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老年社区设计

老年社区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6 16:07: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老年社区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老年社区设计

篇(1)

【关键词】老年社区;景观;设计

一、老年社区对于景观设计的具体要求

(一)老年人的居住模式由分散变成了集中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很多老年人都会选择以家庭居住为主的养老方式,这种形式通常被称作居家养老模式。所谓分散的居住模式主要是老人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逐渐分散开,老人处于独居的状态。所谓集中的居住模式主要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依赖于养老院或者老年公寓,这种公寓又将老年人集中到一起。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年轻人会选择与老人共同居住,但是由于年龄和观念的差别,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很多的不便,所以说这样的居住方式并没有为老年朋友带来更多的便利,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社区,其中包括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等。但是据目前情况来看,养老院的基础设施通常较为简陋,而老年公寓的形式又比较单一,都不是最适合老人生活的地方。国家可尝试建设这样的居住场所,让老人年在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安享晚年。目前,一个完善的老年社区主要包括护理中心、服务部门、老年大学等。所以,这就要求景观设计人员在对老年社区进行设计规划时,要多方面考虑,采取集中的设计原则,为广大老年朋友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1]。

(二)老年人群的集中对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常在老年社区中居住的老人主要被分为三种类型:独身老人、夫妻双方以及有陪护的老人。如果按照自理能力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自理老人、需要辅助工具的老人以及需要陪护的老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幅度越来越大,这都为老年社区的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景观设计人员不仅要认真了解不同老人的自身需求,而且还要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和思想观念等客观因素,作出进一步的规划设计,设计出更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社区[2]。

二、老年人对社区要求的具体分析

(一)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分析

景观设计人员在进行老年社区的景观设计时,不仅要优秀的设计理念,还要详细了解老年朋友的心理需求。人在步入老年后,其心理会发生非常强烈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的生活。在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也会发生大幅度的改变,尤其是对于那些事业心较强或者事业非常成功的老年人,心里面会突然产生很大的落差,从而导致其情绪和生活会受到影响。并且,现在的年轻人多数都喜欢与老人分开居住,以需求自身的生活空间,这样一来,会使得老年人变得更加孤独[3]。所以,当景观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规划时,一定要将这些因素考虑,从而设计出适合老人生活、交流的场所。

(二)对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分析

当人步入老年期之后,其身体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尤其是视力、听力都会不断地下降,整个身体状况也已经大不如从前。例如,老年人不能再像原来一样从事重体力劳动,并且下降的视力也会使得他们对待事物的分辨力逐渐降低。更严重的是,很多老年人的自身器官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必须需要辅助设备的帮助,才可以继续正常的生活。所以,景观设计人员必须要将这些因素着重考虑进去,争取为广大老年朋友提供一个更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

三、对老年社区景观的要点分析

(一)要建立以老年人的自身特征为主的居住环境

要知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主要包括:社交、娱乐、购物、健身、休息等。那么景观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时,一定要根据这些特征,再进行具体的处理。比如,在以健身为主的景观环境中,可以多设置一些晨练、散步等行为的设施和空间。很多时候,老年人的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同性,那么设计人员就要及时处理好其中的相关问题,以便于为广大老年朋友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间和交流机会,建立以老年人的自身特征为主的居住环境,对整个老年社区的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我国武汉市就以老年人的生活理念和休息氛围来构建老年社区,它距离武汉市中心大约有20公里的距离,在此次老年社区建设内,其中绿地景观面积就高达6万多平方米,并以老人所需要的“休闲”,“养生”为核心,以此为老年人建造出属于他们的世外桃源。

(二)要建立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景观居住环境

相关的景观设计人员在进行老年社区的房屋设计工作时,尤其要考虑广大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那么就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要采取无障碍的设计方法。因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其身体各项机能都在不断的下降,很多老人需要借助一定的辅助设施才可以很好地生活。第二、加强记忆效应。由于老年人的各项感应能力在不断的下降,所以,景观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选择人性化的设计方式,让景观建设得更加简单、方便,从而让老年人可以很好地识别。这是在老年社区景观设计中尤为重要的一点。

四、老年社区景观设计营造案例分析

本文以著名的景观设计为案例,分析其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

坐落于纽约州的克拉伍德社区麦尔老年公寓,此社区室是一座生活多功能式的养老社区,并拥有超过199个的独立居住楼,这些居住楼的风格不仅仅是普通型的公寓式还有优雅豪华型别墅。这套社区在2007年时由于居民年老体弱,对其进行了改造,增设了20多套协的住宅楼。还开设了大型的生活馆,里面有咖啡室等供老人娱乐活动。同时,拜耳风景园林公司将风景园林,在此基础上还有硬质景观两者相互融合在一起,其对于曲径进行了铺设,同时设置了相应的活动范围,这对于缓解老年人视觉冲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拜耳风景园林公司还将游泳池看台设置为庭院的西栏,就此创造更多的户外空间,以及记忆障碍护理区的漫步环路,形成特殊护理花园。详情见图1。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老年人的幸福指数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社会的关注。如何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以及如何更好地对老年社区进行设计,这都需要景观设计人员着重思考。

参考文献:

[1]曹幸.老年人视角下的社区公园景观色彩研究[D].厦门大学,2014.

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服务型老年社区;规划设计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我国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口1.19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3.26%。年增长老年人口数596万人,年增长速度3.28%;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高达2.16亿。但是目前的养老环境无论从居住条件,还是养老服务水平,都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老年社区设计依据从根本上说,就是老年人的居住生活特征。只有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宜老年人居住的住宅。

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通常国际上将65岁以上的老人定为需要社会提供服务,并获得关照的界线。根据老人的健康行为的特征,可将老人分为四个年龄段:60岁-64岁为健康活跃期;65岁-74岁为自理自立期;75岁-84岁为行动缓慢期;85岁以后为照顾关怀期。

1.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进入65岁以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在日益衰退,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视力退化,甚至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才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身高萎缩,四肢行动迟缓,动作的准确度和判断能力都趋弱;嗅觉和触觉上反应比较迟钝,使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上升;机械记忆力大幅度减退,学习能力弱化,对新环境和新事物的接受适应能力差。这些特征都对服务型老年社区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更细致的要求。

