业不发达的国家扩大农产品出口,不将农产品集中出口到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加强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为农产品的出口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并落实到实处,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值,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4科技因素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也离不开科技的帮助和支持。科学技术能够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的工具和手段,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的支出,为农业经济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提高了农业土地的使用效率,将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够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概率,降低农业损失。土壤改良技术、套种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3]。

5结语

篇(5)

关键词:碳排放;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在碳排放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会使得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从而给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够保证农业经济得到增长,并且减少碳的排放是最重要的发展策略。

一、碳排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放量的计算主要从化学的角度来进行,其中的主要参数是二氧化碳。根据它产生的化学原理,可以进行碳排放量的计算。一般来说在计算中需要结合我国在碳排放和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要在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中来思考。在计算中,需要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辅助,对碳排放量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究和分析。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碳排放测算法和弹性分析法。第一种方法的计算对象是碳排放量,主要依据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原则,具体的计算公式是:碳排(29.27MJ/kg)×燃料含碳量×氧化率×C转化为CO2的系数44/12。第二种方法主要考察的是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合二氧化碳排放量的GDP弹性情况来进行等级的计算,具体通过如下公式来进行计算:碳排放量的GDP弹性=CO2排放量变化的百分比/GDP变化的百分比。

(二)基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碳排放计算方法

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涉及到碳排放的计算,例如发展农业经济时所需要的基础工程建设和能源消耗等等,这些都是碳排放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时,要分别对每一个阶段进行计算。具体的计算原理是:T碳排放量=A所消耗的资源数量×B二氧化碳排放因子通过对每一个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和求和,就可以得到农业经济在它的发展周期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于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主客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计算过程要灵活进行调整。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筑的建造会对建筑材料产生消耗,建筑材料在生产的时候,在开采、运输和生产环节所消耗的其它资源都是碳排放产生的地方。在建材的生产阶段,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碳排放因子指的是消耗以单位的质量的物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量。在这个计算中,涉及到各种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因子。对于这个数值来说,不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因子是固定的,对于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其因子由两部分组成,且计算还会涉及到回收系数。各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因子如表1所示。实际上在农业经济发展的环节当中,很多人会忽略了建筑在其中的碳排放状况,但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并非是单纯和农业相关,它需要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来进行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忽略这些环节的碳排放状况。农业经济的发展涉及到大量农作物的运输,运输需要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在使用中会产生能源的消耗,最终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同运输方式的单位耗能和碳排放系数是不一样的,具体如表2所示。由于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环境下所涉及的运输距离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具体的计算中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

经济增长必须会产生能源消耗,这就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特别是碳的排放,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是造成比较大的威胁的。从近几年来我国的排放量分析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我国的碳排放量增长率是在全面增长,因此,这需要我国不断地加强碳排放的治理工作。近些年来人们对他开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经济增长进行追求的时候会对自然环境出现严重的破坏。实际上这样的破坏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比较大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一现象,人们就会对低碳经济进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势,也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经济形势。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来说,途径的确定需要对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同时对生活方式进行改变,并且尽可能地发展一些可再生的能源技术。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切实地发挥政府本身的职能作用,通过改革提供它们的管理水平。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来说,它的出发点是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但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和市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和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和国家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低碳经济的模式,这样子,我们能够从多个方面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从而为低碳文明的基础提供帮助。我构建作用,使得我们在创建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二者能够和谐共同发展。

三、碳排放和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实证背景下的发展策略

基于碳排放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在能源消费的过程当中,碳排放的数量是不断的,随着煤炭的碳排放量迅速升高而在增大。因此我们要想对碳排放量的增大进行控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加强。首先,要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推动。当前,我国是处在一个工业化的发展时期,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把压力转接到环境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要从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个根源上入手,通过各种手段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我国要加快技术的创新,加强技术对于研发投入力度和研究力度,确保在碳排放的控制方面有着良好的技术支持,可以从过程中减少碳的排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具体来说,我国应该在增加洁净的能源上入手。我国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煤炭的燃烧,而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成为了碳排放的罪魁祸首。因此,要想控制碳的排放量,就应该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这一个开发利用来对我国的能源结构进行改变,最终从根源上控制碳排放。最后,我国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不能对碳排放处理问题和农业经济问题进行一刀切,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来促进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尽量寻找它们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一般来说,这样的平衡点寻找是需要不断摸索的,应该结合具体的实证分析关系进行探寻,避免出现过于极端或不契合实际需求的情况。

四、结语

总的来说,碳排放和经济的增长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并且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关系会有一定的差别。我国应该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强产业规模和结构的调整,注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并且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清洁技术的创新,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得到协调的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帮助,切实提高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参考文献:

[1]李国志,李宗植,周明.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04).

[2]李玉波,许清涛,高标,等.吉林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实证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02).

