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07: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数学超级课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策略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进一步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学习生活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运用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 这些教学目标,都需要一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才能很好地实现,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只有将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手段、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为此,本文探讨初中数学应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若干策略.
一、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数学知识正在逐步深化,逐渐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数学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经过实践研究发现,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二、初中数学应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策略
1.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多媒体这种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已经被人们所广泛地熟知,尤其是在学校教学中, 它以独特的、直观的教学方式征服了广大的师生,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通过多媒体课件开展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所需材料以图片、文字、影音文件等形式展示,并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等.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一次函数”第三节“函数的图像”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超级链接功能,将函数图像的画图方法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画出来. 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讨论每一步图像的画法,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y = 5x,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一次函数. 在进行这个函数图像的讲解时,教师需要告诉学生“5”的含义与整个图像的画法. 进一步提问,如果将“5”换成其他数字,那么,这个图像有什么变化?之后,教师给出一些一次函数:y = 4x,y = 7x,y = 2x,y = 5x + 4,y = 5x - 2. 让学生自由发挥,画出它们的图像.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纠正,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画出一次函数图像.
2. 开展有效的动手实践操作课程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的年纪,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很大的兴趣,而且在动手实践中,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将这种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的第二节“图形的变化”,这是一节很适合进行动手实践操作的内容.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交代有关图形变化的知识,然后为每一名学生发放一套动手实践材料(剪子一把,纸张若干,小镜子等),最后提出要求,保持课堂纪律. 教师先示范例子: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成若干个小兔子,然后让学生判断哪一个是镜子中的小兔子.
例图: 判断:
学生通过利用小镜子进行对比,很快发现答案. 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来观察它们在镜子中的样子,以增强学生对图形变化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学习方法
在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中,除了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还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将他们分成小组,进而开展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开展这种小组讨论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 如,方程(k - 3)x2 - 2kx + k - 1 = 0有实数根,那么k值应该是什么. 通常的思维方法是考虑k - 3 ≠ 0,得出k ≠ 3;再根据“方程有实数根”,得出k ≥ . 教师板书解题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题过程有错误的地方吗?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个方程并没有规定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k值可以为3,答案只是k ≥ .
三、结束语
随着课程的改革,以及我国信息化、现代化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广泛开展,更是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所以,在此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与主动性.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实现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目标,起到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 希望本文的一些观点与建议,可以为初中数学教师开展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陆丽丽. 数学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点体会[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22): 120.
1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是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演示力。因此,可根据教学知识的内容和特点,运用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声情并茂的特点,使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比如,在教授“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具,通过播放海边观日出的情景进行导入:“清晨,海平面渐渐明亮并逐渐泛红,须臾间一轮红日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最终离开海面。”让学生观察日出前后与海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提问:“将太阳看作一个圆,海平面为一条直线,请罗列一下太阳与海平面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学生踊跃发言之后,教师给予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具,帮助学生探求新知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而且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有些内容单靠静态的实物、图画和详尽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却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靠着生动形象的演示,来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探究。
例如,在“生活中存在的几何图形”的相关教学中,教师要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种与几何图形相关联的实物演示物品,然后借助多媒体教具的有效画面设置,向学生呈现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易拉罐、水杯、铅笔、油桶、足球等,给学生以直观的享受。同时,提问学生:“在老师所罗列的实物中,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圆柱体?……”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结合概念的理解进行判断。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促使其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进而实现帮助学生探求新知的目的。
