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
时间:2023-06-26 16:07: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为了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12年4月,原浙江省卫生厅联合省发改委及财政厅共同制定了《浙江省公立医院优化工程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以“一控三扩六强化”为主要任务,重点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区域医学中心建设、现代化医疗服务与监管体系建设等项目。
《方案》规定,要严格控制城市公立医院数量,强化公立医院规划调控,科学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建设标准、贷款总量、大型医用设备和开展特需服务的比例。同时,扩大专科医疗资源总量,重点扶植儿童、妇产、传染病、康复、精神病、老年病和肿瘤等专科医疗机构的建设,重点调整和优化区域共享医疗资源的布局、结构,实现医疗资源的集中配置、统一管理、高效使用,提升医疗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最后,强化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架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基础上,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资源配置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晰、服务体系欠完善,是医疗机构设置和建设中存在的三大问题。”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马伟杭如此评价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面临的问题。而《方案》的制定,势必带来三大问题的有效解决。
余姚:多学科协作组群
余姚市人民医院的学科建设,主要围绕两个重点,一是转诊率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二是抢救时间窗较短,只能在县市级医院完成救治的疾病。
以多学科协作的模式建设学科,则是人民医院最新探索的路径。“举例来说,医院消化学科组群的建设,就是基于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的特点。当消化内科发现食管癌、胃癌、肠癌时,在消化学科组群架构下,消化内科、肝胆外科、普通外科、胃肠外科就可以共同协作,治疗疾病。”余姚市人民医院院长袁海鸿向记者介绍。
多学科组群的建设中,利益分割的处理是保证组群顺利发展的关键。在余姚市人民医院,目前的多学科组建的建设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行政的主导。医院首先统一了医务人员的观念,其次在硬件上按模块化诊疗改造科室布局。“继续以消化学科组群建设举例,我们把消化内科、内镜检查、肠镜检查、肛肠科、肝胆外科等科室安排在同一个区域内,无形中增加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袁海鸿解释说。
在医院提供的协作平台之下,组群中的各个科室均可以针对患者的疾病给出有价值的治疗方案,为学科的自我提升也提供了契机。袁海鸿告诉记者,以前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胃癌患者,会通过科室直接转至外院就诊,也不会考虑本院外科体系是否有能力治疗。长此以往,就会降低院内学科的品牌效应。而在现有的组群框架之下,医院的学科品牌及规模已经有所展现。
除了统一医务人员观念,重整诊疗模式外,合理的绩效分配制度也是多学科组群发展的动力来源。“患者无论由哪个科室接诊,最后按照哪个科室方案完成治疗,整个学科组群都会参与绩效分配。”袁海鸿解释道,过去,科室的医生大都不愿将术后患者送往ICU,因为患者进入ICU后原手术科室便不再有绩效收益。在新的分配体系下,手术科室和ICU都会获得一定的绩效系数。“简单来说,就是收治患者和治疗患者的科室都有相应的绩效。”袁海鸿表示。
2013年,余姚市人民医院的急诊科成为首批区域专病中心,辐射力达到宁波、绍兴、舟山等浙东地区。在袁海鸿看来,这同样得益于多学科的协同互助。
“急诊科学科的发展坚持的是多单元管理,并且按照疾病轻重进行分区管理,同时在急症治疗中打造多学科协作平台。”袁海鸿提及的平台,实为很多虚化的小组,如创伤小组、脑卒中小组、中毒小组、胸痛小组等。这些临时启动的急救小组与院前急救体系连接,组成“院前急救-院内急救-ICU”三环连接,从而达到高效运行。
为了使急诊在第一时间得到患者基本信息,医院还通过电信的3G网络,实现了移动音频视频传输。“在救护车上,我们就可以把患者心电图等基本信息传输到急诊室,便于医院更快启动急救小组。”袁海鸿向记者介绍。
瑞安:适宜技术筑基县域医院
学科建设是立院之本,这对处于三级医疗网络系统中坚力量的县级医院来讲,更是贴切不过。
“省里对医疗机构学科建设的一些举措还是非常好的,比如说县级龙头学科、区域专病中心的建设,提升了基层县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热情,也促进了地方政府对县医院的投入。”瑞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卢学勉说道。
瑞安市人民医院正是借助了骨科、感染科两个县级龙头学科的平台,带动了院内各科室的科研与服务能力的提高。“在我们的服务区域内,患者几乎都能得到很好的救治,再加上龙头学科的名声在外,除了瑞安市的100余万人口,我们还辐射到温州南部地区的几个县。”在卢学勉看来,能够用特色技术吸引市外患者是对瑞安医院极大的肯定。
2008年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了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加强适宜技术的研究开发,提升解决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创新能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近年来,瑞安市人民医院申报了慢性病和妇女儿童适宜技术示范基地。“适宜技术就是要把相对并不复杂并且已经成熟的技术,应用到基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去,更好的惠及百姓。”卢学勉强调,不能让技术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是级别高的医院里,应该将技术落实到临床中和社会上,服务大众。
2013年5月,浙江省正式启动了区域专病中心的建设项目,按照医疗服务的地域范围和技术辐射能力,在省内东、南、西、北4个区域拟推出20个专业建设项目。其中,首批评选的专业包括骨科、心血管内科、产科、急诊医学科、神经外科、儿科、普通外科和重症医学科8个专业。
“我们医院的骨科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但由于我们和台州医院均属浙南地区,他们的骨科也是重点学科,并且医院的综合实力很强,结果他们被评为了浙南区域的骨科专病中心。”尽管卢学勉对此次专病中心的落选稍有遗憾,但他对区域专病中心项目的推动给予了肯定。他称,申报成功的单位会得到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这样一来,大力度的专科建设,将县级公立医院做大做强,就会分流部分省级医院的患者,最终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的。
永康:重症分区提升医疗质量
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学科发展,是在现有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做一些学科的发展规划。一直以来,急救科是医院的强势学科,有着良好的学科基础。为了满足更多重症患者的需求,2010年年底,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内科、外科分别设置了ICU。“目前,医院内、外科ICU分别有12张和16张病床,拥有60余名医护人员。其中,高档呼吸机、多功能床边监测仪以及中央监护系统等设备一应俱全,是金华地区唯一一家ICU两病区的医院。”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童跃锋向记者介绍。
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这一举措,不仅是作为应急示范县的永康市卫生应急系统日趋完善的一个标志,更为医院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重症监护病房建立以后,医护人员的观念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以前,患者只要上了呼吸机,我们基本认定是救不回来的。现在,上呼吸机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童跃锋告诉记者,在医院专门分设了内外科ICU后,由于外科医生对手术适应时机的把握明显强于内科医生,对自己病区的患者救治及时到位,挽救了很多濒危的患者。
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救治成功率,同样也使得医疗资源更为紧张。“有些患者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已有好多年,考虑到这种特殊情况,医院正筹划建立重症监护病区,由专人负责照护上呼吸机的患者,减少重症病房资源的占用。”童跃锋称,特设病区的想法源自台湾,“在医院内设置6~8张床位,专供呼吸机监护患者使用,可以节约医院原有的重症监护资源。”
除了大力发展重症医学,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其他学科的建设上也是不遗余力。除了与省内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儿童医院建立合作外,2013年1月18日,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加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有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的34家成员单位,我们医院是金华地区唯一的一家。”童跃锋称,接下来,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将享有医疗集团优越的医疗资源,借助更高的平台进行医疗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他还强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将对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开放转诊绿色通道,为医院疑难杂症患者优先安排远程会诊,并对门急诊、住院患者实行优先转诊制度。
诸暨:科研教学促发展