1.2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随着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心理也在发生变化。他们更加注重保健,更需要方便、舒适、无障碍的生活环境;老年人对安全的需要较其他人群更为迫切,尤为集中在医、住和行这样三个方面;在归属与爱方面,他们渴望与他人交流,害怕孤寂,希望受到别人尊重,得到社会群体的接纳和重视。在老年社区的设计中要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智特点,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2 老年社区的分类

依据老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健康行为特征,可以把老年人分为自理老人――日常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介助老人――日常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等设施帮助的老年人;

介护老人――日常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失能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

失智老人――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症的老人。

老年社区就是在一个较大规模范围内,创造包括居家养老的,老年公寓和养老院在内的养老设施,也包括供社会老人共用的老年康复医疗中心、便利中心、教育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公配中心和家政服务中心的公共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针对不同类型老人的需求可以把老年社区分为:活力成人社区、持续照料型退休社区、自理居住型社区、介助式居住型社区、失智照料区域、医疗护理型机构、日间护理中心。

3 服务型老年社区的规划设计

3.1 规划阶段

在规划阶段要从整体上考虑社区的选址、硬件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在区位选择上既要顾及老年人出行不便的特点,也要尊重老年人喜欢安静、注重养生保健的心理,选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区域,场地周边活动安全,不宜与成年人活跃出入娱乐区相邻近;区域周边的生活气息浓郁,避免让老人产生与社会相隔绝,被社会所遗弃的消极心理。

服务型老年社区应当配备的基础设施要考虑老年人的居住习惯,能够满足他们日常的生活需要。主要有居室、会谈室、静养室(患轻度疾病的老人的隔离室)、医务室、集会室、食堂、厨房、洗脸间、浴室、厕所、洗衣房、晾晒场、办公、值班、仓库等。

老年人日常活动半径为450米,以此标准设置配套的服务设施。小区内专为老年服务的公用建筑,例如以下:护理室:护理与日常监护活动基地;康复理疗室;医务室:包含日常健康管理、咨询、诊察、配药的设施。

3.2 建筑设计要点

3.2.1 室内居住空间的设计要点

在涉及老年人活动、生活的建筑空间内都要进行无障碍设计,充分的无障碍不仅可以保证老年人生活的便捷性,也提高了老年人活动的安全性。

老年人的居室要求稍宽敞一些,以便于行走和活动,在每个房间的入口处设置亮度充分的照明设备,并且选取易操作的开关;开关门的形式应简化,选择易于操作的门把手;室内要求通风、干燥、透光;内部设施要便于老年人使用和行动。比如卫生间要安装使用方便的坐便器并设置扶手;在浴室内设置洗浴座椅及扶手;要充分考虑使用厨房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在厨房内合理配置洗碗池、操作台,安装为防止火灾等的自动告警装置;在卧室中为防备万一情况发生,应在床边设置紧急呼叫设备;室内地面进行防滑处理,消除每个房间之间的地面高度差,方便老年人出入。

3.2.2 社区公共空间能够保证老年人出行的便捷和安全

在有台阶地方应设置坡度平缓的台阶和斜面,在坡道起点及终点,应留有深度不小于1.50m的轮椅缓冲地带。坡道侧面凌空时,在栏杆下端宜设高度不小于50mm的安全档台。楼梯和斜坡应设置连续式扶手,扶手应安装牢固,同时还应注意扶手的手感和耐久性。踏步踢面高不宜大于120mm,踏面宽不应小于380mm。地面铺设应平坦,不应出现积水现象,使用浸水也防滑的地面材料。设置排水沟时,应配水沟盖,水沟盖不应妨碍轮椅乘坐人的通行。出入口及斜坡上方宜设置房檐。

3.2.3 社区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要点

第一,外部环境应该创造多层次交往空间。交流是老年人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是传递感情的重要途径。通过围合或半围合空间的设计,配以符合老年人体征的座椅设施,可采用亭、廊、花架等形式,为满足老年人社交需要提供良好的空间氛围。

第二,外部空间环境应满足老年人的行为需求。老年人的余暇时间比较丰富,为合理消费余暇时间就必须提供必要的空间环境。例如为了满足老年人从事兴趣爱好活动的需要,就要在社区中有可以进行此类活动的场所;要满足老人体育锻炼的需要就要在住宅附近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为了满足老年人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就要在居住区附近有文化娱乐活动的设施。

4 总结语

服务型老年社区的规划设计应该以老年人为核(下转第260页)(上接第231页)心,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物质、精神生活为前提,并通过设施服务补偿老年人各种能力的下降,体现对其特殊的关怀。

【参考文献】

[1]段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居住区规划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0.

[2]陈实.老年人社区居住环境空间需求研究[D].湖南大学,2010.

篇(3)

老年人口系数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老龄化和老龄化程度的指标。联合国卫生组织规定,在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系数超过10%,就可以称之为人口老龄化[1]。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系数达到13.26%[2],显而易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新的严峻国情。此外,我国老龄化还面临着绝对数量多、贫富差距大、增长速度快、分布不协调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存在老龄化问题的国家平均用了80年左右时间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而我国只用了27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3],人口老龄化过快决定了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时的滞后性。如何养老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2社区养老模式分析

2.1社区养老的界定

社区养老是西方国家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时提出的一种养老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成熟化的运行。国际上关于社区养老较为广泛的定义是,老年人居住在社区内,接受来自于社区志愿者、政府或非政府营利性组织以及其他机构的日常生活和医疗卫生服务[2]。结合我国传统养老方式,我国学者给予的定义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服务为辅,以此为基础,形成层次不同、内容有别、形式多样、因人而异的服务体系[4]。2.2国外社区养老及实践西方国家先于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在美国社区养老被称为“国家-社区型老年福利模式”,这一模式分为独立居住型、护理居住型和持续照顾型[3]。美国社区养老主要采用社区自理模式,即居民、志愿团体、营利性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项目安排参与进来,由社区主导,居民自愿参与,形成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日本在70年代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也是世界上长寿国家之一。其社区养老主推“小规模、多机能”特色[5],小规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里,接受来自于社区的照顾。多机能是指把社区建设成为拥有多项为老年人服务的内容,使老年人在家里就能获得多元化的服务。其次由于日本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其社区养老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入了很多专为老年人提供的工业设计产品,如图1所示。

