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德育的目的

小学德育的目的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6 16:07: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德育的目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德育的目的

篇(1)

1.在解析课文词句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想读懂课文,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容和观点,都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探究其中的德育内涵,从而达到领会课文思想底蕴的目的。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小学生通过学生古诗来了解我国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领会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诗歌是古人运用简单、有韵律的语言来抒感的方式,通过学习和了解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

2.在朗读课文时渗透德育教育

“以读为本”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标准,学生通过带有感彩的朗读,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课文中的重点段和重点句子,并对此进行反复地朗读,不仅能够增加小学生的语感,为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的能力;还能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使小学生在精神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目的

3.通过问题情景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不明白的事情很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发问”的特点,对课文构建一些有趣而且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景,通过问题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情景中,即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容易让小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再通过教师的深入引导,挖掘其内在的思想品德,从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目的。4.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教育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回顾和总结课文的含义来延伸德育教育工作,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小学生自己回顾课文重要内容,再以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总结课文的内在含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还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5.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延伸德育教育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培养小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还是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小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得到进一步延伸,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二、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与德育关系

篇(2)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工作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为促使外国教育事业的顺畅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焦点和兴奋点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德育工作回归生活研究、德育观念现代化研究、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及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等的研究。这些研究兴奋点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的研究实验此起彼伏,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形势令人振奋,研究问题日益集中,研究焦点正在形成。实际上,这些研究焦点就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一、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 

受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等社会思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正朝着四面开花、各放异彩、不拘一格的方向发展,各种德育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相继呈现,不断丰富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研究领域。从德育理念上来看,德育体验论、对话德育论、交往德育理论、生活德育论、德性论等各领,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观念智囊;从德育实践上来看,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校本德育、叙事德育、活动德育、欣赏型德育等都是德育工作者创造出来的德育实践样式。由此可以说,我国的德育理论深化了,德育实践丰富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视野与思路拓宽了。然而,与之并行不悖的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到底什么样的德育形态最适合我国中小学的需要开始成为令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如若对该问题给不出一个科学的答案,德育工作者极有可能在这五彩缤纷的德育理论面前无所适从、乱了阵脚。所以,在吸收、统整、综合所有德育理论形态与实践样式的优势和智慧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创新、整体转换,就成为摆在我国德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进而言之,这种“整体化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德育工作为中心对各种德育理论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学校校情的德育思路;以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为纽带来协调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培育学生应对特定社会境遇、道德问题的道德智慧;以学校德育工作为线索来协调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网络德育,构建立体交叉、合力最大的德育网络,为学生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条高速公路等等。这些工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德育工作者与教育者思考的重点问题。 

二、德育工作要回归生活 

在90年代以前,德育工作者一直将德育视为一项道德规范、道德认识的传达活动、道德理论的教授活动,甚至认为它与一般的学科教学活动别无二致。其结果,德育工作沦为课堂教学事件,沦为一种游离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毫无关联的事情,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一种无言的抵制情绪,导致德育影响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近年来,随之德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认为:德育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一种合理的德育活动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生活间的血肉联系,必须回归生活,获得德育活动的生动形象;德育必须在走进生活的同时将自己“隐藏”起来,着力构建一种“无痕”、“无言”的德育形态。正是在此背景下,德育回归生活成为德育研究者们炙手可热的一个课题,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现实生活出发,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1]关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历,努力构筑一种社会与个体发展所期待的道德教育,这正是德育回归生活的真正目的所在。在当前,德育到底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是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怎样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与联系生活、面对生活的区别何在?到底是德育要回归生活还是面对生活等等,这都是让德育工作者绞尽脑汁的问题,是需要德育工作者给出创造性答复的问题。因此,德育回归生活这一问题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德育研究的现实和状况。 

