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生教育基础

中学生教育基础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6 16:07: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生教育基础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生教育基础

篇(1)

摘 要: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任。美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创造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指出,教师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动手、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学生创造力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创造力 想象力 培养

美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首要目的,因此,重视美术基础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十分重要。然而,我国现代美术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普遍较低,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材、教法单一,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过于陈旧。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改变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首要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学习与实践相分离,基础知识薄弱对学生创造力的提升影响颇大。教师怎样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呢?

一是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学科的魅力,以学生的阶段性特征为基础,配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二是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贯彻启发性教学,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欲和创作欲。同时,注重学习的连贯性,兴趣的激发需要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只有始终保持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用心学习和创造作品。

三是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师要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使教学符合学生的爱好和习惯,跟上时代潮流。同时,教师要始终保持有耐心、认真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对美术保持长久的兴趣。

二、审美意识是美术学习的基础

审美意识是一个人对“美”的见解,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是美术作品鉴赏课的目的所在。美术鉴赏是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过程。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是长期积累和实践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在教师要大力开展美术鉴赏课程,通过美术鉴赏,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在建立审美意识的过程中,通过理解和感受,能够明辨是非,并且在鉴赏的过程中,能够以一种创造性的心态,以独特的视觉和思路去探索、体验和思考,从而形成独到的见地。通过开展美术鉴赏课程,学生经过大量的观察和思考之后,形成独到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和前提。

三、完善自身,拓展知识

美术并非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植根于社会文明大背景下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美术知识,还要充分完善自身素养,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我们的知识拓展得越宽,见解越深,感悟就会越多,思想就会越解放,创造力才会越大。

与美术相关的领域有很多,例如,历史、地理、政治、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等,学习这些知识,对我们进行美术教育有着很大的帮助。许多大艺术家不仅精通美术,还在雕塑、诗歌、音乐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单一的知识,很容易使人在知识拓展上遇到瓶颈,无法充分发挥主动性。

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在美术鉴赏课上,注重讲解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将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相结合。同时,创造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多读书、多拓展、多了解生活,在实践中去学习、去创造。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学生洞察事物的本质,始终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不断为思想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创造力。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教学实践

G633.41

虽然我国整体英语教育水平在社会改革开发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进步,英语教育的普及工作也已深入任何一个教育阶段,但是,口语教育一直是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我国初中英语教育过程中极易忽视的地方,很多初中学校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学生英语基础不一,英语课堂教学时间短,使得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较少,再加之缺失英语口语练习环境,基本上呈现出初中学生英语听的少,口语也练的少的现象。长此以往,这直接导致了初中学生口语基本功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语音语调不够正确规范,句型、词汇、语法训练不够,口语表达能力越来越差,更重要的是缺乏口语表达的自信,在心理上和口语技巧上都表现得比较匮乏,这对于我国初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如何更好的教育初中学生练好英语口语是每一个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需要从学习心理和学习技巧进行综合实际培养,才能更好的促进初中学生大胆的进行英语口语表达,从而提高英语口能能力。

一、初中英语口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初中英语教学法》的说明,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主要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这就决定了英语口语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初中学生英语口能能力的提升,从我国大部分初中英语口语实践教学的现状来看,首先从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来看,教师却时常忽略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英语口语互动教学中,互动设计与互动情境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并且非语言行为互动缺乏。其次,初中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表现出接受能力存在差异,不同的英语基础水平导致教学设计存在难度,特别是很多初中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英语知识获取量不足的情况下,口语练习更是难以开展,甚至很多初中学生由于性格上的关系,不愿意进行英语口语表达,不接受英语口语互动活动。

二、初中英语口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在初中英语口语教育中,认识到影响口语实践教学的原因是改善教学模式的基础,具体的原因体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从客观上来说,很多初中学校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标准下难以平衡,当学生成绩成为教学评估的主要目的之时,英语口语相比较于英语听、读、来说就显得容易被忽视。同时,我国的社会环境也存在很少的英语口语表达的就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均不能有效的提升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这种教育体系、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等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导致了目前初中学生在英语口语基础练习上缺乏实践。

