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空气环境监测分析

空气环境监测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6 16:07: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空气环境监测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空气环境监测分析

篇(1)

一、我国的雾霾天气的现状分析

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但是因为雾和霾的表现特征看起来十分相似,所以我们往往将雾和霾进行概括和统称,从而称为雾霾。从2013年开始,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持续的雾霾天气会严重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在雾霾天气的状况下,空气中会含有大量的灰尘和其他可吸入颗粒物,这些物质会随着人类的呼吸而进入呼吸系统中,进而对人类的呼吸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会造成人类寿命的缩短。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逐渐重视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基本上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日报,到2010年,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实现了空气质量的实时在线监测。我国使用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为AQI,即空气质量指数,AQI将城市的空气质量分为6个等级,AQI的指数越大,说明空气质量越差。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AQI的准确性并不是很高,在AQI的具体指标显示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气里,天空依然是灰蒙蒙的,雾霾天气依然逐渐增多,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国际上对于空气质量监测的通用标准是PM2.5,而我国多年来使用的却是基于AQI的PM10,再加上我国的环境监测站点的数量相对比较少,因此导致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和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空气中PM2.5的可吸入颗粒物越来越多,这是引起严重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新的空气质量标准,而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效果,我国各个大城市的PM2.5监测设施已经投入运行,但是爱许多小城市和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PM2.5的监测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我国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

二、加强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

针对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以及我国环境及南侧体系存在的弊端,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

(一)推行环境监测的市场化发展

为了使环境监测的服务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我们可以推行环境监测的市场化发展,为此必须要逐渐建立一个科学合理而高效流畅的环境监测服务的市场化体系。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环境监测是由市场上的专业化的环境监测服务公司来承担的,政府可以从这些公司中选择最优秀的,向该公司购买专业化的环境监测服务,这样在各个环境监测公司之间就形成了有效的市场竞争,它们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因此可以使环境监测的服务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良好经验,推行环境监测的市场化发展,政府所有做的就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环境监测的市场规范化发展,然后由政府购买专业的环境监测公司的相关服务,以此来加强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在这一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该环境保护厅从2011年开始将环境监测业务承包给中标的相关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环境监测的市场化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环境监测的透明度

将空气环境监测的具体数据和相关的结果及时进行公开有利于对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形成预警,使人们可以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对相关的各种灾害性天气进行有效的预防。比如及时将PM2.5的监测结果向公众进行公开一方面可以使公众对可能到来的雾霾天气做出预防,以防止雾霾对公众的生活带来过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公众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注意保护空气环境。然而环境监测的具体数据和相关的结果的公开并不是没有节制的,对于某些涉及到国家秘密的环境监测数据和相关的结果则不适宜公开,因此我们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来提高环境监测的透明度。具体说来,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一方面要不断建立和健全有关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为提高环境监测的透明度提供一个稳定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结果的公开化水平,向公众及时公布突发性的环境变化以及应急处理的相关状况。

(三)加强各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雾霾天气是一种跨地区的空气污染现象,因此它的出现往往会影响到多个省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空气环境的监测不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多个地区相互沟通与合作才能完成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然而目前我国跨地区的雾霾天气治理效果并不是太好,很多的环保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存在着监管重叠的现象,这样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非常不利于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为此我们要积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人力和物力的利用效率,使环境的监测数据以及监测结果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要加强环境的监测数据以及监测结果的共享,使各个地区之间能够相互协作,这样就能发挥团体合作的力量,使环境监测社会化与能力建设得到极大的推进,从而加强对雾霾天气的质量,提高空气质量。

(四)促进环境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还不完善,它的监测内容主要是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空气、水质以及噪音等环境元素,而对于生物和土壤等公众关注度比较低的环境元素则有所轻视,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人们对环境的质量进行准确的整体把握,因此我们必须要增设环境监测的内容,使环境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另外,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的针对性不强,而且对于非常关键的测评元素存在遗漏的现象,因此导致了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无法分析和判断出关于环境的全面可靠的整体状况,这需要我们积极完善环境监测的相关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不断革新相关的监测技术,积极加强新技术的利用,努力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使环境监测体系更加完善。

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 检测技术 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中国的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但随着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监测领域的不断拓展、监测形势的不断变化,环境监测技术体系面临着亟待完善的新要求。建设和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是环境管理的迫切需要。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是指为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源排放行为,规范采样、分析、测定、数据处理等工作而制定的统一要求。完善和发展环境监测方法体系是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与检测技术体系的现状

1、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现状

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框架的雏形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国家环保总局编制出版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工业固体废弃物有害特性试验与监测分析方法》和《环境放射性监测方法》等。经过30 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包括空气( 含环境空气、酸沉降、沙尘暴等)、水和废水(含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土壤和沉积物、生态、物理环境(含噪声、振动、光、热、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放射性等)、污染源、固体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等8个方面。其中在空气、地表水、声环境等环境监测领域,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生态、生物、土壤、物理环境等监测领域还正在完善和探索之中,尚须进一步健全。目前,各地环境监测部门已具备多要素、多手段、有鲜明区域特点的技术能力,可覆盖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常规监测、微量有机物监测、生物群落监测、化学品毒性检测、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机动车排放气污染监测、噪声监测、污染源连续自动监