2013年上半年,诸暨市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和创伤骨科被评为浙江省县级龙头学科。为此医院成立了创伤骨科研究所,期望进一步加强该学科的内涵建设。
诸暨市人民医院科教科科长金志刚告诉记者,诸暨有150余万常住人口,当地的经济发展迅速,交通事故频现,为了方便此类患者就医,医院大力发展了创伤急诊科室,而此次成功被评为县级龙头学科的神经外科和创伤骨科,正是与创伤急诊相关的两个科室。
作为医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打造医疗品牌的主要手段,学科建设一直都是诸暨市人民医院的立院根本。2012年底,医院整体搬迁至城西工业新区,这个占地250亩的市级航母式医院从医院全局出发,扶持包括脊柱外科在内的7个绍兴市重点学科以及8个诸暨市重点学科。
金志刚告诉记者,医院发展学科建设,离不开与上级医院的协作与资源互补。诸暨市人民医院继2012年成为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上海肿瘤综合治疗专家委员会临床科研协作单位后,2013年医院的感染科又被邀请参与上海华山医院有关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方案研究的国家“十二五”重大传染病专项子课题。
除此之外,诸暨市人民医院的骨科和感染内科分别成为温州医科大学的研究生临床培养基地和建设基地。以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得结合科研建设学科。
谈及科研,金志刚认为,科研能力是医院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此,诸暨市人民医院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从科研立项、经费管理到成果申报均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机制。“医院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和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开展临床应用科研实践,就实践结果看,医院每年都会获得5~6项国家专利授权。”
由于中医医院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发展相对较弱,学科建设迟缓,较临床其他学科在理论体系、临床实践、标准规范、科学研究及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和定位不准确,使得护理学科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明确学科定位,确定研究方向,构建学科平台,是中医医院护理建设和发展策略的重要课题。
1.1国内护理学科的日益成熟英、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一直重视护理学科,其设置均为一级学科。根据现代国内外“护理学”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2月重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护理学”定为国家一级学科,“护理学”学科作为成熟学科得到了认可,并已具备现代护理专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护理作为医疗机构主体工作之一,开展护理学科建设工作对加速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能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及医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明确护理学科定位随着学科内容和体系的不断丰富,学科定位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护理学科的性质有别于医院其它临床学科,其专业内涵决定了本学科的学科定位,护理学科定位应结合所在医院的优势和特色,并随着本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学科定位没有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甚至不能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的性质和特点,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或阻碍学科专业发展。
1.3护理学科人才培养和护理人才专科化的发展趋势医院护理学科定位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护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护理人员占医院人员比例近1/3,和临床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护理与医疗实践的着重点不同,形成了护士与医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因此护理学科具有其特有属性。二是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细化、纵深的不断发展,护理专科化也逐步形成,临床护理人员如何进行专科培养成了当务之急。在我国,护理学科分化也日趋成熟,如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各学科专科护理人才需求越加强烈,因此,医院护理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也有专科化护理方向倾斜的趋势。
1.4强化医院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强势、精品品牌中医医院中较强的学科品牌优势是患者潜意识中的信赖趋向,是向患者提供信息收集与评估成本最小化的途径,它可以减少患者选择医院的周折。因此,面对时代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以差异化产品突出学科特色来站稳市场就会成为中医医院发展战略的首选。护理学科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是体现医院特色与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护理学科建设要根据医院特色突出重点、优化结构、集优创新、适应需求,抓住根本性的东西,才能达到品牌效果,同时,医院的品牌是医院间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保障。
2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的不断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的增加,逐渐成为严重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健康需求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保健服务作为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都不同程度推动护理工作向更专业、更全面、更广泛转化。为此,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是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重要组成,是临床发展着重点的取向。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可能存在初步的学科体系,但在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上还存在严重不足,缺乏明确定位和目标,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中没有中医护理特色;缺乏中医护理规范和标准,中医护理研究缺乏,没有继承与创新,水平低下;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困难重重,学科的落后也阻碍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2.1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一方面,中医医院护理学一直沿用西医护理学体系的理论与技术;另一方面,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学术渊源与发展历程,传统中医医疗存在医护不分现象,学科界限模糊。大多数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尚未开展,护理学没有明显的特色,导致学科缺乏创新与发展,内涵外延界定不清晰,没有明确研究方向,不能形成完整和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
2.2临床护理实践缺乏中医护理特色、自身规范和标准在现代护理实践中,中医医院护理学科一直借鉴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模式,其中少有介入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逐步独立。但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医医院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和护理问题凸显。单纯采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科室甚少。临床实践中,护理学继承和挖掘中医护理技术不够,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多以现代护理体系、方法和技术为主,导致中医医院护理人员缺乏专业自信,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因而,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应该走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一方面,注重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保持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解决现代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协调共存问题,形成中医医院护理学科的特色。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实践中,中医护理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方法还很不明确,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大多表现出随意性,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和规范的护理操作程序、护理常规,简单的护理路径不能在临床推行,护理研究也多数是借鉴现代研究方法研究出的规范化过程,未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并对护理效果缺乏较科学的效果评价及标准,导致中医护理技术在低水平中恶性循环。因此,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必须在平台建设期准确定位,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特色,合理借鉴现代护理学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科学护理程序和标准,建立中医医院护理的标准工作模式。