而从主观上来说,初中学生本身的自我因素和家庭因素等的自我观念的影响,使得他们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笔试上,同时教师自身口语水平的不一、教师不主动引导学生口语实践、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来吸引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最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和对英语口语的兴趣是影响初中学生口语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

三、初中英语口语实践教学改善办法分析

英语口语毕竟是一门实践教学,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有效的提升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需要从基础发音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比如教师对各个字母、音标进行标准化教学,首先是初中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基本组成有清晰的认识,加强对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训练,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在课外观看英文电影,观看感兴趣的英语题材视频,比如体育、音乐等,边看边学习电影中人物讲话的语音语调。

然后,加强初中学生的口语表达实践训练,在课堂上采取情境教学方法,通过对角色的分配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精细设计各种各种英语口语实践的活动,比如让初中学生自编英语会话或短剧表演,在积极带动班级学生的英语口语实践兴趣的同时,可以在平时的训练和排练中互相纠正学生在发音、表情、音调方面的不足和问题;也可以设置Personal report活动,让学生在每周的固定时段进行英语口语实践报告,对学生的演讲的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具体的要求,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力,甚至还可以组织双语演讲,一个学生进行英文的演讲,另一个的学生紧接着进行普通话的演讲,在训练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而英语口语模拟训练则是英语实践教学的提升部分,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英语实践情境,比如招聘面试,练习基本的英语交流对话,使初中学生不断的得到口语的实践的经验和体验,也可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同样,多媒体教育的普及使得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初中学生的口语基础,比如将一些天气和季节的明显特征展现在了一张图上,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表达,表达出自己观看图片后的感受。也可以借助英语歌曲,来提升初中学生对英语口语实践的兴趣,充分借助英文歌曲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同样,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将口语水平作为英语成绩的一个评价内容,从目标上刺激初中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实践联系,包括英语发音、英语实践反应等各个基础方面。

初中英语口语实践学习是学生英语基础和英语习惯形成的关键内容,而英语口语实践能力的提升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不仅需要初中英语教师的悉心教育,也需要初中学生从自身性格和意愿上去尝试英语口语实践,也需要我国的英语教育体系适当调整英语学习评估内容。在借助多种活动来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热情的同时,在活动组织的细节中改善学生口语实践缺陷,以逐步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实践基本能力。

参考文献:

[1]邱智平.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广州大学,2013.

[2]刘佳.任务型教学法在农村初中英语口语课堂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周汉容.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4.

篇(3)

一、影响中学生审美和快乐体育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师的教育观

教师的教育观是决定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决定着体育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关系着中学生对体育的感受、理解与表达,最终影响到中学生园体育教育价值的真正实现。教师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体育教育就应完全凭中学生的生观经验与感受探索体育、体验体育,获得发展。教师仅是中学生与体育建立联系的条件与催化剂,不自然的教育与训练(他们认为绝大多数的教育都是不自然、非科学的)只能抑制和破坏这种天赋的自然发展。

2、教师与中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这种交往旨在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接受。直接与教学目标相联系。中学生体育教育提倡师幼之间的双主体互动关系,是一种师幼双方在体育艺术世界中的相互对话、包容和共享的关系。体育教育就是在教师、中学生与体育接触、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使中学生逐步认识体育、把握体育,养成对体育的积极态度,而且帮助中学生逐步认识人生、把握人生,养成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三、审美和快乐体育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

1、在体验中渗透

中学生体育教育的核心是审美,而审美是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做到:首先,创设与体育情境相一致的环境,让中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体育的意境。其次,引导中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充分体验体育。感知觉的研究早就发现,人在感知一个特定事物时,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丰富、越深刻。体育体验固然应以观摩和练习为主,但多通道参与体验能有效增强中学生的体育感受。再次,将体验作为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打破仅在体育活动中重视体验的误区,在观摩、学习和练习等活动中,教师都应创造机会让中学生充分感受、体验体育的美,在此基础上轻松自然地学习和探索体育。