2.3我国现有养老模式

我国现有的养老方式主要是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其中,居家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处于主体地位。社区养老作为一种养老模式在九十年代末引入我国,随即在一些大中城市展开[8],包括北京太阳城国际养老公寓、羊坊店社区、上海静安社区等都已成为我国社区养老的示范化社区。早在1999年,上海静安社区成立了老年生活护理援助中心,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高龄、孤老和重病老人,采取跟踪、全程式照顾,它们有一支稳定有素的管理队伍,其服务有规范制度化的流程,包括了解需求、根据需求提供合适护工、服务质量跟踪等[4]。北京羊坊店社区针对社区老龄化问题,请专人设计了“一键通”呼叫信息平台,该设计采用无三级界面设计,其操作主要集中在首页,简化了操作流程,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预约服务[2]。

2.4社区养老需求

社区养老模式是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有利资源整合,发挥各资源的长处,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优化的效果[3]。现阶段我国处于老年人快速增长期,老年人口的过度膨胀带来各种问题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的引入能够帮助解决一系列的社会养老问题。2.4.1老年人身体机能变化当人类处于衰老阶段,身体各项机能都会有所下降,首先是生理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声觉、肌肉等方面的能力会逐渐下降,其次是心理上,老年人极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消极等不良情绪[2]。生理机能下降可通过科学渐进的锻炼来对抗,心理的不良情绪可通过沟通等方式排解。社区养老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使居家养老和规范的社区服务结合,通过专人专项的上门服务模式,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医疗护理、沟通交流等网格化梳理,更透彻的了解老年人的隐在需求,以便于更好的提供服务,从而缓解老年人机能下降带来的不便。2.4.2老年人社会养老需求人类老化的过程是多维化的,不仅体现在生理、心理上,还有社会角色的扮演上,与之相关的老年人需求也会呈现出多维化和复杂化。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已居于明显逐渐弱化的趋势,而机构养老的发展非常缓慢,同时受传统思想的限制,机构养老在我国的接受率普遍不高。做为养老主力的年轻人,在社会竞争的影响下远离家乡甚至走出国门去谋生已成为其无法尽孝的现实性理由。图2显示,老年人对上门提供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4]。基于以上原因,以居家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应运提出,可以不同程度的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养老问题。

3社区养老模式下相关产品的多维化需求

养老需求的多维性,必然造成相关产品的多维化需求。社区养老所能涉及的老年需求产品较为宽泛,包括老年人日常生活可能接触到的任何方面和场所,所以就量而言将会是个无限的数目概念。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各自的需求也千差万别,对同一件产品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所以,以社区养老为基础的需求多维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3.1国内外社区养老产品的现状

老年人逐步下降的身心机能和对科技发展的无关敏感度,使很多人认为科技产品的日新月异已经把老年群体排除在外。但很多专为老年人设计的科技产品和老年人对此类产品的熟练操作程度以及他们因此享受到的精神愉悦性,明确地提醒我们:科技的发展和新技术产品的演进永远都以“人”为本,老年人群并非脱离科技发展的人群。例如:西方社区养老引入的医药管理装置—MedMinder,一种计算机控制的药盒,如果老人没有及时吃药,药盒会第一时间打通监护人的电话(如图3)[2]。我国厦门思明区为老年人安装的“电子保姆-智能居家宝”,将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和老年人档案以及各种智能感应系统通过卫星定位和中心平台系统与老人家人、民生110、志愿者产生网络联系,通过智能化设备保护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如图4)[9]。目前“智能居家养老”作为社区养老的辅助信息产品已经开始在我国广泛普及开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杰佳通”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已经在政府的支持下与多省市养老社区实现了合作。根据老年人身心特点、生活需求以及产品技术的发展,以社区养老为基础的老年产品正在向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3.2基于需求的社区养老产品的设计目标

2014年我国老年群体的纵向数量已经达到2亿多,在横向量上老年人群的划分呈现复杂化,除年龄外,地区分布、工作性质差异、生活现状、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都加深了老年群体的多维化。在同一社区中,老年人的生活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社区养老模式下产品设计目标人群可以参照包容性设计原则。包容性设计通过满足通常排除在产品使用范围之外的群体的特殊需求,使产品面向更广泛的用户提高使用体验[2]。社区养老面对的服务对象恰好需要的就是包容性设计所提到的特殊需求。

3.3社区养老产品的需求点分析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借用古语点明,我们应该了解老年人之“需”。老年人生活在社区养老模式下,大多数日常生活都可以在社区中完成,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保护措施未必能得到所有老年人的响应,所以社区服务也需要掌握度,而这个度,就是老年人的“机能需求”,重点在于心理需求。其次,老年人在社区中要完成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生活,社区人员可以提供上门服务或是网络信息平台服务,但生活中总有被忽视的角落,老年人的身心特征承担不起任何闪失,所以老年生活中任何细微之处都是需求点,这可以被称为“细节需求”。另外,社区养老中的老年人在横向量上涉涵盖各种差异,由于各种原因,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完善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也不是所有老年人的需要都能合情合理,这种需求被称为“差异需求”。

4产品设计策略

4.1基于“机能需求”的设计策略

老年人“老”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机能的弱化上,机能主要包括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身体机能指随器官、肌肉、骨骼等的老化而产生的医学上衰老现象,心理机能主要指老年期性格、性情、智力等心理方面的变化。相对于身体机能,心理机能的变化更能全面的体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社区养老中老年人的“机能需求”适应用情感化设计理论做相应的设计策略。情感化设计的核心是设计过程需要了解相关人群的本能、行为、反思三种水平,本能即:产品外形与人的关系,行为即:人操作产品的方式,反思即:人对产品的精神满足(如图5)[2]。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需要可以用本能和行为水平来衡量,通过产品的外形和操作方式来满足这种基于身体变化的需求,而反思水平则是考虑到老年人的精神满足来适应老年人心理机能的需求。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其三种水平在实际运用中是相互融合的。无印良品的壁挂式CD播放器(如图6)堪称针对老年人使用的情感化设计的经典,其简朴的外观适合老年人的欣赏水平、简单的拉绳式的操作方式也顺应了老年人的机能下降,操作方式的简便和外观的简朴以及产品功能都特殊化的满足了老年人的自我个性需求。

