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习大数据心得体会

学习大数据心得体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7 05:07: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习大数据心得体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习大数据心得体会

篇(1)

挑重担,勇争先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这次前往浙江杭州、湖州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杭州创新谋事、大气做事、精细管事、人文融事、责任成事的思想境界与发展实践,让我倍感触动、倍受启迪、倍增干劲,对我们在彰显省会担当中挑重担,勇争先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让眼界开阔引领思想解放。跳出江西看浙江,来到浙江看杭州,主要有四点体会:一是敢,敢想敢试、敢闯敢干。杭州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敢想敢试的不懈追求。从智慧城市到数字经济,从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创新平台的打造到基金小镇、梦想小镇等特色小镇的壮大,都处处体现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二是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杭州因水而生,做活钱塘江、大运河、西湖水文章的绝妙创意令人耳目一新,无论是城市之肾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还是美轮美奂的沿江景观带,都是创新的产物、创意的杰作。三是抢,抢先发展、抢抓机遇。杭州抓住了发展的风口大数据。从电子商务之都到城市大脑,再到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杭州引领并带动了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四是精,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杭州城市建设大气且精细,无论是城市东扩、旅游西进,还是沿江开发、跨江发展,都体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之城的精品追求。

篇(2)

支行行长参加金融科技专题培训班后的心得体会

几天的学习,触动很大,有种“井底之蛙”和“被OUT”的危机感,更有“不跑步改变就是退步”的紧迫感。本次学习培训内容广泛,设置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银行业务模式的重塑》、《人工智能与精神创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等一系列金融科技关联课程,请来高校教授、学者及金融专家为我们授课。从宏观经济新常态到互联网金融、科技创新与“万物互联”创新思维到无边界的“以人为本”、科技时代下的银行转型与战略思路到营销管理智慧、人工智能数据驱动的消费金融创新到大数据时代银行情报获取与金融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讲解。自我感觉在理念思维上得到新的拓展和站位,对科技金融的认识、理解、与岗位工作的结合都有明显的触动。

通过此次培训我认识到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对抢占先机,拓宽公私客户拓展渠道的重要意义。农业银行要积极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把握好互联网时代客户连接的本质,以金融科技为主线,加强同客户的平台化连接,优化客户体验,提升获客、活客和留客能力;要用好微信、公众号等营销新手段,通过粉丝经济效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客户基础。

随着科技发展,银行由手工记账,到电脑记账,由单机版到数据二级分行集中,一级分行集中,总行集中的历程,到了如今的大数据平台,云计算。银行的客户群也由60、70、和80后到如今的90和00后的年轻一代,客户的服务也由单一服务到多品种多元化服务,因客户需求,应客户所需而定制各种产品,由单一的储蓄存款,到如今的各种理财、保险、基金、黄金等一系列升值的产品,不同的回报。也由柜台服务到自助服务,再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一部手机便可以处理银行柜面90%的业务,这样翻天覆地的变革,就是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带给银行人和客户服务体验的转变和颠覆!

新常态与新科技已经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发出了时代之问,各个支行与网点应该是最敏感的单位,如何可持续?答案就是适应新常态、拥抱新技术、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趋势,创新改革传统金融方式,顺势而为,主动寻求传统金融体系发展“解药”,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发展,创新金融管理模式、更新金融管理理念,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客户的期望值已从对产品的追求向体验至上转变,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重点,也将从简单和标准化,转变为创造个性化的体验,作为银行人未来的分支机构的重要性将逐年下降,而电子渠道,尤其是移动渠道才是王道,就经营最前沿的一级支行而言,作为农业银行基层管理者,我要做的就是服从和执行新的发展理念,提高我行服务水平,而不是畏难和质疑。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与大众性特点使得客户享受到了全新的体验,商业银行面临了大量的客户流失,因此我们应做到高度重视客户体验,优化客户体验,提升获客、活客和留客能力,打造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只有服务客户,抓住客户,拓展客户,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客户基础,才能使农业银行“根本固而枝叶茂,源泉壮而流派长”。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变自我,才能顺应未来的变革,未来的银行金融服务也才能赶上移动化浪潮,我们才能不被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淘汰出局!