2.3中医医院护理研究发展滞后,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水平低下中医护理科研与现代护理科研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中医护理人员多数学历层次较低,缺乏学科带头人,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较强的科研骨干队伍,科研水平低下,多为低水平重复;不能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科研经费少,争取到中医医院政策上的重视和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很难,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医护理研究的开展及专业水平、学术水平的提高。
3重视护理学科建设,提升中医医院整体水平
针对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学习国内外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验和思路,结合中医医院的优势与特色,从护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确定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策略,搭建护理学科平台,从条件建设、人才梯队、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为打造中医医院“品牌效果”夯实基础。
3.1注重顶层设计,准确定位,做好发展规划顶层设计要充分梳理和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编制可行的建设规划。界定内涵与外延,围绕护理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对相关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运用;要根据中医医院发展特色,结合护理学科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一是加强学术交流,重视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学术水平提高的意义与作用。二是开展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学术定位提供支撑。现代护理学是相对于临床其它学科而独立的、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的科学,其独立的研究内容和成熟的研究方法和临床技术、教育体系也基本完整,而目前中医医院的护理学科建设仍处于初期,学科没有平台,应尽快梳理中医医院护理学科自身存在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尽快解决自身发展的基本问题。
3.2突出建设重点,发挥自身特色,构建合理体系在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对学科理论、方法、技术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从而形成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以该研究方向为重点,借鉴现代护理学的研究思路,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充实和创新中医护理学科的内涵,逐步构筑完整的学科体系,提高中医护理学科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医医院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在护理学科平台上分层次、分类别加强建设,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的倾斜支持,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实力。
3.3树立科研意识,加强学术交流,整体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由于中国历史发展原因,护理人员的培养大多数还处于较低水平,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阻碍,整体素质、科研意识、思路和能力的提升空间很大,护理学科建设需要科学研究支撑,要坚持不断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和思维,掌握科研技巧,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同时,中医护理学科要创新、提升,除了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还必须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研究先进经验,了解和跟踪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及时调整学科理论和体系结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医护理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学科。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人才梯队素质和学术水平,创新护理技术,形成护理学科特色和优势,是促进护理学科建设的必要途径。
3.4加强护理骨干培养,加快人才梯队建设,打造稳定和优秀的团队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打造优秀人才团队的前提和保证。实现人才核心内容的优化,要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两方面着手,中医医院护理管理部门与各院校联合进行教材、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规范、方法与手段的更新等,以培养更好的实用型的护理学科人才,并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关键,学科骨干培养为重点,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这将是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也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5加强护理学科条件建设,建立完整管理体系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学科更要注重服务对象的整体性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护理学现代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大量先进科技和仪器的使用,提高了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帮助护士查阅资料、统计分析、沟通信息、及远程教育。因此,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积极创造学科建设的有利环境,使学科骨干自觉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或服务于本学科建设,以不断增加学科建设活力。
4总结
(3)加快技术建设。首先要抓好检验科实验室建设,增加投入,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增加医疗技术服务的经济含量。二是做好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技术服务体系。三是强化对技术建设的管理力度。医院将拟定技术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遴选鼓励技术建设项目清单,成立由院领导牵头的技术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并出台与重点学科建设相匹配的奖励政策。
(4)提升护理质量:一是继续实行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坚持执行检查、考评、反馈制度,设立质量可追溯机制,确保各项护理质量达到标准要求。二是重点监督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加强对管理,定期对护理缺陷、护理投诉进行归因分析,从中吸取教训,提出防范和改进措施。三是重点加强对新上岗护士、低年资护士的技术考核。制定出年度护理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和护士规范化培训计划,采取各种措施认真组织落实。四是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用语、告知程序和沟通技巧,培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五是充分发挥临床护理人才的优势,提升护理队伍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2、科研和教学工作
(1)搭建为医院临床研究者提供服务的科研技术服务平台。
(2)实施人才战略,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和年度计划,培养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加强卫技人员临床进修学习,选派人员外出进修(>8人次)和参观考察学习(>20人次)。
(3)大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举办全院性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及临床科研动态研究继教学习或培训10余次(含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规章培训、病历书写与规范管理培训),为医务人员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及资源。