三、德育观念现代化 

当前,现代化是许多社会领域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社会实践追求创新和自我超越的表现。与之同理,德育也需要现代化,德育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的其他现代化内容,如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德育内容的现代化等都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表现与延伸。德育观念现代化是推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稳步前进的引擎,是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学者们对德育观念现代化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认识德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德育视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个能动因素来认识;对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进行反思和深究,提高德育目标、德育功能在人们心目中的认同度,切实转变德育工作的思路,创造一种服务于学生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增进的德育观念形态;认识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摆正学生与教师间的地位,实现从灌输型德育向学习型德育、从规范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从道德知识传授向道德素质提升的转变;推行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的观念,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渗透德育、全面关注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发展的德育理念,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顺利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 

中小学德育不是一项面面俱到的教育工作,而是有其特定的关注对象、目标定位的,那种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都一股脑地放进德育工作的做法,即所谓的“大德育”,日益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所拒绝。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品德,如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关爱社会等品德。一句话,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道德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处世,学会用自己的道德“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非用一定的政治标准、法律准则等去参与社会生活,处理社会关系,这就是“小德育”。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发生。这一转变必将促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培育上,促使德育工作者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叶澜教授指出,德育具有四个层次的内容:最基本的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其次是责任心,再次是爱国,最后是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2]应该说,这一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小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是一个从爱己到爱人,从爱家到爱社会,从爱国到爱人类依次推进的过程,推己及人、爱及社会是当代德育应该具有的一种视野。因此,那些基础品德的培养正是德育的重中之重、立根之基,正是中小学德育的直接目的、核心使命所在。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的转变体现着德育研究者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认识的深化,体现着中小学道德教育正步入一个科学的轨道。 

五、德育工作者专业化 

在中小学中,德育工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德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学校的其他专职德育教师(德育处、团队专职教师)两部分。所谓德育工作者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的标准来培养、管理上述人员。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基础是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源自德育教学和德育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按照综合性、高水平的德育教师专业标准来要求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实质。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德育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德育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与其在德育实践中的积累。[3]同时,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西方,伴随着品格教育运动的兴起,开设专门德育课程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德育专业化问题随之出现。因此,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前提。要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其一,确立“将德育作为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同样重要”观念;其二,建立对所有教师的德育素养专业标准;其三,对狭义德育教师(即专职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标准提出有更高要求。[4] 

六、德育实验研究活跃 

要推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开展德育实验是一条有效路径。在探索中认识德育、开展德育、改进德育是当代我国德育工作的一大优势。同时,随着国家德育类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有序化,一批有识之士、专业德育研究人员对德育实验研究青睐有加,倍受关注。随之,德育实验研究在我国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性认识。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中央教科所开展的“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体验德育研究”实验、“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开展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研究实验”、肖川教授等人开展的“主体性德育研究实验”、山东师范大学戚万学教授主持开展的“活动德育模式研究”实验、江西省黎川一中开展的“3+1”德育改革、黑龙江省小学开展的“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广东省小学的开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德育课程改革”实验、重庆石柱中学校的“开发人性化德育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等等。这些实验的开展为开拓我国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路径提供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值得所有德育工作者重视和借鉴。 

纵观上述研究焦点,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德育研究正日益呈现出面向实践、注重创新、专业发展的道路。这一研究势头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能,有助于拉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间的距离,从而为促使我国德育研究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功能。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儿童道德生活该如何加强.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2] 骆风.上海市中小学生品德状况调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篇(3)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 分层递进 构建措施

德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熏陶。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德育对学生的影响才会更加深刻,小学是德育教育开始的关键阶段,但是当前大部分小学的德育教育尚未形成完善的层次,教育内容也缺乏实践性。构建分层递进的德育教育是提高德育质量的根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教育分层体系的基本目标与内容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不同阶段内,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目前来看,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都是比较笼统的,并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这也是导致小学德育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根据不同阶段内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制定德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十分必要。

首先,从德育教育目标分析。教师在展开德育教育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充分尊重不同阶段内学生主体的主体差异性,不同阶段内,教师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不同思想素质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法律和纪律意识、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几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是长久培养的结果,因此低年级就需要进行对应教育。而法律和纪律以及政治素质,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和认知能力,需要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为了合理制定不同阶段的德育教育目标,教师可以参考《中小学德育纲要》等文件的要求,逐步设立德育教育目标。让学生逐渐了解到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应该提倡、那些事情可以存在、哪些事情需要坚决发对。