篇(3)

12月30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0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2020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12017年5月11日,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港诞生,开港作业便达到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之后这个世界纪录被6次刷新。2020年年底,单机效率已增至47.6自然箱/小时。

2019年11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二期“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开港运营,再次以“中国速度”震惊世界航运界。

“我们从零起步,靠的是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和群策群力的团队协作,每一次突破都值得铭记。”张连钢说:“世界纪录不是任何人施舍给我们的,是全体队员不断超越自我、拼命干出来的!”

“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5000多个,反复测试十几万次。”“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经理窦亮说。在一次测试中,他们发现某处系统功能出现异常,但疑点有数百个,大家按流程一点点回溯,连续一周每天干到凌晨,最终找到了问题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段时间,AGV(自动导引车)“死锁”情况频繁出现,李永翠和同事们用了几个月,分析了上万条工作日志,从中归纳了十几种“死锁”类型,最终成功“解锁”;负责操作的朱文峰、王吉升、隋晓等对100多个流程反复修改十几稿;负责作业的李波、管廷敬、耿卫宁等做了40多个闸口方案……

开港至今,“连钢创新团队”推出了一连串耀眼的“全球首创”:全球首次研制成功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轨道吊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而且,经过173次的动态优化,自动化码头管控系统已经越来越“聪明”。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业组负责人李波清楚地记得,自动化码头运行后不久,鹿特丹世界门户码头的考察团来到青岛港,提出要到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看看,并且要求拍照、录像,很明显就是想检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成色”。

“给他们拍,让他们看!我们的技术,仅凭拍照和计算是学不走的。”李波向张连钢汇报后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自动化码头行云流水般的作业征服了曾经世界第一大港的同行。

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受理和授权专利12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4项,70余篇,核心技术掌握在团队自己手中,这就是张连钢自信从容地让国外同行随意拍照的底气所在。

2018年,从不邀请亚洲港口参加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主动邀请“连钢创新团队”分享建设经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同时获评“全球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自码头运营以来,已接待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人次,成为展现中国智慧的亮丽名片。

2020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2如今,“连钢创新团队”经过几年发展,已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百余人。奔跑着的AGV、运行着的轨道吊、高高矗立的桥吊……码头上,镌刻着“连钢创新团队”践行新时代“振超精神”的每一个脚印。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

码头导引车该跑什么路线、什么时候转弯?轨道吊该把集装箱放在堆场哪个位置?抓取集装箱怎样准确辨明方位?……这些问题,过去都要靠人来规划,而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这些全交给了自动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

码头装卸曾是一项集脏、苦、累、险于一身的特殊工种。从“汗水经济”迈向“智慧高地”,背后是一代代港口人“不甘心、不服输、不畏艰、不怕难、不满足”的坚守。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清楚地记得2018年初,她发现桥吊双小车的平台访问逻辑出现问题,作业效率大受影响。大家分析生产数据,怎么也找不到症结所在。

到现场去看看。李永翠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碍,爬上56米高的桥吊大梁,和团队成员连续观察了两个小时,完整看到设备配合的全过程后,解决方案浮出水面。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要多往现场跑,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这也是张连钢组长常对我们说的话。”李永翠说。

扎根生产一线,“连钢创新团队”不断优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让这个“大脑”越来越“聪明”。从开港作业至今,几个主要系统累计升级173次,优化功能2000多项,自动化码头也成为世界各大集装箱船公司争相靠泊的港口。

“大国工匠”家国情

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和业务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被誉为“大国重器”。它的缔造者,是“连钢创新团队”。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将“不能熬夜、不能劳累”的医嘱统统抛在脑后。党员干部就是要冲锋在前,他带领整个团队如同火焰一样燃烧自我,拼搏向前。

在全自动化码头,团队的通力协作尤为重要,每个人都不敢懈怠。

8月26日一大早,记者见到了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操作部闸口冷箱经理管廷敬。2017年3月15日,全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首船测试成功。就在首船测试前,管廷敬的母亲突然去世,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提及往事,管廷敬红了眼眶。

徐永宁担负着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攻关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妻子去世后,不擅表达的徐永宁寄情工作,和同事一起建成了国内首个基于云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双活数据中心和神经网络系统。项目成功的那一刻,徐永宁一个人遥望大海,任泪水流淌。

对码头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殷健说,“我知道大家心里苦。工作要顾,家庭也要顾。但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因为个人的原因,造成整个项目的拖延。每个人都咬着牙挺过去,最终实现整个港口的梦想。”

