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文化特征

网络文化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6 16:07: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文化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网络文化特征

篇(1)

关键词:网络文化 建构主义 外语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以其独特的特征迅速吸引了众多网络用户目光,日益发展成为继平面、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文化。现代外语教学可以从网络文化的特征出发,借鉴其新式的理念,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

对于网络文化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即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是指对象化了的人类劳动,是能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的物质环境。”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是物质层面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是个体和群体的网络意识、情感和素养的集中表现”。其中某些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外化为网络的基本原则、网络道德规范与网络法规等基本法规与制度,而另一部分则内化成网络思维方式、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心理结构。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和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是以大众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它是网络用户在通过网络进行的学习、交流、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

二、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2.1 开放性和多元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形态,既可以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实现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也可以超越时空界限进行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网上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发表观点。任何观点、思想、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同的文化在网络中传播、碰撞、交融,衍生成新的文化。网络中众多参与者的活动也构成和创生着新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形式多样,其内容的丰富性更是无可比拟。网络资源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将文化的开放性发挥到了极致。

2.2 平等性和交互性

无中心散布式的网络结构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网络为普通网络用户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赋予了他们面向他人和公众的话语权利。这使大众获得了空前的表达自我的权利。平等的交往关系为主体间的互动提供了前提。广泛的交往对象为互动提供了可选择的互动对象。信息的双向快速传递为互动提供了技术的保障。网络互动的交往模式打破了传者和受者的严格区分,突破了信息单向流动方式,扩大了交往的范围,消除了信息反馈的间接性和滞后性,为交往的深入提供了条件。

2.3 集群性和自主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多群体化的文化结构。网络文化实际上就是由不同观念、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许多大小不一的文化群落组成的。不同的虚拟社区就是不同群落的聚合。共同的兴趣爱好、对事务或话题的共同关注或者某种共同的身份特征等种种共性,聚合了千差万别的网民。网络文化以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思维、新信息,提升主体思维的创造性;创建中的互动、开放、平等(无中心性),凸现了主体的个性化,形成主体高度自主的文化特征;网络中开放的信息传播、自由的“社区”聚合,使网络用户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的普遍认可,推动着网络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皮亚杰(Piaget)、布鲁诺(Bruner)、和维果茨基(Vygotsky)理论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从认识论的高度揭示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构建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多数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有以下几点共识: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心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构建,既是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又是对新信息的意义构建;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学习过程中对情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构建的重要性(何克抗,2001)。

四、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4.1 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

网络文化的自主性比较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点从“教”转到“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首先要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通过章节测试或面谈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一套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随着学习的进步和学习内容的改变,相应地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以适应新的学习情况。除了确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外,学生还必须善于选择学习材料和工具。只局限于学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要从不同的学习材料中能动灵活地选出一种来进行自学。当然,初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推荐。要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尽量多地使用工具书,或者借助网络来获取信息。

4.2 创建相对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增强跨文化意识

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网络用户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语言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真实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他们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探索当前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能够与真实语言交际对象进行交流和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有一定知识的、感兴趣的并有真正交际目的的活动。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表达他们的想法,使学生有意识地投入并自愿参加这些思想交流活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必须借助于语言这个工具才能得以记录、保存和反映。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而且要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

4.3 促进互动协作,激发学习动机

协作是网络中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而在外语教学中合作学习则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主动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协作,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合作中,由于可以获得帮助,大多数的学习者敢于冒险用不充足的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互动频率远远高于一般课堂。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外语的多元文化背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心理因素,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教师使学生充分认识英语价值;同时建立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而适当地开展竞赛和适时地进行鼓励表扬都可以在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4 降低课堂焦虑,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网络用户在交互信息的过程中,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流,人际间交往中的焦虑度降到最低,使交互信息的过程变得简单便利。外语学习焦虑是外语课堂学习中由独特的语言学习过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对外语学习的看法、学习外语的感觉和学习行为等特殊心理活动。它包括交际恐惧,对否定社会评价的担心,以及考试焦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英语学习意识,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当课堂的焦虑度降低时,学生可以大胆提出问题,参与课堂讨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外语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得以增强。

五、结语

在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社会中,网络文化推动了教育理念的一系列变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这一背景下蓬勃发展。它认为,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教师应积极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下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另外在相对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适时采用合作学习原则,来降低学生的焦虑度,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心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篇(2)