(4)引进开展新项目、新技术不少于2项。
3、行政后勤工作: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感染管理;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155-02
医院感染不但直接影响医院护理质量,同时还与医疗事故和纠纷及医疗费用密切相关。重症医学科是感染的高发科室之一,担负着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因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笔者所在医院重症医学科在布局要求、病房配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条件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了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在消毒隔离、各项目标性监测控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ICU感染管理与控制措施介绍如下。
1 重视学科建设,感染管理从病房基础配套设施做起
笔者所在科室于2013年1月搬入新病区,在房屋设计和建设初期就考虑到重症医学科在布局要求、病房配置上达到ICU病房建筑标准,开放床位10张,总体使用面积649.8 m2,设有2个单间病房,面积各20.25 m2,监护治疗区8张病床,每床使用面积187.2 m2,床间距>1 m,辅助用房275.4 m2,包括患者家属谈话间、医护通道第一次换鞋间、男女更衣室带卫生间、医师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医护值班室、医护配餐室、库房、第2次换鞋缓冲间、配液间、污物处置间、医疗设备放置间、临终关怀间。设有4个通道、医护通道患者家属通道、医疗垃圾转运通道、药物通道。整个ICU在一个独立的区域内东南西北四面采光,通风良好,病房内配置了先进的空气消毒净化器,为感染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建立完善相关感染管理制度
笔者所在科室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ICU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负责感染监控工作,科内设有感控医生、感控护士,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科室采取“人人参与医院感控管理”的方式进行院感控制,每月科内护理质控小组进行自查,将消毒隔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召开会议集中讨论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制定下月工作重点并做好相关记录。由于制度健全,职责明确,使ICU院感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医院感控办、护理部每月到科室进行抽查和考核,加强了监管力度。
3 加强培训、提高感染控制意识
每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利用晨会对医护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手卫生的培训;定期、不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重视对护工、保洁员感控知识培训和监督。还对其他科室进入ICU的医务人员加强解释和监督,使他们进入ICU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在全面普及感染预防控制知识的同时,医院加强对监控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兼职感控医生、感控护士每月参加感染科质量分析会、利用晨会传达到每位医护人员。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医院感染科在不同时间段,下科室评价反馈各项目标性监测数据、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对多重耐药患者的跟踪观察结果,从另一个角度为科室对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4 加强ICU的消毒隔离管理
4.1 人员的管理
凡进入ICU的工作人员均按要求更换衣裤、换鞋或穿鞋套、戴好帽子口罩,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严格洗手制度,特别强调手的清洗与消毒,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尤其是同一患者多部位感染或同一病原体多部位感染,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患者与患者之间、部位与部位之间的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或用卫生手消毒。
4.2 环境管理
ICU环境应保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确保无尘,使用纱窗防止蚊虫进入,监护区配备空气净化装置,每日进行动态消毒2次,1 h/次。配液间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1次,每月中旬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湿化瓶内蒸馏水、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监测一次。对不合格的监测指标及时做分析整改,并再次监测直至合格。每日用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床单元(一床一巾),消毒液拖地每日两次,保持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清洁、无尘、无血迹,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
4.3 消毒隔离措施
(1)患者的安置。将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特殊感染患者安置在单间。治疗护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每床配置一个听诊器,快速手消液,每接触患者一次立即进行洗手或手消,控制交叉感染。(2)各种设备、仪器的表面,每日早晨由加强班人员用75%酒精纱布擦拭,经常保持其清洁。(3)患者转出后,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床、桌、椅等,更换床单、被褥等,紫外线照射1 h消毒床单元。(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5)使用人工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次,如有污染随时更换,尽量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1]。可复用管道用浓度为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 min,清水冲净悬挂晾干后放入2%戊二醛液内消毒10 h、清水冲洗晾干备用。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 min后,清水冲洗晾干备用。(6)加强患者各种留置管道的护理与观察,深静脉置管敷料每周更换2次,出现潮湿、松动、渗血时应立即更换。留置尿管的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2],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时间,不需要的尽早拔出尿管,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天用0.5%碘伏擦洗尿道口两次,可有效减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3],每2周更换1次尿管,每周更换2次尿袋[4]。(7)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住院较久患者,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分泌物及粪的细菌培养,出现感染时,立即行接触隔离,挂牌提醒各位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治疗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8)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正确选择抗菌药物,严防多重耐药的形成,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尽量防止患者发生菌群失调,有特殊流行病学意义的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9)加强对各种侵入性诊疗器械设备污染现状及消毒效果的监测,包括对使用中消毒灭菌物品及敷料污染现状的监测与管理。(10)对各类医疗废弃物进行分类包装,分开放置,严格按照《医疗垃圾管理条例》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中送医疗废物暂存地统一处置。
综上所述,重症医学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同时,加强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也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积极有效治疗患者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外,还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手卫生、严格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有效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了患者和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同时加强对感染的监测,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引起重视,才能行之有效杜绝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真正意义上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贾灵芝.实用ICU护理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05.