变“不可能”为“可能”

以许振超为榜样,“连钢创新团队”仿佛生来就带有创新的基因:“创新让我快乐”“纪录是用来打破的”“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采访时,团队成员的话里流淌着胆气和干劲儿。

他们向难题叫板。660米×430米的堆场内,高低差控制在正负2.5毫米之内,解决了“码头堆场不均匀沉降和平面度”这一世界难题。

他们与时间赛跑。16002米的轨道梁工程提前30天完工,1440段箱角梁工程20天竣工,15762米的钢体轨道15天铺设完成。

高4米、宽2米的氢燃料电池模块要与轨道吊合体,350个接口要在72个小时内完成,团队成员三天三夜没回家。

就这样,“连钢创新团队”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连钢创新团队’有不少我熟悉的面孔,他们几乎是‘白手起家’,在没有样本可供学习、复制的情况下,用精神催化生产力,最终让山东港口青岛港有了颠覆性变革。”“改革先锋”、金牌工人许振超说。

如今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是工业互联网时代国际一流海洋港口的模样。自动化桥吊在港口上空划过,优美的弧线穿越海雾,一个个集装箱精准高效,箱起箱落。这座新兴的自动化码头,逐渐舒展身姿,探向深海。

2020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3日前,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向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立足岗位创意创新创造的决定,要求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路数打法,在全市迅速掀起创意创新创造新。

决定指出,动员全市上下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立足岗位,全面、系统、多元、深入地开展创意创新创造,充分激发各行各业各类群体的激情活力,凝聚广大党员干部、企业家、职工等干事创业力量,是实现为青岛擘画的宏伟蓝图,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青岛这座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育先机、开新局,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决定提出,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就要发扬他们“激荡思维、敢想善谋”的创意精神,放眼全球看青岛,站在未来看今天,点燃全体市民的创意激情,释放从点到线到面的创意“金点子”,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让整个城市创意热潮涌动,形成鼓励思想碰撞、崇尚创意时尚的浓厚氛围,汇聚“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的强大创意力量。

决定提出,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就要发扬他们“突破自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牢牢抓住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决摒弃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思维,坚决向各类不科学、不高效、不合理的制度流程机制开刀,以改革的视角精简层级、打破壁垒、拔掉藩篱,特别是在打好15个攻势、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等重点领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用新的理念、新的逻辑、新的打法、新的技术创新性开展工作,强力推动青岛在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决定提出,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就要发扬他们“紧抓快干、奋勇争先”的创造精神,紧紧围绕全市重点任务、重要工作、重大活动,以改革的“冲击钻”击碎前进道路上的难点痛点堵点,运用市场的逻辑、调动资本的力量,在平台搭建、政策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为改革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劲头,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使青岛成为成全四海企业家和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

据悉,“连钢创新团队”奋力建成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和全球首个5G智慧绿色码头,为世界自动化码头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崭新方案,是科技报国初心的不懈追求者,是“振超精神”的传承弘扬者,获得“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齐鲁时代楷模”、全省“勇于创新奖”、“青岛楷模”等荣誉称号。

2020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4“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探索,锐意创新。”这是 客运公司党员杨茂国在参加“连钢创新团队”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后亮出的公开承诺。

近日,该公司党委组织开展学习“连钢创新团队”主题党日活动,围绕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提升工作效能等内容进行充分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并最终形成“一句话”公开承诺,在支部微信群、公示栏等平台进行公示,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4月20日下午,烟港物流公司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的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全体党员的政治担当和实干作为,提升爱岗敬业、创新创效意识。

党员们纷纷表示,“连钢创新团队”不仅是时代的楷模,更是奋勇追赶的标杆,要时刻保持初心、牢记使命,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建设“一流强港”贡献力量。

近期,集装箱公司利用主题组班会、业务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学习“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及事迹,激发全员干事创业的热情,有效营造了爱岗敬业、创新创效的浓厚氛围。

活动期间,公司技术人员主动将学习活动与现场技术攻关相结合,自主设计并成功制作了新款四底料口灌包漏斗,将化肥灌包效率提升至原来的4倍,在提升灌包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漏斗残余货物难清理的问题。