关键词:网络文化;图书馆文化;文化的融合

前言

在21世纪,网络已经成为承载信息的主体,以因特网为主干的计算机互联网系统正在覆盖每一个需要科技进步的角落。为世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沟通便利。在这场信息化的浪潮中,图书馆网络作为信息化的文献保障阵地,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图书形式为高校创造一个更加便捷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图书馆网络文化是图书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道路中的一个新的网络文化范畴,优化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系统,不断完善了学术信息交流水平。当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不断的融合,就可以为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为大众提供最便捷的信息服务。可以说图书馆网络文化是当今社会乃至未来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文化将与图书馆文化的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的良好状态,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多样化的需求。

1 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当今社会科技不断发展所催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是以计算机作为主要载体,以网络用户为运行主体,以虚拟平台为主要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领域,以数字信息化为最基本的技术手段,以信息的传播为工作的核心内容。[1]网络文化与传统的文化有许多不相同的地方,它本身存在着很鲜明的时代特色。比如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交互性、信息交流的多元化、个性化、交流平台的虚拟化、渗透性等。

1.1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

网络文化本身就具有及其强大的开放性,这是网络文化最鲜明的一个特征。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使它更加有利于多种文化的融合和传播,各种文化能够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得以充分的交流和促进。人类的文化必将在这种大的网络背景下不断的融合。不论是哪一学界的人员,不管身份地位如何,都可以在网络这个及其开放的平台上各抒己见,交流思想,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联络、访问,达到资源的及时共享。这中文化的交流形式,融合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色,并且催化出了崭新的时代潮流。所以说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使得知识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1.2 网络文化的时效性

网络文化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主要特征就是快,速度快效率更快,这种网络文化所具有的时效性是其他任何一种传统文化所不能比拟的。[2]这一特征促进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能够让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的方便快捷。

1.3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

如果说开放性是网络文化最鲜明的特征,那么虚拟性则是划分现代网络文化与传统信息文化的最主要的特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将网络文化说成是虚拟文化的代表。在网络这个虚拟化的平台,任何的网络用户都可以采用虚拟的身份,多重的角色进行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信息。

1.4 网络文化的交互性

网络文化不仅有区别于传统文化的信息获取途径还具有与传统文化不同的信息和传递的方式。当人与人之间进行着文化信息的交流时所采用的信息发送、传播、接受的途径就是一种实时交互的操作。与之传统信息交互方式不同的是,这种网络信息的交互流向不再单一,来源不再单一,表现形式也不再单一,范围更加的宽广,层次也更加的深刻,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

1.5 网络文化的科技性

网络文化的载体是计算机,也就是高科技的文化。数字化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文化在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的出版。更加具有传播速度和信息容量。实现了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和交互性,使信息的方式更加的多样更加的生动。也使得信息的影响力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1.6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

网络文化是多元化的竞争。网络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的畅通快捷。但是与之俱来的就是当文化的传播途径变得宽广,阻碍变得更加小的时候,各种文化必然融入到其中,产生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

2 网络文化的优势

2.1 性质优势

网络文化的性质优势主要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两个方面。网络不会因为文化体系的新旧,文化时代的归属,文化背景的色彩而对其进行排斥。无论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文化,无论是相促进的还是相冲突的文化,无论是通俗的还是高雅的文化都可以共居于同一个网络平台,网络文化以其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造就了自身鲜明的时代优势。

2.2 形式优势

网络文化以计算机为主体,以多媒体进行辅助。从而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采集、编辑、储存、的形式,将信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家的面前。[3]实现了文字、数字、图画、动画、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组合,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在信息的传播交流中展现出了极大的主动性、多样性。是人类接受信息感知信息的有利途径。

2.3 载体优势

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转播的媒介,是文化沟通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受众面的广度。计算机的优势使得信息额储存、检索、复制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使得信息的来源更加的多样,使得信息的更加的及时。网络文化正在以其特有的载体优势对传统的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但是与此同时也为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新的契机。网络载体正在以其储量大、速度快、时效性强的优势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流。

3 图书馆文化的特征

3.1 图书馆文化的个性化

图书馆文化的个性化主要源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性,使得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导致的文化特殊性。

3.2 图书馆文化的国际化

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互联网成为了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从而使图书馆文化走出国内走向国际,形成图书馆资源国际共享体系,拓宽了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单一的图书馆文化发展成为多元化的图书馆文化。