测等各类环境监测领域,同时也具备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数据监控及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等对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编辑处理和的技术能力,能够科学、全面、及时地反映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部门顺利开展污染源监督管理、排污收费和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2、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经过了30年的发展已经出具规模。同时,对相关管理体系以及相关制度体系也进行了构建。这些为我国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指导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在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分析与探讨中发现,我国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例如: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缺乏对检测软件建设的重视、注重环境监测监督职能而忽略环境监测社会服务职能、注重环境监测对现状的监测忽略了预警能力的建设、注重传统检测方式忽略了现代信息自动化监测技术的运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职能的发挥、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为了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应加快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完善。以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完善、职能的明确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的问题

检测参数已基本齐全,但仍存在一定的缺口。有些标准中的检测参数仍不能涵盖其中,或是参数的检出限不能满足标准要求,需要进行一些新项目、新方法的开发。国内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等涵盖面仍不够广,更新也不够及时,导致日常工农业生产中易造成环境污染的部分项目参数未受监控,特别在发生应急事故时,如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即实验室所检测的目标化合物与市场使用的产品发生脱节现象,需要及时了解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环境空气监测主要监测项目仍为延续多年的常规监测项目,用于霾污染、臭氧光化学污染特征及生成机制、空气污染的人体健康和生态效应的跟踪评估和控制研究等监测项目尚为空白。

噪声监测技术和规范尚需不断完善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一些过去不被重视的噪声和振动源逐渐显现,如飞机噪声、轨道噪声和振动等,市民中比例比较高的居民小区固定设施、空调噪声、振动扰民等,都需要有相应的监测技术与管理要求相配套。目前,噪声投诉已跃居各类环境污染投诉的首位。面对这种严峻的声环境污染,传统的人工监测、手持仪器监测显然无法满足声环境监测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要求。

尚未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我国2006年颁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0年颁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目前,我国的应急监测技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已有的监测方法标准大多不适合突发污染事故的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较高。发达国家应急监测仪器体积小、重量轻、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种类繁多,有些仪器的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实验室仪器的水平,而能源和溶剂的消耗却大大减少等特点,相比之下我国环境应急仪器、设备还有一定差距,而且应急仪器方法多为非标方法,许多监测数据只能作定性或半定量使用。事故应急的简易、快速现场测定方法应与相应的现行标准方法进行比对,立正尽快提升为标准方法。

我国现行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构建的问题

一是对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缺乏完整的构想和统一的规划,一直没有系统

地分析各环境要素监测技术的发展走向。二是环境监测基础技术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研究得不深、不透,实际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点没能及时解决,个别解决了的,也没能及时总结成技术规范(规定)三是对环境监测发展规律研究不够,前瞻性、方向性的监测技术把握不准,环境监测新理论、新技术研究不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综合各要素的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些不具备使用水质自动监测站对水环境进行连续自动监测的水域,水生生物监测是一种较为适合的手段,这方面的测试方法和技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由于生态监测本身仍然是处于发展中的新监测技术和方向,很多地方仍不完善。

对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标准分析方法,制定国家层面的环境监测规范。继续推进标准分析方法的制定,以保证各项环境质量标准、污水和废气排放标准的贯彻实施,争取将标准分析方法系列化,形成针对饮用水源地水质、地表水、废水、环境空气、固定源废气、生物、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监测等若干个系列的标准分析方法,使其与先进国家分析方法具有可比性。

以现代信息自动化监测技术为中心构建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信息自动化监测技术能够提高环境检测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成本。同时,信息自动化环境监测技术还能够实现实时在线的环境监督,促进监测工作质量的提高。利用现代信息自动化监测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传统人工取样、送样、检验造成的漏检与作弊现象。

注重环境监测观念的改变,促进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完善。针对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完善中应注重自身观念的改变。通过对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现状的分析、评价,了解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造成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现状与问题的观念进行探讨,以此为基础进行观念的改变,促进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完善。

结束语

环境监测技术及分析方法体系的构建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的重要环节。现代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技术体系的构建中应加强对我国实际情况、基础情况以及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体系现状的分析与探讨。以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改革等促进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促进环境监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景涛.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J].环保资讯,2011.9.

[2]陈鹏.关于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探讨[J].环境质量与监测,2011.7.