铁路公司机务段利用交接班时间集中学习了“连钢创新团队”精神,并在鼓励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工作成果。

前些日子,九号机车主发电机滑环出现穴蚀故障,按常规应先将柴油机从机车上吊离后才能进行维修。他们集思广议,采用在碳刷位置上安装磨石,用电机自转进行自磨削的方法,仅用了一天多时间就巧妙完成了滑环表面的修复作业。

2020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5在全自动化码头立项之初,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连钢创新团队”先后奔赴荷兰、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但国外同行并不展示核心技术和关键数据,团队成员只能走马观花地远望。

当时,国外企业也曾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但却开出了天价,并且附带有系统不开放等条款,拒绝提供核心技术,一旦接受,就会陷入国外企业的掣肘。

“真经”难求,核心技术买不来,成功只能依靠自己!“连钢创新团队”决定,自主设计建设全自动码头,给中国港口人争口气。

怀揣着为国争光的情怀,团队成员千方百计搜集信息,如饥似渴“恶补”相关专业知识,夜以继日地苦干,不到两年累计召开了3000多个专题分析论证会,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论证报告。

他们仅用了3年半时间,完成了国外码头近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还先后攻克了10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为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篇(4)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市场营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的需要,满足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要,许多高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然而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综合素质要求高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相应的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需要,也在教育和企业之间划了一条代沟,如何填补企业需求与教育之间的沟壑,是市场营销专业教育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依托互联网进行的新教学方式,为市场营销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新教育方式

MOOC英文单词为MassiveOpenOnlineCourse,即大规模的开放型在线课程,是大数据时代下新兴的课程模式。M代表的是规模,传统课堂教学空间局限了学生数量,而慕课只要想学就可以使用;Open代表的是开放,即没有权限,只需注册用户,就能进行慕课学习;O代表在线,只要在拥有网络的空间和时间下,随时随地学习;C代表课程,界定了慕课的本体涵义是课程。翻转课堂或“反转课堂”英文是“FlippedClassroom”。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老师三尺讲台上讲授,学生课桌前听讲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课题。通过查阅文献、小组合作、科学研究、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共同研究和解决课程学科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想了解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微课”顾名思义就是微型、微小的课程,“微”主要体现的是内容上只是某个教学环节或某个教学知识点,以及时间的短小,“微课”持续时间一般都为十分钟,但微课本质上仍然是课程,是一种情景化、故事化、模型化的随时随地学习的网络视频课程。

二、当下市场营销教学

多年来,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和应试教育的存在,改革的步伐举步维艰,教师还是习惯于按部就班的传授以教材为蓝本的知识,教师还是习惯于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目的是应付各个阶段的考试,然而市场营销是一门实战性和挑战性以及综合性高的学科,需要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石,更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应对能力。

三、新教育方式应用的路径研究

(一)以《商品学》商标模块教学为例的微课路径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其授课内容丰富而繁多,包括经济学、统计学、商品学、消费心理学、管理学、会计学等领域。市场瞬息万变,营销“压力山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教科书中的内容,要尽可能扩宽学生视野和知识广度。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传统的黑板、粉笔加PPT演示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现场营销商战案例中的实际体验。[1]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商务礼仪、公共关系、企业形象设计、商品学、商务谈判等课程仅仅靠老师的说讲和PPT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微课成为最佳选择。《商品学》商标模块的讲授既需要讲解基本设计原则,更需要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商标,让学生真正透彻的懂得商标的设计原理,大量的商标靠课堂学时是不够的,就需要我们借助微课,将商标内容视频化,体现在微课里。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的学习。

(二)以企业市场调研为项目的翻转课堂路径

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是师生互动和对话的场所,也是提出问题和解答疑惑的场所。市场营销教育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有效开展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和前提,项目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程内容和兴趣选择研究问题,通过搜集并阅读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调研等手段,增进对该问题理解的深度,得出结论,并以研究报告(或其它产品)的形式提交出来。[2]企业实习、市场调研、营销实习、会计实习是市场营销教育中主要由需要学生实践的项目,这些实习内容就可以转化成翻转课堂形式,例如消费者对某一牙膏品牌的满意度的调查为项目,学生根据此题目自己查阅资料,收集文献,并设计问卷,进行实地调查,撰写项目报告。通过这一项目,学会并实践了企业市场营销调研模块知识。