[2]张京利,赵霞,王力红,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疗干预措施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87.
[3]金凤财.0.5%碘伏预防留置导尿并发尿路感染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3):85-86.
申康中心带领各家医院完成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之后,2015年又组织各家医院完成了“十三五”规划。
在申康中心组织的专家评议会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一院”)院长王兴鹏代表全院向评审专家阐述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这次评审,他的规划拿到了90多分。这意味着未来五年,他将会带领团队根据规划的内容进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而申康中心也会根据一院的这份规划进行基建投入、编制安排以及考核管理。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建于1864年3月1日,时称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为全国当时规模最大的西医医院。如今,医院成为上海市占地面积最大的三甲综合性医院,拥有虹口北部院区和松江南部院区,核定床位数1580张,全院在岗职工3613人。
在制订发展规划时,王兴鹏不仅要把申康中心对公立医院的引导方向融入进去,同时还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以及兄弟医院的发展情况,寻求“特色”突围。
一份“ 特别”的规划
一院的规划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十二五”期间医院发展情况的简要回顾与现状分析,“十三五”期间医院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与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医院发展的重点项目与筹资计划、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与建议。这也是市级医院制订规划时的通用格式。
在这一格式下,一院总结过去五年发展情况的同时,从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医疗资源配置、医疗费用控制、学科建设与临床科研、临床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精神文明与行风建设、运营保障体系、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详细列出了“十三五”期末的量化指标以及实现路径。
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是申康中心作为医院管理者的重要内容。成立之初,申康中心就提出了“改善服务、提高质量、控制费用、便民利民”的16字方针,并一以贯之。
对于一院来讲,如何贯彻16字方针,并形成“特色”服务是院长王兴鹏需要思考的问题。
日间医疗是申康中心在市级医院推行的重要的医疗服务模式之一。在“十二五”建设期间,一院创办了国内规模最大的集中式日间医疗中心,拥有140张床位,7间手术室, 93个病种纳入日间手术,5年内预估收治日间手术患者77 950人次,日间化疗患者19 045人次,人均节约医疗费用约46%。
与此同时,一院还在南部院区创新组建了由30位专科化临床药师组成的专科临床药师服务团队,覆盖临床各专科与门诊,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专科临床药师服务,提升用药安全性。同时,一院还创设了患者出入院预处置中心,对住院患者进行“闭环管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重症监护病房,一院借助信息化建立了患者家属iPad视频探视系统,方便ICU患者与家属沟通。
接下来的五年,一院在继续深化开展日间医疗服务、深化患者服务中心、开展优质护理等工作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了质量管理以及应急管理建设上。
为此,一院计划“创建医疗质量指数(MOI)”,借鉴Dr.Foster、JCI、国家优质医院评价评审标准,建立新型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数,并将医院各病种相关质量指标与Dr.Foster系统对接,用国际化标准指导医院加强质量管理。
在2014年末的“12.31外滩踩踏事件”中,一院组织人员参与了紧急救治,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这也让王兴鹏及其团队对医院在社会事件中发挥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此,医院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列为“十三五”重点,制订并实施《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规划“落地”那些事儿
申康中心要求规划能够落地、可量化,并将指标分解至每年。为此,在一院的规划中,每年要实现的目标被罗列得清清楚楚。
上海在城市功能定位中明确要求建成亚洲一流医学中心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对市级医院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而一院所在的辖区――虹口区老龄人口密度居全市之首,同时承载着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任务,因此,发展精品化特色诊疗与标杆技术是一院的迫切任务。
为此,一院在就“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与临床科研方面的规划作了细化。
在“十三五”期末量化指标中,一院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个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国际合作临床转化研究项目数、SCI数、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奖项获得数、专利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个数、上海市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基地个数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
为了上述目标,一院全面启动“尖峰”“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以及临床转化研究院工作。
其中“尖峰”学科为眼科及视觉科学,“高峰”学科为泌尿外科及男科学、消化病学及大器官移植、肿瘤病学。在打造“尖峰”学科时,规划提出在疑难眼病临床诊疗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引领地位,牵头制订国内行业标准及疾病诊疗指南,整合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建成国内一流,高级人才聚集,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上海市眼科医院。
临床转化研究院的工作也重点聚焦在肿瘤及细胞代谢、微生态组学、营养与慢性疾病、免疫相关临床疾病三大研究方向。
申康中心明确提出“无规划,无预算”的工作准则,规划做得详细的同时,也要将预算纳入其中。
在规划的第三部分,一院对学科建设项目、人才建设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基建项目开办费、大修改造项目、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做了具体的项目规划。未来五年,围绕七大项目,一院将有38个子项目开展实施。
计划不仅包含筹资计划,同时还要包括项目建设的规模、详细内容、实施期限、实施地点等内容。
38个子项目一旦被批准,将被收入“规划预算项目库”,申康中心根据项目内容进行预算编制和投入。《中国医院院长》发现,除了学科人才建设项目、大修改造项目、基建项目、基建开办项目的筹资来源包括财政投入与自有资金,大型医疗设备购置项目、信息系统项目的筹资全部由财政投入。
【摘要】医院营养科是负责实施全院营养指导及营养治疗的科室,对于集预防、保健、治疗于一身的医院来说,对病人合理的营养尤为重要,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但就全国现状看,医院营养科的建设不够理想,在管理体制、人才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对策,使营养科的建设和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尽快与发达国家接轨。