3.3图书馆文化的动态化

随着现代技术在图书馆中的使用,图书馆中的设备更新速度以及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各种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使用,使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变得全面高速。使用者不需要受到馆藏开放时间的限制,地点的限制,就可以随时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充分的展示了图书馆文化的动态化。

3.4 图书馆文化的网络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文化也有着越来越多的新形势的产生,物质的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文化的精神升华和优势互补。

4 图书馆文化的优势

4.1真实可依赖性的优势

图书馆是公益性的社会惠民设施,所以图书馆的各种信息符合真实性和可依赖性的特点。使得信息服务变得无功利性,更加符合人民的查询目的以及经济要求。[4]图书馆在进行网络建设中一直是以知识性、服务性、真实性、可靠性作为发展的准则,努力建设成为大众信赖的网络文化,在网络消费中占据一定的经济地位。

4.2 信息资源及技能优势

当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经过数字化的加工处理,就会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信息资源。图书馆的这个机构,具有对信息收集、整理、储存的职能,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高效的管理,并且经验尤其丰富。图书馆在对信息的整序和开发、导向的新功能,在网络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组织、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图书馆还具有馆藏的优势,能够将传统资源注入新的活力。

4.3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文化传统

图书馆是服务于社会的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一直被大众广泛的认可,被誉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和人类精神的家园。因为它是传播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提高我国居民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阵地。是人们成长和发展的良师益友,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4.4 丰富的工作经验

图书馆由于长期的进行服务性的工作,所以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利于文化发展和传播的有效途径。在网络走进千家万户的时代,图书馆可以利用其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独特的管理方法,运行带网络建设当中去。

5 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的互融互补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文化特别需要有图书馆文化来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加速网络伦理以及法律的建设,提高网络的安全意识。同时,图书馆文化也需要网络文化来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将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相融合,才能进行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其实质就是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合的过程。

首先,图书馆要从接纳网络文化开始做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网络给图书馆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其次要利用网络优势,将文献资源进行合理的归类整合,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存进行永久性的存档,加大传播力度,加深影响层次,使得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实现良性的合作。最后就是要加强对于网络安全的监管,树立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抵制信息污染,减少盗版信息、污秽信息、虚假信息对人们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图书馆的文化和网络文化,实现资源共享,能够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6 总结

网络文化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有效的推动图书馆的高效管理与服务,同时不断地对网络文化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地优化发展。在这种网络文化盛行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加应该认识到高校图书馆文化的深刻内涵。因为他是高校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裁缝,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根据地,能够充分的发挥它的向导、激励、育人的作用,不断促进探索出新的建设图书馆文化的可靠途径。我们要不断的利用网络文化以及图书馆文化互融互补的特性,促使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达到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共赢的良好局面。担当起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伟大重任。满足我国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消费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雪慧.看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互融互补[J].办公室业务,2014,(19):133.

[2]陶正梁.看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互融互补[J].东方企业文化,2014,(23):363-363.

篇(3)

一、网络文化的形成

自从计算机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最初的网络文化还有较多的人类社会文化的特征以及计算机文化的特征。网络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传播网络外的其他文化,网络没有创造任何文化。网络文化已经发展为一种重要的亚文化形式,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1]。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网络文化是一种高时效的文化,当代大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就能获取外界大量的信息。

(二)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

(三) 网络文化是一种便捷性的文化。

(四) 网络文化是一种交互性的文化。

(五) 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许多大学生以上网冲浪为乐事,以成为网络高手为一种荣耀。进而在网络文化形成的虚拟世界中,他们可以做现实世界中一切不便作和不能作的事情。青少年的叛逆精神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大有用武之地,网恋、黑客等成为这些人自我表现的首选方式。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2.网络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强自信。

3.网络文化有利于形成和发挥创造力,培养自身主观能动性。

4.网络的开放性和透明性,有利于思政辅导老师发现大学生思想领域的危机和问题,并及时进行教育。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多元化不断冲击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2.网络垃圾信息横行,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意志受到毒害和腐蚀。

3.网络中虚拟的人际交往导致了大学生交往方式的改变和交际障碍的产生,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4.网络游戏导致大学生享乐主义的泛滥和创业观念的散失,影响大学生的前途,害人又害己。

四、当前网络文化下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担负着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使命。在网络时代下我们思政教育工作也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方法。