(三)以《广告学》的广告设计模块为个案的慕课路径

借助MOOC,教师课堂上不再因繁重的知识系统讲授而困扰,繁多的市场营销理论可以通过制作视频和观摩其他高校视频来体现,而课堂则主要用于学生分享心得体会,研究和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广告学》广告设计模块中,普遍存在着“偏重理论,缺少设计,和轻视欣赏”。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课程要求,使学生虽然学了众多广告理论却不会应用,不会设计,更难以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广告策划能力。引入MOOC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量化和优化收集生活中的广告,在广泛欣赏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先看百家,完成线上作业,才能设计一家,在分析百家中学会甄别优劣,专业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广告设计,提高学生的策划技巧和设计能力。这样的MOOC教学模式,把原本讲授基础理论的学时用来了教师指导和学生设计,学生不仅能学会基本知识,更能提高设计能力,满足企业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然.“慕课(MOOC)”教学模式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技术与市场,2015(10):152.

篇(5)

与图书馆事业共同进步

在接触过的从事图书馆事业的采访对象中,很多人都是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对图书馆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庞恩旭也不例外。1981年上大学后,“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让庞恩旭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既感到辛苦,又觉得十分满足。辛苦的是,由于图书馆的空间有限,需要经常去占座。满足的是,在图书馆里能广泛地学习和涉猎人文、社科等各方面的知识,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较好的基础。虽然那时的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还不是十分丰富,主要是借书、阅读期刊杂志和自习等基本的业务,但是庞恩旭已感到很满足。

虽然学生生活离不开图书馆,但可以说从大学毕业到开始从事图书馆工作之前,庞恩旭对图书馆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那时候,他认为图书馆只是借书和看书的地方,不过是图书和杂志较多而已,并没有把图书馆看成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柱。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有限,图书馆大多数业务也基本上是纯手工操作,如借书要查卡片目录、填写索书单和卡片等,没什么科技含量,让他觉得图书馆员和食堂炊事员没什么太大区别,谁都能干。直到1988年自己真正从事图书馆工作以后,庞恩旭才开始感到图书馆工作原来也是一门学问,而且有的高校专门设有图书馆学专业。在图书馆的采编部、流通部、参考咨询部等业务部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更加明白,要是没有受过专门知识的培训,想干好图书馆工作真是不容易,有些工作甚至干不了,随后他便开始了图书馆主干课程的学习培训。庞恩旭说,现在的图书馆和以前相比变化很大。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图书馆自动化和数字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日益丰富,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昔日的纸质卡片式目录早已被电子版的联合目录所取代。现在,图书馆可以通过图书借阅,图书馆主页,各种数据库及其他电子资源,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代查代检等,为学术研究提供相当大的保障。

七大特色服务

庞恩旭介绍说,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有自己的七大特色服务。一是为解决校园网外教师不能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难题,2006年6月,他们在天津地区率先开通了VPN(虚拟专用网)远程服务。二是为加大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宣传利用,设置了专门的数据库宣传推广与利用岗位。三是加强具有本校学科特点的特色资源建设,包括自建的专业特色数据库。四是加强了对大学生文献信息检索技能与素养的教育,成立了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开展教学活动。五是在图书馆内设置书店与咖啡厅和个人研究室等,为师生营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研究环境。六是加强绿化与文化气息的营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七是加强与国内外图书情报服务机构的合作,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

他认为,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读者到图书馆阅读除开展特色服务外,还要有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馆舍、软硬件等办馆的基本物质条件及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水平;要建设高质量的馆藏资源,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要积极打造各种信息服务平台,主动开展高水平的、具有个性化信息服务和知识需求解决方案;要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发扬团队精神,苦练内功,实现图书馆又好又快发展;要以人为本,营造舒适、方便、相互尊重、平等自由、催人向上、贴近自然和人性化的学习阅览环境和氛围。

心得体会不可少

在担任副馆长期间,庞恩旭配合主要领导做了很多工作:对图书馆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立足于主动为省部级的重点学科建设服务,打破部门界限,积极搭建多元信息平台,实现从书刊借阅文献服务向满足知识信息需求或知识开发与管理的转变;在主动服务中壮大自我,通过努力为二级学院服务,既锻炼了队伍,又解决了图书馆的硬件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将休闲、娱乐类期刊杂志加工后以图书方式提供外借服务;与核心出版社联系,在图书馆图书借阅室设立专门的教材展架,方便教师选用和确定教材;根据艺术类图书的特点,为艺术系师生设立专门的艺术图书借阅室;根据学校考研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图书馆设立专门的考研自修室。