篇(3)

关键词:土壤污染;生物监测;环境监测;生物

最近几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人类也开始加大了对环境监测与治理的力度,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更是予以了高度重视,一直在对该项工作的开展方式与手段进行着完善,并开始将生物监测技术运用到其中。为了对该项技术进行有效运用,首先应对该项技术的监测原理进行明确。

1生物监测工作原理

生物监测技术是以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学作为主要理论依据,运用生存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根据生物改变情况来对环境变化进行研究[1]。主要是因为,如果生物生存环境发生改变,这些生物自身就会发生变化,例如,生物如果吸入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就会在生物体内堆积,并会使其自身性状发生改变,这时监测人员便可以此为依据,对周边水资源以及空气等资源污染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问题根源,依赖于生物对周边环境改变的敏感度。

2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方式

2.1在土壤污染监测中的运用。土壤污染问题一旦发生,地下水也会受到污染,周边动植物会受到直接波及,对地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的生长及生存都会产生影响,因此一直都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运用生物监测技术对土壤污染进行监测的方式,主要有三类:第一,植物监测。监测人员要对监测区植物进行关注,要根据植物正常习性,对其目前的生长状况以及生活习性进行对比,以便对其变化情况进行明确,像生长是否过快或者快慢、植物表面是否出现异样等等;第二,微生物监测。这一监测方式就是通过对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分析,来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掌握。作为土壤主要污染物,污水以及人类排泄物中含有大量微生物群,监测人员需要对土壤中这些微生物数量与结构进行研究;第三,动物监测。在运用动物监测手段对土壤进行监测时,一般会将蚯蚓作为主要的监测对象[2]。主要是因为蚯蚓对于土壤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可以准确感应出土壤中是否含有铅以及农药等有害物质,而且该生物体中拥有一定数量的“镉元素”,这种元素和土壤中的镉元素有着直接关联,所以可以达到预期的监测效果。

2.2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运用。大气中的污染物以氮氧化物以及二氧化硫等物质为主,在对这些物质进行监测时,技术人员通常会运用植物监测的方式,来对污染物浓度进行确定。一般常用的监测植物主要有苔藓、高等植物以及地衣三种[3]。苔藓与地衣生理特征与形态较为特殊,对空气污染物有着较高的敏感度,目前已经在空气监测中得到了广泛推广,而且能够对偏远地区大气中长久性有机污染物情况进行明确。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对植物内部重金属含量的计算,分析出空气中的重金属浓度以及空气质量变化情况,且监测结果较为理想。在运用高等植物对空气进行监测时,技术人员会挑选出对空气污染敏感性较好的植物作为监测对象,并会将其暴露在空气之中,使其宏观层能够发生反应,像繁殖能力、形状以及新陈代谢等内容出现变化,以便监测人员进行观察。同时植物微观层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像植物细胞质体、净光介速率以及气孔导度等内容,都可能会发生改变,这些都为监测人员提供了有效数据,使空气污染情况得到了指示。

2.3在水体污染监测中的运用。生物监测技术在水体污染中的监测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指示生物法”。由于生物会长期生活在同一片地域,且会拥有生活习性较为固定以及生命周期相对较长等方面的特征,而运用这些特征,就能直观了解到水体环境的变化情况,从而找到水体污染物进行确定,通常这种方式多会以鱼类以及贝类等生物作为监测对象,但一般不会对脊椎动物进行观察;另一种为“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由于在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群落,且这些群落都对污染有着高度敏感度,所以监测人员通常会运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块的方式,来对水体中的污染情况进行检测,运用这种方式不仅监测结果更准,而且更加方便、快捷,极受监测者推崇[4]。

2.4其他生物监测方式。随着人们对于生物监测技术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该项技术一直处于发展与完善之中,新分子工具也逐步加入到了该项技术之中,像免疫监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以及敏蛋白标志物等技术,都已经应用到了水体监测工作内,环境监测灵敏性得到显著提升,相关人员可以以此为依据,及时对水体环境污染进行预防与治理。运用生物荧光传感器对水体氨基酸类污染物进行监测时,可以运用该传感器与其他监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对此类污染物残留情况进行监测,以便对其进行治理。免疫传感器监测技术,是以单克隆抗体为基础展开监测的,能够对环境中的苯并芘以及芘类污染物进行有效监测,且能够将线性范围控制在每升0.2~10.0μg之间。这种监测方式能够对环境样品进行快速筛查,能够在十分钟内完成初步监测。

3生物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生物监测技术的分析可以发现,这项技术监测对象主要以生物为主,能够根据生物变化情况直接获取到环境污染标定数值,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保障,因此该项技术在环境监测中进行运用是切实可行的,且今后其使用范围势必会得到不断扩展,国内环境监测水平也会得到切实提升。同时目前生物监测技术在使用时存在的监测对象涉及范围较复杂等方面的问题,也会在生物监测技术不断完善的同时,得到有效解决,监测结果也会更加准确。由于生物监测技术需要大量生命科学理论作为支持,因此随着该项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形态、机体构造以及遗传物质等研究会更加成熟,该项技术也会得到良好发展。同时因为环境污染问题的影响,生物系统会受到更大的影响,这时生物监测技术也会更加繁琐,这就会增加监测的难度,这时污染成因以及污染物组成也会更为复杂,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生物监测模式也会更加标准,生物监测技术的价值也会得到更好地体现。

4结论

鉴于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相关人员应对生物技术具体内容以及使用方法进行仔细研究,并能够根据不同环境的污染特点,灵活对该项监测技术进行应用,使其能够准确监测出土壤、水体以及空气中存在的污染物质,进而帮助环境治理人员精准分析出污染物成因以及污染程度,为碧水蓝天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晓云.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4):172.