(一)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和思政教育工作,提高信息网络工作水平。为搞好思政工作,应注意加强思政工作队伍的现代化建设,重视网络空间中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就要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正确看待,积极面对网络文化。在当前网络文化环境下,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网络文化这一新生事物,积极应对,加强与网上大学生的联系与沟通。

(三)建立校园网络心理咨询室。很多同学在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淡化,不知如何与现实社会中的同学交流等等,为此学校应该建立“校园网络心理咨询室”,从而使他们能更加轻松的接受心理辅导,能正确地面对网络,摆脱网络文化对他们的负面影响。

(四)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加强校园信息网的建设,建立网上思政教育阵地,建设技术上成熟、内容上优质、深受大学生喜欢的教育网站。网络中心应该对校园网的各个版块的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明确的管理规范,同时对各类不良信息进行技术过虑和监督。

五、总结语

当今是信息和知识的时代,网络文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法规建设,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科学的、大众的、有内涵的网络文化。因此,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确保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使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左开群.论网络化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2]季建华.浅谈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3]谭金蓉.冯永泰.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篇(4)

[关键词]网络文化 牧区学生 思想政治

网络文化的出现将牧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利用好网络文化带来的机遇,做好牧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值得我们牧业区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究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的蕴含与牧业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在现今社会是一个很“热”的概念,对它没有确切的定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在牧业区依然如此。网络文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文化现象,主要包括网络物质文化,例如网络硬件产品,网络系统等;网络制度文化,例如上网规则,网络流程等;网络精神文化,例如网络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等。毋庸置疑网络精神文化的影响较为广泛。作为新兴技术的普遍消费者,他们的思想政治颇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为新型牧业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袤的空间,新颖的材料,先进的思想。所以对于我们牧业区中小学校来说,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当务之急。而思想教育只有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时刻掌握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才能永葆自己的生命力。

二、网络文化特征对牧业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自网络文化形成以来,中外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探讨。首先,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和自由性。网络上的时空和环境都具有虚拟性,人们甚至可以脱离现实的环境条件去体验某种经验,例如网络上各种社区的出现。而且,对于网民来说,在网络的运用方面上具有相当大的自由权,他们能随时随地上网,在网络交往上可以采用匿名等,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网民的自由权。其次,网络文化具有象征性和交互性。从历史上可以发现,一定时代的有代表性的社会生产力,往往成为该时代文化的标志或象征,比如石器时代以石斧等石头制成的工具为标志。因此,信息时代的标志可以说是网络。作为时代的产物,它传播的重要形式就是网络信息的沟通和互动,网民可以自由的选择图、文、音等形式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最后,网络文化还具有平等性和透明性。在网络世界里,没有穷富的界限,没有学历的审查,没有等级的悬殊等等,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网络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把信息向全球传播。

网络作为一个大平台,它所提供的信息良莠复杂,真伪难辨,中小学生正是各种有害思想渗透的主要对象,这就意味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旧要坚持的指导地位,在思想交流频繁突出的背景下,在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

三、网络文化对牧业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领域,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引导作用

网络文化自产生以来,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甚至是道德品质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通过网络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态,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不同时代的联系和发展,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从这些信息里吸取精华,找出规律,进而形成自己的新观念,新思想。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大量的未经过滤的信息充斥着网络,其中夹杂的一些个人言论或者是不好的信息同样也会带给学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积极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确立开放式的教育观念,充分的把握住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形成。

(二)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

近年来,牧业区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很明显,他们早已不再以“牛羊为伍、大山为家”的传统牧人,而是逐渐转变为重视学以致用,积极创新的新一代牧业人。因此有学者总结道:学生思想变化的根本性原因在于成长环境的变化以及育人环境的发展。这种新的育人环境便是一个校园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密切联系的环境,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和文化沟通的环境。面对一个全新的境况,学生尤其是牧业区的学生在接受信息的方式、个性、心理和行为等方面都出现了新情况和新规律,所以说网络文化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目标和方向,以便教育者及时调整方案,紧跟时代步伐。

篇(5)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易班文化 特色构建

[中图分类号]K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228-02

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传播载体,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我校积极引进易班,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了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对不断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和品质,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颇具特色。

一、易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易班(E-class)是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发的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它结合了网络新技术和新应用,融合了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络、邮箱、网盘和手机应用等功能。2009年9月,易班开始在上海部分高校试点,目前已涵盖了上海的50余所高校。我校作为沪外易班推广的西部地区第一所试点高校,目前已有班级1405个,班级成员43000余人。