庞恩旭很谦虚,说自己担任图书馆副馆长还不足两年,不敢谈经验,但多少有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大局观、利益观和政绩观。

其次,要热爱图书馆事业,并有一定的图书馆工作基础。因为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机构,没有图书馆学基础,就不懂图书馆的发展规律,很难实现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再次,要积极协助图书馆领导做好工作,特别是自己分管的工作。要作风民主,善于听取各种意见,更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最后,要知人善任,学会用人,一视同仁,坚持公正,不分远近。要抓好骨干,带动一般,形成凝聚力。要关心人,培养人,给人以施展才华的舞台。

此外,庞恩旭认为大学图书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应该是向着复合图书馆的方向发展,图书馆的新馆建设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搞好传统图书馆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积极搭建各种信息服务平台,把图书馆建成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知识集散地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中心。要积极研究和应对来自网络、出版商和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与本地区科研、公共等系统图书馆的团结协作,进一步开展资源共建与共享。并且要加大图书馆对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服务力度,尽可能地对社会开放,进一步发挥社会信息化基地的作用。11953

名馆展示

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82年,当时的馆舍面积仅为2060平方米。1986年在北院区又建成了7337平方米的图书馆。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2006年10月在北院新区新建的图书馆投入使用,馆舍面积33621平方米,拥有阅览座位3478个(其中阅览室2796个,电子阅览座位682个),信息点1008个,可容纳中外文藏书近200万册,是目前华北地区已建成、在用的最大单体图书馆。

新图书馆采用借、阅、藏合一的管理模式,阅览室均为大开间的建筑设计,各楼层功能设置更加人性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现有藏书179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171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7.54万册。馆藏文献以管理、经济、旅游、食品、制冷等学科最为丰富。近年来,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建设方面力度加大,先后自采、与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联合采购了清华同方CNKI、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经网、国研网、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Elsevier Science、OCLC之First Search、EBSCO、Springer Link等大型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

该馆自1995年开始实行自动化管理,2003年以后开始使用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SIRSI公司的Unicorn图书馆集成系统,开通了编目、流通、典藏、期刊、参考咨询、公共查询等功能,实现了全面网络化管理。现系统中的读者数量为1.6万人,可供借阅的中外文图书达100万余册,在天津市高校联合馆中名列前茅。图书馆每周开放7天,普通阅览室开放时间为每周84小时,电子阅览室每周98小时,充分保证了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篇(6)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

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环境下课程资源的整合要重视与各学科进行全面整合。首先,要更好地建设校园信息技术设备。目前,我校每间教室都安装有电子白板,学校教师都经过电子白板使用方法的具体培训,课任教师都能掌握和使用电子白板教学。每位教师都由学校统一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建有校园网络,利用校园网信息,利用校园网对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学校新建了两间计算机室,每间教室有55台电脑,可供学生上课和课余上网和资料查询。在这样的硬件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在校园网络中增加各教研组和各课任教师备课和上课的资料整合,增加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和在线解答等内容,并将校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整合到教师的教学设计之中。其次,要指导各级教师适当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每位教师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但这些无形的资源很少被大家了解或借鉴,只是停留在他们的心中或教学笔记中。如:我们的一位教师,课上的非常好,学生也非常喜欢她的上课模式,但她很少把她的上课经验总结出来以供大家学习借鉴,有了校园网络的名师讲堂和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之后,她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上传到校园网,大家有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并通过校园网探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如:学校要求每名教师都制作课件然后进行评比,鼓励教师每节课都能够自己制作课件,应用课件。目前我校绝大部分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自己开发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课,利用因特网搜索适合的图片、音频、影象以及动画等资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得到了充分使用。