3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具,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同时是培养能力的过程,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把大量的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形象逼真地再现知识产生形成过程,使教学中抽象、费解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感知、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解答“等腰三角形底边任意一点出发,做平行于两腰的平行四边形,所得的平行四边形周长与腰长的关系”问题时,以前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答很难找准解决的关键,常常是半途而废。有了多媒体教具之后,解决此类问题就显得简单多了。首先,教师让学生明白此类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该类型问题是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方面的案例。然后,借助多媒体教具的立体三维效果,将形成的平行四边形拆分为一条直线,将原来的三角形两个腰也拆分为一条直线。学生会惊喜地发现这两条直线是相等的。进而,教师讲述详细原因所在,从而实现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锻炼,找出今后此类问题解答的要领。
4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具,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实践表明,将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去,可以有效地加大学生课堂练习的密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完成练习的内容,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丰富的应用情景,巧妙设计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如在“相似性”问题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将相关联的内容一一呈现出来,设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教学解答活动。这样在相关联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对照多媒体的问题解答过程,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解题思路有个清晰的认识,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5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具,提升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设置的直观教学画面,引导学生开展实践问题的解答,提升其探究实践能力。比如,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了解“二次函数图象性质”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如果教师单纯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来进行内涵的讲解,学生是难以把握二次函数图象性质的内涵的。由此,教师可以借助“几何画板”,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图象的变化趋势,探究其性质所在,从而实现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的提升。
而在一次函数的学习中,关于教学模型的构建又是一个重点、难点。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就问题画出实际的函数图象。然后,教师将学生所画出的函数图象利用多媒体用图形的形式呈现。同时,变换问答条件,引导学生观察实际图象的变化。通过学生解题和实际图形变化规律的观察,实现对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6 结语
总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运用声、形、光、动画效果,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心情舒畅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胡贵琪.锦上添花抑或适得其反: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4):64-67.
[2]李勇.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注意事项[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2):100-103.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中 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43-01
当下的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对于新一轮的课改实验,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起用新教材而已,而是要以新教材为载体,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笔者认为新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教师对精讲多练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认为精讲多练就是把公式、定理告诉给学生,然后针对公式、定理的应用,编拟出很多题目要求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这样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
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教师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教案,按照教案的内容把知识讲解给学生,学生只要听,加强训练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把重心转移到如何收集材料、制作课件,如何创设情境,如何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想法设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考虑到的更多的应该是学生,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说、去做、重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2 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
在教法上要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使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这要通过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来实现。在施教过程中,应承认学生认识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而产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次,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要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从而使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以激发和提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第二要将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即在教学中,要对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要正确估计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将学生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第三要把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3 要采取激励式分层进行教学
其一,备课前,要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的客观存在,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使班级整体优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向学生提出不同标准和要求:让学生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学生共同进步。
其二,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例如可把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分三个梯级:①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②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③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