(一)易班文化的内涵

从易班本身的性质来看,它是一个网络互动社区,其活动主体是高校师生。易班文化就是借助于易班网络平台,并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群体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存在的基本条件——网络,校园使它同时具有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成为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一点上,它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一致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与校园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受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文化”[1]。借鉴这一点,易班文化就是以高校师生为建设主体,以易班网络平台为传播载体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二)易班文化的特征

易班文化除了具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一些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虚拟”的超越性

易班互动社区同其他网络社区一样,有虚拟的特征,高校师生也可以在虚拟的空间进行自己的活动。但是易班所带给高校师生的不仅仅是虚拟性,其更多的是虚拟环境下的真实性:一是易班文化的参与者信息的真实性,由于易班实行的是实名制注册,在易班平台上进行交流和活动的都是具有真实信息的高校师生;二是易班活动可以很好地实现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和相互支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虚拟空间的真实性,特别是班级事务管理、学习资源共享、班级活动开展和师生平等交流对话等活动的进行,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他们真实存在的生活。因此,易班文化将网络空间的虚拟同现实中的真实较好地结合起来,实现虚拟和真实的统一。这正是易班文化超越一般网络文化的显著特征。

2.参与群体的特殊性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虽然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但是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性特点,它无法保证其他社会人员不参与其中,因此,其参与者除高校师生以外还有其他的社会人群,其参与群体相对复杂。而易班文化的参与者由于通过易班实行实名注册,只有高校的师生才能通过系统审查成为其用户。它保证了易班文化参与的群体是高校师生这一特殊群体,非高校人员是无法参与其中的。

3.鲜明的导向性

易班文化是服务和服从于高校教育需要的,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通过易班平台,学校能够掌握易班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及网上师生的思想动态等各方面情况,对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各类教育文化及健康、积极向上的娱乐文化,学校大力倡导并在易班上充分展示。而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和侵袭,学校也能及时发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正是易班的这种可控性特点,保证了在易班平台传递的文化,都是经过选择的,是和校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一致的,更有利于其导向功能的发挥。

4.班级文化的独特性

易班文化的参与群体都是分属于不同的班级,其建班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以行政班建班,有的则是以协会、社团建班,有的则是以工作性质建班,如辅导员班、名师工作室等。它和其他网络群体的不同之处在于班级的凝聚力较强,易班的建班是以行政班为主,成员都来自同一班级,即使不是以行政班建班的班级,由于都是在高校范围内,在高校特殊的文化环境和班级特殊的文化氛围内,使班级参与者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感,班级的凝聚力较强,班级文化得以彰显,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我校开展的易班优秀班级评选、优秀易班活动的评选,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易班班级在参与易班活动的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对班级文化的形成是有很大地促进作用的。

二、易班文化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易班文化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补充和延伸,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拓展了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

易班文化的传播载体—易班融合了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络、邮箱、网盘和手机应用等多种数字化互动媒体,大大拓展了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增强了校园网络文化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同时,易班网络平台是针对高校群体而建立的,通过易班平台,高校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便利和直接,机会更多,高校文化的传播途径不断得到拓展,传播速度不断增加,影响不断扩大。各高校之间通过不断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了本校校园网络文化以及易班群体中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提升,扩大了影响,特别是一些名校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对其他普通高校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升高校整体的文化水平,增强它们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

(二)丰富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

易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网盘没有容量限制,用户可以无限制地上传很多学习、生活、娱乐等自己感兴趣的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数字化信息,使其文化信息的承载量不断扩大。同时,以易班为平台还开展了各种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者有各个层面的——班级、院系、学校和高校联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班级、院系或学校特色、社会热点和学习生活困惑等。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易班特色活动的举办,不仅增加了易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

(三)促进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积极引导和加强网络监控是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易班正好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通过易班平台,大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积极引导学生“绿色上网”;另一方面,可以实行对易班网络平台的有效监控和管理。易班是针对高校师生建立并实行实名注册的,参与人员范围及其详细信息可以掌握的,因此,对易班平台上传播的信息及其文化动态可以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易班网络平台的这种可控性特点,有利于高校对网络的监控和舆情管理,从而保证了易班文化传播环境的纯洁性,使易班文化能够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使校园网络文化能与时俱进而又能不偏离发展的轨道。因此,易班文化的发展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和正面的,有利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易班文化建设,构建特色高等学校校园网络文化