2、在快乐中灌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趋避倾向一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因此。体育活动应始终让中学生感到轻松、快乐。快乐的体育活动是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基础,是体育的审美功能以及认知、教育功能发生作用的前提。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既是中学生体育活动的动机激发因素,又是中学生体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因此,教育者必须做到:首先,选择符合中学生审美需要的体育自然而然地激发中学生的审美愉悦感。选择美好的体育,用美好的体育去感染中学生,使中学生体会到人类蕴含于体育中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让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获得共鸣,从而激发他对体育的兴趣。其次,在充满赞许与鼓励的体育氛围中有效激发中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应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气氛,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由、充满自信地参加体育活动和竞赛。

篇(4)

要害词中学生创新教育体验式

1引言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中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中学生创新潜质、调动中学生创新积极性、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相对于幼儿或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思维判定能力以及处事方式处于趋向于理性的成长阶段,其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在创新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若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则中学生将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中学生的生理结构趋于成熟时,创新想象力可能会有所减弱,相应的思维判定能力也就趋于定势,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可见,展开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图展开对中学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2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具体如表1所示: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表1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的内涵看,创新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传统教育往往将教育环节终止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缺乏后续知识与应用环节的考虑。从考核指标看,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并不是鼓励学生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专利、发明等成果形式,且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不同,传统教育需要借助于考试和测验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效果,从而可能会导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指挥棒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爱好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3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3.1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教育心理学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来系统探讨创新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中学生已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爱好较为浓厚,部分中学生甚至热衷于创新活动。然而,在中国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较为普遍的环境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首先需要通过合适的思想政治活动,灌输创新教育对于中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解除中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在中学生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学生的“虚荣心”效应。中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很多发明或专利成果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最初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当中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其将在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中熟悉自我并不断成长和提高,从而促使其自己与辅导老师的赞扬保持一致。对于中学生的“虚荣心”应该辨证的加以对待,给予适当的鼓励,不断刺激中学生的“虚荣心”成长,促使其必须不断努力,以实际的成绩换取满足虚荣心之后的成就感。

3.2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辨证法理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钻研书本知识、应付升学考试是其主要的学习使命,因此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堂内学习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观点。事实上,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创新活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使得理论得到运用和升华。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中学生课堂知识、平时积累以及科学规律的综合运用。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创新活动,亦即在创新活动中引领中学生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其活学活用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每年中学生升学考试中的佼佼者的调查表明,考试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创新意识较强、善于归纳总结、勤于观察并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相反,那些一心读“死书”的中学生并不是升学考试的最大获益者。

3.3正反馈理论

篇(5)

关键词 中学生 科普教育 科学精神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国家加大了对科普教育的重视,并将普及科学技术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行为准则,科普教育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实践中感觉还存在着一些困惑和困扰,最为突出的感觉就是广大同学科学精神的缺失,创新能力的不足。因此需要同学们改变学习观念,主动地参与到科普学习中来,为科学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1中学生科普教育的现状

在当前教育过程中,科普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和进步,同学们参加科普教育以后仅仅是学习到了一些表面的知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作用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在科普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教师方面而言,只是将浅显的表面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为对科普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发现,甚至部分教师缺乏一定的科普素养和科学精神;就学生方面而言,对学习深奥的知识缺乏耐心和兴趣,即使对科普知识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也是受到素质教育的潮流的影响,缺乏对深层次的科学精神的把握。

中学生科普教育中科学精神缺失是普遍现象,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阻碍作用,致使科普教育出现虚假的繁荣现象。首先,对科普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同学们普遍认为科普教育是一门辅助学科,没有认真地对待科普教育,没有挖掘科普教育中的科学知识,不利于自身的成长;其次,对科普学习缺乏有效的方法,只是获得了表面浅显的知识,为对深层知识的应用进行探究和发现,更加缺乏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以上问题是当前中学科普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对素质教育的实现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 中学生科普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策略

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其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在中学生的科普教育中加强对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视,这也是科普教育最根本的教育目标。为了在中学生的科普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学生需要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参与到科普教育中来,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转变角色,树立主体观