4.2基于“细节需求”的设计策略

老年产品设计中的“细节需求”既是纵向量的创新又是横向量的精细化,在社区养老中的老年人生活有其独特的特点,例如生活范围的限制、社区服务的集体化等,基于这些不同,养老社区中的老年人对生活细节的相关设计需求更加突出。细节的发现源于生活,最直接的设计策略就是沟通和生活追踪,更加科学系统的方法是“LivingLab”创新模式和用户自主设计。LivingLab是将用户置于开放性的真实生活环境,通过收集数据和与用户共同参与的一种研发创新模式[2]。用户自主设计是引导用户主动参与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13]。LivingLab实验室和用户自主设计都是与生活追踪一致的变相方法,通过对老年人生活的全面涵盖研究和老年人自身主动的参与,发现或许被忽略的细节需求,从而进行深化设计研究。Freedle是09年获得IF大奖的台湾本土设计(如图7),它可被视为针对老年生活的细节设计,考虑到老年人视力的下降,其设计的针眼部分采用软弹性材料,针孔处采用荧光设计,巧妙的简化了老年人穿针引线时穿线和找针孔的麻烦[2]。

4.3基于“差异需求”的设计策略

社区养老中的老年人群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各自的身体能力、生活经历、文化水平、认知观念等的不同,其对产品的需求也是各自不同,面对这些差异,可以引入以差异为基础提出的两种设计方法——通用设计和包容性设计。通用设计又称全民设计,指无需特别设计可被所有人使用(如图8)。包容性设计指主流产品的设计能为尽可能多的人群所方便使用。对于养老社区中的老年人的需求而言,通用设计和包容性设计将这种需求融入大众化的主流需求,将差异尽可量缩小,该策略也顾及到老年人敏感的心理感受[2]。TOTO的老年助便器设计是满足差异需求的案例,该设计涉及到老年人如厕时的各个动作,从坐到水冲到起立都有相应的辅助设施(如图9)。

5结语

篇(4)

摘 要: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越来越明显,而大多数老旧社区的老龄化率是超过了城市的平均程度。老旧社区改建正在开展,可是目前学界多关心居家养老体系在新社区的建构,改建的期间忽视了老旧社区中的公共设施的适老性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老旧社区普遍存在的对老年人生活带来的不便,选取了成都市的水碾路南社区为例,结合改造成功的各个社区的综合改造,然后从公共座椅等方面分析目前存在的在适老性方面的问题以及提出了这些设施在老旧社区综合改造中的适老化设计与规划等计谋。

关键词:老年人;老旧社区;公共设施设计;座椅;适老性;改造

1研究背景

1.1项目背景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深入,人口结构发生变动,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降低,老年抚养比不断攀高,2026年将达到23.81%。可见,未来养老问题将是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中之重。

目前政府或者研究人员多数关注居家养老体系在新社区的建构,而没有考虑老旧社区中的公共设施的适老性问题。根据成都市所颁发政策,将在2017年之前改造中心城区的1500多个老旧院落,这些小区居民同样希望社区得到改造。然而老旧社区在改造中需要面对更多的公共设施适老性问题。

当前对于老旧社区室外环境在适老性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房屋老化、存在违章建筑、基础设施的设置不合理;

(2)配套设施被挤占、场地活动混乱、缺乏无障碍处理;

(3)道路安全性缺乏保障、停车位数量不足;

(4)绿化景观面积小且功能单一;

(5)环境卫生问题突出;

(6)市政设施无人修理

老旧小区是指基本建于1990年之前的小区,由于其建设较早,各项标准和配套的指标普遍偏低。部分老旧小区的老龄化程度较高,其同时面临着社区的适老性低、养老的设施不足、老年人出行活动困难的问题。对这些数量比较多的老旧社区,若要大规模的对社区进行拆旧建新,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不现实的。唯一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对这些老旧社区的公共设施进行局部改造,由此以适应小区里大部分老年人的需求。

1.2项目现状:

当前中国大部分老旧社区的公共设施存在各方面的不适于老年人生活与娱乐的问题,导致老年人居住活动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情况与我们老龄化趋势逐年加剧的中国实际情况相违背,所以对适老性公共设施的改造设计迫在眉睫。

2案例选取考究

自成都2014年以来启动的“四改六治理”中的老旧院落改造以来,成都的各城区老旧社区都有所改善,改造的内容包括完善安防设施、整治环境、平整路面、改善公用配套设施、改造外露管线等。改造的成果固然显著,但是在社区改造的过程中往往缺少对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照顾,很多公共设施对于老年人等群体的生活及娱乐有所不便。此次调查研究随机选取了成都东面以及南面的两个问题比较突出的社区作为公共设施改造样本。其中一个是牛市口街道水碾河路南社区,社区是一个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市政府改造然后提供给居民居住的小区。社区的规模较大,经过后期的不断添加改建,公共服务设施种类有所增加,其中的文娱设施也有所改善,但社区以老年人居多,大部分设施都不适合老年人这一群体的生活,社区反映的适老性问题较为综合和全面,也具有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住宅的典型特点。

2.1水碾河路南社区基本概况

2016年6月―12月,小组人员对水碾河路南社区先后进行5次实地调研,调研的方法采用对社区老年人随机问卷调查与访谈、拍照、记录、测绘的形式展开。社区面积0.46平方公里,目前社区人口18927人,户数6525户,共计63个居民院落,低保72户、残疾人104户。60岁以上的老年人2890人,约占总人口的30%。其中60-80岁的低龄老人占老人总数的92%。因此,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数量较多,尤其以低龄老人为主。但是大部分老年人的身体都存在一定的疾病问题,行动也不便。

2.2公共设施现状

调查发现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大概有以下种类:

社区里大部分设施比较新,使用起斫弦酝的功能更多,看起来也善心悦目。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存在问题:垃圾桶旁的垃圾铺满地面,还不断散发出臭味;街道上的车辆乱停放,导致老人走出路中心与车辆抢道等等。在此举社区里的公共座椅为例。

3公共座椅设计分析

3.1人机尺寸分析

与公共座椅有关的人体尺寸(表2)