我校引进易班的时间不长,在易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易班功能的发挥。同时,师生的参与度目前虽然较高,但如果不注重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它就会逐渐失去对师生的吸引力。因此,只有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易班文化建设,构建特色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以校史校训为核心,塑造易班文化品牌

易班文化品牌的塑造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创建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的创建是当前高校竞争态势形成的反映,是高校品牌形象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自然延伸,是高校提升知名度和增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易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载体,展示高校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一定要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要打造良好的易班文化品牌,一定要注重高校的文化传统和学校特色。校史和校训正是这两方面的集中体现。校史是对学校办学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是校园精神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是学校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校训是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学校文化的沉淀和凝练,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史和校训是高校文化特色的凝练和精髓,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塑造易班文化品牌,就必须以校史校训为核心,通过易班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展示学校文化特色,在建立和宣传学校网络形象的同时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二)以文化育人为取向,弘扬易班主流文化

文化育人的取向是针对知识育人取向而提出的。学生进校接受学校教育,概括起来就是学习知识和文化。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重知识轻文化,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文化育人优于知识育人的地方,就在于从文化源头上纠正了知识育人的片面性”[2]。因此,高校应以文化育人为取向,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易班则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网络平台。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以此为基础,用时代精神构建易班文化,赋予它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格和内涵,形成独具个性和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大力的宣传倡导,使其成为易班的主流文化。大力弘扬易班主流文化,不仅仅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展示和宣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学校文化的精髓,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文化品质并转化为行动,在实现了文化育人目的的同时,也促进了知识育人的发展。

(三)以网络思政为途径,提升易班文化品质

文化品质的提升,离不开参与群体的素质及文化品位。校园网络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外界不良文化的影响和侵袭,利用易班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能够及时发现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纠偏与防过的目的;二是网络思政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纠偏与防过,更重要的是正面引导,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去感染学生,使这些文化逐步内化学生的品质特性,从而使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素质与文化品位得到提升,而参与群体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会促进文化品质的提升。因此,有效地利用易班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不仅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而且对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网络文化品质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时代精神为导向,创新易班文化内涵

文化的发展是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的,文化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反映。校园文化特别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要吸引学生,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其中,就必须紧跟时代,赋予教育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格和内涵。易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以时代精神为导向,不断创新文化内涵,才能让更多的人热爱易班、乐上易班和宣传易班,成为与时俱进的易班文化人。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网络;人;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174-02

“每个人都降生于先于他而存在的文化环境中。当他一来到世界,文化就统治了他,随着他的成长,文化赋予他语言、习俗、信仰、工具等等。总之,是文化向人提供作为人类一员的行为方式和内容。”[1]文化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历史积淀的结果,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发展体现着人的内在诉求,人类在与文化的互动中不断发展着。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被网络以令人惊叹的规模和速度渗透着,网络文化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它不但具有文化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自主互动性是其首要特征,网络是一个匿名的双向动态交互空间,为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文化提供相互交流的工具,它打破了传统文化中单向的传播方式,每个人在网络中既可以接收和浏览信息,又可以提供并信息;在网络中的每个人既是文化的吸收者,又是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网络具有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元的沟通方式,这种互动的过程是即时的,能极便利地实现人际互动和资源共享。因特网能够跨越时空传播超量信息,这无疑使文化互动的进程加速了。网络的这种互动性使人们的参与欲望被调动起来,一些在现实中受限制的交流也能够实现。

网络文化具有多元而复杂的特征。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内容是很多元的,几乎所有人类社会的信息都被包容在网络文化中,从而同时并存着各种各样不同的道德观、世界观、宗教观、价值观,呈现出对各种文化的兼收并蓄。网络文化凸显和发挥了个人价值,同时消解了传统文化边界和价值垄断,让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异常分化和多元化。网络空间中除了语言和文字外,还有符号、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各种传播媒介,凸显出网络文化多元的表现形式。网民作为网络文化的主体其数量在逐年增加,这些网民来自各行各业,是不分年龄、性别、收入和教育程度的集合体,这些多元化的网民造就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娱乐文化、白领文化、学生文化等。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各种文化没有限制地共生,所以常有一些消极的信息如虚假信息、黄色信息等充斥网络,使网络文化具有复杂性。