二、构建网络精品课程资源

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环境下课程整合的应用要重视构建网络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这样教师使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就更为方便、快捷,也能够让教学准备时间缩短,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构建校园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做到:第一,学校要构建精品课程的资源。校园网站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多学科多课程的精品课程库,形成精品课程示范体系。第二,开发校园“慕课”资源。“慕课”的形式目前主要应用于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打破学校和学科的界限,共享学科的优质资源,推动各学科教育均衡发展。观看“慕课”视频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让“老师”停下来,也可以让“老师”再讲一遍或再讲很多遍,一切等他理解明白了,再继续进行。这样的情况下,“慕课”形式走入中小学将会带动更多优秀教师进行课程思考,交流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让师生都能够有机会享受世界各地的名师资源。第三,数字图书资源。数字图书馆的建立要吸收更多的网站资源,让教师能够进行专业学习,吸收更多的课件精品内容,教师学生都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要一直坚持“和谐为本、诚信为本、人才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以教学导向的策略,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资源服务。

三、搭建网络课程服务平台

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环境下课程整合的应用要搭建网络课程服务平台,所谓的网络课程服务平台就是提供在线的课程服务活动,这种活动类型不同于慕课活动,更多的是要求形成生生、师生、师师之间的良好沟通模式,甚至还可以形成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研员、校领导之间的全面沟通。我们校园网在搭建网络课程服务平台过程中,首先,做到构建校园内部往来课程服务管理平台,校园内部的所有管理系统都要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因此包括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监控系统、图书管理等系统等都应该有较为完备的网络体系,便于教育教学活动。其次,网络课程服务平台要构建数字化的校本课内容,学生能够在线上进行专项学习,包括某一方面的数学知识点;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语文写作训练;英语角的在线交流等。这样学生学习任务点、在线时长、考核评价等都能实现大数据分析,跟踪反馈给相关的教师、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包括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影视学校特色课程等。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另外,网络课程服务平台能够让学生长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利用学员交流论坛,实时进行相关业务知识的交流讨论,利用论坛组织各学科教师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帮助学生自己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交作业,自己完成测试练习等活动,这样学生就能够将碎片式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在线上指导下的长期主动学习模式,对课程的内容也会有针对性的,根据个体理解的差异去巩固复习。例如:我们搭建的信息技术学习网中,有教学设计、练习指导、习题下载、在线留言、名师讲堂、课程资源、提交作业等模块。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时下载和上传习题,有问题可以给老师在线留言,也可以通过名师讲堂观看教师上课的视频资。同时,每位信息技术老师负责一个或多个网页中的模块,时时更新和管理校园网络信息资源。

篇(7)

【关键词】数字化;书院制;学习个性化;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601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65-02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数字化世界的出现转变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改变了教育的发展需求和运行方式。美国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适应着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作为学习者,对于知识智能的获取方式,也因为数字化网络的融合而悄然发生着显著的转变。当传统书院制育人模式遇上数字化时代的科技光影,必将形成现代书院制数字云学习的个性化价值取向。

一、数字化可订制课程班,让学习内容个性化

书院制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和私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宋明的书院,更多承袭了私学各有所本、自由讲学之风习,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志,学习内容不同于官学固定、单一的朝廷核定教材,而是取决于书院学术主流及山长、教师所长,较为灵活而宽泛。这种兼具私学自由灵活和官学规制精致的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本身即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融合数字化网络优势的“现代书院制”,更加注重运用数字网络整合课程内容与学习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育人渠道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人才。拥有千年府学渊源、百年新学传统的苏州中学,就在原有紫阳学院的基础上增建了道山书院、春雨书院、碧霞书院,积极探索数字化时代的“现代书院制”学习课程。

匡亚明实验班,与南京大学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有机对接,采用“辅导员+双导师制”,实施ABC三类课程,建立“双城记”网上指导系统,注重兴趣、思想、创新的价值观取向,致力于观念革命、课程革命、学习革命、评价革命,通过南大讲堂和纳米、机器人、设计控制与航模、电子、量子等多元自主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个性化创新意识。

卓越课程班,引进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卓越课程,依托量子馆开发量子科技课程,邀约南加州学院、爱特精英和新东方三家社会培训机构网络加盟,借助“工程坊”将青少年科技教育体系化,包括3D打印、机器制造、纺织工程、汽车工程、木工金工、航模等八项课程,均以选修课的形式向全校推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尽最大可能彰显“现代书院制”下学生课程规划与学习内容的数字化与个性化。