要使公共座椅与人之间达到最优化的配合使老年人乘坐舒适、方便有椅子乘坐。与公共座椅有关的人体尺寸有身高、小腿加足高、坐深、坐姿颈椎点高、坐姿肘高、坐姿臀宽。

3. 2公共座椅适老性设计原则

由于岁数的增加,老年人身体的各方面机能会逐渐衰退,手脚渐渐变得没有以往的灵活。在视觉方面,老年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力下降,视力渐渐变得模糊,对焦能力下降。在听觉方面,听力有所下降,有的老人需要助听器或者需要别人说话的音量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也变差。很多老年人也患有关节病以及脊椎疾病等,他们在活动的时候需要利用座椅来进行休息。

老年人身体状况一般较低下,年龄大一点的老人则需要更多的休息。因此我们应该给予老年人这一群体以更多的关怀及关心,在生活的更多方面给予更多照顾。

改造设计公共座椅时应遵循几个原则:易用性 易达性 美观性 功能性 安全性 无障碍及可交互性

3.3公共座椅的人性化改造

针对老年人适用的适老性设施,则要体现人性化的一面。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舒适的座椅,能给老人营造一个更舒适和暖心的公共养老休憩环境。在材料的选择上分析总结。

3.4社区现存问题

(1)公共座椅位置摆放不合理。公共座椅的设计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感受,小区内大部分街道旁都缺少休憩设施,有老人反映要走比^远才能找到座椅坐下来休息,对腿脚不好的老人极为不便。

(2)缺少可移动座椅。很多地方如凉亭下,老人在此看书下棋,但由于座椅的数量和方向有限,有的老人只能就地选择坐在插大雨伞的底座上,毫无舒适感可言。

(3)不设置遮阳蓬。一般的公共座椅都缺少遮挡设施,下雨天或者烈日下,坐在座椅上的老年人觉得不舒服而不想久坐。

(4)座椅椅面陈旧兼脱漆。社区中很多公共座椅的椅面都掉漆,由于内里是木的,所以会容易发霉和陈旧。若不及时更换或者维修,在日晒雨淋下,会逐渐减低椅面的安全性,容易断裂而危及人身安全。

(5)多数座椅缺少靠背。在社区的小广场上,公共座椅都是很简单的构造,只有一个可以坐的平面,老年人坐在上面,没有靠背提供倚靠,得不到很好的放松与舒适,缺少了对老年人这一群体的考虑。

3.5方案设计

3.5.1 “公共座椅,停车阻拦设施,猫凳子”三合一

(前后对比)

针对问题以及说明:

(1)在多数老旧社区,老年人仍占多数,然而公共座椅不是随处都有。老年人的舒适步数是150步。大部分冗长的街道都没有设置座椅。此设计是把路上阻拦汽车的设施改成既能提供坐,也能阻拦汽车。红蓝反光带更起到警示作用。

(2)现在流浪的猫猫狗狗很多,晚上或者下雨天更是无处可去,此凳子可给它们一处庇护。

3.5.2 适老性座椅

针对问题及介绍:

《适老性新型座椅》

(1)针对原来来老旧社区里的椅子造型单一,我们最终决定将座椅模块化,也加入了四川文化特色的造型(侧面水泥墩是引用了饕餮造型设计),这个座椅它方便更换上面椅面木条,每一条木条都是单独的。

(2)此座椅的底座是用再生水泥制作,绿色环保,其后面留有一个洞口,是可以把遮雨遮阳棚放进去,就可以为下放的椅子遮挡烈阳和雨水。棚子的下方是宣传栏,棚子和宣传栏结合在一起,方便喜欢阅读的老人读书看报。棚子的支柱上有四条灯带,分别给宣传栏和坐在椅子上的人提供光照,此外晚上的时候老人坐在椅子上可以借用光照看书阅报。它是利用顶上的一块太阳能板发电,存储在棚子上金属柱子里的电池中。

3.6 老旧社区公共座椅整体规划

3.6.1问题分析

(红色圆圈表示小区里现有的公共座椅,蓝色紫色黄色橙色线路各表示一位老人走过的路线,其中的圆圈表示对应每位老人在途中停下休息的位置)

两个社区随机抽样俯瞰图,其中存在的问题是:

(1)小区中的公共座椅比较集中分布,有的老人特别是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在路上走路的时候即使感到疲累,也无法找到可以休息的座椅进行短暂的歇息。

(2)从两个图可以发现,老年人走路的距离不太远,基本验证了老年人的舒适步行距离是150米这个结论是基本合理的。跟踪调查的其中一位拄拐杖老人(图二中蓝色线路)他停下的频率更为频繁,在一段400米左右的路上停留了5次。

(3)从两张图研究发现,基本所有老人走到路口的拐角处都会稍微停下来,目的是躲避要路过的车辆。

3.6.2改良规划

(图中绿色为新增的水泥圆凳子,紫色为新增的带棚子的靠背长椅)

(1)经过计算以及规划,在社区的主要街道旁放上圆凳子,既可作为车辆的阻拦设施,也可作为老年人走路中途的短暂休息场所。由于放在道路两旁内侧,所以基本不用担心会被来往车辆所伤害的问题。

(2)在一些居民楼旁放上带棚子的长座椅,可提供给在楼下活动的老人以休息,座椅上的宣传栏和灯光照明也可为老人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关怀。

4结论

本文的研究通过对老旧社区中的公共设施进行分析并对公共座椅进行了适老性设计,社区的座椅规划也是适老性中占比很大的一部分。旨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细致的关怀,使养老社区内的公共座椅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调查发现了他们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以及了解到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由此我们为他们贴身打造方案,采用低成本,小改变,人性化设计的方式为他们营造一个基于现在为基础的宜居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苒,曲敏.创造人性化户外公共座椅设计研究,2009.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3-93)2002修订版[S],2002.

[3] 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GB50437-2007)[S],2007.

[4] 王芳.老年公寓庭院绿化与设施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5] 养老设施建筑设计标准(DGJ08-82-2000)[S],2000.

[6] 朱进.老年宜居型城市环境探析.中国科技信息,2013.