网络文化具有开放平等性。当今时代,互联网无国家和种族的界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性是互联网最大的力量所在,也是其力量之源泉。它是令人惊奇的复杂系统能够得以如此好的原因。”[2]开放性的网络文化能够兼容并包,使各个人的思想观念均可以自由在其中表达,网络文化跨时空地集合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包容共存,具有极大的多元性,各种各样的文化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开放的网络文化避免了被一些利益集团的垄断,真正显现出其是属于全人类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由地和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等等。在网络文化中,人人能够平等地参与其中,无身份地位的优劣和等级之分。

二、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网络技术正在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网络文化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创造了社会生产力运行和发展的崭新形式,将在全球范围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为社会生产力的各要素提供了新的活力,使生产工具由传统的铁器和动力机械工具转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工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把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网络技术使生产资源由传统的物质性转向了智力性,使得知识、信息资源成为了现时代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产品形式在以往工农业产品的基础上大量增加了知识产品和信息产品,给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网络文化引发了新的交往方式的产生。“不同的媒介赋予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的轮子决定了人所能拥有的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决定着人与人交往的方式。”[3]网络文化给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打破了传统交往的时空限制,不仅降低了交往成本,提高了交往速度和效率,而且使人们的交往由传统的物理空间延伸到了新型的虚拟空间,这一虚拟空间消除了阻碍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人们可以和地球另一边的人即时联系。网络突破了传统交往中因个体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产生的交往障碍,由过去的等级式、单向度交往转向了平等性、交互式交往。网络文化克服了阻碍交往的文化和民族因素,个体的发展冲破了地域的狭隘性,在全方位多角度的交往中大大增强了人的主体性。

网络文化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了人的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大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丰富。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每个人均能够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关系的人”[5],如今的网络技术正在为人们创造着这些可能性。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诸多信息,如今的网上银行、网上商店、网上交易等一系列电子商务极大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网购变得越来越流行,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和服务,可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大大提高了人的主体性,人们能自由地在网上浏览世界各地的图书、新闻、音乐等,可方便地与他人进行网络游戏、聊天等,网上的各类求职、就医等信息,方便了人们的不同层次需求。

三、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网络文化也不例外。网络文化引发人际关系淡漠,情感疏离。在网络时代,人与人的交往是间接地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人过多地依赖于网络中的虚拟的交流,现实生活中直接面对面的交往在逐渐减少。人们沉醉在各种丰富多彩的网络社区中,随心所欲地与他人聊天,天马行空地进行交流,但是,网络中的交往毕竟是虚拟的,无论如何也无法代替现实生活中有感情的人际交往,长期生活在网络中的人,在脱离网络进入现实生活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人际交往的障碍,使得现实交往能力下降,人际关系淡漠,造成情绪低落、焦虑和孤独感。

篇(7)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诞生。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而且具有诸多的后现代特性:交互性、多元性、超越性、狂欢、仿像等。网络文化为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体系,也使我们看到了文化未来的发展和兴盛,这正是网络文化诞生的意义所在。

21世纪是一个数字信息技术与文化高度交融的世纪,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正在勃然兴起。它为人类提供了新世界文化生活空间,建构起新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因而网络文化也呈现出一种纷繁复杂的后现代景观。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1.网络文化的定义

如何定义网络文化?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它并不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如果你感觉到了以某种方式生活的话,这里面就有了文化,当你的吃、住、行、交友日常活动按网络的方式来进行,自然就形成了网络生存方式,也就是网络文化”。盯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松散的、准合法的、选择性的、对立的亚文化复合体,它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的领域,如视觉技术、边缘科学、先锋艺术、大众文化等等。”狮综合各家之言,我认为网络文化可以这样来理解:网络作为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新的文化形式,它不仅对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进行了反思,带有明显的后现代特性,而且还正在塑造出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文化体系。

2.网络文化的特征

(1)平民化。在网络中,所有信息都以“比特”的形式传播,人们在网络中的存在也被虚拟化为一个个“符号”。如卡西尔所说:“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中,而网络的现实是,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中,而且他自身也变成了相应的符号。”因此,这也完全消除了现实社会中身份的差别和地位等级的悬殊,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参与种种思想的交流和探讨。网络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创造了一个非等级化的平等的公共领域。

(2)开放性。网络文化的传播是依靠虚拟技术,以数字编码、存贮和传播的方式实现的,它具有高度的灵活、快捷的特性。网络通信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文化产品的传播具有了高效方便和极易普及的特性。有人把网络文化称之为“快餐文化”,例如:一种文化现象、一个观点和一件大家感兴趣的事件,通过网络在一瞬间就可以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网络的这种灵活、快捷的技术支持,使得网络文化具有了极大的开放性。