其次,从小学德育教育分层体系的构建内容层面来分析。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的德育教育主要以狭义的德育教育内容为主,即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但是随着德育分层体系目标的确立,德育教育内容也需要进一步增加政治素养、心理素养、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我国社会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也越发重视。德育教育分层体系下,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其一,教育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价值观念,让学生分清楚该做的和不该做的;其二,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各种道德标准的判断能力;其三,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素养结构的理解。逐步从个人道德素养的认知逐步上升到对整个社会道德素养的认知。具体来说,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应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这些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小学各项教学中均有体现,比如《品质与生活》《小学德育纲要》等。

二、小学德育教育分层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首先,学校相关领导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号召各个科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实现学生的知识与品质的共同进步。为此,各科目教师应该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多与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者进行沟通,找出德育课程与相关科目之间的关联,利用德育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展开教学活动。同时,各科目的教师也必须时刻用德育教育的高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受到优秀思维品质的熏陶,逐步提高思想道德品质。

其次,小学教育应该积极的组织各种校内和校外活动,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落实到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知道德育教育的实际价值。比如,思想道德品质好、团结积极的同学加入少先队。在此基础上组织多样少先队活动,比如好人好事评比、合唱、小品等,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接受到德育教育。另外,教师也应该积极的组织各种校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必要性。注意各种事件活动都一定要保证安全性和科W性,老师需要做到合理的安排实践和地点。

学校需要积极组织召开晨会、周会、班会等活动。注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制定对应的会议主题。比如某小学组织一年级学生展开了“热爱小学校园,争做小主人”主题的班会活动。这一主题的班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班级的特点和优势,逐步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集体的思想。针对三年级学生召开了“了解不同行业的特点”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不同行业对社会贡献,让学生对不同职业的人们增添一份理解和尊重。针对六年级学生召开了“保护环境,由我做起”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在生活中环保的小妙招,分析当前我国进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可见,这种活动的安排充分尊重了不同阶段内学生的主体特点,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内学习和掌握对应的道德教育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教育分层体系的构建还需要相关教育人员进行大量的努力与尝试。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德育教育目标和内容。文中就如何构建小学德育教育分层体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望与相关教学人员共勉。

参考文献:

[1]胡力.小学分层递进德育体系构建研究――以湖南大学子弟小学为例[D].湖南大学,2012.

[2]王宏君,程雨丝.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小学德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5,(06).

[3]李凡.大中小学德育资源一体化机制建设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5).

[4]乔芳,丁道勇.何种勇气――小学德育教科书中勇气概念的错位[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

篇(4)

随着我国社会教学工作不断推进,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受到挑战。在该教育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德育教学有效性开展工作,是学校重任。社会关注道德,道德建设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有重要影响,而道德的培育,需从孩子幼年开始,当小学德育工作落实到位,能提升我国道德水准,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量不良的道德因素融入到社会中,对小学道德教学开展有阻碍。主要表现为不良的媒体因素,随着网络、电视剧媒体快速发展,负面的思潮扩散,扭曲的道德进行蔓延。小学生没有健全的三观,很容易受到影响。校园的德育教学不容忽视。而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家长忙碌于生计,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小学生缺失家长的德育教育。

2.很多小学德育教学工作,教学重点放置在学生基础知识教育层面,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教育程度较低。

这主要是很多小学学校没有科学的教育机制,对德育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影响德育教学顺利开展。

3.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缺乏教学基地。

很多小学德育教学,除了小学教学机构自身存在问题之外,专业的德育教学基地比较缺乏,影响了德育工作顺利开展。专业的德育教学基地指的是博物馆、文化活动馆以及少年宫等。文化部门认识到问题所在,但是受到经济建设影响,教育经济的匮乏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之关键。

三、小学德育教学策略

人们研究思想道德的产生、发展、延续,在社会存在中去查找答案。而教育目的的实现也应该基于现实生活过程为基础开展。人依附道德存在,最有意义的体现是个人拥有属于自我的道德生活,道德体现在他的道德生活中。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思政的科学,该学科对思想品德的形成、演化以及影响作出深刻研究。科学的形成涉及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认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主要受到外界社会道德氛围和自我主观的道德意识相互作用影响,当主体受到外界影响时,会通过自我意识实现调节。