篇(5)

一、活动主题

活跃老龄,乐在创新

二、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

活动背景

“活跃老龄,乐在创新”社区老年人系列公益活动源自北京邮电大学“关爱老年人智慧设计国际交流项目”。本项目为期两年,目的是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和适合老年人的服务和产品。老年人有着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也是最了解老年人需求的群体,故项目组发起一系列在社区的老年人公益活动,邀请老年人同科研人员、设计师一起,探讨科技能为老年人做些什么。

活动目的

通过科研人员、设计师、老年人以及服务老年人的社区工作者一起讨论,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发现老年人的创造力,输出新的产品设计、服务设计以及对现有产品/服务的改造意见,探索四位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活动意义

老年人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同探讨老年人的需求和解决方法,是一种老有所为;活动的形式轻松愉快,有设计师、大学生共同参与,实现不同群体之间和代际之间交流,是一种老有所乐。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 2012年9月—2013年10月

活动地点 社区

四、活动基本考虑

每次活动以社区提前通知、自愿参加为主。分户外和户内两种场合。

户内活动,以茶话会、互动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的持续时间在1——1.5个小时为佳,不宜超过2个小时。

篇(6)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

1 北京老龄化现况背景

1.1 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2 北京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北京的老龄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日趋严重,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重大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老龄问题也日益显现和多样化。主要表现在:①老年人口数量巨大,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②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而社区为老服务相对滞后;③老年人对社会养老需求量不断增大,但城区的社会养老设施严重不足;④对老年人的照料上不仅在经济上的供给和生活上的照顾存在着困难和不足,而且对精神慰籍问题显得重视不够。

1.3 北京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意义

北京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的也比其他城市早,规模大。加强老龄问题的研究,掌握北京市老龄问题的发展规律,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是一项十分有社会意义的重要工作,对全国的老龄工作也是有示范和借鉴意义的。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地、大规模地到来,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是否已经作好准备,笔者通过走访了北京市虎坊路居住小区,希望发现老龄化住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性解决策略。

2 虎坊路小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虎坊路社区是一个老年人口较多的社区。虎坊路社区地处北京的老城区内,社区内老年人口占的比重大,老龄化现象具有典型性。社区内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2.1 虎坊路社区概况

笔者在虎坊路社区居委会了解到,该社区是北京1957年建成的老社区,它位于北京市原宣武区,距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仅一公里多。虎坊路社区占地15hm2,居住人口2902人,其中577人是老年人。社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近20%,这一方面是人口自然变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许多年轻人都买新房搬出了社区,这样就使虎坊路社区中的老年人比例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北京典型的老年型社区。

2.2 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我们对社区内30名老人做了问卷抽样调查,虎坊路社区老年人的基本特征是“两多一少”。两多即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多,离退休老年人多;一少即身体完全健康的老年人少。在30名被调查的老年人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有22人,占73.3%;离、退休老年人有23人,占76.7%。这些离、退休老年人有稳定的离、退休金作为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认为自己身体完全健康的老年人仅有8人,占26.7%,而认为自己身体不健康,需要经常看病的老年人有10人,占33.3%,其余12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

3 虎坊路社区老龄工作还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虎坊路社区老龄工作发展很快,在老年设施建设和为老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根据这次的调查结果来看,若要使社区作为老年人养老的主要载体,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老年人居住条件差

老年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居住的社区环境内度过的。因此,老年人的居住条件的优劣就直接影响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质量。调查显示,虎坊路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和住宅条件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1)社区老年人生活环境差

通过对30位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有19位老年人对社区内的环境表示不太满意。作为老社区,由于没有封闭式的小区物业管理,社区以外的人员可以在社区内任意穿行,小商贩进入社区叫卖以及无业人员在社区内滞留。这些使原本宁静的社区环境变得脏乱、吵闹,同时也导致了社区内不安全因素的增多,给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不便。社区内道路没有实现人车分离,机动车在社区内随意地行驶,而且乱停车现象随处可见,这对社区中的老年人构成了许多安全隐患。

(2)老年人居住条件差

虎坊路社区内的居住建筑多为解放初期建的砖结构多层楼房,其常见的户型为“两居室”,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积在40平米左右。这些住宅结构老化、设施陈旧、户型设计不合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有6位老人在调查中反映,由于家中人口较多,房间面积又小,住在一起十分拥挤;而若与子女分居,则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又很成问题。

调查发现,在社区23栋居民楼中,只有9栋在两年前加装了暖气供暖系统。社区中没有暖气的住宅占全部住宅的60%还多。这些住宅中的老年人在冬天还只能靠火炉来取暖,很容易引发煤气中毒,对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另外,居民楼内没有电梯,有4位老人表示由于住的楼层较高,平时很少、甚至不下楼活动。

总的来看,虎坊路社区作为北京的老社区,其居住条件距离老年人实际生活的需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影响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因此,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在生活中的特殊需要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改善和创造优良的老年人居住条件,这是实现老年人家居养老的最基本条件。

3.2 社区老年设施不完善

老年设施是指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它由社区老年人公共活动设施和老年养老设施两部分组成。

(1)老年人公共活动设施缺乏

作为老人,他们在离退职以后,生活的习惯与方式起了转折性的变化,在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不适应。对健康和比较健康的老年人而言,他们的老年生活除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之外,对精神文化方面还有需求。

在30名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19位老年人每天进行健身锻炼,占65%。这些老人相对身体健康,有自理能力,希望参与社会活动。然而在这方面社区为这些老年人提供的公共活动设施所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还没有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老年人养老设施缺乏

目前社区的养老设施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社区老龄化发展的速度,社区养老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在调查中了解到,社区中只有一间带有两张床位的托老室。这与社区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养老需求相距甚远,而且人口高龄化是今后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社区中建立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照料服务的养老设施体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老年设施的管理有待加强

社区中已有的老年设施缺乏相应的管理和及时的维护。据一位姓高的老人向笔者反映,他家楼前的健身乐园由于缺少对健身器械使用方法的介绍,许多人包括一些老人、年轻人和小孩都在不正确地使用健身器械。“一个人玩的变成了三个人玩,健身器能不坏吗?”老人说。而且,健身器械损坏后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造成了许多老年人晨练的不便。所以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还应不忘对其加以维护和管理,正确引导人们使用这些设施。