[2]郑雪松.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1):92-93.

[3]官明兰.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9):148.

篇(4)

1.1浅谈空气污染监测的重要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众多的弊病,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对森林、水源、空气上,而其中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就要属对空气的破坏。现在的环境空气的质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与空气的好坏密切相关。因此,人们需要对身边的空气质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另一方面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都希望目前的生活环境能够得到改善。因此,相关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加强空气环境监测工作,为民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空气质量报告,以便于人们对日常生活进行调整,便于相关环部门作出正确地决策。只有做到以上几点,人们的生活环境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因此。从环境对人工作、生活、学习的影响来看,开展高效、及时的空气污染监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2浅谈现阶段空气污染监测现状我国的空气监测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众多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它具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和投资大等特点。为了能够提高全国空气监测工作的质量于效率,国内环境部门将已经在全国组织监测网络。除此之外,国家也制订了统一的监测原则,在各地方设立了环境监测站,充分发挥了各方面的技术人才的优势,同时引进众多先进设备,大幅提高了我国空气监测的工作的质量。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人员应用了科学合理地监测与测试数据的技术,使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水平不断提高,逐渐的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在我国广大空气质量监测人员的不断努力的基础上,国家仍在不断地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促进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进一步地展开与加强。现在空气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运用各种方法连续或者间断地测定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性质、浓度进行分析,并评价空气环境质量的过程。现在国内监测环境主要分为环境空气污染源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特定目的应急监测等三种。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逐渐完备,整体环境监测工作并无漏洞。但是仍然在一些细节工作存在问题,这需要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人员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作出合理的调整,争取最大程度的提高我国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的质量。

1.3加强空气污染监测的办法空气污染监测工作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息息相关,做好空气污染监测工作才能制定出更为有效地保护环境方案,因此,如何提高我国空气污染监测质量就显得极为重要。为了能够提高污染监测质量,监测人员首先需要对有关空气质量的法规、技术标准、污染测定方法及对测定仪器有着足够的了解。其次,监测人员要规范空气监测手段,在进行监测时一定要秉着科学的态度进行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及时、准确、可靠。另外,空气质量监测人员要掌握进行空气污染建模的步骤,只有科学的空气污染建模,才能使污染检测更加科学、高效。影响空气污染监测的因素有很多,这需要监测人员有着足够的监测工作经验,并在工作中能够积极学习优秀的污染监测案例,总结经验,尽可能的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

2浅谈空气污染建模

2.1进行空气污染建模的意义科学、合理的布点建模工作可以大大地提高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的效率,得到的监测的数据也会更加准确,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大气的污染状况。进行空气污染建模工作的重点就是合理选择空气污染监测点,它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精度,合理的检测地点可以减少监测工作的工作量,也可以提高所得数据的精准度。因此,合理的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科学的选择检测地点是监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2.2进行空气污染建模的注意事项

2.2.1明确监测的目的,在空气污染监测体系中,包括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污染源对环境影响的监测,目标不同,它们的监测目的是不同的。这需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主要是为了调查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对敏感体的暴露情况,进行污染对环境影响的监测,主要是为了掌握污染源的变化趋势以及排放污染物的规律。

2.2.2确定污染源的状况,不同的污染源的建模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分布建模之前,需要相对调查范围内及附近范围污染源的分布、排出量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调查及分析,确保空气污染建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3空气质量监测点的选择合理的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点的选择是科学的进行空气污染建模的重中之重,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点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监测点的代表性,其二是检测点的数量。从代表性来讲,由于每个监测点所代表的作用是不同的,每一个监测点都有特殊的作用如是代表一定的功能区,代表污染源的影响、代表区域环境背景等,因此,进行监测点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空气污染源、污染度、地形地势、监测任务的周期等众多问题。从检测点的数目来讲,如果监测任务是暂时性的,同时需要得到精度较高的监测数据,就需要增大样点的布设范围,对于需要布设众多监测点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各种布点方法,例如规格网格法、扇形布点法等。对于长期的定点监测,则不能够设立过多的监测点,这将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采用按人口和功能区布点法。以上所述的两点因素对监测工作后期的布点建模有较大的影响,还有一些次要因素如地形特征,风力情况等也会对检测工作造成影响,。因此在监测工作中监测人员必须考虑全部因素,才能形成有代表性的布点建模,更好地完成空气污染监测工作。

3结论

篇(5)

一、影响编制标准的相关因素及依据

一是研究对象。在做环境监测编制标准研究时,我们将市及各区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作为研究对象。目前,中央编办尚未制定环境监测机构的编制配备标准,国家环境保护部2007年颁布的《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虽然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下限,但并没有详细核编标准。目前青岛市共有各级环境监测机构12个,事业编制326名,其中市本级事业编制115名,区级编制一般在10名左右,县级市编制一般在40名左右,编制资源配备比较均衡。