(3)共享和互动。网络文化的任何一种产品对于每一位网络行者来说都是可以尽情享用的,它没有供应的限制,也不受供应时间的限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读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起翻阅同一本书的同一页。如果你喜欢,你还可以在论坛、聊天室、博客中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供大家进行讨论。共享和互动是互联网的特色,因此互联网具有了无限的魅力和生机。

4.多元化。“虚拟文化是文化的多维选择的展示,其中既有变成了现实文化的可能性的选择,也有尚未变成现实文化的不可能的选择。虚拟世界可以兼容现实,把现实的可能性和非现实的可能性都融合在互联网上,这就导致了虚拟文化的丰富多彩”抛游走于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网络行者们,借助于虚拟技术在网络中找到了尽情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里,避免雷同、张扬个性、发出自己的声音早已成为了一种时尚。在这样一个“蛙噪时代”,网络文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元的态势。

二、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意蕴

1.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表征之一——狂欢

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与上世纪6O年代米哈伊尔·巴赫金所提出的狂欢文化有许多奇妙的契合之处。“对话”、“众声喧哗”、“狂欢”、“未完成性”等巴赫金的理论术语极具后现代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正是网络文化的。

(1)狂欢文化的全民性、参与性。狂欢节是民间性的活动,“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念上说,它是全民。”这一特色也同样适合互联网。如前面所述,网络文化是平等参与的平民文化,只要你具备上网的硬件设施,你就可以参与其中。任何一个网络行者都可以通过在论坛中发帖和回帖,实现交流、沟通、表达和宣泄的目的。

(2)狂欢文化中的个体是平等的,权威性被消解。在狂欢节中,那些曾经决定和支配着日常生活的秩序、法令和限制统统失去了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平民贵族之分。在网络中,每个主体之间也是平等的,处于边缘和弱势群体的人同样有说话的权利。正如《虚拟认识论》一书所写:“因特网的出现和发展,尤其是它的无中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削弱了传统社会的文化和信息垄断的局面,行政官员、精英人物都将与平民百姓在信息传播和接受加工的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3)狂欢文化的表现形态是多元的、自由的。巴赫金认为狂欢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是诙谐和笑,“她是狂欢的,狂喜的,同时也是冷嘲热讽的,它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狂欢文化这种诙谐和笑与网络文化的潜意识是一致的,没有禁忌、没有限制、随心所欲,这正是网络行者们想要达到的境界,而这种追求也必然决定了网络文化形态的多元化、表达方式的自由化的后现代特性。网络上流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悟空传》等文学作品都很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色。如迈克尔海姆所说:“未来的网络空间可能不单单复制出传统信息的更有效的翻版。新的信息网络类似于现代的超级大都市……混乱的打斗和暗藏的小路到处都是,没有任何明显的中心。”

从网络文化与狂欢文化的比较可以看出,网络是滋生后现念的绝佳场所,它使人们可以自由地徜徉其间,多元、反传统、开放和自由的后现代特性在网络文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表征之二——仿像

上世纪8O年代,后现代的理论大师波德里亚针对当时社会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当代文化中影像文化的开创性研究,提出了“仿像”理论。尽管这些理论产生于七八十年代,那个时代互联网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好像在预言互联网文化的后现代景观。波德里亚认为,仿像和传统意义上的模仿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任何模仿都是有现实基础的,而仿像则是没有现实基础的,这是利用符号生造出来的一个现实,而且是比现实还要真实的基础,也就是“超现实”。波德亚里这样写道:“与任何现实无关,无论是什么现实,它不过是自己纯粹的仿像。”理论家詹姆逊也写道:“摹本就是对原作的模仿……仿像是那些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

与波德里拉的“仿像”理论相比,网络文化则大大地拓展了仿像理论的内涵,即它不仅具有了仿像的逻辑,而且还突破了“像”的限制。说网络文化具有仿像的逻辑,是因为在网络中,它同仿像一样也营造了一个与真实社会无关,但比真实社会感觉还要真实的“超现实”。例如,在《魔兽》、《征途》、《星际家园》等网络游戏中,开发者把游戏的世界设计得似乎比现实世界还要丰富得多,游走于游戏世界中,使人获得一种自我认同和满足感。在这一点上,网络的超现实似乎可能取代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