【关键词】营养科 社会化进程 科学管理 管窥
随着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与之关系十分密切的营养科也必然受到冲击。如何顺应改革的潮流,加强营养科的建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院营养科在改革原有体制、方式,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发展学科建设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有一些粗浅的体会。现结合近年来的实践,就如何加强医院营养科在社会化进程中的科学管理与同道作如下探讨。
一 改革传统管理模式是营养学科发展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医院实行的标准管理(医院等级评审)是我国在医院管理方面摆脱“经验管理”,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这个“标准”详细规定了营养科在医院中的地位、任务、体制、编制、职责和制度,再次重申营养科(室)是医院中的一个医技科室,对营养科的建设予以充分重视。但是,随着营养学科的不断发展,这个“标准”也显示了它的局限性。传统的模式,营养科学实际上是有医技和后勤双重性质,营养科的机构设置,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由营养师等医技人员组成的营养治疗组;由炊事员等组成的营养厨房。营养科主任,既要管营养科的学科建设,又要管炊事员、配餐员、食品卫生、灭鼠灭蝇,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专业技术人员抓学科建设的精力,影响了学科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营养专业毕业的学生,由于无法摆脱这样一个体制的束缚,专业发展受到影响,纷纷改行跳槽,就我们医院,营养专业毕业来院的人员,分配到科后,没几年功夫大都或改行或调走。
曾经一度时期,上级部门对营养科的考核指标,带有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福利性。为了达到上级的考核指标,提高病人满意度,致使有些医院在营养食堂的投入上只讲社会效益,不计算成本,在经济上,每年要贴几十万、上百万元。
在这样的模式下,兼有医技、后勤双重性质的营养科,在学科建设上,落后于其他医技科室,与发达国家相比,只相当于他们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文献资料表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临床营养受到高度重视,从事营养工作的,分为临床营养医师(即注册营养师)、营养室营养师。临床营养医师在病房设立办公点,每日与其他医师一起查房、掌握所有病人的基本情况和营养状况,列出每一位病人的营养治疗方案;营养室的营养师则根据方案配制病人的膳食,由厨师制作。临床营养医师与营养室营养师各司其责,“医技”与“后勤”分工明确。相比之下,我国兼有医技与后勤双重性质的营养科(室),由于体制等各种因素,影响了营养专业学科水平的提高。
二 医院后勤改革给营养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春风,给营养科(室)体制的变革带来了机遇。就笔者所在医院,从2005年起实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营养科后勤岗位工作的那一部分人员:炊事员、配餐员、厨师、采购员等,从营养科分离出来,交由行业卫生人才服务中心,实行社会化模式管理。营养科作为一个医技科室,重点是进行学科建设。医院将这部分人剥离以后,有比过去更多的时间考虑专业的发展。营养科的营养医师每天深入病房,对重危病人、重点病人进行营养查房,制定营养治疗计划,参加病房内组织的重危病人讨论,对普通需要用治疗膳食的病人进行宣教指导,制定营养治疗方案后,由后勤营养食堂执行,营养科负责每天对执行情况进行督查、抽查、反馈。在完成病房工作的同时,还开设了营养咨询门诊,为孕妇、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等病人进行营养指导。
由于从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营养科的营养医师有精力开设自己的研究课题,例如,已与内分泌科一起开设了“糖尿病营养治疗个体化策略研究”的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初现成效。又与消化内科、感染病科、重症监护科一起进行“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原则与应用策略的研究”。除了科研,还承担了营养专业的教学任务、专业讲座等。实践证明,后勤社会化改革,给营养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及发展空间,为营养科的学科发展,在机制、体制上创造了条件。
三 加强营养科科学管理的对策性措施思考
1 在新的体制和管理模式下,需要修订对营养科的考核指标: 多年来,上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行业质控中心,在诸多对营养科的考核指标中,包括方方面面,如食品卫生制度,提供病人专用消毒餐具,按规定时间开饭,配制室设施符合要求等,还有膳食配制种类、普食就餐率、膳食营养评价、营养病案记录等,有的属于营养食堂范畴,有的属于临床营养医师质控指标。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有必要重新修订对营养科的考核指标,可以将以前的考核指标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对临床营养医师的考核,二是对营养食堂、炊事员、配餐员、后勤管理的考核。为了体现营养科学科发展水平,应当增加医教研方面的内容。行业质控中心在一定的时侯,可以将属于后勤的部分考核内容,诸如食品卫生、餐具消毒、炊事员持证上岗等,划归卫生执法、疾病控制中心去管理,行业质控中心应当重点抓临床营养的质量控制。
一个时期以来,就餐率一直是对营养科的考核指标之一,要求医院普食就餐率≥80%,治疗膳食为100%。笔者认为,是否应当将“普食就餐率”列入考核指标,值得探讨。我们看到,近些年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入,不少医院取消了包餐制,代之而起的是住院病人普通饮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原因是很多的,由于文化传统和饮食习惯的不同,加之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病人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认为,社会上因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提早退休、下岗待业的人员增多,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能根据病人的饮食喜好,亲自烹调,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应当允许家属、亲属将精心烹调的饭菜送到医院。其次,医院为满足病人需要,增加了小锅菜,、来料加工等特色服务,就不必强求病人吃医院饮食。如若再将普通病人饮食就餐率列入对医院营养科的考核指标,使医院比较为难,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而对于治疗膳食,则应当仍然坚持达到100%,要求病人遵照医嘱,配合医师治疗。
2 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需要研究进一步理顺营养科与营养食堂之间的管理体制: 过去,属于营养科的任何事情,营养科主任都要管,包括营养食堂。现在不一样了,这个体制怎么理顺?营养科与营养食堂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运作和管理?各自承担什么责任?发展问题怎样及时反馈沟通?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探讨的。各家医院有各家的做法,在改革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建议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质控中心组织一些主题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