学生要改变观念,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科普知识的学习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而不是教师去灌输,因此学生要从观念上改变对教师的依赖性,自己参与到科普学习中,积极探索和发现。首先,学生要培养自己的探究兴趣,要主动质疑,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去探究;其次,学生要善于观察,广泛涉猎,对周围的社会事物进行观察,发现实际生活中的科普知识,并自觉地将所学科普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2.2认真学习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需要认真学习基础知识,为科学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基础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普知识,学生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自觉应用这些科普知识。例如在地理学习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科普知识,这就需要青少年适应科普基地、居住社区、学校、野外活动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自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等活动中,认真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培养青少年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人生观,并重视自身地理素养的培养。总之,中学生要将科学精神培养的重点放在参观学习、阅读学习、野外实习体验和动手制作方面。

2.3广泛涉猎,加强实践

科普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就为同学们自主探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同学们要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指导下,自觉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提出问题,并根据教师的指导,去探究和发现。科学精神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科普课堂,更加需要青少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并对社会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逐步培养科学精神。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我们学校科普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需要青少年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应用,从互联网上收集和处理信息,培养自学的能力。

3结束语

科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同学们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科普教育的重视,不仅要让同学们真正掌握科普知识,还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真正明确科普知识对实际生活的重要作用,提高同学们参与科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的效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应该认识到科普教育以及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科普学习中,为自己科学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一、依托团属阵地树品牌,

丰富中学生课余实践生活

山青世界是集亲近自然、劳动实践、拓展培训、军事教育、户外体验、科普学习于一体的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是山东省内第一家省级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也是团中央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

一方面,全力打造功能齐全的实践教育基地。多年来,围绕提升山东省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营这一品牌项目,不断完善山青世界基础设施,建成了健身广场、重走路、假日农庄、风雨球场、篝火广场等活动场地,形成了快乐大本营、假日农庄实践区、生态生活园区、国防教育区、素质拓展区、森林探险区等六大实践体验区域,并在孔孟之乡济宁、东岳泰山所在地泰安建立分基地,每年可接待规模达到38万人次。

另一方面,设计开展特色鲜明的实践教育活动。一是开设中学生社会能力课和农耕体验课,组织开展了“山青自留地”包户种养、共青团员体验田种植活动,每年让万余名中学生在此体验农耕、感受农桑、学习炊事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二是开展组织化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联合山东省教育厅每年组织适龄中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营,累计服务省内青少年超过100万人次。三是启动“军地青少年联谊共建活动”,邀请部队官兵为中学生开设国防教育课、真人CS野战对攻课程、军事越障课程,增强中学生国防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四是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与山东省侨办、山东省外办合作开展“中国寻根之旅・孔子故里行”海外华裔青少年春夏冬令营活动,向数千名海外华裔青少年推介中华传统文化。五是开展生存训练活动,设计推出了红十字急救、登山抢险、急救伤员、攀岩崖降、扎筏漂流、山地穿越等项目。六是加强中学生科普教育,开设的植物劳技与农耕体验、通用技术等课程深受中学生喜爱,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二、依托团属阵地强基础,

示范开展中学生主题实践

团支部是团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的首要阵地。为充分发挥中学生团支部的自我教育功能,以“三观”、“三热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示范开展了中学生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加强团员意识教育。从执行统一的入团仪式和戴团徽、唱团歌、过团日入手,把每年五月作为全省中学生团员意识教育月,以中学生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到山青世界开展户外主题团日活动。以“与人生对话”为主题,在初中生中开展“告别金色童年,唱响青想”迈入青春期教育活动,团支部全体成员在“共青团员体验田”里种下具有青春意义的树苗。在高中生中开展“树立远大志向,担当社会责任”走好成人路教育活动,举行成人宣誓仪式,并进行为时半天的体验劳动,引导中学生增强团员意识、青年意识、公民意识和成人意识。