3.3 社区为老年人服务体系不健全

人到老年以后,不仅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且对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方面的需求也明显增加。

(1)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方面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健康问题。但随着老人年龄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的就医问题日渐突出。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都认为看病或多或少有些困难。其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普遍行动不便,尤其对于那些生活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去医院看病就更加困难了。另外,在医院看病手续繁琐,排队等候时间过长。许多老年人为了避免麻烦,经常自己去药店买药吃,而不去医院就诊。

可见,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服务措施完善的需求是强烈的。老年人普遍认为“老年人看病优先”是非常必要的。而高龄老人和无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在社区开设家庭病床,提供送医、送药上门服务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2)在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方面非常需要他人照料。调查表明,家人仍是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社区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还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由家庭成员来承担照料老年人的任务已经难以实现。因为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多,以及“四、二、一”家庭供养关系的不断上升,导致了中青年夫妇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同时面对工作、学习的压力,照料老人显然力不从心。因此,社区应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兴办各种家庭服务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由社区出面组织一些志愿者、固定可靠的小时工,在老人需要的时候,上门为他们服务,解决老人们生活上的困难,如洗衣服、收拾屋子,为老人理发、洗澡,还可以开办老年饭桌或送饭上门,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

(3)在老年人精神慰籍方面

老年人不仅仅需要经济上的保障,更需要来自子女和社会的精神慰籍。在这个问题上,以空巢老人表现最为突出。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独生子女家长逐渐步入老年,必将导致了空巢老人的大量增加。许多空巢老人退休后呆在家里,子女不在身边,而社区的老年文化生活又比较少,老年人的生活非常单调。空巢老人精神上得不到关怀,很容易感到寂寞。许多老年人都表达了希望儿女多回家看望的愿望,特别是高龄或身体不好的空巢老人。因此,使空巢老人多参与社会活动,志愿者上门和老人聊天,社区工作人员和邻居对空巢老人多一些关心,这都是对空巢老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慰籍。

4 为老年人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创造适宜老年人生活、养老的居住环境是实现老年人家居养老的最基本条件。针对其自身特点,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老年人居住生活环境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各方面的需求。

4.1 老年社区环境的规划

在老年社区环境的规划上,开辟和扩大户外活动空间,增加绿地面积,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健身、娱乐、休憩和交往的绿色空间。同时还要注重社区内设施的方便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达到无障碍的要求。另外,实现人车分流,集中布置停车场,有条件的社区应采取地下集中停车的方式。实行封闭式的社区物业管理,为老年人创造安全、宁静、优美的社区环境。

4.2 老年设施在社区中的规划

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到当前与未来老龄化的发展形势,对老年设施场所合理规划和布局,优化社区综合养老环境,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网络、形成规模。社区规划应把各类老年人设施列入规划项目,以老年服务设施为中心来发展社区空间结构。

4.3 实现老年人社区生活的多样性

老年人社区的规划不仅仅是一个规划问题,它需要多种学科共同研究。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要考虑到老年人心理、行为因素对其在社区中生活的影响,不能忽略人与空间的微妙关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造成社区老年人的生活枯燥乏味。这一点尤其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规划中值得我们注意。实现社区与城市的融合,便利社区内老年人与邻里的交往、与不同年龄层人群的交往,使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具有多样性,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4.4 老年住宅的设计

在老年人住宅的设计上,除了完善住宅内的设施及设施的无障碍设计外,还要多一些不同模式的老年住宅。由于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希望和儿女住在一起的,儿女们也希望能为老人们多尽些孝心,所以在住宅设计上应多一些二代居、三代居模式的住宅,以方便儿女们照料老年人的生活。

如图我们可以看到,图A为完全同居型,这种户型适合子女照顾高龄和丧偶的老年人;图B为半同居型,这种户型适合三代同居的家庭;图C为半邻居型,他们之间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私秘性,同时又可以相互照顾;图D为完全邻居型,适合家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生活自主性强的老年人家庭。为老年人创造适合他们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间还需要相关的设计人员加强研究。

5 完善社区老年设施和为老服务体系

优良的老年人居住生活环境不仅包括老年人居住环境,还要进一步地完善社区老年设施和为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各方面的需求。

5.1 老龄工作的重点在社区

前副总理李岚清曾经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会议上明确指出:“老龄工作的重点在社区,在基层。”因此,要加速社区老年设施的配套建设,尤其要加强老年养老设施的建设。在社区为老服务工作方面,建立专职为老服务者的队伍,长期稳定地在社区开展为老服务活动,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特别是提供为老年人的上门服务,为社区中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和生活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解除生活中的后顾之忧,支持老年人家居养老。

5.2 完善社区老年设施和为老服务体系需要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在调查中发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欠缺是制约社区老年设施建设和为老服务开展的主要问题。因此,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首先改造原有设施,整合社区资源,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在社区中已建成的很多设施并没有发挥其最大作用,重复建设、设施闲置等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大力整合社区资源,统筹兼顾,达到设施效用的最大化。各个部门、单位打破行业界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采取设施改建、合并等措施,使有限的社区老年设施资源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

另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设施,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行业。老年设施的建设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到社区开设老年服务性机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业,使老年设施建设走上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6 结 语

老年问题是社会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许多老年问题也将不断的暴露出来,还需要不断地探讨与研究。关爱老人从社区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人为本,为老人们创造社区居住条件优良、养老设施完善、为老服务周到的社区,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老龄工作,2010(8).

[2]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计划纲要.全国老龄工作,2011(9).

[3]中国老龄协会.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全国老龄工作,2001(5).

[4]胡仁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12.

[5]张文范.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城市规划,2002(2).