二是选取因素。以国家、省、市确定的点位数为基数,选取空气、水(包括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噪声、辐射、海洋、土壤与生态、污染源等七项监测因素。2007年7月出台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明确环境监测网由各环境监测要素的点位(断面)组成。环境监测点位(断面)的设置、变更、运行,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规定执行。因此编制标准模型以国家、省、市确定的点位数为基数,按照监测点位分布,选取空气、水等七项监测因素。每项因素的点位监测内容及流程,国家、省有明确要求,点位数量的多少直接与工作量挂钩。

三是分析依据。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运转流程及岗位分解作为分析依据。2012年,青岛市编办对市环保局所属事业单位开展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评估报告明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目前的运转流程及岗位分解比较合理,但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监测任务繁重,建议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事业编制等。评估报告与市环保局反映的问题基本一致。

二、编制标准测算方案

(一)总体框架

以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项最主要的职能为依据,选取空气、水(包括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噪声、辐射、海洋、土壤与生态、污染源七个主要环境要素监测点位数量和排污单位数量为主要指标,测算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数量。

(二)测算公式

市级环境监测机构编制公式:

B市级=A1*T1+A2*T2+A3*T3+A4*T4+A5*T5+A6*T6+W*Tw

B:编制数量

A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数,单位为个。

A2:水监测点位数,单位为个。

A3:噪声监测点位数,单位为个。

A4:辐射监测点位数,单位为个。

A5:海洋监测点位数,单位为个。

A6:土壤与生态监测点位数,单位为个。

W:国控、省控重点监控企业数,单位为个。

T1:环境空气质量测算系数。

T2:水测算系数。

T3:噪声测算系数。

T4:辐射测算系数。

T5:海洋测算系数。

T6:土壤与生态测算系数。

Tw:污染源测算系数。

区(市)级环境监测机构编制公式:

B县(区、市)= B市级*(区(市)监测点位数之和/市级监测点位数之和)

(三)影响因素系数

一是市级环境监测站岗位分解。目前,市本级环境监测站实有共134人,其中101人为编内人员,33人签订的聘用制合同。签订聘用制合同的33人,其中16人从事样品采集及现场监测辅助工作,12人从事实验室常规监测项目分析工作。上述这两项工作操作流程比较简单,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另外5人从事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及简单报告编写工作,以解决编内人员不足的需要。按照环境监测量逐年递增的现状,下步应在现有事业编制总量内适当增加。具体测算如下:

大气环境监测:

2013年山东省环保厅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鲁环办〔2013〕26号),明确规定:按照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上收一级”的思路,县级站点建设完成后由设区的市环保局负责监督管理。因此,大气环境监测任务在省内均由市级环境监测机构承担,区(市)级环境监测机构不承担。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共23个,实有工作人员共13人,调节系数为13/23=0.565。从全省各市点位分布数据看,从6到23个点位不等,以1个点位为起点,每5个点位为一个区间,可确定影响系数分布表:

环境空气质量测算系数

点位数(个)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0以上

T1 0.569 0.568 0.567 0.566 0.565 0.564 0.563

水环境监测:

按照青岛市环境监测计划,水环境监测主要分为地表水监测、地下水监测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等监测任务,由于三种水监测指标比较相近,主要指水温、pH值、浊度、溶解氧、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为便于统计,将所有水环境监测点位数之和作为测算基数。青岛市市本级共有水环境监测点位60个,工作人员29人,调节系数为29/60=0.483。以1个点位为起点,每20个点位为一个区间,可确定影响系数分布表:

水质量测算系数

点位数

(个) 1-15 16-30 31-45 46-60 61-75 76-90 90以上

T2 0.489 0.487 0.485 0.483 0.481 0.479 0.477

噪声环境监测:

青岛市市本级共有噪声环境监测点位150个,工作人员共有7人,调节系数为7/150=0.047。从全省数据分布情况看,从213到549个点位不等,以1个点位为起点,每50个点位为一个区间,可确定影响系数分布表:

噪声测算系数

点位数(个) 1-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250 251-300 300以上

T3 0.049 0.048 0.047 0.046 0.045 0.044 0.043

辐射环境监测:

辐射环境监测主要分为核辐射和微波辐射两部分。青岛市市本级共有辐射环境监测点位80个,工作人员共有14人,调节系数为14/80=0.175。

辐射测算系数

点位数(个)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0以上

T4 0.178 0.177 0.176 0.175 0.174 0.173 0.172

海洋环境监测:

山东省只有青岛、东营、烟台等7个城市有海洋环境监测任务。青岛市点位数30个,现有工作人员13人,调节系数为13/30=0.433。

海洋测算系数

点位数(个) 1-10 11-20 21-30 31-40 41-50 51-60 60以上

T5 0.435 0.434 0.433 0.432 0.431 0.43 0.429

土壤与生态环境监测:

青岛市点位数50个,现有工作人员10人,调节系数为10/50=0.2。

土壤与生态测算系数

点位数(个)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0以上

T6 0.22 0.21 0.2 0.19 0.18 0.17 0.16

污染源环境监测:

青岛市国省控排污单位148个,现有工作人员41人,调节系数为41/148=0.277。

污染源测算系数

点位数(个) 1-30 31-60 61-90 91-120 121-150 151-180 180以上

Tw 0.281 0.28 0.279 0.278 0.277 0.276 0.275

二是区(市)环境监测站系数。青岛市本级共有541个监测点位,10个区市共有988个监测点位。因此10个区(市)的编制数=市本级编制数*(988/541)=市本级编制数*1.83。具体到每个区(市)编制数,可根据每个区(市)具体负责的点位数,按照比例进行测算。

三、措施建议

一是明确政府购买服务比例。目前,青岛市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中部分临时性、阶段性工作,如部分采样、实验室常规监测项目分析工作,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约占环境监测工作总量的10%-15%。另外,部分调查性监测的样品分析工作(不用于环境信息公开、不用于环境执法监管、不是国家和省环保部门规定上报的数据)可通过向社会化检测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完成,约占环境监测工作总量的3%-5%。综上,各地市在具体核定编制时,可按照测算总量的80%-90%核定,其余10%-20%的工作,可按照《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山东省财政厅 关于印发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审核办法的通知》(鲁编办发〔2015〕4号)规定,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

二是统筹调剂编制。市、区(市)依据标准,统筹调剂编制,原则上不增加事业编制。测算结果编制有所增加的地区,增加部分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确需增加编制的地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2012年底各地事业编制总量内,可从机动事业编制调剂解决,也可从本系统其他空编较多的事业单位中调剂。高于编制标准的环境监测机构,自然减员空出的编制,逐步收回作为本地区机动事业编制。各地核定的事业编制,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5%。

三是适度控制增量。按编制配备标准,各市、区(市)环境监测机构需补充编制的,各地编办要统筹协调,制定2-3年增编计划,分期分批逐步补充。

四是规范编制使用。新增编制的使用计划应由市、区(市)编制部门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并纳入相关部门统一组织的公开招聘计划。新增的编制主要用于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鼓励通过考试方式接受其他超编单位符合要求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四、几点思考

一是行业编制标准与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的关系。在制定行业编制标准时应充分考虑与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相结合。重点把握三个原则: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关于科学性。2012年,青岛市编委办对青岛市环保局所属事业单位开展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因此,在制定编制标准时,我们重点对市本级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了岗位及点位数的具体分解。关于合理性。在测算过程中,坚持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即可通过社会化购买服务的人员及岗位在编制外核定,事业编制主要用于保障关键及必要岗位。同时确定了“统筹调剂编制,原则上不增加事业编制”的原则,确需补充编制的,也要在编制总量内,制定2-3年调剂增编计划,分期分批逐步补充。关于前瞻性。目前,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已经实行了政府购买服务,且运转状况良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将逐步扩大,岗位比例也将逐步提高,因此编制标准应留有政府购买服务比例区间,积极推进各地实施政府购买服务。

二是制定行业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在制定标准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对比分析、岗位分解、流程再造、回归分析、加权平均等多种方法。通过追溯国家层面环境监测标准制定情况、对比吉林省环境监测标准选取因素,明确基层编制标准选取监测点位数作为测算基数。在详细分析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履职情况基础上,对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调整,按照工作流程对岗位进行了具体分解。同时选取了山东省内部分地市点位数进行了测算对比,最终确定编制标准模型。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物联网技术;信息传递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工业不断发展,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传统的环境监测是使用人工采取样品进行检测的方式,这种监控方式:(1)无法进行长期的远程实时监控;(2)不能够及时地反应环境变化等信息;(3)由于依靠人力,劳动强度大,这些不足使得传统监测方式无法满足现代监测对于环境的信息化管理要求。随着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开始推广,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环境监测领域开始了最早的探索和应用,它的出现克服了传统环境监测方法的缺陷,降低了监测成本,也使得环境监测向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手段还很落后,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为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为复杂、多样的环境进行自动实时监测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案。

1物联网

1.1概念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IOT)是指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扩展和延伸到物体与物体之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新型信息技术,物联网的定义是实现物体与物体、人与物体、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物联网在国内的应用一般是使用定位系统、红外线感应仪、全球定位系统(GPRS)、激光扫描仪和气体感应器等设备间的信息,进行交换和记录,实现检测、定位、监测和扫描的一种信息技术,实现各种设备之间信息的交流,让使用者能够在物联网中得到需要的信息,让监测和管理的信息具有时效性和保证其准确性,达到人工智能化的监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弥补传统工作中的不足。物联网在现代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中,如医疗健康、道路交通、店铺监控等,它们都体现了物联网的智能化与实用性。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已经开始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地方的环境监测已经开始广泛使用物联网技术。

1.2组成结构

环境监测物联网主要由采集层、网络层、应用层3大部分组成。其中采集层通过传感器、智能卡、电子标签、识别码、摄像头等感知设备实现环境因子的识别、监测分析等信息的捕获、采集,以达到智能感知的目的;网络层利用无线网、移动网、固定网、互联网、广电网等传输网络实现感知层所采集信息的传输与处理,是整个环境监测物联网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将采集层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大范围的传输与共享,并且实现多方的交互;应用层主要包括环境监测中的特定应用服务以及实现网络层和应用服务间接口和能力调用功能的中间件,用于完成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决策,以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的识别、感知、分析和预测,发挥智能作用。