要理顺营养科与营养食堂之间的管理体制,就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临床营养工作的意见》、《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等政策性规章执行,对医院的营养科(室)进行相应的整顿和建设,明确营养科(室)在医院中的地位、任务、体制、编制、职责和制度,做到责、权、利明确,进而使医院营养科(室)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3 关于营养食堂营养师、厨师的准入制: 后勤社会化,很多医院营养食堂都从营养科分离出来,划归后勤服务部门,有些医院还尝试对营养食堂的经营实行招标,社会上的饮食团体、饭店、公司都可投标,完全按市场化运作,在这里,存在一个可行性与准入制问题。
很清楚,医院的营养食堂与社会上的饮食行业不完全一样。它虽说也是配菜、烹调,但由于是为病人服务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如什么是流质、半流质,低盐饮食病人每天摄入量要控制在多少克,厨师应当怎样烹调,这些都要经过培训。毕竟医院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为病人服务的营养食堂,也要有具备相应的知识的专业营养师、厨师。医院营养食堂的营养师、厨师必须实行准入制,要有经过考核、具备上岗资格的人员担任,决不能随便搞指标经营。在当前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深入的情况下,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顺应形势,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条文,加强管理。
4 关于营养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全面提高营养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临床营养学科赖以生存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作用,通过开设营养专业,不断向医院输送专业人才,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通过开设继续教育项目,为临床营养专业人员进行规范化系统的理论学习提供机会。医院营养专业技术人员要经常参加技术培训,定期进行知识更新;院际间要经常进行技术交流,互学所长。
医院营养科(室)要加强与临床的配合,要增强工作责任心,培养专业骨干。营养专业人员每天要进行营养查房,根据病员情况进行营养食谱设计和营养计算,定期进行营养会诊,要参与营养治疗饮食的整个实施过程,对营养治疗饮食的加工、制作、配餐分发、就餐全程实施监督和检查,要加强营养厨师的专业技术和营养知识的培训,提高烹饪水平,增加饭菜的色、香、味,以增进病人食欲。
综上所述,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临床营养工作尚存在许多问题函待解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加大对临床营养的扶持力度,各级领导也要高度重视医院营养科的发展,加强对临床营养师的培养,完善营养科的人员配制。医院各临床科室需要与营养科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应树立临床营养意识。临床营养师也要加强与各临床科室的沟通与合作,并将临床食疗理论与实践融入临床营养支持的工作中,探索出符合我国特色的临床营养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梁慧琦 我国医院营养科现状与发展 中国医药导报 2010(30)
[2] 陈水发 加强社会化保障后营养科的管理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4(1)
[3] 吴梦强 贾青 余微等 对临床营养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4,24(11)
[4] 丁霞 顾菊香 加强营养科学科建设的思考 江苏卫生事业2007(6)
作者:吴 绘 韩晨光 王佐妤 作者单位:300162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外科 300000天津武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关键词】神经内外科 病区管理 模式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 方法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科主任、护士长,狠抓医疗服务质量。 结果 通过研究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前后工作成效的变化,分析病区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 结论 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病区管理模式,以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exploratory studying of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on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u hui,han chenguang,wang zuoyu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ry,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 medical collgeg,tianjin300162.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change about effect on transforming the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bout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the importance of ward management for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is analyzed and pointed deeply and thoroughly.in order to raise the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level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clinical department should probe into a rational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ccording to it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 conditions.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临床科室的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环节之一,而临床科室的病区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神经内外科不同于一般临床科室,其危重症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护理要求专业性强是其特点 [1~3] 。我院神经内外科在病区管理方面敢于创新、勇于开拓,迅速由过去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模式转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病区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
神经内外科病房在1年前曾是医院的一个普通病区,床位设置40张,主要包括普通病房(含急救室)和特需病房。收治患者主要是病情相对稳定的脑血管疾病(以脑梗塞、脑出血为主)及少数颅脑创伤患者,病种相对单一,科室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天津地区的影响力不大。为扭转当时的不利局面,从2004年4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调整,建立了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专业化重症监护病房(即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使危重症患者的住院数量和抢救质量有了显著性提高,形成了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三位一体的初期病区布局新模式。针对住院患者特别是颅脑创伤患者日益增多的现状,结合神经病学科的专业特点,从2004年8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了优化,在原病房布局的基础上增设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亚低温治疗中心(mhtc)以及康复病房,从而形成了亚低温治疗中心、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和康复病房五位一体的病区布局新模式,床位扩展至80张。