其三,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为主基本题,以此来分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外作业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其四,在讲课时,要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较为适宜。
另外,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使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获取知识。
4 要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评估
成功感是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心,改革考查方法。如:①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②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将考查成绩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巩固,部分学生跨层条件日趋成熟。授课中,老师应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要鼓励学生自觉积极参与。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要做好思想工作,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但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教师要订出新的目标,使学生有新的追求。
5 教师应是新教材的再开发者
魏木水
一、序言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特的优势进入课堂,冲击着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开发和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当前中小学数学和其它课程教学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去年初,笔者加入我校省重点研究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对策及实践》的行列,在现代认知理论、教学设计与传播理论的指导下,并学习了当前较热门的多媒体软件--几何画板、PowerPoint、Authuare,并自制了一定数量的课件,在校内、校外的一些课件评比中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将对经欠发达地区开展CAI技术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拙建如下:
二、CAI技术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在我们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落后,缺少一定的教学媒体,教师在课堂上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画图、绘制图表和处理数据等工作,不仅工作量大,且难以突破难点,若采用CAI技术来完成这些工作,可节省教学时间,突破难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在研究二次函数y=ax 2+bx+c(a≠0)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中,对于函数y=x2、y=x2+1与y=x2-1的形状是否相同,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用描点法耐心力求准确地在黑板上画出函数的图象,再归纳性质,这样一要花费很多时间,二由于图象叠在一起时看不清,三则图象不能随意变化,不得比较、概括、抽象出有关性质,固此,学生任教师怎么说也不相信如右图1的三个图象是形状相同的,总认为y=x2+1的图象较小,而y=x2-1的图象较大。如今在几何画板的支持下,用平移法便能轻松地解决问题。
又如: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AB=DC,设梯形的周长为16cm,高AH为xcm,中位线EF的长为ycm,用解析式表示梯形的中位线长y是高x的函数,并求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四川省1995年中考)
学生在解象这样平面几何中几何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问题,一直感到困难。教师不可能,也无法准确地画出AH变化时的各个图形,因而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也难以求解。固此笔者在初三总复习时,用Authorware与几何画板制作了有关类型的课件,动态地展示了y与x的关系。实践表明,效果很不错。
象上述这课件起到了缩短教学时间,化静态为动态,直观、形象、清晰地展示图象变化的规律和性质的功效,学生能在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建构,提高课堂效率。
2、有利于改善平面几何的教学环境
欧代几何流传至今,深刻刻地影响着后来文化与科学,也成为训练人的思维的好材料。但是这严谨的数学体系象一把“双刀剑”,一方面有大约20%-30%的初中生因为学习平面推理几何,从此走上数学和科学研究之路,另一方面有不少学生在遭遇平面推理几何之后,丧失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乃至失去了对学校教育的信心。教师只能通过多讲、多练等不是办法的办法来训练学生,使学生的负担加重。现有了《几何画板》等软件,能改善认知环境,使平面几何更容易教,学生更容易学,学得活。
2.1 利用CAI技术,可创设“情景”,改善认知环境
初二《几何》课本第96页有这样一道题:草原上两个居民点A、B在河l的同旁(如图3),一汽车从A出发到B,途中需要到河边加水,汽车在哪一点加水,可便行驶的路程最短?在图中画出该点。
利用《几何画板》可做这样的事情,在l上任取一点C,连AC、BC,利用测量工具量出AC+BC的值,拖动点C,则AC+BC的值忽大忽小,通过观察在某个时刻AC+BC的值会最小,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这个点。
又如:如图4,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点O是正方形A’B’C’O’的一个顶点,如果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那么正方形A’B’C’D’绕点O无论怎样转动,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总等于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想一想,为什么?
在本题中通常的处理是从特化入手,考虑图4或图5的特殊位置,显重叠部分(阴影)的面积为1/4,由此,得到一个证明的思路,在图4中证明OAE≌OBF。
上述处理显然是浅薄的,始终对定值的成因没有任何几何实质的揭示学生解完之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现在用《几何画板》创设一个“情景”(如图7),那就好多了,过O作两互相垂直的直线l1、l2,正方形ABCD被分成S1、S2、S3、S44部分,利用动画功能将图形绕点O旋转90°,则A转到B,B转到C,C转到D,D转到A,L1转到L2,只是字母换了,整个图形没有变化(重合),于是S1与S2重合,S2与S3重合,S4与S1重合,自然有S1=S2=S3=S4=1/4。
正是这种CAI技术创设的“情景”能使学生“一眼看到底”,同时能看透了问题的本质,即正方形OA’B’C’的大小是非实质的,并且题中的图形是否为正方形是非实质的。比如,把两个正方形换成两个正六边形也有类似结论。
2.2 利用CAI技术,使几何中的抽象问题更为形象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没有较好的媒体来表达几何中的一些抽象问题,使教师教及学生学均十分困难。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过去只能拿两张纸片作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告诉学生“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现在用《几何画板》可以方便地表现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的手段使两个三角形重合,而且可组合在一些常见的全等形,使学生能在生动变化的现象中形象、直观地认识图形,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演示过程如图7:
2.3 利用CAI技术,把实验引入课堂
在学校教学中,有物理、化学等实验,难道就不能数学实验吗?我们知道,数学中的公理、定理均是经过艰难曲折的实验而得的,然后再传给后代。另外建构主义认为,虽然学生学习的数学都是前人已经建造好了的,但对于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即用学生自己的实验活动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建构起自己的正确理解,这应该是学生亲身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概念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引进实验是非需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体验一个科学成果的发现是多么的艰辛,同时,由于是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理解和记忆更深。例如在相交弦定理的教学中,在屏幕上画出如图9(a)的图,学生拖动点P、A、B、C、D,从而得到一组有代表性的图形和一个恒定不变的式子:PA·PB=PC·PD,同时通过实验把前后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如图9)。
2.4 利用CAI技术,有利于开发探索性问题,启迪创造思维
利用CAI技术及科学的、艺术性的教学法,教师可创设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在《几何画板》的支持下,在屏幕上给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从而各边中点所连接的四边形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短形、菱形、正方形?