二、数字化多元交互平台,让学习渠道个性化

在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下,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有二,一是聆听书院山长或讲学大师的“升堂讲说”和“学术会讲”;二是借助书院丰富的藏书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据说“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藏书的目的正是为了自修读书,即便是明代后期的书院会讲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渠道。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现代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渠道。为探索“现代书院制”下的数字云学习渠道,苏州中学基于学生个性成长与终身发展需求,精心打造“未来教室”数字化交互学习平台。

“极课大数据”学情分析系统,通过“图像识别”“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对学生作业错题和考试数据实现常态化采集、专业化分析、智能化管理,方便学生快速整理个性化错题,让学生随时随地把学习任务做得更有意义。互联在线的极课教师平台与家长平台,方便了学生快捷沟通与共生发展。

StarC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让学生依托StarC教育云基础环境,集成海量优质学习资源构建、智能学科辅助工具、在线学习社区以及第三方服务等,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必要时还可与教师、家长、同学在线沟通、释疑解难,实现了学习过程的网络化融合,学习渠道更多元,学习过程更有趣,学习方法更个性,学习效果更显著。

目前在苏州中学“现代书院制”的育人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借助微博、微信、QQ、慕课、智叟、知网以及校内图书电子平台等,来完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范式,也正在向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融合型多元平台转型,并日益彰显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价值取向。

三、数字化自主学习策略,让学习方法个性化

古代书院作为知识分子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在学术会讲实`中多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学习指导策略,例如宋代朱熹就曾创造“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六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如此,受时代与条件所限,书院学子除通过书院藏书、聆听会讲和实践体悟等自修方法之外,并无太多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媒体的变更与纷呈。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习方法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鲜明。苏州中学基于“现代书院制”的平台,积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策略。例如允许学生携带自己的移动设备参与学习,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开展信息沟通或小组学习。数字化媒体设备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设计个人选题探究学习方案,整理个性化课程学习笔记,记录薄弱学科典型错题集,分享课外阅读心得体会,编辑个人优秀作文电子书,制作唐诗宋词音乐课本剧,发表课外小发明成果演示,分析个人学业发展数据信息,开展数字化渗透选修学习研究等。

比如在《数字技术中的化学》选修课上,就有学生通过加载智能化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实验分析软件包,实现了理科实验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的学生借助数字技术认识了非电解质与强、弱电解质,有的学生则运用数字技术来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从某种程度上弥补现有实验器材的不足,有效促进了学习中对知识的深度掌握,且提升了学习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传统课堂所不及的优势,学生具备更强的数字化学习技能,会获得更广泛参与协作学习的机会。如今在苏州中学,基于“现代书院制”的管理理念,数据开放、资源共享、学习自主、课程自选、网络沟通、成果分享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学习价值观取向。

四、数字化国际互联成果,让学习评价个性化

数字化时代的个性化学习,对传统学习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无论是传统书院制,还是现代班级制,学习评价均显得单一而有弊端。伴随数字化应运而生的新课改实施以来,评价机制逐渐走向生本化、多元化、个性化和过程化。既着眼于工具理性角度,又看重价值理性的表现;既重视静态分析,又看重动态评定;既关注量化评价指标,也重视质性的评价认定。

苏州中学基于“现代书院制”的评价机制,正是着力让评价运行多维度、多领域、多层级、多样化,让学习成果的呈现与评价更趋个性化,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获得感与成功感。针对学生个人学业,学校依托数字化思维导图分析,制定了《学生学业水平自我评价手册》,引导学生科学确定人生的目标、定期测评成长的轨迹,及时调整学习的方法,追求更优的学习形态。针ρ生学习共同体,学校运行数字化团队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团队中积累集体精神与成功体验。

例如天文社的刘君达同学酷爱天文,历经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摘取了亚太地区天文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迄今已成功发现了16颗新小行星,并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确认。辩论社代表队曾进军在马来西亚举办的亚洲中学华语辩论赛,成为第一个冲入“精英杯”亚洲中学华语辩论公开赛决赛的中国代表队。魔方社团曾举办了世界级的魔方公开赛,吸引了国际众多媒体的关注,赢得了世界魔方学会的高度评价。综合素养社团代表队出战“美国学术十项全能”比赛,多位同学斩获全球总决赛奖牌,等等。他们切身体验着“互联网+”给千年府学带来的个性化学术便捷,充分享受着数字化时代书院制学习评价带来的价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