篇(7)

【关键词】养老社区;景观设计

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是21世纪全球范围内的两大趋势,随着城市的扩张,60岁以上居民也在增加,养老社区的建设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自然生态、可持续的原则,结合养老社区的特点,针对养老社区中的环境景观设计作关于景观设计在养老社区中的价值,养老社区中的景观设计策略及原则,以及设计模式探讨。

一、景观设计在养老社区中的价值

养老社区中的景观设计是结合艺术和科学,创造出适合老年人的,并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及精神等因素的空间。景观设计对于养老社区品质的提升,健康需求的满足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政府相关部门、开发商及设计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具有环境、健康、社会、经济等多重价值。

(一)提升环境品质

养老社区中的景观设计应立足于使用群体,结合微气候、建筑特征,通过进一步的整合,做到建筑与环境相互适应,使室外空间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生机盎然。

不同的建筑形态,需要有不同的景观设计与之协调。景观协调建筑,并被赋予一些功能,拓展建筑的表象及内涵。养老社区中的景观设计的美通常体现为一种简单宁静的美,美化环境又具有品质。

通过景观的手法及语言去讲述养老社区的故事。例如对于过渡空间的设计,通过植物、构筑物、铺装等形式使建筑与环境平缓地连接,缩小室内与室外的突变,消除身体及心理上的唐突感。

(二)满足健康的需求

好的景观环境,注重软质景观(绿化、水体等)及硬质景观(铺装,构筑物等)的搭配,给人赏心悦目,并能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在我国,“景观疗养”的理念近年来受到重视,与自然地接触能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情绪、调节心理压力并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是现代养老养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品质的户外环境是设计是追求的目标,它能够鼓励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从而增强体力及身体的协调性;同时,能够刺激老人的感官,调动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能力;一些养老社区中为老年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可以帮助老年人建立工作习惯和态度,提高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

(三)体现人文关怀

老年人是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财富,他们中的很多人年青时为家庭、社会做出过很大贡献。老年人到了退休年龄,希望能安享晚年,同时又会出现心理落差。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而好的生存环境是体现政府,社区及家庭安乐的重要方面。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对户外室外的渴望,希望亲近自然,接触自然。而老年人存在一些行动上、感觉上的障碍,这就需要设计师在养老社区景观中充分考虑老年人,包括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身体及行为特征进行考虑,做到创造人与自然接触,使人感到舒适的室外空间环境。

二、养老社区中的景观设计策略

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应结合政府或开发商的需求,结合老年人的喜好以及他们对某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期望而展开。养老社区空间首先从市场分析、项目定位、总体规划、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等方面入手,此外满足基本功能基础上,兼顾美学、生态及意境的价值。

(一)设计目标

养老社区以健康、长寿、智慧、快乐的需求为目标,它不只是住所,更是体验自然,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设计要汲取中国的养生理论、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兼顾适老性,安全性,生态性,体现科技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二)设计依据

1.保留场地特征

养老社区通常选择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在设计时要保护并使用这些要素,挖掘场地的精神内涵,使人工痕迹、自然特征、历史沉淀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突出项目个性和特色。

2.使用人群的分析

老年人的性别及文化背景,经济能力,健康状况,行为能力等。一方面,要从老年人的喜怒哀乐中去寻求景观设计创作的源泉、动力和方向;另一方面,也要设计师引导老年人,这两方面要结合起来。作为当代景观设计师既要照顾到受众,也要考虑到品位的提升。

(三)设计手法

1.利用景观要素来控制和调节天气条件对社区环境的影响

过强的光线、过大的风,过冷过热以及蚊虫都会降低老年人对社区环境的使用。设计师需结合风、日照等进行整体设计,如通过廊架缓解眩光,提供遮阴场所;如设计植物绿篱等遮挡冬季盛行风等。

2.利用景观要素促进老年人的感觉

挖掘不同景观元素的特征,让老年人产生体验的愉悦感和收获感。这就要求设计师站在老人的角度,细微的观察体味生活,赋予场地很多的内涵和意义。这种设计是触碰心灵的,它给人接近香喷喷的植被,触摸树叶和枝,听到潺潺水和其他的东西,刺激感官的可能性,提供丰富多彩的植物和传统生活元素,如,老人看到人,自行车,狗等,获得了体悟生命和思维恢复的经验。

3.利用景观要素的调节促进老年人社会交往的愿望

很多时候,老人会感到孤独,尤其是在养老社区内部。孤独会导致抑郁症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所以,老人的人际交往尤为重要。老人们往往守卫自己的室内领域,并感觉到孤独。(下转第300页)

(上接第298页) 所以封闭的沟通方式并不可取,而在开敞的花园里,老人们会说话自如。当他们来到花园里,不觉得是局限在一个花园,而会感觉比较有活力。老人选择短距离散步和放松,坐着,聊天,喝咖啡,看着周围的环境,或在读报纸。通过增加户外交往活动,可以促进老人感官和心灵的刺激,邻里之间的默契度也会提高。户外座椅应该能自由组合,这样的花园被老人认为是会议的场地。

三、养老社区中的景观设计模式探讨

从某种角度来讲,养老问题对于社会和家庭具有压力。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相关的理念及手法提升项目,并且取得长期效益是共同关注的话题。换言之,不应该让养老问题成为“负担”的代名词,而是要想办法让这个产品(产业)真正的在其衍生的产业链中活跃,从而取得环境、社会、家庭等方面的价值最大化。

(一)政府政策支持

养老社区建设应纳入到政府土地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中来,以保障养老设施用地。在新建或改建住房中,可以考虑安排一定建筑面积用于社区养老服务。政府可以结合文化创意产业,试点开发旧厂房、市区的闲置建筑,盘活市区旧建筑。

政府需整合开发商、医院、社保等部门资源,针对养老、康复等问题做研究,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养老设施的建设和配套。

(二)开发设计协作

养老社区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社区和医疗机构的建设,它既是居住社区,又兼备养老、医疗等功能,这就给设计单位及设计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项目推进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及开发商,策划师、经济师、设计师等对项目的选址、定位、市场调研做深入研究。同时,规划、景观、建筑多专业协调设计,规划师、建筑师以及景观设计师同时接入项目,做到多沟通,多协调,保证项目的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三)长效运维管理

设计符合养老社区一定时间段内的发展要求,完善项目商业配套,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开发多样社会养老服务项目。养护注重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特别是景观配套设施、植物及水体养护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总 结

养老社区的建设是为老年人谋福利的项目,是需要在充分了解老年人身体及心理特征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去设计的课题。一方面老人的心理是非常敏感的,需要设计保证私密性和安全性,免受干扰和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激发性设计,刺激老年人的感官,创造一个具有意境的、鼓舞人心的环境。二者是相容的,即创建安全的、舒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