又如我校黄良铣老师一堂公开课中的一题:如图10,RtABC中,∠c=90°,CD是高,AE是∠A的平分线交CD于G,交BC于E,过G作GF∥AB交BC于F。
求证:CE=FB
在探讨完多种证法及变式之后,教师适时为学生创设问题,诱导和激发物理学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
①RtABC的形状是否可以改变?当改变时,EF与CE、FB的长会怎样呢?EF是否等于CE、BF呢?
②若题目中CD不是高,而是一般线段,还有CE=BF吗?若有,请证明,若没有应加上一个什么条件(不加任何其它线段)才能成立?
因为问题是非常开放的,学生的探索能力及创新思维均得到培养。
3、有利于分层目标教学的落实
分层目标教学就是把学生按基础知识及认识水平分成若干层次,分别制定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班级学生程度的不整齐,分层目标教学一直是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现在利用CAI技术便能实现,如利用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功能或Authorware 的分支、函数、交互功能可实现班级制的分层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成习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愉快,还可避免差生产生自卑感,优秀生产生优越感,使各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
三、CAI辅助教学的主要模式
1、单机--大屏幕演示模式,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连接直来,这样既能发挥黑板、教师讲解、师生情感交流等优势,又能通过CAI为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这种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个人控制,学生不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2、主机--终端--屏幕幕演示模示
在上一模式的基础上,再多连接多个低档微机终端,授课时,教师控制主机,每2-4个学生占有一台终端。这种模式除有前个功能外,还可根据需要,由主机向各终端发送学习材料、不同程度的习题,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分层目标教学。
四、CAI技术辅助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合理使用CAI技术
虽然CAI技术能给初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优势,但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更不能过份依赖于CAI技术,一堂课计算机一用到底。作为教学媒体各有各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了解各媒体的特征,根据教学目标和需要,选择最使用最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媒体。
2、要加强知身的学习
在信息化时代里,知识更新一日千里,特别是CAI技术正冲击着传统的教学,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就将很快落后时代。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习CAI制作等技术,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尤其是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掌握了这些,才有可能结合新技术的特点,突破旧观念,创造新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3、要制作出好的课件
课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CAI软件,课件的基本模式有多种多样,如练习型、指导型、模拟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课件制作中应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制作中还应注意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引导学生去联系已有的知识,扩充、构建整个知识体系、突出学习心理的触动、学习方法的培养、思维方式的构建、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065―01
多媒体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使多媒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点
1. 转变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互联网查阅有关参考资料,获得帮助;另一方面,用先进的数学软件演示,能使学生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感到豁然明朗,促使他们从感觉到领会、从意会到表达、从具体到抽象、从猜想到证明,进而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深刻。例如,“椭圆第一定义”的教学,教材通过实验引入概念,但是要从一次实验中发现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很困难,而利用几何画板来展示这一实验,保持椭圆的长轴不变,在焦距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清晰感知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
2. 提高教学效率。几何画板、超级画板、函数作图器、Excel及统计软件等,很适用于高中数学相关内容的教学,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把这些软件介绍给学生,将其变成他们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工具,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幂函数图象错综复杂,种类繁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列表、作图,然后进行归纳,费时费力。而利用几何画板画图方便快捷,学生只要键入指数的值,图象立刻出现。
3. 革新学习方式。新课标指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图形有关的问题、对动态图形中某些不变量的探索等,利用数学软件展示图形,分析其中的规律,或通过拖动鼠标跟踪点的轨迹等办法进行研究,容易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教学“线性规划中的整点问题”,可以在计算机上作出可行域,并显现出坐标网格点,将目标函数的图象(通常是直线)进行平移,能方便地得到最优解。
4. 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传统数学教学有过分注重形式化的倾向,重演绎,轻归纳,使得学生习惯于证明种种现有的命题,却不知道这些命题是如何被发现的。缺乏这种能力的学生势必缺乏创造性。应用传统教学手段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往往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难以全面观察,归纳起来就有困难。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例如,对幂函数图象的观察及性质归纳,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数学实验完成。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亲身经历了得出幂函数性质的过程,获得数学探究的深刻体验。
二、多媒体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时值得注意一些问题
1. 要注意适时适宜。根据教学需要,做到时机适宜,时间和内容适当,恰到好处。多媒体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而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抽象难懂,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盲目增大信息量,以致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反而降低教学效率。更不能整堂课都是多媒体,数学少了必要的演算过程,也就不成为数学了。