2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1大气污染监测

如今我国很多城市存在空气污染现象,空气质量较差,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由于重工业和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人口持续增长,导致了城市大气污染相当严重,其中就有人们熟知的PM2.5。大气污染监测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监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和大气降尘监测等几个方面,由于物联网技术所具有的强大沟通等功能,它能够有效地应用到对大气污染监测的整个过程中,如监测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甚至能够监测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氮气含量等,可以快速地发现空气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实时传输功能把监测器上的相关数据传输到气象控制中心,再由气象控制中心传输给电视台新闻中心等告知民众,让民众及时做好自我防护,降低污染的危害,保证身体健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天气气象预报的准确和适时就表明我国在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的物联网应用上确实已经有一个完善的体系。

2.2水污染监测

当今世界水污染现象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应当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由于物联网技术所具有的自动监测功能也被广泛用于对河流河道水质、水库水质、污水处理质量等监测中。通过传感器监测水体中含有的各种固体污染物含量,各种气体含量,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而后将数据传送到中央控制系统,再由那里的计算机自动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水质好坏情况、水质安全情况并提供两种相应系数,所有的数据都会自动进行储存备案,一旦发现问题或异常情况,计算机还能够自动报警,引起人们的警觉。而且物联网技术具有的“物物相联”的特点使得人也能够对系统进行人工干预,人为地进行实时的监测观察,以便为及时整改服务。

2.3海洋污染监测

我国对于海洋污染监测的物联网系统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世界很多国家都很早就对海洋污染监测的物联网系统建设进行着研究,它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帮助。海洋污染物联网系统建设能够监测一个国家海洋的水质情况、污染物情况,能够在发生一些人为灾害或者自然灾害时做到及时发现,从而为及时处理争取时间。比如在发生核泄露造成核污染时及时发现污染物是否到达国家的近海,为及时有效的防范争取时间;在发生油船原油泄漏时也能够及时地判断原油泄露产生的污染情况并及时地做出处理,有效控制污染的范围和规模,把损失降到最低。

2.4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尽管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系统概念,但也已经逐步地被接受应用,并发生着作用。一般来说,这样的一个监测系统不仅仅包括前面提及的几个已经投入使用的环境监测系统,它还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和对生态环境中的植物、动物生存情况的监测等一系列的监控,所有的信息、数据等最终汇集到中央控制系统中,由中央控制系统做出反应发出指令。目前生态环境的物联网监测的应用主要是在一些自然保护区、沙漠绿植研究、生态环境恶化监测中,已经体现出了收集、预报等功能和功效。

3存在的问题

3.1监测要素不全

在关于生态环境的物联网技术系统性监测中,监测的对象其实较为简单,很多监测系统的构成也较为单纯,因而离实际需要还有很大距离。比如只能够对海洋中几种特定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对空气定的污染物进行监测,监测范围非常有限,因而监测的功效也大受影响,这些与对全球整个生态环境的监测需求是极不匹配的,缺乏完善、全面的整体性环境监测势必制约着环境保护与防治,所以监测要素亟待补充和完善,方能担当重要使命。

3.2监测技术还较为初级

世界上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其实也并不完善,尤其是我国环境监测中的物联网系统建设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硬件、软件上都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需要完善和加强,还有很多课题亟待人们去研究和论证,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认知和开拓;不仅仅是完善传感器、传输器、运算器等硬件;更多的是在软件系统的研究控制上要加大力气,加强技术攻关,努力改变监测技术的初级化制约着监测成效的现状。

3.3监测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

我国在环境监测的物联网系统建设上起步晚,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技术,逐步在摸索中前进,逐步在积累中提高,迄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尺度,整个国家的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建设也还缺乏统一规划,有着各自为政的特点,因而显得混乱;甚至同一个地方、不同监测系统每天向公众播报的空气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及等级都不相同,这样的环境监测效果确实不尽人意。因此实行监测的统一规划和标准,有利于提升监测效果。

3.4公众的认知度较低

物联网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名词概念,其技术应用在我国尚未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而且宣传力度也不够,甚至对于已经应用了一定物联网技术的领域也没有对公众进行宣传,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对于普通公众的关注度还不是很高,有隔膜的。这样一来,关注度低自然导致相应的政策无法进行完善,物联网技术应用便不能有效地扩大范围。虽然公众对于这样一项技术是有着巨大的需求前景,但是市场和生产研发之间出现了巨大脱节,这也与技术的宣传力度不足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4未来发展

4.1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

对于相关设备技术的研发、生产,国家要不断加大加强政策支持,同时国家也要加强对相关研发企业、生产企业的政策补贴,在提高物联网相关附属设施质量、性能的同时不断地降低成本价格,让物联网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到环境监测中,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4.2加强环境监测物联网建设规划

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物联网建设的系统规划,统一监测的标准,统一国家层面的系统建设标准。同时对整个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的建设进行统一的规划,杜绝地方性差异,与此同时还要不断进行完善,提高质量和水平。

4.3加大宣传,提高民众对于物联网的认知

必须要通过科学教育频道、有关新闻频道、社会活动以及公共产品展示等方式来提高人们对于物联网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增加普通民众对于物联网技术研发的支持,因为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归根到底要惠及民生幸福。

5结语

物联网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必然会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促进生活的改善和优化,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尤其对于现代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其建设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对于节能型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环境保护以及国家实行节能减排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使得现代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双森,韩世鹏.物联网技术推进GI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1,(03):78-79.