(一)做好德育机构建设

小学德育工作开展,面对德育结构不健全问题,教育机构管理者应该积极配合地区实际,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健全的德育机构体系,在实际工作开展进程中,必须构建出德育工作体系。有德育工作小组,负责德育工作开展。针对学校存在的德育缺陷,采取联合合作方式一同应对。该联合方式主要是指在相邻的小学校园里,借助资源共享方式,进行德育工作开展,相互利用德育资源,发挥资源使用效率。

(二)严格管理,用心管理

教师经常在班级里告知学生纪律的重要性,不能放任学生,帮助后进生转化工作。对生病的学生给予关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实践发现,当教师这样做时,学生容易认可教师,愿意将教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当师生之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师生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给德育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德育工作开展,是整个教育之灵魂。尤其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一线教师更需明白,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最优发展。因此,需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遵守教育规律,认真教育每一位学生,为构建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三)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主任工作开展对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灵有重要影响,班主任创设出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陶冶学生学习情操,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可想而知,班主任教学地位有多重要。在学校里,班主任是同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也是开展教育活动最多的人,班主任的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有重要作用,它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折射出班主任的影子,并深深的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进行学生规范教学时,需注意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素质。在实践教育中,能切实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目的。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才能。教师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中肯定学生,认可学生。

四、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42-01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 ,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模仿、个性心理不稳定、思想意识可塑性大的特点。而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社会因素主要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小学生正处在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阶段。道德教育对学生品德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学校 ,将如何做好小学班级德育工作呢 ?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和探索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识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小学班级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班级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就内容上而言,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教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利用班集体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

开展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育,以团体心里辅导为重点,将心里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渗透到学科教学及班队等活动之中,逐步提升学生心里健康的水平,从心里素质上提防和消除各种病态心里和行为的出现,防止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小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我们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荣誉”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说文明话,做文明事演讲比赛”、“值周评比”、“体操表演”等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班级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三、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班级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课堂中德育的目的是育人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它贯彻于每一个学科,贯彻在每一节课堂中,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这是所有任课教师首要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自身体会加强德育教育。例如,三年级品德《天天都是助残日》一课,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感受盲人、聋哑人、肢体残疾人等的生活,学生的感受是非常难受,非常费劲,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就感觉很难受,那些残疾人一辈子都这样生活,他们不难受吗?在这里抓紧从思想上引导他们要爱护、帮助残疾人。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心中充满爱,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四、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篇(6)

我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高度重视国民的素质,而一个人素质的养成需要从小开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会有德育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处事方式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很多地方的小学体育教育体制并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造成恶性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必须努力提高德育教育水平,用有效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现状及重要性分析

德育教育的开展关系到我们整体社会道德水平的建设,从基础开始抓起,能够更好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加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够更好地增强体质。同样,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把自身的人生价值与学习目标相结合,在体育活动中学习德育知识。(1)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在体育活动中,不管是学生的体育竞赛或者体育游戏,教师一般都是把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在竞赛中积极比赛,从而分出胜负。此过程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内外潜能,让学生意识到集体主义的正确含义。通过参与集体性体育活动,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增强了集体主义意识。(2)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遵纪守法。体育运动中有各种规则和制度,学生只要参加体育比赛,就必须接受统一的体育规则,通过体会体育运动项目中各种比赛规则,学生逐渐意识到要遵纪守法,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以此让自身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3)加强德育教育也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锻炼自己的意志。体育运动需要付出汗水,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承受挫折,从而更好地迎接人生中其他困难。教师通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地进行意志方面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坚持的意义,从而更好促进了自身道德水准的发展。

2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德育教育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推广逐渐被重视起来的。以往小学体育教学中主要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教师在德育方面的引导较为欠缺。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德育教育成为了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教育界逐渐认识到,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并且学生整体德育水平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们体育运动质的飞跃。但是由于体育教师对德育教育的研究较少,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经验,德育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德育教育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中进行渗透,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进行讲授,德育教育需要掌握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可以说,当前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其德育渗透的内容还比较少,实施德育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以及途径