二是开设户外体验团课。区别于室内讲述式团课,在山青世界开设露天漫谈式、运动式、互动式体验团课。以中学生班级团支部为基础,由山青世界工作人员或团支部书记主持,围绕“三观”、“三热爱”和与中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展开交流,有小组交流、主题演讲、时事辩论等传统互动方式,也有通过小组体育竞赛和小游戏等方式来分享中学生对“大道理”的理解和感悟,还有借助新媒体等形式开展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讨论,在科学引导下进行有力发声,进一步促进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三是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从养成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入手,发挥中学生团支部的带头作用,组织开展了以“参与公益劳动,塑造青春形象”为主题的中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对山青世界基地内外、周边镇村的河道、山体、卫生死角以及白色污染物、公益广告牌、交通护栏、公交候车亭进行清理。通过身体力行的卫生清理和志愿服务,进一步提高了中学生的文明素质,增强了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依托团属阵地抓培训,

开辟广泛的实践交流渠道

为进一步拓展中学生实践教育渠道,以加强城乡中学、不同民族中学、高校与中学实践交流为切入点,以中学生骨干为主要群体,开展更深层次的实践教育活动。

篇(7)

一、中学生早恋问题的成因

引起中学生早恋问题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诊断一:大众传媒深入持久的影响。所周知,眼下的影视媒体、报纸杂志所宣传的娱乐性节目无一不大肆渲染谈情说爱的内容,甚至是很露骨的“性”接触。这些媒体对这种情况深入持久的渲染,在我们的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的心里都产生了很大的波澜,他们向往这种浪漫而又刺激的,生活,有急切的效仿心理。这是产生早恋的社会基础。

诊断二:中学生自身生理发育的影响。统计数据表明,如今的孩子进入青春期较上世纪八十年代普遍提前1-3年甚至更早。身体的迅速发育,使得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一个个都出落成大小伙子、大姑娘,生理的发育也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变化,他们对异性有着朦胧和神秘的感觉,对异性的向往与追求也显得急切。这是产生早恋的生理基础。

诊断三: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压力的影响。现在的中学教育,从内容上看只要是中考、高考科目,学校都自行加大课时数,加大课堂容量;从教育方法上看,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评价上只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在校园里,唯升学率至上,唯名牌大学至上。校领导奔走呼号,谆谆教导;班主任关怀备至,婆婆妈妈;任课老师轮番上阵,喋喋不休。整个校园被笼罩在不上大学、不上好大学非好汉的怪圈之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更加给孩子施以重压。纷至沓来的各种压力,使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达到极限,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同学开始寻找释放紧张情绪的办法,一些趣味相投的男女同学便走到了一起,早恋也就不可避免了。这是产生早恋的心理基础。

诊断四:受中学生认知能力局限性的影响。中学生虽然生理进入青春发育期,身体长得很快,但心理还很不成熟,认知水平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因此,一旦班级里出现了个别同学的早恋现象,其他同学就会觉得“新奇”、“眼红”,就会跟着“效仿”,从而使早恋呈蔓延之势。这是产生早恋的认知基础。

二、中学生早恋问题的矫治

中学生早恋并非当代中学生思想发展的主流,它只是少数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的不正常反映,但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忽视。无论是从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还是从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角度来看,解决早恋问题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矫治一: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学生一旦出现早恋倾向,班主任切不可惊慌失措,大惊小怪,更不能当众训斥,不能简单地采取“禁”和“堵”的办法,而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然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采用心理疏导的办法去解决。古人云:“知其心,然后才能救其失也”。 矫治二:进行生理心理教育,培养健全人格。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生活本身并不会自发地教育人,凡有放任自流的地方,年轻的心灵在每一步路上都会遭到危险。”他还说,“对待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绝不可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中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他们对异性有着朦胧感和神秘感。这就要求班主任要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所容易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培养高尚健全的人格。

矫治三:进行耐挫教育,培养坚强意志。“人生难免有挫折”,这是广大中学生都熟知的道理,早恋往往是在学习、生活上遭受挫折或压力太大时,学生排解心中消极情绪的一种不正确方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技能的指导,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增长才干,同时教育学生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让学生明白面对挫折,只有坚忍不拔,知难而进,才是战胜挫折的积极态度,才是当代中学生应具备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