[2]李敏,张丽萍,蔡晓波,孟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放射源管理系统设计[J].舰船防化,2011,(02):80-81.

[3]李国刚,李旭文,温香彩.物联网技术发展与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J].中国环境监测,2011,(01):79-81

篇(7)

【关键词】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科学监测

0.前言

环境空气监测是由环境监测机构规定程序和有关法规的要求,对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趋势的各种环境要素而进行技术性监测,对环境行为符合法规的情况进行执法性的监督、控制和评价的全过程。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和产业结构布局的不断优化、调整,许多城市在城市环境、城市建成区规模和人口数量、分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城市环境空气监测呈现出监测点位数量上的不足或者空间分布上的不科学,不能继续满足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的技术要求,从而面临着需要不断进行优化。

1.国内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特点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国内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构成特点比较简单,环境监测部门把从监测站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再由行政部门一级一级的上报。国内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部门都是独立的各项操作都是由监测站的人员完成的。这样的系统已经落后我们应该不断的进行完善。

2.自动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主要组件

自动化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主要组件包括:质量保证的实验室、中心计算机室、系统支持的实验室、各个下属的监测站等。(1)质量保证的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所有的监测设备的保养和审定,对检修后的设备进行校准和技术指标的审核,制定和落实系统的质量监测的控制措施。(2)中心计算机的主要工作的内容是通过各种通通讯方式来收集各个下属的监测站监测到的数据和监测设备的工作的信息,并且判断收集到的信息检测和存储,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对下属的监测站远程监测、诊断。(3)系统支持的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仪器设备的运转情况,对系统仪器设备进行保养和设备的维护;对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及时的进行检修和更换。(4)下属监测站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全程的自动监测、收集、储存监测到的信息,按照中心计算机的要求准时的向中心计算机发送监测的数据和仪器设备工作的状态。

3.在现代社会加强监测能力尤为重要

不断的完善环境空气监测,正确的选择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控制点,促进国家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的能力,提高地区性的污染物质的监测水平,不断发展农村特殊性空气监测站和地区性的监测站的建设,使环境质量监测的结果更加贴切实际情况,符合人们的亲身的感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空气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为了让人们了解环境情况,监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效果,应该准确的环境监测的信息,加强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的能力。

4.顺利推进保证能力建设

(1)各级环保部门应提高组织领导的能力,完善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协调机制,制定本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方案,把各阶段工作的任务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做到部署任务、检查问题、以便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问题。(2)各级环保部门应该和同级的财政部门沟通,把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能力的建设和完善加入到公共财政开支里面,国家和地方应该共同承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建设和完善。(3)各级环保部门应该依据现在的发展形式对环境空气监测的要求,规划对监测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定期的进行人才的培训,把培训各类技能性的人才、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和综合性的管理人才为主要目的,促进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保障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的控制提供人才。

5.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我们国家的自动化的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发展的形式,提出了以下的几点意见和建议。(1)把环境监测部门的责任要明确的区分开,不同时期的责任分配到个人。比如:校准日常使用的仪器,每年对仪器进行审核,对收集的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数据的优化应该由专人进行负责。(2)从监测站收集到的数据,经手人必须要谨慎保存原始数据,经手人对数据的修改和筛选的权限要保密,以便于在以后的审核或者是调用这些数据的时候有据可依。(3)不断的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区域性的网络系统。现在21世纪是网络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已经大范围的运用到各个行业中去了,要把信息做到透明化是现在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的目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环境空气监测的系统,促进信息的集中的处理和数据的不断优化,提高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4)要不断的完善城市自动化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按照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现在地级以上的城市都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城市自动化环境空气质量的,分批的把缺少的监测设备补充完整。根据地区特点的不同建立不同的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各个监测点位之间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数据的传输的系统,和网络化的监控平台,进而提高各市、地区的城市自动化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

6.小结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日益重视的社会中, 展望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未来的发展,对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的探测,对大气污染、工业废气的监测以及对食品和居住环境质量的检测都对气体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纳米、薄膜技术等新材料研制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气体传感器集成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气体传感器将在充分利用微机械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传感技术、故障诊断技术、智能技术等多学科综合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研制能够同时监测多种气体的全自动数字式的智能气体传感器将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杨亚洋.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分析及处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3).

[2]谢晓实,魏东明.关于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的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03(1).