2 科主任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努力达到“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技术建设目标,完成医院赋予科室的各项任务,为医院“两个效益”的提高尽最大可能贡献力量是科室管理的制高点。基于此,神经内外科主任针对临床科室工作具有科学性、实践性、规范性、协作性、个体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室管理方案,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2.1 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质量是临床科室建设永恒的主题。神经内外科主任始终将医疗质量作为衡量科室水平的首要标准,把医疗质量管理作为科室的中心任务常抓不懈。科室制定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与诊疗常规,作为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医疗服务的准则,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每月上旬召开科室质量分析会时,科主任将医疗质量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讲评,不断强化全科人员医疗工作的“中心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针对颅脑创伤患者相对较多、病情相对较重的专业特点,科主任进行经常性的质量教育,教育全体科室人员以质量为本,视质量为科室的生命。
2.2 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尽快形成技术特色 特色是学科的立足之本。一个学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取决于是否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一个学科若要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必须拥有自己的杀手锏。这既代表科室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医疗质量。没有优势特色技术,医疗质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鉴于此,神经内外科根据学科带头人的业务专长形成三大技术特色,一是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创伤,二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三是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性检查与治疗。实践证明,三个亚专业的划分与发展,在明确科室学科建设方向的同时,使医疗服务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三大技术特色树立了科室的社会地位。
2.3 狠抓规章制度建设 科主任根据医院的总体要求,在全面落实共同制度的前提下,对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了分解、细化。同时,针对神经内外科的工作特点、人员情况和薄弱环节,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和要求,形成了一整套目标明确、要求明确、责任明确、奖罚明确、操作性强的科室规章制度体系。运行两个月后,各项常规工作步入程序化,日常管理走向制度化,技术操作趋于规范化,建立其对本科室的全部工作、全部环节、全体人员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为主的综合考核和控制之管理模式。
2.4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科主任将衡量科室工作的标尺定位在患者满意不满意、方便不方便、就医环境好不好、医疗质量高不高四个方面。为满足病人合理的要求和利益,神经内外科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个医务人员的具体工作中,以保护患者的利益,相应地科室服务质量和社会信誉得以提高,从而吸引了大批患者就诊。
2.5 “医疗”为中心,医教研协调发展 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神经内外科一方面重点抓好基础医疗质量和特色技术,一方面妥善处理基础与临床、医疗与科研的关系。科研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临床、依靠临床,充分发挥神经内外科临床工作的优势,以临床一线为基地,围绕临床搞科研。同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培养不同层次医师的科研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
3 护士长狠抓护理质量管理
病房管理体现了医院质量管理水平,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病房管理是医院管理水平的浓缩,是护士长管理能力高低的表现。神经内外科护士长用现代护理质量标准要求科室护理队伍,重点加强全过程护理质量控制、技术操作质量控制、病情观察质量控制、经济效益质量控制等四个方面。同时,护士长做好日常病房秩序和病房卫生的管理,从而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整洁、温馨、安全、有序的病房环境,并为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条件。针对神经内外科危重症患者较多的专业特点,护士长重点抓好nicu和mhtc的护理质量管理,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提高护理水平,杜绝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4 病区管理工作成效评价 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新的病区管理模式下,神经内外科 的住院患者数量持续攀升,病种范围逐渐扩大,科室人才梯队建设步入正轨,医疗状况明显改观。由于2004年9~12月神经内外科的危重症患者例数平均每日维持在15~20人左右,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相应上升。受危重症患者增多因素影响,床位周转次数较先前有所降低,但随着科室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以及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科室的住院收容与医疗收入大幅度增加。
表1 不同时期医疗状况对比(略)
5 分析
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后的工作成效充分说明,科主任和护士长的科室管理(特别是病区管理)模式选择是科室质量管理的基石与后盾。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室管理思路并付诸实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质量管理水平,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科室人才梯队,其医疗、护理质量方可在良性循环中呈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negri m,martignoni a,baccheschi j,et al.management of stroke in a ward of internal medicine.limits and prospects.recenti prog med,2004,95(3):137-143.
2 ziai wc,varelas pn,zeger sl,et al.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re-source use after brain tumor surgery:an analysis of indications and al-ternative strategies.crit care med,2003,31(12):2782-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