1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学生的心中,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值得效仿和学习的。为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规范教学语言与教学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比如,教师在上课时应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准时出现在课堂上,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遵守时间的良好的品德。若教师在教?W中不遵守时间,却要求学生遵守时间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就必须对自身严格要求,以身作则,言语和行为保持一致,在学生的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使学生产生道德意识。

2体育教学内容上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机会较多。例如,在学生进行长跑项目训练时,教师可以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顽强进取、勇于拼搏的品质。此外,教师在长跑项目中还应引导学生具有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件事,只有坚持、努力、拼搏,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在进行团体项目训练时,教师应强调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以集体利益为先。目前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部分学生习惯了以自身利益为先,不考虑他人感受。参与团体项目能够使独生子女感受到共同拼搏的意义,进而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活动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出严峻的考验。集体项目中,在项目进行不顺利的情况下,学生之间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项目进行顺利的情况下,是骄傲自满,还是谦虚谨慎。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过程。

3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小学体育科目相比于其他科目教学更为灵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地组织游戏和比赛,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小学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在这个时期一味地对其进行德育思想灌输,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在游戏或比赛中渗透品德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时,可以将德育教育的思想灌输其中。

4依据教材特点进行引导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体育教学的实践部分,即室外教学课程,这部分的教学主要以游戏和体育项目为主,理论性讲解较少。另一部分是理论教育,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比如,其中的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体育基本理论是教师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体育基本理论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思想品德的引导。

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 德育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整个社会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非常大,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在重才智而轻德育,其结果是学生畸形发展,特别是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严重,所以对广大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们的未来发展,而且会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抓好德育教育非常重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就应该予以充分重视。然而很多人都认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应该是班主任的工作,但实施上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结合本职工作,利用学科教学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德育教学工作。小学体育学科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利用学科教学来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结合学科特点,明确德育目标

小学体育学科落实德育教育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小学体育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教给学生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合理锻炼,同时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纪律观念、团队意识等。这里更为关键的是根据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时期小学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使学生们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锻炼理念,要求学生从小就能够掌握一定的健康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重视体育锻炼,并且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提升,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就可以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利于学生使体育锻炼成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

二、注重德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德育教育作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要把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一部分,所以,在体育课上,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把德育教育工作渗透进来。在教学内容中,如一些长跑项目的练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在团队项目中引导学生们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而在教学形式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安排来落实德育教育,如上课整队要迅速,队列纪律要严格,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在学生在进行运动项目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相互保护,心中有他人;在利用器材进行活动时,要注意对于器材的合理使用,养成爱护集体公物的品质。总之,小学体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从细节着手,对小学生进行反复、细致的引导,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无形之中也就能够落实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三、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因材施教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强调要以生为本,即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一定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教学历时六年,学生的学习时间跨度大,也意味着学生们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在小学体育课上的德育教育也要客观上尊重这种变化,从学情出发来因材施教。

总体来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认识方面还未成形,这时教师要注意循序善诱,耐心的、反复地予以引导,这样他们才可能把一种行为上升到一种好的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发挥其喜欢表现自己的优点,教师一方面要对其行为认识予以引导,同时也要利用好“表扬”这一有利武器,对于学生的进步及时的予以肯定,这样既能够鼓励一部分学生,同时也能够树立榜样的作用,起到示范的效果。

四、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不得随意缺席或擅自离队;分组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排好队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五、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实施德育渗透

教师在实施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时,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既能提高课的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如进行课前的动员和课后的总结能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的认识,进行队列队形的调动能训练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组织纪律性,整齐优美的动作陶冶学生美感;在教法上采用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协作进取的精神;在准备、放松活动或练习时要求学生相互保护、帮助,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要在落实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需求,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们未来的成长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使学生最终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吴翠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0(1).

[2]赵俊芳.德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思想工作论坛,1998(2).

[3]周林生.关爱每个学生推进整体进步.学习导报,2004(9).

[4]沈鹏.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1999.

[5]杨邵豫.体育教学在学生德育培养中的价值以及渗透途径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