关键词:多媒体;资源;数学教学;高效;创新
现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是时代的要求。在我校这次组织的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中,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开发多媒体课件为契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奉献精神和潜在的创造力都进发出来。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恰如其分的应用,发挥其作用,才是我们一线教师正在尝试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首先必须走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误区,简单的认为是“教材搬家”,或把原来的“黑板十粉笔”变为“屏幕+计算机”,而不去考虑所涉及的情境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是否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其次要明确教学媒体的应用不应该是r髦的作秀,也不应该是商业的炒作,而是帮助我们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为提升学生能力,为实现新的课程理念,做出新成绩的一种新的学具和教具。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让多媒体设备和资源成为开启学生学习数学的金钥匙
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对数学的认识仅仅停留于乏味的计算,对数学没有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网络媒体让学生从书本上学习数学知识扩展到从生活中获取相关信息。网络资源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获取信息便捷快速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如果能有效的运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乐于去了解数学,学习数学。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我带领学生进入轴对称图形的专题教学网站,专题网站里含有丰富的资源,轴对称的建筑物、植物、动物、工具还有各种漂亮的轴对称剪纸、窗花,学生们被这些信息所吸引,不仅对轴对称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对轴对称图形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网页中把实物图抽象成数学图形,配合一些揭示轴对称的图形本质的动画演示,学生学习又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轴对称的相关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拓宽了视野,了解了社会,了解了自然,更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搜索,发现了轴对称图形在人们生活中美妙的作用,了解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知道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而且通过搜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爱学数学
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乐中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可以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同时能激发学生爱学数学。例如,学生们刚在课下闲散嬉闹结束,注意力不易集中,但是这部分内容是学习新课的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使他们产生非学不可的欲望。如何吸引学生,进而为学习新课提供有利因素呢?对于统计一节内容我曾这样设计,在上课前便在在屏幕上打出三个超级男生的画面。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开展投票活动。这时同学们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这时我指着屏幕说:现在要从三人中选一位儿童形象大使,这时只见同学们跃跃欲试,脸上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根据这一特点选择与他们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导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遐想,拓展创新想象
电脑里有丰富的图形库,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设计拼组有个性的图片,不仅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还能大大提高想象和创造能力,让孩子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在教等腰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时,我将图形与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拼出一个场景画。编出的故事也是迭起,妙趣横生。同学们在动手拼动手摆的同时激发了求知欲与创造欲。简单的图形拟人化,生活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色彩绚丽、直观形象的特点,尽量加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人物故事,创造一个富有童趣的课堂,将数学知识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从而促进情感思维信息在传递与反馈方面形成快速交互,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迅速萌发,促进学生全面、均衡的、主动的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自主探新。开拓创新思维
【关键词】中学数学 阶梯教学 激励教学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发现,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教材正文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广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现代生产、生活的足够数量的习题,并分A、B层次编排,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下面简介该教法的一些原理与做法。 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1.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2.分阶梯授课
2.1 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2 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3.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3.1 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
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3.2 题同评分标准不同
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4.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现在,该教学法已迁移到了其他学科教学班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它融教材、学生、教法于一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