篇(6)

1.1指标选取

选取浙江省1978~2008年的货运量、客运量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作为分析指标。指标选取有以下3个说明:

(1)研究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即关于物价问题,参考了孙楚仁等(2006)[5]的观点,采用不剔除物价因素的方法。主要考虑2点:①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人们的经济行为仅仅考虑历史上的账面数字,对数据提出物价因素的处理可能会扭曲相关信息;②国家统计的物价指数是分部门、分行业的,没有一个综合的物价指数。

(2)相关文献中多选取运输线路长度或路网密度作为反映运输量的指标,笔者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只是设计运输能力的体现,利用率、实际运输量和设计运输量可能存在差异,故选取实际货运量和客运量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各产业对运输需求的比例在一定时期内较为固定,因而这种选取方法在理论研究中具有可行性。

(3)选取货运量和客运量为研究对象,而没有选择运输周转量,主要考虑因素为运输周转量虽可以实现货运量和客运量的换算,但运输周转量中包含的运输里程因素将使数据表达与现实情况产生一定差距。

1.2数据来源

分析所使用的样本取自1978~2008年浙江省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浙江统计年鉴2009》[6]。以农业生产总值时间序列(GDPNY)表示农业经济增长水平,物流运输量由货运量(HY)和客运量(KY)表示。

1.3研究方法

对所选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结果与分析

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变换后不改变原序列的协整关系。变量的对数形式表示为lnGDPNY、lnHY、lnKY。通过对各变量的趋势图(图1)进行分析,变量lnGDPNY、lnHY、lnKY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且变动方向和步调较为一致,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分别用dlnGDPNY、dlnHY、dlnKY表示lnGDPNY、lnHY、lnKY的一阶差分,对3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图(图2)进行分析,显示出较强的平稳性。

2.1平稳性检验

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时,运用单方根检验法(ADF检验法)对变量lnGDPNY、lnHY、lnKY以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检验,为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借助于Eviews6.0软件,检验结果见表1。变量lnGD-PNY、lnHY、lnKY的水平序列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相关性分析显示变量lnGDPNY、lnHY、lnKY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强(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相关系数分别为0.965365442和0.989167183。在生产总值的核算理论中,生产总值、货运量和客运量不能直接构成恒等关系,货运量和客运量只是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因素。因而笔者分别分析货运量、客运量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的线性关系,然后再考察这些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

2.2回归分析

2.2.1货运量与农业生产总值的关系分析。农业生产总值lnGDPNY与货运量lnHY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的相关性系数为0.965365442,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进一步作2个变量的散点图,显示出2个变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通过估计参数建立模型,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决定系数(R-squared)、调整后样本决定系数(AdjustedR-squared)都接近于1,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F检验统计量相伴概率值(F-statistic)为0.000000,变量之间呈高度线性,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回归方程为:lnHY=-1.554237+0.864923lnGDPNY(1)对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进行单方根检验,在检验类型(0,0,1)的情况下,t检验(t-Statistic)为-2.466720,小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1.952910,估计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lnHY与lnGDPNY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唯一。

2.2.2客运量与农业生产总值的关系分析。用相同的方法对农业生产总值lnGDPNY与货运量lnKY进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0.989167183。散点图显示出2个变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通过估计参数建立模型,样本决定系数(R-squared)、调整后样本决定系数(AdjustedR-squared)都接近于1,F检验统计量相伴概率值(F-statistic)为0.000000,变量之间呈高度线性,回归方程显著。回归方程为:lnKY=0.640435+0.610013lnGDPNY(2)对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进行单方根检验,在检验类型(0,0,1)的情况下,t检验(t-Statistic)为-2.515048,小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1.952473,估计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lnKY与lnGDPNY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唯一。

2.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为1,对2个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如表2所示。在5%显著水平下,lnGDPNY作为lnHY和lnKY的Granger原因不显著,而lnHY和lnKY作为lnGDPNY的Granger原因显著。即lnHY和lnKY与lnGDPNY分别构成了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

3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货物运输量和旅客运输量的增长,都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客货运输量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在进行实证研究时,由于计量模型的介入,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简言之,模型分析的只是时间序列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本身不能反映实际社会经济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因而,有必要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理论解释,以便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变量之间的经济学关系,剔除模型失真因素的干扰。

3.1浙江省物流运输显著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提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他认为分工导致了生产力的提高,但是斯密定理同时指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为运输费用的降低和市场范围的扩大提供了支持条件,产业化的农业已经不再局限于生产环节、产前和产后的延伸,投入品和产出品的流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一部分,因而,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农业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显著。19世纪2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屠能把交通运输作为重要因素来系统研究农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并提出了农业区位论。在当时,交通运输很不发达,运输工具还是以马车为主,因此交通运输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当代,虽然交通运输业已经十分发达,运输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已经不是决定性的,但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仍然存在。由以上理论可知,交通运输通过影响市场和分工,推动生产力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浙江省实证研究的分析结果与之相对应,是对以上理论的验证和说明,具有一定的实证可行性。

3.2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物流运输量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按照传统运输学理论,运输本身并不创造实物价值,其最大功效是实现物流中的空间效应,运输需求具有派生性的特点。农业生产中的投入和产出都需要经过运输活动的辅助才能融入其他生产部门与经济社会中。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乃至于农业结构的升级都会对运输需求产生较大影响,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模型结果显示浙江省农业经济增长对物流运输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这与本地农业发展状况以及其在区域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均有关系。浙江省农业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地区分布差异大,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以土地资源为例,全省人均土地面积为0.23hm2,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0%,与此同时还将承受人口继续增加的压力[7]。浙江省农业经济在整个区域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1978年农业GDP占全省GDP的38.06%,到1990年该比例下降到24.87%,2000年该比例为10.27%,2008年为5.01%,因而农业经济发展对物流运输量的促进作用被其在国民经济中不断下降的份额“中和”,所以单从历史数据来看,很难将其对物流运输量的促进作用显现出来。

篇(7)

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经济增长;贡献

我国本身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土地面积方面也并不狭小,但将之均分后所呈现出的人均土地面积极少,这就使得农业生产对我国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此种情况下,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增长,但在基础农业生产工作落实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此时需进一步分析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影响。

一、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农业技术进步的研究,是以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念作为依据开展的,对于生产要素而言,“创新”是其中的重新组成部分。此时,农业技术进步,便是在农业生产实际之中,充分的融入研究创新之中的新技术,使之在农业生产之中得到应用实践,并促进农业生产之中的投入与产出能够得到更高的经济收益,就其本质便是利用小于或等于的投入,来获取超出投入的产出。而就朱希刚所概括的农业科技而言,其不仅仅是指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而是将其包含在一个较大的范围之中,还需进行综合管理控制、决策科学等等,其在范围方面更大、需要从自然、社会等多个角度去看待。

二、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一)农业生产增加值

农业生产增加值指的是,在去除价格波动因素的基础上,依照农产品的相关销售价格进行折算,便可得出农业生产数据的增加部分。经研究表明,我国在2014 到2017 年之间的农业发展的过程之中,在GDP之中农业生产增加值所占据的比重有所下降,其占比为2.88%,但就农业生产增加值的本身而言,其在增長的速度方面较快,达到了12.6%[1]。

(二)农业资本投入

农业资本投入指的是在农业之中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情况,其不仅仅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的体现,还能够作为在农业发展史之中,农业技术方面进步的一种标志。对我国2014 到2017 年之间的农业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表明,农业资本在发展之中所呈现出的年增长速度为11.8%,其远远超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此过程当中农业资本的投入较大增速较快。

(三)农业劳动力投入与产出

以技术投入与农业劳动力产出角度进行分析,将其二者进行对比及关系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之中投入应用的效果。在投入比例产出的定量分析之中,经研究表明,人均产出率年均提升12%,与预期效果相符合。

三、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通过研究统计之中得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其主要有以下两点实例。第一点,2008 年董运来等人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统计,其开展相关的研究主要是采用了索洛生产函数模型,其从1991 年起开展计算研究,得出15 年贡献最大,已经高达66.77%。第二点,2010 年郝利等人对北京市的经济增长情况从1999 年开始统计,发现其中农业技术进步占据的份额较高为78.32%,是农业经济影响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农业技术进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作物产量

近年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在农业领域之中的应用形成了农业技术,而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农业领域带来的最为直观的影响,便是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有效提升。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其在实际的应用之中,实现了农作物种植方面的高效及高产,使得农业生产方面的收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且因农业生产方面机械设备的不断推广,实现了农民劳动力极大限度的的解放,这又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得到有效增长。

(二)农业技术进步促进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就农业本身而言,其不仅仅是指农业生产之中的农作物种植,其还包含了林业、畜牧业等与农业相关的产业,是整农业个发展之中的大农业。于此相对应的农村第二产业农村工业,也就是指农产品加工业。而农村第三产业则主要是指批发零售业、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业。在农业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随着农业的飞速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也得到了极为快速的发展,并在农民的家庭收入之中占据比例逐渐加大,其在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增大了资金的闲余量,提升了消费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增长[2]。

(三)农业技术进步提升了农民的知识水平及整体素质

在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之中,势必伴随着对农民的知识及技术方面的教育及普及,加之在当前阶段的发展之中,农民对农业知识及技术重要性方面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使得农民对农业技术学习方面的积极性较高,也就能够更好的掌握当今发展之中先进的生产技术。而随着农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不仅仅使农业生产之中对农业技术利用率得到了提升,还使其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不断的对农业生产的方法及技术的选择进行创新,更好的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及农作物的产量,进而有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四)农业技术进步有效提升了管理决策水平

农业技术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此时相应达到发展机制、创新发展思路、资源整合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且在此种发展趋势之下,农业直属的上层部门的决策,也会建立在对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农业发展史的基础上开展,这就使得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决策的效率大幅度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增长[3]。

五、结论

总而言之,农业技术的进步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伴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农业经济也会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二者之间所呈现出的关系为正相关,这一点在农业技术进步提升了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作物产量、促进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农民的知识水平及整体素质、提升了管理决策水平等方面便可以看出。

参考文献

[1]王晓雪.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J].纳税,2018 (10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